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法門有何殊勝之處

2014/08/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土法門有何殊勝之處

淨業行人都知道,在淨土經典中,釋迦世尊及十方諸佛都勸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以期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永不退轉。

首先,阿彌陀佛願力廣大,誓救苦海一切眾生。

阿彌陀佛在《佛說無量壽經》中發下四十八種大願,願願救度一切苦海眾生遠離苦趣,永不退轉。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形貌莊嚴、壽命無量、具足智慧辯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涵蓋了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所能得到的種種利益。也說明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和其殊勝之處。《佛說無量壽經》中第一願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第二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以上誓願表達了阿彌陀佛對往生極樂國土的人所能得利益的承諾,即隨其所求,皆得如願。又《觀無量壽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法界的念佛眾生,慈悲攝受而不捨離。若有眾生憶念彼佛者,眾生與佛機感相應,決定得以往生淨土。」正因為阿彌陀佛發下了誓願廣度眾生的四十八種大願,所以淨土經典中十方諸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其次,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因緣深厚。

諸多淨土經典中都說,釋迦牟尼佛演說經典勸導眾生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之時,皆有十方恆河沙數諸佛,舒展其廣長舌相,普遍覆蓋三千大千世界,證明了一切眾生只要憶念阿彌陀佛,承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功德之力,決定得以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阿彌陀佛與此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因緣。阿彌陀佛時常惦念娑婆眾生的諸種痛苦,併發願救拔,只要有人至誠懇切地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將來即會蒙佛接引。佛在《法滅盡經》中說:將來末法時期到最後,第一部先消滅的是《楞嚴經》。待佛法滅盡,佛以威神力故,嘉惠眾生,特令《阿彌陀經》多住世一百年。等經教全消失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仍然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從表面上看,眾生與佛,迷悟各別,真妄懸殊;於理體上,眾生與佛,本來凡聖共源,生佛同體,真實一如,無二無別。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以諸佛眾生,性德雖同,修德各別。因為諸佛如來,無量劫來,順性而修,念念流入一乘菩提果海,福慧圓滿,永受妙樂;眾生無量劫來,逆性而修,念念流轉六道生死苦輪,永受劇苦。何名逆修?何名順修?只因我們眾生,生生世世,一向貪戀娑婆,希望久住,念念不捨,心心不忘。因此願力,與佛願力,天淵相背,天淵相隔,不能念念向佛,心心合佛,故名逆修。當我們細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會知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希望接引十方眾生,同歸西方,同受妙樂。

我們但能直下一念至心迴向,便得蒙佛攝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迴向,念念蒙佛攝受。復當一切時中,真實發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淨土樂,此乃所謂以己之願,投入佛之願海。如是以願投願,時時不忘,決定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樂邦。得此速效,皆因眾生與佛,原來有上二種密切相關。一者所謂眾生與佛,本來性德相關,無二無別;雖然與佛離隔十萬億土,原在彌陀果覺性中,不出不入。是故一念迴向,一念蒙佛攝受;念念迴向,念念蒙佛攝受。二者所謂眾生與佛,彼此願力相關。我們若肯時時發願,更加與佛願力相合,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終不乖異。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種密切相關,本然同體,所以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餘佛。是以古德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應感非先後,生佛同一體。」

又古德云:「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鐵。」觀此可知阿彌陀佛,偏與此土眾生有緣。又三世諸佛,皆以八苦為師,方能成佛。樂土眾生,難以使其發心念佛,唯此娑婆眾生,常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樂少。凡遇苦境,難堪忍受,不覺出聲稱念阿彌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本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更加特別有緣。

其他諸佛的一切淨土,雖有的有一部經或兩部經簡略地勸人往生,但是都不如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處處經文論典當中,皆慇勤懇切一再叮嚀,勸導眾生往生西方。

第三,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

念佛一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一心稱念一句彌陀名號,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首先,念佛能具足戒學。正如《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佛知眾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瞋癡之惑,造殺盜淫等業,毀諸戒律,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緣。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號如馬韁。念佛者,如御馬之人,其馬欲向各路奔馳時,其韁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自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身業作殺盜淫,乃是意業所驅使。意業不想殺盜淫,身業自不至犯戒。口業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是意言業所發現。意業不想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其次,念佛能具足定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經文中一心不亂,就是定,能得此定就是長久持名念佛之功。《佛說阿彌陀經》乃佛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事實。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既得一心,自然不亂,果能不亂,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亂,自然能得定力相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丑,則被色動;耳根聞聲,無論是讚是謗,則被聲動;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之境了。

念佛具足定境,能夠不為外境所動,當人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叢裡過,葉葉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如古德雲,「鐵牛那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這正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

