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道宣律師感通錄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道宣律師感通錄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傳

餘曾見晉太常於寶撰搜神錄述。晉故中牟令蘇韶。有才識。感冥中卒。乃晝見形於其家。諸親故知友聞之並同集。飲噉言笑不異於人。或有問者。中牟在生。多諸賦述。言出難尋。諸敘詞曰。運精氣兮離故形。神淼淼兮爽玄冥。歸北帝兮造酆京。崇墉欝兮廓崢嶸。叔鳳闕兮詞帝庭。邇卜商兮室顏生。親大聖兮頌梁成。希吳季兮英嬰明。抗清論兮風英英。敷花藻兮文粲榮。庶擢身兮登崑瀛。受福祚兮享千齡。餘多不盡錄。初見其詞若存若亡。餘見梁初江泌女誦出淨土大莊嚴等三十餘經。逮於即目上有斯事。生緣有幸。近以今年二月末。數感天人。有若曾面。告餘雲。所著文翰。續高僧傳。廣弘明集。裨助聖化。幽靈隨喜。無不讚悅。至於律部。抄錄疏儀。無足與二。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疎失。斯非逾抑。惟譯者如何以王貴衣同於白衣俗服。相從非重。乃至氍氀同法相量者亦在輕收。且王著貴衣。同比丘之三衣也。價直十萬者。故曰貴衣。用以施僧。可同輕限。白衣外道之服斯本出家者絕之。三衣惟佛制。名著者定得解脫故。白衣俗服佛嚴制斷。若有亡者並在重收。至於氍氀三衣相量同三衣也。邊方開皮臥具。亦是三衣。條葉在外。柔毛在內。寒酷之國。佛開為道必至布鄉。還非輕限。可改前迷。宜從後悟。如來在日。尚有後制廢前。何況於今不存迷悟之事也。餘問所從來。有一天來禮敬。敘喧涼已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吳之蘭台臣也。會師初至建鄴。孫主即來許之。合感希有之瑞。為立非常之廟。於時天地神祇咸加靈被。於三七日遂感舍利。吳主手執銅瓶寫銅槃內。舍利所沖槃即破裂。乃至火燒鎚試俱不能損。闞澤張昱之徒。亦是天人護助。入其身中。令其神爽通敏。答對諧允。今並在天上。弘護佛法為事。弟子是南天韋將軍下之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護三州之佛法。有鬪諍陵危之事。無不躬往知喻。令附和南大欲即至。前事擁鬲不久當至。且令弟子等共師。言散不久復有天來雲。姓羅氏。蜀人也。言作蜀音。廣說律相。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由多有次第。遂有忽忘。又一天來雲。姓費氏。禮敬如前雲。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韋將軍下。諸天以貪慾醉。弟子以宿願力不戀天欲。清淨梵行偏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週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州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屬。並令守護。不使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若見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屬令守護法。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拪遑奔赴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所制毘尼。並坐中聽受戒法。因問律中諸隱文義。無不決滯。然此東華三寶。素有海水石往往現多。謂其靈而敬之。顧訪失由莫知投詣。遂因此緣。而便諮請。且泛文相。以理括之。未曾博觀。不可以語也。餘少樂多聞。希世拔俗之典籍。故搜神研神。冥祥冥報。旌異述異。誌怪錄幽。曾經閱之。故非疑慮。況佛希人之說。心進勇銳之文。護助形神。守持城塔。事出前聞。非為徒說。後諸緣敘。並依出而疏之。初問佛事。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從地踴出。答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葉佛時。有人於西耳河造之。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鷲頭山寺。有成都人。往彼興易。請像將還。至今多寶。寺處為海神蹋船所沒。初取像人。見請像將還。至今海神子岸上遊行。謂是山芝遂殺之。因爾神嗔覆役人像俱溺同在一船。多寶佛舊在鷲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今向彼土。道由郎州。過三千餘裡。方達西河。河大闊。或百里五百里。中山洲亦有古寺經像。而無僧住。經同此文。時聞鐘聲。百姓殷實。每年二時供養古塔。塔如戒壇三重。石砌上有覆釜。其數極多。彼土諸人。但言神塚。每發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福祚也。其地西去嶲州二千餘裡。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云云。

