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見納息第五之二

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皆以自在變化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然諸法生非因自在漸次生故。謂諸世間若因自在變化生者則應一切俱時而生。彼因皆有無能障礙令不生故。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餘因故。若謂諸法皆從自在欲樂而生故不頓起。自在欲樂何不頓生彼生欲樂自在恆有無能障故。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生欲樂便非自在。又應無窮彼因復待餘因生故。又若自在生諸法者因無別故法應無別。若謂自在生初一法後從彼法轉復生多。彼法云何能生多法亦如自在體是一故。又所生法亦應是常果似因故。又自在體應不能生彼體是常如虛空故。

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是無因無緣。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此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見諸世間因果形相非定相似。諸有營求或不果遂便撥所受無因無緣。然諸所受非無因緣。現見諸法因緣生故非一切法一時生故。若無因緣應皆頓起應一切法無差別故。若無因緣。由何差別故諸所受非無因緣。

諸有此見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作苦樂。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所受苦樂非自作非他作無因而生。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此非因計因戒禁取。及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見苦及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無衣迦葉波因緣是此見等起。彼無衣迦葉波昔在家時曾為商主。數入海採寶最初入時逢諸海難辛苦得出便作是念。此難苦者是我自作坐入海時不洗浴故。彼於第二入時便自洗浴。既入海已遇難如前辛苦得還復作是念。此難苦者是他所作坐入海時不祠天故。彼於第三入時便自洗浴。及亦祠天既至海中如前遇難。困而得免。便作是念如是艱苦自作他作。坐入海時洗浴祠天不殷重故。彼於最後便極殷重洗浴祠天然後入海。入已遇難亦復如前僅得迴還便作是念。此所遭苦不由自他。但無因得。彼由此故便見居家攝受過失。即往無衣外道法中出家。後於王舍城見佛便問苦由誰作。爾時世尊以四記論法而調伏之。廣說如無衣迦葉波經。故彼因緣是此見等起。前來所說諸戒禁取皆見苦所斷者。依我常倒起於果處轉故。雖非因計因而見苦所斷。謂戒禁取總有二類。一非因計因。二非道計道。非因計因復有二類。一迷所執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前依我常倒亦於果處轉故。隨二倒見苦所斷後唯於果處轉。果相麁顯易可見故。計因為因非全邪故。既迷果相故亦見苦所斷。非道計道亦有二類。一執有漏戒等為道。此迷麁顯果相起故見苦諦時便能永斷。二執謗道謗邪見等為道。此親違道於因果相不別迷執故見道時方能永斷。謗集滅時既撥所斷所證法相。若執為道便為無用。定依所斷及所證法而立道故。又彼所撥與道相異必無彼無間執彼為道者。若於後時執彼為道定於果處而起道執。見苦諦時此見便斷故。無戒禁取見集滅所斷。見取所執無所待對但執為勝諸邪見後皆得現前故通四部。此中所說諸戒禁取唯非因計因故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我及世間常恆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然彼所執我及世間皆非常住。實我我所不可得故。現見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物有轉變故。因緣生故。諸有生者。一切皆當有滅壞故。不應執我及世間常恆堅等。言皆顯常義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有我。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諦故者。謂實義故。住故者。謂法爾故。我有我者謂我恆有。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乃至廣說。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無我。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諦故住故如前釋。我無我者。謂我當無。問此正法中亦說無我而非惡見。彼外道亦說無我何故名惡見耶。答此正法中於無我空行聚。見空無我說言無我故非惡見。彼外道於無我空行聚中妄謂有我。但說彼我當來不有故是惡見。此邊執見斷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乃至廣說。諸有此見我觀我眼色即我。此有身見見苦斷。我觀我者謂有外道執我遍內外法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我眼根及色俱即我故。諸有此見我觀無我眼即我色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斷。我觀無我者謂有外道以眼是不共。又是內法故執之為我。色與此相違但是我眾具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於無我諸有此見無我觀我色即我眼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所斷。無我觀我者。謂有外道現見世間大地諸山經久不異。謂與我理相應便執為我。眼與此相違但是眾具故眼見色時謂無我觀我。問何故不說無我觀無我。答以一切法實無有我。若說無我觀無我者便是正見故此不說。問若有外道執耳聲等是我非餘故。眼見色時說無我觀無我此豈正見耶。答彼執耳聲等是我雖是惡見若說無我觀無我即是正見是故不說。此中諸有身見者顯彼自性。諸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等起差別亦如前應知。諸有此見此是我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教者生者等生者起者等起者語者覺者等領受者。非不曾有。非不當有。於彼彼處造善惡業。於彼彼處受果異熟。舍此蘊續餘蘊。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等起差別亦如前應知。問初所說常論與此所說有何差別。有說。初者依定此依尋思。有說。初者是師後是弟子。有說。初是軌範後是近住。有說。初是尊重後是學者。有說。初是證者亦是說者。後是證者而非說者。有說。初執我從前際至今際恆有後執我從今際至後際恆有。是謂初後常論差別。問云何建立如是六見。為以自性為以所依所緣。設爾何過。若以自性者但應有二。謂有身見邊執見。若以所依所緣者應有十八。謂依眼色有三乃至依意法亦三。或成三十六。謂依眼色有六乃至依意法亦六。答此中以所依所緣故建立六種。問豈不已說應成十八或三十六耶。答不爾。所以者何。此中總依覺所覺根。根義有境界境界差別行相而建立故。若依相續剎那差別則有無量。今略說爾所。

