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大元

(一 乙丑) 太祖應天啟運聖武皇帝。是年征西夏。明年大會於斡難河。建九游之白旗。共上尊號曰。

成吉思皇帝。都和林 觀夫

聖人出世。威靈氣焰。自天祐之。膺命立極。超今邁古。且以鳳凰在殼。渥窪墮地。猶自絕類離倫。矧我

太祖皇帝。處九五飛龍之位乎。故其丕祚鴻休。與天地相為終始也。

(丙寅) 西夏拓跋失都兒忽乾順小子仁友之子乃仁宗姪也。是年五月立。在位六年。

(丁卯) 宋吳曦僭位於蜀。凡三十八日而安丙誅之。

(戊辰) 宋改嘉定○瑞像計二千二百年矣。

(己巳) 金國東海侯立改年大安。名允濟。世宗第七子。章宗無嗣。群臣奉遺詔立之。後為紇石烈執中所弒。在位四年。

(庚午) 旃檀瑞像至金國。十二年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養○罷試經科。

(辛未) 大蒙古國號始建。

西夏神宗拓跋須蕃邸立。改年光定。夏人因大兵以金人不救。恨之遂叛。

(壬申) 金改重慶大兵至燕京。

(癸酉) 安南主李龍翰卒。子昊旵立。其國後為江南陳日照所有。而傳其子威晃。

金國宣宗。名珣。章宗庶兄。執中弒東海王而迎立之。以東海至寧元年九月即位。改年貞祐。在位十二年○八月大兵攻燕京。

(二) 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天竺北峯講師入寂。名宗印。字元實。生鹽官陳氏。年十五具戒。謁竹菴觀公明教觀之旨。凡諸祖格言。必誦滿千遍。資教空延居座首。嘗著宗極論。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印設九難。宗極為之義負通守蘇玭觀不二門。以文雖簡而昧其說。印撮示機要。玭即領解。白帥座請居正覺。颶風飄蕩。僅存藏殿。印守死不去。風為之止。未久玭亦召還。要印偕行曰。盍西還相與弘讚。居東二十七年。至是復反浙右。貳上竺講止觀。深砭學者支離名相之病。圍座挾策。主者以得士為忌。玄隱雷峯毛氏菴。問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一區。具禮迎之。禪講並行。法道益盛。適德藏來請印曰。肄業之地思報久矣。歷遷超果圓通北禪。道德之譽既行。土木之績亦就。海空英辭靈山。舉以自代。詔可。學徒五百咸服其道。宿弊為之一革。寧宗聞名召對便殿。上說。錫號惠行法師。以營觀室行化吳中。至松江謂其徒曰。吾化緣畢此。乃右脇而化。

(甲戌) 金於四月遷汴。求與大國和親○錦帥張智以郡降。尋叛。自號遼西王。改年大安。討平之○克燕京。

(乙亥) 世祖生於八月○大兵破潼關。

(丙子) 二月日蝕○川東西地震○黍州山崩。

(丁丑戊寅) 金改興定。七月日食。金兵犯光州。李玨等御之。漣水弓手李全自北歸。即李鐵鎗也。詔以為京東路總管。

(庚辰) 禪宗聯燈錄成。

(辛巳) 金國五月日食。

(壬午) 大兵自回鶻征西夏。

(癸未) 西夏拓跋德仁。是年九月立。改年乾定。

金國改元光。九月日食○宋行經界田糧。

(乙酉) 宋理宗盷立。改寶慶元年。初名與。莒榮王希瓐之子。太祖十世孫也。寧宗子多而不育。鞠宗室子詢。立為太子。薨。初皇從弟沂靖惠王柄無子。甞以宗室子。賜名貴和。為之後。及失太子詢。遂立貴和為皇子。賜名竑。封濟國公竑惠而輕。甞疾史彌遠專權。謂異日不可容。彌遠聞而惡之。故陰為之計。與莒幼不好。弄群兒聚嬉輒獨登高坐不動。長上指以語兒曰。汝曹不効此人。恰一大王相似。群兒每羅拜其下。遂有趙大王之號。彌遠物色得之。甞取應得舉矣。特旨補官。竑既為寧宗子。遂以與莒為沂王。後賜名貴誠。除邵州防禦使。寧宗大漸。乃白中宮。以貴誠為皇子。改名盷宣遺詔即位。進竑為濟陽郡王。出判寧國府。恭聖楊後聽政。事定然後徹簾。壽六十一。

金國改正大名守緒。宣宗第三子。性寬仁和。嗜書博學。是年立。至癸巳年歸德府絕糧。六月奔蔡。八月南北兵夾攻。甲午正月禪位於後主麟。閉閣自經國亡。

(丙戌) 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次清平郡王立。在位一年。

(丁亥) 太祖以丙戌春至西夏。一歲盡克其城。是年十月廿七滅夏 上年六十矣。西夏凡一十二主。始繼遷以太平興國壬午起兵夏台。訖今寶慶丁亥國滅。共二百四十六年。元昊於景祐甲戌自剏偽朔僭帝號者。一百九十四年。

