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仙論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仙論卷第四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滿三千七寶佈施以下。此中有九段經文。名為第七具足功德挍量分。云何名挍量分者。明以三千七寶佈施得福雖多。取相心施是有漏因。但招三界人天有為果報。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乃與無上佛果具足功德作無漏勝因。如此比挍優劣上下勝如不同故。名具足功德挍量分也。有何次第起者。此有疑故也。此疑從何處生。從前第六段中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說中生。第二疑云何生若所證法非是名相。不可取說。所說經教是名相可取可說者。則證說二法名相無名相條然有異。若爾尋此言教不能得證。若不能得證者。受持讀誦此所說經教。應無福德。若無福德者。則因義不成。若因義不成。則為空說無有利益。若無利益。則無修道得果雲。何餘經中言如來不空說法也。若然受持此能詮言教。為有福德。為無福德有此疑也。故引三千世界等經文答之答。意雲受持此經一四句偈所得功德勝前七寶施福。所以然者。明此一偈經教雖證法中無。而由得證故。方能說法故。此言教乃證中一分。要尋此言教。解無為法身。發聞思修慧等。然後得證。明知一偈經教能與佛果證法作因。勝七寶施福故。次明此挍量分也。

三千大千世界者。百億須彌。百億四天下。百億日月。上至有頂。下至風輪。名此為三千大千世界也。滿中七寶持用佈施得福多不者。如來將欲以受持經教一四句偈挍量勝如故。先引七寶施福。以問須菩提得福多不也。甚多婆伽婆甚多脩伽陀者。今須菩提將明施者用寶既多得福亦多。敬答於佛。故仰並如來二號也。婆伽婆者。西國正音。義翻雲一切種智人。脩伽陀者。漢翻善逝。略舉二德。答佛施福多也。何以故者問如來何以故。明此三千七寶佈施得福甚多譬喻。故云何以故也。即答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上言七寶佈施得福甚多。今復云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此二言何故前後相違。似須菩提失冥加力。謂此福甚多而似答不契。今須菩提申已不失冥加之力。又亦非說多不當理。我得冥加力故。玄知下如來以七寶施福雖多。是有漏福德不能遠趣佛果。故挍量不及持經四句偈得出世無為法身無漏福多故。此採取下挍量之意也。是福德聚者。是七寶佈施福德聚也。非福德聚者。明此福雖多是取相因。但感人天有漏果報。非是得出世間無漏福德聚也。是故如來說福德聚福德聚者。前既明七寶佈施非福德聚者。恐人謂今無福名非福德。以如此義故。引如來說有二種福德聚。一是有漏福德聚。二是無漏福德聚。有漏若非福德者。但應有一。不應說二是故當知有世間福。但非出世福耳。故知不得聞非福德謂全無漏也。從佛言以下至七寶佈施。將欲挍量。故還牒上譬喻來也。若復有人於此經中至不可數者。明有人受持此經四句偈福能得無為法身無量福德。勝前七寶施福不可算數也。此言一四句偈者。莫問偈及長行。但使表法身理足者。以為一四句偈。不取說因緣事等經文為一四句偈也。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菩提皆從此經出。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者。此釋前挍量中疑。何以故者。有人疑雲。何故七寶佈施是其了因。其功甚多。得福乃少受持一偈。亦是了因其功甚少。得福乃多。故云何以故也。答意明前佈施是取相之福。唯獲三界報不能得三種佛菩提。受持此經。獲不取相福。能得三種佛菩提。是故受持一偈之福。勝七寶施福。所以然者。以此一偈經教用功雖少得福乃多。能出生佛果故。受持此經生聞乃至能得十地證智。終與法身作其了因。與報應二佛。以為生因。故所以勝也。此言阿耨菩提者。即無為法身無上正遍知正道也。明此法身古今一定湛然常住。體非作法。受持此經教。但能作其了因。不能作生因。故言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者。有受持此經言教。能與報佛如來。以為生因。以此報佛要因受持此經。發菩提心。始從習種終於解行。修世間功德智慧。逕一大阿僧祇。行道證初地。名為見道。逕三阿僧祇。十地行滿金剛心謝。即本有之性顯時。有二種莊嚴。用此詶往因。故名為報因。受持經教依而修行。報得佛果。用義說了為生。故言從此經生。非如世間法辨體為生也。若報佛為生因。所生為當是有為。為是無為。若是有為。則應無常故。下經引須彌山王喻釋也。若應佛藉經教。從生因生者。應是實佛。若是實佛。何故上經云。無有定法應佛如來得三菩提也。若定非實佛。供養此佛。為有福德。為無福德。此疑下微塵喻經未當釋也。既有報佛。必有應佛影像之用。故應佛亦言從此經生也。既聞法佛從此經出報應二佛從此經生。有人乘即生疑雲。七寶施福用功乃多。得福亦應是多。受持一偈經教。用功甚少。得福亦應是少。而所以言受持此經一四句偈出生三種佛菩提。勝七寶施福。若然此三種佛菩提。為決定從此經出。從此經生。勝七寶施福。為不決定。有此疑念也。又云。此三種佛甚深法界若從此經出。從此經生。體是有者。我等應見應知。然此我今不知不見故。當知是無。若爾云何道法佛從此經出報應二佛從此經生也。知如來說此三佛其義甚深。乃雲從一偈言教經生。為有人能信。為無人能信。此謂為疑也。故佛答須菩提所謂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明諸佛如來證三種佛菩提法故。說此經教。還詮彼三種佛菩提。是故若受持此經。即是受持三佛菩提故。得為因此三佛果頭甚深法界。雖從此一偈經出生。而正可是佛家所得法。非凡夫二乘下人境界故。不知不解。而生疑雲。此三種佛。為決定從此經出生。為不決定。如此勸信也。而此經所以重言佛法佛法者。牒前經法佛從此經出報佛應佛從此經生也。故云佛法佛法也。有言佛法佛法者。明此三種佛菩提法唯是佛家法。故重雲佛法佛法也。即非佛法者。明即此佛所得法非餘凡夫二乘所得。以彼二乘非佛法。故即雲非佛法也。然此佛法非二乘境界。是故不見不得也。亦可福德多少之義。唯佛境界。非餘人境界也。亦應言是名佛法。明唯是如來果頭佛法。故但應生信。勿復疑也。

