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自此東南行六百餘裡,渡殑伽河,南至阿踰陀國(中印度),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大城中有故伽藍,是伐蘇槃度菩薩(唐言世親,舊曰婆藪槃豆,譯為天親,訛也)於此製大、小乘論及為眾講處。城西北四五里,臨殑伽河岸大伽藍中,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建,佛昔三月說法處。其傍又有過去四佛經行處。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昇覩史多天,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論》、《莊嚴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邏國人也。佛滅度後一千年中出現於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弟世親菩薩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信大乘。兄弟皆稟明聖之器,含著述之才,廣造諸論,解釋大乘,為印度宗匠。如《攝大乘論》、《顯揚聖教》、《對法》、《唯識》、《俱舍論》等,皆其筆也。

法師自阿踰陀國禮聖跡,順殑伽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行可百餘裡,其河兩岸皆是阿輸迦林,非常深茂。於林中兩岸各有十餘船賊,鼓棹迎流,一時而出。船中驚擾,投河者數人,賊遂擁船向岸,令諸人解脫衣服,搜求珍寶。然彼群賊素事突伽天神,每於秋中覓一人質狀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見法師儀容偉麗,體骨當之,相顧而喜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不能得人,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法師報:「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祭,實非敢惜。但以遠來,意者欲禮菩提樹像耆闍崛山,並請問經法,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非吉也。」船上諸人皆共同請,亦有願以身代,賊皆不許。於是賊帥遣人取水,於花林中除地設壇,和泥塗掃,令兩人拔刀牽法師上壇,欲即揮刃。法師顏無有懼,賊皆驚異。既知不免,語賊:「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法師乃專心覩史多宮念慈氏菩薩,願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捨諸惡業,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於是禮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無復異緣。於心想中,若似登蘇迷盧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宮慈氏菩薩處妙寶台,天眾圍繞。此時身心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同伴諸人發聲號哭。

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賊徒大駭,問同伴曰:「沙門從何處來?名字何等?」報曰:「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若殺,得無量罪。且觀風波之狀,天神已瞋,宜急懺悔。」賊懼,相率懺謝,稽首歸依。時亦不覺,賊以手觸,爾乃開目,謂賊曰:「時至耶?」賊曰:「不敢害師,願受懺悔。」法師受其禮謝,為說殺盜邪祠諸不善業,未來當受無間之苦。何為電光朝露少時之身,作阿僧企耶長時苦種!賊等叩頭謝曰:「某等妄想顛倒,為所不應為,事所不應事。若不逢師福德感動冥祇,何以得聞啟誨。請從今日已去即斷此業,願師證明。」於是遞相勸告,收諸劫具總投河流,所奪衣資各還本主,並受五戒,風波還靜。賊眾歡喜,頂禮辭別。同伴敬嘆轉異於常。遠近聞者莫不嗟怪。非求法殷重,何以致茲。

從此東行三百餘裡,渡殑伽河,北至阿耶穆佉國(中印度)。從此東南行七百餘裡,渡殑伽河南、閻牟那河北,至缽羅耶伽國(中印度)。城西南瞻博迦花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所造,是佛昔降外道處。其側有伽藍,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挫小乘外道處。大城東兩河交處,其西有墠,周十四五里,土地平正,自古已來諸王豪族仁慈惠施,皆至於此,因號其處為大施場。今戒日王亦繼斯軌,五年積財,七十五日散施,上從三寶,下至孤窮,無不悉施。

從此西南入大林,多逢惡獸、野象。經五百餘裡,至憍賞彌國(舊曰俱睒彌,訛。中印度)。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城內故宮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有刻檀佛像,上懸石蓋,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愛,舊云優填王,訛)之所造也。昔如來在忉利天經夏為母說法,王思慕,乃請目連將巧工升天觀佛尊顏容止,還以紫檀凋刻以像真容,世尊下來時,像迎佛,即此也。城南有故宅,是瞿史羅(舊曰瞿師羅,訛)長者故居也。城南不遠有故伽藍,即長者之園地。中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造。次東南重閣是世親造《唯識論》處。次東菴沒羅林有故基,是無著菩薩作《顯揚論》處。

從此東行五百餘裡,至鞞索迦國。伽藍二十餘所,僧三千許人,學小乘正量部。東南道左有大伽藍,是昔提婆設摩阿羅漢造《識身足論》,說無我人,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說有我人,因此法執,遂深諍論。又是護法菩薩七日中摧伏小乘一百論師處。其側又有如來六年說法處。有一樹高七十餘尺,昔佛因淨齒,棄其餘枝,遂植根繁茂至今。邪見之徒數來殘伐,隨伐隨生,榮茂如本。

從此東北行五百餘裡,至室羅伐悉底國(舊曰舍衛,訛也)。週六千餘裡,伽藍數百,僧徒數千,並學正量部。佛在時,缽羅斯那恃多(唐言勝軍,舊曰波斯匿,訛)王所居都也。城內有王殿故基,次東不遠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勝軍王為佛造大講堂處。次復有塔,是佛姨母缽羅闍缽底(唐言生主,舊曰波闍波提,訛也)比丘尼精舍。次東有塔,是蘇達多(唐言樂施,舊曰須達,訛也)故宅。宅側有大窣堵波,是鴦窶利摩羅(舊曰央崛摩羅,訛也)捨邪之處。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曰言勝林,舊曰祇陀,訛也)。即給孤獨園也。昔為伽藍,今已頹毀。東門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立。諸屋並盡,獨一塼室在,中有金像。昔佛昇天為母說法,勝軍王心生戀慕,聞出愛王刻檀為像,因造此也。

伽藍後不遠是外道梵志殺婦謗佛處。伽藍東百餘步有大深坑,是提婆達多以毒藥害佛生身入地獄處。其南復有大坑,瞿伽梨比丘謗佛生身入地獄處。坑南八百餘步,是戰遮婆羅門女謗佛生身入地獄處。凡此三坑,窺不見底。

伽藍東七十餘步,有精舍高大。中有佛像東面坐,如來昔共外道論議處。次東有天祠,量等精舍,日光移轉,天祠影不及精舍,精舍影常覆天祠。次東三四里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與外道論議處。大城西北六十餘裡有故城,是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父城也。城南是佛成正覺已初見父處。城北有塔,塔有迦葉波佛全身舍利,並無憂王所立。

從此東南行八百餘裡,至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毘羅衛國)。國週四千餘裡,都城十餘裡,並皆頹毀,宮城周十五里,壘塼而成,極牢固。內有故基,淨飯王之正殿,上建精舍,中作王像。次北有故基,是摩耶夫人之寢殿,上建精舍,中作夫人之像。其側有精舍,是釋迦菩薩降神母胎處,中作菩薩降生之像。上坐部雲,菩薩以嗢怛羅頞娑荼月三十日夜降神母胎,當此五月十五日。諸部則以此二十三日,當此五月八日。東北有窣堵波,阿私陀仙相太子處。於城左右有太子共諸釋種捔力處。又有太子乘馬踰城處,及先於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厭離世間迴駕處。

