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五

如契經說。鄔揭羅長者白佛言。世尊。我於一時自手執杓施僧飲食時。有天神空中語我。長者當知。此阿羅漢果。此阿羅漢向此不還果。此不還向。此一來果。此一來向。此預流果。此預流向。此持此犯。我於爾時雖聞彼語。自省無有不平等心。於僧眾中等心而施。問彼天神者為是誰耶。復何因緣來語長者。答有作是說。是魔眾天欲為長者善品留難。有說。是鬼以虛誑言惑亂長者。有餘師說。彼是長者常所祭天故來空中。示導長者福田差別。有餘復言。彼是長者過去親屬生在天中。以誠實言汲引長者。問若是長者過去親屬於預流向云何能知。見道迅速非其境故。答預流向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得順抉擇分名為世俗。已入見道名為勝義。住世俗向是彼天境。若勝義向舍利子等。尚不盡知況彼天等。彼天所示但是世俗。能受長者所施食故。亦有餘經說勝義向。如世尊告婆拕梨言。若有苾芻是俱解脫。我設告彼汝來以身於此濘渠為我作彴。婆拕梨聽於意云何。彼聞我命為拒逆不。將登躡時為退避不正踐蹈時為轉側不。婆拕梨曰不也。世尊復告婆拕梨。置俱解脫。若有苾芻是慧解脫。我設告彼乃至廣說。復置慧解脫說於身證。復置身證說於見至。復置見至說信勝解置信勝解說隨法行。置隨法行說隨信行。佛問彼答一一如前。有說。此經亦說世俗預流果向。以見道中不能聽受佛語義故。評曰此中說勝義向於理為善。以說隨信隨法行故。問住見道時無能聽受。佛說義者無異心故。如何世尊以言告彼。答世尊依彼志樂而說。無如是事為分別故。假在見道有異分心。能受如來此言義者。必捨見道作所勅事。佛意呵責婆拕梨言。住見道中尚從我命。況汝遠離一切功德。而於我所生違逆心。是故此中說勝義向問長者何故雖聞天語。猶於僧中平等心施。有說。僧眾皆是長者一揵椎聲所召集故。彼作是念。此皆是我一揵椎聲之所召集。無宜於此不等心施。有說。僧眾受此飲食皆除飢渴無差別故。彼作是念。我施飲食為除飢渴。如阿羅漢受我施已飢渴得除。具縛異生受我飲食亦復如是。無宜於此不等心施。有說。長者施僧飲食本意但欲饒益他故。彼作是念。我施飲食為饒益他不欲自利。如阿羅漢受我飲食所得饒益。毀戒亦然。是故我今應等心施有說。長者避愛恚故彼作是念。若施不等僧或於我起愛恚心。由此當招不如意果。我即於彼便作怨讎。何得名為真淨施主。有說。長者隨佛教故彼作是念。如來常說若有於一補特伽羅偏心敬養有五過失。若有一失尚不應為何況於五。有說。長者不望報故。彼作是念。施果異熟唯欲界受。我若命終當生色界。施果於我便為無益。設當有益尚不希求況復無益。故我但應平等心施。有說。長者敬出家故彼作是念。我離欲染得不還果。猶於居家眷屬珍財不能棄捨。諸出家者雖有具縛。而於居家眷屬財產能棄能捨能不積集。受佛禁戒盡壽修行。純一圓滿清淨梵行。設有失念毀犯戒者。深生慚恥常希清淨。若在居家不能如是。故我於此應等心施。有說。長者重儀相。故彼作是念。諸出家人剃髮染衣。儀相同佛持戒破戒。俱令世間瞻覩生福。為作福田故我於中應等心施。有說。長者荷佛恩故彼作是念。我依佛法獲得忍智。金剛杵劍摧破二十身見山峯。斷截無邊惡趣根本。作有邊際定趣涅槃。於四諦中慧眼清淨。盡下分結出欲淤泥。故我不應於佛弟子。心不平等而行惠施。有說。長者顯自所得覺慧堅牢不可轉故。彼作是念。我慧堅牢豈隨天言輕有轉變。故於僧眾施心平等。顯己如是故來白佛。