論曰。此勝福德譬喻示現何義者。論主將欲以偈釋此經故。先問於與喻挍量之意示現何義也。即答法雖不可取不可說。而不空故。疑者謂若法不可取說者。受持此經教。應無福德。今論主申此經來。意為欲釋疑。明持經有福挍量勝七寶施福非為空也。

此一段經凡二偈論釋。初偈作問答意釋經中三千世界七寶乃至無量不可數等挍量經文。第二偈釋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乃至即非佛法也。

受持法者。釋經中受持一四句偈也。及說者。釋經中為他人說也。不空於福德者。釋經中其福勝彼無量不可數也。此偈上之二句經文在下。所以論主釋之在先。此偈後之二句經文在上。所以釋在後也。論主相上疑意以此受持法及說二句經雖在後。義乃在前。故引之初釋。下二句經雖在先。義勢在後。故列在後解也。雖言相上疑意。其義云何也。上云證法不同名相不可取不可說。惑者便謂。受持經教。空無利益。故以喻挍量。明持經有福不空。以義勢在前。故先釋也。

福不趣菩提者。釋經中三千七寶佈施。初福德聚。明此有漏福德聚體是取相。故不能趣菩提也。二能趣菩提者。明受持經教及為人說是不取相福能趣佛菩提也。

何故說言世尊是福德聚等者。將欲釋此一偈。先舉下半偈所釋經來也。偈言以下。提下半偈來。與經相屬當。此義云何以下。然後設問。通釋此經偈也。然偈中上二句猶故未釋。何故超提下半偈來。屬當所釋經者。但上二句為釋挍量之意。以此意在前。故先作偈上二句。釋下挍量經文。令長行論中欲從經初次第釋之故。所以先提世尊是福德聚等經。超用下半偈。屬當釋之也。何者為二者。將欲釋上半偈故。問第四句二能趣菩提者。為二也。即出其二雲一者受持。二者演說。此就自他內外。為二。即舉所釋經來結也。何故名福德聚者。問此七寶施福。及持經福。何故皆名為聚也。即答聚義有二種。一者積聚義者。通解七寶施福持經之福等皆有積聚義。故俱得名為聚也。二者進趣義者。明此二種福德雖有聚義。而有進趣不進趣異。七寶施福。唯有聚義。而不能進趣。明提經之福有積聚義。復有進趣義也。如人擔重說名為聚者。此遍喻持經之福。是聚而有進趣義也。如是彼福德聚等者。此解聚而不進趣者。明七寶施福得人天因果有積聚之義。故名為聚。但不能感得菩提故。名為非福德聚也。此二能趣大菩提者。此解受持演說能遠得菩提。是聚而有進趣義也。是故於彼福德聚中此福為勝者。論主以偈及長行。釋此經竟。結受持經福勝七寶佈施福也。云何此二能得大菩提者。論主將欲作第二偈釋於下經故。拘鎻問上偈中二能趣菩提。此受持演說一偈經教於菩提。有何因義也。如經以下。即引經答有因義也。雖舉此經於菩提有其因義。而未釋作因義之所以。故復牒云何說諸佛菩提等經為問。以偈解釋也。

