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九十九)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實際法無來無去,實際法即是佛;空無來無去,空即是佛。善男子!無染無來無去,無染即是佛;寂滅無來無去,寂滅即是佛;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佛。善男子!離是諸法更無佛;諸佛如、諸法如,一如無分別。善男子!是如常一,無二、無三,出諸數法,無所有故。

「『譬如春末月,日中熱時,有人見焰動,逐之求水望得。於汝意云何?是水從何池、何山、何泉來?今何所去?若入東海、西海、南海、北海耶?』

「薩陀波崙言:『大師!焰中尚無水,云何當有來處去處?』

「曇無竭菩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愚夫無智,為熱渴所逼,見焰動,無水生水想。善男子!若有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當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不可以色身見,諸佛法身無來無去,諸佛來處去處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種種,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如是等種種諸物,於汝意云何?是幻事從何處來?去至何所?』

「薩陀波崙菩薩言:『大師!幻事無實,云何當有來去處?』

「『善男子!是人分別佛有來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夢中見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於汝意云何?夢中所見,有來處有去處不?』

「薩陀波崙言:『大師!是夢中所見虛妄,云何當有來去?』

「『善男子!是人分別佛有來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佛說諸法如夢,若有眾生不知是諸法義,以名字、色身著佛,是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不知諸法實際相故,皆是愚夫無智之數。是人數數往來五道,遠離般若波羅蜜,遠離諸佛法。

「『善男子!佛說諸法如幻、如夢,若有眾生如實知,是人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若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則能知佛所說諸法實相。是人行般若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真佛弟子,不虛妄食人信施,是人應受供養,為世間福田。

「『善男子!譬如大海水中諸寶,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來,眾生善根因緣故,海生此寶,此寶亦不無因緣而生;是寶皆從因緣和合生,是寶若滅亦不去至十方;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本業因緣果報生,生不從十方來,滅時亦不去至十方;但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

「『善男子!譬如箜篌聲,出時無來處,滅時無去處,眾緣和合故生;有槽、有頸、有皮、有絃、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和合而有聲;是聲亦不從槽出,不從頸出,不從皮出,不從絃出,不從柱出,不從棍出,亦不從人手出,眾緣和合爾乃有聲。是因緣離時,亦無去處。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無量功德因緣生,不從一因一緣一功德生,亦不無因緣有,眾緣和合故有。諸佛身不獨從一事成,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善男子!應當如是知諸佛來相去相!

「『善男子!亦當知一切法無來去相。汝若知諸佛及諸法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相,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花與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作是言:『善男子!以是花供養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我當守護供養汝。所以者何?汝因緣力故,今日饒益百千萬億眾生,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善人,甚為難遇!為饒益一切眾生故,無量阿僧祇劫受諸勤苦。』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受釋提桓因曼陀羅花,散曇無竭菩薩上,白言:『大師!我從今日以身屬師,供給供養!』如是三白已,合手師前立。

「是時,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白薩陀波崙菩薩言:『我等從今日亦以身屬師。我等以是善根因緣故,當得如是法,亦如師所得;共師世世供養諸佛,世世常供養師!』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語長者女及五百女人:『若汝等以誠心屬我者,我當受汝!』

「諸女言:『我等以誠心屬師,當隨師教。』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及五百女人,並諸莊嚴寶物上妙供具及五百乘七寶車,奉上曇無竭菩薩,白言:『大師!我持是五百女人奉給大師,是五百乘車隨師所用。』

「爾時,釋提桓因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捨一切所有,應如是如是佈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供養說法人,必得聞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過去諸佛本行菩薩道時,亦如是住佈施中,得聞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曇無竭菩薩欲令薩陀波崙菩薩善根具足故,受五百乘車、長者女及五百侍女;受已,還與薩陀波崙菩薩。

「是時,曇無竭菩薩說法,日沒,起,入宮中。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我為法故來,不應坐、臥,當以二事——若行、若立,以待法師從宮中出說法。』