如契經中佛告慶喜。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於無餘大涅槃界。問初受食者有貪瞋癡。後受食者貪瞋癡盡。何緣施果無差別耶。答由思及田有偏勝故。佛依偏勝說果無差。謂初難陀難陀跋羅姊妹二人。聞說菩薩受十六轉甘味乳糜。必當得成無上等覺。歡喜踴躍發殊勝思。持上乳糜奉施菩薩。菩薩食已即於是夜。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女聞倍喜更起勝思。彼所施田雖非殊勝。由思勝故能招勝果。准陀於佛將涅槃時。見佛身形少如衰變。又聞不久必入涅槃。戀慕不堪其心擾亂。殊勝思願不能現前。然由勝田能招勝果。佛依此故說無差別。有作是說。欲遮准陀變悔心故。如彼經說。佛告阿難。若彼准陀工巧之子。或他所引或自尋思。於施食中而生變悔。於難得事便為不得。難得事者所謂諸佛將涅槃時最後供養。彼若生變悔者。汝便應以六處而勸喻之。謂施食因緣能招長壽。色力樂譽富貴臣僚。我從世尊親聞是事。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於無餘大涅槃界。復應告彼准陀。當知於施食中。若生變悔汝於如是難得事中便為不得。如失菩薩將成佛。時奉施乳糜。所生勝福慎莫變悔。由此故言二果無別。有說。二時俱能資益離染身故。謂食於消化時能作食事。佛於後夜成正覺時。彼食消化如成正覺。涅槃亦爾。故說二施果無差別。有說。初受食已證得佛法。後受食已受用佛法。得修習修說亦如是。有說。初受食已便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後受食已亦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有說。初受食已渡煩惱河。後受食已渡生死河。有說。初受食已涸煩惱海。後受食已涸生死海。如是拔煩惱樹。拔生死樹。破煩惱山。破生死山。越煩惱依。越生死依。說亦如是。有說。初受食已棄捨集諦。後受食已棄捨苦諦。有說。初受食已證入道諦。後受食已證入滅諦。有說。初受食已捨集入道。後受食已捨苦入滅。有說。初受食已超越諸漏。後受食已超順漏法。有說。初受食已超四暴流。後受食已超順流法。如流順流說超差別如是。扼順扼取。順取身系順身系。諸蓋順諸蓋說超亦爾。有說。初受食已摧破二魔。謂煩惱魔。自在天魔。後受食已亦破二魔謂蘊魔死魔。有說。初受食已入有餘大涅槃界。後受食已入無餘大涅槃界。佛依如是種種因緣。說二種施果無。差別。

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一

大種與大種為幾緣。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譬喻者所說故。彼說緣性非實有法。問彼何故作是說。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無明緣行。行相有異無明一相。如何一相無明為緣生異相行。而緣是實。尊者亦說。緣是諸師假立名號。體非實有。亦為遮止如是所說顯示諸緣體是實有。若諸緣性非實有者。則一切法皆非實有。以因緣攝一切有為法。等無間緣攝過去現在。除阿羅漢最後心聚。餘心心所法。所緣緣增上緣攝一切法故。又若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諸法甚深。謂不依因緣觀察則諸法性麁淺易知。若以因緣而觀察者。則甚深義過四大海。唯佛能知非餘所測。又若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有三菩提。謂以上智觀因緣故得佛菩提。以中智觀得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得聲聞菩提。又因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有三品慧。謂下品慧應常下品。中應恆中。上應恆上。無實緣力令增減故。若爾便無師徒教習。又師徒性應無改轉。尊者妙音亦作是說。若緣非實師不應令弟子覺慧轉。下作中。轉中作上。無修習緣令增長故。師徒教誨應不得成。師應常師弟子亦爾。由如是等所說理故。知緣自性決定實有。問若緣實有當云何通譬喻論師所引經義。答無明雖一作用有多。多用為緣生異相行。以有為法隨託眾緣。有無量門作用別故。譬如一士而有五能。而不相違彼亦如是。有說。為顯諸有為法自性羸劣。不能自起必藉他緣。無實作用無有自在故作斯論。此中自性謂法自體。或云此顯所生諸法自性羸劣。以羸劣故有藉四緣。或三或二方得生起。尚無有法藉一緣生況無所藉。如羸病者。必假若四若三若二。所倚任緣而得起轉。尚無假一況全不假。或云此顯能生因緣自性羸劣。以羸劣故或四或三或二相資方能生法。如羸劣者。或四或三或二相假能辦一事。如契經說。色是無常色之因緣亦無常性。無常所起色云何常。由諸有為性羸劣故不能自起。謂彼無力可能自生。由不自生故藉他起。要假緣力方得生故。由藉他緣故無作用。謂法無慾作是念言。我應作誰誰令我作。無作用故則無自在。謂我勿起我勿滅中。諸有為法不自在故。有說。為遣諸緣起愚故作斯論。緣起愚者。謂彼聞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便謂唯此是緣起法今欲決定顯示從緣所生。內外諸法皆是緣起。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大種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俱生互相望為俱有因。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依種類總相而說。然四大種有十一種。謂眼處所依。乃至法處所依。眼處所依與眼處所依為因。增上與餘所依但一增上。乃至法處所依與法處所依為因。增上與餘所依但一增上。眼處所依大種復有二種。謂左與右左與左所依為因。增上與右所依但一增上。右與右所依為因。增上與左所依但一增。上左眼所依大種復有二種。謂所長養及異熟生。長養與長養為因。增上與異熟生但一增上。異熟與異熟為因。增上與所長養但一增上。異熟大種復有二種。謂善業異熟及不善業異熟。善業異熟與善業異熟為因。增上與不善業異熟但一增上。不善業說亦爾。善業異熟大種復有二種。謂天及人。天與天為因。增上與人但一增上。人說亦爾。天大種復有二種。謂欲界及色界。欲界與欲界為因。增上與色界但一增上。色界說亦爾。色界大種復有四種。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初靜慮與初靜慮為因。增上與餘靜慮但一增上。乃至第四靜慮說亦爾。不善業異熟大種復有三種。謂地獄傍生餓鬼。地獄與地獄為因。增上與餘二但一增上。傍生餓鬼說亦爾。如說異熟。長養亦爾。如說左右亦爾。如說眼處所依大種。乃至法處所依大種亦爾。此中異者。謂五外處有自他身。情非情等差別應思。問同趣同地處所差別。展轉相望為有因不。答有說。無因。此不應理。應有大種是剎那故。謂五淨居所有大種。無始生死曾未起故。諸所造色十一種等准前大種廣說應知。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有說。大種與所造觸為同類因。此不應理。大種所造觸非同類故。所造色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總相說。差別說者准前大種如理應思。所造色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有說。造觸與諸大種為同類因。此不應理。造觸大種非同類故。

