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

大安法師  2023/11/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云: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第二個功德莊嚴是同時遍至德。同時遍至德,這個偈頌就講,「無垢莊嚴光」就是這些大菩薩的報身的光明,「一念及一時」就是他在光明當中顯現的那個意生身是同時去的,同時態——就能夠普照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的法會,在那法會上來利益諸多的眾生。

阿彌陀佛為什麼會生起這個莊嚴?就是見到有的佛的座下的眷屬,雖然他也想發心供養他方世界無量諸佛,或者也想助佛弘化,教化無量的眾生,但是他去的話,有一個不圓滿的地方:就是只能去一個地方。

從那個地方回來,再到其他地方去,這叫「此沒彼出」。這個地方離開了,到另外一個剎土出現了;或者先到南邊的剎土,後到北邊的剎土。就沒有能力同時態分很多的身,同時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入前後之相,說明他的功德還有不圓滿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願我成佛的剎土,諸大菩薩能夠在一念頃——就是這一念、這一時這樣的短時間當中遍至。「一念時頃」就是同時態,能夠有很多的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同時作種種無量無邊的佛事。

有人就問:上一個功德是說報身不動搖,而化身遍到十方——這叫不動而至,這不動而至豈不是也是同時嗎?那跟這個偈頌有什麼差別呢?

曇鸞大師的回答是:上一個偈頌只是說他報身不動,而化身到他方世界去,這裡或者也有前後的差異,哪個地方先去,哪個地方後去。這個偈頌是談沒有前後的時間的間距,是同時到達。這就跟第一個偈頌有所不同。

也正因為是同時到達,也就成就了上個偈頌的報身不動。如果不是同時到達,那他就有往來之相。如果有往來之相,就不能說他報身不動。所以,為了成就上個偈頌不動應化的含義,就應該要觀同時態遍至他方世界的功德。

一般從證位來說,能夠不動應化,屬於初地菩薩的水平;能夠同時遍至,屬於八地菩薩的水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從心底至誠懇切念佛,才能感佛相應

我們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們要發長遠心、精進...

太虛大師《念佛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緣所生法,有兩種力:一、可思議力,二、不可...

彌勒菩薩應身——傅大士的故事

傅大士,齊明帝時東陽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業為...

突然意外死亡能往生到佛國嗎

在《大智度論》講一個故事,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車伕,這...

淨土法門為什麼要修五念法門

問: 修淨土法門為什麼要修五念法門?五念法門的內容是...

智者大師辨析臨終十念即得往生

問:眾生從無始以來,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而今生一期...

淨土問題回答

1、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答:當然,你念佛的時候...

淨土宗的四個特色

淨土宗又稱蓮宗,是中國傳統八大宗派之一,唐宋以來,...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念佛要怎樣念才最理想

問: 請問念佛要怎樣念最理想?是否要觀想念佛?要如...

提起佛號,把瞋恨心降伏下來

當你碰到冤家對頭現前的時候,瞋恨心有可能會上來,巴...

系緣淨土之境,往生安養之國

我們念這句佛號念得非常親切,因為這是我自性本具的佛...

把厭離心徹底地提出來

原來我在佛學院講淨土課的時候,比較年輕的學生說,哎...

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步

問: 和尚到底是什麼身份?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

【推薦】用力少而收效大,淨土法門適合一切修行人

用力少而收效大,淨土法門的這個特點是適合一切人去修...

圓因法師《將心比心談放生》

一 放生甚難 放生一事,在今天法弱魔強的混沌時代提倡...

觀想的供養能否得到真實的福報

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初學佛的時候總是有所求的,或是希...

貪的對治方法

這講到對治的方法,有四段。先看第一段,身捨貪吝。 若...

學佛的三不退

禪宗這一法,是讓我們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

白衣觀音的靈驗故事

在中國,人們常常以白衣來辨認觀音菩薩,在塑像的規則...

沉默的美好

已是許久沒有讀書了,只因心總被瑣碎的煩惱充溢,沒有...

聖嚴法師《珍惜因緣》

從禪的立場來解釋,生命是時間加上空間的活動,在時間...

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便能往生忉利天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腦,一切都是心所...

知命認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緣觀,先知命而後認命。很多人一學佛就...

【佛教詞典】定障麤重

【定障麤重】 p0808   雜集論十卷十四頁云:定障麤重...

【佛教詞典】朝露

以朝露比喻人命之短暫無常。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八(...

【視頻】孔雀明王咒(寺院版)

孔雀明王咒(寺院版)

【視頻】慧律法師《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慧律法師《塵自生滅,自性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