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濟群法師:如何避免企業經營時不造惡業

濟群法師  2011/08/10  大字體  護眼色

問:我發現,企業行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經商要有兩個重要素質,一是形勢導向,不斷確定目標;二是以各種手段達到目標,那難免會傷害他人、巧取豪奪等。如何用佛法指導我們不那麼罪惡地經營企業?

濟群法師答:今天的社會,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場競爭機製,做好企業確實不易。我經常感慨,現在很多人因為做事把心做壞了。面對惡性競爭,企業不這樣做就面臨生存問題,這樣做又內心不安,確實處於兩難境地。

每個人的做事方式是由價值觀決定的。過去,我們衡量一個行為成功與否,更多是從客觀結果來考核,考核投資獲得多少回報,比賽取得什麼成績。除此而外,有項重要投資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參與。我們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參與,相應的,每件事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客觀結果,一是心行結果。也就是說,我們以什麼心做事,最後會強化或成就某種心態。若以不良心態做事,就在強化負面心態,最後事情做成了,心卻做壞了,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

很多人事業有成,卻感受不到人生快樂,這樣的成就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要學會算帳。社會上精明的人雖然多,包括你們雜誌的讀者,很多是社會精英。但從佛法眼光來看,若不能看破輪迴的虛幻假相,而是沉迷其中,把暫時當做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義。不管多麼聰明,其實都是傻瓜。因為你所追求的只是虛幻的泡沫,其意義甚至不足幾十年。當你離開世界時,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干,於了生脫死更是一無用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事業成就越大,死時可能更痛苦,因為實在是舍不得,實在是放不下。相反,流浪漢臨終時可能還自在些。

所以,如果我們能從較高的角度審視人生價值,就能看清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就懂得怎麼去做了,抉擇時也就不會茫然,不會患得患失了。

問:在傳統的儒家哲學中,往往將義和利對立起來,很少談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錢就是庸俗的代名詞。這種思想顯然不符合進步的社會觀,請問從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錢?也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嗎?

濟群法師答:金錢何以會成為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然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知足常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轉向功利社會。金錢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困擾著人們。在利益推動下,很多人為謀取財富而不擇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財富。雖然擁有大量錢財,卻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

如果說貪、嗔、癡三毒是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的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我們可以看到,每次金融危機時,總會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走向毀滅。由此可見,如果將積聚財富當作生活的唯一目標,一旦失去財富,就等於失去全部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太可悲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財富本身並無善惡之分,而是取決於用途和我們對待錢財的態度。為富不仁者用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佛教並沒有簡單地將金錢視為萬惡之源,事實上,它同樣可以成為造福大眾的淨財。

問: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對立? 

濟群法師答:有些人學佛後覺得世俗生活毫無意義,因此使社會上有人以為學佛是消極厭世的表現,是對人生責任的逃避,這是對修行的誤解。《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我們只把修行理解為念佛、拜佛和打坐、誦經,這是狹義的、形式上的修行。惟有以佛法智慧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瞋癡煩惱,從行為上不造作惡業,進而以無常見、無我見,了知一切有為事相皆如夢幻泡影,才是最好的修行。

問:我們知道現在不少企業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麼佛弟子該如何追求財富呢?

濟群法師答:首先要明瞭因果。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認識到這一點,就知道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然而,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收穫。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不是上天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
我想,無論經商還是做人,信譽都是極為關鍵的。用現在的話說,信譽就是品牌,就是無形的資產。信譽從哪裡來?在激烈的商戰中,能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企業。因此,追求財富和學佛是不矛盾的。因為學佛就是幫助我們建立如法的行為準則,建立面對順逆境界而不為所動的良好心態,這對我們追求利益,尤其是長遠利益,將有莫大幫助。

問:世間財富在流轉,有沒有辦法能讓我們手中的財富永遠增值而不虧損?

濟群法師答: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有耗盡的一天。一味積蓄財富,也未必能屬於我們所有。佛法認為,只有佈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現代人追求財富,總是停留在物質財富的基礎上,以為擁有物質財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實,物質財富只能滿足人生的基本所需,是生命的低級需求。如果一個人只會追求物質財富,只能說明他的生命層次很低,一味停留於物質財富的追求,生命層次永遠無法得到提升。如果說有什麼財富可以成為人生的固定資產,那麼只有功德法財才是當之無愧的。它無形,卻不會隨著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因此,我們要培養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培養生命內在的信仰與智慧。對於人生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是永遠可以從中得益的源泉。

很多人都以為,財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事實上,佔有越多,越不自由。因為慾望是被逐漸激發出來的,佔有的越多,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所以我們必須對財富有正確認識,才能懂得如法求財,合理使用,才能從容地駕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成為財富的真正主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工作也可以是一個悠遊的過程

我有很多次都在大殿裡觀察那些施工的工人。有些人的神...

追求心靈的富足

生命最大的滿足就是心靈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應該以...

業因為何會增長廣大

問: 業因為何會增長廣大? 大安法師答: 業因就是你...

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為而不修乎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幹事,抵暮...

念佛法門要注意些什麼

問: 佛法的重點在哪裡?念佛法門要注意什麼問題? 慧...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問: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師答: 大家都知道...

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嗎

問: 日常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名號嗎? 大安法師...

惡緣太多,發願舍壽求往生行嗎

問: 頂禮大安恩師,弟子依止您修學淨土己七八年了。...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從藥師如來的本願探討理想社會的建設

人類幾千年文明,始終在探討著建設一個理想的社會,希...

放下屠刀能否立地成佛

有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

【推薦】六道輪迴中鬼道的種類

生活在我們人類周圍的還有鬼道眾生,佛教裡說的鬼與中...

遠離人我是非

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謗觀正不正。《...

阿彌陀佛普遍接引,為何那麼多人還往生不了

問: 念佛的人都想生西方,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要普遍接引...

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觀照我們的念頭

學佛的人,就是學我們自己的心。我們這個心,成就的部...

「快樂」其實無處不在的

最近在佑順寺舉行「八關齋戒共修法會」期間,進行了三...

最簡單的放生儀軌

在沒有師父主持,自己放生的時候,可按下面這個簡單的...

周紫珊居士生西記

居士,諱毓英,號紫珊,江西吉安巨商周扶九先生之長孫...

大安法師:大悲憫念末法眾生

原文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當前教界興起的般舟念佛是否如法

問: 當前佛教界興起的般舟念佛是否如法?請慈悲開示。...

臨終無助念,平日的努力是否都付之東流

問: 印祖多次開示臨終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若家...

寺院有哪些「職位」?「人事變動」分哪些程序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叢林,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寺...

流傳千年的中國四大智慧

四大智慧成就人生輝煌,四大智慧修煉人生坎坷道路;人...

母親的一生為你做了什麼你知道嗎?

當你1歲的時候,她餵你吃奶並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

【推薦】佩帶誦持楞嚴咒有八大功德

在本經經文當中講到:不論佩帶楞嚴咒也好、誦持也好,...

【佛教詞典】二種佛境

即證境與化境。前者謂諸佛所證之境界,如真如法性之理...

【佛教詞典】像法決疑經

(經名)一卷,大週刊定眾經目錄列之於偽經目錄中。然...

【視頻】大安法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大安法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視頻】天因法師《瘦瞿答彌比丘尼發惡誓的果報》

天因法師《瘦瞿答彌比丘尼發惡誓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