於實名了因者。此第二偈釋經中一切諸佛阿耨菩提皆從此經出。明受持此經與法佛為了因非作生因也。故但言於實名了因也。實者。明無為法身古今湛然體絕有為虛偽顛倒。故曰為實也。亦為餘生因者。釋經中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明此經不但能與法化為了因。亦與報應二佛以為生因。明報佛為萬行所剋酬於往因。用義如起。竪此用義。得說了為生故。言亦為餘生因。所以復與應佛為生因者。明應從真有。理條然故。亦得言生也。

唯獨諸佛法佛法者。釋經中佛法者即非佛法也。唯獨諸佛法者。唯是諸佛所得。非餘凡夫二乘所能得也。第四句福成第一體者。結句明福者受持經福也。第一體者。成前生了二因所得法報及應三種無上佛果第一體故。非凡夫二乘所得法也。受持此經。能得三種佛菩提。則有福德。便為因義。成不空說法。那得道言。若不可取說。則為空說無益也。此義云何以下長行論作二意來。釋向所引一段經。從初至皆從此經生故。釋上半偈。解經中從此經出從此經生等也。菩提者。名無為法身。彼體寶無為者。釋偈上句中於實二字。將欲解受持演說於法身為了因故。先明法身體非作法名無為也。是故於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也。不作生因者。明受持經福不能辨法身體。不作生因。但能顯出法身故。作了因也。餘者受報相好佛應化佛等假受持演說此經故。辨得二佛之用故。結於此為生因也。以能作菩提因。是故名因者。通解作生了因義也。顯彼福德中此福勝者。解竟結其勝義也。如經以下舉所釋經來結也。

云何成此義以下。此是論中第二意釋偈中下二句。復解經中佛法佛法等也。云何成此義者。還提上經中疑問之意。問云何受持此一偈經教。能為三佛生了因義。我能生信。故言云何成此義也。故即提偈答。唯獨諸佛法福成第一體。明三種佛菩提。從此一偈經出生作二因之義。是佛境界。非汝所知故。但應生信也。須菩提所謂佛法者等至第一不共義。復舉下半偈所釋經來。略解其經中義。提偈來結也。以能作第一法因者。以此持經之福與三種佛菩提第一法作因也。是故彼福中此福為勝者。論主以偈及長行。論釋此一段經竟。通結持經有福勝七寶施福。故不空說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果不者等此挍量分中第二段經文。所以來者。此有疑故也。此疑亦從第六段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聖人無為法得名中生第三疑。云何生疑。若一切聖人無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說者。須陀洹等亦是聖人。為是無為法得名。為當有為法得名。若有為法得名。則不應言離分段生死。若無為得名。此無為為可取可說。為不可取不可說。若不可取不可說。與上諸佛菩薩所得無為。為一為異。無為若異者。不應名聖。無為若一。應無有異。又須陀洹等證四沙門果。云何言不可取。復向人說。我得沙門果。云何言不可說。若爾證法便應是可取可說。云何言證法不可取說。有如此疑故。答意明此四沙門果亦是不可取不可說。故經言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乃至實無法名羅漢等。此四人當證果時。不見有一法可證為果。名須陀洹乃至羅漢故。此四沙門果亦不可取說也。此所以言實無有法名須陀洹等者。為答有可取說疑故偏論之。若汎解此四沙門果亦得言可取說。亦得言不可取說。亦得言有為。亦得言無為。四沙門果無漏智慧。體是無常不免生滅。是其有為。故亦得雲有為也。以解生陰無定性。能斷三結煩惱。無處無為之果。不受三塗報。乃至羅漢。斷四住惑。不受三界報。此是無為樂故。亦得言無為。此二乘之人無我正理及滅結無為。故名為聖。未得因緣真如二種法空。未能盡無明變易生死究竟無為。故不如佛菩薩也。既所證有深淺不同。則條然有別。何得無為名同。便以二乘臨佛菩薩也。此以聖無為名一故。須此經料簡便異也。此四沙門果。言可取者。取無為果也。可說者。如已所證。依虛妄名字。向餘人說也。言不可取者。證四沙門果時。得無我空解故。於眾生五陰法中。無有一法名為須陀洹等。又復不取者。不取色等六塵境界也。不可說者。明所證法但可以心知。非可以言及。故言不可說也。四果人。但緣生空證果。尚不可取說。況諸佛菩薩。乃以真如清淨得名。而可取說也。為除此疑。次來也。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者。如來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須陀洹等。既得無我之解。斷身見戒取疑。證聖果時。猶能作念分別。我能得須陀洹果不。故須菩提答言不也。即釋云何以故不也。以實無有法名須陀洹。明須陀洹等於證果時得無我之解。於假名眾生及五陰法。泯然一空無所分別。乃至六塵亦空。於此眾生五陰內法中。不見一法定實可名須陀洹等。於六塵境界中。亦不見一法是可取故。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等果也。從須陀洹乃至無有一法名為羅漢。通舉四果。明不可取說。以釋前疑。類義可知也。因問阿羅漢不作是念言我得羅漢。生於疑難。若羅漢證果時。不生念言。我得果者。何故羅漢猶作雲我得羅漢也。故答世尊若羅漢作是念。我得羅漢。則為著我人等也。答意明前言我不作念得羅漢者。謂證羅漢果時。斷四住惑盡。故不作念。我能得果。此阿羅漢猶有習氣無明之惑未斷故。後更作念言。我能得果。非謂有四住我人壽者。等我見也。然依此經但偏論羅漢所未除習。或不論前三果所未斷或。依下論釋。則通辨前三人。明前二人始斷我常二到未斷二到故。有行煩惱。後之二人。樂淨亦除故無行煩惱。唯有無明習氣也。

