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總釋學處

上明由序彰說戒緣起,下述諸門指陳學處。且一一學處有二十一門。言二十一者:一、犯緣起處;二、能犯過人;三、所犯之罪;四、所犯境事;五、所由煩惱;六、制戒利益;七、有犯無犯;八、具支成犯;九、生過之因;十、釋罪名字;十一、出罪體性;十二、可治不可治;十三、罪有遮性;十四、作及不作;十五、方便有無;十六、重罪;十七、輕罪;十八、共相無差;十九、出罪有異;二十、有染無染;二十一、犯罪所由。

言犯緣起處者,謂於某國某城制某學處,即名此方為犯緣起處。

言犯過人者,謂由其人而制學處。

言所犯罪者,即是身語所造之罪。

言所犯境事者,總有二種:情及非情,一一戒中隨應思察,要而言之,有六十五事,所謂淫染事、攝取事、不忍事、求利事、住處事、同梵行事、僧伽事、受用鄙事、受用法事、鄔波斯迦事。(十)長衣事、離衣事、望滿事、因求事、受不淨財事、臥具事、道行事、畜缽事、求好事、取衣事。(二十)受衣事、置衣事、衣事、迴他物事、病藥所須事、違心事、出家事、門徒事、起諍事、說法事。(三十)未近圓事、戒經事、壞種子事、鬼神村事、輕毀事、違惱事、用水事、尼事、食事、詣俗家事。(四十)外道事、觀軍事、結伴事、用火事、與欲事、眠臥事、不善觀察事、染衣事、隨自樂事、傍生事。(五十)戲笑事、女人事、近圓事、壞地事、重請事、輕學處事、評論事、鬪諍事、受請事、入聚落事。(六十)針筒事、床量事、衣量事、法式事、詰問事。(六十五)

言所由煩惱者,有其二種:一者俱生、二者緣發。隨心造業多種不同,煩惱有異,於諸學處隨事說之,有二十七種,所謂:

貪煩惱、  瞋煩惱、  癡煩惱、  淫煩惱、  攝取煩惱、  不忍煩惱、  求利養煩惱、  諍恨煩惱、  住處煩惱、  鄙業煩惱、  邪智煩惱、  家慳煩惱、  求自在煩惱、  過限分煩惱、  廢闕煩惱、待緣煩惱、  譏嫌煩惱、  覆藏煩惱、  攝受門徒煩惱、  慢法煩惱、  無悲煩惱、  輕毀煩惱、  輕心煩惱、  不收舉煩惱、  不寂靜煩惱、  不敬煩惱、  不忍他詰煩惱。

制戒利益者,謂佛大師觀察十利制於學處。

言有犯無犯者,若故心犯戒名為有犯,異斯無犯。

言具支成犯者,隨諸學處具足支緣,方成犯事。

言生過因者,有其六種:一、由身;二、由語;三、由心;四、由身心;五、由語心;六、由身語心。

言釋名字者,謂波羅市迦等名別不同,如下具釋。

言出罪體者,凡諸造罪皆以身語故思為體。

言可治者,謂授學人。不可治者,謂無慚類。

性謂本性是罪,遮謂因制方生。復有釋云:「性罪唯染心中作,若遮罪者通染不、染。」

言作及不作者,作謂身語自造,不作者謂止而事成。

故心而造名有方便,無心亦犯名無方便。

言重罪者,於中差別有其六相:一、由制故;二、由事故;三、由煩惱故;四、由犯故;五、由人故;六、由時故。言由制者,謂因世尊制學處故有其重罪。言由事者,如斷傍生命得波逸底迦罪,雖眾教中罪亦不能過。由煩惱者,謂不敬教煩惱所起故重。由犯者,謂數數犯故重。由人者,謂不植善根稟性愚鈍其罪遂重。由時者,謂多時覆藏其罪便重,譬如小水以物偃之,澄積多時成大波浪,若翻前六種是謂為輕。

言共相無差者,謂性遮學處,咸以身語心為其共相。

言出罪有異者,有其四種:一、由極重治罰,方出其罪,謂波羅市迦;二、由處中治罰,謂僧伽伐尸沙;三、由下治罰,謂泥薩祇迦;四、不由治罰,謂所餘罪。

有染謂貪等為因,無染翻此。

言犯罪所由者,有五種因方犯於罪:一、由無羞恥性;二、由無敬教心;三、由情懷放逸;四、由稟性癡鈍;五、由忘失正念。

初部四波羅市迦法之一

攝頌曰:

