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你修行的淨土實際是你真如本性當中具足的

大安法師  2025/07/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你修行的淨土實際是你真如本性當中具足的

大家注意這個「自」。「自」,意義非常深邃、深廣。我們讀《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以大國王的身份,「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出家以後就作世自在王如來座下的弟子。首先在世自在王佛所,用偈頌讚嘆佛的身、口、意三業的功德,最後向世自在王佛稟白:「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是法藏比丘在佛座下的請法和發願。發建立淨土的願,發快速成佛的願;不僅拔出自己生死勤勞之根本,也拔出一切眾生兩種生死的根本:這是大願了。當時世自在王佛聽了這大願也心懷喜悅,就向法藏比丘開示:「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這裡出現一個「自」。「如所修行」,你修行的淨土實際上是你真如本性當中具足的。你把真如本性的性德調動起來,就能以無量的德行莊嚴你的淨土。這一點你自性裡面就具足。

「汝自當知」,汝自性了知,自性圓成。所以這個「自」就是大不可思議了。就像《法華經》舍利弗請佛說法,佛三次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什麼要「止止不須說」——這樣的妙法?《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是妙心。這種絕妙、圓妙的心,其義理之深廣是難以用語言去說,難以用思惟去思惟的。所以就三次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你看這個「自」,在禪宗裡面也屬於那種法身向上本分的境界。那在這個境界當中,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見性」就是這個「自」。大家看那個《六祖壇經》,當時六祖在五祖弘忍座下得衣缽之後就離開,當時弘忍祖師下的很多弟子就不甘心,以為慧能是偷走衣缽的,就來追。當時有一個——原來做過四品將軍的——惠明跑得最快,漸漸地就趕上了。眼看著就要趕上六祖了,六祖一看他跑上來——他是將軍出身,跑得很快,也沒辦法。他想這個衣可不是靠力量能奪走的,乾脆就把這個衣放在大石頭上,他自己隱到雜草叢去了。這個惠明一看到衣在這裡,趕緊來拿,但是竭盡他的全力都不能動一分毫——拿不動。

惠明畢竟是修行人,這時候他就明白了,趕緊就改口說:「我不是為衣而來,我為法而來。」那慧能聽說他為法而來,就走出來:「好,你既然為法而來,你現在就坐下來。」讓他坐下。六祖慧能就坐在上面,他在下面,對坐——靜坐。靜坐一會兒,這時候六祖就指點了:「不思善,不思惡,就在當下,那個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一指點,一下子惠明就開悟了。

開悟以後他還有疑心:「剛才你說的密語密意之外,是不是更有密意呀?」六祖說:「但有言說,都非密意。汝能返照,密在汝邊。」你只要返照,那個「秘」——秘密、秘藏,就在你那一邊。實際上也就直指當人的自性。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無論是棒喝,是機鋒轉語,都是指向這個境界。所以這個「自」裡面,有廣大智、自然智、無師智。

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說:「你叫自開。你能夠努力修行,就能打開你的自性如來寶藏,能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無上菩提。」當你打開了自己的如來寶藏,你自己「不由他悟」,「歸無所得」,才能得無上菩提。「這時候你就可以為一切眾生作大善知識,就能在這個世間續佛慧命。」給他這麼一種開示,說:「你千萬不要自暴自棄,要有承當精神。」

要有「是心是佛」的承當,也要有「是心作佛」的努力,所以他的名叫「定勉」——你就要「是心作佛」,你「自開」就是「是心是佛」,就能做善知識續佛慧命。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

一日至七日者,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

阿彌陀佛涅槃後將去哪裡

問: 未來際觀音菩薩接阿彌陀佛的班,阿彌陀佛將去哪...

念佛有何竅門

弟子:閉關時,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說...

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

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前面是講因地的隨順,...

【推薦】把快樂的果報迴向淨土

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 這是撥正一種觀點,...

【推薦】如何堅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信念

問: 如何堅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信念? 大安法師答...

一絲星火,終成燎原之勢

唐代靈佑禪師,福州長溪人,十五歲出家,十八歲時前往...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安法師:講預測和問災難是否正修

問: 我們有些同修很喜歡大談感應,或講些預知,問災...

【推薦】勤則不病,不勤則病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

為何煩惱很難斷

問: 我這幾天修行很精進,為什麼還很煩呢?是什麼原...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理解

問: 《壇經》中說: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

漢傳顯宗有沒有系統的修行次第

問: 現在的藏傳佛教很興盛,修行很有次第。漢傳顯宗...

大殿的法器都有哪些

大磬 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

蓮池大師戒殺文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

阿含經故事:時刻不染著

有一次,尊者阿難隨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

為亡者助念的功德利益

一、一個人之壽命長短及其價值,並非以活了多少歲月來...

四十八大願——(第32願)嚴飾超諸天人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

送終的方式和禁忌

每個人都有死亡一天,怎麼去處理死亡是個大問題。奉行...

佛家上香的儀軌

供香及禮誦持念等種種法門,其妙要在於誠敬二字。供佛...

木耳的補血效果比豬肝高5倍

黑木耳是最優質天然補血品 一提起補鐵補血,人們往往...

「十念皆生我國願」該如何理解

阿彌陀佛所發的第十八願就是十念皆生我國願。有時候會...

別把食物營養模式化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食品中的營養開始有了一種...

慾海漂流具眾苦

講苦,那佛說了種種方法,斷苦的方法,但是我們用不上...

【佛教詞典】苦苦性

【苦苦性】 p0841   如三種苦性中說。   二解 雜...

【佛教詞典】玄沙三種病人

(公案)又曰玄沙接物利生。玄沙師備,假盲聾啞三種病...

【視頻】白華芬陀 普陀山隱秀講院

白華芬陀 普陀山隱秀講院

【視頻】濟群法師《佛教的教育》有聲書

濟群法師《佛教的教育》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