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菩薩地之六

復次依法假安立。分別解說瑜伽所攝奢摩他毘缽舍那道。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無上正等覺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世尊如說四種所緣境事。一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事邊際所緣境事。四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世尊。云何菩薩依此四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缽舍那。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奢摩他道與毘缽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缽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世尊。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缽舍那。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缽舍那和合俱轉。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所緣。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世尊。毘缽舍那凡有幾種。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毘缽舍那。二者尋求毘缽舍那。三者伺察毘缽舍那。云何有相毘缽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云何尋求毘缽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意思惟毘缽舍那。云何伺察毘缽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毘缽舍那。

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依法。云何復名不依法。善男子。若隨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依法。若不待於所受所思所有法相。但依止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不依法。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善男子。若諸菩薩緣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時剎那剎那融消一切麁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恆現在前。五者為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世尊。此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從何名為通達。從何名得。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從第三發光地乃名為得。善男子。初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嘆。不應懈廢。世尊。是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唯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善男子。於如所取尋伺法相。若有麁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於彼相雖無麁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即於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復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世尊。云何止相。云何舉相。云何捨相。善男子。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沒或恐沉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於一向觀道。或於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污時。諸無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捨相。

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何知義。善男子。彼諸菩薩由五種相了知於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云何為名。謂於一切染淨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設。云何為句。謂即於彼名聚集中。能隨宣說諸染淨義。依持建立。云何為文。謂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於彼各別了知。謂由各別所緣作意。云何於彼總合了知。謂由總合所緣作意。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為知法。如是名為菩薩知法。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淨義。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能取義者。謂內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為受用故。攝受資具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無倒義者。與上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雜染義者。謂三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三者生雜染。清淨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系菩提分法。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五義。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義。三者遍知。四者得遍知果。五者於此覺了。善男子。遍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如是一切。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或世俗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緣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言遍知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謂諸念住或正斷等。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斷毘柰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於彼作證。於此覺了者。謂即於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三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當知復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調伏界。五者調伏加行界。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為智。云何為見。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為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見。

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為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世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脫。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善男子。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說能生於行。由是諸行親近緣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於空性相離增上慢。爾時世尊嘆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於空性相無有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於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於大乘中總空性相。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果。善男子。善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能作何業。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所謂相縛及麁重縛。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系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缽舍那障。幾是俱障。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是毘缽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世尊。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缽舍那障。幾是俱障。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毘缽舍那障。貪慾瞋恚當知俱障。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世尊。齊何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齊是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世尊。若諸菩薩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現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動法。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意散動。二者外心散動。三者內心散動。四者相散動。五者麁重散動。善男子。若諸菩薩捨於大乘相應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若於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於其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惛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沒。或由愛味三摩缽底。或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內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由麁重身計我起慢。當知是名麁重散動。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治於無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詞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毘缽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缽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麁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現行心能棄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麁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加行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麁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麁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鍊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云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善男子。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阿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或頓於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系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系識。五者無量相所緣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系識。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系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系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那落迦識。十者雜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生。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不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污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俱不相應識。云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云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麁重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云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麁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及麁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云何善知加行。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麁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麁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麁重受。四者果未成滿麁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為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勐精進當正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難  若謂此見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  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  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為欲而說法  彼名捨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  反更遊行而乞匃
 於諍諠雜戲論著  應捨發起上精進
 為度諸天及世間  於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佛告慈氏。此名瑜伽了義之教。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說此瑜伽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七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觀所緣論釋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

東海若解

東海若解 唐 柳 子厚 著 清 釋 實賢 解 東海若...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註音版】咒五首經

咒五首經...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禪波羅蜜序 禪波羅蜜者。輔行雲。次第禪門目錄雲。大...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真諦義品...

【佛教詞典】於食追求種類過患

【於食追求種類過患】 p0752   瑜伽二十三卷八頁云:...

【佛教詞典】真土

又稱真報土。為「方便化土」之對稱。淨土宗所言阿彌陀...

藥師佛國與西方無異,何須定願西方淨土

又問:東方藥師佛國,依正莊嚴,與西方無異。又有八大...

如何理解眾生皆平等

問: 當今社會太多不平等,而佛教裡說眾生皆平等,是...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1.生平 遠公大師(公元334年---416年),東晉時代人,俗姓...

發願生西方,永脫生死輪轉之劇苦

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

印光大師:誠與敬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

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古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寒徹...

平靜樂觀的處理困難與挫折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

哪些是修淨土之人不去做的範圍

(上)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今天講修持門中的第七...

末法時代怎樣尋找善知識

問: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樣去尋找自...

《藥師懺》裡所說的十六種病與十三種藥

《藥師懺》中列述眾生無始以來有十六種病: 1. 貪瞋嫉...

教育孩子切勿傷害微毫物命

又是一季天藍草綠時,孩子頑皮的天性又將導致數不清的...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李姍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李姍殷

【視頻】《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男聲念誦

《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