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復有五種定相違法。一毀犯禁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沉沒。五他所擾惱。

復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

復次心清淨行苾芻。略有五種等持相違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於此障礙而住。是故說名厚重過失。云何五相。一者獲得隨宜資具便生喜足。二者好樂求諸善法。三於身財無所顧戀。四於生死及與涅槃見大過失最勝功德。五於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謂懷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養或得而少。或弊或遲或不恭敬。由此便生顰蹙憤憾。從此因緣。發恚尋思及害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勝三摩地不能得生。設彼已生還復退失。所言慢者。謂懷慢故。慢所制伏。為性於法不生恭敬。於諸師範尊重福田。不能時時身心卑屈敬問諮請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發三摩地義。從此因緣發起輕慢相應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廣說。言欲貪者。謂懷貪故。多諸愛染。於身財等深生顧戀。由此於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亂。從此因緣生欲尋思眷屬尋思。國土尋思族望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廣說。彼復不淨能為對治。應知不淨略有三相。謂糞穢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別相。薩迦耶見者。謂由身見制伏因緣會遇世法。便為高欣下慼塗染。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於彼世法眾相。親愛恆流之所漂溺。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世法眾相所生不正尋思之所燒惱。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於彼世法眾相追求之時。種種擾亂散動所逼。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由彼身見因緣。恆常執著世法所依無常諸取。由是因緣為憂悲等之所逼惱。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復即彼為欲除遣下地垢穢。勤修善時。於彼加行不生喜樂。於此所治設欲棄捨。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如為除遣下地垢穢。為遣上地所有垢穢當知亦爾。由此因故雖作是心。我當於彼生死涅槃觀大過失觀勝功德。便復顛倒。由此因緣先雖獲得諸三摩地。然於未生聖諦現觀勝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謂懷不忍故。雖已獲得聖諦現觀勝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捨離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緣於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設復已生還即退失。前三過失能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過失為諦現觀三摩地障。後一過失為入根本三摩地障。

復有差別。謂有八種棄捨近住弟子因緣。於彼雜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棄捨近住弟子。非無煩惱諸阿羅漢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為八。謂性於彼近住弟子有憎恶心。唯欲自身受於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養亦復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毀犯行不正行。又於近住諸弟子眾饒益損減。便有所須及與不須。於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於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於營眾務所有擾惱。不能堪忍。

復次嗢拕南曰。

 數及所對治  支分廣建立
 遠離苦散動  上支分差別

問如先所說四種靜慮。何因緣故唯四靜慮不增不減。答由能究竟超苦樂故。所以者何。從初靜慮乃至第四。漸超苦樂方究竟故。

云何名初靜慮所治。謂有五種。一者欲貪。二欲恚害。三種尋思。三者憂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亂。云何第二靜慮所治。亦有五種。一初靜慮貪。二尋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靜慮所治。謂有四種。一第二靜慮貪。二喜。三踴躍。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靜慮所治。謂有五種。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靜慮貪。三樂。四於樂發悟。五定下劣性。

問初靜慮有幾支。答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問第二靜慮有幾支。答有四支。何等為四。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

問內等淨何法為自性。答念正知捨為自性。問第三靜慮有幾支。答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念。二正知。三捨。四樂。五心一境性。問第四靜慮有幾支。答有四支。何等為四。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四心一境性。初靜慮中念正知捨。由尋伺門之所引發。是故雖有而不宣說。第二靜慮由彼自性能有作業。又由踴躍心隨煩惱之所纏縛。是故顯示內等淨名。第三靜慮心隨煩惱已遠離故顯彼自相。是故說彼離喜貪故。初靜慮中離欲貪故非離喜貪。第二靜慮離尋伺貪故非離喜貪。第四靜慮即彼顯示最極清淨。是故當知一切靜慮彼皆隨轉如其所應。

問何因緣故於四靜慮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饒益故。住自性故。復有差別。謂思惟所緣故。受用所緣故。於緣不散故。復有差別。謂饒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復有差別。謂為對治三雜染住所對治故。云何名為三雜染住所對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惱住。三愚癡住。復有差別。謂受欲者相似法故。諸受欲者略有三種正所作事。能顯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財寶。二求財寶已能正受用。三於彼自在隨意所為。如是修習諸靜慮者亦有三種正所作事。當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應。復有差別。謂為對治自苦惱行。應知建立諸靜慮支。如是略有三種對治。一對治缺減對治。二身心逼惱對治。三於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靜對治。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復說遠離惡不善法。答為欲顯示諸欲自相故。及為顯示諸欲過患相故。過患相者。由彼諸欲發起惡行。墜墮極下惡處所故。說名為惡。違善生故復名不善。復有差別。為欲顯示煩惱雜染斷故。及為顯示先所積集業雜染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諸在家者受用事門諸欲斷故。及為顯示諸出家者由尋思門諸欲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欲尋思斷故。及為顯示恚害尋思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外道諸仙所得相故。及為顯示離彼退已行咒詛故。