至晉時。有僧於地見土墳出。隨除終不可平。後見坼開。復怪其爾。乃堀深丈餘。獲像及人骨在船中。其髏骨肘脛悉麁大。數倍過今人。即迦葉佛時閻浮人壽二萬歲時也。今時命促形小固其常然。初出之時牽曳難得。弟子化為老人。指撝方便須臾得出。周滅法。暫隱還興。重更出之。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出。亦不測其根原。見其花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為多寶佛。名多寶寺也。餘問。多寶隷書出於三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有神書也。答曰。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遠承。隷書之興。興於古佛之世。見今南州四面千有餘州。莊嚴閻浮一萬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譯者莫傳。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太學之大博士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雲。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隷字。撿春申君。是周代六國同時隷文。則吞併之日也。此國篆隷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之事乎。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

又問。今京城西高四土台。俗諺雲。是蒼頡造書台。如何云隷字古時已有。答雲。蒼頡於此台上增土造台。觀鳥跡者非無其事。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帝之臣。或云。古帝之王也。鳥跡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又有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謁雲。弟子周穆王時。初生在天。本是迦葉佛時。天為通化。故用暫現。所問高四台者。其本迦葉佛。於此第三會說法度人。至周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台。是迦葉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至秦穆公時。扶風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污此像。神瞋令公染患。公又夢遊上帝。極被責數。覺問侍臣由餘。答雲。臣讀古書。周穆王時。有化人來此土雲。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造中天台。高千餘尺。基趾見在。又於蒼頡台造神廟。名三會道場。公今所患。殆非佛神為之耶。公聞大怖。語由餘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棄之馬坊。將非此是佛神耶。由餘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淨處。像遂放光。公又怖。謂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諸神擎棄之遠處。公又大怖。以問由餘。餘答雲。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可祭祀餅果之屬。公大悅造像。絕於工人。又問由餘。餘答曰。昔穆王造寺。側應有工匠。遂於高四台南村內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於三會道場見造之。臣今老年。無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內。為諸匠執作。請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好圓備。公悅。大賞賚之。彼人得財。並造功德。於土台上造重閣。高三百尺。時人號為高四台。或曰高四樓。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或取大兄之名。因之名樓。故高四之名。至今稱也。

又問。目連佛在已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人。此曰目連。非大目連也。至宇文周時。文殊師利化為梵僧。來游此土雲。欲禮拜迦葉佛說法處。並文殊所住處名清涼山。遍問道俗無有知者。時有智勐法師。年始十八。返問梵僧。何因知有二聖餘跡。答雲。在秦都城南二十里。有蒼頡造書台。即其地也。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又問。沙河青山是何語。答雲渭水終南山也。此僧便從渭水直南而出。遂到高四台。便雲。此是古佛說法處也。於時智勐法師。隨往禮拜。不久失梵僧所在。智勐長大。具為太常韋卿說之。請其台處依本置寺。遂奏周王。菩提寺西當陽佛首。即三會寺佛也。釋迦如來度迦葉後。十二年中來至此台。其下見有迦葉佛舍利。周穆身游大夏。佛告彼雲。有古塔可返初事。王問何方。佛答。在鄗京之東南也。西天竺有別傳。去歲長年師子國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聞斯勝跡跣行至此。尋清涼山。國家供送。今夏在彼。所願應遂。餘問。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領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文。是久住娑婆世界菩薩。娑婆則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答雲。文殊諸佛之元師也。隨緣利現。應變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勞評薄。聖智多在清涼。五台縣清涼府仙花山。往往有人到。不得不信。

又問。今五台山中台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孚靈鷲寺。兩堂隔澗猶在。南有花園。可二頃許。四時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漢明所立。又云。魏孝文作。互說不同如何。答雲。俱是二帝所作。昔周穆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山形像似靈鷲名大孚。孚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元魏孝文。北台不遠。常來禮謁。見人馬行跡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豈惟五台。今終南山太白太華五嶽名山。皆有聖人。為住佛法。處處有之。人有供設。必須預請。七日已前。在靜室內。安置壇座。燒香列疏。閉戶祈求。無不感應。至時來赴。凡聖難知。若不爾者。緣請既多。希來至飯。今時有作賓頭盧聖僧像立房供養。亦是一途。然須別地空座前置椀缽。至僧食時。令大僧為受。不得僧家槃斫設之。以凡聖雖殊俱不觸僧食器。至俗家則俗所設。若不前置靜室等者。止可諸餘聖眾或可降臨。以三天下同一供養隨緣別赴。此賓頭盧難一遭遇。

