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大如品第五十四(卷七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以天末栴檀香,以天青蓮華、赤蓮花、紅蓮華、白蓮華遙散佛上,來至佛所,頂禮佛足,一面住;白佛言:「世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如是說: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薩婆若如相,是一如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如相,薩婆若如相,一如無二無別。」

佛告欲色界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乃至一切種智如相,一如無二無別。諸天子!以是義故,佛初成道時,心樂嘿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

「諸天子!如虛空甚深故,是法甚深;如甚深故,是法甚深;法性甚深,實際甚深,不可思議、無邊甚深故,是法甚深;無來無去甚深故,是法甚深;不生不滅、無垢無淨、無知無得甚深故,是法甚深。諸天子!我甚深,乃至知者、見者甚深故,是法甚深;諸天子!色甚深,受、想、行、識甚深故,是法甚深;檀波羅蜜甚深乃至般若波羅蜜甚深故,是法甚深。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甚深故,是法甚深;四念處甚深,乃至一切種智甚深故,是法甚深。」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所說法,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世尊!是甚深法,不為受色故說,不為舍色故說;不為受受、想、行、識故說,不為舍受、想、行、識故說。不為受須陀洹果故說,不為舍須陀洹果故說;乃至不為受一切種智故說,不為舍一切種智故說。

「諸世間皆受著行,所謂色是我、是我所;受、想、行、識是我、是我所;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我、是我所;須陀洹果是我、是我所;乃至一切種智是我,是我所。」

佛告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是法非為受色故說,非為舍色故說;乃至非為受一切種智故說,非為舍一切種智故說。

「諸天子!若有菩薩為受色故行,乃至為受一切種智故行,是菩薩不能修般若波羅蜜,不能修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能修檀波羅蜜,乃至不能修一切種智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法隨順一切法。云何是法隨順一切法?是法隨順般若波羅蜜,乃至隨順檀波羅蜜;是法隨順內空,乃至隨順無法有法空;是法隨順四念處,乃至隨順一切種智。

「是法無礙,不礙於色,不礙受、想、行、識,乃至不礙一切種智。

「諸天子!是法名無礙相,如虛空等故,如、法性、法住、實際,不可思議性等故,空、無相、無作等故。

「是法不生相,色不生,不可得故;受、想、行、識不生,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不可得故。

「是法無處,色處不可得故;受、想、行、識處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處不可得故。」

是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須菩提是佛子、隨佛生!何以故?須菩提所說,皆與空合。」

爾時,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言須菩提是佛子、隨佛生,云何為隨佛生?諸天子!如相故,須菩提隨佛生。

「何以故?如來如相不來不去,須菩提如相亦不來不去,是故須菩提隨佛生。

「復次,須菩提從本已來隨佛生,何以故?如來如相即是一切法如相,一切法如相即是如來如相;是如相中亦無如相,是故須菩提為隨佛生。

「復次,如來如,常住相,須菩提如,亦常住相;如來如相,無異無別,須菩提如相,亦無異無別。是故須菩提為隨佛生。

「如來如相,無有礙處,一切法如相,亦無礙處;是如來如相,一切法如相,一如無二無別。

「是如相無作,終不不如,是故是如相一如無二無別,是故須菩提為隨佛生。

「如來如相一切處無念無別,須菩提如相亦如是,一切處無念無別;如來如相不異不別,不可得,須菩提如相亦如是。以是故須菩提為隨佛生。

「如來如相,不遠離諸法如相,是如終不不如,是故須菩提如不有異,為隨佛生,亦無所隨。

「復次,如來如相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諸法如相亦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是故須菩提為隨佛生。

「復次,如來如不在過去如中,過去如亦不在如來如中;如來如不在未來如中,未來如不在如來如中;如來如不在現在如中,現在如不在如來如中:過去、未來、現在如、如來如,一如無二無別。

「色如、如來如,受、想、行、識如、如來如,是色如,受、想、行、識如,如來如,一如無二無別。我如乃至知者、見者如,如來如,一如無二無別。檀波羅蜜如,乃至般若波羅蜜如,內空如,乃至無法有法空如,四念處如,乃至一切種智如,如來如,一如無二無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是如故,名為如來。」

說是〈如相品〉時,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振動: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中央踴四邊沒,四邊踴中央沒。

【論】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無不甚深,何以或時讚甚深?

