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中觀釋論

安慧菩薩造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觀緣品第一

歸命一切智。所有世俗勝義二諦。本無所行。若無所行。攝化有情事。即當舍離。菩薩為開示故。造此中論。然此不同一切外道所說緣生。佛說緣生法。為令覺悟多慢心者。生極淨信。於諸論中。此論宗重。謂緣生義。即無滅等句。最勝緣生。顯明開示。是故論初讚歎世尊。如本頌言。

 不滅亦不生  不斷亦不常等

釋曰。滅者。無常性故名滅。發起名生。斷生死故名斷。擇滅涅槃常時性故名常。如有人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此緣生者。亦即是常。一者無差別義。如所說離此即是為緣生之法何所生邪。謂種種義。如其所說。從因所生。生已有果。來者向此名來。若無來義轉時此即無去。無去義轉時即無過去世所行。非今有滅。此即無滅。此法如是說。餘生等亦然。若取著言詮即為戲論。如其言詮。於如是性。執有性者。彼皆息滅此即名為滅諸戲論離諸嬈惱性分。別自性空已乃名寂靜。今此如是無滅等十種句義。如前所說十種對治。此中皆止周盡是論皆說此義此如是義成。餘一切論中皆同此緣法。今此義中。若此因若彼緣。如薪生火。而彼所取如是應知。常不斷義。如前句所說發起之義。此所說成。若因中有故設因壞時後還不離果起無前後時性故。如澡沐已受食。此非緣生。若言無生。自語相違。不和合對治。此即世俗緣生。不和合故。若勝義諦所生。此中止遣。世俗諦識中體性不和合勝義諦體性。此中止遣。何等是世俗。何等是勝義。若勝上所說相續義性。以世俗諦伺察時。此不和合。以彼現證非涅槃所得。此所作性不異勝義諦故。亦不止遣。若智所成。即彼世俗諦。不異勝義諦。如瓶等色等。而此一類色受等法。決定境界智不許可。彼智無性故。譬如瓶等墮世俗有性。雖無所取非世俗無。此中所說。世俗所取之義。是自非他。如理應知。世俗者即是世俗所取故。如樹林等非極微許。而有所取道理可得。若方分分別差別分別等性而彼決定世俗有性。此非道理。以物體遍計有樹林等對礙。而識中有彼樹林等為所表故。然識中物性非無道理。由是樹於彼識而為所緣。如是能表識中得有所表。是故非物體樹於識中有。此如是說故。餘說亦然於能表所表中。遍計無體亦無所成。何法可成邪。謂如諸佛境界。色等決定。此何不成。如彼諸佛境界。此亦然有。非如識中遍計生等。此中止遣。識中物體若有性者。此非道理。若彼勝上如來之智。如所說義。故名勝義。餘皆世俗。不實性故此說最上。謂佛所說善文善義是故頌言。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釋曰。若文義二。無著智性。唯佛大師而善宣說。何所說邪。謂說無生性。今為證成無生性故。彼無滅等諸差別義。亦如是證成。如是建立無生法故。或有人言。所說生者。我知差別之性如是自生。為遮遣彼說。是故頌言。

 諸法不自生

釋曰。所言生者。本無今有之別名。自者。我性義。彼如是說。互相損惱。自語相違。不和合對治。或如瓶等。即不見有自生之法。如前瓶等。自體無性故。諸生法無性。生已復生。亦復無性。如是眼等決定和合。若爾即有對治過失。若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彼果體有生。以因果二法無別異性故。若言自生。此應思擇。又復泥團離瓶。瓶離於因。此中色等當云何有。若離泥團。果因二種無別異性。若泥團離瓶。而此果體即不和合。泥團若壞。瓶有所得。即非果時有因性故。此僧佉人言。譬如色等非果因二法有別異性。色等自體亦如離瓶先無有性。若彼決定實無所成。所說無異如瓶所作。杖輪水等非此所闕。彼等無別異性因果二無性故。何名無別異。謂不見因自體能作。如是果有所作。亦復不得無異性故。若無所作。何名因果。決定自體無別異性。若因無作。彼無作時果不和合。有異人言。我知差別。諸法從他性生。為對遣彼說。是故頌言。