從此東行荒林五百餘裡,至藍摩國(中印度)。居人稀少。故城東南有塼窣堵波,高五十餘尺,如來涅槃後,此國先王分得舍利,還而造也,每放光明。其側有龍池,龍數變身為人,繞塔行道,野象銜花常來供養。其側不遠有伽藍,以沙彌知寺任。相傳昔有苾芻招命同學,遠來禮拜,見野象銜花,安置塔前,復以牙芟草,以鼻灑水,眾見無不感嘆。有一苾芻便捨大戒,願留供養,謂眾人曰:「像是畜生,猶知敬塔獻花灑掃,我居人類,依佛出家,豈可目覩荒殘,不供事也!」即辭眾住,結宇疏池,種花殖菓,雖涉寒暑,不以勞惓。隣國聞之,各捨財寶,共建伽藍,仍即屈知僧務,自此相承,遂為故事矣。沙彌伽藍東大林中行百餘裡,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太子踰城至此,解寶衣、天冠、髻珠付闡鐸迦(舊曰車匿,訛)還處也。及剃髮,皆有塔記。

出此林已,至拘尸那揭羅國。處極荒梗。城內東北隅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准陀故宅(舊曰純陀,訛)。宅中有井,將營獻供時鑿也,水猶澄映。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舊曰阿利跋提河,訛)。河側不遠至娑羅林,其樹似槲而皮青葉白,甚光潤,四雙齊高,即如來涅槃處也。有大甎精舍,中有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傍有大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造。又立石柱記佛涅槃事,不書年月,相傳云:佛處世八十年,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二月十五日。說一切有部復云: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入涅槃,當此九月八日。自涅槃已來,或云千二百歲,或千三百,或千五百,或云過九百未滿千年。又如來坐金棺為母說法,出臂問阿難,現足示迦葉,香木焚身,八王分骨,皆有塔記。

從此復大林中經五百餘裡,至婆羅痆斯國(音女點反)。國週四千餘裡,都城西臨殑伽河,長十餘裡,廣五六里。伽藍三十餘所,僧二千餘人,學小乘一切有部。渡婆羅痆斯河東北行十餘裡,至鹿野伽藍,台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甎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佛初轉法輪處。其側有梅怛麗(唐言慈氏,舊曰彌勒,訛也)菩薩受記處。次西有窣堵波,是佛昔為護明菩薩,於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所受記處。釋迦受記南,有過去四佛經行處,長五十餘步,高七尺,以青石積成,上有四佛經行之像。伽藍西有如來澡浴池,又有滌器池,又有浣衣池,並神龍守護,無人穢觸。池側有窣堵波,佛修菩薩行時,為六牙白象施獵師牙處。又為鳥時,與獼猴、白象約尼拘律樹,定長幼巡行化人處。又作鹿王,又度憍陳如等五人處。

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百餘裡,至戰主國。從此東北渡殑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釐國(舊曰毘舍離,訛)。國週五千餘裡,土壤良沃,多菴沒羅菓茂遮菓。都城荒毀。故基週六七十里,居人甚少。宮城西北五六里有一伽藍,旁有窣堵波,是佛昔說《毘摩羅詰經》處。次東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毘摩羅詰故宅,其宅尚多靈異。去此不遠有一室,積石所作,是無垢稱現疾說法處。其側亦有寶積故宅、菴摩羅女故宅。次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佛將往拘尸那國般涅槃,天、人隨從竚立處。次西復有佛最後觀吠舍釐處,次南又有菴摩羅女持園施佛處,又有佛許魔王涅槃處。

從吠舍釐南境去殑伽河百餘裡,到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又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國(舊曰摩伽陀,訛)。週五千餘裡。俗土崇學重賢。伽藍五十餘所,僧萬餘人,多大乘學。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裡,雖復荒頹,猶有雉堞。昔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致此號。復至人壽數千歲時,更名波吒釐子城(舊曰熙連弗邑,訛)。復約波吒釐樹為名。至佛涅槃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王(唐言無憂王,舊曰阿育王,訛也)。即頻毘娑羅王(唐言影堅)之曾孫也,自王舍城遷都來此。年代浸遠,今唯故基。伽藍數百,存者二三。故宮北臨殑伽河為小城,城有千餘家,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無憂王作地獄處。

法師在小城停七日,巡禮聖跡。地獄南有窣堵波,即八萬四千之一也。王以人功建立,中有如來舍利一鬥,每放神光。次有精舍,捨中有如來所履石,石上有佛雙跡,長一尺八寸,廣六寸,兩足下有千輻輪相,十指端有萬字花文及瓶魚等,皎然明著,是如來將入涅槃,發吠舍釐至此,於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顧謂阿難:「此是吾最後望金剛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跡也。」精舍北有石柱,高三十餘尺,書記無憂王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珍寶贖嗣也。故城東南有屈吒阿濫摩(唐言雞園)僧伽藍故基,無憂王所造,是召千僧四事供養處。是等聖跡,凡停七日,禮拜方遍。又西南行六七由旬,至低羅磔迦寺。寺有三藏數十人,聞法師至,皆出迎引。

從此又南行百餘裡,到菩提樹。樹垣壘甎,高峻極固。東西長,南北稍狹。正門東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池,西帶嶮固,北門通大伽藍,其內聖跡連接,或精舍,或窣堵波,並諸王、大臣、豪富、長者慕聖營造,用為旌記。正中有金剛座。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之中,下極金輪,上齊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言金剛者,取其堅固難壞,能沮萬物。若不依本際則地不能停,若不以金剛為座,則無地堪發金剛定。今欲降魔成道,必居於此,若於餘地,地便傾昃,故賢劫千佛皆就此焉。又成道之處亦曰道場,世界傾搖,獨此不動。一二百年來眾生薄福,往菩提樹不見金剛座。佛涅槃後,諸國王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界,東向而坐。相傳此菩薩身沒不現,佛法當盡,今南邊菩薩已沒至胸。其菩提樹即畢缽羅樹也,佛在時高數百尺,比頻為惡王誅伐,今可五丈餘,佛坐其下,成無上等覺,因謂菩提樹。樹莖黃白,枝葉青潤,秋冬不凋,唯至如來涅槃日,其葉頓落,經宿還生如本。每至是日,諸國王與臣僚共集樹下,以乳灌洗,燃燈散花,收葉而去。

法師至,禮菩提樹及慈氏菩薩所作成道時像,至誠瞻仰訖,五體投地,悲哀懊惱,自傷嘆言:「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於像季方乃至斯。」緬惟業障一何深重,悲淚盈目。時逢眾僧解夏,遠近輻湊數千人,觀者無不鳴噎。其處一踰繕那聖跡充滿,停八九日,禮拜方遍。至第十日,那爛陀寺眾差四大德來迎,即與同去。行可七踰繕那至寺莊。莊是尊者目連本生之村。至莊食,須臾,更有二百餘僧與千餘檀越將幢蓋、花香復來迎引,讚歎圍繞入那爛陀。

既至,合眾都集。法師共相見訖,於上座頭別安床,命法師坐,徒眾亦坐。坐訖,遣維那擊犍稚唱。法師住寺,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同。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閑解經律、威儀齊整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眾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為正法藏。於是隨眾入謁。既見,方事師資,務盡其敬,依彼儀式,膝行肘步,嗚足頂禮,問訊讚歎訖。法藏令廣敷床座,命法師及諸僧坐。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覺賢),即法藏之姪也,年七十餘,博通經論,善於言談。法藏語曰:「汝可為眾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覺賢聞已,啼泣捫淚而說昔緣云:「和上昔患風病,每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乍發乍息,凡二十餘載。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夢三天人,一黃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銀色,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上曰:『汝欲棄此身耶?經云:「說身有苦,不說厭離於身。」汝於過去曾作國王,多惚眾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於苦安忍,勤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和上聞已,至誠禮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上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曰:『此是慈氏菩薩。』和上即禮拜慈氏,問曰:『戒賢常願生於尊處,不知得不?』報曰:『汝廣傳正法,後當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捨身,不為利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等,遍及未聞,汝身即漸安隱,勿憂不差。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教之。』法藏聞已,禮拜報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見。自爾已來,和上所苦瘳除。」僧眾聞者莫不稱嘆希有。