答曰:

般若波羅蜜中,或時分別諸法空,是淺;或時說世間法即同涅槃,是深。色等諸法即是佛法;聽者聞說,心信佛語,自智慧不及故言「甚深」。譬如河水,有洄復深處,有淺處。

問曰:

諸天所讚法甚深,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用說為?

答曰:

一切有二種: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實一切。

如此中說名字一切,以多不信故,言「一切」。

如此中說「微妙寂滅智者能知」,知者必有信,先信後知故。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惟佛能知。

眾生聞所說而信者,此中不名為信;智慧知已,名為信。

問曰:

若爾者,何以言「微妙智者能知」?

答曰:

一切世間無能遍盡知諸佛智者,寂滅智者能知少分。

如須陀洹於無上道得少分,所謂斷三結;如是諸道,展轉增多。

若世間都不信者,云何有諸道?

以是故言「寂滅智者能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般若波羅蜜」,但名字異——在菩薩心中為「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中說「色等法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等法」。

此中說「色等法如,薩婆若如,無二無別」。

佛可諸天子意,更說因緣:如,名「色等諸法真實相」。譬如除宮殿及諸陋廬,如燒栴檀及雜木,其處虛空無異;色及薩婆若等諸法,求其實皆是如。「以是義故,佛初成道時,心樂嘿然,不樂說法」——知甚深法,凡夫人難悟故。

復次,是法無二故甚深,如虛空故甚深,如、法性等甚深故甚深。

爾時,諸天子知是法無可取相,白佛言:「是所說法,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是法不為受色等法故說。」

佛可其言,「若有菩薩為受色等故行菩薩道,不能修般若波羅蜜等諸功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相,隨順一切法,無所障礙。」何以故?於般若波羅蜜亦不著。說不障礙因緣:「如虛空等故。」

譬如壁中先有空相,小兒以橛釘之,力少故不入,大力者能入;行者亦如是,色等諸法中,自有如實相,智慧力少故,不能令空,大智者能知,是故說「諸法無礙,如虛空平等」。

色等法不生,亦不可得,以是故名「不生」。非但色等不生,若不生法可得,則非畢竟空,非名「無得」。

無住處,亦如是。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須菩提隨佛生。」何以故?所知所說皆與空合。

復次,經說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

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子,勝子。

佛法中惟欲一種:隨順生,以無有勝佛故。

佛子有五,皆從口生、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位菩薩。

辟支佛雖佛法中種因緣,無佛時自能得道,不得言從佛口生,因緣遠故。

諸漏盡者,是隨順生。

須菩提於漏盡中,常樂畢竟空,是隨順生。何以故?所行法不可破壞如虛空,佛法如是相,是名「隨佛生」。

問曰:

何以不說入法位菩薩隨順佛生?

答曰:

有人言:漏未盡故不說;須菩提漏盡故說。

有人言:入無餘涅槃者,是第一清淨。

阿羅漢末後身住有餘涅槃,近無餘涅槃門故說。

菩薩雖有深利智慧,往返生死中,是故不說。

有人言:般若有二種:一者、唯與大菩薩說;二者、三乘共說。

共聲聞說中,須菩提是隨佛生;但與菩薩說時,不說須菩提隨佛生。何以故?法性生身大菩薩,是中無有結業生身,但有變化生身,滅三毒、出三界、教化眾生、淨佛世界故,住於世間,此中都無一切聲聞人。