 亦不從他生

釋曰。他生者。別異義。如他性瓶等不生眼等。由如是故。自緣既不生。他性亦然。若止遣諸法自相。應知有過。此中或有彼不和合。如是所作非勝義諦中。他緣能生內六處等。以他性故。此如瓶等。此中他性瓶等如內六處緣勝義諦中生無性可得。世俗諦中亦然。生無性可得相違義性無因生性及共生等。若有所得皆他義故。如是所有中論成就。究竟義中離不和合對治等法。若復如是世俗諦中有所得者。決定如前對治相違。世俗緣生有所得故。此亦非所得如是有所成即和合無性成已見邊二不和合。如是即於諸所成中有共過失。若別異所成。當知自有差別過失。此廣文不書。恐繁且止。非中論所說。如前對治。何以故。後對治亦爾。無此中所成和合道理。有異人言。取彼實有泥團。隨有杖等諸作用法共生瓶等。此異意樂。故頌止言。

 共生亦無性

釋曰。彼增上所作言非二法共生。若爾有言說對治過失。有異人言。如所意樂諸法如是無因而生。為遣彼義。是故頌言。

 亦不無因生

釋曰。如他所說。無因生性有所得者。即時處等彼相離性。決定有生可得。彼時處性能不相離。此若止遣對治過失。此中或有生性。諸論皆說。是有漏義。如是有性各各系屬。諸性有生。此中皆止。若有所作。即與阿含相違。如佛所說。有四種緣能生諸法。而此四緣諸經論中皆如是說。何等為四。謂因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如是四緣無第五緣。諸異宗中有執我者。執極微者何所以邪。此中若有常因者。彼時處性即能相離。彼一切果乃有同生。現見時處等不相離性次第生法彼同作因。即不相離因性可得。此無過失。是故同作諸因。此中非因。彼說如是生無有性。若有因故決定有果。彼同作諸因決定因性。此本有故。若同作因此相離者。即如前說對治相違。以本和合故。而彼諸因如是建立差別因無性。然彼處等有相離性可同生者。此之分位如士夫等。由如是故非士夫等。因本無和合性。士夫等句義。亦如自體。亦非定有。士夫等本性和合所有因性。如種子等。以士夫等本來分位或離所作性。如種子等因有所得或無所得。此復云何。若本來分位離所作性。或有所得即是無常。若不離所作自相亦即無因。如前已說非諸士夫。如彼種子能生於果。若如是見。此非道理。彼遍計性故。是故前說無第五緣。亦非斷滅。世間所有諸執無因惡因諍論亂意之者。為攝化彼故。如其分位於世俗諦開示宣說諸因緣等。此即非勝義諦。或有問言。自果於緣中為有邪。為無邪。物體第三分別無性。故頌答言。

 如諸法自性  不在於緣中

釋曰。譬如瓶衣。非即有故。亦非異故。如是眼等自性。若自緣若他緣若共有。而彼諸緣非即非異。若離自體即無有果。由自力能即有諸緣。此無異性應當思擇。由如是故。因果二法無別異性。何所以邪。若離是因。果不能成。彼能作因。其義亦然。若定有異性而彼自果於諸緣中即無所生。是故頌言。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復無

釋曰。若有此二。即互不相離。若見有他性。如此彼二非緣時中有果。非果時中有緣。若他性隨生。即因果二法非俱時有。剎那性故。若生不生二所作性。二俱無性。若不壞因。未來有果。此智所安立。乃說他性然。若取著他性非勝義諦有。或有人言。諸經論中皆說他緣能生諸法。云何此說非他性生。若諸緣中他性不生。豈可無自性諸法於緣中住。若爾緣即是非緣。若自性無所有者。果從他緣生。即非道理。故頌答言。

 亦非緣生果

釋曰。然生法所作有果可成。為總止餘義。是故頌言。

 果不從緣有  有無果生止
 若說生法時  無依無所生

釋曰。前說果不生無所成者。以能生果者自亦無性。若能生所生及彼生法。定有別異生法可得者。即彼所作說為能生。此中別異生法即無所成。若果離於緣。即所生生法云何得成。他所繫屬故。或有人言。所作如是從緣所成。非物體自性成故。是故非眼等六處能成緣法有此意樂。故頌答言。

 果不從緣生  此果緣中生

釋曰。若彼決定別異生法為可有者。彼無生法中間所作。若生而彼眼等決定生法互相離性。或如是生亦何不成。如是說者。彼無自性法。此中有過失。此異宗說。是故有過。若從緣生果。彼果性無依。緣亦無常。相離性中果云何成。如有頌言。