又問。今涼州西番(音槃)和縣。山裂像出。何代造耶。答曰。迦葉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信業報。以殺害為事。於時住處有數萬家。無重佛法者。菩薩救之。為立伽藍。大梵天王手造像身。初成以後。菩薩神力能令此像如真佛不異。游步說法教化諸人。雖蒙此導猶不信受。於時菩薩示行怖畏。手擎大石可落。欲下壓之。菩薩伴怖。勸化諸人。便欻迴心信敬於佛。所有殺具變成蓮花。隨有街巷花如種植。瑞自此方攝化神力。菩薩又勸諸清信士。令造七寺。南北一百里。東西八十里。彌山亙谷。處處僧坊佛堂。經十三年方得成就。同時出家。有二萬人。在七寺住。經三百年。彼諸人等。現業力大。昔造惡業。當世輕受。不入地獄。前所害者。在惡趣中。又發惡願。彼害我者。及未成聖。我當害之。若不加害。惡業便盡。我無以報。共吐大火。焚燒寺舍及彼聚落。一時焚蕩縱盜得活。又以大水而漂殺之。無一孑遺。時彼山神。寺未破前。收取此像遠在空中。寺破以後。下內石室安置供養。年月既久石生室滅。至劉薩何禮山示其像者。前身元是利賓菩薩。身首別處更有別緣。

又問。江表龍光瑞像。人傳羅什將來。就扶南所得如何。答非羅什也。斯乃宋孝武征扶南獲之。昔佛滅後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羅漢優婁質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從上至下凡有五重。上重高三百餘尺。請彌勒菩薩指作檀像處。玄奘師傳雲。高百餘尺。聖跡記雲。高八丈。足符八尺。六齋日常放光。其初作時。羅漢將工人上天。三往方成。第二牛頭栴檀。第三金。第四玉。第五銅像。凡夫今止在下重四重閉。石窟映徹見人藏腑。第六百年。有佛奈遮羅漢。生母在扶南國。念母重恩。從上重中。取木檀像。令母供養。母終生楊州。出家住新興寺。獲悟三果。宋孝武征扶南獲此像來都。亦是羅漢神力。母今見在。時往羅浮天台西方諸處。昔往曇無竭者再往西方有傳五卷。略述此緣。何得雲什師背負而來耶。

餘問什法師一代所翻之經。至今若斯受持轉盛何耶。答雲。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皆俊乂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又問。俗中常論。以淪陷戒撿為言。答此不須相評。非悠悠者所議。羅什師今位階三賢。所在通化。然其譯經。刪補繁闕。隨機而作。故大論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自出經後。至誠讀誦。無有替廢。冥祥感降。歷代彌新。以此詮量。深會聖旨。又文殊指授令其刪定。特異恆倫。豈以別室見譏頓亡玄致。殊不足涉言耳。

又問。坊州顯際寺山出古像者。何代所立。答雲。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出是周穆王造寺處也。佛去世後。育王第四女又造像塔。於此供養。於時此寺有一三果人住中。秦相由餘所奉敬。往者迦葉佛時。亦於此立寺。是彼沙彌顯際造也。仍其本名。以為寺額。

餘問。今玉華宮南檀台山。有甎塔。面別三十步。下層極壯。四面石龕。旁有碎甎。又有三十餘窯甎。古老莫知何代。然每聞鐘聲。答雲。此穆王寺也。名曰靈山。至育王時。勅山神於此造塔。西晉末亂。五胡控權。劉曜都長安數夢。此山佛現在甎塔。坐語曜曰。汝少飲酒。莫耽色慾。黜去耶佞進忠良。曜不能從。後於洛陽醉落馬。石勒所擒。初曜因夢所悟。令人尋山訪之。遂見此像坐小甎塔。與夢符同。便毀小塔。更作大者。高一十九級。並造寺宇。極好莊麗。寺名法燈。度三百僧住之。曜如趙後。寺有三十二人。修得三果。山神於今塔後。又造一寺。供二果僧。神往太白。採取芝草。供養聖僧。皆獲延齡。寺今見在。凡人不見。所聞鐘聲即寺鐘也。其塔本基。雖因劉曜。仍是穆王立寺之處。又是迦葉如來之古寺也。貞觀年中。玉華北慈烏川山。常見鹿集逐去還來。有人異之。於鹿集處掘深一丈。獲一石像長丈許。

又問。荊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云是優填王所造。依傳從彼摸來至梁。今京師又有。何者是本。答雲。大明是其本像。梁高既崩。像來荊渚至元帝承聖三年。周平梁後。收簿寶物。皆入北周。其檀像者。有僧珍法師。藏隱房內。多以財物賂遺使人遂得停。隋開皇九年。文祖遣使人柳顧言。往定寺僧。又求像令鎮荊楚。顧是鄉人。從之令別剋檀。將往恭旨。當時匠得一婆羅門僧名真達為造。即今興善寺像是也。亦甚靈異。本像在荊。僧以漆布漫之相好不及舊者。真本是作佛生成七日之身。令加布漆。乃與壯年相符。故殊絕異於元本。大明本是古佛住處。靈像不肯北遷故也。近有妙義法師。天人冥讚。遂悟開發。剝除漆布。具容重顯。大動信心。披覿靈儀。合檀所作。本無補接。光趺殊異。蒙牙彫刻。卒非人工所成。興善像身一一乖本。

