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摩訶比丘僧五百人、菩薩八千——一一尊復尊,悉得陀憐尼法,在所聞知,如大海無所罣礙,悉得五旬,深入微妙漚和拘捨羅,總持空法藏門,不捨志意,行無色想,從法行無所歸依、亦不造行,說經法無所著,為一切故自觀本法,以得忍,凡行十事。

是時,有菩薩名須彌山、復有菩薩名大須彌山、復有菩薩名須彌山頂、復有菩薩名師子、復有菩薩名和呵未、復有菩薩名常舉手、復有菩薩名常下手、復有菩薩名常精進行、復有菩薩名常歡喜、復有菩薩名常憂念一切人、復有菩薩名珍寶念、復有菩薩名珍寶手、復有菩薩名寶印手、復有菩薩名執御、復有菩薩名大御、復有菩薩名常持至誠、復有菩薩名彌勒,如是等十七人。颰陀和等八人,皆如颰陀和類:颰陀和菩薩、寶滿菩薩、憍曰兜菩薩、因提達菩薩、和倫調菩薩、常念菩薩、念益於世間菩薩、增益世間功德菩薩,如是等八人。

爾時,佛與八千菩薩俱,在羅閱祇去城不遠,為國王大臣所敬偶、所遵奉、所稱譽、視若如父,婆羅門、迦羅越所尊重。

爾時,佛於無央數大眾中說經法——所說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所說莫不開發,上、中、下皆曉了,悉具足、無玷汙,精進無量。

於時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邠耨、羅雲、蠡越、安波臾、憂波離、阿難,如是復異方不可計是輩大比丘僧不可計,平旦正衣服,持缽入羅閱大城分衛。

是尊比丘詣城中,順街裡行分衛,次至王阿闍世宮,宮人、官屬俱一處,默然從乞匃。

是時,王阿闍世有女名阿術達(漢言無愁憂),年十二,端正好潔,光色第一——於前世佛所作功德有神勐之行,供養無央數佛,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不轉——於父王正殿金床上坐安。

無愁憂見此尊比丘,不轉於父王正殿,今來於坐不起、不迎、不為作禮、亦不請令坐、亦不與分衛具。諸尊比丘亦默然觀此女。

是王阿闍世見女無愁憂不恭敬禮是尊比丘,王顧謂女:「汝不知耶?是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尊比丘,以得阿羅漢,無所復畏,所作事勝,以棄重擔,生死以斷,深入微妙。其供養是者福不可量,為師、為父,慈念興福施於一切。汝見何故於坐不起,默而視之?汝有何異利,不禮此上尊?」

女無愁憂白言:「王曾見師子當為小小禽獸作禮、迎、逆坐不?」

王答女言:「不見。」

女復白:「王曾聞遮迦越王當為小國王起、迎逆作禮、共坐不?釋提桓因寧為諸天起、迎逆作禮不?梵三缽寧禮諸梵不?」

答言:「不見。」

女復白:「王曾見大海神為小小陂池、溝渠、泉流作禮不?須彌山寧為眾小山作禮不?日、月之光明與螢火之明等不?」

女復言:「如是,大王!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鎧、持大悲大哀、如師子吼,云何當為恐畏比丘而無大悲、大慈、大哀、離師子吼中?云何當禮信歡喜?王曾見大法王轉經論,教一切令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當為是比丘少智者恭敬作禮不?」

女白王:「如大海水,不可量、不可度、不可見邊際。大智若此,猶復受泉流?如牛跡中水自謂以滿足,寧可方之於大海?是畏生死比丘志在滅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心,寧當迎逆作禮不?王曾見大智——如須彌山最尊高——怛薩阿竭法為尊雄,豈況智如芥子比丘迎、逆作禮不?王寧見日、月光,其明所照不可計量,怛薩阿竭法光明、智慧、功德、名聞過是千億萬倍,寧比螢火之明自照其身,不及一切人?志小比丘自度其身,大智之法明於三界,寧迎逆作禮?」

