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是發心名之為邪,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大安法師  2020/10/08  大字體  護眼色

如是發心名之為邪,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心願的差別之相,在我們業力凡夫層面,真的是千差萬別。而且凡夫都有一種作偽的劣根性,表現出來的,跟他的真實的狀態,往往有偌大的距離,甚至恰好相反。所以這些,沒有明眼善知識給我們清晰地點明,我們可能都是懵的,別說對他人的發心相狀不了解,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發心的相狀,都是懵的,自欺欺人。

所以,淨業行人發心、發願的差別之相是很多的,如果不加以一 一的指陳,那就難於選擇,難於趣向。所以在這裡,為現前大眾「略而言之」,概略地去指陳,描述一下。

首先來看邪正一對。首先談發的邪心。世間有一類修行人,這裡不是指不信佛的,是指四眾弟子,已經信佛了,已經開始修行了,就叫行人。他也從學佛開始,「一向修行」,或者是發心大就出家了,世緣還未了,他也居家修行了,包括四眾弟子。

他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務」。如果這兩句話用在世間人身上,倒是很正常,本身我們的心都是往五欲六塵裡面跑的,六入,產生六識。所以,為什麼我們眾生活得這麼累,他都是往外跑的,很少迴光返照。

那修行佛法,佛法是什麼?就是心法。心法是什麼?就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本源,妙明真心。所以,無論是止觀的方法,參究的方法,念佛的方法,都是要究我們自性的妙明本心的,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的正路。

就像《楞嚴經》講的,要反聞聞自性。原來我們的耳根都是聞外面的聲塵,現在要旋轉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不是聞外面的聲塵,要反過來聞自己能聞之性。這個能聞之性是什麼呢?就是具足圓通常,就是那個堅固的本心,不生不滅的。你用這個不生滅的聞性,去不斷地向內聞,斷六結,證三空,寂滅現前,才能證到圓通常的佛性。所以,一定要反聞,一定要反念,一定要叩己而參,這就是究自心,己躬下事。

但是這一類人,他不是參究自己的心,他只是還是往外面去走,只知外務,到外面去做一些事務,所謂去幹事業去了。那到外面去幹那些無論是佛事還是世間的事務,這裡面動機就很複雜了。

這裡就提出有四種動機。或者他是「求利養」。利養,想得更多的物質上、財物上的回報。所以為什麼經懺佛事那麼興隆啊?為什麼在商品浪潮當中,很多寺院要搞商業,跟商家、跟政府合起來搞?這都是在求利養。於是一天到晚忙得腳跟不能著地,讓他坐禪、誦經、念佛,沒有時間。

南方的有些人都把寺院住持直接稱為老闆,掛這個牌位多少錢?然後就討價還價。這都屬於利養的範圍。

「或好名聞」。有一類修行人,他可能對利養、財物不感興趣,但是他對於知名度感興趣,希望來點新聞報道,希望自己在鏡頭面前多亮點相,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好名。

還有一種是貪求現世的五欲快樂。五欲,一般就是財色名食睡,或者叫色聲香味觸。現世間,他以修行人的面目,尤其有些出家人可能得點供養了,於是一定要穿好衣服,吃好的飲食,住好的房子,手錶都得要名牌的,車子也是豪華的。這都屬於貪求世間的欲樂。

還有一類修行人,他可能對前面三種的貪慾比較薄一點,但是他求來世得好的果報。今生是一個女人,通過修行,下輩子能不能變成個男人?今生好像沒有當過官,通過修行實踐,下輩子能不能當個官?今生做人道,能不能下輩子生到天上去?這是貪未來世的人天福報。

這簡單舉出四種。省庵大師目光很犀利,好像都是講現代的修行人。

還有一些附法外道,那他們就更明顯了。只要不是正法的,他是離不開名聞利養,離不開現世和未來的享樂的,他是離不開慾望的,這一定是邪的。所以,這樣的發心,就是邪。一針見血。