佛大慈悲心,菩薩心亦爾,是名「菩薩隨生」;須菩提但取涅槃故,不說隨生。

此經共二乘說。

須菩提知般若波羅蜜甚深;法性生身菩薩力大。

諸天雖讚,不應受,語諸天子言:「諸法如一相,所謂無相,是因緣故隨佛生,如不異故。」

如《經》中說「如」:「如來如相不來不去,須菩提如相亦不來不去。」

復次,如來如畢竟空,一切法如亦畢竟空。一切法如中,攝須菩提如,是故須菩提用如來如故,隨佛生。

復次,如如來如,無憶想分別,常住如虛空;須菩提如亦如是,是故須菩提隨佛生。

復次,如如來如,得無礙解脫故,一切法中無罣礙,一切法如亦如是,於一切法中亦無罣礙:如來如,一切法如,一如無異;須菩提如,亦入一切法如故,是以隨佛生。

復次,諸法如相無作、無作者,如來如相亦如是;須菩提如,一切法如攝故,隨佛生。

復次,如如來如相,一切處常無憶想分別;須菩提如,一切法如攝故,隨佛生。

復次,如來如相,不離一切法如。正觀一切法,名為佛;一切法是因緣,佛是果報,是故說如來如,不離一切法如,是如實故常如,無不如時;須菩提如亦如是,不異故隨佛生,亦無法可隨。

復次,如來如相,無憶想分別,出過三世,一切法如亦如是;須菩提如,亦出三世,是故隨佛生。

復次,如來如,不在過去如中,何以故?如來空,過去亦畢竟空,是故空不在空中住,譬如虛空不住虛空中。未來、現在,亦如是。

「三世如,如來如,不二不分別」者,三世如,空、無相、無生無滅等,如來如亦如是。

三世如無障礙,如過去世無窮無邊,未來世亦無窮無邊,現在世亦無窮無邊,如來如亦如是。此三世十方無窮無邊,須菩提如亦如是。

復次,五眾如乃至一切種智如,如來如,無二無別。何以故?色等諸法和合故,有如來。

如是如來,不得言「但是色等法」,亦不得言「離色等法」,亦不得言「色等法在如來中」,亦不得言「如來在色等法中」,亦不得言「色等法屬如來」,亦不得言「無如來」。

五眾色等法中,假名如來。

如來如即是一切法如,是故說「色等法如、如來如,不二不別」。

凡夫人見有二有別,聖人觀無二無別;聖人可信,凡夫人所見不可信,佛語須菩提:是名為如;佛因此如故,名為「如來」。

「如來」者,如實行來到佛法中。

說是如時,地六種震動,如上說。

【經】

是時,諸欲天子、諸色天子,以天末栴檀香散佛上,及散須菩提上。

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須菩提以如來如,隨佛生。」

須菩提復為諸天子說言:「諸天子!須菩提不從色中隨佛生,亦不從色如中隨佛生,不離色隨佛生,亦不離色如隨佛生。

「須菩提不從受、想、行、識中隨佛生,亦不從受、想、行、識如中隨佛生,不離受、想、行、識隨佛生,亦不離受、想、行、識如隨佛生。

「乃至不從一切種智中隨佛生,亦不從一切種智如中隨佛生,不離一切種智隨佛生,亦不離一切種智如隨佛生。

「須菩提不從無為中隨佛生,亦不從無為如中隨佛生,不離無為隨佛生,亦不離無為如隨佛生。

「何以故?是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無隨生者,亦無隨生法。」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如實不虛,法相、法住、法位甚深;是中色不可得,色如不可得。何以故?色尚不可得,何況色如當可得?

「受、想、行、識不可得,受、想、行、識如不可得,何以故?受、想、行、識尚不可得,何況受、想、行、識如當可得?

「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得,一切種智如不可得。何以故?一切種智尚不可得,何況一切種智如當可得?」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是如實不虛,法相、法住、法位甚深,是中色不可得,色如不可得。何以故?色尚不可得,何況色如當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得,一切種智如不可得,何以故?一切種智尚不可得,何況一切種智如當可得?」

舍利弗說是如相時,二百比丘不受一切法故,漏盡得阿羅漢;五百比丘尼,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淨,生天人中;五千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法;六千菩薩諸法不受故,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舍利弗!是六千菩薩先世值五百佛,親近供養,於五百佛法中,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故,行別異相。

「作是念:是施、是持戒、是忍辱、是精進、是禪定。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行別異相;行別異相故,不得無異相;不得無異相故,不得入菩薩位;不得入菩薩位故,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雖有道,若空、若無相、若無作法,遠離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故,便於實際作證,取聲聞乘。」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俱行空、無相、無作法,遠離方便力故,於實際作證取聲聞乘?菩薩摩訶薩亦修空、無相、無作法,有方便力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遠離薩婆若心,修空、無相、無作法,無方便力故,取聲聞乘。」