女白王:「佛般泥洹後,尚不為是輩比丘作禮,何況佛今現在而為法則?所以者何?禮彼比丘為習此法,其親近三耶三佛法、得三耶三菩行。」

王告女:「無愁憂!汝有觝突之心,見是大比丘不恭敬迎逆,以坐席為賓主,而廣引眾喻不念設飯食。汝何志求?」

女白王:「大王寧有觝突之心耶?」

女謂王言:「王何故見國中羸劣、下賤、乞匃者不為作禮?」

王答女言:「不爾,此非吾類。」

女答王:「亦如是,王!發意菩薩,聲聞、辟支佛非其類。」

王告女:「吾聞行菩薩法悉棄強梁、瞋恚之心,以調順軟弱,為一切人下屈,汝豈無軟弱之心?」

女白王言:「世間人愚癡、常懷毒惡之心故,菩薩摩訶薩以慈悲護彼人,欲除眾毒故。此大比丘諸垢以除,是輩比丘見善無所增、見惡亦不減。」

女白王:「當來十方佛設為是比丘等說深妙之法,不能復增精進。所以者何?用閉塞生死道故。譬以瓶盛滿水置露地,天雨,瓶中一渧不受、渧亦不得入。所以者何?其瓶以滿故。」

女白王:「是比丘等如是,若十方佛為現神足變化、說經法,不能逮及如來三昧,於功德無所增益。」

女白王:「譬如大海,萬水四流皆歸於海。所以者何?其海廣長,所受不可計量。如是,大王!菩薩摩訶薩說經法當作是見,多所饒益、發摩訶衍心、多所容受。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器所受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

是時,女無愁憂為王阿闍世說偈言:

「無愁憂以名得,  為王阿闍世女。
 有五百比丘來,  我不為起作禮。
 應時為王所呵:  『不恭敬比丘僧。』
 我不知是福地,  佛子離彼中跡。
 無憂愁誦偈言,  聽我說至誠言。
 見比丘不為起,  意不生欲作禮。
 人欲乘船入海,  取一錢破百分,
 百分中取一分,  入法海還為取。
 若有人從王乞,  若飛行遮迦越,
 乞匃者求一錢,  為不足從王乞。
 智慧者令王喜,  從王乞千億寶,
 願施貧使安隱,  如是人為曉了。
 譬如人求賤寶,  如是人為不黠;
 聲聞法亦如是,  入海寶自取少。
 譬如人財為富,  菩薩黠為珍寶,
 願供養於法王,  自致佛度人民。
 譬如醫自治身,  不能愈一切人;
 若有醫多治人,  是乃為名醫師。
 發意者智慧師,  自脫身棄餘人,
 為黠人所不敬,  譬醫能自治身;
 若黠師知藥名,  便能治巨億人,
 為天下人所敬,  發意菩薩如是。
 譬如樹無葉果,  無益於世間人;
 阿羅漢如是樹,  為無益於世間。
 譬如樹栴檀香,  有益於一切人;
 菩薩法亦如是,  以經法開甘露。
 不可以牛跡水,  澡洗人除垢熱;
 恆水淨無數人,  恆水流滿大海。
 聲聞法牛跡水,  不能除世間熱;
 菩薩法如恆水,  能飽滿大千剎。
 譬如時雨珍寶,  愚於寶取一錢;
 若有黠益取多,  能使貧至大富。
 佛者譬雨珍寶,  聲聞法取一錢,
 菩薩採飽滿人,  菩薩施廣如此。
 如有人近須彌,  皆隨山作金色,
 若其餘土石山,  不能以色變形。
 菩薩法須彌山,  菩薩恩生天上,
 得離生死苦惱,  聲聞不能度人。
 暴露在草不多,  露不能熟五穀;
 大雨水潤澤多,  從潤澤得豐熟。
 聲聞法暴露草,  菩薩法如大雨,
 大千中諸來者,  法所雨潤一切。
 迦隨華無有香,  為世人所不取;
 私夷華人樂取,  優曇缽及蓮華。
 聲聞法迦隨華,  聲聞香聞不遠;
 菩薩法私夷華,  度一切至泥洹。
 如怯人行空澤,  不足以為大難;
 人中道為大難,  將一切度生死。
 聲聞法行空澤;  菩薩法人道中,
 度生死迷亂者,  導一切恐畏人。
 縛筏浮度不多,  筏不能度往還;
 譬如人造大船,  度無數得往還。
 聲聞法如縛筏;  菩薩法如大船,
 持七覺度一切,  脫愛慾過大海。
 若如被鎧乘驢,  不可入大眾中;
 被鎧人乘馬象,  行鬪戰得勝怨。
 聲聞法如乘驢;  菩薩法乘馬象,
 坐樹下降魔官,  救天上世間人。
 虛空中滿星宿,  星宿眾夜不明;
 月獨出為大明,  男女見大歡喜。
 聲聞法如星宿;  菩薩法月獨明,
 菩薩恩致安隱,  皆令發薩雲若。
 夜之冥螢火明,  人不以是為明;
 日出光為大明,  有益於閻浮地。
 聲聞法如螢火;  菩薩慧如日、月,
 生死海行度人,  悉現明一切人。」

