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三之餘(卷第九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力而不受染污?」

佛言:「菩薩用般若波羅蜜,作如是方便力,於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中,饒益眾生,亦不貪著是身。何以故?著者、著法、著處,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空不著空,空中無著者,亦無著處。何以故?空中空相不可得。須菩提!是名不可得空;菩薩住是空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菩薩但住般若波羅蜜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餘法中耶?」

「須菩提!頗有法不入般若波羅蜜者不?」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自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世尊!空中無有法若入、若不入。」

「須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不?」

「世尊!空。」

「須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云何言一切法不入空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到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供養現在諸佛,聞諸佛說法,於諸佛所種善根?」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皆空,是國土中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空者,空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智、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見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諸善法,於善法亦不著;諸善法自性空故。空無所著,若著則受味,是空中無有味。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生如是天眼,用是眼觀一切法空;見是法空,不取相、不作業;亦為人說是法,亦不得眾生相、不得眾生名。如是菩薩摩訶薩用無所得法故,起神通波羅蜜;用是神通波羅蜜,神通所應作者能作。

「是菩薩用天眼通過於人眼,見十方國土;見已,飛到十方,饒益眾生——或以佈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進,或以禪定,或以智慧,饒益眾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諸禪、解脫、三昧,或以聲聞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薩法,或以佛法,饒益眾生。

「為慳者如是說法:『諸眾生!當行佈施,貧窮是苦惱法,貧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勤佈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莫以貧窮故,共相食噉,不得離三惡道。』為破戒者說法:『諸眾生!破戒法大苦惱!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報:若在地獄,若在餓鬼,若在畜生。汝等墮三惡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應隨破戒心,死時有悔。』若有共相瞋諍者,說如是法:『諸眾生!莫共相瞋,瞋亂心人,不順善法。汝等今共相瞋亂心,或墮地獄,若餓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應生一念瞋恚心,何況多!』為懈怠眾生說法,令得精進;散亂眾生,令得禪定;愚癡眾生,令得智慧,亦如是。

「行淫欲者,令觀不淨;瞋恚者,令觀慈心;愚癡眾生,令觀十二因緣。

「行非道眾生,令入正道——所謂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為是眾生如是說法:汝等所著,是法性空,性空法中不可得著,不著相是空相。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為眾生作利益。

「須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眾生意善說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起神通。須菩提!譬如鳥無翅不能高翔;菩薩無神通,不能隨意教化眾生。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起諸神通;起諸神通已,若欲饒益眾生,隨意能益。

「是菩薩用天眼見如恆河沙等諸國土及見是國土中眾生;見已,用神通力往到其所,知眾生心,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或說佈施,或說持戒,或說禪定,乃至或說涅槃法。是菩薩用天耳,聞二種音聲:若人、若非人。用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皆能受持,如所聞法為眾生說:或說佈施,乃至或說涅槃。是菩薩淨他心智,用他心智知眾生心,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或說佈施,乃至或說涅槃。是菩薩宿命智,憶念種種本生處,亦自憶、亦憶他人。用是宿命智,念過去在在處處,諸佛名字及弟子眾;有眾生信樂宿命者,為現宿命事而為說法:或說佈施,乃至或說涅槃。用如意神通力,到種種無量諸佛國土,供養諸佛,從諸佛種善根,還來本國。是菩薩漏盡神通智證,用是漏盡神通智證故,為眾生隨應說法:或說佈施,乃至或說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起諸神通!