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說,玄奘當盡力聽習,願尊慈悲攝受教誨。」法藏又問:「法師汝在路幾年?」答:「三年。」既與昔夢符同,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以申師弟之情。言訖辭出,向幼日王院安置於覺賢房第四重閣。七日供養已,更安置上房在護法菩薩房北,加諸供給。日得贍步羅菓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其米大於烏豆,作飯香鮮,餘米不及,唯摩揭陀國有此粳米,餘處更無,獨供國王及多聞大德,故號為供大人米。月給油三升,酥乳等隨日取足。淨人一人、婆羅門一人,免諸僧事,行乘象輿。那爛陀寺主客萬,僧預此供給添法師合有十人。其游踐殊方,見禮如此。

那爛陀寺者,此雲施無厭寺。耆舊相傳,此伽藍南菴沒羅園中有池,池有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故以為號。又云是如來昔行菩薩道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憐愍孤窮,常行惠捨,物念其恩,故號其處為施無厭也。地本菴沒羅長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商人多有證果。佛涅槃後,此國先王鑠迦羅阿迭多(唐言帝日)敬戀佛故,造此伽藍。王崩後,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纂承鴻業,次南又造伽藍。至子怛他揭多王(唐言如來),次東又造伽藍。至子婆羅阿迭多(唐言幼日),次東北又建伽藍。後見聖僧從此支那國往赴其供,心生歡喜,捨位出家。其子伐闍羅(唐言金剛)嗣位,次北又建伽藍。其後中印度王於側又造伽藍。

如是六帝相承,各加營造,又以甎壘其外,合為一寺,都建一門。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台星列,瓊樓嶽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牖,交日月於軒簷,加以淥水逶迤,青蓮菡萏,羯尼花樹暉煥其間,菴沒羅林森疎其外。諸院僧室皆四重重閣,虯棟虹梁,繡櫨朱柱,彫楹鏤檻,玉礎文[木*((奐-大)/比)],甍接瑤暉,榱連繩彩。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僧徒主客常有萬人,並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亦俱研習。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餘人,三十部者五百餘人,五十部者並法師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為眾宗匠。寺內講座日百餘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德眾所居,自然嚴肅。建立已來七百餘載,未有一人犯譏過者。國王欽重,捨百餘邑充其供養,邑二百戶,日進粳米、酥乳數百石。由是學人端拱無求而四事自足,藝業成就,斯其力焉。

法師於那爛陀寺安置已,向王舍城觀禮聖跡。王捨舊城彼雲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城處摩揭陀國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地又生好香茅,故取為稱。四面皆山,峻峭如削,西通小徑,北有大門,東西長,南北狹,週一百五十餘裡。其內更有小城,基週三十餘裡,羯尼迦樹處處成林,發蕚開榮,四時無間,葉如金色。宮城北門外有窣堵波,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放護財醉象欲害佛處。此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濕婆恃苾芻說法證果處。次北不遠有大深坑,是室利毱多(唐言勝密)受外道邪言,以火坑、毒飯欲害佛處。次火坑東北山城之曲有窣堵波,是時縛迦大醫(舊曰耆婆,訛也)於此為佛造說法堂處。其側現有時縛迦故宅。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云鷲台,舊曰耆闍崛山,訛也)。其山連崗北嶺,隆崛特高,形如鷲鳥,又狀高台,故取為稱。泉石清奇,林樹森欝,如來在世多居此山說《法華》、《大般若》等無量眾經。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今現有甎室,如來在昔多居其中,制諸戒律。園主名迦蘭陀,先以此園施諸外道。後見佛,又聞深法,恨不以園得施如來。時地神知其意,為現災怪怖諸外道,逐之令出,告曰:「長者欲以園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長者歡喜,建立精舍訖,躬往請佛,佛為受之。

竹園東有窣堵波,阿闍多設咄路王(唐言未生怨,舊曰阿闍世,訛也)之所建。如來涅槃後,諸王共分舍利,未生怨王得已將歸,立塔供養。無憂王發心欲遍造諸塔,開取舍利,尚留少許,今每放光明。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山側有別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處。當結集時,無量聖眾雲集,迦葉告曰:「眾中自知具三明、六通,總持如來一切法藏無錯謬者住,餘各隨所安。」時簡得九百九十九人。阿難在於學地,迦葉語阿難:「汝漏未盡,勿污清眾。」阿難慚愧而出。一夜勤修,斷三界結,成阿羅漢,還來叩門。迦葉問曰:「汝結盡耶?」答曰:「然!」復曰:「若結盡者,不勞開門,隨意所入。」阿難乃從戶隙而入,禮拜僧足。迦葉執其手曰:「我欲汝除斷諸漏證聖果,故驅逐汝出,汝當知之。勿以為恨。」阿難曰:「若懷恨者,豈名結盡。」於是禮謝而坐。即初安居十五日時也。迦葉語阿難曰:「如來常於眾中稱汝多聞,總持諸法,汝可昇座為眾誦《素呾纜藏》,即一切經也。」阿難承命而起,向佛般涅槃山方作禮訖,昇坐誦經,諸眾隨口而錄。錄訖,又命優波離誦《毘柰耶藏》,即一切戒律也。誦訖,迦葉波自誦《阿毘達磨藏》,即一切論議。經兩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訖,書之貝葉方遍流通。諸聖相謂曰:「我等集此,名報佛恩,今日得聞,斯其力也。」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名上座部。

又此西二十里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即大眾部共集之處。諸學、無學數千人,大迦葉結集時不預者,共集此中,更相謂曰:「如來在日,同一師學。世尊滅度,驅簡我等,我等豈不能結集法藏報佛恩耶?」復集《素怛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此中凡、聖同會,因謂之大眾部。

次東北三四里至曷羅闍姞利呬多城(唐言王舍城)。外郭已壞,內城猶峻,週二十餘裡,面有一門。初頻毘娑羅王居上茅宮時,百姓殷稠,居家鱗接。數遭火災,乃立嚴制,有不謹慎,先失火者,徙之寒林。寒林即彼國棄尸惡處也。頃之,王宮忽復失火。王曰:「我為人主,自犯不行,無以懲下。」命太子留撫,王徙居寒林。時吠舍釐王聞頻婆娑羅野居於外,欲簡兵襲之。候望者知而奏,王乃築邑。以王先捨於此,故名王舍城,即新城也。後闍王嗣位,因都之。至無憂王遷都波吒釐,以城施婆羅門。今城中無雜人,唯婆羅門千餘家耳。宮城內西南隅有窣堵波,是殊底色迦長者故宅(唐言星曆,舊云樹提伽,訛),傍又有度羅怙羅處(即佛子也)。