爾時,王阿闍世聞女無愁憂說是偈默然,不識是何言。

舍利弗心念:「是語甚可怪,所說無罣礙,黠慧乃爾。我欲試之,知能歡喜而忍不?」

舍利弗謂女無愁憂:「卿於三乘志欲何求?」

女報言:「乘大悲、大慈於所求。」

舍利弗報言:「欲求摩訶衍三跋致耶?」

女答言:「不。」

舍利弗復問:「女行欲何求乃作師子吼?」

女答舍利弗:「於所求無所求,有所求則不為師子吼,無所住止能作師子吼。卿舍利弗以法取證,寧有聲聞、辟支佛法、摩訶衍法不?」

舍利弗答言:「無,諸法相一耳,空無所有。」

女問舍利弗:「諸法空,作何行法而設三乘?」

舍利弗答女言:「無所行。」

舍利弗復問女:「有佛法、無有佛法,有異無?」

女答尊者舍利弗:「近空及遠空有異無?」

舍利弗答言:「無異。」

女問舍利弗:「譬內空、外空,有異無?」

答言:「無異。」

「如是,舍利弗!得佛法、未得道法,適等無異。」

女為舍利弗種種說空、空法,舍利弗默然,無異辯才折答此言。

爾時,尊者摩訶目揵連謂女無愁憂:「見如來何異要言,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知?」

女報尊者目揵連:「能知三千大千世界星宿數不?」

目揵連報女言:「我當禪定三昧觀本際。」

女謂目揵連:「怛薩阿竭一一持三昧視見恆沙中數人民意念所趣向,何況是星宿?以是故,知怛薩阿竭於諸法而有持。是故,聲聞、辟支佛所不及知。尊者目揵連!寧知十方佛剎中幾何天地當敗壞?幾何天地當合成?」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寧知幾佛以過去?幾佛甫當來?幾佛今見在?」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世間貪淫有幾人?喜瞋恚有幾人?愚癡者有幾人?盡行三事有幾人?不行三事有幾人?」

答言:「不知。」

女復問尊者摩訶目揵連:「世間有幾人求聲聞道?幾人求辟支佛道?幾人求摩訶衍?」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世間有幾人求佛道?幾人不信佛道?幾人信九十六種道?幾人不信九十六種道?適無所信為有幾人?」

答言:「不知。」

女報目揵連:「怛薩阿竭悉知是事,復過於此,不可計、無有限,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知。是故,怛薩阿竭於諸法而有持。尊者目揵連為怛薩阿竭所稱譽神足第一,寧曾至揵陀呵剎土(漢言香潔國)?是剎中有樹,以七寶而挍飾、以眾寶為樹、栴檀為華香?」

摩訶目揵連報女言:「本所不聞、本所不見,今乃聞是剎土名字,未曾所見聞。願聞是剎中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名字,今現在說經法不?」

女報言:「彼剎佛名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在彼剎說經法。」

女無愁憂於坐不起作瑞應三昧,念:「菩薩初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佛,過聲聞、辟支佛上。如我至心,願我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現光明,使諸聲聞見其剎土、使國中栴檀香香聞是間剎土。」

女無愁憂立是願,於是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尋時放身相光明,是剎諸聲聞皆見彼剎土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於大眾中菩薩說經法、諸聲聞自於其處所聞彼佛所說法——皆佛威神之恩。

彼香潔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持六十種音說——如女無愁憂所說無異——初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輩之人過聲聞、辟支佛上。

