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五

如契經說。鄔揭羅長者白佛言。世尊。我於一時自手執杓施僧飲食時。有天神空中語我。長者當知。此阿羅漢果。此阿羅漢向此不還果。此不還向。此一來果。此一來向。此預流果。此預流向。此持此犯。我於爾時雖聞彼語。自省無有不平等心。於僧眾中等心而施。問彼天神者為是誰耶。復何因緣來語長者。答有作是說。是魔眾天欲為長者善品留難。有說。是鬼以虛誑言惑亂長者。有餘師說。彼是長者常所祭天故來空中。示導長者福田差別。有餘復言。彼是長者過去親屬生在天中。以誠實言汲引長者。問若是長者過去親屬於預流向云何能知。見道迅速非其境故。答預流向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得順抉擇分名為世俗。已入見道名為勝義。住世俗向是彼天境。若勝義向舍利子等。尚不盡知況彼天等。彼天所示但是世俗。能受長者所施食故。亦有餘經說勝義向。如世尊告婆拕梨言。若有苾芻是俱解脫。我設告彼汝來以身於此濘渠為我作彴。婆拕梨聽於意云何。彼聞我命為拒逆不。將登躡時為退避不正踐蹈時為轉側不。婆拕梨曰不也。世尊復告婆拕梨。置俱解脫。若有苾芻是慧解脫。我設告彼乃至廣說。復置慧解脫說於身證。復置身證說於見至。復置見至說信勝解置信勝解說隨法行。置隨法行說隨信行。佛問彼答一一如前。有說。此經亦說世俗預流果向。以見道中不能聽受佛語義故。評曰此中說勝義向於理為善。以說隨信隨法行故。問住見道時無能聽受。佛說義者無異心故。如何世尊以言告彼。答世尊依彼志樂而說。無如是事為分別故。假在見道有異分心。能受如來此言義者。必捨見道作所勅事。佛意呵責婆拕梨言。住見道中尚從我命。況汝遠離一切功德。而於我所生違逆心。是故此中說勝義向問長者何故雖聞天語。猶於僧中平等心施。有說。僧眾皆是長者一揵椎聲所召集故。彼作是念。此皆是我一揵椎聲之所召集。無宜於此不等心施。有說。僧眾受此飲食皆除飢渴無差別故。彼作是念。我施飲食為除飢渴。如阿羅漢受我施已飢渴得除。具縛異生受我飲食亦復如是。無宜於此不等心施。有說。長者施僧飲食本意但欲饒益他故。彼作是念。我施飲食為饒益他不欲自利。如阿羅漢受我飲食所得饒益。毀戒亦然。是故我今應等心施有說。長者避愛恚故彼作是念。若施不等僧或於我起愛恚心。由此當招不如意果。我即於彼便作怨讎。何得名為真淨施主。有說。長者隨佛教故彼作是念。如來常說若有於一補特伽羅偏心敬養有五過失。若有一失尚不應為何況於五。有說。長者不望報故。彼作是念。施果異熟唯欲界受。我若命終當生色界。施果於我便為無益。設當有益尚不希求況復無益。故我但應平等心施。有說。長者敬出家故彼作是念。我離欲染得不還果。猶於居家眷屬珍財不能棄捨。諸出家者雖有具縛。而於居家眷屬財產能棄能捨能不積集。受佛禁戒盡壽修行。純一圓滿清淨梵行。設有失念毀犯戒者。深生慚恥常希清淨。若在居家不能如是。故我於此應等心施。有說。長者重儀相。故彼作是念。諸出家人剃髮染衣。儀相同佛持戒破戒。俱令世間瞻覩生福。為作福田故我於中應等心施。有說。長者荷佛恩故彼作是念。我依佛法獲得忍智。金剛杵劍摧破二十身見山峯。斷截無邊惡趣根本。作有邊際定趣涅槃。於四諦中慧眼清淨。盡下分結出欲淤泥。故我不應於佛弟子。心不平等而行惠施。有說。長者顯自所得覺慧堅牢不可轉故。彼作是念。我慧堅牢豈隨天言輕有轉變。故於僧眾施心平等。顯己如是故來白佛。