又問。蜀地簡州三學山寺。空燈常明者何。答雲。山有菩薩寺。迦葉佛正法時初立。有懽喜王菩薩造之。寺名法燈。自彼至今常明空表。有小菩薩三百人。斷粒遐齡常住此山。燈又是山神李特續後供養(特舊蜀主)故至正月處處然燈。以供養佛寺。

又問。涪州相思寺側多古跡。篆銘勒之。不識其緣。答雲。此迦葉佛時。有山神。姓羅名子明。蜀人也。舊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發諸惡願。令我死後作大力鬼噉破戒人。因願受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屬。所王土地。東西五千餘裡。南北二千餘裡。年噉萬人以上。此神本曾為迦葉佛兄。後為弟子。復佛憐愍。故來教化種種神變。然始調伏。乞受五戒。隨識宿命。因不噉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跡。育王於上起塔在山頂。神便藏於石中。塔是育王所作。其神見在。其郭下寺塔。育王所立(事現付囑儀)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跡。此乃文殊聖者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之便教化。遂識宿命。請為留跡。我常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也。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別有一神。來居此地。即舊神親家也。大造諸惡。生天舊神憐之。下請文殊為現小跡。以化後神。又從正法。故今此山。大小跡現。莫不匪由焉(事現付囑儀)。

又問。見今泌州北山石窟中山。常有光明者何。答此窟迦葉佛釋迦佛二時備有。往昔周穆王第二子。造迦葉佛像。

又問。渭州終南縣山。有佛面山七佛澗者。事同於前。南山庫谷大藏。是迦葉佛自手所造之藏也。今現有十三緣覺在谷內住。又曰。今諸處塔寺。多是古佛遺基。育王表之。故福地常在。不可輕也。今有名塔。如常所聞。無名塔者。隨處亦有。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舍利。及河州靈岩寺佛殿下有舍利。秦州麥積崖佛殿下有舍利。山神廢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靈安。經今四十年。常有人出。荊州長寧寺塔。是育王造。下有舍利。入地丈餘。石函五重。盛碎身骨。

益州三塔。大石(今名福感)武擔(今名靜亂)雒縣(今名寶與)並有神異。如別傳。

又問。楊都長幹塔鄮塔。是育王者非。答雲。是昔劉薩何感。今往楊州上越城望見長幹有異氣。因摽掘獲。如今傳所明。餘問。若爾已有長幹。便為佛剎不。答非剎幹也。是地之名。名隴為幹。塔逼長隴之側。書不雲乎。包括幹越。幹越名隴也臨海鄮縣塔者。亦是育王造。是賢劫初佛中者有迦葉佛臂骨非人所見。羅漢將往鐵圍山留小塔。其塔大。有善神且現二魚。井中鰻蟍魚。護塔神也。其側有足跡石上者雲。是前三佛所蹈處也。從地踴出。為開俗福也。昔周時。此土大有人住。故置此塔。

又問。若爾周穆已後諸王逢置塔時。何為此土文記罕現。答雲。靈塔為於前緣。多寶是神靈所造。人有見者。少故文字少傳。楊雄劉向尋於廟書。往往見有。佛經豈非秦前已有經塔。

今衡岳南可五六百里。在永州北。有大川東西五百餘裡。南北百餘裡。川中昔有人住數十萬家。今生諸巨樹。大者徑三二丈。下無草木。深林可愛。中有大江。東流入湘江。尋澗見之即得川。南有谷北入谷有方池。四方砌石。水深龍居。有犯者輒。雷震山谷。左則多山果橘柚楊梅之屬。列植相次。池南有育王大塔。石花捧之。以石龕覆與地平。塔東崖上具有碑記。篆書可識。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由。

