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四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四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此宗如何投湊。即得相應。

答。向之即背。近之即離。取而復失。急而復遲。千聖拱手而無計校。一門深入而忘覺知。此是心中自證法門。非待問答而得。如法華經偈云。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嘆所行道。所以先德雲。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若有悟斯真實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同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恆不變。先曹山和尚偈云。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機道卻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故知千聖皆目此一念心起時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議。離此決定別無殊勝。如是了者。豈非疾乎。何待消融。方能見道。若不直見其事。欲以意解情求。如將兔角之弓。駕龜毛之箭。以無手之者。擬射碎須彌之山。似傾壓沙之油。點無煙之火。貯漏巵之內。欲照破鐵圍之闇。徒役狂心。無有是處。

故思益經云。問。以何法修道。

答言。不以見聞覺知法。不以得。不以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華嚴疏雲。頓教者。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無有八識差別之相者。釋雲。八識心王尚無差別。況心所變。豈當有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起信論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所以疏雲。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故起信論雲。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以一切法性皆離言故。亦通四種法界。皆不可說。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理本無言故。事理交徹。不可作事理說。事事相即。不可作一多說。如楞伽。雖明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謂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稱智。則無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體亦空。如假智明。本來常寂。故並空矣。況八識約事。皆緣生性空。因有我法。說二無我。我尚叵得。無我寧存。故中論偈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雙遣也。疏雲。訶教勸離。毀相泯心者。訶教者。謂以心傳心。不在文字故。勸離者。令離法。法雖無量。不出色心。離心心如。離色色如。故令皆離。則契心體離念矣。毀相約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泯心約智。了境相空。假稱為智。相既不有。智豈有真。心境兩亡。則皆泯絕。心無心相。即是安心。故說生心即妄。不生即佛。言生心者。非但生於餘心。縱生菩提涅槃。觀心見性。亦曰生心。並為妄想。念相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現前。豈不名佛。故達磨碑雲。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剎那而登正覺。言心無者。非了心空。不生於了耳。

故韋侍御問仰山和尚了心之旨。

答雲。若欲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了。是為真了。華嚴經頌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解而無解相。非謂空解於不生耳。疏雲。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者。重拂前跡。為迷眾生言即心即佛。既無眾生。何曾有佛。故經偈云。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執佛言無佛。非謂是無佛。故云無不佛矣。則遣之又遣之。若少有所得。皆是妄想。故佛藏經云。於法少有所得。則與佛諍者。與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又只詺無佛以為真佛。故言無不佛耳。故經頌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有生心。生心是妄。故說不生。佛尚不有。何有無生。作無生解。還被無生之所纏縛。故云無不生矣。又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故云無不生矣。則生與不生。反覆相違。亦反覆相成。唯亡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通矣。若亡言則止止不須說。豈強起言端乎。若虛懷則我法妙難思。寧妄生知解乎。又夫入宗鏡。法爾亡言。非智所知。唯信所及。如讚般若偈云。若人見般若。論義心皆絕。猶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故祖師云。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欲論義。終非義論。昔梁武帝。於華林園重雲殿。集四部眾。自講三慧般若經。時傅大士在會。太子遣問。大士何不論義。答曰。皇帝菩薩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復有何言。劉中丞又問。大士何不往覆。眾所願聞。答曰。日月停景。四時和適。又中天竺有出家外道馬鳴。世智辯才。善通言論。唱言。若諸比丘。能與我論義者。可打揵搥。如其不能。不足公鳴揵搥受人供養。時長老脇到彼國言。但鳴揵搥設彼來者。吾自對之。即鳴揵搥。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長老沙門。來鳴揵搥。外道問言。欲論義耶。答言。然。於是廣備論場。大眾雲集乃至。長老脇言。吾既年邁。故從遠來。又先在此坐。理應先語。外道言亦可爾耳。現汝所說。吾盡當破。長老脇即言。當今天下泰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論法。無對。即墮負處。伏為弟子。剃除鬚髮。度為沙彌。受具足戒。又有學人請忠國師和尚立義。師云。立了也。學人罔措。被師喝出。非公境界。故知若入宗鏡。玄鑒豁然。如臨鏡中。自見面像。見即便見。更俟發言耶。所以月上女經云。時舍利弗復問女言。眾生界者。復有幾許。其女報言。如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境界。舍利弗言。若如此者。汝說何事。是何解釋。其女報言。依尊者問。我還依答。時舍利弗復問女言。我問何義。其女答言。問文字也。舍利弗言。彼文字滅。無有足跡。其女答言。尊者舍利弗。如是滅相。一切法中。如有問者。如有答者。二俱滅相。不可得也。華手經云。佛告跋陀婆羅。善哉善哉。如汝所說。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於此。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有行處。慧所不通。明不能了。問無有答。於此法中。無受無取。無垢無淨。若我說是自所得法。若以行相行是法者。則皆迷悶。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於聖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說。何況說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說。舍利弗。佛何以故。說諸語言皆名為邪。不能通達一切法者。是則皆為言說所覆。是故如來知諸語言皆為是邪。乃至少有言語不得其實。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無想無念。何以故。如來於法。不得體性。亦不得念。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告毘舍佉。應當先為說彼六波羅蜜。次第修已。然後為說空解脫門。若為眾生說此空法。或有得聞。或有思惟。或能證者。是亦不應。但有言說。何以故。如是空法。不可惟以心想知故。若彼空法。但以心想能證知者。一切眾生未修道時。亦應即是阿羅漢也。毘舍佉。彼空法者。亦不可說相貌形體。若可說者。則是作相。若有作相。則有願求。若有願求則是三世。何以故。毘舍佉。無相法中。一切三世皆不可得。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等事。皆寂滅故。云何起願。復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云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念念不停。毘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毘舍佉。一切眾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說。唯佛智知。雖可慮知。而不可見。念念不住。猶如幻化。云何可取而可得見。如是毘舍佉。不可以彼眾生心識。取心真相。既不可取。云何可說。何以故。以愛憎事違平等故。毘舍佉。若欲滅除愛憎想者。當勤精進。觀一切法悉皆空寂。無有取著。

