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仙論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仙論卷第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此一段經。是斷疑分中第十六經文。所以來者。為答上疑問故也。疑雲若應佛有去來。法報二佛無去來者。此之三佛。及十方諸佛。斷煩惱盡。成道之時。於真如法界中。為一住處。為異住處。為合作一切眾生真如性。為一為異。為多為少。此猶是前經中。所疑問事。前論偈中。作生此經之端略。興問答雲。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而此經將具釋彼疑一異多少之義故。引三千世界微塵喻經。以答之也。此明碎三千世界極細微塵。為無色香味觸之塵。然今窓中因日光見者。此是麁塵。折此為三百分。方謂微塵。此微塵非凡夫二乘所見。復未此細塵。令作無色味等塵。此微塵無色味形狀。亦無四方上下。頭數雖多。而不可言一處住異處住合作一。以況三佛及十方諸佛亦多無量也。然此諸佛雖多。斷煩惱盡時。於真如法界中。不可說言一異。亦不可說言一處住異處住。眾生佛性性淨解脫。據眾生雖多。而真如理中古今平等。亦不可說言異多少。為釋此疑。故次明也。

以三千世界微塵者。此舉三千世界極細微塵也。復以爾許微塵世界者。此名細微塵。為世界。界之言性故。此一塵依世辨論。亦名世界。亦名微塵也。碎為微塵者。復碎此極細微塵。為無色香味觸微塵也。阿僧祇者。明非但碎三千世界為微塵。亦碎阿僧祇世界。以為微塵。亦得言無色味微塵。不可算數故。言阿僧祇也。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者。明所碎世界既廣。故佛問須菩提。於汝意地。思唯籌量。謂此微塵為多不也。故須菩提。解如來意。答言。彼微塵眾甚多世尊。此明如來向者所說彼塵眾多。雖多。以無色香味觸形狀方所。無妨無礙故。不可說一處住異處住合作一。以喻十方諸佛亦甚多無量。此十方諸佛。若據行者而言。一行者自作一佛。行者既多。故佛亦多也。諸佛據行者既多。不可說一。二障永盡法身平等無有差別。不可說異。然此微塵碎為無色味之塵。雖多。無有形狀故。無色味等。亦無六方故。不可說一處喻十方諸佛斷除二部會真如法界時。無有形礙。亦無方所故。不可說言一處住異處住也須菩提解佛意故。仰答如上。眾中有人。因生疑念。前既言碎微塵作虛空。無有六方形狀。復雲微塵眾甚多。此二言何故相違。故言何以故也。即答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微塵眾。此明若使微塵眾實有六方形狀色香味觸不空者。佛則不假設說碎細微塵以為無色味微塵也。復疑雲。若此微塵。體空無色味。是不實者。何故如來說為微塵。以如來說為微塵故。明知微塵是實不空故。言何以故即答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此明如來依世諦道中。說虛妄微塵故。言佛說微塵眾也。此微塵眾虛妄不實。本來空寂。故言則非微塵眾。此之微塵。既是虛妄。寧有實塵而可說也。是故佛說微塵眾者。以是故。如來上說無色香味觸無形狀之塵故。說於無塵為塵也。亦得道是故佛說非微塵眾。此因事無。以明因緣法體空也。

世尊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者。向明微塵喻。據極細而言。此言三千世界。就塵為語。然復有疑。上佛說細微塵。其體不實故。所以是無。然要以細微塵。成麁世界。若細微塵無實者。何故有此三千世界等麁物。然此麁世界。既為細塵所成。若細塵無者。何故眼見三千世界等麁物是有。以麁物有故。明知細塵亦有也。故答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明如來說假三千成一世界。若有一世界不為他成。可有世界是實。然無一世界不為他成。是故無實。以其無實故。言如來說三千世界則非世界也。然此細塵既無。明知三千麁界亦虛假不實也。是故佛說三千世界者。欲明若有一世界是實非虛妄者佛則不虛說言三千世界。佛既說攬三千為一世界。故知虛假不實。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微塵世界。二俱不實者。如來何說微塵集故世界成散故世界懷。以此聖言誠驗。故知微塵是實。何故言空。故云何以故也。即答。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此言世界者。名微塵為世界。明何故三千世界是不實若微塵世界是實者四方微塵來則冥然一合。作一世界。不可分別。不應有三千之名。既有三千之名。故知能成微塵世界。是虛妄不實也。以此微塵虛妄不實故。即體是空。空無形狀故。往來無障。乃至鐵圍山。亦不相妨礙故理而言之。東方微塵來無障無礙。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六方微塵來。皆無障無礙。此微塵既不相障礙。亦無聚集之相。泯然空無有形狀。乃至須彌山。亦不可見。以此驗知。有為世界。莫問麁細。皆是虛妄不實。本來空寂。依世人妄情。說有世界。此明因緣法體本來空也。