「爾時,曇無竭菩薩七歲一心入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及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薩陀波崙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無有睡眠,無慾、恚、惱,心不著味;但念:『曇無竭菩薩摩訶薩何時當從三昧起,出而說法?』

「薩陀波崙菩薩過七歲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說法座,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坐上說法。我當灑地清淨散種種華,莊嚴是處,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故。』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七寶床,五百女人各脫上衣以敷座上,作是念:『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坐此座上,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

「薩陀波崙菩薩敷座已,求水灑地而不能得。所以者何?惡魔隱蔽,令水不現。

「魔作是念:『薩陀波崙菩薩求水不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乃至生一念劣心、異心,則善根不增、智慧不照,於一切智而有稽留。』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當自刺其身,以血灑地,令無塵土來坋大師。我何用此身!此身必當破壞;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數數喪身,未曾為法。』即以利刀自刺,出血灑地。薩陀波崙菩薩及長者女並五百侍女皆無異心,惡魔亦不能得便。

「是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未曾有也!薩陀波崙菩薩愛法乃爾,以刀自刺出血灑地!薩陀波崙及眾女人心不動轉,惡魔波旬不能壞其善根。其心堅固,發大莊嚴,不惜身命,以深心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度一切眾生無量生死苦。』

「釋提桓因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精進力大,堅固難動,不可思議!汝愛法、求法,最為無上!善男子!過去諸佛亦如是,以深心愛法、惜法、重法、集諸功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法座,掃灑清淨已訖,當於何處得好名華,莊嚴此地?若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法座上坐說法時,亦當散華供養。』

「釋提桓因知薩陀波崙菩薩心所念,即以三千石天曼陀羅華與薩陀波崙。

「薩陀波崙受華,以半散地,留半待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坐法座上說法時當供養。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過七歲已,從諸三昧起,為說般若波羅蜜故,與無量百千萬眾恭敬圍遶,往法座上坐。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見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時,心淨悅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論】

釋曰:

薩陀波崙菩薩雖知諸法空無來去相,未能深入,亦不能解種種法門;於諸佛身恭敬深重故,不能觀空。

如大海水波,其力雖大,到須彌山邊則退而無用;薩陀波崙亦如是,雖有大空智力,到佛所則亦無用。

是故曇無竭菩薩今為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此中曇無竭自說因緣,所謂「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

問曰:

何等是「諸法如」?

答曰:

諸法實相,所謂性空、無所得、空等諸法門。

問曰:

摩訶般若波羅蜜,於佛法大乘六波羅蜜中第一法;若無佛,則無說般若者。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等色、無色法等淨妙五眾和合,是故名為佛。如五指和合名為拳,不得言無拳;名字既異,形亦異,力用亦異,不得言無拳。是故知有佛。

答曰:

不然!佛法中有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世諦故,言:「佛說般若波羅蜜」;第一義故,說:「諸佛空,無來無去」。

如汝說:「清淨五眾和合故名為佛。」

若和合故有,是即為無。如經中,佛自說因緣:「五眾非佛,離五眾亦無佛,五眾不在佛中,佛不在五眾中,佛非五眾有。」

何以故?五眾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

又五眾無自性故,虛誑不實;佛自說:「一切無誑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眾不即是佛。

復次,若五眾即是佛,諸有五眾者,皆應是佛。

問曰:

以是難故,我先說第一清淨五眾、三十二相等名為佛。

答曰:

三十二相等,菩薩時亦有,何以不名為佛?

問曰:

爾時雖有相好莊嚴身,而無一切種智;若一切種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為佛。

答曰:

「一切種智」,般若中說是「寂滅相」、「無戲論」;若得是法,則名無所得;無所得故名為佛,佛即是空。如是等因緣故,五眾不得即是佛。

離是五眾亦無佛。所以者何?離是五眾,更無餘法可說;如離五指更無拳法可說。

問曰:

何以故無拳法?形亦異,力用亦異;若但是指者,不應異,因五指合故拳法生;是拳法雖無常生滅,不得言無。

答曰:

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應更有拳可見,亦不須因五指。如是等因緣,離五指更無有拳;佛亦如是,離五眾則無有佛。

佛不在五眾中,五眾不在佛中。何以故?異不可得故。若五眾異佛者,佛應在五眾中,但是事不然。

佛亦不在五眾。所以者何?離五眾無佛,離佛亦無五眾。譬如比丘有三衣缽故,可得言有;但佛與五眾不得別異,是故不得言佛有五眾。

如是五種求佛不可得故,當知無佛;佛無故無來無去。

問曰:

若無佛,即是邪見,云何菩薩發心求作佛?