那爛陀寺西北有大精舍,高三百餘尺,婆羅阿迭多王之所建也。莊嚴甚麗,其中佛像同菩提樹像。精舍東北有窣堵波,如來昔於此七日說法處。西北又有過去四佛坐處。其南鍮石精舍,戒日王之所建,功雖未畢,詳其圖量,限高十餘丈。城次東二百餘步有銅立佛像,高八十餘尺,重閣六層方得覆及,昔滿胄王之所作也。又東行數里有窣堵波,佛初成道向王舍城至此,頻毘娑羅王與國人百千萬眾迎見佛處。又東行三十餘裡,至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峰伽藍前有窣堵波,謂僧(斯贈反)娑(唐言雁也)。昔此伽藍依小乘漸教,食三淨肉,於一時中買贖不得,其檢校人傍偟無措,乃見群雁翔飛,仰而戲言曰:「今日僧供有闕,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訖,其引前者應聲而迴,鎩翮高雲,投身自墜。苾芻見已慚懼,遍告眾僧,聞者驚嗟,無不對之嘆泣。各相謂曰:「此菩薩也。我曹何人,敢欲噉食。又如來設教,漸次而防,我等執彼初誘之言,便為究竟之說,守愚無改,致此損傷。自今已後,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淨。」仍建靈塔,以死雁埋中,題表其心,使永傳芳烈,以故有茲塔也。

如是等聖跡,法師皆週遍觀禮訖。還歸那爛陀寺,方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開題訖,少時,有一婆羅門於眾外悲[口*睾]而復言笑。遣人問其所以。答言:「我是東印度人,曾於布磔迦山觀自在菩薩像所發願為王,菩薩為我現身,訶責我言:『汝勿作此願!後某年月日那爛陀寺戒賢法師為脂那國僧講《瑜伽論》,汝當往聽。因此聞法後得見佛,何用王為!』今見脂那僧來,師復為講,與昔言同,所以悲喜。」戒賢法師因令住聽。經十五月講徹,遣人將婆羅門送與戒日王,王封以三邑。

法師在寺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以曾於迦濕彌羅諸國聽訖,至此尋讀決疑而已。兼學婆羅門書。

印度梵書名為記論,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說傳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雲《毘伽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雲《毘耶羯剌諵》(音女咸反),此翻名為《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聲明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具百萬頌。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為十萬頌。其後北印度健馱羅國婆羅門覩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為八千頌,即今印度現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為南印度王復略為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此並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相助者,復有《記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字體三百頌,又有字緣兩種,一名《間擇迦》三千頌,二名《溫那地》二千五百頌,此別辯字緣、字體。又有《八界論》八百頌,此中略合字之緣、體。

此諸記論辯能詮所詮,有其兩例。一名底(丁履反)彥多聲,有十八囀,二名蘇漫多聲,有二十四囀,其底彥多聲於文章壯麗處用,於諸汎文亦少用。其二十四囀者於一切諸文同用。其底彥多聲十八囀者,有兩:一、般羅颯迷,二、阿答末泥,各有九囀,故合有十八。初九囀者,如汎論一事即一事有三。說他有三,自說有三,一一三中,說一、說二、說多,故有三也。兩句皆然,但其聲別,故分二九耳。依般羅颯迷聲說,有無等諸法。且如說有,有即三名,一名婆[仁-二+波](之靴反)底(丁履反,下同),二名婆[仁-二+波]矺(多訛反),三名婆飯底。說他三者,一名婆[仁-二+波]斯,二名婆[仁-二+波]矺,三名婆[仁-二+波]他。自說三者,一婆[仁-二+波]彌,二婆[仁-二+波]靴(去聲),三婆[仁-二+波]摩(此第三依四吠陀論中說,多言婆[仁-二+波]末斯)。依阿答末泥九囀者,於前九囀下各置毘耶底言,餘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亦表極美義也。蘇漫多聲二十四囀者,謂總有八囀,於八囀中一一各三。謂說一、說二、說多,故開為二十四。於二十四中一一皆三:謂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言八囀者:一、詮諸法體,二、詮所作業,三、詮作具及能作者,四、詮所為事,五、詮所因事,六、詮所屬事,七、詮所依事,八、詮呼召事。且以男聲寄丈夫上作八囀者,丈夫印度語名布路沙。體三囀者,一、布路殺,二、布路筲,三、布路沙(去聲)。所作業三者,一、布路芟,二、布路筲,三、布路霜。作具作者三者,一、布路鎩拏,二、布路[言*(穴/之)](音鞞僣反),三、布路鎩鞞,或言布鎩呬。所為事三者,一、布路廈(沙詐反)耶,二、布路沙[言*(穴/之)](鞞僣反),三、布路鎩[音*勺](鞞約反)。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他我反),二、布路鎩[言*(穴/之)](同上),三、布路鎩[音*勺](鞞約反)。所屬三者,一、布路鎩[言*罝](子耶反),二、布路鎩[言*(穴/之)],三、布路鎩諵(安咸反)。所依三者,一、布路[月*差](所齊反),二、布路殺諭,三、布路鎩縐(所芻反)。呼召三者,一、系布路殺,二、系布路稍,三、系布路沙。略舉一二如此,餘例可知,難為具述。法師皆洞達其詞,與彼人言清典逾妙。如是鑽研諸部及學梵書,凡經五歲。

從此復往伊爛拏缽伐多國。在路至迦布德伽藍。伽藍南二三里有孤山,岩巘崇崒,灌木蕭森,泉沼澄,鮮花卉芬馥。既為勝地,靈廟寔繁,感變之奇,神異多種。最中精舍有刻檀觀自在菩薩像,威神特尊,常有數十人,或七日、二七日絕粒斷漿,請祈諸願,心殷至者,即見菩薩具相莊嚴,威光朗曜,從檀像中出,慰喻其人,與其所願。如是感見數數有人,以故歸者逾眾。其供養人恐諸來者坌污尊儀,去像四面各七步許竪木構欄,人來禮拜,皆於欄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亦並遙散。其得花住菩薩手及掛臂者,以為吉祥,以為得願。

法師欲往求請,乃買種種花,穿之為鬘,將到像所,至誠禮讚訖,向菩薩跪發三願:「一者,於此學已還歸本國,得平安無難者,願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願生覩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意者,願花貫掛尊兩臂;三者,聖教稱眾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願花貫掛尊頸項。」語訖,以花遙散,咸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量。其傍同禮及守精舍人見已,彈指嗚足,言:「未曾有也。當來若成道者,願憶今日因緣先相度耳。」

自此漸去至伊爛拏國。伽藍十所,僧徒四千餘人,多學小乘,說一切有部義。近有隣王廢其國君,以都城施僧,於中並建二寺,各有千僧。有二大德,一名怛他揭多毱多(此雲如來密),二名羼底僧訶(此雲師子忍也),俱善薩婆多部。又停一年,就讀《毘婆沙》、《順正理》等。大城南有窣堵波,佛昔於此三月為天、人說法,其傍又有過去四佛遺跡。國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佛昔於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羅藥叉。山東南岩下大石上有佛坐跡,入石寸餘,長五尺二寸,廣四尺一寸。又有佛置桾稚迦(即澡罐也,舊曰軍持,訛也)跡。深寸餘,作八出花文。國南界荒林,多有大象,壯而高大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自此順殑伽河南岸東行三百餘裡,至瞻波國(中印度境)。伽藍十所,僧徒二百餘人,習小乘教。城壘甎高數丈,基隍深闊,極為崇固。昔者劫初人皆穴處,後有天女下降人中,游殑伽河浴,水靈觸身生四子,分王贍部洲,別疆界,築閭邑,此則一子之都。國南界數十由旬有大山林,幽茂連綿二百餘裡,其間多有野象,數百為群,故伊爛拏、瞻波二國象軍最多,每於此林令象師調捕充國乘用。又豐豺、兕、黑豹,人無敢行。

