佛弟子文庫

九則佛門中常見的警策格言

2014/05/18  大字體  護眼色

九則佛門中常見的警策格言

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過程中,歷代祖師根據叢林清規和各個叢林的生活實際編製了許多語言通俗、寓意深遠的佛教警策格言,這些格言好懂易記,而且讀過這些格言就會使我們得到警示,從而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語行為。現分別介紹幾則佛門中常見的警策格言以饗讀者。

一、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在禪門中有三種由低而高的參禪境界,指的即是禪宗的三關。破參、開悟都是禪林用語,指的是「三關」中的初關、牢關兩關。行者若能凡情銷盡,徹見諸法之虛妄不實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則稱為「破初關」,或破本參,又作見性。在見性之後,再用功修持,則不但不為「有」所礙,而且亦能不執著於「空」,此稱為「透重關」,又作大死大活。此後,再用功磨煉,乃能達寂照不二、空有無礙之境,雖五欲當前,亦運用自如而不失本性,此為「透末後牢關」。一般說來,住山、閉關都是保任功夫,保養聖胎所必須的。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閉關可能淵源於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煉,當喇嘛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閉關方式也日漸風行。《禪林象器箋》中說:「自入元,始有閉關之說。……自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

古代禪宗中流行的:「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對禪僧來說,必須等開悟後,才能有資格閉關。因為閉關修行需要一定基礎,否則,閉上三、五年,不是一無所成,便是因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來的誓願。除禪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閉關之舉。如淨土宗為了念佛修行,閉淨土關;華嚴宗為了修法界觀,讀誦《華嚴經》,閉華嚴關。在佛教中,有一種名為「閉生死關」最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發大誓願,願於一生中了脫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後幾年或十多年在閉關生活中度過,直到自己覺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關;如果沒有把握,便誓不出關。

現在的叢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閉關修行,一般閉關的人有兩種目的:一者,為了能集中精力閱讀大藏經;二者,能夠順利專修某一法門。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數月,也有數年的。閉關者住的房子稱為「關房」,一般都建在僻靜處,關房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如有小陽台能讓閉關者曬到太陽,內有廁所等等。在閉關期間,以不出關房為原則。所以在關房外,必須有人護持飲食、醫藥等事,稱為「護關」。

在寺院中,有人願意閉關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舉行很隆重的閉關儀式。關主閉關結束時,寺院也舉行很隆重的儀式來祝賀,並且有很多信徒來供養關主。關主出關後,隨方丈到大殿念迴向謁,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後,關主必須在大殿中禮謝大眾。

閉關修行能夠放下雜務,杜絕外緣,是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須具備許多因緣條件,一者閉關者的禪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

這兩句格言告訴修行者,閉關、住山都是開大智慧的一種方式,一位元修行人在閉關和住山之前應該具有一定的修行基礎,否則,僅憑一時之興致來閉關和住山,很可能難以持久,有時即使你能堅持下去,也會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或者著魔。

二、寧在蒲團靜坐死,不作人間應付僧。

這兩句格言是憨山大師的話。憨山大師是明代著名高僧,他年輕時曾經做過經懺佛事。有一天,憨山大師在放焰口回寺途中,驚醒路邊一戶睡夢中的老人,這時憨山大師聽到從室中傳出夫妻的對話,說:「半夜三更走路的,不是賊骨頭,就是經懺鬼!」憨山大師聽到他們的談話,深感慚愧,他從此發願「寧在蒲團靜坐死,不做人間應赴僧。」

經懺佛事原本是超度亡魂,度化眾生的一種方式。水陸法會、盂蘭盆會等經懺佛事,既要誦經,還要持咒,更要有盛大莊嚴如法的儀式,所謂嚴道場、淨三界、讚歎申誠、懺悔觀行種種,均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近世以來,許多出家人不是將經懺佛事作為超拔眾苦、弘法度眾的方式,而是作為謀取資材的行為方式,那種薦亡的作用已經不復存在,經懺佛事反增加了僧人造作惡業的機會,因此,近代以來,許多高僧大德都反對出家人整天忙於做經懺佛事。

憨山大師這兩句格言意在提醒修行者,出家修行是為了生脫死,而了生脫死的最方便的修行方式是提起正念,精進用功。不能以經懺佛事為業,這樣反而會使自己因造作惡業而墮落。

三、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庫房。

衣缽寮、客堂及庫房,為叢林的基本組織,為「四大堂口」中的重要堂口。衣缽寮則典藏常住資料,維護法統。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庫房負責總務,照顧生活所需。這兩句格言指出了衣缽寮、客堂和庫房在叢林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佛法的傳承是以「衣缽」為信物,在現代叢林中也多設有「衣缽」一職。「衣缽」如同住持和尚的機要秘書,替大和尚處理機要事務,管理大和尚的衣缽,負有「信物傳承」的責任。平時與湯藥、書記、書錄等侍者共同替大和尚「安排行程」、「侍候湯藥」,處理大和尚私人事務,即做「資料存查」、「文書供應」,提供住持之需;尤其「典藏保管」常住的山誌、規約、文獻、契約、法物、秘笈等珍貴資料,並負責「經營會計」、「預算編製」等財務的管理。