如契經中佛告慶喜。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於無餘大涅槃界。問初受食者有貪瞋癡。後受食者貪瞋癡盡。何緣施果無差別耶。答由思及田有偏勝故。佛依偏勝說果無差。謂初難陀難陀跋羅姊妹二人。聞說菩薩受十六轉甘味乳糜。必當得成無上等覺。歡喜踴躍發殊勝思。持上乳糜奉施菩薩。菩薩食已即於是夜。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女聞倍喜更起勝思。彼所施田雖非殊勝。由思勝故能招勝果。准陀於佛將涅槃時。見佛身形少如衰變。又聞不久必入涅槃。戀慕不堪其心擾亂。殊勝思願不能現前。然由勝田能招勝果。佛依此故說無差別。有作是說。欲遮准陀變悔心故。如彼經說。佛告阿難。若彼准陀工巧之子。或他所引或自尋思。於施食中而生變悔。於難得事便為不得。難得事者所謂諸佛將涅槃時最後供養。彼若生變悔者。汝便應以六處而勸喻之。謂施食因緣能招長壽。色力樂譽富貴臣僚。我從世尊親聞是事。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於無餘大涅槃界。復應告彼准陀。當知於施食中。若生變悔汝於如是難得事中便為不得。如失菩薩將成佛。時奉施乳糜。所生勝福慎莫變悔。由此故言二果無別。有說。二時俱能資益離染身故。謂食於消化時能作食事。佛於後夜成正覺時。彼食消化如成正覺。涅槃亦爾。故說二施果無差別。有說。初受食已證得佛法。後受食已受用佛法。得修習修說亦如是。有說。初受食已便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後受食已亦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有說。初受食已渡煩惱河。後受食已渡生死河。有說。初受食已涸煩惱海。後受食已涸生死海。如是拔煩惱樹。拔生死樹。破煩惱山。破生死山。越煩惱依。越生死依。說亦如是。有說。初受食已棄捨集諦。後受食已棄捨苦諦。有說。初受食已證入道諦。後受食已證入滅諦。有說。初受食已捨集入道。後受食已捨苦入滅。有說。初受食已超越諸漏。後受食已超順漏法。有說。初受食已超四暴流。後受食已超順流法。如流順流說超差別如是。扼順扼取。順取身系順身系。諸蓋順諸蓋說超亦爾。有說。初受食已摧破二魔。謂煩惱魔。自在天魔。後受食已亦破二魔謂蘊魔死魔。有說。初受食已入有餘大涅槃界。後受食已入無餘大涅槃界。佛依如是種種因緣。說二種施果無。差別。

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一

大種與大種為幾緣。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譬喻者所說故。彼說緣性非實有法。問彼何故作是說。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無明緣行。行相有異無明一相。如何一相無明為緣生異相行。而緣是實。尊者亦說。緣是諸師假立名號。體非實有。亦為遮止如是所說顯示諸緣體是實有。若諸緣性非實有者。則一切法皆非實有。以因緣攝一切有為法。等無間緣攝過去現在。除阿羅漢最後心聚。餘心心所法。所緣緣增上緣攝一切法故。又若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諸法甚深。謂不依因緣觀察則諸法性麁淺易知。若以因緣而觀察者。則甚深義過四大海。唯佛能知非餘所測。又若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有三菩提。謂以上智觀因緣故得佛菩提。以中智觀得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得聲聞菩提。又因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有三品慧。謂下品慧應常下品。中應恆中。上應恆上。無實緣力令增減故。若爾便無師徒教習。又師徒性應無改轉。尊者妙音亦作是說。若緣非實師不應令弟子覺慧轉。下作中。轉中作上。無修習緣令增長故。師徒教誨應不得成。師應常師弟子亦爾。由如是等所說理故。知緣自性決定實有。問若緣實有當云何通譬喻論師所引經義。答無明雖一作用有多。多用為緣生異相行。以有為法隨託眾緣。有無量門作用別故。譬如一士而有五能。而不相違彼亦如是。有說。為顯諸有為法自性羸劣。不能自起必藉他緣。無實作用無有自在故作斯論。此中自性謂法自體。或云此顯所生諸法自性羸劣。以羸劣故有藉四緣。或三或二方得生起。尚無有法藉一緣生況無所藉。如羸病者。必假若四若三若二。所倚任緣而得起轉。尚無假一況全不假。或云此顯能生因緣自性羸劣。以羸劣故或四或三或二相資方能生法。如羸劣者。或四或三或二相假能辦一事。如契經說。色是無常色之因緣亦無常性。無常所起色云何常。由諸有為性羸劣故不能自起。謂彼無力可能自生。由不自生故藉他起。要假緣力方得生故。由藉他緣故無作用。謂法無慾作是念言。我應作誰誰令我作。無作用故則無自在。謂我勿起我勿滅中。諸有為法不自在故。有說。為遣諸緣起愚故作斯論。緣起愚者。謂彼聞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便謂唯此是緣起法今欲決定顯示從緣所生。內外諸法皆是緣起。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大種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俱生互相望為俱有因。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依種類總相而說。然四大種有十一種。謂眼處所依。乃至法處所依。眼處所依與眼處所依為因。增上與餘所依但一增上。乃至法處所依與法處所依為因。增上與餘所依但一增上。眼處所依大種復有二種。謂左與右左與左所依為因。增上與右所依但一增上。右與右所依為因。增上與左所依但一增。上左眼所依大種復有二種。謂所長養及異熟生。長養與長養為因。增上與異熟生但一增上。異熟與異熟為因。增上與所長養但一增上。異熟大種復有二種。謂善業異熟及不善業異熟。善業異熟與善業異熟為因。增上與不善業異熟但一增上。不善業說亦爾。善業異熟大種復有二種。謂天及人。天與天為因。增上與人但一增上。人說亦爾。天大種復有二種。謂欲界及色界。欲界與欲界為因。增上與色界但一增上。色界說亦爾。色界大種復有四種。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初靜慮與初靜慮為因。增上與餘靜慮但一增上。乃至第四靜慮說亦爾。不善業異熟大種復有三種。謂地獄傍生餓鬼。地獄與地獄為因。增上與餘二但一增上。傍生餓鬼說亦爾。如說異熟。長養亦爾。如說左右亦爾。如說眼處所依大種。乃至法處所依大種亦爾。此中異者。謂五外處有自他身。情非情等差別應思。問同趣同地處所差別。展轉相望為有因不。答有說。無因。此不應理。應有大種是剎那故。謂五淨居所有大種。無始生死曾未起故。諸所造色十一種等准前大種廣說應知。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有說。大種與所造觸為同類因。此不應理。大種所造觸非同類故。所造色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總相說。差別說者准前大種如理應思。所造色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有說。造觸與諸大種為同類因。此不應理。造觸大種非同類故。