相傳雲,先佛未出之時,有一放牛人牧數百頭牛,驅至林中,有一牛離群獨去,常失不知所在,至日暮欲歸,還到群內,而光色姝悅,鳴吼異常,諸牛咸畏,無敢處其前者。如是多日,牧牛人怪其所以,私候目之,須臾還去,遂逐觀之。見牛入一石孔,人亦隨入,可四五里,豁然大明,林野光華,多異花果,爛然溢目,並非俗內所見。牛於一處食草,草色香潤,亦人間所無。其人見諸果樹黃赤如金,香而且大,乃摘取一顆,心雖貪愛,仍懼不敢食。少時牛出,人亦隨歸,至石孔未出之間,有一惡鬼奪其菓留。牧牛人以此問一大醫,並說菓狀,醫言不可即食,宜方便將一出來。後日復隨牛入,還摘一顆,懷欲將歸,鬼復遮奪,其人以菓內於口中,鬼復撮其喉,人即咽之,菓既入腹,身遂洪大,頭雖得出,身猶在孔,竟不得歸。後家人尋訪,見其形變,無不驚懼,然尚能語,說其所由。家人歸還,多命手力欲共出之,竟無移動。國王聞之自觀,慮為後患,遣人掘挽,亦不能動。年月既久,漸變為石,猶有人狀。後更有王知其為仙菓所變,謂侍臣曰:「彼既因藥身變,即身是藥,觀雖是石,其體終是神靈,宜遣人將鎚鑽斲取少許將來。」臣奉王命,與工匠往,盡力鐫鑿,凡經一旬,不得一片,今猶現在。

自此東行四百餘裡,至羯末嗢祇羅國(中印度境)。尋禮聖跡,伽藍六七所,僧徒三百餘人。自此東度殑伽河,行六百餘裡,至奔那伐彈那國(南印度境)。尋禮聖跡,伽藍二十餘所,僧三千餘人,大小乘兼學。城西二十餘裡有跋姞婆伽藍,台閣壯峻,僧徒七百人。其側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昔如來在此三月說法處,數放光明。又有四佛經行之跡。傍有精舍,中有觀自在菩薩像,至誠祈請,無願不遂。

自此東南行九百餘裡,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東印度境)。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學小乘正量部法。別有三伽藍,不食乳酪,此承提婆達多遺教也。大城側有絡多末知僧伽藍(唐言赤泥),即往昔此國未有佛法時,南印度沙門客遊此國,降挫鍱腹外道邪論已,國王為立。其側又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佛昔於此七日說法處。

從此東南出至三摩怛吒國(東印度境)。濱近大海,氣序和暢。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上座部義。天祠外道其徒亦眾。去城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昔佛為諸人、天於此七日說法處。去此不遠又有伽藍,中有青玉佛像,高八尺,相好端嚴,常有自然妙香,芬馨滿院。五色光瑞,往往燭天。凡預見聞,無不深發道意。

從此東北,海濱山谷間有室利差怛羅國,次東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缽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國(此雲林邑),次西有閻摩那洲國。凡此六國,山海深遠,雖不入其境,而風俗可知。

自此三摩怛吒國西行九百餘裡,至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境)。居近海隅,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城側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建,傍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跡。是時聞海中有僧伽羅國(此雲執師子也),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論》者,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達彼。未去間,逢南印度僧相勸云:「往師子國者不須水路,海中多有惡風、藥叉、濤波之難,可從南印度東南角,水路三日行即到。雖復跋履山川,然用為安穩,並得觀烏荼等諸國聖跡。」

法師即西南向烏茶國(東印度境)。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學大乘法。亦有天祠外道,邪正雜居。窣堵波十餘所,皆無憂王所建,靈相間起。國東南境臨大海有折利怛羅城(唐言發行),即入海商人及遠方客旅往來停止之路,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裡。每夜靜無雲之時,遙望見彼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冏然,狀似空中星燭。

自此西南大林中行千二百餘裡,至恭御陀國(東印度)。從此西南行大荒林千四五百里,至羯[饑-幾+夌](力曾反)伽國(南印度境)。伽藍十餘所,僧五百餘人,學上座部法。往昔人極殷稠,為擾觸一五通仙人,仙人瞋忿,以惡咒殘害,國人少長俱死,後餘處稍漸遷居,猶未充實。

自此西北行千八百餘裡,至南憍薩羅國(中印度境)。王,剎帝利也。崇敬佛法,愛尚學藝。伽藍百所,僧徒萬人。天祠外道,頗亦殷雜。城南不遠有故伽藍,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立。昔者如來於此處現大神變,降挫外道,後龍勐菩薩止此伽藍。時此國王號娑多婆訶(唐言引正),珍敬龍勐,供衛甚厚。時提婆菩薩自執師子國來求論難,造門請通,門司為白。龍勐素知其名,遂滿缽盛水,令弟子持出示之。提婆見水,默而投針,弟子將還。龍勐見已,深加喜嘆,曰:「水之澄滿,以方我德;彼來投針,遂窮其底。若斯人者,可與論玄議道,囑以傳燈。」即令引入。坐訖,發言往覆,彼此俱歡,猶魚水相得。龍勐曰:「吾衰邁矣,朗輝慧日,其在子乎。」提婆避席禮龍勐足曰:「某雖不敏,敢承慈誨。」其國有婆羅門善解因明,法師就停月餘日,讀《集量論》。

從此南大林中東南行九百餘裡,至桉達羅國(南印度境)。城側有大伽藍,彫構宏壯,尊容麗肅。前有石窣堵波,高數百尺,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造。羅漢伽藍西南二十餘裡有孤山,上有石窣堵波,是陳那(唐言授也)菩薩於此作《因明論》處。

從此南行千餘裡,至馱那羯磔迦國(南印度境)。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唐言東山)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唐言西山)僧伽藍,此國先王為佛造立,窮大廈之規式,盡林泉之秀麗,天神保護,賢聖游居。佛涅槃千年之內,每有千凡夫僧同來安居,竟安居已,皆證羅漢,陵虛而去。千年之後,凡聖同居,自百餘年來,山神易質,擾惱行人,皆生怖懼,無復敢往,由是今悉空荒,寂無僧侶。城南不遠有一大石山,是婆毘吠迦(唐言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慈氏菩薩成佛擬決疑處。法師在其國逢二僧,一名蘇部底,二名蘇利耶,善解大眾部三藏,法師因就停數月,學大眾部《根本阿毘達摩》等論,彼亦依法師學大乘諸論,遂結志同,行巡禮聖跡。

自此西行千餘裡,至珠利耶國(南印度境)。城東南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佛昔於此地現大神通,摧伏外道,說法度人、天處。城西有故伽藍,是提婆菩薩與此寺嗢怛囉(唐言上也)阿羅漢論議,至第七轉已去,羅漢無言,乃竊運神通,往都史多宮問慈氏菩薩,菩薩為釋,因告言:「彼提婆者,植功曩久,當於賢劫成等正覺,汝勿輕也。」既還,復解前難。提婆曰:「此慈氏菩薩義,非仁者自智所得也。」羅漢慚服,避席禮謝之處。