 果若別異解  無道理可依
 若一法作成  果體不可立

如本頌言。

 非無緣有果  無緣果亦無
 如是世俗中  常性不可得

釋曰。若或無緣。果即不成。若有果故。彼諸法體即有所得。彼等諸法亦非先有性故。是義當知從緣所生。若離緣生。虛無有果。譬如芽等。何能和合。若言從種生芽。即能生所生二和合故。亦非種子等緣一向能生。以餘法成即能有果。由如是故。果非常有。或有人言。從緣有果。此即非常。亦非無常。如是性中能生得成。釋者言。如汝所說。此有法故。即此所成。如是決定勝義諦中。非無緣有果。非無果有緣。俱不見故。眼等諸法此中亦然。於其緣性若止遣者。定知有過。是故當知。從緣有果。諸果體生。謂從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生故。以諸緣分別果體差別如是得成。譬如已成熟果。而諸因體差別分別。是故能作所作此中分別。此如是說。決定有果。決定之言即印持義。此中有果其義顯明。世俗諦中果法增勝。即有所得。然無分位可著。若果性有著。即他宗義。謂於緣中非實有果。若彼如是從緣生果。互相所攝有果隨轉。彼雖分位各別。然有果生此說緣生。是故此等諸緣生已亦各別故。諸未信許言即是不樂說義。若此果不生。即彼無有緣。何等為緣。謂隨所意樂。是故若無有緣。能生於果。此無道理。若或無緣。又復何有緣性可生。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觀緣品第一之餘

◎復次此中或有異意。謂以剎那如是緣性可成於果。雖非相續此無過失。是故頌言。

 非有亦非無  緣義和合爾

釋曰。所言無者。如兔角等。緣亦何無。此中意者。如前說性。此不可說不可伺察。謂以彼因於分位中不能取故。所言有者。諸緣於何性而有所說。是中無有少法而可施作。若有彼因及作用事。如上所說。此即為有如是果緣。其義顯明。如瓶燈等。此應思擇。此中決定。若有所離。即無所有亦非無有緣不和合故。如所說果或果分位彼三種功用能所性極成。彼若緣異即無功用。所施作故。此說顯明。彼有所生此無所離。此說義成。此中無有少法不生及非有性如量增廣體不生故。以無生法而可增故。若諸緣有體性。即不和合生。此中無功用體性止遣。其有如是有性者。有人謂於彼無功用不和合體性中亦有所成。如癡等體性。或量中減少。或生中減少。非壞因而有。非常因而有。如瓶決定離別異性。或彼境界智生。其理應思。若對治法起。即能遣除冥暗。若彼二種決定為有者。於境界智中即不成就。以世俗諦中。譬如燈等及瓶生因有所成故。是故應知。亦無所離。或有人言非有非非有。生時緣成故。謂以生時有作用性所發起故。此中雖有亦復不成決定生性。彼有即是增上所作。是故頌言。

 諸法無自性  非有亦非無

釋曰。謂以生時種類所作或有或無。後亦如是。不離有性無性或有所得。如是有諸緣論中說是相。非不有故。如兔角等。亦有說相。此有說相即世俗諦。非勝義諦。能成彼果說名因緣。然彼亦無諸法不有亦非不有。若其不有即無法可成。若爾云何有此能成之因而得和合。有若不成與成相違。無即決定。不成無。彼有性生故。譬如兔角亦有亦無決定不成。於一法中相違自性。本不生故。二俱有過。以如是因成如是果。豈得和合。若或於彼心心所法而有取著。此即說為所緣緣法。如是決定彼不和合。若勝義諦中如是眼識等有法可說。彼法生時無言說性。是故此中非所緣法而得和合。若有所說彼即相違。無亦相違。若有所緣。應知皆是世俗諦故。非勝義諦。勝義諦者。此中止遣。若有法轉時。即諸相隨轉。是即所緣。此說是為所緣緣法。是故頌言。

 於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

釋曰。若無緣之法生時。云何復有所緣法生。彼體無成故。又若等無間滅法。彼即容受所作為等無間緣。此中決定如是分別。是故頌言。

 若法未生時  即不應有滅
 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

釋曰。若法未生如石女兒死若法已生諸法皆滅。是故無彼次第緣法而得和合。以生滅性不和合故。即滅即生。而彼滅緣當云何有。是故緣滅無說性可轉如是則應生時為緣。若生時為緣者。生時已生又何用緣。生者起義。此不有故彼何有緣。若有所成。即是增上緣法。此若決定起伺察時。即無所有。故此諸法皆無自性。若起言說及伺察時。實無自性可得成就。是故頌言。

