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往生集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往生集卷之三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諸聖同歸類

擇生極樂

觀無量壽佛經云。爾時韋提希。號泣白佛言。世尊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於是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皆於中現。時韋提希見已向佛言。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惟願生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往生無數

大無量壽經云。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讚曰。此界他方。往生無量。淨土何以容之。噫滄海尚納百川。虛空猶含萬象。而無邊剎海。不出普賢一毛孔中。然則舉淨土針鋒之地。而容無盡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餘裕哉。

面見彌陀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十願求生

華嚴經。普賢菩薩列十種大願。普為眾生。求生淨土。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讚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賢萬行攸宗。而淨土往生。諄諄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養親臣。明亦甚矣。薄淨土而不願往生謬哉。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昇兜率內院。禮覲彌勒。復著無量壽經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雲。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傳寫流佈。見感通傳。

讚曰。人疑安樂非神力可到。噫一念往生。不勞彈指。獨何歟。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甞著起信論。後明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龍樹記生

楞伽經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集善往生

大悲經云。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伽。修集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後當作佛。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生地經云。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讚曰。求生西方。為欲悟無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忍已得不退。而復求生。菩薩之樂近如來乃如此。今具縛凡夫。忍力未充。退緣無限。而不刻心淨土。謂之何哉。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第二大願

菩薩內戒經云。菩薩有三願。其第二願。願我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前。

念佛滅罪

大智度論雲。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讚曰。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重罪。此其明徵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則不滅。毋曰聖訓之無稽哉。

勝會書名

長蘆賾禪師。遵遠祖遺范。建蓮花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花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云家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遂以為會首雲。

讚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一有偽焉。人世自好者不屑。而況古聖乎。今之所謂佛會者。賾公見之。當為太息矣。

略舉尊宿

百丈海禪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黃龍新禪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禪師。嗣丹霞諄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卓菴補陀。菴名孤絕。專意西方。有淨土說。普勸四眾○慈受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翕然化之○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甞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菴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花從地而出。由是十州蓮宗大行○中峯本禪師。得法於高峯妙公。人仰之如山鬥。有懷淨土詩百篇。盛傳於世○王以寧待制。自稱彌陀弟子○晁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陳瓘待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讚念佛○優曇宗主。居廬山東林善法堂。著蓮宗寶鑒。奉旨板行。為淨土中興雲。

讚曰。始百丈。終優曇。歷代尊宿。無不奉行淨土。嗚呼盛哉。

總論

天如禪師謂。今人鄙視淨土。非鄙愚夫愚婦也。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吾故集群經。以實其說。或者猶疑菩薩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妙覺。雖等地大聖。不能一日離佛。況其下者乎。蓋甞譬之爵彌尊。則覲主彌密。彼荷擔挾鋤之輩。侶漁樵以自足。絕望於九重。而囂囂然曰。明主之不足親也。可哂也夫。

生存感應類

鬼不敢噉

佛世有一國。隣於羅剎。羅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人。家專一日。以次送與。勿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當克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歡喜將還。自是羅剎之患遂絕。國人慶慕焉。

夢得聰辯

隋南嶽慧思禪師。精心事佛。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自是聰慧過人。辯才無礙。

冤對捨離

唐邵彪。鎮江人。為士人時。夢至一公府。人稱安撫使司。俄而一官人問雲。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對不知。因引彪前行。見大鑊中。煮蛤蜊。作人語。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彌陀佛。方啟口。蛤蜊變黃雀飛去。彪後及第。官至安撫。

讚曰。殺生遲其得祿。念佛解其殺冤。今士人以牲牢。乞祐於鬼神。而不知持萬德之洪名。其為計亦左矣。願三獻連城者。識此於鐵硯之側。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世事仙學。妻紀氏。獨精誠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蓋幢幡映蔽雲漢。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禮。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雲五彩親裡咸覩焉。自是多歸佛法矣。

卻鬼不現

宋陳企。龍舒人。甞殺人。後見鬼現。企大怖。急念阿彌陀佛。鬼不得近。因念佛不已。鬼遂不現。

讚曰。負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卻之。良以阿彌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一稱其名。鬼獲超濟。故不現耳。豈尋常禁咒。驅逐此耶。

薦拔亡靈

宋張繼祖。鎮江人。信西方淨土。乳母死。多為念佛追薦。一夕夢。母來謝雲。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睡寢得安

宋劉仲慧。湖州長興人。患夜夢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誠高念一百八遍。然後就寢。當夜神魂晏然。自是繼念不輟。

讚曰。古人喻睡眠。為小死。此語最善。蓋夢寐之顛倒。較生死之昏迷幾何而寢息神安。命盡之時。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導大師。教人臨睡入觀。良有以哉。

病目重明

宋阮念三嫂者。懷寧農婦也。雙目將盲。常念佛不絕。遂得明朗。

柴氏女雙瞽。念佛三年。精勤不替。雙目重明如故。

讚曰。彌陀光明。無量照十方國。苟至心憶念。就使肉睛不朗。當必心目洞開。而今時瞽者。往往作師巫。造殺業。是謂從冥入冥。終無時得覩天日矣。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盡世之盲人乎。

瘧疾不作

宋李子清。久患瘧。龍舒居士。教以臨發之時。專志念佛。然後服藥。子清信而行之。當日減半。次日復念。遂全愈自是篤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綉丈六阿彌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現彩縷中。舉宅驚嘆。

