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禪、五息二邊分別禪。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亮洞徹,名凝心禪。

次,前雖凝心,所習慣馳散,令制之,令還諦緣金相,名制心禪。

復次,前雖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觀,皆屬事修,今體本空,誰制?無佛、無念,名體真禪。

復次,前雖謂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明,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方便禪。

復次,體真及以方便各據空有,不離二邊,令諦觀靜亂本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名息二邊禪。

從淺至深,如是分別,原夫圓觀亦無淺深,而淺深宛然。

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諸佛大慈悲常教勅說法。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眾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以何因緣令念諸佛?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以何故?此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是知將入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假如十信菩薩及三賢菩薩,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初地菩薩乃至八、九、十地菩薩亦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但以念知差別,隨義立名,眾生迷名,妄生異解,漂墜魔界,遂輕念佛之名,仍謂已修別為勝業。為愍此故,今略言之。

若論修因之人,不離三賢十聖;若論證果之者,即是諸佛如來。修因之人,係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證果之者又特啟此,以為微妙清淨第一禪。是知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嗟呼!末學之流,輕其易入,失其證深,為見所縛,良可悲矣!

又諸佛以眾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生門;眾生有樂覩諸佛身,懼障不見者,則示以觀相滅罪門;眾生有迷心執境者,則示以諸境唯心門;眾生有計實有者,則示以心境俱離門;眾生樂深寂定,趣無生滅者,則示以性起圓通門。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門——所謂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撿此門,與了義大乘等經,有收義不盡處,請試言之。是知稱一佛名,智深則深,一言而具眾門,信有徵矣。

既敘五門來意竟,更敘入方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門;行者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光明赫奕,照觸行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是觀相滅罪門;又觀此佛,從自心起,無別境界,即是諸境唯心門;又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離門;行者爾時趣深寂定,放捨一切心意意識,將入涅槃,緣十方佛加被護念,興起智門,行者爾時於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如何前四門所有功德,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無功用位,能以一身為無量身,任運修習故,佛觀護故,諸佛法源盡窮底故,普賢願因悉圓滿故,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即是性起圓通門。已上五門竟。

問:「云何為一行三昧?」

答:「《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六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佛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此文良證。」

問曰:「人多畫像而以觀禮,有何聖教?」

答:「《大寶積經》第八十九云:『爾時大精進菩薩持畫佛[疊*毛]像,入於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諦觀察已,作如是念:「如來是希有微妙,畫像尚爾,端坐微妙,況復如來正遍知身?」復作是念:「云何觀佛?」爾時,林神知彼菩薩心之所念,白菩薩言:「善男子!汝念:『云何觀佛?』」答言:「若欲觀佛,當觀畫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如是觀佛,如是觀者,是為善觀。」時大精進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復作是念:「如是畫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畫像非證、非果,非證者、非得者,非住者、非去來,非生、非滅,非淨、非色,非貪、瞋、癡,畫像非陰、界、入,非初、中、後,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覺、非知、非作,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觀如來身相亦復如是,乃至六根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如來身,結跏趺坐,於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養諸佛。諸天散華以為供養,為佛所讚,會中二萬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阿僧祇人住二乘功德,大精進者,釋迦牟尼佛是也。』此文明矣。」

約四教者,夫心不獨生,必詫緣起。行者念佛之時,意想為因,如來毫光為緣,亦名法塵,以對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觀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新新生滅,念念不住,分折方空,無佛無念,藏教小乘也;即觀念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心實不起,起無自性,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像、虛空華,無佛無念,通教大乘也;即觀念佛心,起即假名之法,淺深洞鑒,無量名相,如觀掌中,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劫斷惑,方證真常,離邊顯中,無佛無念,別教大乘也;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起,一念亦爾,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必無捨念,別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念,圓教大乘也,《瓔珞經》明頓悟如來,此之謂也。

五方便念佛觀門一卷


上篇:淨土十疑論

下篇:淨土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徑中徑又徑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般若心經指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此雲智慧,即神悟玄奧,妙契...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 江寧...

護命放生軌儀法

護命放生軌儀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夫以懷生者。皆愛其...

徑中徑又徑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

真心直說

真心直說序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雲乎。道...

【註音版】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佛說阿難四事經

佛說阿難四事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三皈儀規

出自上海佛學書局《佛教念誦集》...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語經

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佛印三昧經

佛說佛印三昧經一卷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

【佛教詞典】我法二執

【我法二執】 p0648   顯揚十六卷十二頁云:復次前成...

【佛教詞典】四度加行

(名數)四度加行者,密法之傳授,分為四番,復續之為...

九種不淨觀法

六妙門之第四是「觀」。行者若修習觀門,則能生起九種...

怎樣做才能夠功夫成片

問: 經常有人講,念佛或誦經,功夫成片才能有作用,請...

害怕恐怖是如何招感來的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是怎麼招感來的?恐怖是業,...

聖嚴法師《不要自己咒自己》

有位先生在事業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他問我怎...

佛心是什麼

佛心是放下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

既不執著又能精進,這個矛盾怎麼處理

問: 師父,在佛學的講座裡面經常有這樣的詞不要執著,...

人的執著從何而來呢

流水是微妙的,雖然有許多卵石圍堵著,水還是能夠繞過...

在生活中修行,紅塵中歷練

人常問如何修行,要用哪個法門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

蓮池海會相與期,去去莫遲疑

一、反對下的學佛更有福報 曾經有學長告訴我,他學佛的...

唯有慈悲才可以止息怨恨

世間的怨恨無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這是...

阿彌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念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念功德包含身、口、...

失望的牧牛人

佛經中,有這樣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擁有二百五...

【視頻】《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視頻】《金剛經》觀成法師粵語讀誦

《金剛經》觀成法師粵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