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三假品第七(卷第四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爾時,佛告慧命須菩提:「汝當教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如諸菩薩摩訶薩,所應成就般若波羅蜜!」

即時諸菩薩摩訶薩及聲聞大弟子、諸天等作是念:「慧命須菩提自以智慧力,當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耶?為是佛力?」

慧命須菩提知諸菩薩摩訶薩、大弟子、諸天心所念,語慧命舍利弗:「敢佛弟子所說法,所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說法,法相不相違背;是善男子學是法,得證此法,佛說如燈。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無力能為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如眾生、壽命、生者、養育者、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合法故有,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識,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眼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色乃至法亦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名字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內身,名為頭,但有名字,項、肩、臂、嵴、肋、髀、[跳-兆+專]、腳,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名字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說;是亦不生不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葉、莖、節,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須菩提!譬如過去諸佛,名字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亦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夢、響、影、幻、炎、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說;是法及名字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

【論】

問曰:

佛既不自說,諸菩薩摩訶薩福德智慧利根,勝諸聲聞,何以故命須菩提令說?

答曰:

先「舌相」中,已有二因緣故,使須菩提說。

復次,佛威德尊重,畏敬心故,不敢問佛,畏不自盡。

復次,佛知眾中心所疑,眾人敬難佛故,不敢發問。

所以者何?眾生見佛身過須彌山,舌覆三千大千世界,身出種種無量光明。是時眾會,心皆驚怖,不敢發問,各各自念:「我當云何從佛聞法?」以是故,佛命須菩提,令為眾人說法;言「汝所說者,皆是佛力」,如經中說。

復次,般若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菩薩合說;二者、但與諸法身菩薩說。

為雜說故,命須菩提為首,及彌勒、舍利弗、釋提桓因。

爾時,眾會聞佛命須菩提令說,心皆驚疑。須菩提知眾人心,告舍利弗等言:「一切聲聞所說所知,皆是佛力。我等當承佛威神,為眾人說,譬如傳語人。

「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法相不相違背。是弟子等學是法作證,敢有所說,皆是佛力;我等所說,即是佛說。

「所以者何?現在佛前說,我等雖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則無所見。譬如夜行險道,無人執燈,必不得過;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燈照我等者,則無所見。」

又告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無力能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況我一人!」

所以者何?菩薩智慧甚深,問答玄遠;諸餘淺近法,於菩薩邊說猶難,何況深法!如人能食一斛飯,從有一斗者索,欲以除饑,是不能除。

以是故說「聲聞、辟支佛無力能為菩薩說般若」。

須菩提大明菩薩尊貴,佛亦然可;令須菩提欲於實相法中說,是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薩不可得,菩薩不可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薩、菩薩字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何當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佛命須菩提為諸菩薩說般若,而須菩提言「無菩薩」,與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

有二種說:一者、著心說,二者、不著心說。

今須菩提以不著心說空,佛不訶之。

復次,須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諸法空故。

佛告須菩提:「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而菩薩畢竟空。是故須菩提驚言:「云何名菩薩?」

佛即述成:「菩薩如是從發心已,來乃至佛道,皆畢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復次,凡有二法:一者、名字,二者、名字義。

如火,能照、能燒是其義;照是造色,燒是火大,是二法和合名為火。

若離是二法有火,更應有第三用,除燒、除照更無第三業;以是故知二法和合,假名為火。

是火名不在二法內。何以故?是法二,火是一,一不為二、二不為一。義以名二法不相合,所以者何?若二法合,說火時應燒口;若離,索火應得水!如是等因緣,知不在內。

若火在二法外,聞火名,不應二法中生火想。

若在兩中間,則無依止處。一切有為法,無有依止處;若在中間,則不可知!