衡山南。大明師置寺處。亦有古塔云云。其寺南北十餘裡。七處八會流渠靜院處處皆立。

又問。此土常傳。佛是殷時周昭魯莊等。互說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生。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見。並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故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俱在大千之中。前後咸傳一化。感見隨機。前後法報。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又問。今諸瑞像。多雲育王第四女所造。其事幽遠。難得其實。答雲。育王第四女。厥貌非妍。久而未出。常恨其丑。乃圖佛形。相好異佛。還如自身。成已發願。佛之相好。挺異於人。如何同我之形儀也。以此苦邀。彌經年月。後感佛現。忽異昔形。父具問之。述其所願今非山玉華荊州長沙楊都高悝及今崇敬。並是其像。或書光趺。人罕識者。育王令諸神鬼所在將往開悟佛法。今諸像面。莫匪女形。崇敬寺地。本是戰場。西晉末。五胡大起兵戈殺害。此地特多。地下人骨今由見在。所殺無辜殘酷枉濫。故諸神鬼攜以鎮之。令此冤魂得生善念。周滅佛法神亦從之。隋祖載隆佛還重起云云。

又問。諸神自在威力殊大。至如蜀川三塔。咸名大石。人有掘者莫測其源至如秦川武功一塔。古者相傳。名曰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現。貞觀已來兩度出現。光瑞殊壯。而舍利如指骨。在石臼中如何陝陋若此。答曰。諸鬼神中貧富不定。各是往業。如人不殊。天中亦爾。隨其所有。而用供養此塔云云。又問。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疑以神與形朽。而猶重來。如記傳中。或經七日百日至三年者。識來形起。如生不殊。如經中雲。錄其精神在彼王所。五三七日何也。答曰。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主雖前往。而餘神守護。不足怪也。敢問餘雲。師言受戒。一戒幾神。餘答雲。見五戒中。一戒五神。未知大戒如何。答僧之受戒。有二百五十神。若毀一重戒。唯一神去。則二百五十神恆隨戒者。

苟[卄/積]。綿州巴西縣人。得第二果。客遊新繁村中教學。其人不貪酒肉。村人多信外道與食。其人不食。村人遂打。其人能書。村人從乞。不相禮遇。遂即懊惱。因發誓願。於村北草中仰臥。以筆向空書之。村人怪問。答雲。我書經本。遣天看讀。不許人見。上界諸天將中天紙向下承筆。遂寫得金剛般若經一卷。經於七日方始得了。諸天於上造作寶蓋覆之。地遂無草。放牛小兒避雨多於其下。村中怪其衣燥。答雲。我於苟先生寫經處避雨。村人因此遂即信敬。今於其處以木為欄不許侵行。每至齋日村人於中法會云云。鼓山竹林寺。名迦葉佛時造。周穆王於中更重造寺。穆王佛殿並及塐像。至今現存。山神從佛請五百羅漢住此寺。即今見有二千聖僧。遶寺左側。見有五萬五通神仙。供養此寺餘云云。已後論諸律相。問餘雲。師本在梁朝。已為稱首。大有著述論名。人皆聞之。建初定林咸其所住。及生見慈尊少有慢情。亦大有決律相。故今生人間。今之所解百不存一。然有所注記抄儀。並是曾聞餘習。計師報命。已終過一年矣。今則以傳錄業餘慈力所熏。天人扶助。故日復一日。師豈不知。去年已來無降損日。但枯喪耳。如枯樹朽車。無由更壯。餘問。若爾意欲更讀藏經抄錄要行。見事可得遂不。答雲。師前讀經大麁。但究與律相符者。至於優柔文義。過非深細。必欲重讀。隨分亦應得耳。無奈報命。久終生處。復欲師到常勸不願早生在人。有弘律教。幸願悉之。又曰。所製章服儀。靈神咸喜。自法東傳六七百年。南北律師情無此意。安用殺生之財。而為慈悲之服。全不然故也。師獨拔此意。答曰。餘讀智度論。見佛著麁布僧伽梨。因懷在心。何得乖此。及聽律後。見蠶衣。由此興念。著新章服儀。通瞻古今。成教融會。臥具三衣且凡情瑣細因尤重。身服所接莫匪損生。焉肯捐捨著於法服。又法服所擬。本顯慈仁之心。非仁無以拔濟。濟必由慈而獲。故佛心者大慈也。殺生而行慈。未見其可。故沉隱侯之著論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則年六十者。容氣已衰。內假縑纊。外存大布。所以大布之服。通於富貴貧賤也。今猶通行於王臣。古法不改。俗有老少之殊。故致降殺之異。道無損害之理。少長咸一法衣。是慈化焉。通損害也云雲。

又曰。三衣破緣而縫。江表咸然。此何不爾。餘曰。四分無文。故絕三縫。答十誦有文。何得不用此制。有以不可不行云云。

又大衣重作。師比行之。然於上葉之。下乃三重也。豈得然耶。即問其所作。便執衣以示之。此葉之下乃三重也。此葉相者。表於稻田之[月*莖][土*量]也。以割裁衣段。就裡刺之。去葉橫表已後此則條內表田畆葉。上表渠相。豈不然也。今則通以布縵。一非割截。二又多重。既非本制。非無著著之失。然猶令革之者。止從得失為論。