諸有。此見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離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能舍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受妙五欲者。謂人及欲界天。有說。唯欲界天以彼五欲極勝妙故。現法涅槃者謂於現身所得涅槃。問此何故成見取。答五妙欲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出離等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入四靜慮具足住是勝功德。何故取為現法涅槃亦名見取。答世俗靜慮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離垢穢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亦有外道執無色定為涅槃者。此中何故不說。答彼諸外道多執靜慮為涅槃少執無色。此中依多分說是以無過。復次彼執無色為究竟涅槃。此中說現法涅槃故不說彼。復次四根本靜慮是樂道所攝故。諸外道計為現法涅槃。四無色是苦道所攝故。彼不執為現法涅槃。復次無色定微細諸外道於彼不了達故。謂為斷滅深生怖畏故不說。為現法涅槃。以是故不說無色。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聞說涅槃是勝妙樂。便謂若得欲界色界五地樂者。即名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五地中諸有情類受諸快樂。便謂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有說。外道由近惡友故起此見。問何故此見取見苦所斷耶。答此見依我見轉執有我體受涅槃樂故。復次此於果處轉執有漏果為涅槃故。復次此迷苦諦以苦法為樂故有九慢類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中說九慢類而不廣分別。今欲分別故作斯論。問此見納息中但應分別諸見。何故分別諸慢類耶。答前已說一一蘊中說一切法。是故一一納息亦說多法而無有過。尊者世友說曰。此納息中正分別諸惡見。亦分別似惡見諸煩惱中無似惡見如諸慢者。故於此中亦分別慢。大德說曰。以諸慢類依有身見。是有身見之所長養。有身見後而現在前。已見諦者不復起故。由是此中正分別見亦分別慢。尊者覺天說曰。諸見慢類俱令有情難入佛法是以皆說。謂諸有情若無惡見及諸慢類。則能歸依如來正法修習梵行出生死苦得涅槃樂。由有見慢便不歸依如來正法失於勝利。尊者妙音說曰。惡見慢類俱障有情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過失尤重是以俱說。我勝者彼於等謂己勝。是依見起過慢者。是依有身見所起過慢。於等謂己勝是過慢攝故。我等者彼於等謂己等。是依見起慢者是依有身見所起慢。於等謂己等而高舉是慢攝故。我劣者彼於勝謂己劣。是依見起卑慢者是依有身見所起卑慢。於多勝謂己少劣是卑慢攝故。有勝我者。彼謂有他勝己。即是於勝謂己劣。餘如前說。有等我者。彼謂有他等己。即是於等謂己等餘如前說。有劣我者。彼謂有他劣己即是於等謂己勝餘如前說無勝我者。彼謂無他勝己即是於等謂己等餘如前說。無等我者。彼謂無他等己即是於等謂己勝。餘如前說。無劣我者。彼謂無他劣己即是於勝謂己劣。餘如前說。此九慢類即七慢中三慢所攝。謂慢過慢卑慢。依此本論所釋如是。依品類足論我勝慢類中攝三種慢。若於劣謂己勝即是慢。若於等謂己勝即是過慢。若於勝謂己勝即是慢過慢。餘八慢類如理應說。此九皆通見修所斷而此中不說者。有說。以是傍論故。有說。彼非見相似故。