(戊子) 宋改紹定元年。

(辛卯) 太宗皇帝即位。

(壬辰) 太祖次四子統王師破汴。金主遷蔡。金臣崔立降。大朝遣使過宋。議夾攻金。

(癸巳) 金改天興。

(甲午) 宋改端平元年○滅金。右金九主一百二十三年。

(乙未) 抄數中原戶計 ○宋天狗星墜淮安軍金棠縣。其聲如雷。三州之人皆聞之。及觀則為紅色碎石。或以為兵戈之兆○詔集議出度牒。收四介會子。

(丙申) 分封諸王。上親總兵征迴迴國歸附○宋失四川。

(丁酉) 宋改嘉熙。

(己亥) 詔諭高麗○宋十月虹見。

(庚子) 宋京師地震。白氣亙天。旱蝗。江浙福建旱都城大荒。饑者奪食於路。市中殺人以賣。日未晡路無行者。

(辛丑) 二月三日大赦天下○宋改淳祐。

(丙午) 定宗皇帝即位。

(庚戌) 大朝滅遼東高麗。

(三 辛亥) 憲宗皇帝即位。

世尊示滅二千二百年矣。

(癸丑) 宋改寶祐元年○大兵伐川蜀。

(四 丙辰丁巳) 抄數遼東戶計○宋撥官誥度牒。收換楮弊燬之。有元慶壽海雲大士遷化。名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人。俗宋氏。微子之後。父慈善信服鄉里。里人稱為虛靜先生。母金源王氏。祖世奉佛不仕。師生於金之泰和壬戌十二月望。人品恢偉童幼神悟。七歲親授以孝經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親驚異。知非塵勞中人。攜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氣。授以草菴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處。顏曰。何主也。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客也。師曰。主聻顏。吟吟而已。乃得禮中觀沼公為師。八歲受三歸五八十善戒法。師方十一蒙豫王恩賜納具。有洪彥上座。問師曰。子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緣僧小故。戒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師大聲曰。休生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待迴首乃竪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竪一指。僧回舉似上座。座奇之。師年十二。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者文字語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枯木死灰。今時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大死一場。休有餘氣。到那時節。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師受教習定。一日扶中觀行。觀曰。法燈禪師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汝作麽生會。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曰。喏喏。觀曰。戒須別參。師年十三。時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於城陷之際。稠人中親面聖顏。俾師斂髻。師告曰。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蒙旨如故。自此僧有不同俗民之異也。師年十八。天兵再下。太師國王領兵取嵐城。四眾逃難解散。師侍中觀如故。觀曰。吾迫桑榆。女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子宜逃生去。師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而求脫免乎。縱或得脫。亦非仁子之心也。老人察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吾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有清樂元帥史公天澤義州元帥李公七哥者。見師氣宇非常。問曰。爾是何人。師曰。我沙門也。史曰。食肉否。師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人非獸也。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曰。今日兵刃之下。爾亦能不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者。公喜甚。李帥問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李曰。然則必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也。師曰。佛師。復曰。吾親教中觀。亦在於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對不凡。即與住見中觀。二公聞中觀教誨諄諄。乃大喜曰。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於是禮中觀為師。與師結為金石友。國王將中觀及師分撥直隷。成吉思皇帝載中觀於黃犢輕車。師親執御。日營採汲。經年至赤城。捨於郎中張公宅。使臣太速不花並麻賴。傅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摩花理國王。爾使人來說底老長老小長老。實是告天的人。好與衣糧養活者教做頭兒。多收拾那般人在意。告天不揀阿誰。休欺負交達裡罕行者。是時國王奉詔大加恩賜。延居興安香泉院。國王署中觀慈雲正覺大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小長老之名自此始。十九中觀將示寂。有羽客楊至慎求頌。老人俾執筆代書。偈曰。七十三年如掣電。臨行為君通一線。泥牛飛過海東來。天上人間尋不見。客曰。師幾時行。老人曰。三日後。時五月廿七日也。至六月初一。果無疾而寂。師哀毀過禮。闍維收頂骨舍利供養。建塔於府之西北隅。師罄所有為設齋。唯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師瞥然有省。乃遷入三峯道院。復聞人告曰。大事將成。行矣毋滯此。黎明策杖之燕。過鬆鋪值雨。宿於岩下。因擊火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明日至景州見本無玄和上。問從何所來。師曰。雲收幽谷。曰何處去。師曰。月照長松。玄點首曰。孟八郎。便恁麽去也。師諾諾趨出。過洵州遇宿儒張子真。問上人何不安住。師曰。河裡無魚市上取。先是中觀臨終時。師問。中觀曰。某甲當依何人了此大事。觀囑曰。賀八十去。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乃省前讖。於是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僧策杖徑趨方丈踞師子座。既明謂知客曰。今日但有旦過。當令來見老僧。及晚師至引見。中和笑曰。此衲子乃夜來所夢者。師便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麽生相見。壽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莫打野榸。師曰。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壽曰。吾此處別。師曰。如何表信。壽曰。牙是一口骨。耳是兩邊皮。師曰。將謂別有。壽曰。錯。師喝曰。草賊大敗。壽休去日壽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僧問濟。還有賓主也無。濟曰。賓主歷然汝作麽生會。師曰。打破秦時鏡。磨尖上古錐。龍飛霄漢外。何勞更下槌。壽曰。汝只得其機不得其用。師便掀禪床。壽曰。路途之樂。終未到家。師與一掌曰。精靈千載野狐魅。看破如今不直錢。壽打一拂子曰。汝只得其用不得其體。師進前曰。青山聳寒色。月照一溪雲。壽曰。汝只得其體不得其智。師曰。流水自西東。落花無向背。壽曰。汝雖善語言三昧。要且沒交涉。師竪起拳復拍一拍。當時丈室震動。壽曰。如是如是。師拂袖便出。明日命師掌書記。自此中和復以向上鉗槌差別關楗種種辯驗。師以無礙辯才應答皆契。其悟解精明度越前輩。壽一日謂師曰。汝今已到大安樂之地。宜善護持。吾有如來正法眼藏祖師涅槃妙心。密付於汝。母令湮沒。師掩耳而出。即以衣頌授師。頌曰。天地同根無異殊。家山何處不逢渠。吾今付與空王印。萬法光輝總一如。出世住興州仁智。歷遷洡陽之興國興安永慶以至大慶壽寺。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師於室中以四無依語勘學者。語具本傳。辛卯十一月受合罕皇帝宣賜。師稱心自在行。一日於廊下逢數僧。師問第一僧曰。那裡去。僧雲。賞花去。師便打。問第二僧。那裡去。雲禮佛去。師亦打。問第三僧。那裡去。雲那裡去。師亦打。問第四僧。那裡去。僧無語。師亦打。問第五僧。那裡去。僧雲。覓和上去。師云。覓他作麽。僧雲。待打與一頓。師云。將什麽來打。僧雲。不將棒來打。師連打四下云。這掠虛漢。眾皆走。師召雲。諸上座。眾迴首。師云。是什麽。乙未朝廷差札忽篤侍讀。選試經僧道。萬松長老嘆曰。自國朝革命之來。沙門久廢講席。看讀殊少。乃同禪教諸老宿請師董其事。師從容對曰。諸師當以斯激厲眾僧習應試經典。主上必有深意。我觀今日沙門。少護戒律。學不盡禮。身遠於道。故天龍亡衛而感朝廷勵其考試也。三寶加被必不辜聖詔。遂與華使相見之後。其處置法度悉從師議。廈裡丞相以忽都護大官人言。問師曰。今奉聖旨。差官試經。識字者可為僧。不識字者。悉令歸俗。師曰。山僧不曾看經。一字不識。丞相曰。既不識字。如何做長老。師曰。方今大官人還識字也無。於時外鎮諸侯皆在。聞師之言皆大驚異。丞相復曰。必竟如何。師曰。若人了知此事通明佛法。應知世法即是佛法。道情豈異人情。古之人亦有起於負販者。立大功名於世載於史冊。千載之下凜然生氣。況今聖明天子在上。如日月之照臨。考試僧道如經童之舉。豈可以賢良方正同科國家。宜以興修萬善敬奉三寶。以奉上天永延國祚可也。我等沙門之用捨。何足道哉。丞相以是言告於大官人。乃從而奏聞。由是雖考試亦無退落者。蒙聖旨悉依太祖皇帝存濟。聽僧如故。丙申有司欲印識人臂。師力白於忽都護大官人曰。人非馬也。既皆歸服國朝。天下之大。四海之廣。縱復逃散。亦何所歸。豈可同畜獸而印識哉。由是印臂之法遂止。初孔聖之後。襲封衍聖公。元措者渡河。復曲阜廟林之祀。時公持東平嚴公書謁師。師以襲封事為言於大官人。師為其言曰。孔子善稽古典。以大中至正之道。三綱五常之禮性命禍福之原。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治國齊家平天下。正心誠意之本。自孔子至此襲封衍聖公。凡五十一代。凡有國者使之襲承。祀事未嘗有缺。大官聞是言。乃大敬信。於是從師所言。命復襲其爵以繼其祀事。師復以顏孟相傳孔子之道。令其子孫不絕。及習周孔儒業者為言。亦皆獲免其差役之賦。使之服勤其教為國家之用。三十六丁酉正月。太祖皇帝二皇后。以光天鎮國大士號奉師。己亥冬師再起。復主大慶壽寺。壬寅護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問佛法大意。師初示以人天因果之教。次以種種法要。開其心地。王生信心求授菩提心戒。時秉忠書記為侍。郎劉太保也。復問。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師曰。包含法界子育四生。其事大備於佛法境中。此四大洲。如大地中一微塵許。況一四海乎。若論社稷安危。在生民之休戚。休戚安危皆在乎政。亦在乎天。在天在人。皆不離心。而人不知天之與人。是其問別。法於何行。故分其天也人也。我釋迦氏之法。於廟堂之論。在王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難非易。唯恐王不能盡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當有所聞也。王又問。三教何教為尊。何法最勝。何人為上。師曰。諸聖之中吾佛最勝。諸法之中佛法最真。居人之中唯僧無詐。故三教中佛教居其上。古來之式也。由是太后遵祖皇聖旨。僧居上首。仙人不得在僧之前。王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王固留師。師固辭。將別。王問。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難生。善心難發。今已發生。務要護持。專一不忘。元受菩提。心戒不見。三寶有過。恆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中。常行方便。皆佛法也。師既辭行。有一惡少年。肆言訕謗。以佛法不足信。王聞之。乃召其人。訓以大人之言復以刑法罪之。專使白師。師回啟曰。明鏡當台妍丑自現。神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念現前。邪見外魔殺之可矣。然王者當以仁恕存心乃可。王益敬焉。甲辰護必烈大王。以珠笠奉師。乙巳奉六皇后旨。於五台為國祈福。丙午奉六皇后詔。師起至中途值風疾作。回奏。得旨還燕。丁未貴由皇帝即位。頒詔命師統僧。賜白金萬兩。師於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太子合賴察請師入和林。延居太平與國禪寺。尊師之禮非常。辛亥蒙哥皇帝即位。頒降恩詔。顧遇優渥。命師復領天下僧事。蠲免差役。悉依舊制。丙辰正月奉聖旨。建會於昊天寺。初二日於會中忽患風恙。半身不舉。至夏初稍愈。是月旭威烈大王。差蒙古萬宣差。以金拄杖金縷袈裟段並令旨。奉師求法語。七月師會諸勤舊。抄所長物見數令主後事。丁巳夏說偈畢。師云。汝等少諠。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師吉祥泊然而逝矣。即後四月初四日也。世壽五十有六。荼毘獲舍利無算。欽承。

護必烈大王令旨。建塔於大慶壽寺之側。諡佛日圓明大師。望臨濟為十六世。

(戊午) 詔釋道辯析化胡經○上大駕南征。

(己未) 九月大兵自滸黃州渡江征宋。歲貢而退(上崩於釣魚山)。

宋改開慶元年。

(五 庚申) 大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即位。尊臨寶扆統御寰區。四海溷同萬邦入貢。建立制度條理紀綱。為子孫萬世成法。寬仁愛人深信因果。不言自信。不化自行。聖君之德。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宋改景定元年○大朝遣郝經通好○五月十九。

建元中統二十七日大赦普度僧尼。

(辛酉) 行中統鈔法平章王以道奏。

(癸亥) 制開平府號上都○宋買公田始自浙。

(甲子 六六) 至元元年。城燕建都。八月十六改元。大赦天下。設會度僧詔請。

國師扮彌達癹思八登座。授秘密戒○是年八月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制。

(六) 長生天氣力裡皇帝聖旨。諮爾劉秉忠氣剛以直。學富而文。雖晦跡於空門。每潛心於聖道。朕居藩邸卿實賓僚。側聞高誼餘二十年。出從遐方幾數萬里。迨予嗣服須汝計安。不先正名何以壓眾。宜崇師位兼總政機。可特授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卿其勉輔朕躬率先乃屬。察朝夕之勤惰。審議論之是非。凡有施為並聽裁決。佇看成績別示寵章。准此。中統五年八月日。

