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各國學者說佛教

2011/11/2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二十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韋爾思說:「佛教的教義,由今研究而得知極為簡單明晰,並與現世觀念最脗合,它是自古迄今最銳利理智的成功。」

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繆勒說:「佛就是其所宣說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間成功而事件繁多的傳教生涯中,他將所有的言說都付諸於實踐,任何一處都不曾發現他表現過人性的弱點或發泄過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準則,是世間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準則。」

摩尼·巴格西在《我們的佛陀》中說:「最讓人吃驚的一點是,佛陀是一個冷靜的科學大腦與一顆飽含深切同情的熱誠愛心的獨特的結合體。今天的世界越來越朝向佛陀,因為,只有他是人類良知的表率。」

馬拉達克裡希南博士說:「當我閱讀佛陀的說教時,我們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動。」

世界幾何力學之父威勒博士說:「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

俄科學院院士切爾巴茨基說:「龍樹菩薩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

英國著名學者埃得溫·阿諾德在其詩集《亞洲之光》中是這樣從內心深處來歡呼和讚美佛法的:「這是我們人類之樹的奇芭,千萬年才盛開一次,一旦它開花,人世間即充滿智慧的馨香,和慈愛的甘露。」

英國的諾曼裴耐斯教授則認為:「我們斷然需要佛陀教理,這道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啟發我們的覺悟,引導我們達到和平光明的大道,並能獲得大智慧。」 「佛教是醫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藥。在我們這個痛苦疲憊的歐洲,我們亟需佛陀的教理。」

英國著名學者克裡說:「佛教所開示的法,包括內容的廣大深奧,確實無與倫比。」

70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能夠拯救21世紀人類劫難,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和大乘佛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名人學佛文章列表

學佛治抑鬱,驅散陰霾,走向光明

一直想跟大家聊聊我學佛的經歷及感受,雖然從我自身而...

當代居士教育的探索

一、引言:當代居士修學的困擾 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

林則徐學佛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

一定要讓學佛成為快樂的事

實際我個人24歲出家到現在60歲,我們師父們也可以見證...

每天堅持做功課

日課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克服習氣、增強定力的好方...

初入佛門要學哪些佛經

問: 初觸佛門,想先學《地藏經》,再學《楞嚴經》,...

學佛的四大因緣,你屬於哪一種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輪迴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

如何處理學佛與做生意之間的衝突

問: 請教師父,在談生意的過程當中,會談及成本和利...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不穿袈裟的和尚--梁漱溟

梁漱溟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算是比較活躍且具有一定影響...

游本昌:無煩無惱無憂愁

25年前的一部《濟公》,讓所有人都牢牢地記住了游本昌...

敬善媛:唱佛樂是冥冥中的緣分

我從小就喜歡觀音菩薩的形象,在上學的時候,經常老師...

老舍與佛文化的一世情緣

一、被動與佛結緣 從時間上來說,佛教是諸宗教中最早...

四十八大願——(第16願)國中無不善名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我...

佛門的七眾弟子

一、比丘(Bhiksu):是男眾出家後,受具足戒者。 二、...

世間的第一大事

我們在這個堂中是辦世間第一大事,何為第一大事?生不...

王女的覺悟

印度波羅奈國王的夫人生有一女,膚色金黃耀眼,頭髮紺...

【推薦】《十善業道經》漫畫版

《十善業道經》漫畫版...

讓我們生活變得有意義

人生就像讀一本書一樣,也是有盡頭的,光陰飛逝,一晃...

一切諸相都從心所造,都是虛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經裡所說的:「心生種種法生,心...

心不可得,病來逼誰,誰受病者

五觀心治者。不帶想息直觀於心。內外推求。心不可得。...

怎樣才能創造奇跡

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師請教道:先生,怎樣才能創造奇跡呢...

改過獲福感應二則

改悔孝親晚年得子 在浙江的仁和,有一位秀才名區思治,...

南懷瑾先生談「算命」

八字就是所謂算命、這個是命根。那麼但是八字是不是准...

對自然界心存敬畏

現在各大旅遊區風景點也被過度開發。本來去旅遊去登山...

【佛教詞典】羅怛囊計度

(佛名)Ratnaketu,佛名。譯曰寶幢。見文殊師利寶藏陀...

【佛教詞典】鏡

梵語 darpana。為鑒照面容之具。據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

【視頻】大安法師《中輩往生的條件》

大安法師《中輩往生的條件》

【視頻】貪慾猶如焚身之火

貪慾猶如焚身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