以是故,火不在三處,但有假名。

「菩薩」亦如是,二法和合名菩薩,所謂名、色。

色事異,名事異,若定有菩薩,應更有第三事;而無有事,則知假名是菩薩。

「菩薩名」亦如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

是中佛說譬喻:「如五眾和合故名為我,實我不可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皆是五眾因緣和合生假名法;是諸法實不生不滅,世間但用名字說。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皆是因緣和合假名法。」

是中佛更說譬喻:

有人言:「但五眾和合有眾生,而眾生空,但有五眾法。」佛言:「眾生空,五眾亦和合故假名字有;十二處、十八界亦如是。」

復次,菩薩有二種:一者、坐禪,二者、誦經。

坐禪者,常觀身、骨等諸分和合故名為身;即以所觀為譬喻,言:頭骨分和合故名為頭,腳骨分和合故名為腳,頭、腳、骨等和合故名為身;一一推尋,皆無根本。所以者何?此是常習常觀故,以為譬喻。

不坐禪者,以草、木、枝、葉、華、實為喻。

如過去諸佛,亦但有名字,用是名字可說。

十譬喻亦但有名字,菩薩義亦如是。「十喻」義,如先說。

菩薩應如是學三種波羅聶提:

五眾等法,是名「法波羅聶提」。

五眾因緣和合故名為眾生,諸骨和合故名為頭骨;如根、莖、枝、叶和合故名為樹;是名「受波羅聶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為「名字波羅聶提」。

復次,眾微塵法和合故,有麁法生;如微塵和合故有麁色,是名「法波羅聶提」,從法有法故。

是麁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燒,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為「受波羅聶提」;取色取名,故名為「受」。

多名字邊,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邊,更有屋名字生;如樹枝、樹葉名字邊,有樹名生,是為「名字波羅聶提」。

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

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名字是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是常,不見色名字無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無常;不見色名字樂,不見色名字苦;不見色名字我,不見色名字無我;不見色名字空,不見色名字無相,不見色名字無作;不見色名字寂滅;不見色名字垢,不見色名字淨;不見色名字生,不見色名字滅;不見色名字內,不見色名字外,不見色名字中間住;受、想、行、識亦如是。

「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字、菩薩、菩薩字,有為性中亦不見,無為性中亦不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法皆不作分別。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不壞法中。

「修四念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但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無垢無淨。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當作是知名字假施設。知假名字已,不着色,不著受、想、行、識;不著眼乃至意;不着色乃至法;不著眼識乃至不著意識;不著眼觸乃至不著意觸,不著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乃至不著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不著有為性,不著無為性;不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著三十二相,不著菩薩身;不著菩薩肉眼,乃至不著佛眼;不著智波羅蜜,不著神通波羅蜜;不著內空,乃至不著無法有法空;不著成就眾生,不著淨佛世界,不著方便法。何以故?是諸法無著者、無著法、無著處,皆無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具足菩薩神通;游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恭敬、尊重、讚歎諸佛;為淨佛世界,為見諸佛供養;供養之具,善根成就,故隨意悉得;亦聞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當知諸法名假施設!」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是菩薩不?受、想、行、識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色、聲、香、味、觸、法,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眼識乃至意識,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地種,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水、火、風、空、識種,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於須菩提意云何?無明,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於須菩提意云何?離色,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乃至離老死,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離色如相乃至離老死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乃至老死非菩薩;離色非菩薩,乃至離老死非菩薩;色如相非菩薩,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薩;離色如相非菩薩,乃至離老死如相非菩薩』?」

須菩提言:「世尊!眾生,畢竟不可得;何況當是菩薩!色,不可得;何況色、離色,色如、離色如,是菩薩!乃至老死,不可得;何況老死、離老死,老死如、離老死如,是菩薩!」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眾生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當作是學!」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無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無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樂,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樂,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苦,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苦,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我,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我,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非我,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非我,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非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非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色無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無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無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無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亦如是。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義,受、想、行、識非菩薩義;乃至色、受、想、行、識無作,非菩薩義;乃至老死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色,畢竟不可得;何況無色,是菩薩義!受、想、行、識,亦如是。世尊!色常,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常,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樂,畢竟不可得;何況色苦,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我,畢竟不可得;何況色非我,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有,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空,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相,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相,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作,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作,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色義不可得,受、想、行、識義不可得,乃至無作義不可得,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汝言『我不見是法名菩薩。』須菩提!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諸法。法性不見地種,地種不見法性,乃至識種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識種;法性不見眼、色、眼識性,眼、色、眼識性不見法性,乃至法性不見意、法、意識性,意、法、意識性不見法性。須菩提!有為性不見無為性,無為性不見有為性。何以故?離有為不可說無為;離無為不可說有為。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無所見;是時不驚、不畏、不怖,心亦不沒、不悔。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色、受、想、行、識故,不見眼乃至意,不見色乃至法,不見淫、怒、癡,不見無明乃至老死,不見我乃至知者、見者,不見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見聲聞心、辟支佛心,不見菩薩、不見菩薩法,不見佛、不見佛法、不見佛道。是菩薩一切法不見故,不驚、不畏、不怖、不沒、不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菩薩心不怖、不沒、不悔?」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心心數法不可得、不可見,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心不怖、不沒、不悔。」

