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集散品第九下(卷第四十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念: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

爾時,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法無所有、不可得?」

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內空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

「舍利弗!色法,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無所有、不可得。內空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法,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四念處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諸神通法,無所有、不可得;如相法,無所有、不可得;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實際法,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佛無所有、不可得;薩婆若法,無所有、不可得;一切種智法,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如是觀時,心不沒、不悔,不驚、不畏、不怖,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當知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須菩提言:「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六波羅蜜離六波羅蜜性,乃至實際離實際性。」

舍利弗復問須菩提:「云何是色性?云何是受、想、行、識性?云何乃至實際性?」

須菩提言:「無所有,是色性;無所有,是受、想、行、識性;乃至無所有,是實際性。

「舍利弗!以是因緣故,當知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乃至實際,離實際性。

「舍利弗!色亦離色相,受、想、行、識,亦離識相;乃至實際,亦離實際相。相亦離相,性亦離性。」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得成就薩婆若?」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得成就薩婆若。何以故?以諸法不生不成就故。」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諸法不生不成就?」

須菩提言:「色、色空,是色生、成就不可得;受、想、行、識,識空,是識生、成就不可得;乃至實際、實際空,是實際生、成就不可得。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漸近薩婆若,漸得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漸得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故,是菩薩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癡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慳貪心,不生邪見心。

「是菩薩不生染心,乃至不生邪見心故,終不生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諸佛。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上來廣說般若波羅蜜,今須菩提何以作是言:「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

答曰:

須菩提上來「謙讓門」說,次「不住門」說,今明般若波羅蜜體——何等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常住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非聲聞、非天人所作,何況其餘小眾生!

復次,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

又復常、無常,苦、樂,空、實,我、無我等,亦如是。

色法是一邊、無色法是一邊,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

復次,無明是一邊,無明盡是一邊;乃至老死是一邊,老死盡是一邊;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是一邊,六波羅蜜是一邊;佛是一邊,菩提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

略說內六情是一邊,外六塵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如是等二門,廣說無量般若波羅蜜相。

復次,離有、離無、離非有非無;不墮愚癡而能行善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如是等三門,是般若波羅蜜相。

復次,須菩提此中自說:「是法無所有、不可得。」

是般若波羅蜜空故,無所有;常無常等諸觀,求覓無定相故,不可得。

復次,「無所有」者,此中須菩提自說:「般若波羅蜜,乃至五波羅蜜法無所有」,不可取,不可受,不可著故。

復次,十八空故,是六波羅蜜無所有、不可得。

譬如大風能破散諸雲,亦如大火燒乾草木,如金剛寶摧破大山,諸空亦如是能破諸法。

「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如一切眾生中佛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一切眾中比丘僧為第一。

問曰:

汝先說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所謂法位、法住,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今何以說諸智慧中般若波羅蜜第一,譬如諸法中涅槃為第一?

答曰:

世間法,或時因中說果,或時果中說因,無咎。

如人日食數疋布,布不可食,從布因緣得食,是名因中說果;如見好畫而言好手,是名果中說因。

因諸法實相生智慧,是則果中說因。

復次,是菩薩入不二入法門,是時能直行此般若波羅蜜,不分別是因是果、是緣是知,是內是外、是此是彼等,所謂一相,無相,以是故不應難。

復次,世間三種智慧:一者、世俗巧便,博識文藝,仁智禮敬等;二者、離生智慧,所謂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三者、出世間智慧,所謂離我及我所,諸漏盡聲聞、辟支佛智慧。

般若波羅蜜為最殊勝,畢竟清淨,無所著故,為饒益一切眾生故。

聲聞、辟支佛智慧,雖漏盡故清淨,無大慈悲,不能饒益一切故不如,何況世俗罪垢、不淨、欺誑智慧!三種智慧不及是智慧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復次,是智慧為度一切眾生故,為得佛道故;是智慧相應,受、想、行、識,及從智慧起身業、口業,及生、住等心不相應諸行,是諸法和合,名為波羅蜜。

是諸波羅蜜中,智慧多故,名為般若波羅蜜;念、定等多故,名為禪波羅蜜;餘波羅蜜義,亦如是。

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是誰般若波羅蜜」者。

第一義中無知者、見者、得者,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相,諸法但空,因緣和合相續生。若爾!般若波羅蜜當屬誰?