「菩薩用修是神通故,隨意受身,苦樂不染;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苦樂不染。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遊戲神通,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緣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因緣具足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檀波羅蜜是善法因緣,是中無分別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羅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從生死拔出令得涅槃。是諸善法皆是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行是道,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得度生死,已度、今度、當度。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十八空,八背舍、九次第定,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須菩提!是名善法。菩薩摩訶薩具足是善法已,當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當轉法輪;轉法輪已,當度眾生。」

【論】

釋曰:

爾時,須菩提問:「住何等善根故能受此身?」

佛答:「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法具足。」

乃至須菩提大歡喜白佛言:「菩薩摩訶薩大方便成就力,住何等聖無漏法,能受此身而不為畜身所染?」譬如幻師,亦如變化;「住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

佛答:「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能成就如是方便,作種種身,能利益十方國土中眾生,亦不貪是身。」

佛此中說因緣:「是菩薩三法不可得:一者、是菩薩身,二者、所作鹿、馬,三者、所用法。何以故?是法皆性空。空亦不著空,空中亦無貪著;法無故眾生無,眾生無故法亦無。」

此中佛說因緣:「空中空不可得。」不可得故,菩薩云何貪是智慧?

「是名無所得空般若波羅蜜;菩薩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障礙故易得。

須菩提問:「菩薩住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今何以但說住無所得般若波羅蜜中得?」

佛答:「須菩提!何法不入般若中?」

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若住般若波羅蜜,則住一切法。

復問:「若般若波羅蜜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中?」

此中須菩提自說因緣:「一切法性空中,無有法出、無有法入。」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耶?」

「世尊!空。」

「須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一切法應入空中,汝云何言空中無有法出入?」

爾時,須菩提心伏受解;聞是菩薩化身度眾生,今問:「世尊!菩薩云何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到十方如恆河沙國土供養佛、聽法,種甚深善根?」

「善根」者,諸陀羅尼、三昧門、無礙解脫之根本。

須菩提意:般若波羅蜜性空,云何菩薩安住性空波羅蜜中,能行是神通有法?

佛言:「空故能行。所以者何?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時,觀十方如恆河沙國土皆空,是國土諸佛亦空。」

問曰:

若國土空,佛亦應空,何以別說?

答曰:

佛以無量阿僧祇實功德得是身,能以一足指動十方如恆河沙國土;又菩薩世世來深愛重佛,不能疾觀使空。

是故不共國土合說。

此中佛自說因緣:「若十方國土及諸佛不空者,空為有偏」——「有偏」名有空、不空處;「今實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一切法無礙;以肉眼觀色不通:見上不見下,見前不見後,通見障不見,晝見夜不見。知肉眼力少故,以方便更求天眼。

「方便力」者,令他界四大來在身中。

用天眼義,如先說。生天耳、如意足、他心智、宿命智,知眾生生死所趣等。

菩薩若無神通,不能得饒益眾生。何以故?若無神通,云何能令多眾生發心?菩薩有神通,猶尚不能盡令眾生發心,何況無!是故神通波羅蜜是菩薩所行道。

菩薩自見善法,亦令他人得見善法,亦不著是善法。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故。

問曰:

天眼可見色,云何「見善法」?又言「見一切法性空」?

答曰:

因中說果。以天眼見,自見己身及見十方眾生,然後用他心智、宿命智,求其今世、後世善根;是善根及果報久皆磨滅,磨滅故見空。

是善根皆是有為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不可著,亦不可受味,不可受味故不著。

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愛著亦如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著故,不能入涅槃,唯不能著般若波羅蜜性空火。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若般若波羅蜜不空,即是味,是可著處。

菩薩住是智慧中,不起有漏業,為眾生說法,亦知眾生假名不可得。安住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中,而能具足神通事;若菩薩不得是無障礙般若,則不能得無礙神通。

菩薩得是無障礙空神通,飛到十方國土,利益眾生。如《經》中廣說:或以佈施,或以持戒等;慳者為說佈施等六波羅蜜義,如此中佛自廣說。

如此中說譬喻:如鳥無翅不能飛翔;菩薩亦如是,無神通波羅蜜,不能教化眾生。

菩薩以天眼見十方國土諸佛及一切眾生;以天耳力,從諸佛聞法;以如意神通力,放大光明,或現水火作種種變化,現奇特事,令眾生髮希有尊重心;以他心智力故,知他心心數法所著、所厭,可度、不可度,是利、是鈍,是善根成就、是未成就——如是等知他眾生心,攝取善根成就者。有可度者,以宿命智、生死智,觀其本末:「何所從來?種何善根?所好何行?從此終當生何所?何時當得解脫?」如是籌量思惟,知可度者過去業因緣、未來世果報。