說是時,彌勒菩薩白佛言:「是栴檀香從何剎土來至是間,香乃如是?」

佛語彌勒菩薩:「女無愁憂與諸大聲聞共師子吼,有此善瑞故,現彼香潔放光明佛剎剎中栴檀香滿沙呵剎中。」

無愁憂女語尊者目揵連:「菩薩現功德變化如是者,有何當志於小道?」

女復問目揵連:「寧知揵陀剎去是遠近不?」

目揵連答曰:「不知。」

女謂目揵連:「如目連等滿是三千大千剎中,譬如蘆葦、幹柘、竹、稻、草、木,令目連其數如此,時過一劫計彼佛剎無能計知其處,乃過爾所佛剎乃可得香潔放光明佛所治。」

爾時,香潔放光明佛即迴光還歸本土,於是佛剎不復現。目揵連見此變異,默然無所言趣。

尊者摩訶迦葉謂女無愁憂:「寧見前釋迦文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菩不耶?可得見佛色身,使佛有所說?云何

「見我色者、  聞我聲者,  愚癡不信,
 是人不見。  以法見佛,  佛者法身,
 法者難曉,  以是叵見。」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作是念:「女曾見釋迦文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

女答迦葉言:「然。我見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持肉眼見、不色見、不無色見、亦不持天眼見,亦不持痛、痛思想、生死識眼見、亦不智慧眼見、亦不想識見、亦不法眼見、亦不身見、亦不佛眼見、亦不命見。摩訶迦葉!我見怛薩阿竭——如尊者摩訶迦葉者——為無、大明。樂世間生,自謂有身,緣一覺行,念欲見道。」

摩訶迦葉謂女:「設是法無有主,愚癡者乃樂生,自謂是我身、一切萬物是我所,有法想,不於中邊得見,從何而化生?」

女謂摩訶迦葉:「諸法不可得見,是故法無形。如是不可得見,如何生?」

摩訶迦葉謂女:「佛法亦空、無所有。」

女復謂摩訶迦葉:「欲得見無上正真法者,當如法。」

摩訶迦葉報女:「白衣法我欲聞,況佛道不欲聞?」

女謂摩訶迦葉:「法不見有、亦不見無。」

摩訶迦葉謂女:「是法無。」

女復謂摩訶迦葉:「諸法皆空、無有形,不可從諦得見。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佛身相,自淨其行,於行清淨得見諸淨,是則純熟。」

摩訶迦葉謂女:「云何自淨其行純熟者?」

女謂摩訶迦葉:「能自觀身空者悉入諸法空,諸法亦不減、亦不增,是為自見諸淨。」

摩訶迦葉謂女:「何等謂身空?」

女報:「空盡空是,是身為空;諸法空亦如是。」

摩訶迦葉復問女無愁憂:「從何聞是法乃能信諦?佛有二事因緣得信:聞他人善、自念其行。」

女報迦葉:「他人智說可聞,爾乃自觀身造行。」女報摩訶迦葉:「若自智慧,復觀一切智,以明為師。」

摩訶迦葉報女:「云何自知身行善?」

女答言:「聞法觀善,身行善則見善造行。」

摩訶迦葉報女:「云何菩薩自觀身行善?」

女答摩訶迦葉:「菩薩法與一切天下人共合適、不疏遠,是則菩薩身行善。」女復報摩訶迦葉:「當來法、過去法、今現在法,意無增減,是為行菩薩法。」

摩訶迦葉問女:「云何見法無所增、無所減?」

女報摩訶迦葉:「有二事:有法、無法,不增、不減,作是念是為自見身意行。見身意行則為無所見知,摩訶迦葉!自見其身。」

迦葉謂女:「云何自見其身?」

女報言:「如摩訶迦葉,自度身,不見一切人。」

摩訶迦葉答言:「我無所見。」

女報摩訶迦葉:「諸法適無所捨、亦無所著。」

摩訶迦葉默然,無以加報。

爾時,尊者須菩提聞是語——為甚難,甚難——大歡喜,問女無愁憂:「從何得大利乃有此辯?」

女報須菩提:「亦無得利、亦無不得利。慧亦不見法、法亦不見慧,亦不內觀、亦不外觀,是則慧。所以者何?須菩提!言有法者則非法。如,尊者須菩提!第一樂空閑處法,為有處、有說,為有慧,無有慧?慧無所說。」