乘有疑難。若一合相是相實者。何故如來說合三千世界為一合相也。故答雲。如來說一合相者。依世諦名。用虛妄法中。說一合相也。則非一合相者。究理而言。無有一世界冥然一合。不假三千成故。言則非一合相也。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者。明有為虛妄不實故。無有一世界冥然一合相是實而可說。故言則是不可說也。

乘此生疑。若使世界一合相無實者。而眾生不應見。復不應用之。然今現見有此世界屋宅衣服器世間等用。既有此用。明知麁世界是實。麁世界既實。細微塵亦實。何得言麁細微塵世界皆虛妄不實也。故經答雲。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也。明凡夫之人以取相顛倒因緣故。於虛事之中。計以為實。非謂麁世界是性實也。然所成麁世界既不實故。明知細塵亦是虛也。何以故者。因前凡夫貪著其事。乘復生疑。若凡夫人顛倒在心故。取微塵世界麁細有為虛事。忘謂為實者。如來無有取相顛倒之心。何說有微塵世界。如來何故復言。我見微塵及世界等。若如來說言我見所見我我所別內外之異。又如來何故復說本有我人眾生等見。後觀我法體空故。得二種無我解。方斷我人等惑。名為得道。如來既作如是說。以此驗之。明知此微塵世界麁細等法。是其實有。非虛妄故空也。以有此疑故。言何以故也。佛今將答此義。故問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人眾生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所說為正語不也。此明佛問須菩提若有人以如前所疑疑。謂佛作是說。本實有我法。後觀此我法得無我法之解。遣我法二見。得無我無法。名為得道。此人所說當理此正語不也。故須菩提答言不也世尊。明向者疑人所說言不當理不合佛意。故云不也。何以故世尊如來說。我人眾生壽者見。即非我人眾生壽者見者。釋何故此人所說言不當理是不正語也。明二乘之人謂本實有我人眾生壽者等。我我所見。後觀此我所二種空故。能斷此我人等見。而雲我得無我之解。以此為真解。若謂如來亦作是說。以此為真實者。此說非正說也。然諸佛如來。解一切法本來空寂。尚無我法可除。況有我法二空之見可存也。故云即非我人等見也。此無我等見。於聲聞為解。於菩薩為障。今明佛說要觀我法從本來空畢竟寂滅。無有我法可空。乃至煩惱亦本來寂靜。故無煩惱可斷。不同二乘見本有我有法今解二空方斷此惑名得道也。是名非我見人見等者。雙結我法二空也。二乘人見我無。得無我人等解。以為真實。故曰是名非我人見。亦得導是名我人眾生壽者見者。明如上所說。而解知我之與法古今湛然本來不生。現見真如平等。證初地無生忍菩提。乃至佛果無上菩提。不同小乘取無我無法見以為真道。佛作是說。故曰是名佛說虛妄不實我人眾生等見也。明是名無我人等虛妄見也。

乘更疑問。若存有無我無法見。非得道者。觀何等法。起何等心。證何等法。名為得道也。故答須菩提。菩薩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等。此以初地證智。為菩提心。明於何義勸人。若欲得初地以上真實道者。於麁細有為我法無我無法虛妄物中。應如是生知見信也。如是知者。明住前人以世間聞慧五明論智髣髴而知。如是見者。明住上人以出世第一義智見。如是信者。明前二人前並依三昧無量功德力信。此明之人。以用此二智三昧故。見真如佛性。除一切法上有無之患也。如是不住法相者。既有為虛妄無我無法中生知見信解故。便不取著也。何以故者。或者聞言菩薩不住法相。疑謂菩薩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中悉皆不住故。言何以故也。故佛答須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也。上言法相者。是世間色等有為法有無之相。下言法相。是出世真如無為法相。如來說即非法相者。明如來說即非法相者明如來說世間有無法相。非出世間無為真如法相。出世間真如法相。即非世間有無虛妄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如是非世間有為有漏法相。即是出世間真如無為法相。亦得云是名世間有無法相也。上言不住法相者。但不住世間有為法有無之相。非不住出世間無為法相。那得聞言不住法相便謂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法相中皆不住也。自此已上經釋前偈中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疑也。