「世尊!云何菩薩心不驚、不畏、不怖?」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意及意界不可得、不可見,以是故不驚、不畏、不怖。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可得故,應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行處,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菩薩名,亦不得菩薩心,即是教菩薩摩訶薩。」

【論】

釋曰: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色法名字,非常非無常,乃至有為無為性中,不見有菩薩、菩薩字;如先說「一切法中不作憶想分別」。

菩薩住不壞法中,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諸法實相智慧,於諸法中求,不見一定法——所謂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名字,又不見菩薩及菩薩名字。

用是智慧故,破無明等諸煩惱;用是不見亦不見智慧故,破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字,菩薩、菩薩名字;諸法實相清淨,通達無礙。菩薩得如是智慧,若見、若聞、若念,皆如幻化;若聞、見、念,皆是虛誑。以是故,不着色等。

住是無礙智慧中,增益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如是等利益。

是一章,佛自教菩薩作如是觀。

次後章,人謂佛多說法空,故反問須菩提:「若諸法不空,頗有一法定是菩薩不?所謂色是菩薩不?乃至如、是菩薩不?」須菩提作是念:「諸法和合故有菩薩,我云何言一法定是菩薩?」以是故言:「不也!世尊!」須菩提善得眾生空故。佛言:「善哉!善哉!」菩薩知眾生空不可得故,應行般若波羅蜜。

色是菩薩義,乃至無作畢竟空亦如是。

須菩提入諸法深空中不疑故,能益諸菩薩,故佛讚言:「善哉!善哉!」「菩薩法,應如是學一切法不可得空般若波羅蜜。」

如須菩提說:「我不見是法名為菩薩。」

佛言:「非但菩薩獨不可見,都無有法見法者。」

法性無量不可見故,是故「諸法不見法性」。

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畢竟空,故「法性不見諸法」。

色性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色性,乃至識性亦如是。

五眾性與法性同名故名為性。

十二處、十八界,有為法、無為法,亦如是。

略說因緣:「離有為性,不得說無為性;離無為性,不得說有為性。」是二法中攝一切法故。

是菩薩雖不見一切法,亦不怖畏,何以故?有所見,有所不見,則有恐畏;若都無所見,則無所畏,所謂五眾乃至十八不共法。

問曰:

若佛已說不恐畏因緣,須菩提何以故重問?

答曰:

須菩提若謂:「法都空無所有,恐墮邪見。」

所以者何?佛弟子得正見故,名為行道人,云何言「都不可見」?

佛知須菩提意,故說言:「一切心心數法不可得、不可見,故無畏。」

凡夫人欲入空中,見心心數法可得,外法不可得,故恐怖;菩薩以心心數法虛妄不實,顛倒果報,不能示人實事,故不恐怖。

以是異義,故重問。

問曰:

若爾者,何以復有第三問?

答曰:

心心數法,意識中可見;意及意識,是心心數法根本。所以者何?意識中多分別故生恐怖;五識時頃促故,無所分別。欲破怖畏根本,以是故重問,無咎!