須菩提報女言:「不持空閑處、有法處得慧,是法見不是可說、不可出。」

女報須菩提:「一切法悉如是,無從見、無從取,云何得大利而有慧?」

須菩提報女言:「設空無有慧,何從有是語?」

女問須菩提:「寧聞山中大呼有響聲來應不?一切法悉如是,信不言信是響。有慧、無慧,本無慧,是響因聲而合成。」

女問須菩提:「是響出,為有響像無?」

報女言:「響無形像,響因空而有名。一切法如響,因空而出生。」

女報須菩提:「一切法、法所說,從空生。」

須菩提問女言:「若一切法從空生,何以故佛說世間當來佛如恆沙數?」

女報須菩提:「欲得知法所生處耶?」

答言:「欲知。」

「所生處無所生,無所生是生處。須菩提!恆沙等不見從如來去、亦無所至,所以作佛者何?法不從發意、亦不止意?」

須菩提報女言:「是說為第一,未生、未起。」

女報須菩提:「所說皆第一,若說、若不說亦第一。一切無所生、不可說,不可說不離佛法。」

須菩提報女言:「甚難,居家為道乃有此辯,博覽眾要,深入微妙。」

女報須菩提:「菩薩亦無居家、亦無出家,亦無沙門、亦無不沙門。所以者何?以心意為行,行者以智為上、以黠為善。」

須菩提問:「菩薩有幾處止?願聞其說。」

女報須菩提:「菩薩持八法住,是故止。處在所止、無所不止,聲聞中第一。何等為八法?往菩薩常行善意,至心求佛無轉誨;一。以大慈救護天上、天下人;二。不捨大哀,離世間法,於身命無所著;三。行漚和拘捨羅,不可計智皆發意求佛;四。常行勇勐,不厭見聞求諸法;五。悉知菩薩行處;六。悉救一切人意;七。其智不從他人,受一切法自證得忍;八。如是,須菩提!持是八法行,在所止處過諸羅漢、辟支佛上。」

於是,須菩提默然。

爾時,尊者羅雲問無愁憂女:「乃作是解、曉了眾要、總持智慧,何故自坐金床,穢濁無謙卑恭敬之心,自處高床與大比丘難說經法?吾曾聞佛說:『人無疾病不得處高床及臥聽而說經法。』」

女報尊者羅云:「寧知世間以何為淨?何等不淨?」

羅雲報女言:「世間有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為淨,若有犯者則為不淨。」

女報羅云:「且止,未曉、未了。所以者何?羅雲!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不淨,其犯戒者是為淨。所以者何?不倚淨慧則有淨,不淨本無,無淨、不淨。諸阿羅漢所見如是,其犯戒者為淨。所以者何?羅雲!以離於戒不復學,可至無極慧,遠離惡道、過於世間,是故謂為離戒。」

羅雲報女:「其人立願、不立願有異無?」

女報言:「尊者羅雲!譬如紫磨黃金持作眾物——珠環、瓔鎖——已作、未作,前色、後色,有異無?」

報言:「無異。」

「如是,羅雲!何故嫌處高床、不恭敬謙?苦者,意行是本。羅雲!昔菩薩以草蓐於地為坐,過於聲聞坐梵天坐。」

羅雲復問:「云何坐得過聲聞坐於梵天?」

「仁者羅雲!菩薩於樹下以草為坐,三千世界剎土釋梵四天王及世間,上至三十三天,其中人民、大鬼神皆來問訊菩薩,中有頭面禮菩薩足者、有跪拜者、有揖讓者、中有叉手者,為爾不?羅雲!」

羅雲答言:「有是,有是。」

「羅雲當知,菩薩處意高下,非謂床坐,是故,過聲聞坐、梵天。當作是知。」

爾時,王阿闍世告女無愁憂:「汝不知耶?尊者羅云是遮迦越王種尊第一,信用道德故,少小棄家行作沙門、棄遮迦越國。是佛釋迦文子,持戒第一。汝云何反輕戲不以禮敬?」

女白王:「止,莫說是語。寧可以神丹之珠比之於水精?王曾見師子當生蟲狐?遮迦王子豈當為小國王?」

王言:「不爾。」

女復白王:「當知是因緣,彼羅云不從怛薩阿竭為父母胞胎生。怛薩阿竭師子行皆降伏九十六種道,神通之智悉具足,為大聖勐,一切諸法悉了知,無所罣礙,等知一切人心所念,知當來、過去、今在悉曉知,為大醫王療人苦痛,常勸助一切轉法輪。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蠡越、羅雲、阿難,如是輩聞法皆奉行,猶非是佛之子。」