答曰:

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想」。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

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是人亦墮邪見。離是有、無二邊,處中道,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諸法實相,名為得佛。

復次,色等法如相即是佛,色等法性空是如相,諸佛如亦性空;以是故,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法性、實際、空、無染、寂滅、虛空性亦如無來無去。

如,乃至虛空性如、佛如,是如一,無二、無三等別異。

此中自說因緣:「何以故?出諸數法,無所有故。」

如等法是實,是中無有憶想分別;取相故有名字,名字中有數。

此中自說因緣:空、非實,無所有故。

問曰:

若是法無所有,云何可見、可聞,有苦有樂、有縛有脫等分別諸異?

答曰:

此中曇無竭自種種分別譬喻說,所謂「如春末月見焰」,乃至「是人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

如焰等中雖無實事,亦能誑人自生苦樂事;諸法亦如是,雖空無所有,亦能令人得苦、樂、憂、喜事。夢等法亦如是。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為世諦故有。

佛法身相:上種種因緣說諸法實相,是諸法實相亦無來無去,是故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若人得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一切智故名為「近」,以相似故。

「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行,是為行般若波羅蜜真佛弟子。

「真佛弟子」者,得諸法實相名為「佛」;得諸法實相差別故,有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薩;須陀洹等乃至大菩薩,是名「真佛弟子」。

「不虛妄食人信施」者,佈施畜生,雖得百倍果報,而此福有盡有量,不能度眾生生死故,名為「虛食」。須陀洹等乃至佛,諸賢聖受人信施,此福果報,乃至涅槃無盡無量,是故說:「不虛妄食人信施」。

「是人應受一切眾生供養」:若須陀洹,應受一切凡夫人供養;斯陀含,應受凡夫人乃至須陀洹供養;阿那含,應受凡夫人及須陀洹、斯陀含供養;阿羅漢,應受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供養;辟支佛,應受凡夫人及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供養;近成佛大菩薩,應受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供養。

「為世間福田」者,如植種良田,成收必多;持戒、禪定、智慧福田,眾生植福,獲果無量。

上說「諸佛無來無去」,薩陀波崙及諸聽者意謂「諸佛尚無,諸法亦應皆滅」,則墮斷滅!是故今說因緣法譬喻。

曇無竭示薩陀波崙:如汝所著,意謂實有者無,為度眾生故,從因緣和合則有像現。

欲證明此事故說譬喻:如大海中生寶,不從十方來,滅亦無所去;亦不無因緣而生,以四天下眾生福德因緣故,海生此寶;若劫盡滅時,亦無去處。

譬如燈滅,焰無所至。佛身亦爾,從初發心所種善根功德,皆是佛身相好因緣;佛身亦不自在,皆屬本因緣業果報故生;是因緣雖久住,性是有為法故,必歸無常,散壞則無身。

譬如善射之人,仰射虛空,箭去雖遠,必當墮地;諸佛身亦如是,雖相好光明,福德成就,名稱無量,度人無限,亦歸磨滅。

問曰:

若眾生福德因緣故海生珍寶,何以不近眾生處生,而乃在大海難得之處?