若菩薩能行如是般若波羅蜜,雖不見四種事: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字;能三種因緣不畏,即是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若但了菩薩般若波羅蜜相,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從十方求,亦無與者,亦非如金銀寶物力求而得。

大智度論釋勸學品第八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具足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具足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知色,當學般若波羅蜜!乃至欲知識,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眼乃至意,欲知色乃至法,欲知眼識乃至意識,欲知眼觸乃至意觸,欲知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斷淫瞋癡,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斷身見、戒取、疑、淫欲、瞋恚、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等一切結使及纏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斷四縛、四結、四顛倒,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知十善道,欲知四禪,欲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入覺意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入六神通、九次第定、超越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師子遊戲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師子奮迅三昧,欲得一切陀羅尼門,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得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觀印三昧、畢法性三昧、畢住相三昧、如金剛三昧、入一切法門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淨力三昧、高出三昧、畢入一切辯才三昧、入諸法名三昧、觀十方三昧、諸陀羅尼門印三昧、一切法不忘三昧、攝一切法聚印三昧、虛空住三昧、三分清淨三昧、不退神通三昧、出缽三昧、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初品中言:「種種欲有所得,當學般若波羅蜜」,今何以重說?

答曰:

先但讚歎欲得是諸功德,當行般若波羅蜜,未說般若波羅蜜;今已聞般若波羅蜜味,因欲得餘功德,所謂六波羅蜜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上種種因緣說諸法空,有人謂:「佛法斷滅,無所復作。」為斷是人疑故,言:「欲得佈施等種種功德,當行般若波羅蜜。」若般若波羅蜜實空無所有、斷滅者,不應說應行佈施等功德;有智者說,何緣初後相違?

復次,前廣說,此略說;彼是佛說,此是須菩提說。

復次,般若波羅蜜深妙,故重說;譬如讚德之美,故言:「善哉!善哉!」

「六波羅蜜」義,如先說。

「知五眾」者,見無常、苦、空,總相、別相等。「六情」、「六塵」、「六識」、「六觸」、「六受」,亦如是。

一切世間繫縛,受為主,以受故生諸結使:樂受生貪慾,苦受生瞋恚,不苦不樂受生愚癡;三毒起諸煩惱及業因緣。以是故但說「受」;餘心數法不說,所謂想、憶、念等。

「三毒」、「十結」、「諸使」、「纏」,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先說。

「覺意三昧」、「超越三昧」、「師子遊戲三昧」,是菩薩諸三昧,後當說。

「欲滿一切眾生願」,先已說。

【經】

「欲得具足如是善根,常不墮惡趣;欲得不生卑賤之家,欲得不住聲聞、辟支佛地中,欲得不墮菩薩頂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慧命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墮頂?」

須菩提言:「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以方便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入菩薩位,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生,故墮頂。」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名菩薩生?」

須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愛法。」

舍利弗言:「何等法愛?」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色是空,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空,受念著。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順道法愛生。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色是無相,受念著。受、想、行、識無相,受念著;色是無作,受念著,受、想、行、識無作,受念著。色是寂滅,受念著,受、想、行、識寂滅,受念著;色是無常乃至識,色是苦乃至識,色是無我乃至識,受念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生。是苦應知,集應斷,盡應證,道應修;是垢法,是淨法;是應近,是不應近;是菩薩所應行,是非菩薩所應行;是菩薩道,是非菩薩道;是菩薩學,是非菩薩學;是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非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方便,是非菩薩方便;是菩薩熟,是非菩薩熟;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受念著,是為菩薩摩訶薩順道法愛生。」

【論】

問曰:

何等善根故,不墮惡道、貧賤,及聲聞、辟支佛,亦不墮頂?

答曰:

有人言:行不貪善根故,愛等諸結使衰薄,深入禪定;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諸結使薄,深入慈悲心;行不癡善根故,無明等諸結使薄,深入般若波羅蜜。

如是禪定、慈悲、般若波羅蜜力故,無事不得,何況四事!

問曰:

何以四事中但問墮頂?

答曰:

三事先已說,墮頂未說故問。

問曰:

「頂」者是法位,此義先已說,今何以重說?

答曰:

雖說其義,名字各異。

無方便入三解脫門,及有方便,先已說。

法愛,於無生法忍中,無有利益,故名曰「生」。

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療治,於身為患。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時,貪受法食,所謂無方便行諸善法,深心繫著,於無生法忍是則為生、為病;以著法愛故,於不生不滅亦愛。

譬如必死之人,雖加諸藥,藥反成病;是菩薩於畢竟空、不生不滅法忍中而生愛著,反為其患!法愛於人天中為妙,於無生法忍為累。

一切法中憶想分別,諸觀是非,隨法而愛,是名為「生」,不任盛諸法實相水;與「生」相違,是名「菩薩熟」。

問曰:

是一事,何以故名為「頂」、名為「位」、名為「不生」?