(乙丑) 宋改咸淳元年。度宗即位。初名孟[啟-口+山]。福王與芮之子。理宗之猶子也。理宗子多而不育。鞠孟[啟-口+山]於宮中。改名孜。又改名禥。立為皇子。封忠王。已而建儲。改名璿。

(丙寅) 大教東被已一千二百年矣。

(戊辰) 大兵圍襄陽。時呂文煥告急。宋遣高連範文虎赴援。大兵於要害處。連珠札寨不得通○宋十月日食。

(己巳) 帝師發思巴制蒙古字成。二月頒行天下。

(庚午) (宋之常州雞翼生距)立尚書六部○宋大旱○至元七年。詔請膽巴金剛上師。住持仁王寺。普度僧員。

(七) 大元帝師苾芻癹思巴說根本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親制序文曰。原夫贍部嘉運至四佛釋迦文如來遺教利見也。大元御世第五主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太光孝皇帝登極也。天資福惠諦信內乘。普使萬邦咸歸一化。雖敷天垂拱而至治無垠。眷支那弘道。而在躬不息。欲以自佛相承師資繼踵迄今不替。正戒儀軌為拳拳從善之行人俾一一恆持於淨戒精練三業堅守四儀。此寔聖皇匡正佛法之睿旨也。昔因善逝與人天眾普說聲聞上教一切有部別解脫經。依此採拾未得令得。律儀方便羯磨儀軌此乃聖光德師之總集也。始從天竺。次屆西番。爰有洞達五明法王大士薩思迦扮底達名稱普聞上足苾芻癹思巴乃吾門法主。大元帝師。道德恢隆行位叵測。授茲儀軌衍布中原。令通解三藏比丘住思觀演說正本。翻譯人善三國聲明辯才無礙。含伊畢國翰林丞旨彈壓孫傳。華文譯主生緣北庭都護府解二種音。法辭通辯。諸路釋門總統合台薩哩都通暨翰林學士安藏。總以諸國言詮。奉詔譯成儀式。序本帝師親製。繪為華跡以編陳。始末粗彰聊記歲月時庚午至元七年冬至後二日序。

(辛未) 大元國號十一月始建○興蒙古學校○宋大饑。

(癸酉) 詔諭呂文煥○二月大兵破樊城呂文煥以襄陽降。

(甲戌) 勅命伯顏丞相伐宋○三月宋主崩太子立四歲。

(八) 是年八月。故光祿大夫太保贈太傅儀同三司文貞劉公薨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製誥兼修國史王磐。奉勅譔神道碑銘並序。其文曰耕莘非求進之地。而伊尹阿衡。釣渭非巧宦之途太公同載。漢張良志從赤松。而高祖得之以輔成帝業。唐李泌幼好仙術而肅宗用之以佐定中興。蓋天下之士。惟自重者。可與有為。而輕進者必非令器。是以古之明王。取士不以悅媚易親者為可佳。而以閒遠高潔難致者為可貴。聖天子之用太保劉公。其審是道歟。公以高潔之資。慕空寂之教。輕富貴如浮雲等功名於夢幻。曷曾有一毫榮利之念動於心乎。聖天子邂逅一見。即挽而留之待以腹心。契如魚水深謀密畫雖耆宿貴近。不得預聞者。悉與公參決焉。此其精誠胥會。志意交孚。與夫渭濱之同載商巴之阿衡。蓋異世而同符矣。公諱秉忠字仲晦。瑞州劉李村人。先世仕遼多顯貴。金初曾大父嘗任邢州節度副使。秩滿身還鄉里。留其家於邢。故自公大父以下。遂為邢人焉。大父諱澤。資性倜儻。為鄉閈所重。父諱潤。仕本朝歷邢州錄事鉅鹿內丘兩縣提領。俱有惠愛。公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家貧。年十七為刑台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幹敏精潔。諸老吏咸服其能。一日因按讀事。有不愜意。投筆嘆曰。吾家奕世衣冠。今吾乃汩沒為刀筆吏乎。丈夫不得志於世間。當求出世間事耳。即棄去隱於武安山岩谷間。草衣木食以求其志。天寧寺虛照禪師聞之。遣其徒招致。與披剃為僧。仍以公知經書工翰墨。命掌書記。後游雲中。住南堂寺值海雲禪師。被召北覲。過雲中聞公博學多藝能。求相見。既見約公俱行。公不可。海雲固要之。不得已遂行。既至謁今上於潛邸。一見應對稱旨。自是屢承顧問。及海雲南還。公懇求奔喪。上賜黃金百兩。仍遣使送至邢州。公持服營葬事。起墳於賈村。葬其祖父母父母。服闋被召復還和林。公獻書陳時事所宜者數十條。凡萬餘言。率皆尊主庇民之事。上嘉納之。甲寅歲從上征雲南。己未歲從上伐宋揚[泳-永+羅]渡濟江圍鄂州。上神武英斷。每臨戰陣前無堅敵。而中心仁愛。公嘗讚之。以天地好生為德。佛氏以慈悲濟物為心。方便救護。所全活者。不可勝計。庚申歲春上正位宸極創定朝儀。立官制改元建號。一切所當施設時物之宜。皆公所草定。中統五年秋八月。改至元元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鄂奏言。書記劉秉忠效忠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榮。今聖明寓極萬物維新。秉忠猶以野服散號蕭條閒寂。守其初心深所未安。宜與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實遂眾望。上覽奏。欣然嘉納。即日命有司備禮冊授公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選聘侍講學士竇默次女為夫人賜第於奉先坊。給少府宮籍監。人戶甚眾。公齋居蔬食。終日澹然。與平昔略不少異。至元十一年。扈從至上都。居南屏山之精舍。秋八月壬戌之夜。儼然端坐無疾而薨。享年五十有九。訃聞。上嗟悼不已。語群臣曰。秉忠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艱危。事有可否言無隱情。又其陰陽術數之精。佔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預聞也。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斂營葬。一切所須皆出內帑。十二年春正月。詔贈太傅儀同三司下太常議。諡曰文貞。仍命翰林學士王磐撰碑文字。臣磐欽惟國家列聖相承。咸以武功戡定禍亂。龍韜豹略鷹揚虎視。豐功偉績之臣。其當紀名汗簡畫像凌煙者。不為不多。若夫輔佐聖天子。開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業者。實惟太傅劉公為稱首。聖天子方在潛邸。士之所以涉遠道冒風霜而至者。往往有所陳訴祈請幹慕進用。惟公獨無所求。閒燕之際每承顧問。輒推薦南州人物可備器使者。宜見錄用。由是弓旌之所招。蒲輪之所迓。耆儒碩德奇材異能之士。茅拔茹連致無虛月。逮今三十年閒。揚歷朝省頒佈郡縣。讚維新之化。成治安之功者。皆公平昔推薦之餘也。其識度之宏遠。推此一節而論。亦可見其髣髴矣。又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通曉音律。精算數善推步。仰觀佔候。六壬遁甲易經象數邵氏皇極之書。靡不周知。初丁太夫人憂。毀瘠骨立。衣一弊綿裘。三藏不易。及錄事公卒。雖身從天竺之教。而服食貶損容貌哀戚。與循禮典而執通喪者蓋無少異也。晚娶無子。以猶子蘭璋為嗣。弟秉恕今為順天路總管。臣磐謹按中書左丞張文謙所作行狀。次第其行事之實。而系以銘辭。銘曰。大元五葉。聖運隆昌。爰有異人。出佐時康。不坐官府。不趨朝行。褐衣蔬食。禪寂倘佯。謀謨幃幄。罄竭忠良。指陳成敗。開闔陰陽。淵慮婉畫。鬼神莫量。扶日上天。照臨萬方。萬方仰德。百靈効祥。庭陳玉帛。路走梯航。朝儀整肅。濟濟蹌蹌。群賢來集。庶政允臧。大綱一舉。眾目斯張。治定功成。聖眷彌彰。崇資峻秩師表侯王。肇造皇家。元勳是當。良平佐漢。房杜興唐。公不自多。愈隆謙光。見善必舉。有能必揚。陸行滯阻。與為橋樑。川泛艱厄。與為帆槳。寒而求衣。煥之裘裳。饑而求食。飫之腴肪。門庭桃李爛熳芬芳。人感公德。銘刻肝腸。公施於人。過即遺忘。公之仁賢。宜享遐年。胡為一朝。蟬蛻而仙。燕都南原。盧溝北[田*耎]。佳城欝欝。有墳巋然。地固重泉。松柏參天石爛松枯。芳名永傳。

贈儀同三司太傅諡文貞。制。

(九)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臣以忠孝而事上。貴輸獻納之誠上以禮義而遇臣。思篤始終之愛。視死之日猶生之年。故光祿大夫太保劉秉忠。學窺天人識貫今古。邃沖而有守。安靜而無華。昔侍潛藩稔聞高論。適當三接之際。懇上萬言之書。蓋將舉天下而措諸安。以戒為人主者過於殺。朕嗣服而伊始。卿盡力以居多。蓋得卿實契於朕心。而獨朕悉知於卿意。事皆有驗。人匪他求。周旋三十年。不避其難。剴切數百奏。各中其理。共成庶政。方圖任於舊人。誰謂旻天不整遺於一老。興言及此。何日忘之。載惟台輔之尊。厥有泉扃之賁。是用錫之綸命。峻一品之華階。襚以袞衣。躡三槐之正位。復加顯號允答殊勳。惟爾英靈識予哀寵。可贈儀同三司太傅諡文貞。准此。至元十二年正月。