問何緣故知初靜慮中苦根未斷。答彼品麁重未遠離故。若於是處苦根已斷。便與第二靜慮住時應無差別。是故當知是處未斷。

問若尋伺等於初靜慮等中皆能攝益勝三摩地。又能攝受自地靜慮皆令清淨。何因緣故世尊於彼顯示動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

問何因緣故從欲界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勝上支分。答當知略有三因緣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證得勝利故。三所證得故。當知如是三種因緣。四靜慮中五支所攝隨其所應。

問初二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二靜慮中三摩地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二第三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三靜慮饒益圓滿有差別故。

問第三第四靜慮有何差別。答第四靜慮清淨圓滿有差別故。復有四種修三摩地。一者為得現法樂住故。二者為得勝智見故。三者為得分別慧故。四者為證諸漏永盡故。當知依四補特伽羅建立四種修三摩地。云何四種補特伽羅。謂苦速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復有異生未得行跡已得有情所緣無量已離欲者。又樂遲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又樂速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此中異生已得無量已離欲者。若已證得死生智通。當知是名智見清淨。若樂遲通行跡轉時雖已見諦。由軟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緣復於欲界受想尋思。當住正念當起正知。

復次諸靜慮離欲所顯。當知離欲略有六種。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昇進離欲。五愚癡離欲。六對治離欲。自性離欲者。謂於自性不淨非所受用事中諸厭背性。又於苦受諸厭背性。又若已離初靜慮染。住於第二靜慮等中。於尋伺等諸厭背性。是名自性離欲。損減離欲者。謂兩兩交會習淫欲法。除熱惱已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損減離欲。任持離欲者。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極飽滿已於餘飲食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任持離欲。昇進離欲者。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於餘下劣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昇進離欲。愚癡離欲者。謂於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於涅槃生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愚癡離欲。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或由斷對治故。或由持對治故。或由遠分對治故。或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復次當知此中從離欲退略有十種。謂或依止不平等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遭極重病。如馬勝言。我於此定不能入證。將無我定當退失耶。或復有一性多麁重。於三摩地先不串習。彼由如是多麁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緣境界勝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值遇勝妙境界現前。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從離欲退。或有獲得敬養故退。謂如有一從他獲得利養恭敬即便退墮。如提婆達多。或有遭遇輕毀故退。謂如有一或遭他罵或瞋或責。從離欲退。如外道仙由憤恚故退三摩地現行咒詛。或慢故退。謂如有一恃所得定自舉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諸勝定證差別中起增上慢。或有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或有未串習故退。謂如有一安住始業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煩惱數起故退。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或有壽盡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復次此中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上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經一念頃速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下品善法。經一念頃速疾而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上品善法。經一剎那速疾而退。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或於一時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或於一時不相間雜。若遇聲緣從定而起。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悕望後時方出。

於此地中餘抉擇文。更不復現。

攝抉擇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說三摩呬多地抉擇。非三摩呬多抉擇我今當說。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謂五識身。或有闕輕安故名不定地。謂在欲界諸心心法。或有未發趣故名不定地。謂受欲者。或有散亂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雖修習定而於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於內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沉沒。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謂即散心相應諸法。或未圓滿故名不定地。謂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或雜染故名不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於彼定多生愛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謂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淨。故名不定地。謂未永害煩惱隨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謂從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謂從所得三摩地退。

復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為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或膿爛相。廣說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為得作意。應勤修習。依止第三不定地故為得根本。應勤修習。依止第四現在前故最初應正安住其念。為無亂故。略攝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攝受。依止第五現在前故應當思惟淨妙之相。又應善達沉沒之相。依止第六現在前故於師教授能不忘失。應當安住勐利護念如理方便。應當無間殷重修習。依止第七現在前故。應於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現在前故。於諸雜染應觀過失。設生愛味所有雜染。尋即除遣不應戀著。依止第九現在前故。於三摩地應無間修。又應善巧通達其相。依止第十現在前故。應當勐利修諦善巧。依第十一現在前故。為令不退應不放逸。依第十二現在前故。即為彼事應修遠離如理作意。應隨順前修習無間殷重方便。

