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禪、五息二邊分別禪。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亮洞徹,名凝心禪。

次,前雖凝心,所習慣馳散,令制之,令還諦緣金相,名制心禪。

復次,前雖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觀,皆屬事修,今體本空,誰制?無佛、無念,名體真禪。

復次,前雖謂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明,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方便禪。

復次,體真及以方便各據空有,不離二邊,令諦觀靜亂本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名息二邊禪。

從淺至深,如是分別,原夫圓觀亦無淺深,而淺深宛然。

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諸佛大慈悲常教勅說法。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眾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以何因緣令念諸佛?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以何故?此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是知將入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假如十信菩薩及三賢菩薩,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初地菩薩乃至八、九、十地菩薩亦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但以念知差別,隨義立名,眾生迷名,妄生異解,漂墜魔界,遂輕念佛之名,仍謂已修別為勝業。為愍此故,今略言之。

若論修因之人,不離三賢十聖;若論證果之者,即是諸佛如來。修因之人,係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證果之者又特啟此,以為微妙清淨第一禪。是知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嗟呼!末學之流,輕其易入,失其證深,為見所縛,良可悲矣!

又諸佛以眾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生門;眾生有樂覩諸佛身,懼障不見者,則示以觀相滅罪門;眾生有迷心執境者,則示以諸境唯心門;眾生有計實有者,則示以心境俱離門;眾生樂深寂定,趣無生滅者,則示以性起圓通門。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門——所謂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撿此門,與了義大乘等經,有收義不盡處,請試言之。是知稱一佛名,智深則深,一言而具眾門,信有徵矣。

既敘五門來意竟,更敘入方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門;行者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光明赫奕,照觸行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是觀相滅罪門;又觀此佛,從自心起,無別境界,即是諸境唯心門;又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離門;行者爾時趣深寂定,放捨一切心意意識,將入涅槃,緣十方佛加被護念,興起智門,行者爾時於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如何前四門所有功德,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無功用位,能以一身為無量身,任運修習故,佛觀護故,諸佛法源盡窮底故,普賢願因悉圓滿故,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即是性起圓通門。已上五門竟。

問:「云何為一行三昧?」

答:「《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六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佛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此文良證。」

問曰:「人多畫像而以觀禮,有何聖教?」

答:「《大寶積經》第八十九云:『爾時大精進菩薩持畫佛[疊*毛]像,入於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諦觀察已,作如是念:「如來是希有微妙,畫像尚爾,端坐微妙,況復如來正遍知身?」復作是念:「云何觀佛?」爾時,林神知彼菩薩心之所念,白菩薩言:「善男子!汝念:『云何觀佛?』」答言:「若欲觀佛,當觀畫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如是觀佛,如是觀者,是為善觀。」時大精進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復作是念:「如是畫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畫像非證、非果,非證者、非得者,非住者、非去來,非生、非滅,非淨、非色,非貪、瞋、癡,畫像非陰、界、入,非初、中、後,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覺、非知、非作,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觀如來身相亦復如是,乃至六根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如來身,結跏趺坐,於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養諸佛。諸天散華以為供養,為佛所讚,會中二萬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阿僧祇人住二乘功德,大精進者,釋迦牟尼佛是也。』此文明矣。」

約四教者,夫心不獨生,必詫緣起。行者念佛之時,意想為因,如來毫光為緣,亦名法塵,以對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觀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新新生滅,念念不住,分折方空,無佛無念,藏教小乘也;即觀念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心實不起,起無自性,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像、虛空華,無佛無念,通教大乘也;即觀念佛心,起即假名之法,淺深洞鑒,無量名相,如觀掌中,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劫斷惑,方證真常,離邊顯中,無佛無念,別教大乘也;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起,一念亦爾,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必無捨念,別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念,圓教大乘也,《瓔珞經》明頓悟如來,此之謂也。

五方便念佛觀門一卷


上篇:淨土十疑論

下篇:淨土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卷第一 參學小師惟蓋竺編 住蘇州洞庭翠峯...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雲。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十不二門

十不二門 唐荊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跡門,談其因果及以自...

佛說馬有三相經

佛說馬有三相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沙門支曜譯 聞如是...

佛說阿鳩留經

佛說阿鳩留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聞如是:...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宋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

佛說菩薩修行經

佛說菩薩修行經(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西晉河內沙...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卷第一 參學小師惟蓋竺編 住蘇州洞庭翠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菩薩十住經

佛說菩薩十住經一卷 東晉三藏祇多蜜譯 佛說菩薩戒十二...

【佛教詞典】三時報

作業有先後輕重,得報亦有遲速隱顯,於是有三時之報:...

【佛教詞典】欲金剛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台五尊四金剛之一。密號曰意生...

墮胎的現報錄

妙霞居士是洛陽市伊川縣人,從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在糧...

大安法師:佛弟子是否不應該做占卜預測等事

問: 我認為佛教四眾弟子,無論出家在家者,都不應做...

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

在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上,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

管好心靈才能管好一切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禪宗智慧為什麼對管理...

至誠念佛可以轉業

原文: 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

你心中在動,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動

楞嚴經中講有個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時候,先觀察...

檢討「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檢討自己的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我們平常不知不覺中,都在...

培養說話的技巧

將我們的舌頭視為僕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是主宰舌頭...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則正遇邪則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餘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

淨土法門的難信與仰信

淨土法門就由於這樣的至簡至易、至頓至圓,又是從佛的...

觀四諦發弘誓,當仁不讓要成佛

四弘誓願是智者在觀察聲聞教苦、集、滅、道四聖諦之後...

參禪人在修行中會出現的種種境界

真實用功辦道的人,首先要明瞭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參禪...

【視頻】地藏占察懺儀軌(夢參老和尚念誦)

地藏占察懺儀軌(夢參老和尚念誦)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