(乙亥) 至元十二年詔諭兩淮州縣新附。

宋改德祐。幼主濕立。度之子。母全後。謝太皇后臨朝○六月朔宋日食之既。

(丙子) 大元天兵臨境舉國歸附(三月十八日幼主謝太皇后全後朝京封幼主瀛國公。全後為尼於正智寺。先是陳宜中張世傑。奉益王衛王如永嘉。與蘇劉義遇。共圖興復。五月益王即位於福州。改景炎。十一月王世強引兵逼三山。宜中奉二王南行十二月至廣州)○詔安歸附軍民○九月十一日大赦。

右宋前後共十六主。凡三百十七年而亡。

(丁丑) 十二月大兵逼廣州宜中奉二王抵肇慶府。

勅令瀛國公往脫思麻路習學梵書西番字經○建大聖萬安寺。

(戊寅) 十五年正月旦設會齋僧。大赦。玉泉等五老家蒙恩得度。三月(宜中奉益王。由海道復入廣。四月望日崩。十七日衛王即位於[口*罔]川。改祥興。六月世係奉衛王至厓山○次年正月大兵攻厓山。八月宜中入佔城至落鶴國)。

(庚辰) 十七年二月宜中(奉衛王自落鶴經佔城回。四月復入厓山。張世傑死未幾。二廣皆歸一統。六月新曆成。賜名授時。明年始頒行天下)。

(十) 大元帝師癹思八是年示寂。翰林學士王磐等奉勅述行狀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班彌怛拔思癹帝師。乃土波國人也。生時諸種瑞應具詳家譜。初土波有國師禪怛囉乞答。具大威神累葉相傳。其國王世師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薩師加哇。即師之伯父也。廼禮伯父為師。秘密伽陀一二千言。過目成誦。七歲演法。辯博縱橫。猶不自足。復遍諮名宿。句玄索隱。盡通三藏。癸丑師年十五。世祖皇帝龍德淵潛師知真命有歸。馳驛徑詣王府。世祖宮闈東宮皆秉受戒法特加尊禮。戊午師二十歲釋道訂正化胡經。憲宗皇帝詔師剖析是非。道不能答。自棄其學。上大悅。庚申師年二十二歲。世祖皇帝登極建元中統。尊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統天下教門。辭帝西歸。未朞月召還。庚午師年三十一歲。時至元七年。詔制大元國字。師獨運摹畫作成。稱旨即頒行。朝省郡縣遵用。迄為一代典章。升號帝師大寶法王。更賜王印統領諸國釋教。旋又西歸。甲戌師年三十六歲。時至元十一年。皇上專使召之歲抄抵京。王公宰輔士庶離城一捨。結大香壇設大淨供。香華幢蓋大樂仙音。羅拜迎之。所經衢陌皆結五綵翼其兩傍。萬眾瞻禮若一佛出世。時則天兵飛渡長江。竟成一統。雖主聖臣賢所致。亦師陰相之力也。為真金皇太子說器世界等彰所知論。尋又力辭西歸。皇上堅留之不可。庚辰師年四十二歲。時至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示寂。上聞不勝震悼。追懷舊德。連建大宰堵波於京師。寶藏真身舍利輪奐金碧無儔。

(十一 辛巳) 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僧道二家辯析。特奉。

聖旨。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道與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隨路宣慰司按察司達魯花赤管民官管軍站人匠等官。並眾先生每在前蒙哥皇帝聖旨裡。戊午年和上先生每折證佛法。先生每輸底上。頭教十七箇先生剃頭做了和上。將先生每說謊做來的化胡等經並印板。教燒燬了者。隨路觀院裡畫著的石碑鐫著底八十一化圖。盡行燒燬了者。麽道如今都功德使司奏。隨路先生。每將合燬的經文印板至今藏著。卻不曾毀了更保定真定太原平陽河中府三祖師庵頭關西等處。有道藏經板。這般奏的上頭教張平章張左丞焦尚書泉總統忽都于思翰林院眾學士中書省客省使都魯省宣使苫速丁淵僧錄真藏僧判眾講主長老等張天師祈真人李真人杜真人眾先生每一同於長春宮內。分揀去來。如今張平章等眾人回奏。這先生家藏經。除道德經是老子真實經旨。其餘皆後人造作演說。多有詆毀釋教偷竊佛語。更有收入陰陽醫藥諸子等書。往往改易名號傳注訛舛失其本真。偽造符咒妄言。佩之令人商賈倍利。夫妻和合有如鴛鴦。子嗣蕃息。男壽女貞。誑惑萬民非止一端。意欲貪圖財利誘說妻女。其有教人非望佩符在臂。男為君相。女為后妃。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劍不能傷害等語。又令張天師祁真人李真人杜真人試之於火。皆求哀請命。自稱偽妄不敢試驗。今擬得除老子道德經外隨路但有道儀說謊經文並印板。盡宜焚去。又據祈真人李真人杜真人等奏告。據道藏經內。除老子道德經外。但係後人揑合不實文字。情願盡行燒燬了。俺也乾淨准奏。今後先生每依著老子道德經裡行者。如有愛佛經的。做和上去者。若不願為僧。娶妻為民者。除道德經外。說謊做來的道藏經文並印板。盡行燒燬了者。今差諸路釋教泉總統中書省客省使都魯前去。聖旨到日。不以是何官吏先生道姑秀才軍民人匠鷹房打捕諸色人等。應有收藏道家一切經文本處。達魯花赤管民官。添氣力用心拘刷見數。分曉分付差去官眼同焚燬。更觀院裡畫著的右鐫著的八十一化圖。盡行除毀了者。自宣諭已後。如有隱匿道家一切說謊揑合。譭謗釋教偷竊佛語。窺圖財利誘說妻女。此誑惑百姓符咒文字。及道○家大小經文。若所在官司不添氣力拘刷。與隱藏之人一體要罪過者。外民間諸子醫藥等書。自有板本。不在禁限。准此。

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壬午) 十九年(八月賜文天祥死時年四十七歲矣)○甲申正月六日大赦。

(乙酉) 二十二年(十二月安童丞相復職)。

(十二) 聖旨焚燬諸潞偽道藏經之碑翰林院(臣)唐(方)楊(文郁)王(構)趙(與)李(謙)閻(復)李(鑄)李(監)王(盤)奉勅撰。正奉大夫樞密副使(臣)商(挺)奉勅書。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監修國史(臣)耶律(鑄)奉勅篆額。