須菩提。若有菩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用佈施者。此上有疑。上來微塵喻中。明三佛不一不異。雖明三佛。准上經文唯應有二。不應有三。何者上第六段中雲。釋迦牟尼非佛。亦非說法者。又次前經復雲。化佛有去來。教化眾生。供之得福。此前後相違。今疑未知應身為定是佛為非佛也。若是佛者。供養此應佛。所有福德。與二佛同。為有差降。化佛所說經法。為是正法。為非正法。若受應佛所說法。所得利益。為與受持報佛所說法功德同。為復有差降也。恶心譭謗損害之者。罪復云何。故欲答應佛是佛。所說經教是正法。供養受持得福。聞前二佛。恶心譭謗得罪。亦然故。引此喻。以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挍量不如有人於應佛邊發菩薩心。受應佛所說般若經一四句偈。乃至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上疑通疑應佛。今經中何以但言持應佛所說經福多。不雲供養應佛得福多。持應佛所說經法。此法能是應佛所說。但言受持應佛所說得福無量。則知供養應佛得福亦多。故不別出供養應佛也。疑者雲。若供養應佛所說經教與真佛無異者。云何此應佛處世教化說法。而得不名應佛說法也。故經問言。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明應佛說法時。自云我從無量阿僧祇劫來。廣修萬行。今方成佛果。具足相好及諸功德。而不言我是化佛。若自言我是化佛。眾生便謂是幻化人。此何等鬼神。遂不生敬信。不受其所說。心既不信。不受其教。即無所利益。以不言是化佛故。有多利益也。是名為說者。此應佛從真處來。而不云是應化故。供養受持。所得利益。與真佛無差。是名即應佛所說是正說也。

此一段經。凡以六偈來釋。初一偈。舉微塵喻。作問答意。釋前經中疑。第二偈。明微塵無色味形狀故不一不異。諸佛亦然煩惱盡故不一不異也。第三偈上二句。明凡夫不解有為法空隨名取著也。下二句。瑣入第四偈。有一偈半。通明諸佛菩薩不但得無我無法解故名為得道也。第五偈上二句。出二種菩薩能解之智。下半偈。明供養化佛與真佛無異。第六偈。明應佛所說法是其正說也。初偈云世界作微塵等一偈。釋經中善男子善女人以下乃至阿僧祇世界。若依世辨論中。名此微塵為世界。非謂三千等世界也。此明破有色味微塵為無色味微塵。此微塵無色香味觸。亦無方所。故名微塵。此愈示彼義者。明借此微塵喻。釋上疑問於是法界處不一亦不異義。故云示彼義也。微塵碎為末者。重舉上喻碎於微塵為無色味塵。喻諸佛如來成道之時永無二障。故下句言示現煩惱盡也。此明何義者。問此一偈引喻之意。為明何義也。偈言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者。論主引前偈論。略答微塵喻所況事也。彼諸佛如來。於真如法界中等。還解所引偈。明諸佛雖多。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也。為示此義故。說世界碎微塵喻者。釋諸佛不一處不異處住竟。提喻來治也。此喻示何義者。問此微塵喻。況諸佛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異處住者。未知此喻有何相似。得以此喻示況也。即以下半偈。答言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故。明若不碎世界。則有彼此之殊。既碎為微塵。使無此彼之[阿-可+(可/(可*可))]。喻諸佛如來斷二障盡時。於真如法界中。無彼此障礙。一處異處。有如此相似。故以況之也。此喻非聚集微塵眾者。將作偈釋經故。先舉經中所明。喻意言微塵眾者。非實有微塵聚集名為眾也。示現非一喻者。為示現諸佛甚多。假設以無色味塵。為微塵眾也。第二偈。釋經中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是故佛說一合相一段經也。非聚集者。上經言。微塵眾甚多。似如實有微塵。此明以無色味塵為塵。非是實有微塵聚集而言微塵眾多。故言非聚集也故集者。疑雲。若無實微塵聚集。何故言微塵眾多。故答道言聚集者。依世諦名字假設。無集中說集。非謂實有微塵眾聚集而言多故云故集也。非唯是一喻者。若實無微塵聚集。何故假設言甚多也。明以微塵微既多。況十方諸佛亦是甚多。不可說一故也。微塵既是無體。不可說言定有微塵聚集。以喻如來斷煩惱盡體無障礙。不可說言一處集。故云非唯是一喻也。聚集處非彼者。明微塵雖多以體空故。聚集處無實塵可得。一處無故。亦不從異處而來。以異處無實微塵可得故。雲聚集處非彼也。非是差別喻者。明如微塵無礙一處聚集相不可得故。異處差別來相亦不可得。況諸佛亦然。清淨法身體既無礙。非一處住故。亦非條然異處差別。如東方阿閦等。亦不可得。故云非是差別喻也。此義云何。如微塵至無聚集物故。釋上半偈也。亦非異處差別至以差別不住故。釋下半偈也。如是諸佛如來至亦非異處住。上解偈中喻意。此義釋合喻之意也。如是三千世界合相喻非聚集故者。前釋微塵不一異義。今此辨世界麁物中不一異義亦然。故云如是乃至非聚集也。此以何義者。問上三千世界合相喻復言非聚集故。此以何義故如是說也。