復以神通力,是人應以恐怖度者,以地獄示之:「汝當生此中」;應以歡喜度者,示以天堂;眼見是事,心懷驚怖、歡喜,厭患世間。

爾時,以漏盡神通說漏盡法,眾生聞是法,破其著心,以三乘而得涅槃。

譬如白鷺欲取魚時,籌量進止,不失期會,知其可得,即便取之,終不空也。菩薩亦如是,以神通力故,觀眾生本末,應度因緣、國土、時節,知其信等諸根增利、諸因緣具足而為說法,則不空也。

是故說:「菩薩離神通,不能饒益眾生;如鳥無翅。」

餘神力,如佛自說:「以天眼見十方眾生生死,亦知眾生心,隨意說法」;乃至「善修神通力,而為眾生受身,不為苦樂所污。」是菩薩於眾生中:或為父、或為子,或為師、或為弟子,或為主、或為奴,或為象馬、或為乘象馬者,或時富貴力勢、或時貧賤——於此諸事,亦不為染污;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不染苦樂。

「一切事」者,如先作種種阿僧祇身度眾生。

「苦樂不染」者,樂中不生愛,苦中不生瞋;不如生死眾生隨處起煩惱。

菩薩應如是遊戲神通,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問曰:

菩薩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遊戲」?

答曰:

「戲」名如幻師種種現變;菩薩神通種種現化,名之為「戲」。

復次,佛法中三三昧,空名為上行。何以故?似如涅槃無所著,無所得故。諸餘行法,皆名為下下,如小兒。是故說神通力,名為「遊戲」;於成就眾生,淨佛土中,最為要用。

「成就眾生」,如是中說:「淨佛土,共修善根。」

問曰:

何必要用「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答曰:

佛自說因緣:「不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能得無上道。何以故?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緣」者,所謂一切善法。

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於是行法中,無憶想分別:是施者、是財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若菩薩不著心、無所分別,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以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眾生。

問曰:

菩薩若著心佈施,有何等過而不名具足?著心佈施,受者恩重。

答曰:

雖有小利而有大過;如美食雜毒,雖有美利而自喪命。

問曰:

何者是過?

答曰:

若著心佈施,有不稱意事,則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

若著心供養善人,有少凶衰,則嫌佈施無應,悔惜所施;若佈施心悔,所受果報則不清淨。

復次,著心佈施者,深心貪著財物,若有侵奪,則便加害;自念:「我為福德好事集財,汝何故侵奪?」先貪財物,為今世事;而作佈施,為後世事。愛惜轉深,以染著故,若有侵奪,能為重罪;重罪因緣故,受三惡道苦。

復次,貪著因緣故生瞋恚;瞋恚因緣故加刀杖;刀杖殺害,受諸苦惱。

復次,人起愚癡業,大不安隱,行此虛誑不實事故,後必致大患。十方諸佛皆說無相解脫門;諸法無相相是為實。若人取是財物虛誑不實相,然後心著;心著故,期大果報而能施與。譬如人欲求多收故,大用穀子。如是著心佈施,果報少而不淨,終歸於盡,受諸憂惱,不可稱說;皆由取相故,有如是過。若以如實相行佈施,無有如是過;無量阿僧祇生死中,受諸福樂而亦不盡,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人以著心行善法,是人若聞諸法畢竟空,即時舍所行法,著是空法取相,以此為實,先者為虛誑;是人則失二種法:失先善法,而墮邪見。著心者,有如是過;譬如重病之人,雖有眾藥,療之無損,藥復作病。

