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釋分之上

如是已說攝抉擇。

云何攝釋。總嗢拕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咒等。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摽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是何義。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並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恆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說。此複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此中由根差別故成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由行差別故。成七種。謂貪等行。如聲聞地已說。由眾差別故。成二種。一者在家眾。二者出家眾。由願差別故。成三種。一者聲聞。二者獨覺。三者菩薩。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故。成二種。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由加行差別故。成九種。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縛。八不具縛。九無縛。由種類差別故。成二種。一者人。二者非人。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一所說相。謂名身等行相為後。二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相。謂語。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與如來。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云何為義。當知略有十種。一者地義。二者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地義者。略有五地。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識身地為初。無餘依地為後。相義者。當知有五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辯。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復有五相。一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能詮相者。謂即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如前聲聞地已說。復有十智。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無生智。此亦如前聲聞地辯。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地已辯。復有九種遍知。一者欲界系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二者色無色界系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三者欲界系見滅所斷斷遍知。四者色無色界系見滅所斷斷遍知。五者欲界系見道所斷斷遍知。六者色無色界系見道所斷斷遍知。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八者色貪盡遍知。九者無色貪盡遍知。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復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

依處義者。略有三種。一者事依處。二者時依處。三者補特伽羅依處。

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根本事依處。復有六種。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退墮。四者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得方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

此中善趣者。謂人天。惡趣者。謂諸惡趣。退墮者。復有二種。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初謂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退減如是。色力財富。安樂名稱。辯才等退減。當知亦爾。方他者。謂族姓退減。自在增上退減。薄少宗葉。言不威肅。智慧弊惡。不能獲得廣大色聲及香味觸。於所受用廣大事中。心不喜樂。如是等類。名為退墮。與此相違。隨其所應。名為昇進。生死者。謂即善趣惡趣退墮昇進。涅槃者。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界。

欲行者。謂如十種受用欲中說。離行者。謂即於彼所受用事。知無常等已厭而出家。受持禁戒。守根門等。善行者。謂施戒修善有漏行。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是等類。乃至廣說。非苦行者。謂不棄捨如法所得所有安樂。遠離二邊所謂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依止中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順退分行者。謂所有行能障壽等諸昇進事。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順進分行。如鸚鵡經說。雜染行者。略有三種。一者業雜染。二者煩惱雜染。三者流轉雜染。當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謂業雜染有三句。一貪慾。二瞋恚。三愚癡。煩惱雜染有四句。即四顛倒。流轉雜染有二句。謂無明及有愛。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種種業雜染故。由四顛倒能發種種煩惱雜染故。煩惱生已由無明門。諸出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由有愛門諸在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清淨行者。略有三學五地。謂資糧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說。當知學等有九根本句。謂增上戒學及增上心學。有無貪無瞋無癡。在資糧地及加行地增上慧學。有四無顛倒。明及解脫。在見地脩地及究竟地。自義行者。謂自利行如聲聞獨覺。彼雖或時起利他行。然本期願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義行。他義行者。謂利他行。如佛菩薩為欲利益無量眾生。為欲安樂無量眾生。乃至廣說。

令離欲者。謂訶責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患令離愛慾。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何所作。唯願教誨。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學。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勐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

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現。如教導他令其離欲。而謂彼曰。如某所言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必當作如是如是。或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善友。必不應作。或有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者。示現功德及與過失。而未堪遮令離過失。或有令離欲亦示現。如示彼過令其離欲。教導讚勵者。謂初未受學令其受學。既受學已未上昇進。令其昇進。慶喜者。若可慶喜而慶喜時。有五勝利。一者令彼於己所證其心決定。二者令餘於彼所證功德生趣證心。三者令誹謗者心得清淨。四者令不清淨者心處中住。五者令清淨者倍復增長。若有補特伽羅慶他善事。當知造作增長。能感悅意天生之業。若命終已。隨彼彼生。常聞悅意美妙音聲。一切境界無不悅意。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若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糧。不善行能感惡趣。苦行能感惡趣。由依邪見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雜染行。能感生死。清淨行能證涅槃。自義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他義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如是三事中根本事有六種。謂初善趣乃至涅槃為後。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悲愍他事有五種。謂由五種悲愍眾生。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應令他離欲。乃至慶喜。

