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四祖寺舉辦禪七,四祖寺就是四祖開闢的道場,四祖留下來的開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我想,很多人都看過這一篇開示。四祖的開示,是從初祖菩提達摩那裡一脈貫通下來,都是要求安心。
我們的心為什麼不能安?有一些什麼問題,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不穩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很多,煩惱很多。由於煩惱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心,心安靜不下來,情緒穩定不下來。
人所面對的主要威脅是什麼呢?我想,人生最大的威脅、修行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生死問題。從我們一般人來說,生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所要面對的就是死亡問題。實際上,死亡問題和生存問題從來都是同時存在的。這兩件事,在人的一生中,從在娘肚皮裡面,一直到這一期生命結束,生與死,生存與死亡,是一刻也沒有分離過。
看起來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生活得活蹦亂跳,能說話、能笑、能動煩惱、能做一切事情,實際上,與此同時,死亡也在威脅我們,隨時隨地伴隨著我們進行一切活動,死亡沒有一分鐘一秒鐘離開過我們。
我們學佛的人,要深刻認識這個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一句話: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最嚴重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要直面隨時可能發生的死亡。
對於一般人來說,提到死亡就感覺到很恐怖。從佛教來說,死亡是客觀存在,是因緣法,對每一生命來說是必然的事情。恐怖,它存在;不恐怖,它也存在。與其恐怖,不如直接地面對。怎麼面對呢?了生脫死。
脫死不是免死,脫死不是脫離死亡。脫死是要從生死的恐怖中解脫出來。從生死的恐怖中解脫出來,是不是就意味著不死亡呢?也不是。而是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對於因緣所生的一切現像要有高度的智慧來洞察,要有甚深的禪定來面對。要像佛陀那樣,如來如去。來也如,去也如。
四祖講到,當一個人面臨死亡時怎麼辦?空。「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把一切都看空,把一切都放下。死亡來了,空掉它,放下它,就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怖。
正像《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然後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最大的苦厄就是死亡。五蘊皆空了,苦厄就可以度脫,死亡就可以得到解脫。
要從死亡中得到解脫,就要不被死亡這種現象所控制。我們在死亡面前不能自在,就是被死亡這種虛幻的現象所控制了。作為一個修行人,如何面對死亡?死亡是每個生命必然的歸宿,死了以後到什麼地方去?
從迷惑的個體生命來講,從生死中來,還回到生死中去,也就是在輪迴當中不得休息。所謂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實際上,從那個地方來,還回到那個地方去。這是生命必然的歸宿。
修行人怎麼面對死亡呢?修行人既然是把一切問題都看破了,看破了就是參透了,看破了就是對一切問題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識得不為冤。怎麼看清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有般若有智慧,才能看清楚。
看清楚了,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有大根機的人能解決問題。根機不夠的人,臘月三十日到來,還是會手忙腳亂。所以在看破之後還要能放下。
怎麼樣才能放得下呢?有禪定才能放得下。沒有禪定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看破、放下、自在,六個字說起來很輕鬆,要實踐這六個字,要用一生的精力去磨練。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一大威脅,人在平時應該怎麼訓練面對死亡呢?實際上我們每一天都在經歷死亡。俗話說,大睡如小死。熟熟地睡一覺什麼都不知道,就如同死亡一樣。每一天都在經歷死亡的這種狀態,不過我們完全是被動的。
人的一生,從出娘肚子,一直到最終嚥了氣,沒有一件事是主動的,每一件都是被動的。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養成適應這種被動的生命狀態的能力,我們就會很自在。
各位想想看,所有的煩惱都是由於不能適應這種被動的生命狀態所造成的。沒有錢,想錢;沒有房子,想房子;房子小了,想大房子;沒有車子,想車子;有了「大眾」的,還想「奔馳」的。都是妄想!
得不到的時候怎麼辦?苦惱!整個生命就是在慾望當中,在慾火的焚燒當中度過這一生,不能夠適應這種被動的生存環境。
佛教講一切隨緣。「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生死怎麼辦呢?隨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能夠隨緣,認識了這個規律,生死事也就了脫了。
「隨緣」兩個字誰都會說,但是要把這兩個字理解清楚,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生活中,千難萬難!我最近總在思考這兩個字的含義,還思考不透,稍微體會到一點點皮毛,但是還用不上。
人在生存當中,千萬不要有改變任何現實的想法。想要改變現實,有力量的人也許暫時能夠看到他發揮的作用,但實際上是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我們眼所見、耳所聞,無一不是我們想要從被動變成主動而帶來的種種痛苦和災難。
作為我們個人來說,千萬要認識生命的這種被動性,體會怎麼來適應這種被動性。修行最終的目的,是要養成適應生命被動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歡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打擊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歡喜地接受。
在一切逆境面前能夠有歡喜心,大家想想看,這是什麼人?這就是大修行人。這就像布袋和尚所說的:「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人人都有這種精神,人人都有這種作風,人人都有這種雅量,是不是和諧的社會呀?是不是和平的世界呀?
布袋和尚說的幾點,只是一種精神。人要具備這種精神,要用這種精神的喜悅心去面對一切挫折。一個具有歡喜心的人,具有感恩心的人,不會有人來欺負,不會有人來詛咒,不會有人來打擊。這種被動的精神最有力量,這種被動的精神能夠克服一切困難。這種精神精要的口訣就是「隨緣」。
佛教兩千多年來,總結了一切問題,得出「隨緣」二字,來奉獻給當代人。當代人有時候會從消極面去理解「隨緣」二字,實際上「隨緣」二字是最積極的。「隨緣」二字就是不違背客觀規律去做一切事,就是大修行人的生活態度、生活表現。
我們在禪七當中,每一位都來實踐隨緣的精神,都被動一點兒,不要太主動。要我們「聽招呼,守範圍」,阿彌陀佛!每天這麼做;要我們不講話,阿彌陀佛!不講話;要我們一切都安分守己,阿彌陀佛!非常好。以歡喜心、感恩心,來面對這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就真正能夠從被動中得到無限快樂,從隨緣中得到無量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