世尊我得無諍三昧等第一等者。如來常說惡事發露善法覆藏。此中須菩提何故自云。佛說我得無諍三昧第一也。然須菩提將欲引已所得。不作是念。我得無諍三昧離欲阿羅漢證。成第四果。不取之義有同不同。明其餘羅漢言我不作念者。無四住麁。或猶未斷習我。今須菩提言不作念者。習我亦無。以善伏故非為永斷。所以道此。欲使人生信。如須菩提實證此法也。然須菩提言不作念者。恆作心防護。令習氣我不起也。又復須菩提。是法身菩薩。現為聲聞。永無習氣故。不作念我得羅漢也。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者。此三昧所以名無諍三昧者。以須菩提能善作心防護習氣。自於眾生。不起貪瞋癡心。復不命眾生於已起貪瞋癡心。故經中須菩提自云。若有人。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若有人。嫌我立者。我當終日坐等。故須菩提至於行乞。每以定心。觀察眾生前人於我不起障者。便入聚落。若起障者。則止不行乞。明須菩提於四威儀中常自善防護習氣令使不起。以得此三昧。不與人競。此煩惱障分盡故。名得無諍三昧也。

如舍利弗等其餘羅漢。不能善防習氣故。與物競。與物競故。無有無諍三昧。若爾有人生難。如來塵習皆盡。何故猶為孫陀梨等之所謗毀。豈有習氣未盡也。答意如來非以有習氣故為人所謗。有二義故。如來知眾生根機故。聽人謗。一因此譭謗度彼眾生。二欲為顯佛功德故也。然如來五百大弟子皆得三昧乃多少不同。而各得第一之名。如舍利弗得十千三昧智慧第一。目連亦得十千三昧而神足第一。須菩提得六萬三昧。於弟子中。無諍三昧最為第一。故如來於大眾中。每嘆其德。須菩提既得六萬三昧等種種功德。何故唯嘆此一。以此三昧六萬三昧功德中勝故偏嘆也。

世尊說我是離欲羅漢等。此嘆空行第一。離何等欲。五塵境界名之為欲。此明前境為欲。非謂貪慾煩惱名之為欲。以貪等煩惱久已斷盡。明須菩提善得五塵境空。雖緣五塵。而此欲境不能閡其心。為譴此三昧障分盡於已所得三昧隨分自在。故云離欲也。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者。明須菩提離二障故。不作念取我無諍三昧第一。我是離欲羅漢。故言實無所行也。而名須菩提無諍無諍行者。此雙牒前無諍三昧離欲羅漢二句經來。明須菩提以無心念我無諍三昧第一我為羅漢。乃至習氣不行故。離二種障。竝立二無諍名也。