時依處者。謂略有三種言事。一者過去言事。二者未來言事。三者現在言事。如經廣說。

補特伽羅依處者。謂軟根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其相。

即依如是如上所說。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故。諸佛世尊流佈聖教。是故說彼名為依處。過患義者。以要言之。於應毀厭義而起毀厭。或法或補特伽羅。

勝利義者。以要言之。於應稱讚義而起稱讚。或法或補特伽羅。

所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雜染行能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清淨行。如貪是所治不淨為能治。瞋是所治慈為能治。如是等盡當知。

略義者。謂宣說諸法同類相應。廣義者。謂宣說諸法異類相應。復次說不了義經故。說了義經故。復次有二種略義。一者名略。二者義略。如略義如是廣義。亦有二種。一有名廣。二者義廣。如世尊言舍利子我所說法。或略或廣。然悟解者甚難可得。廣說如經。當知。此中顯示世尊於契經中文廣義略。於伽他中義廣文略。

為攝十義故。說中間。嗢拕南曰。

 諸地相作意  依處德非德
 所對治能治  廣略義應知

復次如是略說佛教體性十種義已。諸說法者應依聖教尋求十種若具不具。既自求已應為他說。

如是建立諸經文義體已。諸說法者應以五相隨順解釋一切佛經。謂初應略說法要。次應宣說等起。次應宣說其義。次應釋難。後應辯次第。

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

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摽所說不了義經。

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摽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

諷頌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

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毘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瞭。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

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勐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未曾有法者。謂諸如來。若諸聲聞。若在家者說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事起於言說。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竅摩呾理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等皆有摩呾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竅諸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即不明瞭。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不建立諸法體相。即不明瞭。若建立已即得明瞭。又無雜亂宣說法相。是故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又即依此摩呾理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議。

等起者。謂由三種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依處故。隨應當說。謂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行。為令離欲乃至慶喜。已說等起。次應說義。義者。略有二種。一者總義。二者別義。由四種相當說總義。一者引了義經故。二者分別事究竟故。三者行故。四者果故。行復二種。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果亦二種。一者正行果。二者邪行果。由四種相當說別義。一者分別差別名。二者分別自體相。三者訓釋言詞。四者義門差別。訓釋言詞。復由五種方便。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義門差別。當知復由五相。一者自性差別故。二者界差別故。三者時差別故。四者位差別故。五者補特伽羅差別故。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六想差別。行自性有三行差別。識自性有六識差別。如是等類當知諸法自性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差別故。色界差別故。無色界差別故。時差別者。謂過去時差別故。未來時差別故。現在時差別故。位差別者。當知有二十五種分位差別。謂下中上三位差別故。苦樂不苦不樂三位差別故。善不善無記三位差別故。聞思修三位差別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差別故。內外二位差別故。所取能取二位差別故。所治能治二位差別故。現前不現前二位差別故。因果二位差別故。補特伽羅差別者。如前所說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差別。

釋難者。若自設難若他設難皆應解釋。當知此難略由五相。一者為未了義得顯了故。如言此文有何義耶。二者語相違故。如言何故世尊先所說異。今所說異。三者道理相違故。如有顯示與四道理相違之義。四者不決定顯示故。如言何故世尊於一種義。於彼彼處種種異門。差別顯示。五者究竟非現見故。如言內我有何體性有何色相。而言常恆無有變易如是正住。如是等類難相應知。於此五難隨其次第應當解釋。謂於不了義難方便顯了。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決定顯示難。於究竟非現見難。當知亦爾。於道理相違難。或以異教而決判之。或復示現四種道理。或復示現因果相應。所謂此言或為增果。或為增因。又於釋難應設四記。一者一向記。謂為如理來請問者。無倒建立諸法性相。二者分別記。謂為如理或不如理來請問者。開示差別諸法性相。三者反問記。謂為令彼戲論問者自敘己過。四者置記。由四因緣默置而記。謂無體性故。甚深等故。此廣如前思所成地已說其相。又如有問如來滅後為有無等。此於世俗及勝義諦所有理趣。皆不應記。是故說彼名為置記。此中如來約勝義諦。非有性故不可記別。約世俗諦。所依能依道相違故。彼果永斷不成實故。亦不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

