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為什麼有些大修行人轉世後不如前生

大安法師  2015/05/06  大字體  護眼色

問:禪宗有些大德悟處很高,如五祖戒禪師、海印信禪師、唐代的圓澤禪師,還有真如喆這些大修行人,有禪定,能開悟,為什麼連欲界諸天也生不了,反而使後世不如前生?為什麼他們的戒定慧修行功夫在臨終時用不上?

大安法師答:首先禪宗的大德,他開悟,這時候從知見上來說,見解與佛同齊,當然開悟也有淺深,有些不一定是大徹大悟,有的是有一定的悟入。但是就六道輪迴或者解脫來說,他是要靠功夫的,功夫就是談斷惑的問題了,這是談修證的問題了。如果他見思惑沒有斷,他是出不了三界的。

他要生到欲界天,那也需要十善業道的功德,要修點未到定。所以常常有些參禪參得心地有點明白,慧光綻露,但是他的煩惱不容易斷,煩惱可以說很難斷,所以他轉世就可能成為大富貴、大文豪。應該說,他轉世從福報上來講,也還是可以,這就借助了他參禪的功夫,他生到大富貴處。

他們的戒定慧功夫在臨終的時候那用不上。為什麼用不上?因為他的功夫沒有到家。因為臨終的時候見思惑——就是業力的種子翻湧。而他是僅僅是靠自力,這時候他自力用不上,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在消失的時候,就等於這個國家的國王不存在了。國王不存在,亂臣、賊子、土匪都起來了,你沒有一個收拾局面的這麼一種力量。所以他就會隨著他的業力牽引,哪個業力最重就到哪一道去。

所以一般靠自力修行的人,臨終的時候他是用不上勁的。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什麼阿彌陀佛要發臨終接引願?他的含義就在這裡。知道眾生哪怕有修行,但是臨終的時候用不上力,所以阿彌陀佛來幫忙,臨終來接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參禪如何起疑情看話頭

參禪用功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呢,就是路...

阿彌陀佛涅槃後將去哪裡

問: 未來際觀音菩薩接阿彌陀佛的班,阿彌陀佛將去哪...

念佛有何竅門

弟子:閉關時,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說...

【推薦】把快樂的果報迴向淨土

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嗎

問: 有個修淨土的法師說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

凡夫的生命是怎麼來的

譬如說我們去思惟一件事情,萬法唯是一心,的確我們很...

為家人燒菜放料酒,會破了酒戒嗎

問: 法師您好!弟子受了五戒,自己並不喝酒,也不食...

安心,就這麼簡單

當年,慧可請求達摩為之安心。達摩要慧可取心來,以便...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安法師:講預測和問災難是否正修

問: 我們有些同修很喜歡大談感應,或講些預知,問災...

有哪些方法可以很實效地入佛知見

問: 請問法師,有哪些方法可以很實效地入佛知見? 大...

法佈施的福德果報

法的佈施 我們有些人做弘法利生工作、勸進行者工作,他...

【推薦】勤則不病,不勤則病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項

佛門中關於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觀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種...

寧生邊地疑城,不去六欲天宮

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

圓瑛法師為什麼能從禪堂裡穿門而出

佛法是不二法門。怎麼叫不二呀?《心經》大家都會背誦...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應該鼓勵受菩薩戒嗎

問: 應該鼓勵受菩薩戒嗎? 大安法師答: 本人鼓勵受...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禁火莫燒山林

禁火莫燒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燒燬山林。那麼從下...

蓮池大師戒殺文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

心怎麼會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呢

問: 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為亡者助念的功德利益

一、一個人之壽命長短及其價值,並非以活了多少歲月來...

佛家上香的儀軌

供香及禮誦持念等種種法門,其妙要在於誠敬二字。供佛...

木耳的補血效果比豬肝高5倍

黑木耳是最優質天然補血品 一提起補鐵補血,人們往往...

【佛教詞典】遊方僧

(雜名)雲遊四方之僧人也。亦曰行腳僧。...

【佛教詞典】心光

(術語)對於色光有智慧光非心光之稱。心光者,自佛之...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視頻】文殊菩薩應化故事之豈有二文殊

文殊菩薩應化故事之豈有二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