諸有此見風不吹河不流火不然乳不注胎不孕日月不出不沒。雜染清淨自性安住不增不減。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因不正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遍一切處。於諸法中冥伏作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是我作。非彼能爾如見樹動知風所為。機關動時知人所作。大德說曰。有諸外道因惡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轉變諸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我令彼現如是相。如樹等動見影亦動。化主語時化身亦語。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諸有情諸趣流轉相續不斷。見風河等隨處隨時有無不定。便謂有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令風河等種種轉變或有或無。有說。外道親近惡友隨惡友教。發起此見。

眾生執我作。乃至廣說。此中略釋諸契經中呵責惡見伽他中義。執我能作等者。執內身中有勝義。我能作能生能化諸物。執他能作等者執外身中有勝義我。能作能生能化諸物。能作者作內恆有法。能生者生外恆有法。能化者化為內外非恆有法。復次能作者作自身諸法。能生者生他身諸法。能化者化為非情諸法。各謂一一非一切者。顯諸外道一一別執非一切。同箭謂惡見能中傷故者。顯此惡見行相勐利遠有所傷。猶如毒箭。彼諸外道無明所盲。不能如實觀知過患。當觀此是箭。乃至廣說。此中勸彼應觀惡見是真毒箭。與老病死為前導故者。如世毒箭引生眾苦。如是惡見引老病等種種苦惱具慢眾生。乃至廣說。此中顯示具慢七者慢所縛著故。於斷常見互相違逆不能越度無際生死。七慢如上說。著者少分著。多著者多分著。遍著者週遍著。縛等亦爾。問著與縛何差別。答名即差別。復次義亦有別。著謂堅著是難洗除義。縛謂纏縛是難解脫義。復次著者是相應縛。縛者是所緣縛。謂七慢類具二縛故。於彼眾生能著能縛。復次著謂著其心縛謂縛其身。是謂縛著二義差別。斷常見類互相違逆者。如在家者由貪縛著故於所攝受互相違逆。諸出家者由慢縛著故於斷常見互相違逆。無際生死者諸趣諸生流轉不息是生死義。如是生死無有前際不可知故。有先因故而有後際以般涅槃為後邊故。復次生死其量長遠不知得解脫時故名無際。得當得俱坌。乃至廣說。此顯外道於已得當得蘊界處中。為貪瞋癡塵之所坌故。於苦樂行二邊過失不如實見。以不見故極沉極走沉。謂大緩不能進趣。走謂太急不能達到。頌中餘義如論具釋。

如契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等。各依勝解起諸諍論。一切皆於五處而轉。何等為五。一者執我死後有想。唯此諦實餘皆愚妄。二者執我死後無想。三者執我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四者執我死後斷滅。五者說有現法涅槃。彼五即三三即彼五。彼五即三者。謂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即此常見。彼斷滅論即此斷見。彼現法涅槃論即此見取。三即彼五者。謂此常見即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此斷見即彼斷滅論。此見取即彼現法涅槃論。