次第者。略有三種。一者圓滿次第。二者解釋次第。三者能成次第。為欲顯示此三次第。略引聖教。如世尊言我昔出家甚為盛美。第一盛美最極盛美。此言顯示盛美圓滿次第。又復說言。我曾處父淨飯王宮。顏容端正。乃至廣說。此言顯示盛美解釋次第。又復說言為何義故盛美出家。由見老病死等法故。此言顯示能成次第。又復經中略說諸法。如言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是等類。但顯圓滿次第。由所餘句圓滿此受故。名圓滿。如受四諦亦爾。謂先說一句。後後隨順次第宣說。能成次第復有二種。謂或以前句成立後句。或以後句成立前句。解釋次第當知亦爾。

師者。謂成就十法。名說法師眾相圓滿。一者善於法義。謂於六種法十種義。善能解了故。二者能廣宣說。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故。三者具足無畏。謂於剎帝利等勝大眾中。宣說正法無所怯懼故。又因此故聲不嘶掉。腋不流汗。念無忘失故。四者言詞善巧。謂語工圓滿。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眾說法故。語工圓滿者。謂文句相應助伴等。乃至廣說。八支成就者。謂此語言先首美妙等。乃至廣說。五者善方便說。謂二十種善巧方便宣說正法故。如以時殷重等。六者具足成就法隨法行。謂不唯聽聞以為究竟。如其所說即如是行故。七者威儀具足。謂說法時手足不亂。頭不動搖。面無變易。鼻不改異。進止往來威儀庠序故。八者勇勐精進。謂常樂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轉令明淨。不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內奢摩他故。九者無有厭倦。謂為四眾廣宣妙法。身心無倦故。十者具足忍力。謂罵弄訶責終不反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慼。乃至廣說。

說眾者。謂處五眾宣八種言。何等為八。一者可憙樂言。二者善開發言。三者善釋難言。四者善分析言。五者善順入言。六者引餘證言。七者勝辯才言。八者隨宗趣言。五眾者。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淨信眾。四邪惡眾。五處中眾。

可憙樂言者。當知有五相。一有證因。二有譬喻。三語具圓滿。四文句綺靡。五言詞顯了。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麁顯故。辯麁顯義令深隱故。善釋難言者。以要言之。當知離五種難善成就故。善分析言者。於一一法依增一道理。乃至析為十種。或復過此。如依三法說或依四念住。乃至廣說。善順入言者。唯善顯現解釋契經應頌等法。終不引餘外道邪論。引餘證言者。謂引餘經成立所說。勝辯才言者。隨自所忍善分別義。隨宗趣言者。依摩呾理迦分別顯示。或依其餘無倒說者所說言教。如理解釋。

復次處在家眾。應依毀諸惡行讚諸善行。現說正法令其止息及進修故。處出家眾。應依增上戒等三學。現說正法令速欣樂故。處淨信等眾。應依聖教廣大威德。現說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長。令處中信。令生淨信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序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卷上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成就論

業成就論翻譯之記 大國將寧。必感靈瑞以為嘉兆鄴隍方...

【註音版】天台四教儀

天台四教儀...

佛說諸法本無經

佛說諸法本無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佛教詞典】開白打

(儀式)為開白打鏧也。...

【佛教詞典】二嚴

乃指二種莊嚴。(一)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謂智慧、福德...

對治煩惱的最好方式

禪宗有一句話,我希望大家好好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什麼...

聖嚴法師《做事要用智慧加上慈悲》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在做善事、做好事,這代表著我們的社...

梁啟超談治學與做人

諸君!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

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

三災八難

三災有「大三災」,指水、火、風之災,以及「小三災」...

當代僧伽的職志

一、要有求學的志向 當代青年僧伽應有的職志是什麼呢?...

婚姻過得很痛苦該怎麼辦

問: 師父好!前面幾個月,心情都很平靜,諸事比較順...

《華嚴經》的四種法界

這個《華嚴經》的境界呀,談四種法界。事法界,就是從...

心的容量

古時候,一位老和尚有個老是愛抱怨的弟子,老和尚決定...

好人不提當年好

明朝崇禎年間,常熟進士蔣畹仙,偶然寄住在昆山同榜登...

佛舍利是結石嗎

問: 最近有幾位高僧大德相繼圓寂,網上有很多關於佛捨...

皈依與出家有什麼區別

鳳凰網: 謝謝宗舜法師剛才對佛教給我們的解釋。社會...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視頻】早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早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