問。豈無今時學路。何乃頓斷方便之門。

答。中下之機。不無學路。童蒙之訓。豈斷今時。故楞伽經云。宗通為菩薩。說通為童蒙。助觀之門。深有利益。若一向背己徇文。執學而辦。則對木人而待語。期石女以生兒。空歷塵沙。終無得理。設爾外學得成。皆非真實。如雲。寫月非真月。圖龍失本龍。如今若要真成。但能淨意內觀。則瞭然寂現。猶臨明鏡。自見其形。若以見聞妄求。如撈水月。豈有得時。所以真覺歌雲。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盤山和尚雲。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月。龐居士偈云。行學非真道。徒勞神與軀。千生尋水月。終是抂功夫。

問。如何即是。

答。是則第二頭。非則第三手。心智路絕。限量情消。所以文殊般若經云。不可解者即般若。般若非可解。非不可解。肇論雲。玄道在於絕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隱於無形。故不見以見之。大音匿於希聲。故不聞以聞之。唯信入之時。自然洞鑒。若洞徹圓明瞭達之際。尚不因於心念。何況就他人而求自法。取彼眼而作圓通。數寶終不濟貧。說食焉能得飽。但自親到。頓入絕學之門。唯在發明。方達無為之旨。若能如是如是入理思惟。則能如是如是瞭然顯現。自然二際冥合。物我無差。契萬境以虛玄。同一心之憺怕。皆依空而立。抱一而生。是以雲融曳而緩清霄。山幽隱而閑綠野。喬松倚岩而自長。脩竹拂徑而長新。內則襟懷憺然。外則道性常爾。故心要牋雲。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原。無知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似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滅影。故無心於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以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靈叟吟雲。我欲學菩提。輸他釋迦先。我欲學闡提。落他調達後。不涉二家風。未免中途走。設使總不是。憑何而開口。開口不開口。切忌犯靈叟。若會箇中意。望南觀北斗。傅大士頌云。人道行路難。我道行路易。入山數載餘。長伸兩腳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剎那心不異。何處不天堂。如上雖廣引先達誠言。才入宗鏡之中。法爾言思道斷。識智齊泯。勝負俱亡。四辯莫窮。群賢罔測。故淨名私記雲。淨名默然。從前已來。至此究竟。實智滿足。亦如善財值彌勒入樓觀。方得究竟。今默無言。即樓觀體。大集經云。光明寂靜無諍。三句法竟。釋迦默然而住。與今無異。又如西天韻陀山中。有一羅漢名富樓那。馬鳴往見。端坐林中。志氣眇然。若不可測。神色謙退。似而可屈。遂與言曰。沙門說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勝。便刎頸相謝。沙門默然。容無負色。亦無勝顏。扣之數四。曾無應情。馬鳴退自思惟。我負矣。彼勝矣。彼安無言。故無可屈。吾以言之。雖知言者可屈。自吾未免於言。真可愧矣。遂投出家。

