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走出宿命的陰影

超定法師  2013/09/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走出宿命的陰影

從帶業與消業往生說起

學佛修行,主要努力的目標何在?依現況看來,似乎都為了解決宿業,往生淨土。傳統的淨土宗大德,提倡帶業往生,用意在於鼓勵行人,一心念佛,發願往生西方。至於無始至今,所造生死業如恆河沙數,今生修行懺悔,能消多少算多少,消不掉的罪業,就帶到蓮邦,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加上理想的環境裡,用功修持,慢慢去消吧!後來有一位密宗的上師,在十幾年前,率領他一班學生,作一份查經報告,發現「帶業往生」之說,查無實據,「消業往生」才是佛陀的真意。

於是新舊雙方展開論戰,文證、理證、方便說、究竟說、祖師說、如來說,緇素大德卯足氣力,為「我見」論辯的文字,真是洋洋大觀。另一位折衷論者,調和二說道:消除惡業,帶著淨業往生淨土。理由是:淨土是淨業所感的地方,「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非修淨業,不能往生淨土。倘若惡業不消,如流氓惡霸,原性不改,豈不把淨土弄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大家如何和樂清淨,安心修道?

有人問我對以上爭論的看法。一向生活在傳統中國佛教圈裡,我既不反對帶業往生的舊說,對消業往生的新說,也覺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站在慈悲方便的立場,既已發心學佛,求生淨土,只要信願具足,懇切懺悔,既往不究,專修淨業,決定往生。淨土法門,本來就是方便的易行道,說得太深太難,反而障人為善,杜絕菩提大道。不過,消業往生之說,警策念佛之人,精進向道,淨念相繼,念念是佛,妄念不起,宿業消除,新業不造,臨命終時,決定隨願往生淨土。恆之於隨業受報的業感說,的確是理由充分,不違佛意。

然而,不論消業或帶業,乃至佛教徒口中常感嘆業障深重,此業都含有濃厚宿業的意味。本著依業流轉,及勸人「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而言,強調業力與修行的關係,無可否認的,有它正面的意義。遺憾的是:過份重視宿業,帶來相當的負面影響。原來頗具創意的佛法業力說,一變而為無可奈何、無力感的宿命思想,這是值得正信佛弟子深思的問題。

佛法的業感說

印度宗教,從《奧義書》以來,即肯定行業是有情流轉生死的動力。佛教也說「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所不同的,佛法是緣起論,緣起無我,否定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身心、世界都是輾轉相依,次第相續的活動,「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如火種的存在,薪盡火相傳;前異熟滅,後異熟生,有情生命就這樣延續下來。

佛教業感說的價值在於:

(一)自力創造非他力:佛教因緣論,否定神權的他力、咒力,唯有從現在自我身心,依循正確事理去改善過去,開展未來。

(二)機會均等非特殊:「婆羅門至上」之說,佛陀反對到底。社會階級,種族差別,完全是人為的。善惡行業,決定人生的際遇。貧富貴賤,苦樂禍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俗語說:「風水輪流轉」。上升與下墮,不是神的主宰。在因果定律下,人人機會平等。

(三)前途光明非絕望:佛教是宗教,不同於唯物論者,人死如燈滅的一世論,也非西方神教的末日審判,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的二世論。佛教三世因果說,依現在果報而推及過去行業,又從現世的行業,確定未來的果報,使人安於現在、把握現在以創造未來光明的前途。

(四)善惡有報非懷疑:人生行為的價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驗之於無盡而廣大的時空中,絕對是因果不爽,無可懷疑的事實,孳孳為善必有益,縱情造罪必遭殃。有此正見,才能於坎坷的生命歷程上,努力向上向善向光明。

業力與自由意志

業力與自由意志,二者似乎相反。既隨宿作之業而決定,則無自由意志可言;反之,在自由意志下,則不受宿業限制。關於這道理,必須正確認識佛法三世業感說的真義。如上所述,三世因果業報是佛教徒必備正見之一;如否定它,便成斷滅的邪見人。在十二緣起支,不知業報是無明內容之一。然而佛教業力說,絕不能偏離於因緣論。因緣論不但駁斥非因計因的神意論,及執一切皆偶然的無因論,同時也反對抹煞現前的努力,而把世間一切完全歸之於過去的定命論。當知,佛教雖然承認三世因果,而主要重心在於現在。過去已成過去,往事如煙,懷念過去的光榮,或後悔既往的作為,無助於實際的效益。未來是不定法,前途的如何,取決於現在的行業。一味地追憶過去與幻想未來,是不合因緣正義的二邊之見。

談到自由意志,依佛法說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非毫無限制的絕對自由。從造業的原動力看,業包括身行、語行、意行。行業是以思心所為主而有的身心活動,依審慮思、決定思而後發動具體的行為表現,構成善惡的業力,本此業力而感受生死果報。據此而論,我人上升天堂,下墮地獄,乃是自由意志所為。造業是自己主意,自由意志的選擇。不過約業果相續說,現世的生命果報,不能不受前一生命的影響;宿世的活動留下潛能,使當前的意志受到牽制,不能隨心所欲,達成自己的願望。使我們重建信心,樹立擇善固執,生死不渝的正見,邁向理想目標前進,乃是佛法修學的根本課題。