又問餘雲。坐具兩重。斯成本制。截後更接。但是一邊一頭意者。接在四面。通皆周緣如何。餘雲。今信成教。不徒設也。律雲。於本制外。廣長更增半磔手。據文止是一廣一長。不雲四週之廣長也。在事非無不便。猶勝跋闍之蹤。便默然。又問餘雲。今見比丘行者。以坐具置左肩上。情不忍可。何者資下之物。如何在左肩上。弟子俗人未廣知律。師可說之。樂聞斯要。餘雲。坐具在肩。斯成教也。舍利弗初起祇桓。外道雲踴。須達往命舍利弗。乃具修威儀。以尼師檀置左肩上。庠序入大眾中。至高座取而敷之。又諸律論。多處有文。比丘食已出定已。尼師檀在左肩上。又入林坐禪。具三衣右角在左肩。坐具安上。又加盋袋於上。故善見雲。盋袋貫左肩。青色分明。豈古人之行也。今則三衣下置左肘。坐具藏於內臂。乃論方坐。若語並在左體盋袋絡左膊下垂左膝。時代訛變。遂失本原。餘見古之瑞像。今此方見制者。莫不衣搭於左肩。然後取衣角。共左臂內衣角屈而捉之。恐出二角。如羊耳之相。則俯同此律。亦是聖人揩摸焉。有行則收束左臂。坐則放縱左髀。未見正文所許。終是放逸威儀。

又坐具之制。本為護於身衣及僧臥具也。其中表裡俱淨。不同此土之僧。故經中乞食已還本處收衣缽。方始洗足而坐。至於革屣拭刮綱系如面手焉。故身衣俱淨。無有不淨之者。此土眾僧。身之臭穢。焉可以言。左右便利曾不澡除。內外衣裳曾何澣濯。三衣少備裩袴尤多。人見尚有厭之。其腥臊而聞義。當悲其忍辱。據此成文。今在肩上觀事止可藏於臂中。如有依法沙門不行惡習。內外俱淨。形服可觀。豈得背佛誠言不順左肩之法。故十誦鼻奈耶等。三衣之鉤紐也。前去緣四指施鉤。後八指施紐。以右角挑左肩上紐綴於前鉤。今則一倍反之。豈是教文所許。但以凡僧識想憑準正教。及以見緣如前差違。賜垂箴誨。諸非人等。咸皆默然。

次後復有一天人來雲。弟子黃瓊。致敬已雲。向述坐具。殊有可觀。憑準經論。無差違者。然終始不備。故重卻論。元佛初度五人。爰及迦葉兄弟。並製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下。西方王臣披白[疊*毛]搭左肩上。故佛製衣左臂異俗。頞鞞比丘威儀度物。爾時法服猶未搭肩。後度諸眾。徒侶漸多。年少比丘儀容端美。入城乞食多為人愛。由是佛製衣角左肩。後為風飄。聽以重物鎮上。比丘不達佛意。自造鎮衣之物。種種莊嚴。諸俗譏論。比丘以事白佛。佛言。我前聽安重物。即是尼師檀。餘者不合。後王舍城外道名達摩多。稱一切智。所著衣服並皆鮮白。日易一衣。日三十浴。所食皆以香薪香炭作之。所住皆以香材。塗泥皆以香汁。園林皆植香樹。所種花藥皆是香者。流泉池水皆聚牛頭香。內中水為香潔。雖帝釋歡喜之園。未能加也。世尊爾時將諸比丘入城乞食。執持衣缽。坐具在肩。有諸外道語達多言。今瞿曇沙門入城乞食。可往言論降從大師。時達摩多領徒眾。披一領[疊*毛]價直千兩紫磨黃金。將至佛所。時大梵王請佛上天。外道來唯見比丘。便問比丘。肩上片布持作何用。答曰。擬將坐之。又問。汝所被衣名何等耶。答雲。忍辱鎧也。

