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定慧在一念間

淨慧法師  2015/06/07  大字體  護眼色

戒定慧在一念間

居士到寺院是為了學習佛法而來,為了修行而來。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心念,因為我們一般人平常生活在世俗生活當中,不免有許多習氣毛病,或者說有許多與佛法不相應的地方,有許多與我們的修行目標不相應的言行。所以我們要學佛,到寺院來,不斷改變世俗的生活行為和心態。要改變行為和心態就得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做起,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我們心念的反映,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言行。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留意自己的心念,使自己的心念不斷淨化。

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做到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口意這三個方面。我們平常都有很多煩惱,心安靜不下來,那就是三業不清淨。三業不清淨就要修,慢慢地修。修就是改正,所謂改往修來,慢慢修,三業就會逐步清淨,修行就會上道,念佛就會相應,我們學習佛法的目標就真正能夠落實。所以,在寺院裡,在佛堂,在大殿,要保持安靜,說話聲音小一點,動作能夠安詳,時時刻刻要關心他人,關懷同道,關心左右的人,經常能夠諒解他人。我們坐在那裡或許擠了點,或許不舒服,大家一定要委屈一下。我們寺院對每一位居士都抱著感恩的心、分享的心、結緣的心。因為大家到寺院來,使我們的道場興盛,使佛法得到弘揚,使祖師道場陳舊破敗的景象,慢慢恢復過來,重現昔日的莊嚴。

要重現昔日的莊嚴,必須是大眾一磚一瓦來成就。大眾成就了祖庭,祖庭也要在佛法的分享上,在修行的分享上來成就大眾。只有在相互成就當中,僧俗二眾才能同時進步,佛法才能真正興旺。僧俗二眾如果不能相互成就,佛教真正的和合團結就不會有。僧團感恩居士,居士也要感恩僧團。僧團感恩居士,是因為居士護持了道場;居士感恩僧團,是因為僧團在佛法上能夠引導我們,使我們走在正信正行的道路上,落實修行的目標。既要相互成就,也要相互感恩。彼此相互尊重,形成良性互動,這也是佛法興旺的標誌。

從僧團來說,居士不會一年到頭住在寺院,來寺院的次數也很少。既然來了,我們就要在佛法上分享,在生活起居上也要分享。常住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飯,都是十方善信提供的。我們也要用這些十方善眾提供的資源回報大眾,跟大眾分享,這是我們僧團的責任。

我們分享,居士感到真正回到家了,很親切,對佛法更有信心,在溫暖和法喜中學習佛法,在親切和藹的氣氛中得到修行。所以,我們僧團盡管條件有限,粗茶淡飯,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共同分享,這就是佛門的規矩。

佛門是四眾弟子的,道場是四眾弟子的,僧團只是替四眾管理這個道場,感恩分享,進一步結緣,結未來的緣,結無窮無盡的善緣、法緣。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緣在佛法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緣在人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法,可以說,離開了緣就沒有人生,離開了緣就沒有社會,離開了緣也沒有佛法。佛法處處講因緣,人生處處是因緣,社會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以我們要處處結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不要結惡緣。處處結法緣,以佛法相見就是結法緣,結法緣的目標就是為了成就佛緣,種下成佛的種子,這是無上因緣。

佛法是緣起法,無緣無一切法。緣就是各種各樣的條件,沒有條件就沒有一切。一切皆空,把一切條件去掉,一切的緣沒有了,不就是空?一切法當下就是空,緣生即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是因緣的存在。大家不要把一切事情看假了,也不要把一切事情看真了。看假了,沒有積極性,看真了,執著太重。一切隨緣,這是佛法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所以,我們要感恩,要分享,要結緣。

今天跟大家講一點修行佛法的根本宗旨。大家一聽,根本宗旨,也許是高深莫測,也許是從來沒聽過的,實際不是的,這個根本宗旨就是現現成成,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根本宗旨,也叫「七佛通誡偈」。不只是七佛的教誡,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誡。不准做什麼?「諸惡莫作」;應該做什麼?「眾善奉行」。菩薩的戒叫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大善法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密切相關。我們要持戒,然後修定。念佛是修定,打坐是修定,無一不是修定。