 諸法無自性  非有亦非無
 此有彼法起  如是無所有

釋曰。彼如是性非有性故。乃有是緣。論中所說緣者說有彼果故。如佛所說諸緣法者。謂有士夫所作果增上果勝報果平等果。非無體性故。如兔角等。或說有果。若如實所說。非勝義諦。何所以邪。果若有若無。緣中皆止遣。若如實觀察不即緣有果。不離緣有果。是故頌言。

 若謂緣無果  果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釋曰。非緣中出者。如砂出油。若或止遣緣生。定知有過。復次頌言。

 若果從緣生

釋曰。有異意樂。若言有果從緣可生。亦何不從非緣所成。以相似無性故。若正緣有成。非緣亦應成。若止其不生。又定知有過。復次頌言。

 是緣無自性

釋曰。意謂若無自性。彼云何能所作差別。此中謂顯果非自成故。復次頌言。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

釋曰。此中意者。如尊者提婆所說頌言。

 如衣因所成  能成因別異
 成法若自無  別異因何有

今此品中皆為止遣如是義故。或有人言。

 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釋曰。彼生不能無性故。此中有言果由緣成。緣法者是果之種類。果無自成無自種類。彼果決定從他性生而有所得。然為止其定生性故。無有緣成。亦無非緣成。無緣種類。無非緣種類。無非緣種類果可有果生無性。謂因等及緣有果圓成。彼緣所成此果無性。果無性故。緣與非緣復云何有。此中意者。若說生若說緣若說果。應知唯是世俗分別。如是皆非勝義諦境。今此品中皆為證成如。是義故。

觀去來品第二之一

前品已止生義。今當次第。勝義諦中諸有物體。如是總聚差別之義。而悉止遣。餘有所觀次應發起。如前品餘所分別說。諸有物體皆悉無性。謂先止遣彼生義已。餘諸句義亦然止遣。諸有所作雖復如是多種止已。然善巧智中有所生義還復發起。此無過失。有人言去。此中去者。去法勝義諦有彼果。此法有實性故。能作所作作法非不和合。今為止遣彼有能作所作及作法故。有此品起。此中應問。為已去名去。為未去名去。故頌答言。

 已去無有去

釋曰。已去名謝滅。若有去法可去。即彼去法為不極成。即不和合。自語相違。復次頌言。

 未去亦無去

釋曰。未去未生。若有去法可去。即如前所說。自語相違。不和合對治。復有人言。此言去者。總攝作用。諸差別等如所意樂。去時有去。為對彼異意故。頌遣言。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釋曰。而彼去時。或有所去。即不離已去未去二種法中。何以故。於一法中互相違性彼不生故。此中若說諸法無性。是義成就。若以是法於非法中有所成者。即去時去又何不成。是故亦無去時可去。復有人言。現見世間舉足下足有行動相。此往彼方不離所觀。有可去相。彼復謂言。世所作事。先由作者後有所作。作事方成。去相亦爾。復次頌言。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釋曰。若復別異。此云何有。復次頌言。

 非已去未去

釋曰。彼異意者。謂以去時有行動相。乃說去時以成去義。復次頌言。

 是故去時去

釋曰。異意謂離已去未去去時有去。復次頌言。

 云何於去時  而當有去法
 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釋曰。於一去法中若有去時可和合者。即應二種去法有性。而此去法不可得故。如是決定法止遣相離者。此有過失。若此去法有去可和合者。即非去時。如是決定。若言去時去法彼和合者。云何去時而有去邪。何所以邪。復次頌言。

 若去時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有去時  二謂去時去

釋曰。若言去時得有去者。此義不然。離已去未去無去時和合可去。是故若見有是法。還成過失。如所說過失者。謂去時有去。若此二種決定有去理可成者。即彼去法應於去時去可得邪。若爾即有二法可得。一謂去法去。二謂去時去。若爾此說還成去法可去。若有二去法者。此無道理。何以故。若去法去時有所成者。彼何決定。或有所得。此復云何。若或無所有。彼決定說。云何有此去時可去。諸法亦然。皆如是止若法決定。應有如是去時可去。非已去未去無如是見。是故此中無二去法。若有即成別異過失。復次頌言。

 若有二去法  即有二去者

釋曰。此何所以。如頌言。

 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釋曰。若如此說已。餘皆亦然。無二去者可見。亦非所樂。此復云何。此中如是無去者去時去法可去。若有去時可去者。非彼亦無去法可得。是故於其一去。者中無二去法。若有即成過失。或有人言。於一去法中去者相離。即無所得。若有所作即有去者。此中若有所依。即去時去法或有可說。是故無二去法和合。如是若於如前所說過失遣除。即無有少法可作。若有別異還成過失。復次頌言。