 若作不淨行,  不與取斷人,
 妄說上人法,  斯皆不共住。

不淨行學處第一

言不淨行者,謂於十二年,苾芻僧伽未生惡疱;入十三年,薄伽梵在佛栗氏國羯闌鐸迦村,其羯闌鐸迦子蘇陣那,為母所教令求種子。由淫煩惱及淫事故,佛觀十利制斯學處。言十利者:一、為攝取僧伽;二、為僧伽極善;三、為僧伽樂住;四、為未信者令信;五、為已信者令增長;六、為折伏惡人;七、為懷慚者樂住;八、為斷現法漏;九、為斷未來漏;十、為我之淨行得久住故。言攝取僧伽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薜捨、戍達羅等,有善男子善女人,入正法中深生敬信,作苾芻等以成眾故。僧伽極善者,既入善說法律之中,能令善法極增盛故。僧伽樂住者,謂依斯善法還信施債故。未信令信者,其未信者令生正信故。已信令增長者,若已信者,善護自心故。折伏惡人者,犯重之人由不護戒品,以折伏法而驅擯故。懷慚樂住者,謂異生中極淳善人,為令此等無有鬪諍安樂住故。斷現法漏者,謂是現纏令不行故。斷未來漏者,謂煩惱業種令永斷故。我之淨行當得久住者,謂如法宣說,廣利人天,展轉相教,令佛正法久住世故。

「若復苾芻與諸苾芻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言若復苾芻者,謂指犯人。苾芻有五種:一、名字苾芻,如世間人為欲呼召男女等時,與立名字喚作苾芻。二、自許苾芻,實非苾芻而便自許是淨苾芻。三、由乞求故名為苾芻,言苾芻者,是乞求義,諸乞求活命,皆名苾芻。四、破煩惱故名曰苾芻,苾芻是破義。五、以白四法受近圓者,名為苾芻。此中言苾芻者,意存第五,餘之四種名同故來。

又依七例聲述苾芻義:一、作者聲;二、作業聲;三、所由聲;四、所為聲;五、所從聲;六、屬主聲;七、所依聲。云何作者聲?誰是苾芻?謂近圓人。作業聲者,此作何業?謂同學戒。所由聲者,由何而得?謂由三業。所為聲者,此何所為?謂求涅槃。所從聲者,此從何得?謂從師等。屬主聲者,此誰近圓?謂世尊法。所依聲者,此依何處?謂依欲界及善說法律等,是名七例。若加呼召聲,如喚爾來苾芻,便成八轉。轉各有三:謂一、二、多,成二十四別。

又十一種事釋苾芻義:一、過去苾芻,謂已捨學處。二、未至苾芻,謂未受學處。三、現在苾芻,謂不捨學處。四、內,謂內斷煩惱。五、外,謂外相攝持。六、麁,待他勸誡。七、細,能自要心,又麁者名字等四,細者破煩惱生。八、劣,謂破冗雜人不常不堅等。九、勝,與上相翻。十、遠,謂堪出家人及始生樂欲。十一、近,謂正受近圓。言與諸苾芻同得學處者,謂與苾芻所有學處相似而得名為同得。假令先受近圓滿足百年,所應學事與新受不殊,故言同得。言不捨學處者,謂不對他人而為捨法。捨戒之時,若對不解語人、或中邊互對、顛狂、意亂、痛惱纏心、癡騃、瘂聾、熟眠、入定、非人、天等變化傍生及諸形像,雖捨學處並不成捨。若因顛狂痛亂所逼,於有人處作無人想、於無人處作有人想、於無人處作無人想、或復悶亂、或不審告住性之人,亦不成捨。自有同得學處不捨學處等,應為四句:初、謂苾芻愛重學處;第二、謂餘六眾並受八學處,及諸外道,捨於學處;第三、謂是不愛重苾芻,捨於學處;第四、謂除前相。言學羸不自說者,對捨學處亦為四句:第一句者,捨於學處而非學羸;第二句者,如有苾芻欲捨學處,於苾芻事陳說難行而不自言我捨學處;第三句,兩事俱作;第四句,二俱不為。

因明捨學之法。苾芻欲捨學處,對有智人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今捨學處;或言捨三寶、或捨三藏、或捨阿遮利耶、或捨鄔波馱耶。」若總、若別是則俱名捨於學處。或云:「證知我是俗人、我是求寂、二形、扇侘、半擇迦、污苾芻尼、作無間罪人、是外道、是趣外道者、是賊住、是別眾人。」乃至說言:「我今與諸具壽非同法者、非同梵行人。」併名為捨。