再次,念佛能夠具足慧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三嘆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世尊親見此理,欲令眾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眾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歷經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現前。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隱沒;眾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斷除。

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即可得證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這也是念佛具足慧學的明證。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第四,念阿彌陀佛能得十方諸佛之所護念。

稱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十分殊勝。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無不哀愍眾生,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悉皆永離眾苦,永享妙樂。十方如來之所以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餘佛,是因為十方諸佛,憫念眾生之慈悲,雖然佛佛相同,而救度眾生之願力,及接引眾生之方便,唯彌陀世尊,超然殊勝。故十方諸佛,稱讚阿彌陀佛,最為第一。故《大慈菩薩發願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於眾生若欲遍游十方淨土,親近十方諸佛,應當先歸西方極樂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從彼常隨佛學,然後具足神力,飛行自在,一旦之頃,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因是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餘佛。復因諸佛法身,本來同一覺性,佛佛平等,無二無別。一攝一切,一切即一。故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又《文殊般若經》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諸佛功德無異。」

第五,念佛法門簡便易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淨土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中最簡便易行的法門。修念佛法門的人,不管你是否通達教理,也不管修行功力的深淺,依仗念佛的功力皆可往生西方。這就是教界常說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道理。印光大師在《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淨土五經重刊序》中說:「九界眾生,捨此(念佛法門)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若論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

淨土念佛法門簡便易行,快捷穩當。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鞞跋致,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此法門甚深廣大,所以華嚴法身大士也發願往生。《法華經》、《寶積經》、《大集經》、《賢護經》、《菩薩念佛三昧經》、《無量壽經》、《往生論》、《起信論》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念佛法門。龍樹、慧遠、智者、道綽、善導、永明、百丈、憨山、紫柏等歷代祖師都策勵大眾念佛修生西方。

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八十老翁念得,三歲孩兒也念得;大學教授念得,販夫走卒及不識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機而獲得利益和感應。古德云:「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蓮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對於五逆十惡等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迴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

正因為淨土念佛法門有如此殊勝之處,在淨土經典中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都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基鈍劣,唯有念佛求生西方才是最穩妥、最簡便、最直捷易行、當生成就的修行法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皆悉以此迴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

總覺得往生很容易,平時念佛就不是很精進

問: 弟子總覺得往生很容易,只要具足信願就可以,所以...

【推薦】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項

一、佛七的內涵 佛七,也稱打佛七,指的是淨業同修集中...

一生行善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最後會往生嗎

問: 如果一個人從不知道佛教,也不知道阿彌陀佛,卻...

吃飯也是修行

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帶著貪心在吃?還是...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淨土三經的高下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

苦盡甘來成正果

母親陳玉英(10262014),法名覺玉,臨洮縣八里鋪鎮下...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 修淨土法門念佛求往生的...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心如弦直,可以入道

佛說二十難中云:得人身難,生中國難,得遇佛法難,親...

六字括三乘超十地

印光大師說: 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 這兩...

高旻寺的禪門家風

記者: 高旻寺素有冬參夏學的家風。廟裡每年組織十二個...

三種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幾十種, 今天我提出二、三種供大家參考...

大安法師:一函遍復講記

第一部分 背景資料的介紹 應劫而生的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

救濟貧困能得到五種福報

在我們這個世界,養生資源缺乏,故此眾生為養活色身而...

妙蓮老和尚《阿彌陀佛與持戒》

阿彌陀第一 淨土念佛法門是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

妙湛老和尚法語開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於平常處見禪境。 3、為人要真...

往生大事,敗在懈怠

當你的懈怠放逸佔了上風的時候,他的整個身心狀態,這...

印光大師永懷錄

(歸元譯白、編輯整理) 一、印祖生平 蓮宗十三祖印光...

佛陀為什麼要施設種種方便法門

佛陀的說法有三個主題:第一個,先說明說法的內容;再...

戒酒不難,有沒有下決心而已

說戒酒不容易,其實是沒下決心而已。我可以告訴大家戒...

應切實佈施於別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

當我們給人以好處,做有利於人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存在...

命運並非不可改變,關鍵是用對方法

我們天天在此禪修、靜坐,目的就是為了要改變自己。修...

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為什麼講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

【佛教詞典】勢至

大勢至菩薩的簡稱,因此菩薩的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

【佛教詞典】命者非異身

【命者非異身】 p0814   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十七頁云:...

【視頻】大安法師《靈芝元照律師戒淨雙修》

大安法師《靈芝元照律師戒淨雙修》

【視頻】不要把福報吃完

不要把福報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