著心行諸功德,有如是等過罪。

菩薩舍於著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實際,於佈施等法亦如是見,為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薩佈施時,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畢竟清淨智慧,知諸法實相,亦知是佈施相,我亦以是性迴向。」

復次,是菩薩一切五情心心數法中不用不行,不能知諸法相故。是法皆是因緣邊生,虛誑無有自性故;我今欲知諸法實相迴向,是諸虛誑入實相中,皆無有異。我今未能得諸法清淨實智慧故,有所分別,是虛、是實;以清淨智慧知之,則皆作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中,皆為清淨,無有別異。

如是佈施等迴向,直至佛道。是故說:「無所分別心,能行佈施等,是名真菩薩道。」

◎大智度論釋四諦品第八十四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是諸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是諸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者,須菩提!菩薩法亦是佛法。若知一切種,是得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菩薩當得是法;佛以一念相應慧,知一切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佛之差別。

「譬如向道、得果異,是二人俱為聖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礙道中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解脫道中無一切闇蔽,是為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自相空,自相空法中,云何有差別之異——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性地人、是八地人,是須陀洹人、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人,是辟支佛,是菩薩,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世尊!如諸人不可得,業因緣亦不可得,果報亦不可得!」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自相空法中,無眾生、無業因緣、無果報。

「須菩提!眾生不知是諸法自相空,是眾生作業因緣——若善、若惡、若無動:罪業因緣故,墮三惡道中;福業因緣故,在人、天中生;無動業因緣故,色、無色界中生。

「是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盡受行是助道法;如金剛三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饒益眾生,是利常不失故,不墮五道生死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五道生死不?」

佛言:「不得也!須菩提!」

「世尊!得業若黑、若白、若不黑不白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不得,云何說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

「須菩提!若眾生知諸法自相空,菩薩摩訶薩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拔眾生於三惡趣,乃至五道往來生死中。須菩提!以眾生實不知諸法自性空故,不得脫五道生死;是菩薩從諸佛所,聞諸法自性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諸法不爾如凡夫人所著;是眾生於無所有法中,顛倒妄想分別得法——無眾生有眾生相,無色色相,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有為法無所有,用顛倒妄想心,作身、口、意業因緣,往來五道生死中不得脫。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善法內般若波羅蜜中,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眾生說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開示分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聖諦中;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別有三寶。何等三?佛寶,法寶,僧寶。不信拒逆是三寶故,不得離五道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聖諦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聖諦得度?用集智得度?用滅聖諦得度?用滅智得度?用道聖諦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諦得度,亦非苦智得度;乃至非道聖諦得度,亦非道智得度。須菩提!是四聖諦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不以苦聖諦,不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諦平等?」

「須菩提!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諦平等。

「復次,須菩提!是四聖諦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有佛無佛,法相常住,為不誑不失故。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為通達實諦故,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通達實諦故,行般若波羅蜜時,如通達實諦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直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實見諸法;見已,得無所有法:得無所有法已,見一切法空——四聖諦所攝、四聖諦所不攝法皆空。若如是觀,是時,便入菩薩位中,是為菩薩住性地中,不從頂墮。用是頂墮故,墮聲聞、辟支佛地。

「是菩薩住性地中,能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菩薩住是初定地中,分別一切諸法,通達四聖諦:知苦,不生緣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緣道心;但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觀諸法如實相。」

「世尊!云何觀諸法如實相?」

佛言:「觀諸法空。」

「世尊!何等空?」

佛言:「自性空。是菩薩用如是智慧,觀一切法空,無法性可見;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無性相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羅漢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薩所作。但眾生不知不見諸法如實相,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是眾生說法。」

【論】

問曰:

佛法、菩薩法,大有差別:佛是一切智,菩薩未是一切智。須菩提何故生疑而問佛:「何等是諸菩薩法?何等是佛法?」

答曰:

此中佛教菩薩如佛所行,應如是行六波羅蜜等,乃至一切種智。

是故須菩提問:「若如佛行,與佛何異?」

佛可其意,應如是問。

色等諸法行處是同,但智慧利鈍有異。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雖如實行六波羅蜜而未能週遍,未能入一切門,是故不名為佛。若菩薩已入一切種智門,入諸法實相中,以一念相應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斷一切煩惱習,得諸法中自在力,爾時名為佛。」

如月十四日、十五日,雖同為月,十四日不能令大海水潮;菩薩亦如是,雖有實智慧清淨,未能具足諸佛法故,不能動一切十方眾生。

月十五日光明盛滿時,能令大海水潮;菩薩成佛亦如是,放大光明,能動十方國土眾生。

此中佛自說譬喻:「如向道、得果,雖同為聖人而有差別。」

菩薩亦如是,行者名為「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金剛三昧;佛已得果,斷一切法中疑,無所不了,故名為「佛」。

須菩提復問:「自相空法中差別不可得——所謂是地獄乃至天,是性人、八人,是須陀洹乃至佛!世尊!如地獄等眾生不可得,業因緣亦應不可得。何以故?作業者不可得;業不可得故,果報亦不可得。佛云何說佛與菩薩有差別?」

佛可須菩提意,還以所問答須菩提:「眾生不知自性空法故,能起善惡業」,如《經》中廣說。

「眾生」者,凡夫未入正位人,是人我心顛倒,煩惱因緣故起諸業。

「業」者,有三種:身、口、意。是三種業有二種:若善、若惡,若有漏、若無漏。

惡業故墮三惡趣,善業故生天人中。

善業復有二種:一者、欲界系;二者、色、無色界系——色、無色界系生業名「不動」,不動業故生色、無色界。

若眾生自知諸法性空,即時不生著心;著心不生故,不起業,乃至不生色、無色界。以實不知故生。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盡受行佈施等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失、無所少;乃至用如金剛三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饒益眾生。眾生得是利益故,不復往來五道生死。

須菩提復問:「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實得是五道不?」

佛言:「不得!」

問曰:

佛先說「大利益故,不墮五道」;今云何言「不得」?

答曰:

決定取相邪見、墮邪見,五道生死不得;但凡夫人以顛倒因緣起業,假名有生死五道,其實如幻、如夢。

復問:「得黑、白等四種業不?」

佛言:「不。」

「黑業」者,是不善業,果報地獄等受苦惱處;是中眾生,以大苦惱悶極,故名為「黑」。

受善業果報處,所謂諸天,以其受樂隨意自在明瞭,故名為「白業」;是業是三界天。

善、不善業受果報處,所謂人、阿修羅等八部。此處亦受樂、亦受苦,故名為「白黑業」。

「無漏業」能破不善有漏業,能拔眾生令離善惡果報中。

問曰:

無漏業應是白,何以言「非白非黑」?

答曰:

無漏法雖清淨無垢,以空、無相、無作故,無所分別,不得言「白」;「黑」、「白」是相待法;此中無相待故,不得言「白」。

復次,無漏業能滅一切諸觀;觀中分別,故有黑、白,此中無觀故無白。

須菩提復問:「若不得是四種業,云何分別是地獄乃至阿羅漢?」

若無黑業,云何說是地獄、畜生、餓鬼?若無白業,云何說是天、人?若無黑白業,云何說是阿修羅道?若無不白不黑業,云何說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佛答:「若一切眾生自知諸法自性空者,菩薩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亦不於六道中拔出眾生。」

何以故?眾生自知諸法性空,則無所度;譬如無病則不須藥,無闇則不須燈明。

「須菩提!今眾生實不知自相空法故,隨心取相生著,以著故染,染故隨於五欲,隨五欲故為貪所覆,貪因緣故,慳、虛誑、嫉妬、瞋恚、鬪諍,以瞋恚故,起諸罪業,無所識知。是故壽終隨業因緣生於彼處,續作生死業,常往來六道中,無復窮已。是故菩薩於諸佛及弟子所,聞說諸法空,而慈愍眾生:眾生以狂愚顛倒故生著,我當作佛,破眾生顛倒,令解諸法空相。」