至元二十一年三月初三日。詔遣資德大夫總制院使兼領功德使司事相哥諭翰林院。戊午僧道持論。及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燬道藏偽經始末。可書其事於石(臣監)等謹按釋總統合台薩哩所錄事蹟。昔在憲宗皇帝朝。道家者流出一書。曰老君化胡成佛經。及八十一化圖。鏤板傳佈。其言鄙陋誕妄。意在輕蔑釋門而自重其教。罽賓大師蘭麻總統少林長老福裕。以其事奏聞。時上居潛邸。憲宗有旨。令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辯析。二家自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僧問道曰。汝書為諭化胡成佛。且佛是何義。道對曰。佛者覺也。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之謂也。僧曰。是殆不然。所謂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明。故號佛陀。豈特覺天地陰陽仁義而已耶。是時上特語近侍曰。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之語。謂佛為覺仁覺義其說非也。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進。欲出多說僥倖取勝。帝師板的達癹合師八曰。此是何書。道曰。前代帝王之書。上曰。汝今持論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帝師曰。我天竺亦有此書。汝聞之乎。對曰。未也。帝師曰。我為汝說天竺頻婆羅王讚佛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當其說是語時。老子安在。道者不能對。帝師又問。汝史記有化胡之說否。曰無。又問。老子所傳何經。曰道德經。曰此外更有何經。曰無。道德經中有化胡事否。曰無。帝師曰。史記中既無。道德經中又無。其為偽妄明矣。道者辭屈。尚書姚(樞)曰。道者負矣。上命如約行罰。遣近臣脫歡。將道者樊志應等十有七人。詣龍光寺削髮為僧。焚偽經四十五部。天下佛寺為道流所據者。二百三十七區。至是悉命歸之。道教提點甘志泉所據吉祥院其一也。據而弗歸。至元十七年夏四月。僧人復為徵理。長春宮道流謀害僧錄廣淵。聚徒持挺歐擊僧眾。自焚廩捨。誣廣淵遣僧人縱火。且聲言焚米三千九百餘石。他物稱是。事達中書省。辯其誣。甘志泉王志真欵伏。詔遣樞密副史孛羅及諸大臣覆按。無異詞。志泉志真就誅。劓刵流竄凡十人。仍徵所聲言米物。如其數歸之僧眾。有道家偽經尚存。為言者聞諸皇太子。十八年九月。都功德使司脫因小演赤奏言。往年所焚道家偽經板本化圖。多隱匿未毀。其道藏諸書類。皆詆毀釋教剽竊佛語。宜皆甄別。於是上命樞密副史與前中書左丞文謙秘書監友直釋教總統。合台薩哩太常卿忽都于思中書省客省使都魯在京僧錄司教禪諸僧及臣等。詣長春宮無極殿。偕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誠大道掌教李德和杜福春暨諸道流。考證真偽。翻閱兼旬。雖卷帙數千。究其本末。惟道德二篇為老子所著。餘悉漢張道陵後魏寇謙之唐吳筠杜光庭宋王欽若輩。譔造演說。鑿空架虛。罔有根據。詆毀釋教。以妄自尊崇。復愛慕其言。而竊為己有。假陰陽術數。以示其奧。衰諸子醫藥。以誇其博。往往改易名號。傳注訛舛。失其本真。文所載符咒。妄謂佩之令人商賈倍利。子嗣蕃息伉儷諧和如鴛鴦之有偶。將以媒淫亂而規財賄。至有教人非望佩符在臂。則男為君相。女為后妃。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劍不能傷害之語。其偽妄駁雜如此。留之徒以誑惑愚俗。自道德經外。宜悉焚去。(臣)等同辭以聞。上曰。道家經文傳訛踵謬非一日矣。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以是端試之。俟其不驗。焚之未晚也。遂命樞密副使孛羅守司徒和禮霍孫等。諭張宗演祁志誠李德和杜福春等。俾各推擇一人佩符入火自試其術。四人者奏言。此皆誕妄之說。(臣)等入火必為灰燼。實不敢試。但乞焚去道藏。庶幾澡雪(臣)等。上可其奏。遂詔諭天下道家諸經可留道德二篇。其餘文字及板本化圖。一切焚燬。隱匿者罪之。民間刊佈諸子醫藥等書。不在禁限。今後道家者流其一遵老子之法。如嗜佛者削髮為僧。不願為僧者。聽其為民。乃以十月壬子集百官於憫忠寺。焚道藏偽經雜書。遣使諸路俾遵行之。(臣)盤等聞。老氏之為道也。以清淨為宗。無為為本。謙沖以處己。損抑以下人。非有貪慾好勝之事。厥後枝分派列。徒屬寖盛襲訛成偽夸誕百出。清淨一變而為污穢。無為一變無所不為。如漢之文成五利。致身求仙。恍惚誕幻。帛書飯牛之詐。黃金可成之妄。一但敗露。為武帝所誅。三張之徒以鬼道惑眾。倡亂天下。為皇甫嵩曹魏所滅。宋王浮昔居上清寶籙宮。與女冠為奸。林靈素自稱神霄紫府仙卿。禳大水不驗。並為徽宗誅竄而死。迨金末年。復有麻被先生銕笠李二人。以奸謀秘計出入時貴之門。肆為淫污之行。咸受顯戮。歷代以來。若此之類。不可勝數。追惟禍亂之源奸宄之本。率皆假符籙以神其教。託偽經以警其俗。橫肆巧誣倡為詭狀。詆毀聖教寇攘內典。固已悖老氏不爭不盜之禁矣。及陷刑辟皆是孽自內作。愎將誰咎哉。且夫釋氏之教宏闊勝大非他教所擬倫。歷百千世。聖帝明王莫不尊崇。東冐扶桑。西極昧谷。氷天桂海山河大地。昆蟲草木胎卵濕化。有情無情百千萬類。皆依佛蔭生息動止於天地之間。故天上天下惟佛為尊。超出乎有生之表。歸極乎無礙之真。智週三界神妙諸方。澤及大千功用不宰。其大有如此者。慈航所至無溺不援。法雨所霑有生皆潤。憫世人之沉淪幻海顛覆迷津。展轉多生流連累劫。將使之脫凡企聖蠲弊崇真。故神光破沉晦之門。大覺指無生之路。其仁有如此。何意狂謀輒形妬忌。雖積毀銷骨眾煦漂山。泫體圓成初無小玷。譬如盲人之毀日月。何傷日月之明。井蛙之小河海。奚損河海之大。多見其不知量也。欽惟聖天子。識超四諦道慕三乘。參無象之真空。傳法王之心印。所以尊崇之禮。歸向之誠。矯百偽以從真。黜群邪而歸正。有不容不嚴者焉。況乎筆墨勸淫妖術誤世。恣為欺誑鼓蕩群愚。若不大為改革。則邪說肆行枉道惑眾。其如天下後世何。況天下之理。有善有惡。有正有邪。有真有偽。常溷然而同處。雜然而並行。自非稟上聖之資。誕生知之性。智出庶物明照群情。則紅紫之亂朱。窪淫之變雅。是孰得而辯明之哉。由是言之。聖天子匡濟真圖翼扶大法之功至矣。概諸聖不可有加矣。於以鑿含靈之耳目。開正途之荒穢。使般若之光永乎無際劫遍滿恆河妙界。延洪聖壽於無疆。衍綿儲君之福利。鼎祚於億萬年之久者。庸有既乎是可述也。(臣)磐等敬為之書。以貽後人。俾為老氏之學者有所警焉。

大元至元辯偽錄隨函序。翰林直學士奉訓大夫知製誥同修國史臣張伯淳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辯偽錄之所云良有以也。洪惟聖朝繼天立極論道經邦以佛心子育萬方。以正法澤被四海。至元辛卯之歲孟春。大雲峯長老邁吉祥。欽奉。

皇帝明命。撰述至元辯偽錄。奏對天顏睿覽頒行。入藏流通。原其所自。乙卯間道士丘處機李志常等毀西京天城夫子廟為文城觀。毀滅釋迦佛像白玉觀音舍利寶塔。謀佔梵剎四百八十二所。傳襲王浮偽語老子八十一化圖。惑亂臣佐。時少林裕長老率師德詣闕陳奏。先朝蒙哥皇帝玉音宣諭登殿辯對化胡真偽。聖躬臨朝親證。李志常等義墮辭屈。奉旨焚偽經。罷道為僧者十七人。還佛寺三十七所。黨佔餘寺流弊益甚。丁巳秋少林復奏。續奉綸旨偽經再焚。僧復其業者二百三十七所。由乙卯而辛酉。凡九春而其徒竄匿未悛邪諸諂行。屏處猶妄。驚瀆聖情由是至元十八年冬。欽奉玉音頒降天下。除道德經外。其餘說謊經文盡行燒燬。道士愛佛經者為僧。不為僧者娶妻為民。當是時也。江南釋教都總統永福楊大師璉真佳。大弘聖化。自至元二十二春。至二十四春。凡三載恢復佛寺三十餘所。如四聖觀者昔孤山寺也。道士胡提點等。捨邪歸正罷道為僧者。爰啻七八百人。掛冠於上永福帝師殿之梁棋間。故典如南嶽山之券。為事偽者戒。試嘗考之。自大教西來。漢明帝迎摩騰竺法蘭二師於洛陽。五嶽道士褚善信等。上表譏毀佛法。當時築壇。以佛道二經焚之。道經悉為灰燼。佛經放光無損。尊者踴身作十八變。有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之至言。道士為僧者不可勝數。如寇謙之矯妄崔浩惑魏太武而崔浩卒以族誅。曇謨最之挫屈姜斌。斌流於馬邑。齊曇顯之愧陸修靜。唐總章元年法明辨化胡之偽。勅搜聚天下化胡經。抑嘗火其書矣。由古而今。歷代帝王之制。斯可忽諸。蓋世尊等視三界眾生猶如一子。棄背大覺。是子背其父也。子背其父。是自昧其所天也。且師老子者。道德二篇。以清虛澹泊絕世棄聖立其宗。隱居以求其志。翛然無為爾。今盜名之徒。叢嘯黨援假立冠褐。峻侈宮觀苟世利養。豈老氏之用心哉。況老氏謂大辨若訥。大巧若拙。辨者不善。善者不辯。勿矜勿伐。抱一為天下式。而佔毀佛寺。竊經扇化胡之偽。是若拙若訥歟。是善者不辯歟。師老子而違其術。亦復違其自宗矣。若嫡師於老子者。則弗為也。過歸末流爾。雖然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于飛鳥。蘭蕙之於薰蕕。旃檀之於穢壤。則世未有捨鳳凰麒麟之瑞。蘭蕙旃檀之馨。而愜走獸飛鳥之常。薰蕕穢壤之垢者。人心天理愛惡之所同也。奈何菽麥未析而甘事於偽妄不實之教。復矜誕其浮辭。侮慢大覺訕毀至聖。而弗憚三途之淪溺乎。斯辯偽錄之正名教。造理淵奧推難精明。凜乎抗凌雲之勁操。坦然履王道之正塗。而隄備後世之溺於巨浸者。其為言也至矣。蓋有偽則辯。無偽則無辯。豈好辯哉。弘四無礙之辯者。邁公之德歟。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我皇金言喻辭曰譬如五指皆從掌出。佛門如掌。餘皆如指。信乎王言如絲。其出如綸。明逾日月。堅逾金石。為萬世之龜鑒。則斯錄豈小補哉。