「舍利弗!復有菩薩摩訶薩,不遠離薩婆若心,修空、無相、無作法,有方便力故,入菩薩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譬如有鳥,身長百由旬,若二百、三百由旬,而無有翅;從三十三天,自投閻浮提。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鳥中道作是念:欲還上三十三天,能得還不?」

「不得也!世尊!」

「舍利弗!是鳥復作是願:『到閻浮提,欲使身不痛不惱。』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鳥得不痛不惱不?」

舍利弗言:「不得也!世尊!是鳥到地,若痛、若惱、若死、若死等苦。何以故?世尊!是鳥身大而無翅故。」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如是,雖如恆河沙等劫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發大事,生大心,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受無量願。是菩薩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若墮阿羅漢、若墮辟支佛道。何以故?是菩薩遠離薩婆若心,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故,墮聲聞地、若辟支佛道中。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雖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取相受持。是人不知不解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但聞空、無相、無作名字聲,而取名字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如是迴向,住聲聞、辟支佛地中,不能得過。何以故?遠離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持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不遠離薩婆若心,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遠離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故,不取相。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取空解脫門相,不取無相、無作解脫門相。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不墮聲聞、辟支佛道,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來,行佈施不取相,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取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取相。

舍利弗!是名菩薩方便力,以離相心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離相心行一切種智。」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菩薩摩訶薩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當知是菩薩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來,無法可知,若色,若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

「世尊!有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當知是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得或不得。何以故?世尊!是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所有佈施皆取相,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皆取相。以是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定。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是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方便力中,以無得無相心,應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以無得無相心,應修一切種智。」

【論】

釋曰:

「諸天子歡喜,以末栴檀香,散佛及須菩提上,嘆言:希有!世尊!須菩提以如來如隨佛生」者,諸天子意謂:「須菩提智慧力故,令一切法皆如佛法,是故說隨佛生。」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少貴尚是諸法如,是故須菩提欲斷諸天子心故,說是如畢竟空相,以四種破著如心。所謂「須菩提不在色中,不在色如中,不以色等、不以色等如,不離色等、不離色等如,隨佛生。」

佛此中自說因緣:「此法皆空不可得。」

舍利弗言:「世尊!是如甚深,是如中但色等法不可得,何況色等法如當可得?」

問曰:

何者是「色等法」?何者是「色等法如」?

答曰:

色等法,眼所見等諸法;「如」名「色等法實相,不虛誑」。

人於色等如法中錯謬故,或起不善業墮惡道中,或起善業生於人天中,終歸磨滅,還生諸苦;或起無漏業,應求大利而取小乘,不得畢竟清淨如相故。

色等法皆是作法,有為,虛妄,從顛倒生,凡夫所憶想分別行處,是故「色等法虛妄,不即是如」。

知色等法如實故即是「如」,因色等法得「如」名,是故言:「不離色等法得如。」

色等法入如中,皆一相無異,是故須菩提謙言:「非但我隨佛生,一切法亦如是相。」

舍利弗讚歎須菩提所說:「色等法亦畢竟空,何況如?」因若空,何況果?

聞如是甚深如相,眾生各得道利益。

問曰:

是般若波羅蜜為菩薩說,何故六千人成阿羅漢道?

答曰:

佛知必有難者,自為舍利弗說因緣:「是人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

過去作功德,無方便故,邪行不正,是人離般若波羅蜜故,深著善法;今從佛聞般若波羅蜜,深厭世間、慈悲心薄故求自利,不受一切法,即得阿羅漢,於般若無咎!如人持器詣海隨器大小,各自取足。

問曰:

如《經》說:「六千菩薩,無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行五波羅蜜,不得是無分別法,作阿羅漢。」若一切聖人,皆得無為法,得無為法即是無分別,何以此中說「不得無分別法,作阿羅漢」?