如經以下。舉如來成說為答也。若實有一物聚集。如來則不說一物聚集者。上已解微塵世界二喻。併合喻竟。此文何故復來者。上雖明微塵世界虛妄不實非一處聚集非異處差別以況諸佛。而未解微塵世界所以是空。今正釋二法空義。明若實有一微塵物不空而聚集者。如來則不假說無塵為塵為聚集眾也。若實有一世界等者。此解世界空如微塵無異也。如經以下。舉經來結也。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此文前偈中無。何故別提來者。明凡夫妄聚前境。於虛事生貪。以不實為實。成上微塵二法體空故。引此釋也。如經以下通舉前經結也。第三偈。但隨於音聲。上二句。釋經中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明凡夫之人既無如實之解。但有虛妄分別。隨聲取著聞說色是可見可觸。便謂為實義亦如是可見可觸。故云但隨於音聲也。凡夫取顛倒者。聞說色等可見可觸。凡夫便謂色等實有可見可觸。取不實為實。故云凡夫取顛倒也。非無二得道。此下半偈。通第四偈上三句。共釋經中何以故若人如是言至是名我見等也。非無二得道者。明諸佛如來非是但得無我無法二空之解名為得道也。明二乘雖得此三空之解。猶為習惑覆心無明障解故不名得道。應問若存此二空。不名得道者。見何等法。以何等行。能得道也。故第四句雲。遠離於我法。明要見真如平等究竟深重。解我之以法本來空寂。離於無我無法二空虛妄分別見時。乃名得道也。應言遠離無我無法見。以偈俠故。但言離我法也。明若謂有我法可空。復自言我能得此二空之解。有此著空之心者。則障於真如菩提。不名得道。明菩薩大士。解生陰法體從本以來性相空寂。非假觀無方。既無我法可空。亦無二空之見可存。名得道也。此第三偈下長行論中。唯釋下半。不釋上半。所以然者。上長行論中。已釋其義故此中不解也。如經何以故等。舉下半偈所釋經來。結偈中解意也。此復何義者。將欲釋偈。問此所引經中。明於何義。乃以斯下半偈釋也。即以偈答。非無二得道遠離於我法故也。此義云何者。此偈釋經之義云何。下釋可知也。此復何義者。此無我無法二種見。上雖云離二見而得菩提然問此二見。應是正解。復以何義。遠離此見。故以第四偈答也。第四偈。釋成前半偈。上雖云非無二得道遠離於我法。而未釋所以。其義猶隱故。更作此偈。上三句釋也。見我即不見者。明見有我而可空。道言我見無我者。此非正見究竟深解。故云見我即不見也。亦應言見法即不見。宜以偈俠故。單言見我。不雲見法也。何故見我。名為不見者。故第二句雲無實。若無實者。何故見有。明以虛妄見故。言無實虛妄見也。此上二句。釋前偈非無二得道也。此是微細障者。明著有之心名為塵惑。存無之心名之為細。此存我法二空之見。無明之惑體。非四住麁或以礙於真如勝解故。