答曰:

海中亦有眾生,龍、阿修羅等用是寶。

復次,若寶生人中濁世,貪者覆藏,不令人得;若好世時,珍寶自生人間,無有惜者;如彌勒佛時,珍寶如瓦礫。以懈怠懶惰人惜身,強作願求樂,是故寶在大海不能得;若大心,不惜身命勤求者乃得。

「大海水」喻十方六道國土,「諸珍寶」即是諸佛。

如珍寶為一切眾生故生,而懈怠懶惰者所不能得;諸佛亦如是,雖為眾生故出世,懈怠、小心、貪身著我者不得度。所以者何?諸法皆從眾緣和合生。眾生有二因緣故得度:一者、內有正見;二者、外有善說法者。諸佛雖善說法,眾生內正見不具故,不能盡度。

如寶物雖為眾生出,而有貧窮眾生;諸佛亦如是,雖為眾生出,而眾生內正見少故,亦不得度。

復有箜篌譬喻:有槽、有頸、有皮、有絃、有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和合而有聲;如聲亦不在眾緣中,離眾緣亦無聲,以因緣和合故有聲可聞。諸佛身亦如是,六波羅蜜及方便力,眾因緣和合邊生;佛身不在六波羅蜜等法中,亦不離六波羅蜜等法。

如聲不以一因緣,亦非無因緣;佛身亦如是,不從無因緣,亦不從少因緣,諸善法因緣具足故,生諸佛身。

如鏡中像,眾因緣和合故有,眾緣離故無;諸佛亦如是,有諸因緣故出現,諸因緣散故滅。

「善男子!應如是觀諸佛來去相,一切諸法相亦應如是知!」

曇無竭語薩陀波崙:「善男子!汝能知諸法相不來不去,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亦必能行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何以故?一切法無障礙故。

問曰:

釋提桓因,何以化作文陀羅華與薩陀波崙?

答曰:

釋提桓因愛樂佛道故,常供養諸菩薩。

復次,釋提桓因欲攝眾生令入佛道故,現天王身,以華與薩陀波崙。薩陀波崙一心求佛道故,諸天來供養,眾生見者,皆亦發心;釋提桓因為引導眾生故,供養薩陀波崙。

有人言:釋提桓因深愛敬薩陀波崙,上品來試已,令身體平復,今復以華與之。釋提桓因力能與一切人華,以眾生無福力故,設當與者,華即變壞;薩陀波崙福德成就故,得必不變,是故與。

若一切菩薩供養師時不盡與,應守護供養者;先已說因緣,所謂割肉出血,試以成親舊故守護。

復次,釋提桓因此中自說因緣,所謂「汝因緣力故,饒益百千等眾生。」

薩陀波崙取華,如其意供養曇無竭。

薩陀波崙初聞師名,後眼見聞法斷疑故,以身供養。

長者女等亦効薩陀波崙,以身施薩陀波崙。

問曰:

薩陀波崙以身供養曇無竭,曇無竭福田大,女何以不以身供養,而與薩陀波崙?

答曰:

女人智短著多故,不用捨本師而供養他。

又以女身罪穢,心雖清白,為外有譏謗故。

問曰:

長者女初捨父母,已屬薩陀波崙,今何以復以身施?

答曰:

初捨父母,共薩陀波崙詣曇無竭,為法故供養,亦不自以身施,父母亦不以施薩陀波崙;今見薩陀波崙問甚深義,曇無竭為解說,釋提桓因歡喜供養,是故發歡喜心,以身供養,以自在心故。

又一切女身無所繫屬,則受惡名。女人之禮,幼則從父母,少則從夫,老則從子。是長者女等,雖道路共來,不得久無所屬,是故自以身施,而作是願:「如師所得,我等亦當得之。」

爾時,薩陀波崙欲以此女供養曇無竭,慮其嫌恨故問:「汝等實以誠心供養,我當受汝。」

「誠心」者,不自用心,隨所處分,如無心物。

諸女人等言:「實以誠心。」

即時,薩陀波崙以長者女並諸侍女及五百乘車,奉上曇無竭。

薩陀波崙欲除世人常疑,謂其欺誑長者,將諸女來,是故盡以佈施,明已無著。

復次,薩陀波崙如空中聲,所聞得解歡喜,如世人所貴,內外物盡以供養,欲深入檀波羅蜜門故。

釋提桓因知薩陀波崙愛貪等煩惱未盡,而能盡捨內外佈施,無復遺餘,故讚言「善哉!」以過去佛為喻:行難事故,得難得果報——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若曇無竭欲令薩陀波崙善根具足故受——「善根」者,所謂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還與薩陀波崙?