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

為世諦故,般若波羅蜜屬菩薩;凡夫人法種種過罪,不清淨故,則不屬凡夫人。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凡夫所不樂,如蠅樂處不淨,不好蓮花;凡夫人雖復離欲,有吾我心,著離欲法故,不樂般若波羅蜜。

聲聞、辟支佛,雖欲樂般若波羅蜜,無深慈悲故,大厭世間,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成佛時,轉名「一切種智」。

以是故,般若不屬佛,不屬聲聞、辟支佛,不屬凡夫,但屬菩薩。

問曰:

此經中常說五眾在前、一切種智在後,今何以先說六波羅蜜?

答曰:

舍利弗問須菩提無所有義解,五眾種種因緣觀,強令無所有,難解;般若波羅蜜即是無所有,易解。

譬如水中月,易明其空;天上月,難令無所有。

五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同名、同事,是故續說五波羅蜜,然後續說五眾,乃至一切種智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入是門,觀諸法實相,不恐不怖者,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

「不離」者,常行般若波羅蜜不虛,必有果報;此中須菩提自說不離因緣,所謂「色離色性,色中無色相,虛誑、無所有。」菩薩能如是知,不離實智慧,乃至實際亦如是。

菩薩能行是無障礙道,得至薩婆若,一切法不生、不出故。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一切法不生?」

須菩提答:「色、色相空,故色無生、無成就;乃至實際亦如是。」

若菩薩能如是行,是清淨、第一,無上、無比故,漸近薩婆若;漸近薩婆若故,心不生邪見煩惱戲論,即時得心清淨;心清淨果報故,得身清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得三種清淨故,破諸虛誑取相之法,受法性生身——所謂常得化生,不處胞胎。

問曰:

若有力如此,何用化生,貪著其身而不取涅槃?

答曰:

有二事因緣故:以諸佛是眾生中寶,欲供養無厭故;有本願度眾生、淨佛世界未滿故。

是菩薩福德方便力故,常不離諸佛。

大智度論釋行相品第十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欲行般若波羅蜜,若行色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色是常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常行為行相;若色是無常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常行為行相;若色是樂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樂行為行相;若色是苦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苦行為行相;若色是有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有行為行相;若色是空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空行為行相;若色是我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我行為行相;若色是無我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我行為行相;若色是離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離行為行相;若色是寂滅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寂滅行為行相。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行四念處為行相,乃至十八不共法為行相。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有所得行,亦是行相。』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亦是行相。』

「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須菩提語舍利弗: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受念妄解,若色受念妄解,為色故作行;若為色作行,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眼受念妄解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受念妄解,為十八不共法故作行。若為作行,是菩薩不能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如是菩薩,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地證,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色相,不行受、想、行、識相;不行色、受、想、行、識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常;不行色、受、想、行、識樂,不行色、受、想、行、識苦;不行色、受、想、行、識我,不行色、受、想、行、識無我;不行色、受、想、行、識空,不行色、受、想、行、識無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作;不行色、受、想、行、識離,不行色、受、想、行、識寂滅。

「何以故?舍利弗!是色空為非色,離空無色,離色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空為非識,離空無識,離識無空,空即是識,識即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為非十八不共法,離空無十八不共法,離十八不共法無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是空。

「如是,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何因緣故不受?」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何以故?一切法性無所有,不隨諸法行,不受諸法相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諸法無所受三昧廣大之用,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是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不離,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前品用「空門」破諸法;此品欲以無相門破諸法。若菩薩無方便觀色,則墮相中,墮相中故,失般若波羅蜜行。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空故,無相可取。

問曰:

人知善惡果報,取果報相已,分別善、惡,善者取,惡者舍,是故行道;云何說諸法無相相?

答曰:

取相者為初學者說,無相者為行道、住解脫門者說,不應以麁事為難!

今行者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謂取男女等相,生諸煩惱因緣;後以無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為患,生諸著故;以無相相破善法,無相亦自破;所以者何?無相,善法所攝故。譬如雹墮害穀,雹自消滅。

復次,一切法無相相為實。

譬如身,不淨充滿,九孔常流,無有淨相;而人無明故,強以為淨,生煩惱,作諸罪。

如小兒於不淨物中,取淨相以為樂,長者觀之而笑,知為虛妄。

如是等種種取相,皆為虛妄。

如頗梨珠,隨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如是,無有定相,隨心為異,若常、無常等相。

如以瞋心,見此人為弊;若瞋心休息,淫欲心生,見此人還復為好;若以憍慢心生,見此人以為卑賤;聞其有德,還生敬心。

如是等有理而憎愛,無理而憎愛,皆是虛妄憶想;若除虛誑相,亦無空相,無相相,無作相,無所破故。

是色從種種因緣和合而有,譬如水沫,如幻、如夢;若菩薩於色中取一相,即失般若波羅蜜,色性是無相相故。受是色相已,見色散壞磨滅,謂是無常;若見和合少許時住,謂為常有。