真州鐘離少師夫人任氏。刻阿彌陀佛像。高四寸八分。龕室甚嚴。常頂戴行道。像眉間忽現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皆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病者請治輒愈。州人敬信如佛。

俘囚脫難

元至正十五年冬。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獲四十人。囚檻送官。夜宿西湖鳥窠寺。適大猷謀禪師。徐步廓下。囚者見師。神觀閒雅。持誦不輟。因告曰。長老救我。師曰。我不能救。但至誠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卻救得爾曹也。中有三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偶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繩耳。既而審鞠。乃良民被虜者。遂得釋。

讚曰。普門品雲。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古今人信之矣。念佛解脫。人或未信。此狃於常見也。佛之威神。更超菩薩。不知其幾。爾不見。斫截手足。念釋迦如來。而四體重生乎。肢截尚可重生。何有於杻械。而信之者寡。吾故表而出之。

總論

念佛法門。人知為亡歿之歸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是故聞持咒得靈通。即改而持咒。聞講演得聰辯。即改而講演。聞營造得福報。聞齋會得人緣。乃至聞攝養得長壽。種種變易。曾無執持。安在其一心不亂。而望淨業之有成耶。吾故集此。姑以斷時人之外慕。據實而論。求生淨土。本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復何計身前之利與否哉。

往生集卷之三(終)

西方有佛。開法藏於六八。正覺積功唱寶號於彌陀。恆演大光。普塞惡道。廣放智眼。滅此昏盲。瑤林矗地。珠寶麗空。池流八德。華髮眾光。身土微妙全是不二矣。蓋寶地雖研。實不離當處。且神識雖去。曾不出自心。修有上下。益該淺深。若信之則甚近而不遠。若迷之則增遠而無人。誠信深行至者。剎那超於苦海。盍咄聲念甘永迷矣。今也志一而不撓。為諸善之母。無乃純粹而無雜。為眾行之本故。修淨業者。所以務本也。其本立而道生。惟念佛三昧歟。縱向塵緣。連乎無傾。若遇業風。確乎不拔矣。古有言。淨土往生萬牛不能挽焉。深信之功。往生之用。德高易進至矣。盡矣。爰有一大德。號蓮池禪師。姓沉氏。古杭人。法諱上袾下宏。生而頴異。世味澹如。少游黌校。有聲而已。覺世無常。年三十一而傾心於至道。投於無門洞性天理和尚。祝發乞於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簟瓢隻杖。遊學諸方。遍參知識。宗教精通。晚居於雲棲。遙踵伏虎跡。專興蓮宗。慕惠遠之風。念佛往生。超耀昔日見。著述有部。今秉其一也。以此書行於世。先哲有孝。後學有助。古雲。見賢思齊。予今依之功身。嗚呼。高己而蔑如於淨土。得恥於當時。招苦於來際。殊告修淨業者。上慎旃哉。代代前賢事蹟。往往雖載傳錄焉。知來者靡曠。其人該羅別錄。芟繁補闕。類成九種。增廣新聞間。作之讚。發其隱義。緇素併列。隱顯畢收。可謂融鉺鐺釵釧於釜。會江河淮濟於一海矣。予雖學術空疎。後生有恥。加倭點。及未闋繡良。梓行後世。觀之者。務進悟之者。深信願共登三藐之山。入薩雲之海雲。

慶安歲次壬辰夷則自恣日

遊方軒 釋子 慧竟 謹跋


上篇:淨土往生傳

下篇:華嚴經傳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云。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淨土警語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辯正論

辯正論序 頴川陳子良撰 蓋聞。宣尼入夢十翼之理克彰。...

十八部論

十八部論一卷 陳真諦譯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別部品第十...

華嚴經傳記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部類 隱顯...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 魏神龜元年十一月冬。大後遣崇立...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第一(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第一 西天譯...

佛說兜調經

佛說兜調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未曾有經

佛說未曾有經 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佛教詞典】拾毗尼義鈔

亦名:義鈔、別鈔 資持記釋云:「指餘義中,然今此鈔雖...

【佛教詞典】羯霜那

(地名)國名。譯曰史國。以鐵門關接東南之方睹貨羅國...

宏海法師:淨土十疑論

(第一講) 各位同修,請大家隨著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

出家人對父母的孝

古往今來多少出家的人,他們對父母的那種孝,那是刻骨...

玄奘法師傳

第一卷 玄奘法師,俗姓陳,單名一個褘字,生於隋仁壽二...

夢參老和尚:如何誦經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讚歎觀世音菩薩功德...

放下心中千斤重擔

居士們的心都是負擔很重,每天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好像...

淨業行人要常感悟生命無常的真相

淨業行人常常觀照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對於淨業成...

舍利弗降伏六師外道

須達長者因訪友人至王舍城,因此得以見佛,聽佛解說四...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

現在我們在參學方面來講,總要以規矩法則為尊。常住上...

怎樣理解一切法得成於忍

問: 師父,《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中的這個忍...

用你的觀想力來供養

供養佛的時候,那是法供養最。香花燈塗果啊,茶食寶珠...

調馬喻

從前,有一位長者畜養了一匹良馬。起初,這匹馬性情粗...

灌甘蔗喻

過去有兩個人,同時種植甘蔗並約定說:種植好的有獎賞...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

《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