答曰:

非說今世聽法時;乃是過去五百世時,不得般若方便,修集五波羅蜜功德,以是故言:「不得無分別」。

失菩薩信等五根;失菩薩信等五根故,雖聞般若,不得如菩薩所聞,即於實際作證。

問曰:

俱行空、無相、無作,何以一人得作佛?一人作阿羅漢?

答曰:

雖有種種因緣得阿羅漢;大因緣,所謂「離薩婆若心,行空等故。」

「大鳥」者,金翅鳥在於天上,如此間人鳥雀等無異。是鳥所以不來者,此鳥食龍,翅出毒風,扇一切人眼失明故。是鳥初出[聲-耳+卵],羽翼未成,意欲飛去,即時墮落,中道心悔:「我未應飛」,還欲住本天,上舍摩梨樹上。是鳥身大,羽翼未成,不能舉身。

「鳥身」,是菩薩身。

「大」者,世世廣集五波羅蜜功德。

「無兩翅」者,是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須彌山」者,是三界。

「虛空」,是無量佛法。

「未應飛而飛」者,是菩薩功德未成滿,欲行菩薩三解脫門,欲游無量佛法虛空中,而自退沒,是心雖欲願作佛而不能得。

「若死」者,是阿羅漢道;「死等」者,辟支佛道。

「若痛若惱」者,失菩薩本願功德。

佛自結句:「乃至住是無得無相心中應佈施等。」

此經中合喻,義自明瞭,故不說。

◎【經】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得!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諸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亦不可得。」

佛言:「如是!如是!諸天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得,我亦得一切法、一切種智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所得,無能知,無可知,亦無知者。何以故?諸法畢竟淨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得。如我解佛所說義,我心思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何以故?無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無可得法。一切法、一切法相空,無法可得、無能得者。何以故?一切法空故,亦無法可增、亦無法可減。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一切種智,是法皆無可得者、無能得者。世尊!以是因緣故,我意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易得。何以故?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相空。」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一切法空如虛空,虛空不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信解一切諸法空如虛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者,今恆河沙等諸菩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退還?須菩提!以是故,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易得。」

須菩提語舍利弗:「於意云何?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受、想、行、識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乃至一切種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離色,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離受、想、行、識,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乃至離一切種智,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舍利弗!於意云何?色如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受、想、行、識如相,乃至一切種智如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離色如相,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離受、想、行、識如相,乃至離一切種智如相,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舍利弗言:「不。」

「舍利弗!於意云何?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法性、法住、法位、實際、不可思議性,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舍利弗!於意云何?離如,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離法性、法住、法位、實際、不可思議性,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舍利弗言:「不。」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若諸法畢竟不可得,何等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須菩提所說:是法忍中,無有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者;若不退還,佛說求道者有三種: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是三種為無分別。如須菩提說,獨有一菩薩求佛道!」

是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舍利弗:「應當問須菩提:為有一菩薩乘不?」

爾時,舍利弗問須菩提:「須菩提!為欲說有一菩薩乘?」

須菩提語舍利弗:「於諸法如中,欲使有三乘人——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耶?」

舍利弗言:「不也。」

「舍利弗!三乘分別中,有如可得不?」

舍利弗言:「不也。」

「舍利弗!是如有若一相、若二相、若三相不?」

舍利弗言:「不也。」

「舍利弗!汝欲於如中,乃至有一菩薩不?」

舍利弗言:「不也。」

「如是四種中,三乘人不可得。舍利弗!云何作是念:『是求聲聞乘人,是求辟支佛乘人,是求佛乘人』?」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聞是諸法如相,心不驚、不沒、不悔、不疑,是名菩薩摩訶薩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汝所說者,皆是佛力。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聞說是如,無有諸法別異,心不驚、不怖、不畏、不難、不沒、不悔,當知是菩薩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成就何等菩提?」

佛言:「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爾時,諸天子作是念,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得!」

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而菩薩求佛道,觀行修集,成佛、度眾生,是法亦不可得。

佛可其言,自身為證:我坐道場,以一切種得一切法,亦無一定相可得。

須菩提言:「世尊!如我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一切法畢竟常空故,是中無得者、無可得法,無障無礙,無所修,無所斷故。」

爾時,舍利弗言:「若佛道易得者,何以故恆河沙等無量菩薩求佛道,若一、若二作佛,餘者皆退還?」

須菩提答舍利弗:「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還不?