從此南經大林,行千五六百里,至達羅毘荼國(南印度境)。國大都城號建志補羅,建志城即達磨波羅(唐言護法)菩薩本生之處。菩薩此國大臣之子,少而爽慧,弱冠之後,王愛其才,欲妻以公主。菩薩久修離欲,無心愛染,將成之夕,特起憂煩,乃於佛像前請祈加護,願脫茲難,而至誠所感,有大神王攜負而出,送離此城數百里,置一山寺佛堂中。僧徒來見,謂之為盜,菩薩自陳由委,聞者驚嗟,無不重其高志,因即出家。爾後專精正法,遂能究通諸部,閑於著述,乃造《聲明雜論》二萬五千頌,又釋《廣百論》、《唯識論》及《因明》數十部,並盛宣行。其茂德高才,別自有傳。

建志城即印度南海之口,向僧伽羅國水路三日行到。未去之間而彼王死,國內饑亂。有大德名菩提迷祇(抑雞反)濕伐羅(此雲自在覺雲),阿跋耶鄧瑟哳羅(此雲無畏牙),如是等三百餘僧,來投印度,到建志城。法師與相見訖,問彼僧曰:「承彼國大德等解上坐部三藏及《瑜伽論》,今欲往彼參學,師等何因而來?」報曰:「我國王死,人庶饑荒,無可依仗。聞贍部洲豐樂安隱,是佛生處,多諸聖跡,是故來耳。又知法之輩無越我曹,長老有疑,隨意相問。」法師引《瑜伽》要文大節徵之,亦不能出戒賢之解。

自此國界三千餘裡,聞有秣羅矩吒國(南印度境),既居海側,極豐異寶。其城東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昔如來於此說法現大神變,度無量眾處。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崖谷崇深,中有白檀香樹,栴檀儞婆樹,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至冬方蟄,用以別檀也。又有羯布羅香樹,松身異葉,花果亦殊,濕時無香,採乾之後,折之中有香,狀類雲母,色如氷雪,此所謂龍腦香也。

又聞東北海畔有城,自城東南三千餘裡至僧伽羅國(唐言執師子。非印度境也)。國周七千餘裡,都城週四十餘裡,人戶殷稠,穀稼滋實,黑小急暴,此其俗也。國本寶渚,多有珍奇,其後南印度有女娉隣國,路逢師子王,侍送之人怖畏逃散,唯女獨在車中,師子來見,負女而去,遠入深山,採菓逐禽以用資給。歲月既淹,生育男女,形雖類人,而性暴惡。男漸長大,白其母曰:「我為何類?父獸母人。」母乃為陳昔事。子曰:「人畜既殊,何不捨去而相守耶?」母曰:「非不有心,但無由免脫。」子後逐父登履山谷,察其經涉。他日伺父去遠,即擔攜母妹,下投人裡,至母本國,訪問舅氏,宗嗣已絕,寄止村閭。其師子王還,不見妻子,憤恚出山,哮吼人裡,男女往來多被其害。百姓以事啟王,王率四兵,簡募勐士,將欲圍射。師子見已,發聲瞋吼,人馬傾墜,無敢赴者。如是多日,竟無其功。王復標賞告令,有能殺師子者當賜億金。子白母曰:「飢寒難處,欲赴王募,如何?」母曰:「不可。彼雖是獸,仍為爾父,若其殺者,豈復名人?」子曰:「若不如是,彼終不去,或當尋逐我等來入村閭。一旦王知,我等還死,亦不相留。何者?師子為暴,緣孃及我,豈有為一而惱多人?二三思之,不如應募。」於是遂行。師子見已,馴伏歡喜,都無害心,子遂以利刀開喉破腹,雖加此苦,而慈愛情深,含忍不動,因即命絕。王聞歡喜,怪而問之:「何因爾也?」竟不實言。種種窮迫,方乃具述。王曰:「嗟乎!非畜種者,誰辦此心。雖然,我先許賞,終不違言。但汝殺父,勃逆之人,不得更居我國。」勅有司多與金寶,逐之荒外,即裝兩船,多置黃金及資糧等,送著海中,任隨流逝。男船泛海至此寶渚,見豐奇翫,即便止住。後商人將家屬採寶,復至其間,乃殺商人,留其婦女。如是產育子孫,經無量代,人眾漸多,乃立君臣。以其遠祖執殺師子,因為國稱。女船泛海至波剌斯西,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今西大女國是也。又言僧伽羅是商人子名,以其多智,免羅剎鬼害,後得為王,至此寶渚,殺除羅剎,建立國都,因之為名,語在《西域記》。

其國先無佛法,如來涅槃後一百年中,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厭捨欲愛,獲四沙門果,乘空往來,游化此國,顯讚佛教,發示神通,國人信慕,建立伽藍。見百餘所,僧徒萬人,遵行大乘及上座部教。緇徒肅穆,戒節貞明,相勗無怠。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以眾寶莊嚴,上建表柱,以缽曇摩羅伽大寶置之剎端,光曜映空,靜夜無雲,雖萬里同覩。其側又有精舍,亦以雜波莊嚴。中有金像,此國先王所造,髻有寶珠,無知其價。後有人欲盜此珠,守衛堅牢,無由得入,乃潛穴地中入室欲取,而像形漸高,賊不能及。卻而言曰:「如來昔修菩薩道,為諸眾生不惜軀命,無悋國城,何於今日反慳固也?以此思之,恐往言無實。」像乃傴身授珠。其人得已,將出貨賣,人有識者,擒之送王。王問所得。賊曰:「佛自與我。」乃具說所由。王自觀之,像首尚低。王覩靈聖,更發深心,以諸珍寶於賊處贖珠,還施像髻。今猶現在。國東南隅有[馬*夌](勒鄧)迦山,多神鬼依住。如來昔於此山說《[馬*夌]迦經》(舊曰楞伽,訛)。

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洲人短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無稼穡,食椰子。其國海浪遼長,身不能至,訪諸人口,梗概如是。

自達羅毘茶與師子國僧七十餘人,西北歸,觀禮聖跡,行二千餘裡,至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乘兼習。天祠外道亦甚眾多。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並博贍之士。其精舍中有一切義成太子(舊曰悉達太子,訛也)寶冠。高減二尺,盛以寶函,每到齋日,出置高台,其至誠觀禮者,多感異光。城側伽藍有精舍,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亦數有光瑞,是聞二百億羅漢所造也。城北有多羅樹林,週三十餘裡,葉長色潤,諸國抄寫,最以為貴。

從此西北經大林暴獸之野,行二千四五百里,至摩訶剌侘國(南印度境)。其俗輕死重節。王,剎帝種也。好武尚戎,故其國土兵馬完整,法令嚴明,每使將與敵戰,雖喪軍失利,不加刑罰,但賜女服,使其羞慚,彼人恥愧,多至自死。常養勇士數千人,暴象數百,臨將對陣又多飲酒,量其欲醉,然後麾旗,以此奮沖,未有不潰,恃茲慢慠,莫顧隣敵。戒日王自謂智略宏遠,軍師強盛,每親征罰,亦不能摧制。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乘兼習。亦有天祠塗灰之道。大城內外有五窣堵波,皆數百尺,是過去四佛所游之跡,無憂王建也。