我們平常的人,心念妄想紛飛,不得安詳,不得自在,所以要使我們的心淨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我們的心淨化。心淨化了,就有定。心能夠安定下來,持戒就更有力量。心靜不下來,持戒就沒有力量。戒和定可以互相促進,互相推動,互為因果。我們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有了戒,有了定,就能夠產生智慧。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要大徹大悟,是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斷煩惱,沒有智慧,即使有戒有定,要想根本斷煩惱,還是不可能。所以對戒定慧三學,古人有個比喻:我們的煩惱就像強盜,戒把強盜抓住了,定就把強盜捆起來,慧就把這個強盜殺掉。把煩惱比作賊,只有智慧具足,智慧開發,才能最後殺掉我們內心的煩惱賊。開智慧是根本,只有開了智慧,才能斷煩惱。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修行就是持戒,修定,證慧,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修學一切法門的根本。修行的過程,無一不和戒定慧三學密切相關,是立地成佛還是往生西方,無一不從戒定慧三學做起。

希望大家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明白修習佛法的宗旨,明白修行佛法圍繞什麼中心來進行,最後達到什麼目的。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不要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同時的。堅定不移地持戒,就說明有定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叫他修善修道,他總是遲疑,總是徘徊,不肯去做。所以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同時的,當下的,就在這一念心當中。明白了修行的這個訣竅,把一切看成是當下的,是同時的,看成是一念之間,才真正有受用,否則不會有受用。

奉勸在座的居士,在家修行,也會遇到很多說法,這個光盤,那個磁帶,這個法師說什麼,那位法師講什麼……還有很多小冊子,弄得大家眼花繚亂、莫衷一是。希望大家記住,修行是在當下。修行在一念之間,修行不要等待。修行就是持戒修定證慧,持戒修定證慧就是一念之間。一念是什麼呢?就是當下。

我總是提醒大家要將修行落實在當下,能夠知道修行在當下,就念念知道修行。念念知道修行,我們的生命就沒有空過的時候。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有很多時間是空過的,很多時間在等待,很多時間是被無明煩惱妄想把智慧覆蓋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勤轉念,證菩提 -- 善於修這顆心

當我們不好的念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就煩惱了。貪慾煩惱...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

如何讓愛情不成為修行的障礙

問: 請問師父如何將男女的小愛、貪愛與成佛路上修行的...

聖嚴法師《提起放下》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

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

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佛菩...

多培福多修慧,成佛就快了

我這一次到台灣去,見到台灣那邊的佛教事業辦得很好。...

靜波法師:修心訣

靜波法師講《修心訣》語錄筆記 1.業障是什麼?習慣。...

星雲大師《隨緣不變是最好的性格》

《大乘起信論》是我最喜愛的佛教經論之一,我曾經五次...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傳授八關齋戒開示

歸依三寶是信佛的開始,信佛的入門; 五戒十善,才是實...

喝同樣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果

所謂六根對六塵,因為六根在接觸六塵,不去分辨的時候...

達摩大師傳授入禪門的四句口訣

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僅僅是建立...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為善知識?...

正念讓我們真正地活著

三十年前,我還是慈孝寺的沙彌,那時,洗碗可不是件愜...

記憶中的白光長老

轉眼就是白光長老圓寂的紀念日。迴首一下他老人家的法...

聖嚴法師《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在一些職場,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離...

入禪之門第四講:六祖禪法

今天講的題目是六祖慧能之禪法。各位都知道,六祖大師...

心靈的殘缺

古時有一個裁縫,出門訪友幾天,歸來後夥計呈上一份訂...

從有相三寶悟入自性三寶

有人問慧遠大師:佛法強調的是清淨心,為什麼要拜佛?...

學佛的人,一定要有寬恕的心

寬恕是一種美德。夫妻之間如果互相有寬恕的心,夫妻的...

開玩笑的話說多了,以後你講話沒有力量

按照蕅益大師說法,兩舌、綺語、妄言、惡口,得果報的...

守培法師:念佛四十八韻

一 念佛最高古,能離生死苦; 託生寶蓮華,安居極樂土...

從厭離心啟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我們天天談,那怎麼下手去發呢?善導大師給我...

聖嚴法師關於自殺的問答

問: 日本有年輕人透過自殺網站相約自殺,而台灣也有自...

多用心

有一天,莊周和朋友聊天時,說了一篇大道理,朋友聽了...

【佛教詞典】一中一切中

指修中觀時,舉一中觀,則空觀、假觀亦皆是中。此乃天...

【佛教詞典】白氎釋迦像

(故事)經像初來之畫像也。守倫法華經註曰:摩騰法蘭...

【視頻】我從貧窮到富有的經歷

我從貧窮到富有的經歷

【視頻】德天法師《蓮宗助念指南》MP3

德天法師《蓮宗助念指南》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