大種與心心所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與身識彼相應法。及與意識彼相應法為所緣。身識及相應法。取自相。意識及相應法。取自相共相。增上者如前說。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心心所法等無間。心心所法現在前。所緣者。謂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心心所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眼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眼處與眼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眼處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如眼處。耳鼻舌身香味處亦爾。大種與色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色處與色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色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如色處。聲觸處亦爾。總說雖然而義有異。謂大種與聲處為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聲處與聲處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聲處與大種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觸處為因。增上。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觸處與觸處為因。增上。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觸處與大種為因。增上。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意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與身識意識為所緣。身識取自相。意識取自相共相。身識取時若一若多廣如前說。意處與意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處等無間。意處現在前。所緣者。謂意處與意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此依種類總相而說。然意處有六種。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中眼識與眼識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增上者如前說。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眼識非色故。如眼識與眼識。眼識與耳鼻舌身識亦爾。眼識與意識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所緣者。謂眼識與意識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如眼識對六識。耳鼻舌身識對六亦爾意識與意識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所緣者。謂意識與意識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意識與眼識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增上者如前說。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意識非色故。如意識對眼識。意識對餘識亦爾。問眼等五識展轉無間現在前不。答諸瑜伽師說。眼等五識展轉無間不現在前。皆從意識無間生故。阿毘達磨諸論師言。眼等五識展轉皆得無間而起。若不爾者違根蘊說。如彼說。苦根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意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大種與法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所緣者。謂與身識相應法。及意識相應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法處與法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即相應等五。等無間者。謂法處等無間。法處現在前。所緣者。謂法處與法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法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大種與眼根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眼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如眼根。耳鼻舌身男女根亦爾。大種與命根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命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大種與意根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增上義皆如前說。意根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如意根。樂苦喜憂捨信精進念定慧根亦爾。大種與未知當知根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諸大種與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及相應根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未知當知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問大種對處問答有三。何故對根問答唯二。答彼造論者意欲爾故。謂所造論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有說。此是有餘之說。有說。此中現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有說。此中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有說。諸根即處所攝。若說處當知已說根。是以不問。有說。此中廣略漸次。謂初四問次三後二。由前廣說後可准知。為去繁文漸略而說。問色法於色法有同類因耶。答西方諸師。譬喻尊者說。色於色無同類因。對法諸師說。色於色有同類因。如前雜蘊同類因中已廣分別。