言作不淨行兩交會法者,有捨其學處並學羸而說,然不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亦為四句:第一句者,謂於乞食行於麁食行攝斂行,不堪忍時遂捨學處,然持五學處不作不淨行,此是捨於學處不作不淨行;第二句者,以不怖心、以盜賊心,不捨學處作不淨行;第三句者,善捨學處作不淨行;第四句者,謂樂住苾芻。

言乃至共傍生者,謂禽獸類如獼猴等。言波羅市迦者,是極惡義,犯此罪者,極可惡故。又是他勝義,若於此罪才犯之時,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又被他煩惱所摧勝故,出家近圓為除煩惱,今破禁戒返被降伏。言不應共住者,謂此犯人法食兩事永無其分,譬若死尸,故云不共住。有是波羅市迦非不共住,應為四句:第一句者,謂不還果,於他勝因所有煩惱並降勝故,名他勝人;第二句者,謂眾與作捨置等法治罰之人;第三句者,謂鄙惡類造顛墜法;第四句者,住本苾芻。又釋:「若者是總相說遍一切處,此中若聲局在苾芻,是同依釋,由得波羅市迦顯非餘故。」

言復者,是次後義,謂最初人雖作非犯已後方犯,是故言復。言苾芻者,謂近圓時身無障法,僧伽界分及以作法並無過失,方得名曰善受近圓,是真苾芻。言與者,顯共伴義,苾芻之聲,於先犯重等,亦有此名,為欲簡別故。雲苾芻同得設更重受,雖非同得而有苾芻之名。「頗有苾芻作不淨行,非犯波羅市迦耶?」「有。謂是先時犯重人等。」又苾芻者,非是尼等,由其學處不同增減異故。「若爾,尼轉根後便成苾芻,如何乃言不同學處?」「謂由根轉,捨不共學,同苾芻故。」學者三學:謂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此中學者意明戒學。得者是已得義,如作羯磨未了之時,設其有犯不成他勝。言不捨學處者,謂無捨緣故言不捨。捨緣有四:謂捨二形、生命終、並斷善,豈非護斷,即非同得。上同得言已彰其義,何煩更說?不捨學言先捨後受,亦名同得。此雖同得,非犯學者,由其舍故。然須不捨簡別犯人,此意雙顯故,無有過。學羸不自說者,謂於學處無力能持名曰學羸。內總不言,故云不說。此據緣起相從故來。作不淨行者,行謂聖道,淨即涅槃,由八正行方能證會。作不淨行,正違彼故。不者相違義,猶如不善及不生等。兩交會法者,女男根合名為交會。又云兩交會者,即是兩身兩根也,據多說之,自口下門犯他勝故。此之二句彰其過重。有行不淨行,非兩交會;有兩交會、非不淨行等。為簡不受學處而行淫法,不名作不淨行。又釋於自二門名不淨行,於他處犯名兩交會。言法者,即是持自性義,此言為簡於夢交會無自性故。作謂故心受樂。言乃至者,顯最鄙惡。言此苾芻者,指犯人也,既犯戒已便非苾芻,由先形儀尚存此號。言亦得者,非但勝犯劣亦同犯。又波羅市迦者,被非法軍而來降伏,法王之子受敗於他,既失所尊故名他勝,故云:「此非沙門、非釋迦子。」言不應共住者,於現世中顯其過患,被同淨行所驅出故,於餘學處明失利用,義皆同此。