答曰:

曇無竭大智方便,令薩陀波崙大得福德而無所失,是謂上受。薩陀波崙至誠心施,斷諸貪著,不望還得,福德具足。

曇無竭思惟薩陀波崙遠來而於五欲心不染著,舊人供養為善,是故還與。

又聞諸女先以身上薩陀波崙,人非財物,欲遂其本意故。

又是諸女世世為薩陀波崙弟子。

如是等因緣故,還與薩陀波崙。

問曰:

諸大菩薩說法不應疲極,何以入宮?

答曰:

隨世人法故。

又眾香城中眾生,不常求道,或時厭息,受五欲樂;諸天常受五欲故,妨廢求道。有菩薩所住國,常勤精進,不受五欲。是眾香城眾生本願雜受,曇無竭隨其志願,欲引導之故生其國;是故以眾生聽法疲惓,起入宮中。

又未得道者,法雖微妙,常聞故生疲厭心,是眾中有是人故。

又曇無竭在是中受富樂,人法故,日沒應息。

是時,薩陀波崙作是念:「我為法來,不應坐臥。」

問曰:

為法故何以不應坐臥?

答曰:

無是定法。此人大欲、大精進、恭敬法故,自作是念:「我若坐臥,則是懶惰。我初求法時,身尚不惜,何況疲惓!」是故不坐臥。大欲、大精進與坐臥相違故。

又坐、臥則不勤力,行、立則勤力精進,是故常住二威儀以待師出。

問曰:

薩陀波崙先知師七歲不出不?

答曰:

初來不知故。

又復曇無竭亦常七歲不出,以因緣故,自誓七歲入定。薩陀波崙自誓:「師未出,終不坐臥。」

又大人,世間法尚不自違,何況為道法!

又以初求法時,尚不惜身;今立七歲,何足為難!

問曰:

人身軟弱,何能七歲不坐不臥?

答曰:

是時人壽命長,雖復七歲,如今七日。

又好世人身福德力大,雖立七歲,不以為難。如勤比丘,年六十始出家,而自結誓:「我脇不著席!要盡得聲聞所應得事,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作四阿含優婆提舍,於今大行於世。此人於惡世尚爾,何況薩陀波崙生於好世!

又身力雖弱,以心強故,能辦其事。

復次,一心求佛道者,十方諸佛所念;諸大菩薩及求佛道諸天,益其氣力,圍遶守護,是故雖住立七歲而不疲極。

問曰:

曇無竭入三昧,何以乃至七歲?

答曰:

先已答,好世人壽長,雖七歲不以為久。

又曇無竭宮殿、婇女、微妙五欲與天相似;薩陀波崙等新發意者,心未柔軟,疑曇無竭雖說空法、讚歎離欲,謂其心未能捨。是故七歲三昧,欲以除眾疑故,生貴敬心。

聞曇無竭七歲三昧,心、口相應能說、能行,則信受其語,易可得度。譬如癰瘡未熟,醫則不破,但以藥塗令熟,熟則易破。

復次,欲受心生實樂故,入無量三昧。

復次,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法,二者、身現法。今欲以身現法故,入無量三昧,令眾生知攝心入慧,得如實智。

「菩薩三昧」者,如菩薩義中說。

「行般若、方便力」者,如〈方便品〉中說。

薩陀波崙於七歲中,三惡覺觀不生,不味於味。是人雖未破煩惱,而集諸善法故,制諸煩惱不令得生;但一心念:「曇無竭何時當出?我當從聞般若。」

過七歲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敷坐處,掃灑莊嚴。」

問曰:

薩陀波崙云何得知過七歲已,曇無竭當出?