何者二種障。一是煩惱障。二是三昧障。而須菩提善得空行故。當所除無知分盡。清淨所得三昧明審。所未得者則不能知。已得者如實而知。無有錯謬。此無知之或不能拘閡擁塞其心。故名無三昧障也。煩惱障者。謂貪瞋癡等習氣煩惱。明須菩提得無我空解。先斷四住執性惑盡。復善防護心。自於眾生不起貪瞋癡習。亦令眾生於已身上不起食慾等煩惱。不為此麁細二惑拘閡其心故。無煩惱障。以善伏習氣故。離煩惱障。故能識人心。不與物諍。以善達前境空故。離三昧障。不為境界擁塞其心。不與境違。故云無諍無諍行也。其餘羅漢。不能善達五塵體空。故所得三昧中多有錯謬。如目連記其日當雨。爾時天竟不雨。以彼聲聞人智慧微淺觀心不徹。為前境所閡故。當分所得三昧中不清淨故。有三昧障。又復不善防習氣故。有煩惱障。以有此三段。無二無諍行也。然聲聞人非但所得三昧不清淨。有設使作神通變化。雖百千萬。但能令一心一作。不能令多心多作。然菩薩則不爾。菩薩之人。解五塵虛妄本來空寂。復能現見真如平等之理。故萬境不能擁閡其心。所得神通隨意自在。遍周法界。多心異作。聲聞非但一心一作。而所知復近不達久遠。如有一人。至祇洹精舍。求欲出家。爾時五百羅漢。俱時入定。觀此人根機。時出定已。語其人言。汝過無善根。設令入道。會不證果。故汝不得出家。此人煩惱便欲出去。至精舍門邊渧泣。值如來從外而至。見此人。即問汝何故渧泣。彼人白佛。我欲出家。諸比丘不聽。故渧哭欲去耳。佛知此人雖近無善根。曾過去久遠有善。今欲得道。佛即告言。善來比丘。即成羅漢。衣缽具足。雖得羅漢。以新出家故。不解比丘威儀。如來將欲使其現神通力令諸弟子見而問之故。教言。汝洗缽盂莫著地上。亦不教置其缽床上若草葉上等。此比丘洗訖。置虛空中。以神通力故。而缽住空不墮。諸比丘見已怪問。此何比丘神力乃爾。佛即答言。向者白衣求欲出家。汝等皆言無善根者。此人是也。諸比丘既聞此已。深生慚愧。故知小乘羅漢所得三昧不但錯謬。設令善得亦不知遠事也。論曰向說聖人至不可說等。牒前第六段中生疑處經來也。若須陀洹等至云何成不可說。舉四果來作難。難辭不異經中生起也。自下經文為斷此疑。以下指前經中作釋疑意。成不可取說義也。此一段經設一偈論釋盡耶。偈上二句通釋四果經文。下二句偏釋須菩提獨得無諍三昧以下經文也。

不可取及說者。明行者證四果時以離身見或等故。於眾生五陰中及以六塵。不見一法。名之為果。亦無心念我能得果。故不可取既。無一定法可證為果。亦無證法兆狀可說示人故。言不可取及說也。何以故然下第二句雲自果不取故也。此亦應言四果是可說。但為成上不可取說義故。闕不論也。依彼善吉者。正[番*及]須菩提名。說離二種障者。明須菩提得無諍三昧及離欲空行故離二障也。

此義云何以下一段論。凡有二意。從初至我能得果。釋偈中二句。解經中四果經文也。以聖人無為法得名至名羅漢解四果人證無為法得名為聖故。須陀洹乃至羅漢。釋上疑。成不可取說也。然聖人非不取無為法以取自果。明此四果聖人雖當證時不取以成不可取說。然出證後還自謂得此無為果亦有可取說義也。

若聖人起心。我能得果。則為著我人等者。此義云何。即釋雲。以有使煩惱非現行煩惱。使煩惱者。習氣無明二煩惱也。非現煩惱者。後二果人無有示相不示相畜妻為世事麁惑行煩惱也。四果之中。前二果在家。須陀洹斯陀含雖斷示相我。故有不示相我。猶畜妻婦行於世事。故有行煩惱。復有無明習氣故。亦有使煩惱。後二果無有示相不示相。不行世事故。無行煩惱。有無明及習故。有使煩惱也。今言無煩惱者。此偏釋那含羅漢也。亦應通雲前二果也。有使煩惱。有行煩惱。但論主好略唯辨後之二人也。

