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部宗輪論一卷
世友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般涅槃後 適滿百餘年
聖教異部興 便引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 隨有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說彼執令厭
世友大菩薩 具大智覺慧
釋種真苾芻 觀彼時思擇
等觀諸世間 種種見漂轉
分破牟尼語 彼彼宗當說
應審觀佛教 聖諦說為依
如採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感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四眾者何。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其五事者。如彼頌言。
餘所誘無知 猶豫他令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後即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雞胤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復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更出一部。名說假部。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天。大眾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眾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一大眾部。二一說部。三說出世部。四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後即於此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採菽氏師。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為師。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恆常隨轉。乃至般涅槃。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為自體。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脇。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以一剎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諦諸相差別。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色無色界具六識身。五種色根肉團為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覺觸。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亦有調伏心。亦有淨作意。所作已辦無容受法。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慧為加行。能滅眾苦。亦能引樂。苦亦是食。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無記法。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諸豫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佛所說經皆是了義。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心性本淨客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量。非所通達。都無中有。諸預流者亦得靜慮。如是等是本宗同義。此四部末宗異義者。如如聖諦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觀。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眾緣生。有於一時二心俱起。道與煩惱容俱現前。業與異熟有俱時轉。種即為芽。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心遍於身。心隨依境。卷舒可得。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展轉差別有無量門。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如來餘音是世間教。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其說假部本宗同義。謂苦非蘊。十二處非真實。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為苦。無士夫用。無非時死。先業所得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壞。餘義多同大眾部執。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於窣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有阿羅漢為餘所誘。此等五事及餘義門。所執多同大眾部說。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是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相。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有為事有三種。無為事亦有三種。三有為相別有實體三諦是有為。一諦是無為。四聖諦漸現觀。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思惟。欲界行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異生能斷欲貪瞋恚。有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一切靜慮皆念住攝。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若依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一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緣起支性定是有為。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有阿羅漢增長福業。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識身有染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應。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有無記法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有阿羅漢猶受故業。有諸異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終。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聖道各有差別。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活時行聚即無餘滅。無轉變諸蘊。有出世靜慮。尋亦有無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無發語者。八支聖道是正法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此等名為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入胎不起貪愛。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有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諸行有暫住。亦有剎那滅。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生離生。十二心須說名行向。第十三心說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別義。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彌四聖諦一時現觀。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入。眠與纏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異生不斷欲貪瞋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無阿羅漢增長福業。五識有染亦有離染。六識皆與尋伺相應。亦有齊首補特伽羅。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出世靜慮。亦無無漏尋伺。若非有因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攝。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入胎為初命終為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此等是彼本宗同義。其末宗異義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尋伺相應。大地劫住。於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隨眠自性恆居現在。諸薀處界亦恆現在。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
五法定能縛 諸苦從之生
謂無明貪愛 五見及諸業
其法藏部本宗同義。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無諸外道能得五通。阿羅漢身皆是無漏。餘義多同大眾部執。其飲光部本宗同義。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若業果已熟則無。業果未熟則有。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無諸行以未來為因。一切行皆剎那滅。諸有學法有異熟果。餘義多同法藏部執。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薀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聖道。有薀永滅。有根邊薀。有一味薀。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執有勝義補特伽羅。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三藏法師翻此論竟。述重譯意。乃說頌曰。
備詳眾梵本 再譯宗輪論
文愜義無謬 智者應勤學
異部宗輪論一卷
下篇:十八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