客堂是叢林中對外開放的視窗,客堂的知客是叢林中對外交往的重要僧職,舉凡信徒進入山門,或為接洽事宜、求助、傾訴,或是參觀、禮佛而來,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知客「接待十方」、「送往迎來」,必須掌握來客的身份、目的,給予適當的待遇。

現代許多從林的客堂具有很大的許可權。他們既負責調解僧眾之間的糾紛,又負責維護佛門清規。既負責重大佛事活動的人員安排,又負責寺院中重大事務的掛牌示眾。

此外,知客代表常住與「諸山來往」,同時代表大和尚「照顧外寮」、「轉承上下」等。客堂在寺院中的權力很大。因此,叢林稱客堂為「銀客堂」。

庫房總理一寺的生活所需,其職責包括:供應日用、儲藏道糧、年度預算、分配單銀、犒賞大眾、營建修繕等。庫房直接掌管著僧眾的日用飲食,道糧之資,是大眾修行,維持法身慧命的依賴之所。作為庫房主管人的庫頭,必須道心純正,愛護常住,深信因果,不拿常住之物私送人情。就像寶壽禪師那樣,即使是方丈和尚派人來討一塊生薑,他也不會作順水人情(禪門中有「寶壽生薑辣萬年」之說)。

因此,「珍珠瑪瑙下庫房」一句,就足以說明叢林中庫房責任的重大,要求後代的庫房管理人員,一定要認真履行庫房職責,維護常住利益,讓大眾安住身心,用功辦道,做好大眾的好後勤。

四、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這句格言提醒我們,一個修行人要想成為佛門龍象,需要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俗世中也有句俗語「偉大出自平凡。」不論在家出家,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

從這句格言,我們應該知道,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在為大眾辛勤服務中成就龍象的。

佛陀住世時,佛陀座下有一位專司知賓的陀驃比丘,每天任勞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來敲門掛單,他也歡喜地提著燈籠,為其引導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後來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再也用不著打燈籠為人引路了。

在佛門中,講究的不是世智辯聰,而是菩提道心。這種菩提道心大多是在服務眾生的勞作中養成的。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務中開悟見性,例如:

雪峰禪師在洞山座下擔任飯頭;慶諸禪師在溈山座下擔任米頭;稽山禪師在投子座下擔任柴頭;義懷禪師在翠峰座下擔任淨頭。還有石霜禪師的篩米,雲岩禪師的製鞋,臨濟禪師的栽松,仰山禪師的牧牛,洞山禪師的種茶,雲門禪師的擔米,玄沙禪師的砍柴,趙州禪師的掃地,丹霞禪師的除草,懶融禪師的典座,印光大師的行堂等等,歷代祖師的這些作為,無非都說明了工作的意義在於擴大自我,服務人群,提升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句格言,我們應該警示自己,在修行過程中,不能貪圖享受,而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事事任勞任怨,在服務大眾的勞動中不斷昇華自己、磨練自己,從而在循序漸進中將自己錘煉成一個有成就的人。

五、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有些事情從世間情感看來是合理的,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不相合的,修行只有在超脫人情人性後,才能有道情佛性的。

佛門中這句「寧教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作人情」,是說修行之人,寧可窮死、餓死,寧可不建寺院,沒有信徒,也不可說出違背佛法的話,做出違背佛法的事。

佛門中有則著名的故事說,唐朝的從諫大師,中年出家後就從未回家,過去俗家的孩子長大了,非常思念父親,希望能見父親一面。他經過多方打聽,知道父親駐錫處,於是千里跋涉,終於找到那個寺院,但因從小離開父親,不知父親的樣子,剛巧,一個大和尚開門出來,他問道:「請問大德!從諫師父在哪裡?」「你找他做什麼?」從諫大師說,「因為他是我的父親!」從諫大師用手一指東邊說:「在那邊!」孩子走後,從諫大師把門一關再也不開了。

學佛的人,如果每事都在人情裡周旋,當然就會離道很遠,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還重,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在佛法真理之前,甚至在公理正義之前,也要有道德勇氣,要顧及大眾的需要,更要堅持佛教真理,不做背離佛法的事情。只有如此,在修學的路上才能更有成就。