何以故彼於證時離取我等煩惱者。何故明此中論主欲顯此義。假疑難。若在家二果猶有行煩惱者。何故言。須陀洹等二果離取我見等或。而名聖人也。故云何以故也。即答彼於證時。離取我等煩惱。此明前之二人。當證果時。得無我之解除身見等示相之惑。無取果之心。名為聖人。所以有現行煩惱者。出證更起不示相我見等或行於世事。故有行煩惱也。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者。結前二果人證時不取之義也。故經中說。有一比丘。得須陀洹。自唱言。淫欲煩惱焚燒我心。遂即休道還家行世法。以此驗知前之二人有行煩惱也。

何故須菩提自嘆身得受記以下。此段第二意釋下半偈。解無諍三昧等經文故。先設問。如來常說惡事發覆善法覆藏。何故須菩提眾中自嘆身得受記。故釋雲以自身證果。明此無諍三昧唯須菩提得餘人不得。顯已功德故也。

為於彼義中生信心故者。此答前疑難。疑意雲。有人生念。如來雖道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是離欲羅漢。不知為得不得。以何驗之。知須菩提得。生疑不信故。須菩提於大眾中。嘆云世尊說我得無諍三昧。拂去眾疑。令其生信。成上不作是念我能得果。須菩提得故不作念也。

又解雲。須菩提何故顯已功德。故答為於彼義中生信心故。明須菩提以已所得勝法。勸餘二乘。令生信故也。

何故唯說無諍行者。問雲。須菩提所得三昧乃有六萬。何故唯嘆無諍三昧者。而不嘆餘德也。故答有二義故也。一為明勝功德。明聲聞法中無諍三昧是最勝功德第一之法。獨須菩提得。餘者不得。設得不如。故偏嘆之。二為生深信故。欲使餘羅漢未得之流於此三昧生決定信求證此法。故曰深信也。

何故言以須菩提至說離二種障故。此舉經設問以偈來答也。二種障者至故言無所行。出偈中須菩提所離二障之名。釋經中實無所行也。

以是義故說名二種諍者以下。雙釋二諍二無諍名。以是義故者。此一句通釋諍無諍二句。若不善護人心。為五欲境所閡。故有二種。以是有二障義故。與人物違境故。說為二種諍名也。離彼二種障故名無所行者。明須菩提善防人心不為欲境所雍故離二障。以是離二障義故。說名二種無諍行也。

佛告須菩提如來昔在燃燈佛所受記者。此第七挍量分中第三段文說。此何以來。由前第六大分中明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疑雲。何如來昔為菩薩時。於燃燈佛所。受記作佛者。便是證法可取可說。若爾者。是證法有名相可取可說。云何言證法名相不可取說也。疑謂菩薩於爾時已得無生忍記故。為斷此疑。答雲。燃燈時言語授記。未得證智。故彼言語可取說也。及後證時。絕於名相。那得以言語授記難證法同名相可取說也。為斷此疑。明如來昔在燃燈佛所得菩提不。釋此是應佛如來。若是應佛者。則不修證果。何故乃引燃燈佛所授記。實菩薩證成此義。然應佛雖復不實。終不道言我是應化。以由真有應據本而談故。引燃燈佛時實行菩薩為證也。此明非無菩薩以未有所證故言實無所得。成上不可取說義也。如來爾時猶是地前習種性中凡夫菩薩不現前授記。唯有言語。未有證法。故可取說。然復非不有實證菩薩。但難家據地前未證為問。故就問處答之。然實證菩薩者。下經中言。通達無我無我法離二無我者是名真是菩薩菩薩指此為正答也。

此言燃燈者。凡有四種三時授記。一是習種性中。二性種性中不現前授記。三是初地中現前授記。四在佛地中無生忍授記。今言燃燈記者。釋迦爾時猶是習種性菩薩。未得初地以上無生忍證法也。今明如來問須菩提。汝謂我爾時已證初地無生菩提記也。須菩提解答如來在燃燈所言語受記未得初地無生記也。故云燃燈所實無所得也。如婆伽羅經說。我昔在習種性時。於星宿劫中。供養七十億那由他佛。一一佛住世。逕六十億那由他劫。而彼佛皆不與我受記。何以故以未得無生忍地故。

論曰復有疑。論主將欲設偈釋此分第三經文。故序上不可取說中第四疑意。先舉疑者。謬引過去佛所有取說。來難今說證法便同可取說也。為斷此疑。以下論主取經答。意明菩薩於過去佛所未得證法。成不可取說。答有取說疑。如經者。總舉釋疑經結也。何故如是說者。疑者引燃燈佛來。作可取說難。還應答以不可取說意。何故乃雲實無所得阿耨三菩提。作此不正答也。