常有二種:一者、若住百歲,千萬億歲,若一劫,若八萬劫,然後歸滅;二者、常住不壞。

菩薩若邊、邪滅故,亦不復觀真實常;若觀常,知是久住故常,非是真實。

若不滅邊、邪,觀色為真實常,作是念:「草木零落還歸為土,但離合有時。」是故說是菩薩無方便。

菩薩或觀色無常,無常亦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一切有為法,不過一念住;二者、相續法壞故,名為無常,如人命盡,若火燒草木,如煎水消盡。

若初發心菩薩行是相續,斷麁無常,心厭故;若久行菩薩,能觀諸法念念生滅無常。

是二菩薩皆墮取相中,所以者何?是色常、無常相不可得,如先說。

受、想、行、識,亦如是。

苦、樂、我、非我,亦爾。

問曰:

是五眾可作常、無常等觀,云何言「五眾是寂滅、遠離相」?

答曰:

行者不見五眾常、無常相故,知是五眾離自相;若知五眾離自相,即是寂滅如涅槃。

問曰:

若爾者!初自無相,云何說言「無方便墮相中」?

答曰:

是菩薩根鈍,不自覺心離五眾著,轉復著遠離寂滅,於無相中而生著。

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應如是隨義分別。

若菩薩觀外諸法皆無相,言「我能作是觀」;以有我心殘故,亦墮相中。

若菩薩能離此著相非道,行真淨無相智慧,作是念:能如是內外清淨行,是為修行般若波羅蜜;是人亦墮相中。

所以者何?不可著而著,不可取而取故;是菩薩名為無方便,依止愛見,著善法故。

是菩薩雖有福德,亦不得離老病死、憂悲苦惱;雜行道故,尚不能得小乘,何況大乘!

與上相違,名為有方便。於一切法不受不著,諸法和合因緣生,無自性故。

問曰:

前說無受三昧,此說不受三昧,有何等異?

答曰:

前者為空故,此為無相故。

「不遠離」者,常行不息不休,以大慈悲心故。

「疾得佛道」者,入是三昧無障礙故,所行智慧與佛相似;若無量阿僧祇劫應得。或時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如弗沙佛讚歎,釋迦文佛超越九劫。

【經】

舍利弗言:「但不離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有諸餘三昧?」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更有諸餘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何等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諸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首楞嚴,行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名寶印三昧,師子遊戲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諸法印三昧,觀頂三昧,畢法性三昧,畢幢相三昧,金剛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進三昧,出生三昧,必入辯才三昧,入名字三昧,觀方三昧,陀羅尼印三昧,不忘三昧,攝諸法海印三昧,遍覆虛空三昧,金剛輪三昧,寶斷三昧,普照三昧,不求三昧,無處住三昧,無心三昧,淨燈三昧,無邊明三昧,能作明三昧,普遍明三昧,堅淨諸三昧三昧,無垢明三昧,作樂三昧;電光三昧,無盡三昧,威德三昧,離盡三昧,不動三昧。莊嚴三昧,日光三昧,月淨三昧,淨明三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剛三昧,心住三昧,遍照三昧,安立三昧,寶頂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生喜三昧,到法頂三昧,能散三昧,壞諸法處三昧,字等相三昧,離字三昧,斷緣三昧,不壞三昧,無種相三昧,無處行三昧,離闇三昧,無去三昧,不動三昧,度緣三昧,集諸功德三昧,住無心三昧,妙淨華三昧,覺意三昧,無量辯三昧,無等等三昧,度諸法三昧,分別諸法三昧,散疑三昧,無住處三昧,一相三昧,一性三昧,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妙行三昧,達一切有底散三昧,入言語三昧,離音聲字語三昧,然炬三昧,淨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種妙足三昧,不喜苦樂三昧,不盡行三昧,多陀羅尼三昧,攝諸邪正相三昧,滅憎愛三昧,逆順三昧,淨光三昧,堅固三昧,滿月淨光三昧,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世三昧三昧等三昧,無諍行三昧,無住處樂三昧,如住定三昧,壞身衰三昧,壞語如虛空三昧,離著如虛空不染三昧。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是諸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無量阿僧祇三昧門、陀羅尼門;菩薩摩訶薩學是三昧門、陀羅尼門,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慧命須菩提隨佛心言:「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是諸三昧者,以為過去諸佛所授記,今現在十方諸佛亦授是菩薩記。

「是菩薩不見是諸三昧,亦不念是三昧;亦不念:『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是三昧,我已入是三昧』;是菩薩摩訶薩都無分別念!」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三昧已,從過去佛授記耶?」