大種與心心所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與身識彼相應法。及與意識彼相應法為所緣。身識及相應法。取自相。意識及相應法。取自相共相。增上者如前說。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心心所法等無間。心心所法現在前。所緣者。謂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心心所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眼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眼處與眼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眼處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如眼處。耳鼻舌身香味處亦爾。大種與色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色處與色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色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如色處。聲觸處亦爾。總說雖然而義有異。謂大種與聲處為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聲處與聲處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聲處與大種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觸處為因。增上。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觸處與觸處為因。增上。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觸處與大種為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意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與身識意識為所緣。身識取自相。意識取自相共相。身識取時若一若多廣如前說。意處與意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處等無間。意處現在前。所緣者。謂意處與意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此依種類總相而說。然意處有六種。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中眼識與眼識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增上者如前說。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眼識非色故。如眼識與眼識。眼識與耳鼻舌身識亦爾。眼識與意識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所緣者。謂眼識與意識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如眼識對六識。耳鼻舌身識對六亦爾意識與意識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所緣者。謂意識與意識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意識與眼識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增上者如前說。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意識非色故。如意識對眼識。意識對餘識亦爾。問眼等五識展轉無間現在前不。答諸瑜伽師說。眼等五識展轉無間不現在前。皆從意識無間生故。阿毘達磨諸論師言。眼等五識展轉皆得無間而起。若不爾者違根蘊說。如彼說。苦根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意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法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所緣者。謂與身識相應法。及意識相應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法處與法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即相應等五。等無間者。謂法處等無間。法處現在前。所緣者。謂法處與法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法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大種與眼根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眼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如眼根。耳鼻舌身男女根亦爾。大種與命根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命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大種與意根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增上義皆如前說。意根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如意根。樂苦喜憂捨信精進念定慧根亦爾。大種與未知當知根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諸大種與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及相應根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未知當知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問大種對處問答有三。何故對根問答唯二。答彼造論者意欲爾故。謂所造論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有說。此是有餘之說。有說。此中現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有說。此中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有說。諸根即處所攝。若說處當知已說根。是以不問。有說。此中廣略漸次。謂初四問次三後二。由前廣說後可准知。為去繁文漸略而說。問色法於色法有同類因耶。答西方諸師。譬喻尊者說。色於色無同類因。對法諸師說。色於色有同類因。如前雜蘊同類因中已廣分別。