答曰:

於柔順忍、無生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住是頂,上直趣佛道,不復畏墮。譬如聲聞法中煖、忍中間,名為頂法。

問曰:

若得頂不墮,今云何言「頂墮」?

答曰:

垂近應得而失者,名為「墮」。得頂者,智慧安隱,則不畏墮;譬如上山,既得到頂,則不畏墮;未到之間,傾危畏墮。

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

亦名「無生法忍」。所以者何?異於「生」故;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為「生」。

復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生」;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熟」。是人能信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則爛壞。

復次,依止生滅智慧故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無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為「忍」。

復次,「位」者,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為「位」;若不如是,是為順道法愛生。

【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無生?」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外空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內外空中不見空空;空空中不見內外空,空空中不見大空;大空中不見空空,大空中不見第一義空;第一義空中不見大空,第一義空中不見有為空;有為空中不見第一義空,有為空中不見無為空;無為空中不見有為空,無為空中不見畢竟空;畢竟空中不見無為空,畢竟空中不見無始空;無始空中不見畢竟空,無始空中不見散空;散空中不見無始空,散空中不見性空;性空中不見散空,性空中不見諸法空;諸法空中不見性空,諸法空中不見自相空;自相空中不見諸法空,自相空中不見不可得空;不可得空中不見自相空,不可得空中不見無法空;無法空中不見不可得空,無法空中不見有法空;有法空中不見無法空,有法空中不見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中不見有法空,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不念色、受、想、行、識,不念眼乃至意,不念色乃至法;不念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是心不應念、不應高;無等等心不應念、不應高;大心不應念、不應高;何以故?是心非心,心相常淨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名心相常淨?」

須菩提言:「若菩薩知是心相,與淫、怒、癡不合不離;諸纏、流、縛等諸結使,一切煩惱,不合不離;聲聞、辟支佛心,不合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心相常淨。」

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是無心相心不?」

須菩提報舍利弗言:「無心相中,有心相、無心相可得不?」

舍利弗言:「不可得!」

須菩提言:「若不可得,不應問有是無心相心不!」

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

須菩提言:「諸法不壞不分別,是名無心相。」

舍利弗問須菩提:「但是心不壞不分別,色亦不壞不分別,乃至佛道亦不壞不分別耶?」

須菩提言:「若能知心相不壞不分別,是菩薩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壞不分別。」

爾時,慧命舍利弗讚須菩提:「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見法生,從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財分,法中自信,身得證。如佛所說:『得無諍三昧中,汝最第一』,實如佛所舉!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是中亦當分別知,菩薩如汝所說行,則不離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欲學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是中,菩薩摩訶薩、聲聞、辟支佛當學!」

【論】

釋曰:

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

有人言:外四大飲食入其身中,故名為內,若身死還為外;一切法無來去相故,外空不在內空中。

餘十七空亦如是,不生不滅無異相,無來去故,各各中不住。

復次,菩薩位相,不念一切色為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念是有。

「不念有」義,如先說。

問曰:

「菩提心」、「無等等心」、「大心」,有何差別?

答曰: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無等」名為佛,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一切法,無與等者;是菩提心與佛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無等等心」。是心無事不行,不求恩惠,深固決定。

復次,檀、尸波羅蜜,是名「菩提心」。所以者何?檀波羅蜜因緣故,得大富無所乏少;尸波羅蜜因緣故,出三惡道人天中尊貴;住二波羅蜜果報力故,安立能成大事,是名「菩提心」。羼提、毘梨耶波羅蜜相,於眾生中現奇特事,所謂人來割肉出髓,如截樹木,而慈念怨家,血化為乳;是心似如佛心,於十方六道中,一一眾生,皆以深心濟度;又知諸法畢竟空,而以大悲能行諸行,是為奇特!譬如人欲空中種樹,是為希有。如是等精進波羅蜜力勢,與無等相似,是名「無等等」。入禪定,行四無量心,遍滿十方,與大悲、方便合故,拔一切眾生苦;又諸法實相,滅一切觀,諸語言斷,而不墮斷滅中,是名「大心」。