雲微細障也。見真如遠離者。此一句。釋經中菩薩發三菩提心。明此細惑要證初地解時。現見真如究竟深理。遣此虛妄分別。爾時乃盡故。言見真如遠離也。此二句釋遠離於我法也。是故見即不見至見法亦是不見。此釋上半偈也。是故見即不見。釋初句也。無其實義以虗妄分別。釋第二句也。以是無我者。結句也。是故如來說彼我見即是不見者。引佛成言為證也。以其無實至我見不見故。論主解如來證也。見法者亦是不見者。偈中無文故。別提類釋也。如經菩薩發三菩提心以下。此為經前偈第四句明菩薩得真如解。不存無我無法。以之為正見故。復為形前存無我無法為不正見。故引來也。此復何義者。此何故引菩薩見法相經。形前二見名為不見也。即答以見法相即不見相。明以存得無法相見者即是不見法相也。如彼我見即非見者存無我見為正見者。亦非見也。何故此二見說名不見者。將欲釋下半偈故。作問生起。問此無我無法二見。應是正解。何故說為不見也。即以下半偈答。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也。此復云何者。問此偈中。以此二見為微細障。雲見真如遠離。此復云何也。即釋彼見我見法。此是細障者。結二見為障名。以不見彼二故者。釋作障義也。是以見法以為得遠離者。此二見。於聲聞無妨。於菩薩為患。故見真如遠離也。又如是知等。上已引結前偈。何故此中復牒來也。前偈中。但釋得此知見信者皆離無我無法細障。猶未解知見信義。今將作偈釋故。更舉來耳。第五偈二智及三昧如是得遠離者。此上二句。釋經中菩薩發阿耨三菩提心應如是知見信等也。所以明此者。上云存二空之人有細障在心。故不名得是。明見真如者皆遠離細障。名為得道。未知何等人。能見真如。遠離細障。今辨出二種菩薩具足功德智慧。見真如深理。能離細障所明也。二智者。地前世智。地上第一義智。此是二智。世智者。釋經中如是知也。第一義智。釋經中如是見也。及三昧者。離垢等無量三昧。釋經中如是信也。故云二智及三昧也。如是得遠離者。明具智慧三昧二種功德之人。得理究竟。能離細障也。化身示現福者。前經中。有人生疑。化佛既不脩行斷惑。不證菩提。亦不說法。有生滅去來。非是實佛。供養之者。為有福德。為無福德也。若得福德。與供養真佛。為有差降。為無差降。恶心毀害其罪云何。故答化身示現福。非無無盡福。明化佛雖不修行證果。然由真身為本。而眾生有感。聖則赴感垂應。以此應佛從真處來。與彼二佛。有其一義。復不言我是化佛。故供養化佛所得功德。與真佛不異。示現有福。非無無盡之福。有無量無邊功德故。經引七寶施福雖多而不如供養化佛。亦不及受化佛所說經教得福多也。然經中。但辨受持化佛所說經尚勝七寶佈施之福。明知供養化佛。亦勝七寶施福也。此二句。釋經中若有發菩提心者至無量阿僧祇也。此義云何示現世智至遠離彼障。釋偈上二句也。

