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曇鸞大師註解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並)注卷下

沙門曇鸞註解

論曰 已下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三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示五念力者。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三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號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故曰應也。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 讚者讚揚也。嘆者歌嘆也。讚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由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亦如行師對陳。但一切齒中誦臨兵鬪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樸子謂之要道者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復是一事。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於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奢摩他雲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譯毘婆舍那曰觀。但汎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毘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毘婆奢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觀察體相者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國土體相者。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髮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相。彼中眾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譬如迦羅求羅蟲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如大山。隨風大小為己身相。生安樂眾生亦復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風非身而身。焉可思議。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嚮也。一得生彼無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為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若欲令無儵焉化沒。心得自在有踰神通。安可思議。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裡。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寶例堅強而此柔軟。觸樂應著而此增道。事同愛作。何可思議。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菩提心。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並言者。以同類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虛空識地水火風。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屬眾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雖有風風不可見故。無住處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三種並言之。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穀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復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所以。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地。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澂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祥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遶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丑於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佈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暐曄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華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為慧用。焉可思議。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則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為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議耶。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瀾在火不燋。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眾生。捨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三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逕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此云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身為苦器心為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 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此云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議。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又欲捨彼壽命向餘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入第一義諦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此諦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為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湎(醉。亡善反)三空不空之痼(廢也病也。工路反)。根敗永亡號振三千。無反無復於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十七句中總別為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三界道。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薰。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又如氷上燃火。火勐則氷解。氷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眾生體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觀佛者。

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此觀義已彰前偈。

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三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故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凡夫眾生以身口意三業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也。云何用治眾生。以身見故受三塗身卑賤身丑陋身八難身流轉身。如是等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德之人及兄黨也)。如是之人應受拔舌苦瘖瘂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捨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問曰。心是覺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又如人身若鍼刺若蜂螫(式亦反)。則有覺知。若石蛭(之一反)。噉若甘刀割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於因緣。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復云何言無所分別耶。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手足異。而智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輟(止也。貞劣反)。餐養士。或疊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非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問曰。桉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逕多劫數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鐙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桉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曰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觀菩薩者。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持也。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已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淨入願心。淨入願心者。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於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餘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問曰。言眾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不。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即為七寶所屬。雖未能為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為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靜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眾生虛妄相也。知眾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桉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木*(暴-(日/共)+夭)](聽念反)。欲摘(聽歷反)。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木*(暴-(日/共)+夭)]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障菩提門者。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為眾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三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樂有三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樂。三者法樂(五角反)樂(魯各反)。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三種心清淨增進。略為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樂。真言不虛偽不顛倒。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讚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迴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利行滿足者。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眾數。入眾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尤舉反)。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讚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毘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眾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示度眾生如似遊戲。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薩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迴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迴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 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論初歸禮明宗旨有由。終雲義竟示所詮理畢。述作人殊於茲成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下

(朱)

釋曇鸞法師者并州汾水縣人也。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出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恆向北禮菩薩。註解往生論裁成兩卷。事出釋迦才三卷淨土論也。

 建長八年丙辰七月廿五日

         愚禿親鸞 八十四歲加點了

(朱)

寬永五戊辰載夏四月。准如上人為高命新本之論註二卷點餘被仰付。則元祖聖人御點御本被出奉寫之。以厥次新本調御點寫留者也。

 於時龍集戊辰仲夏下浣   埜 子 祐 俊

(朱)

惟時享保九甲辰仲冬廿七日。以京城西蓮寺惠曉所持之本拜寫之竟。

              釋  惠  周

(朱)

這本者以予之舍兄河畿守驛北御堂盛泉寺惠周曾而寫留洛陽西蓮惠曉尊師所持之御點本。此頃時々校合於此印本者也。稟承實有由。後昆拜見之者必謹之謹之。

 茲時享保十六辛亥歲臘月十日夜加點了

             釋利霽 三十二歲

(青)

這建保年之本者。曾洛下西蓮惠曉師寫置之。去享保甲辰歲寄講於守口御堂之砌。師付於予之舍兄而令寫留。予頃日時々校合於此本遺之於後世。當見者謹之謹之。

 茲時享保十六辛亥歲臘月廿日夜加點了

              釋  利  霽


上篇:法華論疏

下篇: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略論安樂淨土義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

讚阿彌陀佛偈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俱舍論疏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第一...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頌中敬意。...

佛說兜沙經

佛說兜沙經一卷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一切諸佛威神...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註音版】吉祥經

吉祥經...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阿修羅道

略稱修羅道。為六道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

【佛教詞典】道源

(1900~1988)河南商水人,俗姓王。法名能信,別號中...

人的生命動力是否都來自於慾望

昨天有位居士問我:人是不是活在慾望之中,靠著慾望來...

慧律法師《讓你贏,我也沒有輸》

釋迦牟尼佛自認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沒有煩惱。...

悲智雙全的小猴子

在一座山林中,有只小猴子,非常天真、無邪、清淨,對...

窺基大師的故事

窺基的父親尉遲宗,是唐代左金吾將軍。母親裴氏夫人因...

手上的戒指,未必能保證白頭偕老

張先生享齊人之福,娶了兩個老婆,大老婆年紀比較大,...

宏海法師佛教祖庭朝聖參訪之行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 阿彌陀佛! 那我們現在在華嚴宗的祖...

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此句出自度門神秀禪師的示眾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佔寺院或僧眾的便宜,這個千萬要不得

三寶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獻...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應作何理解

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為...

歷境驗心,二六時中都要檢驗

要把功夫用熟啊!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

阿難的多聞第一

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對阿難尊者的多...

空心看世界

當我看到水田邊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視頻】《佛說四不可得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四不可得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