爾時,諸尊聲聞在大眾中,女為說經法。女白王:「過去阿僧祇劫有佛名提和竭羅。時婆羅門女字須羅陀(漢言鮮潔辯),復有婆羅門子字鞞多衛。提和竭羅怛薩阿竭時,持華五莖散佛上。時賣華女發心,願欲世世為夫婦,乃至於得佛。復發心求摩訶衍。乃爾時過去阿僧祇劫作功德,發願世世相隨,欲救諸下劣。是故,從佛求願。從佛求願終無有空,俱夷者釋種女,大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心、漚和拘捨羅行,勸一切菩薩,示現有妻子、男女、奴婢、象、馬、金、銀、珍寶、摩尼珠。所以者何?護九十六種道,不欲使誹謗菩薩非男子,王為生黃門。世有何特而言忍勤苦?設作是念,當墮泥犁中,晝夜苦痛不可言。菩薩乃從提和竭羅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藐三佛以來菩薩受別,無有色思想。」

女白王:「爾時,婆羅門子鞞多衛。從提和竭羅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得慧明,六萬三昧門逮得無盡,明恆沙數陀憐尼法。受是別時,前所願、所為盡悉棄除,從得忍。有言:『羅云是佛之子,從父母胞胎中生。』者,是為謗如來。菩薩於妻子、國城不以樂色故,菩薩離愛慾,於世間法無所玷汙。」

女白王:「大海中求火尚可得,菩薩貪淫、瞋、恚不可得。王當知是法,尊者羅雲為化生,不從父母胞胎生,所化現皆佛威神。菩薩隨習俗而教化,護一切癡意,如幻現形,一切所作常不離三昧,自現在小兒中、現白衣居士中、現菩薩聲聞中、天上人中、人非人等、尊劣、長幼、下賤、伎樂、宮女、酒食,隨所欲度而往生。如是,所示現處不可計、不可數。」

眾會中有發心念:「誰為適是怛薩阿竭種姓真子者?」

「等知正見,不斷三寶,護七覺意,隨所樂而化,是曹之人真佛之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為佛作真子,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說是語時,王后宮列女二十五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時千天子聞女無愁憂師子吼,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同時發聲言:「我是當來佛、過去佛之上子。」發心已,雨於天華遍覆羅閱祇大城中,以供養女無愁憂。

時無愁憂於金床下,前趣諸尊聲聞。無愁憂女問諸尊聲聞:「為曉分衛法不?」

諸尊聲聞答女言:「以曉。」

「云何曉?」

答曰:「身有四神,從因緣生,常覆蓋順化,懼有壞敗,以故當飯食之,是身以飯食得立、無飯食則不得安隱。是身譬如弊壞之車,須脂膏而得所安。所以時食慾護身故,不自貢高行乞、不以為色相、不以為貪、亦以欲破貪故。」

女無愁憂聞諸尊聲聞各各說是事,聞所說亦不喜、亦不憂:「如是身為災患,勤苦若此。」即以時請諸聲聞,供養以百味飯。具飯食訖,竟皆揖讓:「便還耆闍崛山中聽怛薩阿竭說法,我曹亦俱當往。」

無愁憂女食後,與父母、兄弟、宗親、後宮列女、群臣、人民俱,出城到耆闍崛山中,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遶佛三匝,卻坐一面。諸尊聲聞從禪覺,亦皆悉來為佛作禮,坐一面。

舍利弗從坐起,正衣服,下右膝,叉手白佛言:「是女無愁憂所說甚難,入深法要,以權行立人不可勝數,所問種種悉能報答。」

佛告舍利弗:「是女無愁憂以供養九十二億佛作功德,常不離漚惒拘捨羅。」

舍利弗白佛:「是女何故不棄女人?」

佛告舍利弗:「若諸聲聞謂此無愁憂是女人耶?若等不深入般若波羅蜜、不見人根,觀本跡然便等視於所行。菩薩諮所樂喜,以權道示現有男女,其限無所罣礙,欲度男女故。」

無愁憂女欲決舍利弗之狐疑,現身立願:「使大眾中悉見我是男子。」作是念已,即諸大眾見無愁憂身為男子,不復見女人像。無愁憂於時踴在虛空中,去地七十丈,住止空中。

佛告舍利弗:「見是無愁憂為男子、踴在虛空中、去地七十丈,若見不?」

舍利弗白佛:「唯然,已見。」

佛告舍利弗:「是無愁憂卻後七百阿僧祇劫當作佛,佛名鞞竭俞(漢言離愁)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剎名鞞末拘遼害(漢言無垢濁光炎),其壽十萬劫。佛般泥洹後,經法留止十劫不斷絕。是剎中,地皆如細瑠璃。其剎土八方,方有一道,是佛所遊行處。以七寶為樹、以眾寶為欄楯、以天繒為華蓋、以名香而香之,無穢惡石沙、瓦礫,純以珠寶為萬物。剎中無有泥犁、禽獸、薜荔,但有菩薩及天與人,譬如忉利天王所居宮。」