佛於燃燈語一偈。釋此一段經也。此言佛者。今釋迦佛也。於燃燈語者。於彼燃燈佛時。唯言語受記也。不取理實智者。明當受記時未得無生忍證法實智也。以是真實義者。有二種。一者成上第六段中不可取說。二者成上非法也。云何成上不可取說。前言證法絕名相故不可取說。難言乃引昔燃燈佛時授記為難。答者意明本燃燈授記唯有言語。言語是音聲之性。故可取說。非是證法可取可說。故得成上不可取說也。二者若證法猶是無名相不可取說者。還復上第二疑言教一向非法故。答意明。證法雖無言。得證故能說。尋此言說。還能得證。故言教是法。非是非法也。故言以是真實義成彼無取說也。以是言語授記不得證智真實義故。猶得成彼證智不可取說也。二者直以證智之體無有名相故。亦不可取說真實義。故下句雲成彼無取說也。

此義云何以下長行論有二意。從初至無取說故。釋上半偈及經釋竟。以下半偈來結也。又若聖人以下。此是第二論主序疑者意。生下淨土山王喻經也。從聖人至不可說。舉上第六段中經文也。云何諸菩薩取淨佛國土者。此一疑別生下淨土經也。云何受樂報佛以下二疑。別生下山王喻經也。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土者。此挍量分中第四經文。何以故起。由第六段中皆不可取說。生第五疑。上疑雲。若聖人無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說者。諸佛菩薩所得依報淨土。為是世諦。為是第一義也。若是第一義者。可是不可取說。若是有為世諦者則是可取可說也。

疑者言。此淨土若是有為者。諸菩薩既取此淨土。云何言不可取說。若使依報淨土是有為者。聖人猶受有報。云何言聖人無為法得名不可取說也。此疑謂出世淨土同於有為土也。故下經中。佛答言。淨土有二種。一是地前有為形相七寶莊嚴三界所攝。二是地上出世間淨土第一義莊嚴非三界所攝。以初地以上聖人報出三界土也。汝那得以世間淨土難於出世間淨土。此真淨土不同於世間淨土可取說也。此近答第六段不可取說疑。亦遠答第五段中疑也。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者。猶釋第六段不可取說中疑。若聖人無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說者。報佛如來十地行滿。華台受報佛職。得無量功德。自謂我是法王。復取莊嚴淨土。若如是則證法可取說。若是可取說者。此報佛是有為所攝也。若有為攝者。則是無常。若無常者。則漏不盡。漏若不盡。不名為佛也。若是無為。與法佛為一。為異。如其一者。法佛無色相。報佛亦應無色相。若與法身異。此之報佛。則從生因生。若生因生。則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則是無常。云何言聖人無為法得名不可取說也。

又論中生起言。云何餘世間復取彼是法王身者此是因第六段不可取說中。生第七疑。疑雲。十方諸佛及餘世間。亦言某甲世界某甲菩薩十地行滿受報佛職。亦道彼是法王。若報佛可為他取說者。云何言無為法得名不可取說也。故佛引須彌山王喻。以答此疑。明報佛體是無為不可取說非是有為可取說也。所以然者。以佛修行斷惑因緣。即本有之性現用名為報佛。既有報佛正果。便有依報真實淨土自在之用故。是無為非有為。亦非條然故常也。上所以說報佛如來從生因生者。望報用義邊。是其始有故。義中說了為生。非報佛體從生因生是無常也。此近答第七段中疑。亦遠答第五段中疑。故次明也。

若菩薩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此是地前菩薩取相行。但得有為莊嚴眾寶。無石沙荊棘之穢。以為真淨土。不知別有出世真淨土。但以已所得。為真實淨土也。謂同蓮華藏世界等。更無別真實無為淨土。故言不實語也。

何以故者。即生疑也。難雲。若形相莊嚴非真淨土者。何以故。如來說我所得淨土勝相莊嚴如自在天宮。我淨土中眾生無慾。如梵似天也。又何故教眾生言。我修淨土因時平治道路除去荊棘運高就下等。以為淨土。因得此淨土之報。尋如來誠言。此淨土似有形狀。既有形相。則三界所攝。便可取說。云何言淨土非形相莊嚴不可取說。若取形相莊嚴。則不實語。故云何以故也。