何故四大種一生一住一滅而不相應。心心所法一生一住一滅說名相應。答如四大種或減或增。心心所法則不如是。此中生者。謂生所生。住者謂住所住。及異所異。滅者謂滅所滅。問諸有為法各有生住滅。何故乃言一生一住一滅。答有因緣故說各有生住滅。謂各別有諸相相故非一相。有因緣故說一生一住一滅。謂皆不離一剎那時等。於一時生住滅故。問四大種體有增減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有增減寧不相離。所以者何。若堅物中地極微多。水火風少。地微隨與水等量雜餘則相離。乃至動物說亦如是。若無增減水石等物。不應得成堅軟等異。答應言大種體有增減。問若爾云何名不相離。答雖有增減而不相離。以展轉相資同作所作故。如堅物中雖地微多水火風少。然離水等地微不能作所作事。乃至動物說亦如是。如多村邑共營一事。雖有人數多少不同。而互相須不可相離。問心心所體亦有增減。如何乃言則不如是。謂心所法於三界。三性。有漏。無漏。諸心聚中有多有少。答由事等故不名增減。若一心中有二想一受等可名增減。然一心中一想一受等故異大種。有說。大種體無增減。問石等云何堅軟等異。答大種勢力有增微故。如堅物中四大極微。體數雖等而其勢力地極微增。乃至動物說亦如是。如一兩鹽和一兩麨置於舌上。鹽生識勐麨生識微。此亦如是。水酢均和生舌識喻。針鋒鳥翮生身識喻。廣說亦爾。問心心所法亦用有增微。如指鬘利根。蛇奴根鈍。如何言不如是耶。答如四大種勢力麁顯。增微易了是以說之。心心所法則不如是。由此大種不說相應。又心心所法皆有所緣。四大種無所緣。非無所緣法可說相應。所以者何。心心所法。有所依。有行相。有發悟故。必有所緣。有所緣故恆相應不相離。四大種與此相違。故無所緣無所緣故。雖不相離而不相應。不相離有二種。一大種不相離共造一色故。二心心所法不相離共緣一境故。五蘊雖復同在一身。無此二事非不相離。是故大種不說相應。

問云何得知此四大種恆不相離。答自相作業一切聚中皆可得故。謂堅聚中地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水界。金銀錫等應不可銷。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石等相擊火不應生。又火若無無能成熟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無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於濕聚中水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至嚴寒位應不成氷。又地若無船等應沒。若無火界應無煖時。又火若無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風若無應無增長。於煖聚中火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燈燭等焰應不可迴。又地若無不應持物。若無水界應不生流。又水若無焰不應聚。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於動聚中風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觸牆等障應不折迴。又地若無應不持物。若無水界應無冷風。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應無煖風。又火若無彼應腐敗。問此四大種其相各異展轉相違。云何一時不相離起。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言。異相相違因緣各別。非諸相異皆必相違。諸不相違而相異者。容俱時起互不相離。如四大種及香味觸青黃色等。諸有異相而互相違。必無一時不相離起。如薪與火。雹與稼穡。邏呼月輪。藥病明闇。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註音版】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三聖圓融觀門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夫上聖觀人設教,言不虛陳,...

淨土神珠

淨土神珠 幽溪傳法後裔 古昆 集 淨土神珠者何。現前...

【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一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

佛說戒香經

佛說戒香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分別業報略經

分別業報略經 大勇菩薩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  最...

【佛教詞典】僧伽密多

(人名)阿育王之女。...

【佛教詞典】出家女處

亦名:尼寺 行宗記·釋九十單提法:「出家女處,即尼寺...

釋迦牟尼佛為何要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要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

老年人應追求的五種境界

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社會,我也是老年人了,不免經常...

當善良遇到狡詐凶殘 它們滅絕揭示人性黑暗

編者按: 蒙上馬的眼睛推下懸崖,僅僅為了自己的影視作...

「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曬蠟法師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閑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

如何擇法擇師

問: 如何擇法擇師? 智慧法師答: 《瑜伽師地論》裡...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心靜欲自消

四十二章經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這個心寂滅了,自然...

如何看待算命一說

問: 一個人的生辰八字給兩個會算命的居士算,卻算出...

如何讓愛情不成為修行的障礙

問: 請問師父如何將男女的小愛、貪愛與成佛路上修行的...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麼,...

一念佛名,能淨身口意三業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

慈悲心是超度冤親債主最好的方法

要想超度冤親債主,最好的方式,是慈悲。唐朝時,鄱陽...

聖嚴法師《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

如果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和別人較量的話,會是很痛苦的...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視頻】心經(謝霆鋒)

心經(謝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