又梵網經說六十二諸惡見趣。皆有身見為本。六十二見趣者。謂前際分別見有十八。後際分別見有四十四。前際分別見有十八者。謂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二無因生論。四有邊等論。四不死矯亂論。後際分別見有四十四者。謂十六有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滅論。五現法涅槃論。此中依過去起分別見名前際分別見。依未來起分別見名後際分別見。若依現在起分別見此則不定。或名前際分別見或名後際分別見。以現在世是未來前過去後故。或未來因過去果故。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者。一由能憶一壞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執我世間俱常。問彼何故作是執。答彼計轉變或隱顯故。轉變論者。作如是執乳變為酪。種變為芽。薪變為灰。如是等類。若續彼而有者皆是彼所轉變。非彼法滅有此法生故。一切法自性常住。隱顯論者。作如是執。諸法自性或隱或顯。彼見此處先有如是形顯份量大地洲渚妙高山王餘山大海諸樹等壞。後於此處復有如是形顯份量大地等成。便作是念。彼於中間不可見者非性壞滅。然壞劫時彼性潛隱至成劫位彼性復顯。又七士身常無動轉互不相觸命不可害故作是念。我及所憶二俱是常。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二由能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彼便執我世間俱常。由計轉變或隱顯故。彼若能憶外器壞成。由見此處先有如是形顯份量大地洲渚。如前乃至命不可害。若不能憶外器壞成執世間常理不待說。故作是念。我及所憶二俱是常。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問此與第一義有何異。答前雖憶多而於能憶諸生無間未得自在。今雖憶少而於能憶。諸生無間已得自在。三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諸蘊相續。謂見死有諸蘊無間中有現前。復見中有諸蘊無間生有現前。又見生有諸蘊無間本有現前。本有諸蘊分位相續乃至死有。譬如水流燈焰相續。由不覺知微細生滅於諸蘊中遂起常想故。便執我世間俱常。由計轉變或隱顯故。如刀於鞘蛇於其穴人於闇室入出隱顯。故作是念。我及所見二俱是常。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四由尋伺不如實知。謂我世間俱是常住。彼作是念。有法常有。無法恆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彼執因果從無始來性唯是一無滅無起。故是前際分別見攝。彼若執色以為我者。由見顯形恆相似故便執為常。若執心等以為我者。由心等法無間生故相似生故恆時生故。不能了知細生滅故。能憶往昔所更事故。前後事業互相似故他不礙故。便執為常。彼由如是虛妄尋伺。執我世間俱是常住。如是四種前際分別執遍常論。由劫及生死生尋伺四事而起。

四一分常論者。一從梵世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作如是執。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梵王能化在彼常住。我等所化故是無常。二聞梵王有如是見立如是論。大種無常。心是常住。或翻此說心是無常大種常住同彼忍者或住梵世或生此間。或展轉聞如是道理便作是執。我以大梵天王為量。是故世間一分常住一分無常。三有先從戲忘天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便作是執。彼天諸有不極遊戲忘失念者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極戲忘念從彼處歿故是無常。四有先從意憤天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便作是執。彼天諸有不極意憤角眼相視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意極相憤角眼相視從彼處歿故是無常。問如是諸天住在何處。有說。彼住妙高層級。有說。彼是三十三天。如是四種前際分別一分常論。由執大梵大種或心戲忘憤恚四事而起。

二無因生論者。一從無想有情天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雖能憶彼出無想心及後諸位。而不能憶出心以前所有諸位。便作是念。我於彼時本無而起。諸法如我亦應一切本無而生。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有因自然生起。二由尋伺虛妄推求。今身所更既皆能憶前身。若有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應能憶。既不能憶故知彼無。又作是念。若依彼生諸有情類必還似彼。如酪中蟲還似於酪。牛糞中蟲還似牛糞。青叶中蟲還似青葉。父母生子還似父母。非即酪等是蟲等因。故知一切身及諸根覺慧等法皆無因起。又作是念。現見孔雀鸞鳳雞等山石草木花果刺等。色形差別皆不由因自然而有。彼作是說。誰銛諸刺誰畫禽獸誰積山原誰鑿澗谷誰復彫鏤草木花菓。如是一切皆不由因於造世間無自在者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因生自然而有。如是二種前際分別無因生論。由無想天虛妄尋伺二事而起。

四有邊等論者。一由天眼見下唯至無間地獄。見上唯至初靜慮天。執我於中悉皆遍滿。彼作是念。過此若有我及世間我亦應見。既更不見故知非有。由斯便執我及世間俱是有邊。即是二種有分限義。二由依止勝分靜慮發淨天眼傍見無邊執我於中悉皆遍滿。由斯便執我及世間俱是無邊。即是二種無分限義。三由天眼及神境通。由天眼通見下唯至無間地獄。見上唯至初靜慮天。由神境通運身傍去不得邊際。遂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世界起無邊想。執我於中悉皆遍滿。由斯便執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即是二種俱有分限無分限義。四非有邊非無邊者即遮第三為此第四。彼作是念。我及世間俱不可說定是有邊定是無邊。然皆實有。或有說者。彼見世間橫無邊故。執我世間俱非有邊。彼見世間竪有邊故。執我世間俱非無邊雖無決定而實有我。復有說者。彼執我體或舒或卷不可定說。舒無邊故說非有邊。卷有邊故說非無邊。問如是四種既緣現在。云何說為前際分別。答彼待未來亦名前際。復有說者。此四由憶成劫壞劫而建立故。皆得說為前際分別。謂第一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我及世間竪有分限故便起有邊想。若第二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我及世間橫無分限故便起無邊想。若第三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我及世間竪有分限橫無分限。起亦有邊亦無邊想。若第四論由憶過去壞劫之時。我及世間雖不可得份量狹廣。而是實有起非有邊非無邊想。有作是說。執有邊者即是斷見。執無邊者即是常見。執亦有邊亦無邊者。即是一分斷見一分常見。執非有邊非無邊者。即是唯起薩迦耶見。如是四種前際分別有邊等論。依前所說多四事起。