自此西北行千餘裡,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婆國(南印度境)。從此西北二千餘裡,至摩臘婆國(南羅羅國,南印度境)。風俗調柔,崇愛藝業,五印度中唯西南摩臘婆、東北摩揭陀二國稱為好學尚賢,善言談,有風韻。此國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習小乘正量部教。亦有塗灰異道事天之眾。相傳雲,自六十年前有王名戒日,高才博學,仁慈惠和,愛育黎元,崇敬三寶,始自為王,至於崩逝,口絕麁言,顏無慍色,不傷臣庶之意,無損蚊蟻之形。每象、馬飲水,漉而後飲,恐害水居之命也。爰至國人,亦令斷殺。由是野獸依人,豺狼息毒,境內夷靜,祥瑞日興。營構精廬,窮極輪奐,造七佛之儀,設無遮之會,如是勝業,在位五十餘年,無時暫輟,黎庶思慕,於今不止。大城西北二十餘裡,婆羅門邑傍有陷坑,是大慢婆羅門謗毀大乘、生身入地獄處,語在《西域記》。

自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里,至阿吒釐國(南印度境)。土出胡椒樹,樹葉似蜀椒;出薰陸香樹,樹葉類此棠梨也。自此西北行三日,至契吒國(南印度境)。自此北行千餘裡,至伐臘毘國(南印度境)。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學小乘正量部法。如來在日,屢游此國,無憂王隨佛至處皆有表記。今王,剎帝利種也。即羯若鞠闍國尸羅阿迭多王之女婿,號杜魯婆跋吒(唐言帝胄)。性躁急,容止疎率,然貴德尚學,信愛三寶,歲設大會七日,延諸國僧,施以上味奇珍,床座、衣服,爰至藥餌之資,無不悉備。

自此西北行七百餘裡,至阿難陀補羅國(西印度境)。又西北行五百餘裡,至蘇剌侘國(西印度境)。自此東北行千八百里,至瞿折羅國。又東南行二千八百餘裡,至烏闍衍那國(南印度境)。去城不遠有窣堵波,是無憂王作地獄處。從此東北行千餘裡,至擲枳陀國(南印度境)。從此東北行九百餘裡,至摩醯濕伐羅補羅國(中印度境)。從此又西還蘇剌侘國。自此復西行,至阿點婆翅羅國(西印度境)。如來在日,頻游其地,無憂王隨有聖跡之處皆起窣堵波,今皆具在。從此西行二千餘裡,至狼揭羅國(西印度境)。臨近大海,向西女國之路。

自此西北至波剌斯國(北印度境),聞說之,其地多珠寶、大錦、細褐,善馬、驝駝其所出也。伽藍二三,僧徒數百,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釋迦佛缽在此王宮。國東境有鵠秣城,西北接拂懍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無男子,多珍貨,附屬拂懍。拂懍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例皆不舉。又從狼揭羅國東北行七百餘裡,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境)。中有窣堵波,高數百尺,無憂王所建,中有舍利,數放光明。是如來昔作仙人,為國王害處也。

從此東北行三百餘裡,至阿軬荼國(西印度境)。城東北大林中有伽藍故基,是佛昔於此處聽諸苾芻著丞縛屣(唐言靴也)。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傍有精舍,中有青石立佛像,數放光明。次南八百餘步大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如來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覆,至明旦開諸苾芻著納衣處。

從此又東行七百餘裡,至信度國(西印度境)。土出金、銀、鍮石、牛、羊、驝駝、赤鹽、白鹽、黑鹽等,餘處取以為藥。如來在日,數游此國,所有聖跡,無憂王皆建窣堵波以為表記。又有烏波毱多大阿羅漢游化之跡。

從此東行九百餘裡,渡河東岸,至茂羅三部盧國(西印度境)。俗事天神,祠宇華峻,其曰天像鑄以黃金,飾諸雜寶,諸國之人多來求請。花林池沼,接砌縈階。凡預瞻觀,無不愛賞。

從此東北行七百餘裡,至缽伐多國(北印度境)。城側有大伽藍,百餘僧皆學大乘,是昔慎那弗怛羅(唐言最勝子)論師於此製《瑜伽師地釋論》,亦是賢愛論師、德光論師本出家處。又其國有二三大德,並學業可遵。法師因停二年,就學正量部《根本阿毘達摩》及《攝正法論》、《教實論》等。從此復東南,還摩揭陀施無厭寺,參禮正法藏訖。聞寺西三踰繕那有低羅擇迦寺,有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本縛羅缽底國人,於薩婆多部出家,善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等。法師就停兩月,諮決所疑。

從此復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軍本蘇剌侘國人,剎帝利種也。幼而好學,先於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論》,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既學該內外,德為時尊,摩揭陀主滿胄王欽賢重士,聞風而悅,發使邀請,立為國師,封二十大邑,論師不受。滿胄崩後,戒日王又請為師,封烏荼國八十大邑,論師亦辭不受。王再三固請,亦皆固辭,謂王曰:「勝軍聞受人之祿,憂人之事。今方救生死縈纏之急,豈有暇而知王務哉?」言罷揖而出,王不能留。自是每依杖林山養徒教授,恆講佛經,道俗宗歸,常逾數百。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於夜中忽夢見那爛陀寺房院荒穢,並系水牛,無復僧侶。法師從幼日王院西門入,見第四重閣上有一金人,色貌端嚴,光明滿室。內心歡喜,欲登上無由,乃請垂引相接。彼曰:「我曼殊室利菩薩也。以汝緣業未可來也。」乃指寺外曰:「汝看是。」法師尋指而望,見寺外火焚燒村邑,都為灰燼。彼金人曰:「汝可早歸。此處十年後,戒日王當崩,印度荒亂,惡人相害,汝可知之。」言訖不見。法師覺已怪嘆,向勝軍說之。勝軍曰:「三界無安,或當如是。既有斯告,任仁者自圖焉。」是知大士所行,皆為菩薩護念。將往印度,告戒賢而駐待;淹留未返,示無常以勸歸。若所為不契聖心,誰能感此?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印度饑荒,並如所告。國家使人王玄策備見其事。當此正月初時也。西國法以此月菩提寺出佛舍利,諸國道俗咸來觀禮,法師即共勝軍同往。見舍利骨或大或小,大者如圓珠,光色紅白,又肉舍利如豌豆大,其狀潤赤。無量徒眾獻奉香花讚禮訖,還置塔中。至夜過一更許,勝軍共法師論舍利大小不同云:「弟子見餘處舍利大如米粒,而此所見何其太大?師意有疑不?」法師報曰:「玄奘亦有此疑。」更經少時,忽不見室中燈,內外大明,怪而出望。乃見舍利塔光暉上發,飛焰屬天,色含五彩,天地洞朗,無復星月,兼聞異香氛氳溢院。於是遞相告報,言舍利有大神變,諸眾乃知,重集禮拜,稱嘆希有。經食頃光乃漸收,至餘欲盡,遶覆缽數匝,然始總入,天地還暗,辰象復出。眾覩此已,咸除疑網。禮菩提樹及諸聖跡,經八日,復還那爛陀寺。