(十三) 辯偽錄序。蓋聞五運未形。元無人物之號。三才既立。乃敘尊卑之名。肇分六爻始畫八卦。其有書契定乎訓章。鳳篆龜圖金縢玉字。百家之異轍。萬卷之分區。雖理究乎精微言殫乎物范。紀情括性。未出乎域中。原始要終。詎該於化內。況乎法身無相。高超於象帝之先。真諦絕稱。逈出乎思議之表。英猷茂實代有人焉。如意者。俗姓乎延氏。太原人也。世傳纓冕。累葉播遷代郡。因為家焉。九歲落紺。隨師請業。玉離荊岫。價重之德彌彰。桂生幽岩。馨香之風遠遞。阿師內窮三藏之奧外覈九流之源。名冠於中華。聲聞於朝野。運談天之口。施不世之才。鬱鬱間綺錦之文。雄雄聳凌雲之氣。班馬之珠玉。未可同年。顧陸之文章。寧堪併駕。至若莊生墨生之學。黃老李老之書。三清謗道之文。十異九迷之錄。溷元隱月之秘。靈寶赤書之儀。煥若胸膺。明猶指掌。加以禪參於五派。傍閱於群書。既有雄才特專著述。運思之外汲引無窮。挫邪則有吼石之功。扶正則具鞭尸之德。固以才侔安遠學邁生融。實覺海之龍鱗。廼佛門之柱礙。切見全真道士者。丘處機李志常史志經令狐璋等。學業庸淺識慮非長並為。鄙辭排毀正法。擊茲布鼓竊比雷門。使中下之流咸生邪見。欽奉薜禪聖明皇帝發大悲心。愍其盲瞽恐墮泥犁。勅令製斯論耳。震盪法海摧彼詞鋒。碧雞之銳竟馳。黃馬之駿爭騖。狀鴻爐之焚纖翼。猶炎日之煉輕氷。負勝之儔於斯可見。暫歸慈定已破魔軍。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復欽奉先皇帝聖旨勅令天下偽經一時焚盡。由是佛日重暉於碧漢。法雲廣佈於閻浮右如意所作文賦註解。四經序。韓文別傳。性海賦等。在世已傳。然茲論五卷二百餘紙。窮釋老之淵源。分邪正之優劣。蓋唱彌高而和彌寡。深可愧焉。餘文慚綺麗學匪通圓。覩斯論之嘉言。欽吾皇之鴻護。不勝手舞勉為斯引。輒以藤綆聯彼珪璋。庶博雅君子詳其致云爾。大雲峯住持襲祖沙門雪谿野老貴吉祥。

大都道者山雲峯禪寺住持。如意祥邁長老。奉勅撰辯偽錄五卷。其略雲。妄立天尊偽(化雲。道者萬化之父母。自然之極尊於此幽玄微妙之中而生空洞。空洞者。真一也。真一之氣化生之後歷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化生上三氣。三氣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三合成德共生無上。乃虛皇天尊。又歷如上歲數。乃生中三氣。三合成德乃生玄老。即元始天尊也。又歷如上歲數。乃生下三氣。三合成德共生太上。即太上道君也。自後又一氣復生三氣。每氣相去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三合成德共生李老君。雖四聖相次各不相因。謂之獨化。老君生後乃生五運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老君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佈清濁開闢乾坤)。

辯曰。蓋聞龍圖鳥篆之文。龜書科斗之典。玉版玉諜之記。金縢金匱之書。秦漢魏晉之章。宋齊梁陳之簡。記事記史直筆直言。靡覩虛皇之名。不聞元始之號。安有手執玉圭。身掛黃褐。頂垂皜髮。頭戴金冠。別號天尊。高拱三清之上。獨稱教主。統御九華之宮。縱有天尊之名。並是偷竊佛語。古今稱佛名為天尊。不關道君之事。竊他美稱妄自尊嚴。取信通人。斯言謬矣。桉列子及易鉤命訣。皆云。天地未生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說者咸雲。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太極者。質形已具溷沌未分也。太極之後乃生兩儀。謂之天地。夫名從實生。實從名起。名實既著。其道乃行。太易之前。沓然空洞。溟溟漠漠。本絕音容。何得謾張九氣妄生四人。虛上生虛。似敲空而求嚮。偽中起偽。如趁影之尋蹤。豈不思。既立其名。須有其體。既立其體。須有氏族。且道虛皇元始誰人所生。氏族何起。居在何處。若有源系。出在何書。若無來由。即是虛設。又空洞之前。本無歲數。今標歲數愈見虛張。蓋數目起於伏羲。甲子唱乎皇帝。將今記古。顛倒何多。且上之三尊。為有形耶。為無形耶。若是有形。不在太易之上。爰從父母而生。須有年代時處姓氏名字。前雲三氣共德而生。則是以氣生氣。與氣不殊。何有形名。若是無形。本無名位。下第七化乃雲。老君以上皇元年九月二日。出遊西河。遇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輿。駕九色玄龍。群仙導從。手把華旛。師子白鶴嘯歌邕邕。同會西河之上。授老君洞玄玉符。此是誰耶。進退兩求。並無準的。則知海棗虛談有名無實。凋氷鏤雪枉廢詞章。山海之所不收大荒之所不載。庸愚巧飾。何足信哉。老君衰周之柱史。誑雲溷沌之祖宗。避周亂而過函關。妄雲天地之父母。既自語之相戾。何函矢之相攻。掩耳偷鈴。欲隱彌露。道德章雲。吾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君獻胡王妻子。與胡兵格戰。何有慈乎。乘玉衡之輿。坐金闕之內。披九色離羅之衣。廕九光偃鶴之蓋。何有儉乎。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作元氣之祖。觀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為帝王之師。作天地之母。何有不敢為天下先乎。遼陽高憲。字仲常。游東京白鶴觀。見三清像指其右曰。此何像也。觀主對曰。老君像。曰何代人。曰周定王時。又指左曰。此何像也。主曰。道君像。曰此何代人。住倉惶未答。憲指中尊曰。且饒這元始天尊。聞者傳以為笑。

創立劫運年號偽(第三化雲。始則太虛之氣。其氣相擊往來亂射。經百億萬氣之後。其氣方慢。往來流行為自然之氣。此偷佛書世界初成風輪下旋之事也。又號彌羅萬梵之氣。又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億。氣之後。結吉祥之氣成一聖人。自號元始天王。同時生五老五行之主。其劫號延康。年號龍漢。又經如上氣數。乃生道君。時劫號赤明。年亦號赤明。同時生九老。分為九天。又經如上氣數。方生老君。劫號清運。年號上皇。時生八公。又立五運太易太初等。老君乃以陰陽二氣結。為溷沌。而分佈天地萬物始備矣)辨曰。蓋聞班固律歷之志。史記天官之書。皇甫謐之帝年。陶隱居之帝紀。未聞五運之前先有年號。三氣之內虛立劫名。既清濁之未形。只是洪濛一氣何有老君元始五老九天。雖竊佛主劫之名。而不曉成壞之數。梵雲劫波。此雲時分。時雖長短皆立劫名。錯謬梵言迷惑體相。釋教未來。此劫但有劫殺劫賊。故許慎說文雲。以兵愶人曰劫。又魯將曹沫。劫桓公於壇上。求所侵地。此則逼奪名劫。豈有劫運之言乎。今陳此言妄竊見矣。夫名位既有年號斯張。將以率領萬方整齊四海溷同九有同一車書。天子至尊得建年號無名位者不敢立焉。孔子雖然刪書定禮分辨君臣。以無貴位止號素王。矧乎老聃周之柱史臣子之列。而草竊帝王。妄建年號哉。況軒皇之前本無甲子(黃帝臣大撓造甲子)漢武之代始建年號(武帝始立年號)將古標古亦何偽乎。或曰。老子生於天地之前。別立年號。有何乖違。答曰。既在天地之上。乃是太易之前。世界未形。君臣無跡。杳然空寂。唯一溟濛。建立年號統領誰人乎。明知偷佛莊嚴賢劫星宿之意。而立此延康赤明青運之目。彼明三世。此約一時。正同山羗偷。王衣物。迷惑顛倒上下失次爾。下去老子生於天崗李谷字曰光明。則在三皇之後。何得老君以陰陽二氣結為溷沌而分佈天地耶。首尾兩端穿鑿見矣。

開分三界偽(第五化雲。天地有形之大者。太上老君乃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佈清濁開闢天地。運玄元始三氣而成天。上為三清三境。即始氣為玉清境。元氣為上清境。玄氣為太清境。又以三清之氣。各生三氣。合成九氣。而為九天。第一鬱單天。第二上神壽無量壽天。第三梵藍須延天。第四寂然兜術天。第五波羅尼蜜不橋樂天。第六洞玄化應聲天。第七靈化梵輔天。第八高虛清明天。第九無想無愛天。此之九天各生三氣。每氣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為三十六天。則三界四民上極三清。是其數也。初下六天為欲界。一太黃天。二太明天。三清明天。四玄胎天。五玄明天。六七曜天。次一十八天為色界。一虛無天。二太極天。三赤明天。四榮華天。五曜朗天。六皇笳天。七靈明天。八端靖天。九光明天。十極瑤天。十一元載天。十二太安天。十三極風天。十四始皇天。十五太皇天。十六無思天。十七阮樂天。十八曇誓天。次四天為無色界。一霄慶天。二元同天。三妙成天。四禁上天。此二十八天。名為三界。此上又四天名為種人天。一常融天。二玉隆天。三梵度天。四賈奕天。此四天超出三界。又云。上三天為三清境。一曰太赤天。二曰蟲餘天。三曰清微天。最上曰大羅天。包羅諸天極高無上。玄都玉京鎮於其上。三尊所處焉。又太霄隱書雲。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之十。七寶玄台金林玉機金童玉女之所侍衛。住居在三十三天三界之外)。