「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退還不?」

答言:「不也!」何以故?色等法畢竟空,無有退還。

色等法如無二相,亦無分別故無退還。

「離色等法,更有法退還不?」

答言:離色等更無有法,是故言:「不也。」

「離色等法如,更有法退還不?」

答言:如破色等法已,如亦自空,是故言:「不。」

法性、法位,乃至不可思議性,亦如是。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法無退還,何以故言如恆河沙等菩薩退還?」

舍利弗答:「如須菩提所說,法忍中則無退還。」

「法忍」者,是法門、法修、法行。

入須菩提所說法門中,則無退還;出是法門,則有退還。

舍利弗雖現受須菩提語,亦自引佛法作難:「若無退者,盡當作佛!何以說有三乘?」

須菩提還以如相四句破三乘。

佛嘆須菩提:「善哉!若菩薩聞如中無三乘分別,不恐怖,是菩薩即能成無上道。」

問曰:

若佛說「菩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何以故問「成就何等菩提」?

答曰:

各各有無上,舍利弗疑故,問「何等道無上」,答「大乘無上」。

復次,須菩提以畢竟空智慧,破著三乘心,佛讚:「善哉!」

須菩提言:「菩薩聞是,心不沒、不怖,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問:「三乘菩提無定相,今言成就菩提,成何等菩提?」

佛言:「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入畢竟空門,一切法盡一相;若出畢竟空,三乘則有異。

今佛分別諸法故,說有上、中、下乘,不為畢竟空故說。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云何行?」

佛言:「應起等心,於一切眾生亦以等心與語,無有偏黨;於一切眾生中起大慈心,亦以大慈心與語;於一切眾生中下意,亦以下意與語;於一切眾生中應生安隱心,亦以安隱心與語;於一切眾生中應生無礙心,亦以無礙心與語;於一切眾生中應生無惱心,亦以無惱心與語;於一切眾生中應生愛敬心,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兒子、如親族、知識,亦以愛敬心與語。

「是菩薩摩訶薩,亦應自不殺生,亦教人不殺生,讚不殺生法,歡喜讚歎諸不殺生者;乃至自行不邪見,亦教他人不行邪見,讚不邪見法,歡喜讚歎不邪見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是行!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自行初禪,亦教他人行初禪,讚歎行初禪法,歡喜讚歎行初禪者;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自行慈心,亦教人行慈心,讚歎行慈心法,歡喜讚歎行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

「自行虛空處,亦教人行虛空處,讚歎行虛空處法,歡喜讚歎行虛空處者;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自具足檀波羅蜜,亦教人具足檀波羅蜜,讚歎具足檀波羅蜜法,歡喜讚歎具足檀波羅蜜者;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復次,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行內空,亦教人行內空,讚歎行內空法,歡喜讚歎行內空者;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

「自行四念處,亦教人行四念處,讚歎行四念處法,歡喜讚歎行四念處者;乃至八聖道分,亦如是。

「自修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亦教人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讚歎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法,歡喜讚歎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者。

「自行八背舍,亦教人行八背舍,讚歎行八背舍法,歡喜讚歎行八背舍者。

「自行九次第定,亦教人行九次第定,讚歎行九次第定法,歡喜讚歎行九次第定者。

「自具足佛十力,亦教人具足佛十力,讚歎具足佛十力法,歡喜讚歎具足佛十力者。

「自行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亦教人行四無所畏,乃至大慈大悲,讚歎行四無所畏,乃至大慈大悲法,歡喜讚歎行四無所畏,乃至大慈大悲者。

「自逆順觀十二因緣,亦教人逆順觀十二因緣,讚歎逆順觀十二因緣法,歡喜讚歎逆順觀十二因緣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是行!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應知苦、斷集、滅證、修道,亦教人知苦、斷集、滅證、修道,讚歎知苦、斷集、滅證、修道法,歡喜讚歎知苦、斷集、滅證、修道者。

「自生須陀洹果證智而不證實際,亦教人著須陀洹果中,讚歎須陀洹果法,歡喜讚歎得須陀洹果者;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如是。