所以者何?「諸法不爾如凡人所著。眾生、法無有定實,但自於無所有中,憶想分別,望有所得;無眾生中起眾生想,無色中起色想,無受、想、行、識中起識想。以狂顛倒故,是人能起身、口、意業,於六道生死中不能得脫。」

若但生眾生、法想,結縛猶輕,易可得度。生貪慾、瞋恚,於是中起諸重業,是為重縛,受此業果報,則難可得度;譬如積微塵成山,難可得移動。

「菩薩為是眾生故,欲破其生死因緣果報故,於般若中攝一切善法,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眾生說四聖諦,所謂苦、苦集、苦滅、滅苦道,種種因緣開示、敷演。」

問曰:

佛無量阿僧祇劫來,習微妙法,所謂十八不共法,乃至無礙解脫諸甚深業,何以但說「苦、集、滅、道」?

答曰:

眾生所畏急者,無過於苦;為除苦已,然後示以佛道。如人重病,先以除病為急;然後以寶物、衣服莊嚴其身。

「苦」者,受五受眾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如《經》中處處廣說。

「苦集」者,愛等諸煩惱;愛是心中舊法,以是故,佛說愛能生後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若人欲舍苦,先當斷愛,愛斷苦則滅,斷愛即是苦滅。

苦滅即是道,觀是五眾種種因緣,苦及苦集過罪,所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怨、如賊等,於八聖道分中為正見,餘七事助成發起,能斷一切法中愛;如以酒發藥。

此人於一切世間無所復貪,得離苦火,然後示以妙法。

復次,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於四聖諦中攝一切善法。」

有人言:「佛何以但說苦等四法?」以是故,佛說:「一切助道善法皆攝在四諦中。助道善法因緣故,分別有三寶。眾生不信三寶故,不得離六道生死。」

問曰:

須菩提何以作是麁問,言:「為以苦滅、以苦智滅?以集滅、集智滅?」

答曰:

此非麁問!今問:「見苦等四諦體故滅?為用智故滅?」

愛等諸煩惱滅故,名「有餘涅槃」。

若以苦諦得道,一切眾生牛羊等亦應得道!

若用苦智得道,離苦則無智,離苦智不名為「苦諦」,但名為「苦」。

苦諦、苦智和合故生,不得言「但以苦滅」、「但以智滅」;乃至道諦,亦如是。

佛答:「不以苦諦滅,亦不以苦智滅」;乃至道諦、道智亦如是。

我說:「是四諦平等即是滅,不用苦諦滅,不用乃至道諦滅。」

何以故?是苦等四法皆從緣生,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故不名為實,不實故云何能滅?

問曰:

二諦有漏,凡夫所行法故,可是虛誑不實;道諦是無漏法,無所著,雖從因緣和合生而不虛誑;又滅諦是無為法,不從因緣有,云何言「四法皆是虛誑」?

答曰:

初得道,知二諦是虛誑;將入無餘涅槃,亦知道諦虛誑,以空空三昧等舍離道諦,如說栰喻。滅諦亦無定法。如《經》中說:離「有為」無「無為」,因「有為」故說「無為」;苦滅如燈滅,不應戲論求其處所。

是故佛說:「不以用苦乃至用道得滅。」

須菩提問佛:「何者是四諦平等?」

佛答:「若無八法處——所謂四諦、四諦智,是則平等。」

復次,「須菩提!四諦如實、不誑、不異,如、法性、法相、法住、實際,若有佛、無佛,法相常住,不用心、心數法及諸觀,但為不誑眾生故。

「住一切餘法皆顛倒,妄著顛倒果報生故,雖能與人天喜樂,久久皆虛妄變異;但有一法,所謂諸法實相,以不誑故,常住不滅。

「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諸法實諦。」

須菩提復問:「云何菩薩通達得實諦,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

佛答:「若菩薩思惟籌量求諸法,無有一法可得定相,見一切法皆空——若在四諦、若不在四諦。」

「非四諦」者,虛空、非數緣盡;餘在四諦。

「若觀如是法空,爾時,入菩薩位。」

問曰:

何以不說「空亦空觀,入菩薩位」?