問。若如上說。道體自然。則祖佛何煩出世。

答。古教雲。不得一法。疾與授記。祖師云。不得一法。號曰傳心。了煩惱性空。即佛出世。故經云。貪瞋癡出。即是佛出。但令眾生絕凡聖之清無出沒之相。閑居靜住。無所施為。達斯法門。是真佛出。說如斯事。是真實慈。

問。既無心念。木石何殊。又絕見聞。如何覺悟。

答。只謂強覺妄知而能障道。唯當脫粘。內伏。發自靈知。根塵既消。光明頓發。釋摩訶衍論雲。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者。即是自宗正理。所謂法性。從無始來。唯是一心。無一法而非心故。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若一心之性寂滅無起。即是本覺慧明。如論雲。心性無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又妄心起見。一向唯轉虛妄境中。不能通達真實境界。所以者何。真偽相違。不契當故。如論雲。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真實知見。離能所之邊見。如論雲。心體若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又若心有動轉相。即是無明熏習氣故。心性寂靜。無有喧動。正直無有顛倒之解。即是實智之照。如論雲。若心有動。非真識知。若一心有動轉相。更有前境可緣者。能見之心。所見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德。則不圓滿。而本性德。雖過恆沙。唯一心量。終無二體。所以者何。如是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體。於一法界。其量等故。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黤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問。如上所說。並約大根。如初日照高山駛馬見鞭影。若中機下品。不可孤然。未入之人。以何方便。

答。亦須自省。開發信心。若未發時。直須靜慮。以時研究。永斷攀緣。身心一如。以悟為限。或因聞入。或從境明。豁爾意消。真心自現。

問。境識俱無自體者。境從識生。識從何起。

答。識從真性起。

問。真性從何而起。

答。真性則無所起。

問。若無所起。云何顯現。

答。無起即起。起即無起。非起不起。是不思議起。

問。如何是不思議起。

答。紅埃飛碧海。白浪湧青岑。

問。修習此宗。聞解信人。得何法利。獲何勝報。

答。此是第一之說。無等之詮。學而不得。福猶勝於人天。聞而不信。尚結菩提之種。十方金口。同共稱揚。諸大乘經。無不具載。法華經云。一念隨喜。皆記無上菩提。一句受持。悉同如來供養。古釋華嚴出現品雲。此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原。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並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不受。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故知慕斯法者。起信樂心。才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始迴向際。便成無上菩提。興少學而齊上賢。施微功而獲大果。促三祇於一念。圓萬德於小成。猶長者得摩尼之珠。盡未來施而不盡。似小國獲輪王之寶。遍法界用而無窮。妙德藥王。獻香華而侍立。釋迦多寶。同歡喜而證明。隨所至方。接足。而如逢善逝。說一偈處。起塔。而堪作寶坊。法利何窮。功德無盡。華嚴論雲。修信解力者。常信自他凡聖。一體同如。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眾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於自心之內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獲得人中。一切勝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不唯正報。依報具足。乃至有情無情。悉皆歸順。以得法界根本。更有何事而不從乎。如華嚴經云。時大光王告言。善男子。我淨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乃至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隨心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為其地。或見眾寶而以莊嚴。或見聚土以為垣牆。或見寶牆周匝圍繞。或見其地。多諸瓦石。高下不平。或見無量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或見屋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及諸樓閣。階墀窓闥。軒檻戶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善男子。若有眾生。其心清淨。曾種善根。供養諸佛。發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為究竟處。及我昔時修菩薩行。曾所攝受。則見此城。眾寶嚴淨。餘皆見穢。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入此三昧時。彼諸眾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何以故。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內外。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台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於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內。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踴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人眾。咸來見王。歡喜敬禮。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迴轉。向王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釋摩訶衍論雲。自所作之功德。迴向三處。一者真如。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覺佛性。是名為三。以何義故迴向三處。謂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迴向真如。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廣大故。迴向一心。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瞭故。迴向本覺。應如是知。應如是觀。如是迴向。有何利益。謂眾多故。此義云何。譬如用一微塵置大地中。所置微塵與彼大地。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注水與彼大海。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與大虛空。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已說展舒功德令廣門。次說施於眾生普利門。言普利一切眾生界者。即是施於眾生普利門。謂舉廣大圓滿功德。週遍利益眾生界故。頌云。歡喜大士志心勸。無量佛子眾海中。我已超毛頭三角。過於生華之四根。第一無數粗滿訖。第二僧祇始入無。如宜汝等諸佛子。以於左右之兩手。捧於本識之明鏡。臨七識散慮之面。見六塵境界之垢。洗法執人我之咎。汝等佛子若如是。法身應化之三身。如舒伊字圓現前。常樂我淨之四德。如入達池具出生。我從四王自在處。下入大海龍宮殿。隨分窺諸契經海。總有一百洛叉數。如是諸經真實法。無量無邊差別義。摩訶衍論立義中。該攝安立具足說。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自手捧斯經卷。名捧百洛叉經者。若口自誦經本分。名誦百洛叉經者。此人所得之功德。十方世界微塵數。諸佛及大菩薩眾。各出微塵數舌相。如是微塵劫數中。不息稱說不能盡。何況觀察其義理。思惟文下之所詮。是以若人於此宗鏡之中。或介爾起心。或瞥然舉意。或偶得手觸。或暫以目觀。皆成入道之緣。盡結一乘之種。以是祖佛正訣。經論本宗。高布涅槃之天。深窮般若之海。又此中。文包義富。宗贍理圓。搜之而句句盡徹根原。編之而一一遍含旨趣。何況信解悟入。正念修行。書寫受持。開演傳佈。格量功果。唯佛乃知。非算數之可量。豈讚揚之所及。