須菩提報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不異諸三昧,諸三昧不異般若波羅蜜;菩薩不異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不異菩薩;般若波羅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即是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即是菩薩。」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三昧不異菩薩,菩薩不異三昧,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三昧,菩薩云何知一切諸法等三昧?」

須菩提言:「若菩薩入是三昧,是時不作是念:我以是法入是三昧。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是菩薩於諸三昧不知不念!」

舍利弗言:「何以故不知不念?」

須菩提言:「諸三昧無所有故,是故菩薩不知不念。」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我說汝行無諍三昧第一,與此義相應。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應如是學!」

【論】

問曰:

如佛說涅槃一道,所謂空、無相、無作;舍利弗何以更問「有餘三昧,令菩薩疾得佛不」?

答曰:

未近涅槃時,多有餘道;近涅槃時,惟有一道:空、無相、無作;諸餘三昧,皆入此三解脫門。譬如大城,多有諸門,皆得入城;又如眾川萬流,皆歸於海。

何等餘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等諸三昧,〈摩訶衍品〉中佛自說;有深難解者,彼中當說。

若菩薩能行是百八三昧等諸陀羅尼門,十方諸佛皆與授記。所以者何?是菩薩雖得是諸三昧,實無諸憶想分別我心故;亦不作是念:「我當入是三昧,今入、已入,我當住是三昧,是我三昧。」以是心清淨微妙法不著故,諸佛授記。

爾時,舍利弗還以空智慧難須菩提言:「菩薩住是三昧,取是三昧相,得授記耶?」

須菩提言:「不也!何以故?三事不異故:般若不異三昧,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不異菩薩、三昧,菩薩、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般若、三昧。若三昧、菩薩異者,諸佛授其記,不異故無授記。」

舍利弗復問:「若爾者,三昧及一切法平等不異?」

須菩提言:「諸菩薩有諸法等三昧,入是三昧中,諸法無異。」

復次,如先說,於諸三昧不作憶想分別,覺與不覺,諸三昧自性無所有故,菩薩不知不念。

佛以須菩提自未得是三昧,而善說菩薩微妙三昧、陀羅尼,般若波羅蜜中不念不著,是故讚言:「善哉!我說汝得無諍三昧第一,如我所讚不虛。」

【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耶?」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故,乃至學檀波羅蜜,是法亦不可得故;學四念處乃至學十八不共法,是法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耶?」

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

舍利弗言:「世尊!何等法不可得?」佛言:「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淨故。

「五陰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畢竟淨故。

「無明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老死不可得,畢竟淨故。

「苦諦不可得,畢竟淨故;集、滅、道諦不可得,畢竟淨故。

「欲界不可得,畢竟淨故;色界、無色界不可得,畢竟淨故。

「四念處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畢竟淨故。

「六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

「須陀洹不可得,畢竟淨故;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不可得,畢竟淨故。菩薩不可得,畢竟淨故;佛不可得,畢竟淨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畢竟淨?」

佛言:「不出、不生,無得、無作,是名畢竟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為學何等法?」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於諸法無所學。何以故?舍利弗!諸法相不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諸法實相云何有?」

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佛告舍利弗:「色、受、想、行、識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是中凡夫以無明力渴愛故,妄見分別,說是無明。

是凡夫為二邊所縛,是人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而憶想分別着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著故,於無所有法而作識知見,是凡夫不知不見。

何等不知不見?不知不見色,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知不見,以是故墮凡夫數,如小兒。

是人不出,於何不出?不出欲界,不出色界,不出無色界;聲聞、辟支佛法中不出。

是人亦不信,不信何等?不信色空,乃至不信十八不共法空。

是人不住,不住何等?不住檀波羅蜜,乃至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阿毘跋致地,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以是因緣故,名為凡夫,如小兒,亦名著者。

何等為著?着色乃至識,著眼入乃至意入,著眼界乃至意識界;著淫、怒、癡、著諸邪見、著四念處,乃至著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佛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無方便故,想念分別,著般若波羅蜜,著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隨念分別著。

「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今云何應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

佛告舍利弗言:「若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以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可得?」

佛言:「諸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論】

釋曰:

舍利弗上問:「但無受三昧,疾得佛,更有餘三昧?」

須菩提說:「更有餘三昧疾得佛。是菩薩不念、不著是三昧,過去、現在諸佛授記。」

佛讚言:「善哉!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佛法。」

是時,舍利弗作是念:「般若波羅蜜是空相,諸三昧種種分別相,云何學諸三昧是為學般若波羅蜜?」是故問。

佛答舍利弗:「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皆以不可得故」,以般若波羅蜜氣分相皆在諸三昧中;能如是學,是為學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佛即可之。