故佛答言。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將欲誘進始學故。以近況遠。故說我所得淨土如自在天宮等也。又隨世間說。世人以此形相七寶琳琅者。為淨土故。佛隨俗說是淨土。非謂第一義諦真實淨土。故云如來說莊嚴佛土也。然非不是世間有為有漏形相莊嚴也。則非莊嚴者。此隨世俗說。以為淨土。非出世間第一義諦真實淨土。故云則非也。是名莊嚴佛土者。如是非形相莊嚴者。即是真實第一義莊嚴也。亦得雲形相莊嚴非莊嚴者是名非莊嚴也。

然此言淨土者。正是諸佛依報真實智慧第一義土。此土以真如法性為體。即蓮華藏世界。此之淨土與真報佛。語體則同。言用則異也。此土如來從發心以來。所修萬行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出世無漏勝因所剋故。十地經云。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善根所生也。不為地前取相漏因所得。體非有為形相莊嚴所攝故。大智度論雲。諸佛淨土。不為欲色無色三界所攝。云何言此真淨土不為三界所攝。解雲。不在地故非欲界攝。不在空故非色界攝。體是色故非無色界攝。雖三界不攝。而與之同處。然不相妨閡。設三災起時世界焚燒。而彼淨土湛然不變。故法華雲。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此即真常淨土。故三災不毀也。又諸佛淨土平等清淨無二無別故。十地經云。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佛土。一佛土也。今解此淨土雲淨穢同處者。異於昔來所辨一質異見之義。所以爾者。原淨穢二土本無異處。非如娑婆安樂二土既殊條然有別也。若然何故有石沙銅鐵七寶琳琅到伏等界無量差別。或有眾生。以虛空為地。地為虛空。如斯不同。皆是眾生業之垢淨。智有明昧故。所見萬差。非土有異。猶如恆河流水。有諸餓鬼共往趣飲。或見流火。或見膿血。或見灰炭。或見枯涸。或見鬼神守護不令得前。斯皆眾生罪業因緣故。於此一河。所感各異。故見不同。非謂水一而見有殊也。如維摩說。螺髻身子所見不同。如二天共食飯色有異。此亦同也。故知處一土差。就見不同。非為一質而有異覩。其理焰然也。是故須菩提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等者。此經教勸新發意菩薩取真淨土之方。是故者。以是行地前取相之行。唯得世間有為形相莊嚴淨土。非是出世第一義莊嚴淨土義。故諸菩薩摩訶薩。要須修行初地已上不取相波羅蜜行。乃可得於出世間無為真淨土地勿以。取相之心所得世間有為形相之土。以為真實淨土故。言應如是生清淨心也。應如是生清淨心者。應如上第四段於三事中不取著心也。而無所住者。謂不著自身。不乞住也色等著異。不著三界人天五欲果報應無所住者。謂不著報恩。此三即是前三事也(此明如來所得第一義土滿足清淨初地以上分中清淨也)。

金剛仙論卷第四

 

上篇:金剛仙論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飜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觀察諸法行經

觀察諸法行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無邊善方便...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註音版】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四教義

四教義卷第一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夫眾生機緣不一...

【佛教詞典】打大比丘戒開緣

亦名:瞋打比丘戒開緣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不犯者...

【佛教詞典】慧立

(615~?)唐代僧。天水(甘肅秦州西南)人,遠祖因官...

修行要發三種心

今天是第一個七的第一天,我們注意要有一個正確的出發...

聖嚴法師:關於自殺的問答

問:自殺到底算不算殺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好人緣就是巨大財富

好人緣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有了它,事業上會順利,生...

念佛人還需要做還壽生、破血湖嗎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

帝釋天恭敬供養大迦葉

過去摩訶迦葉尊者,證得解脫三昧,入深禪定,為使生死...

不應以職業論貴賤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這平等指:1.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

如何擺脫死亡的恐懼

我在東林寺接待一些居士,包括一些社會人士,都是來問...

臉白就是修的好,臉黑就是修的不好嗎

問: 常聽一些學佛的居士說:某某人的臉色又白又亮,...

縱遇善知識,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縱遇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這個也...

聖嚴法師《念佛法門的層次》

修學念佛法門可分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求感應;第二種是...

一切都有定數嗎?如果不一定,那佛如何預知呢

問: 諸佛菩薩皆有五眼六通,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之事...

不淨觀如何修

問: 不淨觀是對治什麼煩惱?如何修? 惠敏法師答:...

【視頻】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三十五佛名懺

三十五佛名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