辯曰。詳夫蛇軀(伏羲)牛首(炎帝)之書。龍師(太[纟*(且/八)])鳳紀(少皡)之典。談天(鄒衍)論天(黃繚)之誥。括地(地誌)輿地(地圖)之圖。甘氏星經張衡靈憲。不說三清之號。匪聞大羅之名。並是依傍佛經改頭換尾。採他名相粧綴己書。且道教之宗源起黃帝。而老子涓子列子莊周鶡冠尹文。派為道教。諸子所談並無說天之事。唯是張道陵所集靈寶經中。始說三十二天。效佛神咒而作蜜言。自後道書牙相鼓唱。空枝引蔓唯誑下俗。佛教未來。云何不說。釋經廣佈始唱斯名。明名修靜增加。三張妄闡。狗偷鼠盜何足貴乎。爾雅之立四號約於四時。太玄之說九天准於九有。不似道家虛加數目。天本定體何有少多。今各說不同。顯知妄立。桉佛經三界。三業所感。總二十八。欲界有六。色界十八。無色有四。具勝妙欲名為欲界。形色超絕名為色界。根識兩忘名無色界。越此而去名出生死。捨分段之後身。絕形名而無寄。安有玄都之境。玉京之山。金童玉女交雜之事。瓊輿碧帳之飾。妄竊不真。於斯見矣。試問道士三界從何而來。何功所感釋名辨相全不能知。且道宗極致惟盡升天。靈寶幽微秖貪羽化。難逃四相詎免五衰。汎業浪以漂沉。隨生死而輪轉。縱茫茫之業識。積浩浩之苦源。長往不歸。良可嘆息。欝頭藍弗是其驗歟。

隨代為帝王師偽(第十一化雲。老君在伏羲時。號欝花子。說元陽經。教伏羲。敘人倫畫八卦。在祝融時。號廣壽子。說按摩通精經。教以鑽木出火。陶冶為器。在神農時。號大成子。說太乙玄精經。教以播種五縠。採和諸藥。在神農時。號廣成子。教以抱神守靜之道。在少昊時。號隨應子。說在敬經。教以鳥官為理。分佈九鳸以統百司。在顓頊時。號赤精子。說微言。帝嚳時。號錄圖子。說黃庭經。帝堯時。號務成子。說宣化經。帝舜時。號尹壽子。說通玄經七十卷。又說道。德經八千二百。卷夏禹。時號真行。子說元始經六十。卷殷湯。時號錫則。子說長生經二十。卷周文王。時號燮邑子。說赤精。經教以仁孝之。道乃至。雲上古之君皆受教於老子。然後造作群物也)。

辯曰。夫賢之與聖名位不同。古哲今人出處各異。莊周雲。萬世之後一遇大聖。猶旦暮遇之。此明聖人出世表瑞協祥。應千年之期。膺適時之運。孤標特秀逈出常流。故得帝王師之諸侯禮重。萬載一遇尚為旦暮。豈有隨代而出現乎。夫李耳者退靜之士。史記稱為隱君子也。避亂過關葬於槐裡。潛身柱下。本是人臣。位不躐於上階。名未廁於台輔。何乃擢君聖地為帝王師。譣詖不經駭人耳目。培塿要齊於嵩華。孰肯憑焉。潢洿擬廣於滄溟。終難信矣。豈有開闢之後萬億餘年中間別無一人拔萃唯有老子為帝王師乎。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孔子春秋丘明國語。百家異說九流雜談。並無老子為師之語。唯是後代無知道士。妄撰斯言。欲使老子獨高群聖。美則美矣。偽且偽焉。且伏羲神農皆有聖德。軒皇堯舜並號明君。或幼而能言。或生知妙道。詎假老子教之。然後造作群物乎。況書傳所記。古史所明。燧人鑽火伏羲畫卦。炎帝播耨。女媧造篁。黃帝作宮室。軒冕樂有咸池。顓頊作六英。堯有大章。舜有大韶。及作圍碁。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武王有下武。鯀作城郭。蚩尤作兵器。岐伯造醫。俞附脈經。伶倫制律。隷首作算。容成作曆。大橈造甲子。奚仲作車。曹胡作衣。伯餘作裳。於則作履。共鼓作舟楫。巨揮作弓。夷牟作矢。黃雍父作杵臼。孟莊子作鋸。趙武靈王作靴。蘇威公作箎。暴辛作塤。後稷之孫叔均作犁。蒙恬作筆。蔡倫作紙。夏昆吾氏作瓦。此皆各有其主。群書所明。何得自矜覽為我造。又周易系辭孔子所述。列明古帝製造之事。如雲包羲氏之王天下也。觀象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神農氏為耜為耒。以利天下。日中為市。交易有無。乃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如此歷陳法易造物。不言老子所造也。竊功業標為己能。衒名自高。君子不忍。又云。老子在堯時為務成子者。桉後漢應劭風俗通雲。東方朔是太白星精。黃帝時為風後。堯時為務成子。周時為老聃。在越時為范蠡。在齊為鴟子。此則務成子乃東方朔。非幹老子明矣。何得妄加鉤引稱老子為人師乎。桉魯哀公問於子夏曰。五帝三皇皆有師乎。子夏曰。有。臣聞皇帝學乎太真。顓頊學乎綠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政。周公學乎太公呂望。上之所敘文極分明。而言老子隨代為帝王師。何出言之狂悖哉。巧言如篁顏之厚矣。且老子衰周柱史史有明文。本是人臣。返為上古帝王之師。履冠戴屨何顛狂之甚乎。又上文雲。上古之君皆受教於老子。則桀紂之不作。幽厲之無道。秦王之凶暴。王莽之纂逆。亦老子之所教也。既然如是。則老子為悖逆之魁首。巨猾之元匠。不忠不孝。老子之所生。不義不仁。老子之所主。為人師者。不亦慚乎。老君既說隨代為師。而秦漢之下至於金朝。偏無一現乎。今既無矣古亦虛焉。且漢文恭儉孝武英明。孝明達禮樂之情。孝章優儒雅之道。魏文帝風流文藻。晉世祖明達寬仁。宋文帝致治昇平。梁武帝文武兼備。隋高祖溷同四海。唐太宗溷一車書。此時不俟老子之化。而皆金聲玉振。則知牽合巧會枉費詞章。秖可誑於閭閻。難可信於達士。嫫母加粉見者愈嗤。隣女傚顰鄉人不貴。

老子出靈寶三洞偽(第九化雲。太上老君以中皇元年三月一日。於玉清天金闕上宮。譔集靈篇以為寶經三百卷。符圖七千章。玉訣九千篇。老君於上三皇時出為萬天法師。又號玄中法師。當龍漢元有。授上三皇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之道。下教人間其時人壽九萬歲。於中三皇時。號有古先生。當赤明元年。授中三皇洞玄經一十二部。行無上正真之道。以化於人。其時人壽六萬歲。於下三皇時。出為師號金闕帝君。當開皇元年。授下三皇洞神經一千二部。以太平之道化人。其時人壽一萬八千歲。夫洞真洞玄洞神名一十二部。合為三十六部尊經也)。

辯曰。夫仲尼入夢。十翼之道始宣。伯陽過關。二篇之教方闡。有名為萬物之始。無名為天地之先。溷徼妙而同玄。驚寵辱而一致。谷神不死久視長生。挫銳解紛謙卑自牧。此老氏之旨也。自餘教典皆是偽書。制雜凡流唯尚誇競。採傍佛語換體安名。擬三界而立三清。倣三大而立三洞。虛勞紙墨妄飾詞章。何以知之。漢時張道陵造靈寶經。王褒造洞玄經。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時王浮造明威化胡經。鮑靜造三皇經。後改為三清經。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梁時陶弘景造太清經。隋末輔惠祥。改涅槃為長安經。後事發被誅。桉甄鸞笑道論雲。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如此詳之代代穿鑿人人妄制。採他佛教標為道書或言仙洞飛來。或言老子再現。群賢不覩道士獨傳。欺誷時君不懼朝憲。故唐琳法師對太宗皇帝雲。若據肅溫眾議道家。止有道德二篇。如依漢明校量。便應七百餘卷。約葛洪神仙之說。僅有一千。准修靜所上目中。過前九十。又檢玄都目錄。轉復彌多。既其先後不同。顯知後人妄制增加卷軸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或道名山自出。時唱仙洞飛來。何乃黃領獨知英賢罕覩。典籍不記書史無聞。試問當今道士推勘後出之經。為是老子別陳。為是天尊更說。若也更說。應有時方師資傳授。為是何年何月何邦何代。若在天上而說。何人傳來。若在西域而談。何人譯出。如其有據。容可流行。若也妄言。理須焚剪。又漢晉之代。僧號道士。寇謙得志僭冐其名。今稱法師愈為矯節。法師之號源出佛經。萬卷百家本無此語。且為法之師。名為法師。法即是師。名為法師。名義不知。妄安己號。按賢劫已來有三佛出。初佛出時人壽六萬歲第二佛。出時人壽四萬。第三佛出人壽二師。何乃改彼三皇妄合其數。又前說雲。上三氣中而有龍漢赤明之號。是時五運尚無但唯一氣。何有三皇之君人壽之數乎。上古縱有五龍四姓九頭十紀。亦無三皇建立年號。試問龍漢赤明上皇開皇。誰君之年乎。若言有說。史無明文。若言無憑。不可妄立。扣其兩端竟無一是。又伏羲之前文字未有。何出三洞靈寶之篇乎。又十二部名源出佛經。一代時教類分十二。道家名義不知何以妄著己典。如琢美玉擬作甑窐。雖受劬勞智者見誚。