 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釋曰。去法若離。即俱時所起彼去作用即當破散。是中何有去者可得。若無去者。彼去者性所作無性。此中去者若不相離。而彼去法亦云何有。今此去者去法如實伺察。云何可說有去相邪。此去者中云何實有去者去法而可施作。又或去者若有別異。此復云何。復次頌言。

 去者即不去

釋曰。何所以邪。謂法自相止遣。復次頌言。

 不去者不去

釋曰。謂如前所有。相違法故。復次頌言。

 離去不去者  無第三去者

釋曰。以彼如是第三無性。是故此中無有去義。前言去者不去。如其所說。止法自相。為證成此義。復次頌言。

 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義

釋曰。無有是義。此復云何。復次頌言。

 若離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釋曰。以離去法。去者不和合。若有如是去法與彼去者。此中和合亦無別異去法可有。若或決定去有所作。即彼去法有去和合。復次頌言。

 去法若欲去  非無去者去

釋曰。若言如是異法有著。即離去法。去者可見。去法不離去者體故。彼皆無性。若復止遣法自相者。還成過失。若定有彼去法可成。如是即有二去法可立。乃成。去者。有去何等為二。一者有動。二即去者有異法可去。如是去法即成差別此中無有去法可取道理。若爾即有別異去者別異去法。若無去者去法可立。此無過失。有人謂去有發起可說有去。此中若或去者已去有發起邪。或別異邪。如是分位有所著故。所以頌言。

 已去中無發

釋曰。已去者。去彼去作用而已謝故。此中何有去法發起。復次頌言。

 未去中無發

釋曰。未去者。彼去作用未有生故。若離已去。未去性亦無發起。復次頌言。

 離已去未去  去時中無發

釋曰。是故今時云何有。去而得發起。所以去法發起無性去者無性其義亦然。由是當知勝義諦中去者去法分別悉無。或有人言。此中應有如是去法。已去未去去時分位因性可成。彼說不然。若或先有去法發起。即有去時。後亦復有去者發起。此中無去法故。即無去作用。去時作用已謝滅故。如前所說。去法發起即無分位。亦無去時可有。若彼去時有所發者。又離去法去時不有。云何當有已去未去。彼皆無性。如是無去故。云何如前去法有所發起。以彼去法發起無故。去中皆止諸有體性。去無性故。即不和合。此中決定說者。若無去故何有去法。以無去無去法故。亦無彼去作用發起。去云何有。復次頌言。

 去未去去時  云何有分別

釋曰。若不見有如是去法所發起故。餘一切處其義亦然。已去未去去時分位。因性所成。一切皆無去法可得。以彼如是發無性故。若有如是去法。於勝義諦中如理思擇。分位對治悉無所有。云何當有已去未去去時分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上篇:般若燈論釋

下篇:十二門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中觀部目錄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品目 觀因緣門第一  (萬法所因似各有性,推...

中論

中論卷第一 釋僧睿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六十頌如理論

六十頌如理論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大乘廣百論釋論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一 聖天菩薩本 護法菩薩釋 三藏法...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勝義空經

佛說勝義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註音版】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佛教詞典】般若頭

(職位)禪林司般若經者。...

【佛教詞典】三身體相

【三身體相】 p0188 佛地經論七卷十二頁云:又法身者:...

開始很猛的人,退下來也很快

修行人的通病就是他的發心很猛,恨不得一腳就踏到。但...

果卿居士:感謝輕賤辱罵你的人

《金剛經》中告訴我們,有的人現在雖然持戒念經,也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中生

【經文】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

念佛的精進與調適

各人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須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臨終俱宜念佛以助

原文: 人之臨終,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聽,...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從而反省自己的心態...

如何判斷發心的正與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

心若無塵

心若無塵,人的氣質和品位便得以提升,生命便蘊涵著高...

這四種行業的罪業無量無邊

【善男子。譬如有人壓油為業。一一麻粒皆有蟲生。以輪...

弘一法師供奉地藏菩薩之靈感

地藏菩薩廣大靈感,為諸大菩薩中第一,其靈感之益見於...

這只野狐到底聰明在哪裡

原文: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

夫妻閨房之禮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間的相處,雖然是人倫之始,但如不能節制,以致...

【視頻】《佛說法受塵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法受塵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禮拜法華經序

禮拜法華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