「自生辟支佛道證知而不證辟支佛道,亦教人著辟支佛道中,讚歎辟支佛道法,歡喜讚歎得辟支佛道者。

「自入菩薩位,亦教人入菩薩位,讚歎入菩薩位法,歡喜讚歎入菩薩位者。

「自淨佛世界、成就眾生,亦教人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讚歎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法,歡喜讚歎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者。

「自起菩薩神通,亦教人起菩薩神通,讚歎起菩薩神通法,歡喜讚歎起菩薩神通者。

「自生一切種智,亦教人生一切種智,讚歎生一切種智法,歡喜讚歎生一切種智者。

「自斷一切結使習,亦教人斷一切結使習,讚歎斷一切結使習法,歡喜讚歎斷一切結使習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是行!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取壽命成就,亦教人取壽命成就,讚歎取壽命成就法,歡喜讚歎取壽命成就者。

「自成就法住,亦教人成就法住,讚歎成就法住法,歡喜讚歎成就法住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是行,亦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是菩薩如是學、如是行時,當得無礙色,得無礙受、想、行、識,乃至得無礙法住。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從本已來,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乃至不受一切種智。何以故?色不受者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不受者為非一切種智。」

說是菩薩行品時,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論】

釋曰:

須菩提問:「菩薩欲成無上道者,云何應行?」

佛答:「應起等心,於一切眾生無有偏黨。」

五眾和合,假名「眾生」,如車、如林。

「一切眾生」者,盡舉十方六道,無有遺餘。

一切眾生法,各行三分:怨、親、中人。

佛今教菩薩等心:一切眾生皆有親愛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

復次,眾生有二種:愛及憎。

佛言:於一切眾生離是二心,莫生憎、愛。

愛者,貪慾,煩惱心,不應行;當行慈愛心。

世間法,愛念妻子、牛馬等;憎惡怨賊等。

菩薩轉此世間法,但行慈愛心於一切眾生。

復次,「等心」者,菩薩生法喜,於一切眾生,欲令皆至佛道。

菩薩自舍憎、愛心,亦舍眾生憎、愛心加己。

世間有三種人:惡、大惡、惡中惡;善、大善、善中善。

惡者,如人以惡事加己,還報之以惡事。諸佛法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不應起惡念,何況起身行、口行?

大惡者,如無人侵己,而以惡加人。

惡中惡者,如人以好心供給慈念,而反以噁心毀害,如是等惡,名惡中惡。

善者,如人以好事於己,還以善報。

大善者,如人於己無善,而以善事利益。

善中善者,如人以惡事害於己,而以善事乃至身命供養,是名善中善。

菩薩舍是三惡,過是二種善,行第六心於一切眾生。

問曰:

是菩薩未得法身,云何能行是心?

答曰:

是菩薩求無上道,應行無上法,受如是難為苦行,乃成無上道。譬如估客,於險道中備受諸苦,乃得大利。

復次,是菩薩聞佛法正體——所謂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無一定實法,所見、所聞、所知,皆是虛誑,如幻、如夢;深信是法故,能以身命供養怨賊。

復次,菩薩知此身,從罪業煩惱顛倒因緣生;所見、所聞,皆是虛誑罪垢之本。若有人來欲加害於我,我宜歡喜受之,以此弊身而得無上道利,何為不與!

復次,菩薩發心,深愛眾生,欲利益故,自以己身供養怨賊,欲令眾生効己所行。以有眾生,說法教者不必肯受故,以身教令其信受。

復次,多有人發言求無上道而身行不稱;亦以是故,菩薩以身教之,令堅心行此難事。欲求無上道,當行善中善法,為此難事,爾乃可得。

如是等無量因緣,自以身命供養怨賊。

問曰:

等心、慈心,有何等異?

答曰:

「等心」者,是四無量心;「慈心」者,是一無量。

有人言:初舍怨親是「等心」,後加愍念是慈心。

復次,有人言:「等心」者,觀眾生如:如、實際、法性,是法皆無為、無量故等;愛念眾生,是名「慈心」。

所以不說「悲心」者,悲心或憂念眾生,積集此心,心則退沒。

或有眾生不愛菩薩悲念,言:「汝何以不自憂其身而念他人?」

慈心無如是事,易攝眾生故,但說慈心。

問曰:

若眾生有三種,上、中、下,菩薩福德智慧積集故,應是大人,云何言「於一切眾生中起下意」?