是故重說勝福譬喻者。釋下半偈。是故者。是上有人疑供養應佛及受持應佛所說。為有福德。為無福德。故我引勝福德譬喻。釋彼疑也。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為說等何故如是說者。將欲設偈釋此經文故。提來為問。問此經。為若人演說。應名為說。何故乃云不名為說。故云何故如是說。第六說諸佛說法時一偈。釋經中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等經文也。經中疑雲。以化佛不實故。所說經教。亦應是不正說。以有此疑故。偈釋雲。諸佛說法時不言是化佛也。說法時者。眾生有感。無有八難。受道時也。明應佛赴眾生感。說法之時。雖化身不實。而所說言教。是其正說。所以爾者。下句雲。不言是化身。明化身佛為眾生說法時。不道我是化佛。若言我是化佛。可化眾生不生敬心。既不敬信。則雖化無益。故不雲我是化佛。以不言是化佛故。所說經教。眾生信受。有多利益。即是正說。故下半偈云。以不如是說是故彼說正也。

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等者。此一偈。是第十一段經。名為不住道分。此經何故名為不住道者。明諸佛如來以出世妙智。觀九種有為即是涅槃故。不同凡夫樂著世間。復不同二乘樂住涅槃。不住此二道故。曰不住道也。此所以來者。為釋疑故也。前段微塵喻經。明諸佛如來成正覺時。斷二障盡故。於真法界中。非一處住。不異處住。便生疑雲。諸佛如來。為如彼微塵體空畢竟無身。為實有身也。若有身者。身應有住處。何故言非一處住非異處住也。若有住處者。為世間中住。為涅槃中住也。若世間中住。何故前段經云。如來入涅槃去。若涅槃中住。復何故言如來來在世間。常為眾生說法。為釋此疑故。引九種有為法譬喻答之。明諸佛如來。有十力無畏無量功德真實妙身。此身以不住道為住處。云何不住道。謂不住世間。不住涅槃。明諸佛如來。解九種有為法體是虛偽本來空寂。悟真如平等。知世間實性即是涅槃。斷生死因盡。是故不住世間不同凡夫不解世間有為諸法本來空寂起取著之行故住於世間也。既見真如平等故。解世間實性即是涅槃。世間涅槃無二無別。又具慈悲大願故。常處生死。教化眾生。是故不住涅槃。不同二乘不知一切眾生皆有真如佛性平等無二故。見涅槃異世間。厭背世間。忻樂涅槃中道取證故住於涅槃。諸佛如來。以此不住道為住處。故次明也。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等。此一偈經。是如來所說。非論主所造。一切有為法者。將欲引九種喻。喻九種有為法故。總舉一切有為法也。如星翳燈。此三喻偈。論合雲見相識。幻露泡中三喻偈。論合雲器身受用。夢電雲下三喻偈。論合雲過現未來。明上六種有為三世中轉也。前微塵喻。直說六塵境中。以明有為法體空也。此九種譬喻。據能緣內心。以明法體空。問此九種。若明內心體空。何故亦有世界身等外無記法。答意雖通明外色等法。大意舉境。明心空也。如星者。喻內能見心。所以內能見心喻之以星。外道凡夫。多計日月星辰是常故實。亦計內心是常是實。是故就其情計以破之。明日月星辰迭相形奪遷轉不定故。所以不實心法亦然。少分相似故。喻之如天上星宿。日未出時。處空顯現。有昭物之用。日既出已。光明悉滅。雖有不現。以大小相奪故。能見心法亦復如是。未有出世證智無漏聖解起時。妄想心法有取境之用。聖解既起。妄想心法殄滅無餘。以其不實故也。如是觀時。解能見六識本來空寂皆何等法也。二如翳者。亦喻能見心。此第二意。何異於初。有小乘人計雲。何以得知心心法是實。以其能見前境能取六塵故。是如實故。喻之如翳。以小乘人取謂翳揵闥婆城等是虛妄不實能見六識及所見六塵是實故。如來。就其所解。引以喻之。破其所執也。如人目上有翳。於虛空中。妄見毛輪等色。以之為實。觀有為法心亦復如是。於色等有為虛妄法中。謂不實為實。以心倒取境故也。三如燈者。亦喻能見心。此第三何異前二也。解雲。二乘外道。皆見皆知水流燈炎遷轉不亭。故就其所識。以曉之。故以燈喻之內識也。如世人燃燈。要以清油淨炷及以燈爐。三法相假。後方得燃。識法亦爾。要段根塵和合。因貪愛等或。識法得起。有取境之用。證智起時。此識寂然。無取境之用。以其即體不實虛妄故也。此能見心。既不實如是。背何等法。趣何等法也。

四如幻者。如世間幻師。幻作四兵及男女等。種種隨意。自在悉見。而無真實。器世間亦如是。以諸眾生造善惡業種種不同。隨彼眾生善惡之業。感得淨穢等土。亦有萬品差別。斯由業見有殊。非是實有也。如似有人以虛空為地。以地為虛空。有人以水為火用。火為水用。知何者為實。如婆羅墮婆羅門。以火為食。虛空中眠。斯即其事也。五如露者。如草上朝露。見日則落。陰身亦然。生已即滅。念念遷謝。暫時不住。以體虛不實無常故也。六如泡者。如因天上雨渧。擊地上水。則成泡沫。愚癡小兒。謂流離珠。心生愛著。須臾即滅。不得久立。三受亦爾。從根塵識三和後起苦樂等受。暫有不亭。速於泡沫。此世界身苦樂等受。不實若此。背何等法。趣何等法。