四不死矯亂論者。不死謂天。以天長壽外道執為常住不死。有諸外道求生彼天。聞外道論作如是說。若有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得生彼天。若不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無得生義。然無亂有二種。一有相有分別。二無相無分別。有真見者無相無分別無所依故。無真見者有相有分別有所依故。彼外道輩於諸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一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決定答彼所問。便為妄語。由妄語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彼怖妄語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謂作是說。我於諸天秘密義中不應皆說。或自所證或清淨道。二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撥無彼所問義便為邪見。由邪見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彼怖邪見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餘如前說。三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不實印彼所問。彼或詰問。我便不知。由無知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彼怖無知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餘如前說。四作是念。我性昧劣不能搆集矯亂言詞。又作是念。若一向執非為妙善。以一向執非皆稱順諸有情心。若於他心有所違逆。我便不得生於彼天。故我應依不相違理。若有問我有後世耶。應返問言。汝何所欲。若言欲有應印彼言。我於後世亦許為有。如是問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或問如是或不如是或異或不異。皆應返問隨彼所欲我便印之。又作是念。我性愚癡。若違拒他彼便別我。怖愚癡故於諸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問如是四種是何見攝。答彼四於天起不死想皆常見攝。計答他問為生天因是戒禁取。問此四寧是前際分別。答此四皆於現在事轉。待未來故立前際名。或有說者。此四皆緣先所聞教。謂彼外道先聞自師所說至教。要由如是答他所問生不死天。彼不死天要由如是答問故得。故此四種皆是前際分別見攝。如是四種前際分別。不死矯亂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事起。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

此卷第二十三幅十六行。戒禁取問(之下)善及染污(乃至)故說命根緣緣識三界四部隨眠隨增(等)一百四十六字者。即是此論第八十七卷。卷末文耳。宋藏錯寫焉。此中二本即雲。此四寧是前際分別。答此四皆於現在事轉。待未來故立前際名。或有說者。此四皆緣先所聞教。謂彼外道先聞自師所說至教。要由如是。答他所問生不死天。彼不死天。要由如是答問故得。故此四種皆是前際分別見攝。如是四種前際分別。不死矯亂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事起(已上)此一百九字。乃正文也。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

奮迅王問經

奮迅王問經翻譯之記 一初菩薩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

【佛教詞典】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   2、世界三大宗...

【佛教詞典】如實修行相應

(術語)其所修所信相應於法之實義也。...

世智辯聰與般若智慧

世間人書念得多,接觸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觀念...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

夏季吃肉不如吃豆

毛豆是膳食纖維之王。 毛豆既富含植物蛋白,鉀、鎂元素...

貪利養的提婆達多

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時,阿闍世王非常恭敬提婆達多,除了...

淫慾心的對治方法

男子欲重,女子情重。情與欲是學佛修行中兩個很大的障...

如果這個離不開,你修什麼都危險

我們在末法的時候,哪有善知識呢? 實在沒辦法的時候,...

造地藏菩薩像感應三則

宋朝,開寶寺的釋惠溫,有一位侍奉他的童子,不知姓名...

念珠的作用

念珠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修行者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

聖嚴法師《不住於相而行佈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

地藏菩薩靈感近聞錄

夢見延壽 左君履和,二家兄之內侄,左文襄公之曾孫也。...

聖嚴法師:人生的意義是與人分享

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人的生活,是為了提升自己的...

暇滿人身最難得

生活在有機會聽聞佛法的地方,這樣的人身是無價的珍寶...

【視頻】三十五佛懺悔文(智悲)

三十五佛懺悔文(智悲)

【視頻】《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