◎此中犯相者,謂是苾芻於男女身大小便道,及在口中隨入之時,有受樂意,便得本罪。其分齊者,若於大小便道,以生支頭入過赤皮、若在口中頭過於齒,作受樂心,咸得本罪。於人女男、二形、半擇迦等,死活眠覺及以入定、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於此境邊作行淫意,以有隔入無隔、以無隔入有隔、以無隔入無隔、以有隔入有隔,於三瘡處體無壞損,入過分齊咸得本罪,若損壞者得窣吐羅罪。如是應知,非人女男、二形、半擇迦等並傍生類,事皆同爾。若彼女根兩邊全在,名為不壞。若內若外或時爛損、或被蟲傷,名之為損。口及下門四邊爛壞,名之為壞。與此相違,名非損壞。若苾芻或苾芻尼等,睡眠之時、或復被他勸其飲酒、令使惛醉被他逼時,於初中後領受樂者,皆犯本罪。若初中後不覺知者無犯。若不睡時被他[夌*欠]逼,類此應知。若以禁咒轉變自身為傍生類、或變他身、或復不變,共行非法,若有苾芻想者,得波羅市迦;翻此麁罪。於腰斬者、或截頭者,二道行淫俱得重罪。若在口中得麁罪。於身餘穴、或於齒外、或用衣袋而裹生支、或時用草、或樺皮裹、或皮囊盛及餘麁澁物、或內竹筒、或屈頭而內入三瘡者,咸得麁罪。於中解身合令相著,若見有縫得窣吐羅;不見縫者重罪。若於睡內共他行淫,有苾芻想者重罪,異此麁罪。新生牸象及餘死禽獸、或龍女藥叉女,行非法時有怕怖者,咸得麁罪,由其怖時無染心故。於母羞慚亦得麁罪,為生慚時染心不發故,無羞慚者同得本罪。若以軟草等結作人身,便為非人之所執御,身諸支節可愛觸生,共此行淫咸得本罪。若但於根有軟觸者,得窣吐羅罪。或以自足指內阿蘇羅女根、或以足指觸他男根、或勸苾芻行不淨行、或於三處內不動根、或以生支觸他生支、或於被割女根、或於死女根蟲蛆已潰,行非法者皆窣吐羅罪。或他欠呿張口之時,遂將生支內他口中:或於露處赤體無衣,為他揩身生支遂起,置他口內咸窣吐羅。無受樂心不得本罪。不應如此開口欠呿,應用手遮、或以衣角掩,不應露地赤體揩身。苾芻根長或有腰弱,便以生支內於己口,及下瘡門,過限之時亦得本罪。如孫陀罹難陀,內揩外泄外揩內泄、前泄後揩或前揩後泄、或根有病內女口中,咸得本罪。如在房中露形而臥,老女來逼,由無樂心,此皆無犯。若似有染心得麁罪。或於村外不閉戶眠,被他行非如上應識。凡是眠臥皆須扂戶、或令苾芻守護、或結下裙,如阿蘭若中得定苾芻,偶然根起樵女調弄,逼共行非,由無染心故非犯。凡諸苾芻阿蘭若住,若無門戶,應以柴籬而堅圍繞。非離欲人有五因緣令生支起:謂大小便逼、或風所動、或為嗢指微伽蟲所齧、或由染污心起。若離欲人但有其四,無後應知。又如式叉摩拏女等調苾芻時,遂便許可後生追悔,彼來強逼無受樂心故無犯,由先許可得窣吐羅罪。如被音樂天女將至自宮遂便陵逼,由失本心故無犯;有此難處不應居止。若因小便狗銜根者無犯;不應對狗小便。又渡河時被魚等齧生支者無犯;不應露身渡河。若道為道想或復生疑,道非道想,入過限時,得波羅市迦。非道道想,或復生疑,得窣吐羅。起心欲作不淨行時,得責心惡作;若興方便整衣裳等,乃至未觸身來得對說惡作;欲行非法,乃至生支未過齊限,得窣吐羅;若過限者,得波羅市迦。若觸女髮及連發衣、或餘身份,若無觸樂心得窣吐羅;作觸樂心,得眾教罪。於有情身所有瘡穴或餘支分,作流泄心,若泄不淨,得眾教罪。若苾芻以諸明咒及餘雜藥、並幻術事,作諸形像共行淫者,皆得窣吐羅。

苾芻犯重之時,若無二種恶心:一不怖心、二者賊心,為煩惱逼遂行非法,初無隱覆向他陳說者,僧伽應與秉白四法,授其學事。得法之人行治罰法,皆與遍住行同,唯除一事,乃至命存與他授食,彼亦自須受食而噉。若後獲阿羅漢果,同善苾芻依本位坐。有餘復云:「仍須六月供侍僧伽,並供上座,營理三衣及波呾羅,所有如法事業皆應助作。從此已後若能稱可僧伽意者,共知調善,應生憐愍休其行法。」此則名為從罪而起。未近圓人犯根本罪無恶心者,此亦應與作授學法。或先犯人、或是賊住、或無眾不和、黃門污尼等,但有違犯皆得惡作。已下諸戒類此應知,一一學處更不重述。諸初犯人皆無本罪,然有責心突色訖裡多。其無犯者,謂顛狂類、或親戚死、或非人惱、或時心亂餘痛惱等之所纏迫。於其自身無苾芻想者,皆成無犯。醫人處方令其下灌,無受樂心,此亦非犯。