七如夢者。前六種有為虛妄之法。已謝於住。如人夢受五欲。及見種種色物。寤已則無。唯可念知。不可重覩。過去遷滅。如夢寤不異也。八如電者。如電光暫現。理無久住。六種有為。現在峻轉疾。極於電。故以為喻也。九如雲者。如虛空中清淨無雲。以眾生不可思議業。有龍為本故。於虛空中。未現雲現現已還滅。六種有為未起之法亦復如是。由有無始阿梨耶識根本種子無明住地勳故。能令未現法現現已即謝。以其不實故。喻之如雲。然此六種有為法。既為三世所轉。妄情謂有。其體無實。如九喻無別。若然背何等法。趣何等法也。應如是觀者。九種有為。如九種喻。作不實而觀。應雲一切有為法如星。應作如是觀。乃至如雲。皆如是說。此有為法既不實如此。則本來寂滅。本來寂滅。則唯一真如。真如寂滅。即是涅槃。是故諸佛如來。見世間即涅槃故。不同二乘厭背生死樂住涅槃化眾生。見涅槃即世間故。不同凡夫眾生死而無厭不求出世涅槃解脫之果也。

論曰復有疑等。此一段長行論。論主略作疑答意。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者。此應是住世間。復言如來入涅槃。即是住涅槃。云何上論中。言不一處住不異處住也。為斷此疑故。如來即說偈喻者。此為略答疑者。申九喻來意也。此一偈經。論主凡以三行偈釋。第一偈。作問答釋疑。明不住道也。第二偈。出所觀九種有為境界。第三偈。重舉九種有為法。答難明觀之有所得也。非有為非離者。言非有者。明諸佛所得常住涅槃出世間法體。絕生滅起動。無始終之相。故非有為。若非有為者。可條然異處。不住有為法中。故言非離。明有為實性即是涅槃。不離有為之外更有涅槃。故下句雲諸如來涅槃。明證大涅槃時。不住有為法中。亦不離有為法也。若不離有為。則是住世間。若非有為。則是住涅槃。云何言諸佛不住涅槃不住世間也。故下半偈答雲。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明諸佛如來。得出世正觀。見有為法本來寂滅即是涅槃性。不同聲聞見世間異涅槃故厭捨有為而取涅槃。今言有為即涅槃者。是佛性妙有常住涅槃。明諸佛如來。觀有為法即是性淨涅槃。既見性淨涅槃。斷二障永盡。得此妙智正觀時。能即得彼現果方便涅槃故。不捨有為而住涅槃也。此義云何諸佛涅槃者。此提偈中第二句也。非有為法。亦不離有為法者。釋偈中上句也。何以故者。此釋前諸佛涅槃何故非有為法而復云不離有為法也。即釋以諸佛得涅槃。出離生死故。非有為也。化身說法至為利益眾生故。明諸佛以應身常在世化物故。不離有為也。此明諸佛以不住涅槃者結初句。以不住世間者。結後句也。何故諸佛示現世間行。而不住有為法中者。將釋下半偈。門前示現世間行。何故諸佛應身化物。示有生老病死。而不名住有為法中也。以下半偈答。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雖同世間有老病死。而非有為法也。此以何義者。問此偈所明正觀者。作何法用而觀。得名為正觀雖示有生死等世間行。而不名住有為法也。即釋雲如星宿等。相對九種正觀故。明諸佛觀九種有為法虛妄不實。如觀星宿等九種法虛妄不實便能於有為法中。以正觀力故。終日示世間行。而能不住有為法也。此九種正觀。於九種境界應知者。出正觀之境。勸人識之。第二偈上句雲見相者。直雲心見相。攝能見三盡。但為成偈故。言及於識也。此句有三。明能見心。釋經中星翳燈三喻也。器身受用事者。此三明所受用事。釋經中幻露泡三喻也。過去現在法亦觀未來世者。明前六種有為法在三世中轉。釋經中夢電雲也。此明六義有為已謝於往。名為過去。六種有為萌兆未起。名未來。六種有為。起於今辰。念念生滅。名為現在。故云三世轉也。第三偈。觀相及受用者。言觀相。牒前偈中上見相識。及受用者。牒前偈中三器身受用事。觀於三世事者。牒前偈中後三過現未來三世法也。所以重舉此九種法者。難雲。觀此九種有為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故以下半偈答雲。於有為法中。得無垢自在。明觀此九種有為法時。能得初地以上無漏無垢之果。無生之智不住道解自在功德也。