復次,初發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名「無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

如是等各有差別。

復次,菩薩得如是大智,心亦不高,心相常清淨故。

如虛空相常清淨,煙雲塵霧,假來故覆蔽不淨;心亦如是,常自清淨,無明等諸煩惱客來覆蔽故,以為不淨,除去煩惱,如本清淨。行者功夫微薄,此清淨非汝所作,不應自高、不應念,何以故?畢竟空故。

問曰:

舍利弗知心相常淨,何以故問?

答曰:

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猶憶想分別,取是無心相,以是故問:「是無心相心,為有、為無?若有,云何言無心相?若無,何以讚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

須菩提答曰:「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有、無不可得,不應難!」

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

須菩提答曰:「畢竟空,一切諸法無分別,是名無心相。」

舍利弗復問:「但心相不壞不分別,餘法亦如是?」

須菩提答言:「諸法亦如是。若爾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虛空,無壞無分別。」

諸菩薩深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作是念:「諸凡夫法可言虛誑,以不真實故;菩薩漏未盡故,亦可言不清淨;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虛誑?」是時心驚不悅!

須菩提知其心已,思惟籌量:「我今應為說實相法不?」思惟已,自念:「今在佛前,當以實相答;若我有失,佛自當說。」重思惟竟,以是故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是第一,亦從虛誑法邊生,故亦是空,不壞不分別相。」

以是故,行者,當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行,不應取相自高。

爾時,舍利弗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

佛時默然,聽須菩提所答,亦可舍利弗所嘆。

「從佛口生」者,有人言:婆羅門從梵天王口邊生故,於四姓中第一。以是故,舍利弗讚言:「汝真從佛口生。」所以者何?見法知法故。

有未得道者,亦依佛故得供養,是名「取財分」;又如弊惡子不隨父教,但取財分。

「取法分」者,取諸禪定、根、力、覺、道,種種善法,是名「取法分」。

得四信故,名為「法中自信」。

得諸神通、滅盡定等著身中故,是名「身得證」。

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頭陀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中第一。得無諍定阿羅漢者,常觀人心,不令人起諍;是三昧,根本四禪中攝,亦欲界中用。

問曰:

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當習學」?

答曰: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即是無餘涅槃。三乘人皆為無餘涅槃故,精進習行。

復次,般若波羅蜜中種種因緣,說空解脫門義。如經中說:「若離空解脫門,無道無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應學般若。

復次,舍利弗自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相,是中三乘人應學成。」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一(釋第七品訖第八品)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離垢施女經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註音版】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註音版】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佛教詞典】雜染

【雜染】 為『清淨』的對稱,一切有漏法的總名。雜者,...

【佛教詞典】四自侵經

(經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一夙夜不學,二老不止淫...

信、進、念、定、慧

修行的法門很多,八正道是其總綱,擴展開來就是三十七...

義淨大師臨終遺言,寫盡了一生的追求與信念

太極元年(712),義淨大師七十八歲高齡,身體出現了病...

上善若水,至慈低眉

一日,女兒要畫畫,問我畫什麼。其時正在看書的我抬頭...

都攝六根,下手在聽

現在修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講的,用如子憶母...

聖嚴法師《無念不是斷念》

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

明末高僧蕅益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我們一直在講淨土宗的祖師簡介,...

徹悟大師《念佛伽陀教義百偈》

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 一句彌陀...

無量佛國淨土,為何只求生西方極樂

有人再問:為什麼我們不遍緣法界很多的淨土呢?為什麼...

天台宗的基本架構

天台宗創立於陳、隋之交,興盛於唐、宋之際,是漢傳佛...

有三種錢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

世界上有三種錢非常奧妙,你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這...

如何讓業力的相續暫時沉澱下來

在我們修行中,是透過拜懺,懺悔等方式對業力進行直接...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李罕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李罕念誦

【視頻】《妙法蓮華經》善音居士念誦

《妙法蓮華經》善音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