六、照顧蒲團,照顧腳下,提起正念。

這句格言是禪門大德在教育禪宗學徒時經常說的話。格言意在告訴禪子,在修行禪坐之時,應當提起正念,專注於一句話頭認真參究,從而破除障道的雜念,直到證得大智慧。使自己能夠在禪坐中得到真實受用。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在叢林中最常說的格言就是上面這句話。常住的一草一木都是信施之物,出家人受用了信徒供養的物品,應當精進修行,將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廣大信徒。從另一方面來說,常住之物是供真修行人用來維持色身,用功辦道的,我們在利用這些常住之物的時候,應當像護持眼珠一樣愛惜。若是不知珍惜,肆意浪費信施之物,就會遭致無盡的苦報。即如佛經所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甲還。」因此,作為一名出家人,當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心,愛惜常住之物,我們才能會道業日漸增進。

七、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

對於這句格言,或許有很多人會覺得疑惑,佛門不是講慈悲嗎?怎麼有那麼嚴苛的事!其實佛法正是如此,有些看似無情的教育,都是造就未來龍象的因緣。因為我們的習氣使然,面臨壓力境界,容易心生煩惱,佛門教化的方式,就是要你去認清自己的煩惱來由,找出對治的方法,懂得調御自心,就是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真正透視煩惱,才能見到心地風光。

八、寧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

初學修學的人,常常會在坐禪念佛時妄念紛飛。這時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打得念頭死,即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最終見到智慧,得到般若。對於一個修行者而言,能夠修行到妄念不生的程度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當他們正在用功的時候,你若是動了他的念頭,令他修行很長時間的功夫都白費了,其罪過彌山。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見到別人用功的時候,你應當生起歡喜心,讚歎他人修道的功德。如要從他們身邊過時,盡量繞道而行,以免引起修行者起心動念,妨害道業。如果有事需要向正在誦經念佛或是坐禪觀心的修行者請教時,應當待修行者行持完畢方可。這樣,才是尊重修行者,才是不擾道人心。

九、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佛教主張戒殺素食,其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的慈悲心,增長修道者的智慧。「放開肚皮吃素菜」旨在提醒修道者,平時多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愛護一切苦海眾生。

作為一個修道人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好人。現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太虛大師的這幾句話是對「立定腳跟做好人」的最好註釋。

以上選介了幾則叢林中常用的警世格言,通過對這些佛教格言的解讀,不僅能使我們得到修行的啟迪,而且能夠得到為人處事的指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如何轉好運?》

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當人們遇到失敗而不知何去...

如何鍛煉我們的心

今天講的題目是「鍛煉心」,也就是討論怎麼來鍛煉我們...

修行者為什麼必須節制淫慾

從此大文第二,便顯餘義。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諸天...

宣化上人:修行人不可攀緣

我的宗旨:「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

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

法華經的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要修空,那...

一分鐘智慧(三個故事)

1.大海 有一天,小華氣嘟嘟地從學校跑回來。爸爸看他...

等待我們明天的是什麼

我曾經在南山寺,見到過一個坐輪椅的人,他是因為車禍...

修行路上的三個注意事項

1、不貪名聞利養:名利心是苦,平常心是道; 2、不在...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修行應從心性的觀照下手

大家進到學院來修學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驟...

一切業障皆由妄想而生

前面我們談到了禪宗的歷代祖師,明佛心宗,行解相應,...

如何才能不受到負能量的熏染

問: 師父,生活在紅塵俗世中的我們,不得不接觸到各...

學佛從受戒開始,要勇爭上游

慈舟老法師說,學佛從受戒開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四字佛號和六字佛號功德是否一樣

問: 念阿彌陀佛名號或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是否一...

如何看待「好人無好報,惡人活逍遙」

社會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常常抱怨說:好人無...

如何才是開悟

一、無心可安即可開悟 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公案: 禪宗的...

餓鬼--奔突在飢渴與恐懼中的魅影

世人無論見不見鬼,都常說見鬼;無論怕不怕鬼,都樂於...

為什麼很多地方都會鬧鬼

問: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很多地方都會鬧鬼。 方海權...

對哪些對境造業,業果會越重

講到重罪、重業,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

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

魔化比丘死後投生何處

《佛說法滅盡經》: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

五戒十善是學佛的第一班車

凡夫眾生在整個十法界的緣起定位是什麼呢?我們的定位...

大安法師:明瞭因果和輪迴的真理就能改命

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什麼能夠救人?下面提出五個重...

還是在於你的心

從前,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山腳下,有一位修行人在那裡過...

聖嚴法師《人,為何而活》

問: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中,將受傷、瞋恨的心轉為感恩心...

【佛教詞典】頂位

梵語 mūrdhāna。又作頂法。四善根位之第二。四善根中...

【佛教詞典】佛像

佛之形像。廣含菩薩、羅漢、明王、諸天等像。其像雖有...

【視頻】慧律法師《非因計因--外道苦行》

慧律法師《非因計因--外道苦行》

【視頻】佛陀八相成道(金色蓮花表演坊)

佛陀八相成道(金色蓮花表演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