相對應的,什麼叫正呢?就是修行的動機,不是為了利養、名聞。一旦他求名聞利養,他一定是要頻繁交往的,要搞各種關係的,要一天到晚動腦筋,要跟這個合作、那個合作的。但一個修行人真的是不求名聞利養,他就能淡泊下來,他就能寧靜下來,淡泊才能明志。

他能不求今世和來世的五欲快樂,他就能少欲知足。一個修行人,還要穿那麼好的衣服幹嘛呀?還要吃那些營養品幹嘛呀?他就能夠把慾望降低。

實際上,真正向內心去走,他的慾望一定會低下來,他一定會過簡單的生活。而且他在簡單的生活當中,他怡然自得,他很快樂,他有法喜,他安貧守道,這叫少欲知足,知足就常樂。他把一切現世的這些福報,都佈施給眾生,自己過簡朴的生活。

他這種修行,他的動機是什麼?「唯」,就是唯一,唯獨,就是為了了生死。後面會談到生死輪迴之苦,痛念生死無常。

這一生、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難得,聞到淨土法門,也難上之難,那一定要抓住今生的機會,今生一定要了辦生死輪迴的問題,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為了證得無上菩提。

所以,在他的念頭當中,就是唯一的這件事情,唯了生死,唯證菩提。這就叫好心出家,不是出兩扇門的家,是出煩惱之家,是出三界之家,這才叫真出家人。

如果一個居士也能夠這樣做,實際上就像維摩詰居士在《維摩詰經》裡面講的,就已經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就已經是真出家了。這樣的發心就叫正。

所以,這都是一面法鏡了,法性的鏡子,我們要照一照,我的發心是邪的發心,還是正的發心。如果原來比較邪的話,馬上要把它正過來,修行就是為了了生死,為了成佛道,沒有第二樁事情。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修空觀的三種觀法

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

鬆弛有度才是修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

如何修持藥師法門

修持藥師法門,與修持極樂淨土法門一樣,需要信、願、...

【推薦】星雲大師《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所要講的是現代青年應...

憨山大師開示學道十要

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為生死...

四種毫無意義的修行

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論》中用十四個比喻來說明什麼...

聖嚴法師《利人便是利己》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煩惱重...

大安法師:淨業行人的行持方法

如何行持,單刀直入就是信願持名,你每天能念三萬聲佛...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這個手在生死深淵裡面垂了十劫

古人畫《接引圖》,我們注意到,特別是唐代和宋代一些...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淨土法門要常作得生想

作得生想是很好的念想,我一定能往生,我決定能往生。...

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不能得度

我們要深信在這個五濁惡世,舍去念佛法門,絕對不可能...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會到來

淨土宗的祖師徹悟祖師,也叫夢中禪師,在前半生之中示...

專注聽法的阿難尊者

佛陀告訴比丘們:佛起大慈悲心,想要讓弟子們了解念佛...

虛雲老和尚晚年的幾個小故事

一、 岑老居士曾和虛老爬山。岑老居士說他:虛老洗澡不...

大安法師:求往生是否先要做個善人

問: 如果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先要做個善...

高談玄妙撥無淨土之失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

【推薦】九種「作觀」戒淫法

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聰明人總是不敢僥倖。台灣妙...

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能靠願力往生嗎

問: 如果皈依了,但是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靠自己...

聖嚴法師《話夢人生》

古代中國曾有一則做夢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輕人,在赴京...

懺悔,有三種力量現前

很多學佛人糾結於自己業障深重,其實順逆皆方便,就看...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興念佛法門的...

印光大師:八字、命運不好的人如何求得好因緣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

信願與持名之間的關係

這個信、願、持名是本經的修學綱要,一個人能夠往生淨...

【佛教詞典】守塔比丘

又作守塔僧。指守祖塔之比丘,或轉為一寺住持之自稱。...

【佛教詞典】鞏縣石窟

位於河南洛陽東方(嵩山之北)鞏縣城西北砂岩石斷崖之...

【視頻】大安法師《做佛事最好念佛》

大安法師《做佛事最好念佛》

【視頻】七佛滅罪真言(懷靜法師)

七佛滅罪真言(懷靜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