舍利弗復問:「何等法不可得?」

佛此中自說:「眾生空故,畢竟清淨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須陀洹乃至佛不可得;法空故,畢竟清淨故,五眾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畢竟清淨」者,「不出不生、不得不作」等。

因邊不起故,名為「不出」;緣邊不起故,名為「不生」。

定生相不可得故,名為「不出不生」。

不出不生故,名「不可得」;不可得故,名「無作無起」。

是起作法,皆是虛誑,離如是相,名「畢竟清淨」。

舍利弗問佛:「菩薩能如是行畢竟真淨道,為學何法?為得何法?」

佛答:「能如是學,為無所學,無所得。」

問曰:

菩薩用是畢竟空,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云何言「無法可學」?

答曰:

此中佛自說:「諸法不如凡夫所著。」凡夫人心有無明、邪見等結使,所聞、所見、所知,皆異法相;乃至聞佛說法,於聖道中、果報中皆著,污染於道。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見,皆是不實,今是諸法云何有?」

佛言:「諸法無所有;凡夫人於無所有處,亦以為有。」

所以者何?是凡夫人離無明、邪見不能有所觀,以是故說著無所有故,名為無明;譬如空拳以誑小兒,小兒著故,謂以為有。

舍利弗問佛:「何等法無所有,著故名無明。」

佛答:「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無明、愛故,憶想分別:是明、是無明,墮有邊、無邊,失智慧明;失智慧明故,不見、不知色畢竟空、無所有相,自生憶想分別而著,乃至識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或聞善法,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世間法,憶想分別著聖法亦如是。以是故,名墮凡夫數,如小兒,為人輕笑。」

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輕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為知月因緣,而更看指不知月。」諸佛賢聖為凡夫人說法,而凡夫著音聲語言,不取聖人意,不得實義;不得實義故,還於實中生著。

佛今說凡夫所失,故言「不能過三界,亦不能離二乘」。

不得聖人意故,聞說諸法空而不信,不信故不行,不住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以失如是功德故,名為「凡夫小兒」。

是小兒著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三毒諸煩惱,乃至六波羅蜜、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著,是故名為「著者」。

舍利弗問:「若菩薩如是行,是名不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佛可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即為說因緣,所謂新行菩薩無方便力,聞是般若波羅蜜,憶想分別、尋求、欲取,作是念:「我舍世間樂,復不能得般若波羅蜜,是為兩失!」專求欲得。或謂說空是般若波羅蜜,或說空亦空是般若波羅蜜,或說諸法如實相是般若波羅蜜;如是用六十二見、九十八使煩惱心,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著心學諸法,不能得薩婆若。

與此相違者,能行般若波羅蜜,亦能得薩婆若,所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行者,不見緣法,不見亦不見。

舍利弗更問不見因緣,佛答:「是菩薩入十八空故不見」,非以無智故不見。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三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註音版】佛說四輩經

佛說四輩經...

佛說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睒子經 安公錄中闕譯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華嚴經關脈義記

華嚴經關脈義記 夫以三乘漸次究之者可測其津涯。一乘...

虛空孕菩薩經

虛空孕菩薩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淨業知津

淨業知津 靈岩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世間稱為苦海者。...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興起行經序 所謂崑崙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

【佛教詞典】似比量

梵語 anumānābhāsa。因明用語。為因明八門之第八門...

【佛教詞典】光瑞

(雜名)佛將說妙法,現種種之祥瑞其中多放光而照眾機...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

為什麼十方世界難與極樂世界相媲美

問: 為什麼說十方世界的莊嚴都無法與極樂世界的莊嚴...

群牛喻人

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

口業清淨,功德不思議

何為『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口業 妄語者,見言...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學問類: 1、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2、茅鹿門云:人生...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

如此審慎觀察,一夜就可成為賢者

慈悲偉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經》說了一則一夜賢者經,...

霧霾——淨業行人的欣厭劑

在過去的三五年裡,整個中國大地基本都籠罩在霧霾的陰...

七種蔬菜美白有奇效

豌豆 多吃豌豆可以祛斑駐顏,《本草綱目》稱豌豆具有...

吉祥人生的四個道德實踐

講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實踐,這就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自己身...

人體生病的四個原因

藥師法門裡面說:疾病的症狀是非常複雜的,千變萬化的...

慧律法師《降低慾望和標準》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

【視頻】早課(靈鷲山)

早課(靈鷲山)

【視頻】《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