時戒賢論師遣法師為眾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大德師子光先為眾講《中》、《百論》,述其旨破《瑜伽》義。法師妙閑《中》、《百》,又善《瑜伽》,以為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為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於法也。慜其局狹,數往徵詰,復不能酬答,由是學徒漸散,而宗附法師。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每形於言。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論》成,呈戒賢及大眾,無不稱善,並共宣行。師子光慚赧,遂出往菩提寺,別命東印度一同學名旃陀羅僧訶來相論難,冀解前恥。其人既至,憚威而默,不敢致言,法師聲譽益甚。

初師子光未去前,戒日王於那爛陀寺側造鍮石精舍,高逾十丈,諸國咸知。王后自征恭御陀,行次烏茶國,其國僧皆小乘學,不信大乘,謂為空花外道,非佛所說。既見王來,譏曰:「聞王於那爛陀側作鍮石精舍,功甚壯偉,何不於迦波釐外道寺造,而獨於彼也?」王曰:「斯言何甚?」答曰:「那爛陀寺空花外道,與迦波釐不殊故也。」先是南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義,造《破大乘論》七百頌,諸小乘師咸皆嘆重。因取示王曰:「我宗如是,豈有大乘人能難破一字者?」王曰:「弟子聞狐行鼷鼠之群,自謂雄於師子。及其見也,則魂亡魄散。師等未見大乘諸德,所以固守愚宗。若一見時,恐還同彼。」彼曰:「王若疑者,何不集而對決以定是非?」王曰:「此亦何難。」即於是日發使修書與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法師曰:「弟子行次烏茶,見小乘師恃憑小見,製論誹謗大乘,詞理切害,不近人情,仍欲張鱗,共師等一論。弟子知寺中大德並才慧有餘,學無不悉,輒以許之,謹令奉報。願差大德四人,善自他宗兼內外者,赴烏茶國行從所。」正法藏得書,集眾量擇,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法師為四人,以應王之命。其海慧等咸憂,法師謂曰:「小乘諸部三藏,玄奘在本國及入迦濕彌羅已來遍皆學訖,具悉其宗。若欲將其教旨能破大乘義,終無此理。奘雖學淺智微,當之必了。願諸德不煩憂也。若其有負,自是支那國僧,無關此事。」諸人咸喜。後日王復有書來云:「前請大德未須即發,待後進止。」

時復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乃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曰:「若有難破一條者,我則斬首相謝。」經數日,無人出應。法師遣房內淨人出,取其義毀破,以足蹉躡。婆羅門大怒,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是摩訶耶那提婆奴。」婆羅門亦素聞法師名,慚恥更不與語。法師令喚入,將對戒賢法師及命諸德為證,與之共論,徵其宗本歷外道諸家所立。其詞曰:「如餔多外道、離系外道、髏鬘外道、殊徵伽外道,四種形服不同;數論外道(舊曰僧佉)、勝論外道(舊曰衛世師也),二家立義有別。餔多之輩以灰塗體,用為修道,遍身艾白,猶寢灶之貓狸。離系之徒則露質標奇,拔發為德,皮裂足皴,狀臨河之朽樹。髏鬘之類,以髏骨為鬘,裝頭掛頸,陷枯磈磊,若塜側之藥叉。徵伽之流披服糞衣,飲噉便穢,腥臊臭惡,譬溷中之狂豕。爾等以此為道,豈不愚哉!至如數論外道,立二十五諦義,從自性生大,從大生我執,次生五唯量,次生五大,次生十一根,此二十四並供奉於我,我所受用;除離此已則我得清淨。勝論師立六句義,謂實、德、業、有、同異性和合性,此六是我所受具,未解脫已來受用前六;若得解脫,與六相離,稱為涅槃。今破數論所立,如汝二十五諦中,我之一種是別性,餘二十四展轉同為一體,而自性一種以三法為體,謂薩埵、剌闍、答摩。此三展轉合成大等二十三諦,二十三諦一一皆以三法為體。若使大等一一皆攬三成,如眾如林,即是其假,如何得言一切是實?又此大等各以三成,即一是一切。若一則一切,則應一一皆有一切作用。既不許然,何因執三為一切體性?又若一則一切,應口眼等根即是大小便路。又一一根有一切作用,應口耳等根聞香見色。若不爾者,何得執三為一切法體?豈有智人而立此義?又自性既常,應如我體,何能轉變作大等法?又所計我其性若常,應如自性,不應是我。若如自性,其體非我,不應受用二十四諦。是則我非能受,二十四諦非是所受,既能所俱無,則諦義不立。」如是往覆數番,婆羅門默無所說,起而謝曰:「我今負矣,任依先約。」法師曰:「我曹釋子終不害人,今令汝為奴,隨我教命。」婆羅門歡喜敬從,即將向房,聞者無不稱慶。

時法師欲往烏茶,乃訪得小乘所製《破大乘義》七百頌者。法師尋省有數處疑,謂所伏婆羅門曰:「汝曾聽此義不?」答曰:「曾聽五遍。」法師欲令其講。彼曰:「我今為奴,豈合為尊講?」法師曰:「此是他宗,我未曾見,汝但說無苦。」彼曰:「若然,請至夜中,恐外人聞,從奴學法,污尊名稱。」於是至夜屏去諸人,令講一遍,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申大乘義而破之,為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見論》。將呈戒賢法師及宣示徒眾,無不嗟賞曰:「以此窮覈,何敵不亡。」其論如別。目謂婆羅門曰:「仁者論屈為奴,於恥已足,今放仁者去,隨意所之。」婆羅門歡喜辭出,往東印度迦摩縷波國,向鳩摩羅王談法師德義。王聞甚悅,即發使來請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上篇: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下篇: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弘讚法華傳

弘讚法華傳卷第一 藍谷沙門惠詳撰 圖像第一 第一卷...

傳法正宗論

傳法正宗論卷上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一篇 隋唐...

阿育王經

阿育王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生因緣第一 佛...

廬山記

廬山記序 餘昔者讀書山中。愛其泉石塔廟之 志之不詳...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註音版】華嚴經梵行品

華嚴經梵行品...

長壽王經

長壽王經 僧祐錄雲安公失譯經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般泥洹後灌臘經

般泥洹後灌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禪宗永嘉集

禪宗永嘉集序 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聞夫。慧門廣闢。理絕...

佛說輪王七寶經

佛說輪王七寶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教詞典】取蘊

問云何名取蘊?答以取合故名為取蘊取者,謂諸蘊中所有...

【佛教詞典】應如是住

【應如是住】 p1400 瑜伽七十一卷十二頁云:云何了知應...

達摩西來意

菩提達摩開創了中國禪宗,成為印度來華高僧中對我國佛...

開悟之後為何還要求生淨土

問:諸佛出現於世間,原是為了度化眾生。學佛的人只擔...

寬運法師:佈施的方法

如何佈施 佈施時若有受施的人相,便會有揀擇,有分別...

佛菩薩度眾生決不說我是某佛

接手書,不勝慨嘆。汝何得瞎造謠言,謂燃燈古佛降生汝...

生病時能吃幾天肉做補充嗎

問: 我看到有一些人持素很長。但是,當生病時,認為...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迴向給眾生,眾生能得到利益嗎

迴施眾生得益疑 迴向佈施給眾生,眾生真實能得到利益嗎...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自序 若論淨土,法門廣大。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

人生欲得無病健康之法

重重災病,總由宿業深,而現行不謹所致。 人生欲得無病...

菩提心的發起需要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

福報的水養智慧的魚

我現在發現,我們同學說起來比我說得好,也都說得頭頭...

越努力就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

【視頻】《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