於此地中餘抉擇文更不復現。

攝抉擇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說非三摩呬多地抉擇。

有心地抉擇我今當說。當知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謂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轉義。當知如前意地已說。

勝義道理建立差別我今當說。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賴耶識。二者轉識。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此復七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於一切時俱有而轉。若眼識等轉識不起。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又一意識於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又諸轉識或於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或於一時亦有苦受。或於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阿賴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此於一切識流轉時。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樂俱行位中恆相續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所餘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末那恆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於一切時俱起不絕。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沒無記任運而起。當知諸餘分別所起。隨眾緣力差別而轉。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何以故。已離欲者猶現行故。隨所生處是諸煩惱即此地攝。當知此地已離欲者。此地煩惱現行不絕。何以故。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於一切時任運而生。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諸離欲者世間治道。若現在前若不現前。此諸煩惱現行不絕。若諸有學已見跡者。出世間道現在前時。此諸煩惱不得現行。從彼出已還復現行。善通達故未永斷故。若諸無學。此一切種皆不現行。是諸煩惱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漸而斷。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建立雜染清淨差別。

於此地中餘抉擇文。更不復現。

抉擇分中無心地

如是已說有心地抉擇。無心地抉擇我今當說。

問心不生因凡有幾種。由幾種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種。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為七。謂緣闕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闕故未得故。相違故斷故。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謂內眼處壞。若外色處不現在前。廣說乃至內意處壞。若外法處不現在前。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謂雖有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於下欲界思惟麁相。於初靜慮思惟靜相。為欲證得初靜慮故。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於初靜慮未能證得。由未得故初靜慮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於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思惟麁相。於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思惟靜相。如前廣說。又如有一遍於一切薩迦耶中思惟苦相。於薩迦耶滅涅槃界思惟靜相。為斷一切薩迦耶故。為欲證得涅槃界故。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由未證故於諸結縛及與隨眠隨煩惱纏。永解脫心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觸能隨順樂受諸觸。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在前。爾時苦受非苦樂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觸能順苦受不苦不樂受觸。如前廣說。爾時樂受非苦樂受樂受苦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貪纏所纏貪纏相應心現在前。爾時瞋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瞋纏所纏。廣說乃至爾時貪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云何斷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由善修習八聖支道故。證得無餘貪慾瞋恚愚癡永盡。彼於爾時有貪有瞋有癡心等隨一心法。諸隨煩惱所染污心。彼由已斷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云何滅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生無想天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於其中間經爾所時。由斷滅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於爾時畢竟滅故心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謂一切已生之心於現在生。剎那已後必成滅法。彼現在時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滅已亦已生故終不可生。如是名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應知由此七因緣故心不得生。與此相違七因緣故。隨其所應諸心得生。謂緣不闕故。作意不闕故。已證得故。不相違故。未斷滅故。未滅盡故。未已生故。

於此地中餘抉擇文更不復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乘唯識論

大乘唯識論序 唯識論者。乃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

無相思塵論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教化...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羅雲忍辱經...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一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菩薩五相果利

【菩薩五相果利】 p1129 瑜伽四十七卷四頁云:菩薩哀愍...

【佛教詞典】普光殿

位於四川峨眉金頂。為峨眉山古寺之一,山多雷火,雖經...

《大悲咒》的相貌

在漢地,流傳最廣的長咒是《大悲咒》。我第一次知道有...

願所有苦難眾生,永不再流浪生死

這是我人生中的真實經歷。 一場大病之後,我一直想把我...

只轉心而不精進做功課有用嗎

【原文】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川...

淨土行人什麼程度才算得上真信切願

問: 請問師父,淨土宗的宗旨是信、願、行,我相信阿彌...

聖嚴法師《對處事態度的開示》

我十幾歲在上海念佛學院的時候,除了上課,也做很多雜...

要生起厭離心,須作七種不淨觀

對於往生淨土的行人來說,他很關心一個問題,就是在家...

大安法師《四心念佛決定往生》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

在寺院拜佛應注意以下幾點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

劫運下的悲慘世界

編者按:本文選自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第十八章之科...

在生命當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破妄顯真─妄想是很抽像的,我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大...

莫追憶,莫等待,莫猶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依修行的標準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

有人妄稱自己是古佛再來可信嗎

自古高僧,無論是古佛再來,還是菩薩示現,都以凡夫自...

【視頻】《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