活在當下 身心自在

我曾提及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對傳統三世兩重因果說的批判。有人不以為然的說:十二緣起不通三世的解說,固然為回歸佛法緣起無我的本義,以對治我見、常見。但以當下一念的緣起觀,是否矯枉過正,令人起無見、斷見呢?古德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立足於人天道上,有見、我見、功利心、榮譽感,並不礙於有漏善業的修集,只是與解脫道不相應罷了!通俗的因果觀,神不滅論,如現代人搬家,舊屋新屋不同,人還是那個人;衣服換來換去,主人翁並沒有換。

很顯然地,這是靈體不滅、神我獨存的思想。佛法緣起甚深,業果不可思議,但業感說必須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捨緣起而談業果,乃是印度神學的老路,與釋尊緣起中道義絕不相應。「有業有報,作者不可得」的緣起無我論,對自性見深重的眾生,腦筋是轉不過來的。「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緣起空義,不但對治有見、常見,同時也不許無見、斷見。空無依傍,截斷眾流,如天馬行空,何必瞻前顧後呢?

佛教是理智實踐的宗教,理論的方便說明,旨在令人捨迷情而向正覺。佛法不是玄學化的本體論,世界有邊無邊,生命與軀體是一是異等等戲論,大覺佛陀置而不答。面對中箭的險境,生命垂危,傷者不急於拔除毒箭,而執意尋求無關急救的答案,如此延誤醫治,斷送寶貴生命,何等不智!

佛教業力說,在原始佛教時代,並沒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佛滅後部派興起,阿毗達磨論師才特別發揮起來。如集諦的內容,原是指貪愛等煩惱,後來才加上有漏諸業。當然,起惑、造業、受報的三雜染是一貫作業,集諦是可以含有業的成份。但以修行著力點而言,應以根絕造業的無明、貪愛為要務。

至於前世業障,已由業因而受果報,如何懺悔令清淨?念一佛持一咒,能滅無量劫生死罪,不過是後期大乘發展起來的思想。總之,我認為:當著眼於現前問題的解決,對佛法作聞思的工夫,以培養正見;面對現實,勤修念處,加強透視世間的洞察力和克制墮性的意志力,使菩提心堅固,菩提行不退轉。我人與生俱來習已成性的弱點,在正念力的監視下,原形畢露;終得無常、無我的正觀力,根塵相對:無明不生,業盡情空,當下解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面對被傷害時的態度

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義就有邪惡。 曾經,佛陀也遇到迫...

重修你的命運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跟幾個親戚合夥做棉花生意。結果,...

造同樣的罪業,受的果報為何會有輕重差別

問:同樣殺一隻螞蟻,果報有可能墮到地獄,也有可能只...

活驢現殺,受現世報

從我記事起我們家就和動物打交道,記得我上小學時我們...

為了自己的好運,請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的人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要靠自己努力打...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

邪淫把我們逼向墮落與滅亡之路

邪淫害人不淺,古人曾說過萬惡淫為首,這個惡不僅僅是...

既省錢又簡單易做的種福改運方法

做善事、種福因的門路固然廣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機會...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藏經】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怎樣辦喪事才有利於亡者?

雖然絕大多數人並不相信佛教六道輪迴理論,可許多人在...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

斌宗法師《我人生死之由來》

前言 學佛主要在求離苦得樂,生死之苦冠於一切,同時...

【推薦】什麼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 前面的領受是約外...

趨向解脫的功德

前面的安樂道講到苦樂的問題,這一塊我們全部講完了。...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

至心信樂應如何理解

問: 至心信樂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 我們講十八願...

如何出愛慾海,斷生死流

問: 如何出愛慾海,斷生死流? 大安法師答: 我們要...

對自己沒自信該怎麼辦

貌似現在的人都有點信心爆棚,很少有人覺得不自信! 害...

當今邪師的十九種典型表現

依止善知識乃修行之必須,但行者不能盲目隨便依止。若...

佛法點滴之生活篇

我們每天要吃飯,就不能像世間人那樣,我們在這個上面...

極樂世界有十種樂

慈雲懺主說:極樂世界有十種樂: (1)無不常值佛苦,...

人生所遇都是自己所修,唯有知恩感恩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的攀緣心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

化貪婪為恬淡

貪婪是一種飢渴的心態,它的本質是不安,在心理上患了...

聖嚴法師《佛教徒如何發願》

每個人一生都應該要發清靜的願、遠大的願,而不要發愚...

【佛教詞典】根身

六根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詞典】曇無德部

亦名:曇摩德部 子題:法正、法護、法鏡 戒本疏·解今...

【視頻】昌義法師《2007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07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

【視頻】大安法師《必須念到功夫成片才能決定往生嗎》

大安法師《必須念到功夫成片才能決定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