佛說是經已至信受奉行。此是第十二流通分經。所以次明流通者。上來說法。正辨經體。信悟者眾。今將明如來說法非但直欲通益當時。亦欲澤被遐劫故。令流通未來。使異世間津。故明也。以此中具列四眾八部及諸大菩薩故。明知序中引同聞時。亦應具有。以經略故闕也。聞佛所說。時會所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流通此經者。凡有三義故也。一說者清淨。明諸佛如來乃是一切智人二障永盡。具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量功德。如證而說。必當理故。曰說者清淨也。二所說清淨。此明所說音聲章句阿含經教從無煩惱人邊來。說同諸佛。不多不少。不增不減與理相應故。曰所說清淨也三受者清淨。時會大眾。一心專聽。無見諍過。不言我法是彼法非。心無疑濁故。曰清淨也。一切大眾。慶覩天尊。得深法味。除疑遣障。獲道度世。故大歡喜信受奉行也。諸佛希有總持法等。此一偈。是論主所制第八十偈讚嘆迴向諸佛者。十方三世諸佛也。明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十方三世諸佛智母。三世諸佛同說此法。非獨釋迦如來。故言諸佛也。希有者。此非曠世所無。時時而有故。名為希有。又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之。何故名為希有也。明此般若。理深旨遠。唯是諸佛境界。非餘人所知故。凡夫二乘小行根小行之人。所不能受以信者難得故。曰希有也。總持法者。明此經其文雖略。明義乃廣。旨明常住因果境智之理。牧羅皆盡故。曰總持法也。又復一義。一切諸大乘經。其文雖廣。至於所明。不出眾生菩薩佛淨土。然此雖略。至於所明。亦盡斯四也。故言總持法。不可稱量者。明此經理深非二乘小智所能圖度也。深句義者。謂此經文句。及次第深義也。乘此生疑難。若此金剛般若句義次第難解非圖度境者。論主何由得解。而造論解釋也。故云從尊者聞。明論主自云此金剛般若甚深法門義釋。非自智力解。乃近從尊者。胡名阿僧呿漢雲無障礙。比丘邊聞。復遠從彌勒世尊邊聞。明仰推功有在。非是謬傳故。言從尊者聞也。及廣說者。明無障礙比丘乃是性地菩薩。多聞強記。能流通大乘。折伏外道故。彌勒世尊。愍此閻浮提人。作金剛般若經義釋並地持論。齎付無障礙比丘。令其流通。然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復尋此經論之意。更作偈論。廣興疑問。以釋此經。凡有八十偈。及作長行論釋。復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復轉教聖濟。聖濟轉教菩提留支。迭相傳授。以至於今。始二百年許。未曾斷絕故。言及廣說也。迴此福德。施群生者。然菩薩大士。每日事興願故。論主自申已所有造論傳訓功德。不專獨善。乃迴與法界眾生。同向無上菩提心也。

金剛仙論卷第十

 

上篇:金剛仙論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大唐沙門智嚴譯  我憶過去無...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牟尼世...

宗鏡錄(100卷)

宗鏡錄卷第一 宗鏡錄卷第二 宗鏡錄卷第三 宗鏡錄卷第...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大乘百福相經

大乘百福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華嚴五十要問答

鍥華嚴五十要問答序 五十要問答二冊者。華嚴第二祖雲...

大哀經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

佛說無上處經

佛說無上處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根本智

梵語 mūlajāna。又作根本無分別智、如理智、實智、真...

【佛教詞典】金剛銳菩薩

(菩薩)Vajrakhyāti,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

「做事不一定要發心,發心一定要做事」對嗎

問: 有老師父開示說:做事不一定要發心,發心一定要...

阿修羅界的因果相

本經的修學重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簡單的講就是要破妄...

婆羅門尋子記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年邁得子。對於這位獨生子,婆...

往生彌勒淨土的修行方法

一、廣行佈施 《大成佛經》中講到,彌勒菩薩在人間成...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我們看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個預言。下一段。 預記末法:...

小孩念佛可以消災解難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

大安法師:怎樣做到凡事都能隨遇而安

問: 怎樣做到凡事隨緣,隨遇而安? 大安法師答: 要...

「愛聽佛經的鱷魚」與「吃素的貓」

700公斤大鱷魚愛聽佛經性情溫馴 中國台灣網消息據台媒...

《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日觀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

代一切眾生受苦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豈不...

聖嚴法師《日日是好日》

一、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你們看過這句話吧。日日...

念佛感通清淨實相

什麼叫清淨實相呢?清淨就是斷除一切煩惱、習氣;實相...

【視頻】佛光山《梵音清流》

佛光山《梵音清流》

【視頻】《印光大師一函遍復》大安法師讀誦

《印光大師一函遍復》大安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