何故四大種一生一住一滅而不相應。心心所法一生一住一滅說名相應。答如四大種或減或增。心心所法則不如是。此中生者。謂生所生。住者謂住所住。及異所異。滅者謂滅所滅。問諸有為法各有生住滅。何故乃言一生一住一滅。答有因緣故說各有生住滅。謂各別有諸相相故非一相。有因緣故說一生一住一滅。謂皆不離一剎那時等。於一時生住滅故。問四大種體有增減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有增減寧不相離。所以者何。若堅物中地極微多。水火風少。地微隨與水等量雜餘則相離。乃至動物說亦如是。若無增減水石等物。不應得成堅軟等異。答應言大種體有增減。問若爾云何名不相離。答雖有增減而不相離。以展轉相資同作所作故。如堅物中雖地微多水火風少。然離水等地微不能作所作事。乃至動物說亦如是。如多村邑共營一事。雖有人數多少不同。而互相須不可相離。問心心所體亦有增減。如何乃言則不如是。謂心所法於三界。三性。有漏。無漏。諸心聚中有多有少。答由事等故不名增減。若一心中有二想一受等可名增減。然一心中一想一受等故異大種。有說。大種體無增減。問石等云何堅軟等異。答大種勢力有增微故。如堅物中四大極微。體數雖等而其勢力地極微增。乃至動物說亦如是。如一兩鹽和一兩麨置於舌上。鹽生識勐麨生識微。此亦如是。水酢均和生舌識喻。針鋒鳥翮生身識喻。廣說亦爾。問心心所法亦用有增微。如指鬘利根。蛇奴根鈍。如何言不如是耶。答如四大種勢力麁顯。增微易了是以說之。心心所法則不如是。由此大種不說相應。又心心所法皆有所緣。四大種無所緣。非無所緣法可說相應。所以者何。心心所法。有所依。有行相。有發悟故。必有所緣。有所緣故恆相應不相離。四大種與此相違。故無所緣無所緣故。雖不相離而不相應。不相離有二種。一大種不相離共造一色故。二心心所法不相離共緣一境故。五蘊雖復同在一身。無此二事非不相離。是故大種不說相應。

問云何得知此四大種恆不相離。答自相作業一切聚中皆可得故。謂堅聚中地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水界。金銀錫等應不可銷。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石等相擊火不應生。又火若無無能成熟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無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於濕聚中水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至嚴寒位應不成氷。又地若無船等應沒。若無火界應無煖時。又火若無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風若無應無增長。於煖聚中火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燈燭等焰應不可迴。又地若無不應持物。若無水界應不生流。又水若無焰不應聚。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於動聚中風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觸牆等障應不折迴。又地若無應不持物。若無水界應無冷風。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應無煖風。又火若無彼應腐敗。問此四大種其相各異展轉相違。云何一時不相離起。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言。異相相違因緣各別。非諸相異皆必相違。諸不相違而相異者。容俱時起互不相離。如四大種及香味觸青黃色等。諸有異相而互相違。必無一時不相離起。如薪與火。雹與稼穡。邏呼月輪。藥病明闇。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修行道地經

偷迦遮復彌經晉名修行道地卷第一(並序) 造立《修行道...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護淨經

佛說護淨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往昔,佛共阿難行,遇值...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教詞典】如名自性

【如名自性】 p0578   瑜伽七十三卷十七頁云:復次一...

【佛教詞典】尋常念佛

指不擇行、住、坐、臥等四威儀,晝夜不斷之念佛。為「...

種好你生命的福田

佛家講三種福田:第一個福田叫做報恩福田;第二個叫功...

他用一根稻草換到了一個莊園

古時候,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他到處流浪,尋找...

為何你要甘受輪迴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受輪...

游名山不願西方

【原文】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賢在,游普陀...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一、 玄奘考試 在隋朝的時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數量是...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眾多比丘弟子...

藥師健康長壽七法(圖)

各位,大家好!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藥師法門的長...

各有所長

在往昔久遠之世,有位叫大船的國王,其國地域遼闊,物...

警惕九個吃菜的誤區

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還有多種保健功...

善良是一劑藥,可以治病,可以誕生奇跡

還記得我小時候的一件事,我家有一個街坊,姓周,與母...

吃素50多年的心臟外科醫生

一個素食主義者的生活秘密是他敏銳的頭腦和令人難以置...

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依止空正見跟發心,他開始修行了。 第一個,安心如空之...

【視頻】早課(開成禪寺)

早課(開成禪寺)

【視頻】華嚴字母(悟明)

華嚴字母(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