爾時,大眾及王阿闍世歡喜踴躍,皆言:「善哉,善哉。」

王阿闍世正殿夫人,字旃羅廅(漢言月明照),於坐起,叉手自嗟嘆心,白佛言:「既得為人難,我復懷養是菩薩益倍踴躍,因是功德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耶三佛。」發心立願:「今佛授無愁憂菩薩慧卻後當作佛,劫盡願令我乘其第,得作佛於彼剎土中。」

爾時,佛知王婦月明心所願。佛告舍利弗:「見王婦月明不?」

舍利弗言:「見。」

「王婦月明持是功德所作,當棄女人身,得男子已,當生忉利天上作天,名寶第一。彌勒佛來下,有國王名呵,當為作太子,字終好,當供養彌勒盡壽命。卻後當為彌勒作沙門,上法亦持、中法亦持、下法亦持。總供養是颰陀劫中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又行菩薩法。是離愁怛薩阿竭得作佛已,寶第一當於是剎作遮迦越王,名寶豐。當供養承事怛薩阿竭盡形壽,當承其佛第得作佛,名普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當教授是無垢濁炎明剎土本剎故,事如離憂怛薩阿竭所治處等無有異。」

王婦月明聞佛說是別益倍踴躍,自嗟嘆其身,以珠摩尼——直百萬兩金——用上佛。從王阿闍世求持五戒,別治一處,離淫欲之行,令一切皆修清淨。

無愁憂菩薩始從虛空中來下,叉手住佛前:「願我作佛時,令我剎中諸菩薩自然化生長大法座,袈裟自然著身,等無老少,如年二十之容色。今自願身為沙門,自然被法衣。」尋時作彼示現。

無愁憂菩薩白王:「法無堅固,從空而立、從空而坐,於念、不念於中立意不散,無所錄,在所作為無所屬。王見是不?是一日之中,我為女人、變為男子形、復現比丘僧。何者審為諦是處、餘處?人身中有三毒,以三藥療焦盡諸毒。知是法故,大王!不當作非法行,當數數詣佛、文殊師利童男菩薩所,能除人垢、增益功德、度不度者。王國中多事,欲去隨意。」

佛告阿難:「無愁憂菩薩受別、解諦、能持、能說,當為一切廣說經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佛道,正使是三千大千剎土持七寶滿其中持施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如聞是經信不誹謗,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奉行、盡形壽供養繒華、幢蓋、旗旛?其功德無能計數者。」

諸比丘受教,無愁憂菩薩歡喜,王阿闍世、王婦月明、阿難尊比丘,一切大眾、諸天、龍、神、阿須倫,聞佛說經皆歡喜,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上篇:須摩提經

下篇:佛說離垢施女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出烏波離所問經) 開府儀同...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曇...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云。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佛教詞典】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p1002 大毗婆沙論七十二卷...

【佛教詞典】至那你

(雜名)譯曰漢持來。桃也。見西域記四。梵Cīnāṇi。...

居士在生活工作中該如何修

問: 您剛才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麼說法。...

寧可坐著聊天,為何不去念聖號

《地藏經》多數都講事,沒有講理,沒有講性空,不是空...

信願法師《生死之解脫》

沒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談;沒有生命,一切理想,...

吃素念佛之人為什麼也會遭受苦難

問: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

善用金錢

財富必須被善加利用,以便增進你和他人的福利。假如一...

掐珠記數念佛

【原文】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人就是這麼不同,相似的遭遇,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有...

只有福業相等的人才能成為夫妻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能否獲得美好的伴侶...

惑障、業障和報障

障礙,我們修行的障礙,一般說是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

佛是教我們開發佛性,而不是強調個性

有一些人雖然學佛很久,但是時常都還強調自己的個性是...

牛過窗櫺,為何尾巴過不得

禪宗公案中有一則牛過窗櫺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禪師說...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現在來看第三依智不依識。 依智不依識,是說我們要依三...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視頻】《普門品》女聲念誦

《普門品》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