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

蔡禮旭老師  2012/10/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我們在規勸的時候不要說我這個人就是比較正直,然後就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他的問題講給他聽,你說我都沒有批評你,我是直接規勸你,然後對方已經氣得牙癢癢,自己還瞭然不知。人還是要柔軟、還是要敏銳一點,所以應該是在私底下勸他,因為人情不可拂,人都比較顧面子,你不要把他的面子給硬撕下來,這樣會撕破臉,所以規勸也要是沒有人的時候私底下規勸。甚至於當我們要規勸他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對方對我們的信任,假如信任不夠,能不能勸?我們不能只是拍著胸脯:你能認識我這個朋友太難得了,因為我就是正直。人情世故還是要懂得。很多人很善良,但是沒什麼朋友,就是這種分寸不知道。所以師公教我們要規勸或守默,信任不夠的時候不輕易開口,所以規勸別人還要有時節因緣。所以講話是個大學問,要學。

《論語》裡面就告訴我們,君子「信而後諫」,相信以後才勸諫,信而後諫,「未信」,還沒有信任的時候你就在勸諫他人,「則以為謗己也」,他會覺得你這個人是不是特別看我不順眼?他會誤會你是要譭謗他。真正信任,他覺得你是真正為我好,這個勸就沒有問題。而且說實在的,縱使勸,能不能一次把十大罪狀都列出來?不行,要循序漸進。甚至於要勸以前,還要說你最近有哪些真的做得比我還要好,「先美其長」,還要先誇個幾句,讓人家高興。你不要今天一大早,人家好像都還沒有睡醒的時候,「我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訴你」,然後他就很緊繃,你說你昨天哪裡做錯了你知道嗎?這都不夠柔軟。應該是「先美其長」,先肯定他的付出,你先美其長,「蓋人喜」,他生歡喜了,我做好事人家都有看到,他心情好了,則善言易入,你勸他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

所以當我們了解這些道理的時候,要傷害一個人很簡單,你打下去就害他受傷了,但是要幫一個人很不容易,真是要煞費苦心。所以今天我們冷靜來看看,身旁有很多好朋友都是苦口婆心在勸我們、在幫我們,那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財富,要珍惜。當他們要來勸我們,我們可不能又擺了一張臭臉給人家看,福在受諫。現在很多年輕人旁邊還是有很多好的長輩,但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較不受教,人家批評個一、二句嘴巴就翹起來,所以長輩只好敬而遠之,看我們什麼時候比較肯受教了再來提攜我們。所以人生不要怨自己沒有貴人,根源還是在我們謙卑、恭敬的態度不足。所以這是師公講的,「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你看,這都跟口業有關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

婚葬要置辦殺生酒席,學佛人該怎麼辦

問: 我是一個農村人,村裡的習俗,婚葬要置辦酒席,殺...

愛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夢事空花

【原文】 語云:愛其人及其屋上之烏。言愛之極其至也。...

與各種人相處的秘訣

會與人相處,可以讓你少走彎路,盡早成功。其實,每一...

把寬容留給折磨你最深的人

有一群兒狼,經常到一個牧場叼羊,牧場主用了整整一個...

我們為什麼喜歡習慣性評判別人

當你的心去接觸境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感受,第二個...

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的態度與方法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

如何面對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在當今時代,改換工作、生活環境已很常見。如何面對新...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爾時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罹難陀,聰慧多智,...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臘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

患難病苦應稱念觀音菩薩祈求加護

稱念觀世音菩薩,患難病苦應念觀音加護,眼疾尚未癒,...

為靈魂沐浴

俗世喧囂,紅塵擾攘,我們在其中摸爬滾打,難免會讓靈...

戒律與生活

一、在家戒以五戒為根本 說到佛教戒律,主要有兩種:...

身上帶這個咒,一切災害毒害皆不能害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

常懷生死之心,方有解脫之機

我們很多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還是要執著現實,所...

學佛之人的四種感應

佛法是妙法,絕定兌現,兌現是兌現但要符合因果,你不...

佈施的原則和功德

《毗耶娑經》特別提出討論了佈施的原則和功德,也就是...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間俗情貽害病人

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複分班...

善求與惡求

有一段時期,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當...

清初高僧截流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我們先講一點玄妙的,難以置...

四十八大願——(第39願)受樂同於漏盡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

一念因果一念覺

因果理論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學佛人對此都不...

五濁惡世的成佛之法

這五濁惡世實際上是讓我們要觀察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和...

散念佛號要做迴向嗎

問: 對平時的散念佛要做迴向嗎?應如何正確迴向發願...

斌宗法師《傳授在家菩薩戒開示》

前言 這次貴社社長德欽法師,暨李炳南老居士等,發心...

【佛教詞典】分別智相應染

(術語)起信論所說六染心之一。六粗中之智相也。依境...

【佛教詞典】偷盜

【偷盜】 十惡業之一。不與而取,稱為偷盜,乃盜取他人...

【視頻】邪淫的因果

邪淫的因果

【視頻】【文化大觀園】普陀山南海觀音

【文化大觀園】普陀山南海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