游化九天偽(第二十六化雲。是時老君於青羊大會引尹喜冉。冉升空。初至第一天。見波利天帝。乘九光元靈之輿。蔭七元交晨之蓋。建五色攝魔之節。金童玉女九萬人。迎老君八大有宮。請問自然之道。如是摩夷天。楚寶天。化應天。不僑樂天。兜率天。煩延天。禪善天。鬱單天。隨處天。帝皆與金童玉女迎禮老君。請問法要。所到天宮皆設瓊漿碧醴丹液流薰蘭羞八徹靈芝珍果)。

辯曰。昔我世尊初成正覺。不離道樹而赴諸天。一身不分而遍一切。即多而一。即一而多。猶如素月流空影分眾水。大塊噫氣萬竅怒號。大小咸周遠近無隔。無心頓應豈正九天伯陽周之枉史。尹喜函谷關吏。身居下位。難等聖蹤。欲為己德。蓋善竊者。鬼神不覺。既為人知。非是好手。離欲而獲輕舉。禪定而感神通。老子既無此功。何以升於天上。昔列子居鄭。夫妻相忘。耳目不分。翛然絕寄。心凝形釋。骨肉都融。然後身如藁葉隨風。東西萬里須臾過旬乃返。而莊周譏雲。猶有所待。矧乎老耳。不絕妻子(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官。侍魏文侯)未逮形亡。過關乘薄軬之車。道經垂有身之患。詎可升天履霧駕鶴乘雲。擬効牟尼衿為己勝。且佈施而獲大福。持戒而感生天。汝尚不達斯由。安能為天說法。欲界本六。妄雲九天。初禪純男。而雲玉女。勾虛闡偽巧說多端。且初禪已上。禪悅為食。定生喜樂捨念清淨何用瓊漿碧醴蘭羞八徹乎。將謂天上同於人間。羨酒肉之薰羶。爭魚臭之穢濁。喻乎鴟耽死鼠為便鳳凰同。飡盜聽不真。請杜臆說。窮鄉多怪。曲學多辯。斯言信乎。

偷佛經教偽(第三十化雲。胡王見太上徒眾甚多。疑是鬼魅。遂積薪焚之。火起沖天。老君放身光明。火中為王說金光明經。胡王益怒。納之大鑊煮之三日。老君鑊湯之中。蓮華湧出。坐蓮花上。說涅槃經。又云。老君使尹喜為佛。與胡王為師懺悔三業六根五逆十惡。乃說五戒十善。並四十二章經)。

辯曰。夫麒麟鬪而日月虧。鯨鯢死而彗星現。銅山崩而洛鐘應。葭灰缺而月暈殘。蓋感應之道交。故機教之相扣。人心渴仰法雨芳菲。沃彼情塵開他蒙昧。故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明待問而說也。況乎聖人設教權變多方。豈使他人起怒自授焚溺。全無[怡-台+典][怡-台+墨]。強與他言。豈知虛往實歸之道哉剜刻字樣巧合經名。既坐火焰上說金光明經。坐蓮華上說蓮花經。則道德二篇坐於道路而說。洞玄三部元在水洞而談。此既不然。彼云何爾。且金光明性相通顯。法華經破權歸實。涅槃經明佛性真常。四十二章群經集出。不窮根蔕盜聽妄談。唯口起羞出何容易。難惑上智只誑下愚。又上經既是老子所陳。道士應宜依而學。佛何乃合氣為道。專諷靈寶。試問三經文明何義。道藏既不收攝。道士又不通明。偷大聖之至詮。為老君之極唱。正符涅槃盜牛之喻。又同瞽者誤入金穴。雖得其寶未知何用。又曰。懺悔三業至年月齋法。若如是者。道士應通。且問懺悔是何語言。今此懺悔。為事懺耶。為理懺耶。約功德門而滅罪邪。約逆生死心而滅罪耶能懺之心宜有幾種。所懺之罪何處安排。懺悔二字由尚罕知。則三業六根五逆十惡。戒善之軌年月齋名。決不曉達。若是老子所說。道士應合備。知既然一字不通。顯知偷佛妄說。此同竊賊人物被主認著。猶不招承。更生拒辯。焚經火板方乃慚惶。君子悔前不至如此。

老君結氣成字偽(第八化雲。聖紀經云。太上老君。昔於龍漢之年。從元始天尊。於中央大福堂國。說靈寶十部妙經。出法度人。又於東極大浮黎國。出法度人。以紫筆書於空青之林。又於南極禪離界。以火煉真文瑩發字形。又於西極衛羅世界。北極鬱單國。皆出法度人。老君以五方真氣之精。結成寶字。大方一丈。八角垂芒。為雲篆之形。飛鳥之狀。以立文章。又云。墳典自我而出。經籍自我而生也)。

辯曰。夫子字之聿興爰從上古。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藉生焉。故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綠檢黃繩六甲靈蜚之字。後有蒼頡。因而增制。大篆起於史籀。小篆興於李斯。飛白創於蔡邕。隷書變於程邈。秦書八體漢字六形。瘦金堆金。垂雲垂露。蔡葉龍爪顏體坡書。皆循古以增成。近代而改制。豈假真氣而結。何關老子傳來。掩竊他能衒賣己德。放舒白眼不恥清流。上云。龍漢起於初氣。何有老子而生。既言紫筆書林。乃在蒙恬之後。牽今引古。欺我賢人。孔安國雲。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易則三聖方定詩則群英之言。春秋孔子所修。禮則周公所定。爾雅周公所纂。國語丘明所述。劉熙釋名。許慎說字。埤蒼廣雅。桂苑珠叢。顧野王之玉篇。陸法言之切韻。各有源系。非幹老聃而言墳典自我而出經籍自我而主。荒唐謬談侮弄明哲亦猶相如上林說。盧橘夏熟。楊雄甘泉賦。玉樹冬菁。聽其言則洋洋美耳。究其事則杳杳空傳。矧乎國名虛設。妄採他書。大福堂。改大堂而取名。東浮黎。彷扶桑而立號。南禪黎。革重黎而標字。西衛羅。竊於迦維羅衛。北方全收欝單越名。十洲所不收。神異所不攝。地理無所紀。括地絕形名。空闡五車了無一實。偷鈴掩耳斯之謂與。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上篇:佛祖歷代通載

下篇:釋氏稽古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道宣律師感通錄

道宣律師感通錄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折疑論

折疑論敘 鄉貢進士白水屈蟠撰 法師。名子成。字彥美。...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夫以諸佛興慈多諸方便。唯往生一...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觀心論

觀心論(並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浴佛儀軌

一、迎請太子佛像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宋沙門釋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平等食

【平等食】 p0532 瑜伽二十三卷十七頁云:平等食者:謂...

【佛教詞典】不殺生

【不殺生】 殺生即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乃十惡業...

把吵嘴的勁頭拿來學佛

修行最重要是四個字:信、解、行、證。為什麼會信得不...

修行起來為何很困難不容易成就

要如何修行?有幾個重要的觀點是我們應當要先認識的。...

普陀山南海觀音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們一早上來到了普陀山最負...

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

《法苑珠林》裡面記載。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這家兄...

聖嚴法師:識人識己識進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它的許多人有關係,不能天...

發心不廣大,就無法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

紫柏大師的念佛方法

紫柏大師問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間斷嗎? 合眼睡時便忘...

祭拜祖先很重要嗎

問: 民間一直都盛行祭拜父母先祖,這很重要嗎? 方海...

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

問: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什麼?具備什麼條件才...

印光大師的早晚課

原文 禮懺無定規,但致志誠懇切即已。臥室供佛,除貧無...

邪淫的十二種危害

明朝進士冒起宗,在註解《太上感應篇》中見他色美,起...

福德要在大眾中修

修行要在俗世中修,福德要在大眾中修,在大眾中求。 俗...

【視頻】佛光山《梵音清流》

佛光山《梵音清流》

【視頻】《印光大師一函遍復》大安法師讀誦

《印光大師一函遍復》大安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