問。唯心之體。前已略明。唯識之相。如何指示。性相雙辯。方顯正宗。理事俱通。始祛邪執。

答。欲顯正宗。先除邪執者。故須因事明理。會妄歸真。真是依妄之真。因情說會。事是從理之事。破執言明。無執而理事俱虛。離情而真妄雙絕。瞖消而空華自謝。念息而幻境俄沉。今依諸聖。於眾生界中。抱教迷宗。蓋非一二。撮其樞要。無先二空。以迷人空故。起我見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違現量之境。障淨菩提。所以我法俱空。唯從識變。今立第一心法。能變識有三。一第八異熟識變。二第七思量識變。三第六了別境識變。既唯識變。我法皆虛。因此二空。故契會玄。旨以我空故。煩惱障斷。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煩惱障斷故。證真解脫。所知障斷故。獲大菩提。然後行滿因門。心冥果海。則境識俱寂。唯一真空。

問。從上宗乘。唯令絕學。單刀直入。教外別傳。何假智慧多聞。廣論性相。言繁理隱。水動珠昏。

答。顯宗破執。權拂學路討論。達旨。融通。非離文字解脫。法華經云。若有利根。智慧明瞭。多聞強識。乃可為說。大凡參玄之士。須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辯惑。所以禪宗雲。單明自己。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理孤事寡。終不圓通。隻翼單輪。豈能飛運。若執只要單刀直入。不用廣參者。則善財初見妙德發明之後。不合遍參法界。故知初後心等。理行同時。所以善財至彌勒佛果圓後。卻指再見初友文殊。如先德雲。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是則理事冥齊於一旨。本末匪越於剎那。曷乃守一疑諸。頓迷法界。捨此取。彼宰割虛空。又若以智慧為非。則大智文殊。不應稱法王之子。若以多聞是過。則無聞比丘。不合作地獄之人。應須以智慧合其多聞。終不執詮而認指。以多聞而廣其智慧。免成孤陋而面牆。所以雲。有智無行。國之師。有行無智。國之用。有智有行。國之寶。無智無行。國之賊。是以智應須學。行應須修。闕智則為道之讎。無行乃國之賊。當知名相關鎖。非智鑰而難開。情想句牽。匪慧刀而莫斷。應須責躬省已。策發進修。是以復圓通之人。豈墮絕言之見。發菩提之者。不生斷滅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單刀直入。最為省要。以一解千從。攝法無餘故。亦是教外別傳。離此別無奇特。又此宗鏡大意。以妙悟見諦為期。不取依通齊文作解。法既真實。行須契同。唯在心知。不俟言說。為未了者。亦不絕言。究竟相應。終須親省。此是十方諸佛同證同說。古今不易。一際法門。如經云。我不見有一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是以佛佛道同。心心理合。故知離宗鏡外。無法可說。以凡有言教。俱不出平等性故。終無有二。所以經云。如大師子。殺香象時。皆盡其力。殺兔亦爾。不生輕想。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為諸菩薩。及一闡提。演說法時。功用無二。仰唯聖旨。鑒誡昭然。豈可於平等至教之中起差別解耶。於一真眾生界中生勝劣見耶。若入宗鏡之中。自免斯咎。今所錄者。一一皆是古佛聖教。於無量億劫。捨無數身命。普為一切眾生。求此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諸大菩薩。為末代求無上菩提之人。千途異說。共顯一心。云何負恩。不生信受。如智度論雲。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此中求法者。書寫讀誦。正憶念。如是等。治眾生心病故。集諸法藥。不惜身命。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曝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志心。即從下方踴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又如薩陀波崙。苦行求法。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求法故。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岩入火。如是等種種難行苦行。為眾生求法。故知善知識者。難得遭逢。譬如梵天投一芥子。安下界針鋒之上猶易。值明師道友得聞正法甚難。如西天九十六種外道。皆求出離。因遇邪師。反沉生死。是以涅槃經云。具四因緣。能證涅槃之道。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聽聞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如說修行。若不遇善友。不得聞王法。何者。因聞正法。則能思惟信入。正念修行。有如是法利。應須殷重。生難遭想。摧我慢心。乃至遇經卷得聞。或因人舉示。如有悟入之處。皆是我師。況此宗鏡。唯錄要文。可謂端拱坐參。不出門而知天下。易辦成現。弗動足而到龍宮。是以華嚴經云。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善男子。常當如是正念思惟諸善知識。