又問。何名忍辱鎧。答曰。即此為三寶之相。上制天魔下降外道。達摩雲。此衣既為可貴。有大威靈。豈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為瞿曇教汝。為是汝自為之。時比丘咸皆默然。外道雲。瞿曇教汝。此法不足可尊。云何自稱一切智人。若汝自為之。師何不復教汝耶。比丘食訖還僧坊中。以事白佛。由此佛制。還以衣角居於左臂。坐具還在衣下。於後比丘披著袈裟。多不齊整。諸離車子譏言。無有威儀。所披衣服狀如淫女。猶如像鼻。因此始制上安鉤紐。今以衣角達於左臂。置於左腋下。不得令垂。如上過也。前引舍利弗事。此方前開不見後制。義須綸綜。往者雞鳴之詩。挈壺掌漏刻之官齊無道官失其守。諸侯朝顛倒衣裳。詩人刺之。可不鏡哉。書雲。冠雖賤不可以居下。屢雖貴不可以居上。此言雖貴不可以上。此言雖小可以況大。古人或詢諸芻蕘。伏願仁慈。不以人微廢教也。餘備聞雅論。前後憲章。斯則一化之所宗。承三藏之弘徹也。如或鏗執頓拒。未聞何殊。結集氷開八事之緣。不遵上座重結之相也。縱無此示情。或廣之五分律中。餘方不為清淨者。雖制不行。據此可依準的。況復天人賜降。周統制開。恨知之晚也。然於現教事等雲篇仰以信之。亦同飲光之罰懽喜也。如是云云。

又云。元制坐具之意。用表塔基之相。僧服袈裟在上。以喻法身之塔。塔基既無偏邪。坐具寧容縱廣。使四週具帖。不違磔手之文。但以翻譯語略。但云。各增半磔。十宗而論。即是四週之義。又問。比見西域僧來。多縫衣葉者。答曰。此佛滅後將二百年。北天竺僧與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刃內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門釋子內藏刀刃。將欲害王。因即撿獲。由是普誅一國比丘。時有耶舍羅漢。令諸比丘權且縫合。為絕命難。此乃北方因事。權且立制。非佛所開。今有南方比丘。皆亦縫合。有無識者。亦學縫之。

又今日戒壇之興。佛所重也。祇桓一寺。頓結三壇。兩居佛院。惟佛所登為集諸佛登壇。而論僧尼結戒也。僧院一壇為受具者。莊嚴別窟如須彌座。神景石柱守護不虧。下至水際經劫無沒。北天竺東。見有石壇相狀。弘律師今何緣特立壇相。天人幽顯莫不讚悅。餘答雲。曾見僧傳南林戒壇。意便重之。故仰則也。彼雲。豈惟一所。今重幽求。南方大有。初昔宋求那跋摩。於蔡州立壇。晉竺法護於瓦官寺立壇。晉支道林於石城汾各立一壇。晉支法存於若耶溪謝敷隱處立壇。竺道一於洞庭山立壇。竺道生於吳中虎丘山立壇。宋智嚴於上定林立壇。宋慧觀於石樑寺立壇。齊僧敷於無湖立壇。梁法超於南澗立壇。梁僧祐於上云居拪霞歸善愛敬四處立壇。今荊州四層剎基。長沙剎基。大明寺前湖中並是戒壇。今以事斷。江右渝州已下。迄於江淮之南。通計戒壇。總有三百餘所。山東河北關內劍南。戒壇事不絕。使江表佛法今四五百年曾不廢退。由戒壇也。戒為法之初。元本立而不可傾也。自北河之左右。曾不聞名。由此佛法三被誅殄。又江漢之南。山川秀麗綺錯。見便忘返者。土地之然也。人依外根。故使情智聰敏形心勇銳也。遂能詳度佛教。深有可依。無所疑慮。不可忘廢也。中原兩河。晉氏南渡之後。分為一十六國。以武勐相陵。佛法三除。並是北狄之亂也。本非文地。隨心即斷。曾未大觀。豈不然乎。故戒壇之舉。住持之式相也。眾僧說戒受戒。咸往登之事訖。東迴左轉南出而返也。餘曰。經中咸言。右旋右繞右脇等相。今雲。左遶如何。答雲。天常法爾人乃右也。故日月星辰皆左行也。天氣風轉遂從西沒。不見月之始生也。初在西方漸漸而東。亦從西沒漸上東迴也。西沒風轉也。地上蔓草生必左旋。此天常也。今有西從日月之轉人謀也。佛亦從之左轉者。此方不為清淨也。故如來右脇而臥。首北面西。觀本生地佛法久流之方也。制諸比丘悉右脇臥。因從請出祇桓圖相。遂取紙畫分齊一一諸院。述其源流如別。可有數紙。不久復有天來雲。姓姚氏云云。