答曰:

有人言:先曾七歲展轉聞知。

有人言:曇無竭初入三昧時,自說七歲為限。如釋迦文尼佛告阿難:「我欲一月、二月入禪定。」阿難以告四眾。

薩陀波崙深愛佛法、敬重曇無竭故,供養莊嚴說法處。出家菩薩但莊嚴其心,詣師受法;在家菩薩則莊嚴說法處,華香供養。

復次,薩陀波崙作是莊嚴,欲令曇無竭知其愛法欲法相、深心信樂,故現是事;是故生心,共五百女等,展力掃灑,自以其金銀、珍寶敷座。

薩陀波崙等雖自有妙好茵褥,為愛法情至故,以身所著上衣敷座。

求水灑地,魔隱蔽故,求不能得。

此中自說因緣:「魔作是念:若薩陀波崙求水不得,其心則劣,志願不滿故。又令自鄙其身,我薄福德故,為供養法,求水不得,以自輕憂愁覆心故。」

「福德不增、智慧不照不明」者,諸憂愁煩惱覆心故,諸福德、智慧不能照明;譬如日障蔽故,其照不明。

魔知其心大,不可沮壞,但小沮壞,令其稽留。

爾時,薩陀波崙自刺其身,出血灑地,欲以淹塵。

人血肉雖臭,以其至心求水不得,意不分別香臭好惡,為欲淹塵,不惜身命。

又薩陀波崙深心愛著般若波羅蜜故,無所愛惜。

有人言:多有諸天龍、鬼神等,常隨逐薩陀波崙,佐助守護;是故所出之血,變為香水。如羼提仙人被割截時,血化為乳。

又以無量福德成就故,隨願即成。

問曰:

若福德成就,隨願即得,魔不應隱蔽其水?

答曰:

是菩薩新發意,能成小願,未能卻魔。

此中薩陀波崙自說出血因緣:「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數數喪身,未曾為法。」

問曰:

若薩陀波崙愛法,刺身出血,若其身死,誰復聽法?

答曰:

是事如破骨出髓中答。

又此中諸天、大菩薩守護故,令其不死。

又復惡魔知其心不可沮壞,水則還出。

「薩陀波崙等皆無異心」者。

如人初習慈心,欲為眾生及為般若波羅蜜故,不惜身命;既得利刀割身,以痛自逼故,心生悔恨,是名「異」。

是菩薩信力大故,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報故,不計是苦。

又以深悲心愛念眾生,雖受種種苦惱,不以為難;譬如慈母愛子,雖為子長受勤苦不淨,不以為惡。

又復見諸法實相畢竟空故,知是身但是虛誑和合,破是虛誑故,割截身時,不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魔不得其便」者,如人有瘡則受毒;菩薩若有貪慾、憂愁瘡者,魔得其便。以出血灑地,心不憂愁故,魔不得便。

如薩陀波崙心,五百女人心亦如是,敬重薩陀波崙故;見其刺身,應有憂愁,以其願得滿故,不以為愁。

「爾時,釋提桓因見是事已,嘆未曾有」者,是人未得無生忍,諸煩惱未斷,為供養法故,不惜身命,如諸離欲人無異;割截其身,如斷草木。初心既爾,後心轉增。

復次,未曾有者,此中釋提桓因自說因緣:「薩陀波崙愛法乃爾,以刀自刺」等。

釋提桓因作是心歡喜已,讚言:「善哉!」讚其愛法、樂法,勤心精進;以過去佛為喻:「非但汝今辛苦,過去諸佛求般若亦爾。」

薩陀波崙聞釋提桓因安慰其心已,如火得酥,轉更熾盛,作是念:「我既敷座灑地,當於何處得好名華莊嚴法處?」

問曰:

不見水時何以不作是念:「當於何處得水灑地?」

答曰:

薩陀波崙以先有水處,即時皆無,知魔所作;是故自於四大分中,刺水分灑地。身中水種雖多,血是命之所在是故,刺以灑地。

華不自有,曇無竭出時欲至,不容遠求;又所須復多,當以遍覆其地,是故生念欲得。

帝釋知其念,即以天華中妙者,名曼陀羅,三千石與之,足以周事。

帝釋所以不以人華與者,欲令發希有心故。

薩陀波崙受華已,分作二分:好者留以說法時散,餘者覆地。

其國俗法以華覆地,令行其上,以為供養。

爾時,曇無竭如其先要,滿七歲已,從三昧起,與無量百千眾恭敬圍繞,直趣法座,為說般若故。

問曰:

若諸菩薩入微妙三昧中,誰能令起?