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佣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恆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栴陀羅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牸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樑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是以因人聞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豈可憍慢而不順旨乎。故世尊言。我今得成佛。最初皆因遇善友因緣。且如外道須跋陀。最後若不遇釋迦。何由捨邪歸正。故大涅槃經云。佛言。須跋陀。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心。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調心。須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已。欲界結斷。獲得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復次觀色。色是無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如是觀已。色界結盡。得無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想。即是無常。癰瘡毒箭。如是觀已。獲得非想。非非想處。是非想非非想。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墜墮常恆不變。是故我能調伏其心。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也。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善男子。汝已先能訶責麁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訶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師欝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佛言。善男子。若觀實想。是人能斷一切諸有。須跋陀言。世尊。云何名為實想。善男子。無想之想。名為實想。世尊。云何名為無想之想。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暗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想。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想。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

宗鏡錄卷第四十一

      丁未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法界圖記叢髓錄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

省庵法師語錄

省庵法師語錄 清 彭際清重訂 省庵法師遺書敘 省庵法師...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如是...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八吉祥經

佛說八吉祥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教詞典】達摩多羅禪經

梵名 Dharmatara dhyāna-sūtra。凡二卷。東晉佛陀(...

【佛教詞典】守護經法

即依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為鎮護國家而修之秘法。覺禪...

大迦葉尊者與妙賢女

佛經裡的種種公案,一個是教化我們,一個是啟發我們,...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橫財不堅固

【原文】 楊槐亭前輩言,其鄉有宦成歸里者,閉門頤養,...

自修佛十力

自修佛十力,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現在菩薩發無上...

人生到底是苦是樂

佛教認為,三界沒有究竟永恆的快樂,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古代高僧淨土感應事蹟

淨土宗對佛教其它宗派影響很深,一直受到歷代高僧的推...

聖嚴法師《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

本煥長老長壽秘訣:心胸開朗,粗茶淡飯

出身新洲農村貧寒之家,年輕時吃過很多苦的本煥大師,...

鑒真大師東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素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虛雲老和尚山居詩六首

稍得清幽處。頭頭總自然。 一間茅草屋。半畝藕花田。 ...

禮拜觀音菩薩,可以得到不思議加持力

明朝時有僧人如幻,他有個朋友懂得易理。跟如幻說,你...

煲湯不放肉,也能很好喝

中國人喜歡喝湯,尤其是廣東人,老火靚湯是必不可少的...

【視頻】《阿難四事經》聆志居士念誦

《阿難四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旃檀居士念誦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