弟子天人。自有姓字。語同天竺。師既不詢。還述本音。不久復有天來雲。姓苟氏。雲弟子本相人也。往以夏殷多難。將居家入白鹿山。山素有辟支佛住云云。

最後一朝韋將軍至。致敬相聞。不殊恆禮。雲弟子常見師。師在安豐坊。初述廣弘明集。剖斷邪正。開段明顯。於前者甚適幽旨。常欲相尋。但為三天下中佛僧事大。鬪訟興兵攻伐不已。弟子職當守護。勸喻和詞無暫時停。所以令前諸使者共師言議。今暫得來不得久住。師今須解佛法衰昧。天竺諸國不及此方。此雖犯戒。大途慚愧。內雖陵犯外猶慎護。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子所見侵惱云云。餘問。欲界主者豈非魔耶。以下諸天皆非屬耶。

答雲。魔若行惡。四天帝釋皆所不從。若下二天行諸善法。魔及魔女無如之何。此方僧勝。於大小乘曾無二見。悉皆奉之。西土不爾。諸小乘人獲大乘經則投火中。小僧賣於北狄。老者奪其命根。不可言述。今菩提大寺。寺主威勐。像有八萬。僧戶數千萬。王征不得。遶塔之下日有金帛。收已自納。廚內生魚頭積成大聚。羊腔懸之劇於屠肆。然亦守護。不令惡鬼害之。

問曰。可無善神龍王。何因縱其造罪。答曰。血食之神咸來嚮衛。諸受佛語者。守護太乘寺僧。餘曰。常見此國。以殺戮為功。每願若死生龍鬼中。有大勢力令其不殺。如何此神還復縱殺者。答曰。並是眾生惡業所致。魚羊還債。此是常理。餘曰。還債之業。誠是可嘉。然彼殺噉無不由惑。惑是貪癡。貪癡之惑。結在惡道。如何諸神故縱造也。答曰。亦是業定。諸佛尚不能除。況諸神者。生此國中。正念既失。便縱其殺。餘曰。先有此願。脫生失念。隨彼如何。自非觀行明白。在泥不淄。方可行此。如何如何。又問。彌天釋道安。宇內式瞻。雲乘赤驢。荊襄朝夕而見。未審如何。答曰虛也。

又曰。若爾傳虛。何為河東寺上有驢。峴山南有中驢村。據此行由。則乘驢之有地也。答曰非也。後人築台於上植樹供養。焉有佛殿之側頓置驢耶。又中驢之名本是閭國郡國之故地也。後人不練。遂妄擬之云云。

道宣律師感通錄

此一卷書。藏所無。然而可洪音疏雲。出貞元目錄勘經。惠澄上座傳來寄帙。故在此函。


上篇: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下篇: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序(作者非無標名顯別) 京兆崇義...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

翻刻教誡律儀敘 諸善律儀,佛家之柱石也;道品之樓觀...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校釋

(僅限出家眾觀看)...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夫三...

宋高僧傳

進高僧傳表 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臣...

梁京寺記

梁京寺記 闕名 小莊嚴寺 梁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

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狀

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狀 先師諱惠果和尚。俗姓馬...

大明高僧傳

大明高僧傳敘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如惺識 釋迦世...

【註音版】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天台四教儀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普賢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熱在金爐...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

身觀經

身觀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所說大拯濟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所說大拯濟陀羅尼...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教詞典】欲界異生

【欲界異生】 p0986 顯揚三卷十五頁云:欲界異生、謂生...

【佛教詞典】行罵戒制意

亦名:罵戒制意 子題:形呰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

佛陀度化玉耶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當時,給孤獨長...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虛雲老和尚的禪風

今天給各位介紹虛雲老和尚及其禪風。虛雲老和尚的前生...

這部經是我們的救命真經

這部經在我們一般的說為救命真經,這個救命啊,不是救...

聖嚴法師《隨相而離相》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

數錢

從前有一個窮人在路上行走,偶然得到了一袋子金錢。心...

不孝父母不敬三寶的苦報

地藏菩薩首先說到南閻浮提典型的罪報情形,不同於其他...

拜佛的意義及其功德

禮拜的種類,據《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記載,禮拜有十...

什麼是佛

佛是佛陀一詞的略稱,古時也寫成浮屠或浮圖,是Buddh...

淨土簡易早課

修持法門一 【原文】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

佛教的戒律在當今時代

何謂戒律?戒是有所不為,用來防非止惡:律是有所當為...

用唯識角度來闡述夢境的產生

夢中意識,就是做夢。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不夾帶前五識的...

【視頻】八十八佛(何禹萱)

八十八佛(何禹萱)

【視頻】瑜伽焰口(妙嚴精舍)

瑜伽焰口(妙嚴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