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六祖禪法之三句口訣

淨慧法師  2018/08/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六祖禪法之三句口訣

簡略地介紹六祖禪法,有三句口訣,這三句口訣,就是在《六祖壇經》裡講到的:「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無相、無住」,這個「三無」,是六祖禪法的核心。

什麼叫「無念為宗」?

無念,是佛教經常用到的一個名詞。在介紹四祖禪法的時候,我提到四祖曾經引用《大品般若經》中的「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這個「無所念」,實際上就是「無念」。

在六祖慧能的三句口訣裡,「無念」是相對於認識主體而言的。「念」,就是能認識的心。「無念」,就是我們的心在緣境中不起分別。

「無念」,並不是說心像木頭石頭一樣沒有任何反應,而是有反應而無分別。

無念,就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無念,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說「應生無所住心」。無念是我們的意識轉化成為智慧,沒有世俗異想分別,符合於真如之念。

圭峰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裡面講到的,如果了解了外在一切相的空性,那麼我們的內心自然就沒有分別,自然就無念。而且「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此即修行之妙法。故雖備修萬行,而以無念為宗」。

這就是說,在修一切法門的時候,我們不要有能所分別之心,而要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無分別的心態。假如我們真正處於與真如冥符這樣的一種心態,那麼我們就時時刻刻住在禪定之中。

修一切法時,不起法相,不起修相,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無念。無念,不等於是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分別之念。所以說,無念是六祖慧能禪法三句口訣的根本。

什麼叫「無相為體」?

念是能緣之心,相就是所緣之境。外離一切相,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我們不要給事物強加一切外在的東西,而是要還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一切諸法之所以有種種名相,都是我們主觀安立的,並不是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所以要即相而離相,於相而離相。

所謂無相,就是不在境上起分別執著之相,能夠使法體恆常清淨。法體,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一切諸法,也可以說是一切相,本來就是清淨的。眾生執迷不悟,計執分別,妄計種種相狀。如果能夠做到於相而離相,在認識事物上遠離計執,那麼我們就可親見諸法實相。

什麼是無相?無相即實相,諸法以實相為體,故說以無相為體。

四祖道信禪師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曾經說到:「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這個無量義,並不是從無量法生無量義,而是從一法所生。這一法是什麼呢?一法者,則無相也,一法就是無相。無相者,是諸法實相,因為無相無不相,是為實相。在這裡,無相是作為一切法的共性。

雖然一切法看起來都是孤立的,但是實際上,一切法既有其個性,也有其共性。如果一切法只有個性沒有共性的話,我們就無法去把握它。

什麼是「無住為本」?

《維摩經》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諸法以無住為根本,無住本者,就是諸法之本際、人之本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住就是真如法性的另一個稱呼。

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具體的,法性是抽像的,法相是個別的,法性是共同的;法相是諸法的差別性,法性是諸法的平等性;法相是具體的事物,法性是規律。

因為一切法都有規律可循,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它,才能夠認識它、分析它。如果我們要一個事物一個事物地去分析,那就陷入到入海數沙這樣一種困境。只有把握諸法的共相,才能夠把握諸法的本質。

所以六祖慧能講到「無住為本」時,他說「念念中不思前境」,過去的事情不要再去思量分別。

「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就是說我們的念頭總在轉移,總在隨境遷流,一切諸法不會凝住於自身固定不變的性質上,人的認識能力也不應以固定的概念作為其固定的本質。所以,禪宗所提出的般若理論,就以「諸法性空」為重要內容之一。

《維摩經》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在佛學理論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現在流行的《維摩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本子。有一位僧肇大師,是鳩摩羅什的學生。當時,他參加了鳩摩羅什的譯場。他所注的《維摩經》,應該說保持了鳩摩羅什本人對《維摩經》的理解。我們現在要學習《維摩經》,一定要很好地重視僧肇這本《注維摩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僧肇在注「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句話時怎麼說呢?他說:「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非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這就是「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一切法的本際,就是無住。實際上,這裡講的就是「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如果有自性的話,一切法不會生,一切法就沒有辦法相容相兼,並同時存在於一個空間。正因為一切法沒有自性,所以無自性這種規律性,就是一切法的本原,就是法性。

六祖慧能禪法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句口訣。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地去把握,並把這種思想運用到禪修和弘法利生當中,能夠以「無念」、「無相」、「無住」來指導做人做事,那不但我們的人生有希望、佛法有希望、社會有希望,一切事情都有希望。

因為遠離了偏執,遠離了片面性,遠離了種種的人我是非,使我們真正處在一個和樂溫馨的大家庭當中,那樣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一休與五休

有一天,有人問一休禪師道:禪師什麼法號都好起,為什...

註解佛法的和尚

一天,慧能向眾人說:"我有一個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

心不動搖無所住執,才能成大道

從前釋迦佛在世時,有個女子坐在釋迦佛邊上入定了。文...

不為富貴貧賤而轉移

歷代禪師寫詩者為數不少,往往禪境頗高,超凡入聖,成...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

踏破鐵鞋不如回到當下反觀自照

頓教的修行是從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什麼...

入禪之門第五講:無門關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叫無門關。我想進入這個關、禪的關...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

親近淨慧老和尚的幾點體會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遵循無常的規律,人和人的聚散也遵循...

淨慧法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個老題目:覺悟人...

打坐時面對業病的幹擾,該怎麼辦呢

參禪確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歷代有不少祖師大德,...

【推薦】鯉魚救子的感人故事

在烏江那個地方,有個名叫劉子胥的人。他有一個魚池,...

此間猶如火宅,趕緊移民極樂

信願持名的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阿彌陀經》中...

醫學博士為什麼要素食

一個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有怪癖之人,還是聰明之人呢...

佛家上香的儀軌

供香及禮誦持念等種種法門,其妙要在於誠敬二字。供佛...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理解

問: 《壇經》中說: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

慧律法師:拜佛與拜神有什麼差別?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拜神、拜祖先傳統的一個民族,所以拜...

放焰口的由來

放焰口是佛教寺廟中經常舉行的佛事活動,全稱是瑜伽焰...

施多福大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弘化,每天早晨依慣例...

舍利弗的眼珠

我們想靠自身修行得到正定聚是很難的。正定聚是十信位...

是不是有些時間段不可以點香呢

問: 原早晚課已定好,但特殊情況過了時間,晚上幾點...

這樣修行二十一天,地藏菩薩現無邊身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

在家居士如何修學淨土

問: 修淨土的居士,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認識與實踐...

【佛教詞典】一口吞盡

謂包容一切事物而無遺漏。碧岩錄第十一則(大四八·一...

【佛教詞典】法性法身

(術語)二法身之一。對方便法身而言,...

【視頻】淨界法師《殺業花報現前,起大懺悔心念佛往生》

淨界法師《殺業花報現前,起大懺悔心念佛往生》

【視頻】萬善先資(東林寺有聲書)

萬善先資(東林寺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