答曰:

行者初入時,自作限齊,然後入定;時至,其心自在從三昧起,悲心故而生覺觀。如一比丘,入滅受定三昧時,自期:「聞犍搥時當起。」既入已,時僧坊失火,諸比丘惶懅,不打犍搥而去。爾時,過十二歲已,檀越更和合,眾僧欲起僧坊,方打犍搥;聞犍搥聲起,即身散而死。後諸得道者,說其如此。

復次,有人言:法性生身大菩薩,如諸佛常入三昧,無散亂麁心;以神通力故,能說法、飛行度脫眾生。世俗法故,有出入三昧相,是故雖入微妙三昧而能還出,以大悲心牽故;譬如咒術出龍。

「大眾圍繞」者,是內眷屬;恭敬散華、燒香,隨從而出,為說般若波羅蜜故。

「說般若波羅蜜」者,因世諦名字語言,欲示眾生第一義不動相故。

「薩陀波崙見曇無竭,即得清淨歡喜,樂遍其身,如比丘入於三禪」,所以者何?多欲眾生,雖非淨妙,得猶喜樂,何況得見真功德莊嚴身者!

薩陀波崙從空中佛聞曇無竭,即生大欲得諸三昧。見十方諸佛,復聞十方諸佛說:「先世因緣,唯有曇無竭能度汝耳。」聞是已,增益其心,渴仰欲見,是故中道欲賣身供養。今於眾香城七歲不坐不臥欲見曇無竭。如是渴仰,欲樂來久;如人熱渴所逼,得濁煖潦水,猶尚歡喜,何況得清冷美水!

既以渴仰情久,又曇無竭功德大,是故悅樂。

問曰:

樂有四種,何以但說「第三禪樂」,而不說上地定樂及解脫樂?

答曰:

以欲界眾生,於三受中多貪樂受。聞涅槃樂無所有,則心不樂喜;以上四禪中斷苦樂故,心亦不樂;第三禪中樂,樂之極。

復有人言:薩陀波崙新發意,未入細深妙定故,見曇無竭發大歡喜,似如三禪樂。薩陀波崙自覺我大歡喜故,即時捨喜,得清淨法性,遍身安樂,是故以三禪樂為喻。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九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註音版】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教詞典】釋迦譜

(書名)五卷,梁僧祐撰。從三藏中選集釋迦一代教化之...

【佛教詞典】雨師

我國古代神話中司雨之神。後漢書祭祀志:「以丙戌日祠...

母親的一切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由母親承當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的模式...

面對誘惑,孿生兄弟不同的命運迥異

今天這則故事,出自《人鑒》,編者為李圓淨。李圓淨(...

什麼是禪七

禪七的起源,源於佛陀在菩提樹下,七日證道。佛陀在菩...

淨土弘法的第一步

在淨土法門的修行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是我們佛教徒...

第三世怨的結果

淨土宗祖師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對淨土法門產...

往生的重點——法華與淨土的修學

(1)往生關鍵 皈依佛陀 自他不二,真實信心。 厭離娑...

被責罵也是一種幸福

有一位在森林裡修行的人,非常的純淨,也非常的虔誠,...

福德要在大眾中修

修行要在俗世中修,福德要在大眾中修,在大眾中求。 俗...

淨土的眾生每天都在幹什麼

問: 在淨土的眾生還造孽嗎?阿彌陀經中說淨土世界的...

淨土法門應謹防兩種誤區

目前須謹防兩種誤區:一是說末法眾生是持不了戒的,阿...

修繕寶塔的功德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當時的舍衛城裡有一位財富與多...

居士遇到假和尚應該怎麼辦

問: 遇到假和尚化緣怎麼辦?一個出家師父開示,說碰...

【視頻】《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男聲讀誦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男聲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