答曰:

菩薩作是念:「一切法無常,一切眾生上、中、下,皆歸磨滅,是中何者是大?何者是小?人以世法故有大小。」

復次,大小不定,此國以為大,餘國以為小;於此為大,於彼為小;如今世卑賤,後世為天王。如是業因緣,在世間輪轉,貴賤大小無定;如水火貴賤隨時,用舍無定。

復次,菩薩雖有功德,知是功德畢竟空,如幻、如夢,不著此功德,不有是大小。

復次,一切眾生中有佛道因緣者,唯佛能知。

菩薩作是念:「若我以眾生形貌、才能——以此事輕者,則為輕未來佛;若輕佛則為永了。」

復次,菩薩作是念:「我誓度一切眾生;若眾生無所得,我則孤負眾生。」譬如主人請客,則應敬客而自卑;若無所供設,是則負愧於客。

復次,以自大心故,則喜生瞋恚,憍慢是瞋之本,瞋是一切重罪之根。

若菩薩於眾生起下心,眾生若罵、若打,則無恚恨;譬如大家打奴,奴不敢瞋恨。若菩薩自高、意下眾生者,眾生侵害,忿然生怒;如奴打大家,則起瞋怒。

下意有如是等種種利益故,菩薩應當行。

「安隱心」者,與今世、後世、究竟樂,非如父母、知識與現世樂。

菩薩若以等心、慈心、下心利益眾生時,若有不知恩人來惱菩薩,不信所行,謂為欺誑,為求名故,無有實事;又為魔所使,來惱菩薩,惡中之惡,不識恩分;菩薩等心,於此通達無礙。

得是無礙心已,眾生雖有大罪大過,但欲利益,不生惱心。

慈心、安隱,無礙、不惱心。

譬如孝子愛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兒女,無淫欲心而生愛敬慈念。

世人但能愛敬所親;菩薩普及一切,得是柔軟清淨好心,名眾生忍,是法忍初門。

次行十善道。十善道,有佛、無佛,世間常有,是善法教。菩薩先以四十種行,行是十善道。何以故?是菩薩深念善法,心慈眾生故。

離欲凡夫法有十二事,亦以四十八種行。

六波羅蜜乃至法住,是客法,有佛說則有菩薩行。

上來舊法、客法,本末具足,今世得善法,智慧無礙;舍身得法身無礙,隨意至十方教化眾生,於十方佛前修集善法。

「聞是法時,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者,是品說如微妙深法,亦說有行,善門、智門,二行具足。

但說如法,所利少;若說有法,所利亦少;今說有無二法具足故,得無生法忍。譬如二輪具足故,能有所至。

此中善說二諦故,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二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諸法最上王經

諸法最上王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 聞如...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大般泥洹經

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佛教詞典】十六玄門

(名數)日本僧高野,於此八種旋陀羅尼加遮情、表德、...

【佛教詞典】幻惑

(術語)惑體虛妄無實,故謂之幻。釋簽四之一(科本)...

虛雲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睛才算修行...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即是六度。一、佈施...

割耳救雉

智舜禪師,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在山上...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何謂「六即佛」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

如何用佛法來治病

問: 凡事皆有因果,那麼佛教徒生病後看醫用藥是否徒...

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

儒家講孝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說的戒律,最終歸結到...

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但卻是聖僧

這古來有很多人吶,看著好像他這什麼也不知道,後來還...

如何獲取使用財富

財富是什麼?我們如何獲取?如何使用? 一般講到財富...

印光大師的健康飲食建議

1、提倡吃面食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

外道精進的故事

關於精進修行這一點,連外道都很強調。 有一個修仙道的...

瞭然法師《地藏菩薩本願功德頌》

稽首地藏王 功德妙難量 慈心深逾海 願力廣無疆 昔為光...

【視頻】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

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

【視頻】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