答曰:

不須是說。何以故?若說「諸法空」即是空,空亦空;若是空、不空,不名為「一切空」。是故行是空,得入菩薩位。

「菩薩住是性地中,不墮頂」——「性地」者,所謂菩薩法位;如聲聞法中,燸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名為「性地」。是法隨順無漏道故,名為「性」,是中住必望得道;菩薩亦如是,安住是性地中,必望作佛。

「能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菩薩住在禪地中攝心,分別思惟籌量諸法,通達四諦——所謂知見苦,亦非緣苦生心」:知苦是凡夫受身,著苦因緣故,受諸憂惱;是人身皆如賊、如怨,無常、空等。得是已,即時舍,不取苦相,亦不緣苦諦;菩薩法位力故,乃至道諦,亦如是;但一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知是四諦藥病相對,亦不著是四諦,但觀諸法如實相,不作四種分別觀。

須菩提問:「云何如實觀諸法?」

佛言:「觀空。須菩提!若菩薩能觀一切法若大若小皆空,是名如實觀。」

復問:「用何等空?」

佛答:「用自相空。」

問曰:

十八空中佛何以但說「自相空」?

答曰:

是中道空。內外空等是小空;畢竟空、無所得空等是甚深空;自相空是中空。自相有理破故而心不沒,而能入甚深空中。

「是菩薩得如是法,觀一切法皆空,乃至不見一法有性可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諸法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自性空;非佛所作,非大菩薩所作,非阿羅漢、辟支佛所作,常寂滅相,無戲論語言。眾生不能知見如實相,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為眾生說法。」

「方便力」者,菩薩得無生忍法,入菩薩位,通達菩薩第一義諦;觀是道相甚深微妙,無得無舍,用妙智慧不可得,何況可得口說!大悲心深念:「眾生以空事故,墮三惡道,受大劇苦;若我直說是法,則不信不受,則破壞法,墮於地獄!我今當成就一切善法,莊嚴身三十二相,引導眾生,起無量無邊諸佛神通力,得成佛道,一切眾中主,於諸法得自在。若讚惡法,眾生猶尚當受,何況實法!」是菩薩如所願思惟行,為眾生說,使皆度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四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達摩多羅禪經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佛教詞典】證教授

【證教授】 p1438 瑜伽二十七卷二十二頁云:云何證教授...

【佛教詞典】囑累品

囑託弘通該經之品名。通常置於經末,如文殊師利問經第...

所謂的頓悟,都是從因地栽培來的

這個淨法的熏習,它的體性是無漏的,所以它跟阿賴耶識...

寶地誰人有福得而居之

唐代相州(今河北邯鄲)人源乾曜,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曾...

波斯匿王的皈依

佛陀被給孤獨長者迎接到祇園精舍,這裡的環境和風景優...

用你的觀想力來供養

供養佛的時候,那是法供養最。香花燈塗果啊,茶食寶珠...

無相、無住、無念

無相、無住、無念是般若法門的三大要領。在性空、無所...

醫生能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一位醫生來看我,他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為善,而...

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

調馬喻

從前,有一位長者畜養了一匹良馬。起初,這匹馬性情粗...

佛教徒應擇正業而活命

古代印度,人被分成四個等級,但有一種眾生不在這四種...

頓悟後就能成佛嗎

有一個剛剃度不久的小沙彌,問老禪師:一個禪者頓悟之...

具縛凡夫想在五濁惡世成就道業,是不可能的

在《大智度論》裡說,一個具足惑業的凡夫,我們大家都...

糜子仲為善得福

三國時代,東海朐縣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