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沈元輝曰:「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敗。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禍福吉凶,汝自作怪。」】
好,看這一段。
我們把菩薩的開示一定要想像成:就好像對自己開示一樣,確實很有受用,我們一般的人都喜歡張揚炫耀。那麼修道要怎麼樣?要深潛不露,韜光斂跡,深深地潛下來,不露自己所謂的才華。你深潛不露就在持戒,你深潛不露就在攝心:攝心為戒。你看法藏菩薩在他積功累德過程當中特別談到這個:首先要「深樂寂滅」,深切地好樂那個寂滅的境界。寂滅就是向內心走,不是向外面五欲六塵去馳騁的;在這樣深樂寂滅、深潛不露當中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當你內心向深潛的時候,當然對外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會去對待,不會去追求。當我們內心跟六塵不產生對待的時候,當然中間就不會有那些分別、執著、貪戀、作意在裡面;你的心攝住了,這就是持戒。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很浮躁,一切都向外去跑;那一個人為什麼天天要到外面去追逐呢?無非還就是財、色、名、食、睡嘛!那你浮在外面追逐這些名利,由於心一浮躁,煩惱就會現前;煩惱現前就會造業,就會破戒,智慧也生髮不出來,福德也積累不了,人際關係也搞不好;雖然你想追求外面的東西,很快——你就必然要失敗。其實真正的在外面要做好一種事情,還要首先做深潛不露的修心養性的功夫。功夫到了一定層面,從體起用才能做成一個事;如果你的體性都沒有開發一點,你就在外面做那些東西,肯定要失敗的——做不成的。所以自古以來建功立業在心性上沒有一點修養的人,是做不成的。
好,那在這個情況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念頭,你一切成敗的關鍵是:你的念頭是不是正、是不是真誠?如果開始最初那一念就不真誠,那你就不得自在。這裡面就是很深的道理了:佛法講人與人之間種種果報的差異,實際上他都追溯到最初那一念是它的原因。由這一念,萬法唯心生嘛——這個現象就現前了:如果你最初一念善,就好像你用一個甜種子播在一個肥沃的田裡面;如果你一念是惡念,那就植了一個苦的種子正種在一個貧瘠的田裡面;再加上水呀、土哇,陽光的這個因緣,時節到來,你無論是甜的種子,還是苦的種子,都會抽芽、布葉,次第地長出來:生出它的枝、葉、花,長出它的果子。
唯識家為什麼講異熟果?你是清淨的種子還是染污的種子,是善的種子還是惡的種子,你以後的果報是跟這相應的。所以外境的優劣勝異都跟自己有關係,最終是跟自己的念頭有關係。所以一個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埋怨外境,要常常端正自己的念頭,這才是聖賢之學。你要使外境好的話,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內心寧靜下來。內心一定要寧靜到什麼程度?心虛境寂。你的心很沖虛,外面的境界才會安靜;你的念頭一起來,境界就會隨之起來;你的「水」越渾濁,這個「波浪」就越顯得大;你的「水潭」裡面清澈,「月亮」就會現出來。明白這個道理——萬法由心生,那一切修行都要在念頭上下手。
所以「眾妙之門」都是在這個念頭裡面,「禍福吉凶」都是從一念裡面生髮出來的。這裡就直接警示: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的念頭不真誠,不正確,由這個念頭導致的行為、導致的不善業就會得到不好的果報,你就不得自在了,就被這個惡的果報所繫縛,你就會痛苦;痛苦,你就會埋怨,甚至你會冤冤相報,就每況愈下——惡性循環。所以世間的命運——這種禍福吉凶,都是來自於念頭在這兒作怪,不是由於其他的問題。
好,這些開示實際上,都是非常具有佛教圓頓的道理。那念頭裡面,我們這一念落在什麼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我們的念頭裡面真正要做到真誠,唯有念阿彌陀佛才能夠到家;所以念頭一定要安立在彌陀名號當中,離開彌陀名號,你都很難去「真」,因為我們的念頭念念都是虛假的、染污的、分別的——都是這個念頭。我們為什麼輪迴三界?就是這個念頭太糟糕了,對自己念頭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為什麼進行百萬佛號閉關?你老實的在閉關當中透過這個名號觀照自己的念頭,你就知道你自己是怎麼回事了,知道自己是吃幾碗的了。所以念頭要真誠,還就是念念不要離開阿彌陀佛;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名號,最終就能得大自在。那這裡面就有得真實大利的果報在等著我們,就是離開生死的輪迴,橫超三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做阿鞞跋致菩薩,一生快速的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