此淫學處具足八緣方成其犯:一、是大苾芻;二、堪行淫境;三、於不壞道;四、己根全;五、興方便;六、入過其限;七、有心受樂;八、有二種心。具此八支,便得無救波羅市迦罪。

釋名者,波羅市迦一義如前。復有別釋,能害善品令使銷滅故,名波羅市迦。又復能生惡趣之罪,名波羅市迦。可治、不可治者,賊心故犯,是不可治,異此可治。謂授學人出罪不同者,授學之人盡形方出。其不淨行中有方便窣吐羅罪,重者須對一切僧伽說除,輕者下至四人,餘三他勝准此應知。其僧伽伐尸沙有方便窣吐羅罪,重者下至四人,輕者一人,餘罪可知。下諸學處初八九門多並具悉,自餘有出不出,准事應思。

不與取學處第二

佛在王舍城,時但尼迦苾芻盜未生怨王木,為王所執。時彼責言:「汝當合死。」時諸苾芻舉以白佛,佛言:「王法齊何方名為賊行刑罰耶?」遂令阿離耶阿難陀往問其事,法官報云:「王法盜五磨灑合當死罪。」佛言:「當依王法。若苾芻盜滿五磨灑,即當擯棄。因攝取事攝取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驅擯、若呵責言:『咄男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如是盜者,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言在聚落者,謂在牆柵內。若空閑處者,謂牆柵外。他者,謂他女男半擇迦等,非親友知識相委信。人不與者,非他授與。物,謂金銀等物。以盜心者,知是他物,作竊盜心,非親友想,非重還想。取者,謂取屬已,若自取、若教他取。如是盜者,指其限齊,謂滿五磨灑、或時過五,便犯本罪。五磨灑言,據何為準?謂依一迦利沙波拏四分之一,此一迦利沙波拏有二十磨灑,若偷五磨灑,即名犯盜(此一磨灑有八十貝齒,一迦利沙波拏總有一千六百貝齒也)。此據問時,國法以二十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若王法以十二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者,盜三磨灑犯重;用十六者,盜四犯重;若四十者,盜十犯重。若更有增減准數應知。王者,謂是國主。若大臣者,謂國輔相依王而活。若捉,謂執取;殺,謂斷命;縛,謂羈鎖等;擯,謂驅令出國,斯等皆是不信王及王大臣所見狹劣。呵責者,是敬信王臣,情懷寬恕,但言責而已。咄男子者,是輕賤言。汝是賊者,是總摽句。癡無所知等者,是別釋句。明是賊因及正作業,由癡無所知故,方便興盜無現法怖及未來怖。如次應知,是謂盜因也。作如是盜者,正明盜業。不告主知,若強、若竊併名為盜。此中亦聲是相似義,如於初部四他勝中。非但初犯淫時即得他勝,若初犯盜亦他勝罪,下諸亦字義皆同此。前云:「不捨學處學羸不說」,於諸學處皆有應知。

此中犯者,謂是苾芻或自作、或遣使、或看作,有盜心起方便。是他所攝作彼物想,數滿五磨灑,舉離處作屬已想,得他勝罪。但起惡念便得責心惡作之罪。始從發足乃至未觸物來,犯對說惡作。若觸著物搖動之時,得窣吐羅罪,離處便得本罪。若數不滿,但得麁罪,即此方便得惡作罪。盜得物時,即據其方國而斷物價。為方便時,一舉滿五,便成本罪。如頻多舉方始滿者,一一取時咸窣吐羅,後雖滿五,不犯根本。然置物處多類不同:或在地上、或以器盛、或於牆石棚幞衣桁、或內箱篋、或掛象牙、或置戶扇、或安床座。然此地等有差殊者,平坦一段名為一處;若裂為縫、或畫或書,即非一處。若在場處色別成異,若在倉窖口平,名為一處;若物欠少及板席等隔障之時,即非一處。若在地敷據草色別,若在鞍乘據衣色異。若象身肥滿總成一處,若身瘦減隨處成別。若於象處所有鞍具,及馬車步乘諸雜輦輿,各隨其處有一異不同。若盜船時,船以纜系,或復無纜搖動之時,便得惡作;或解纜隨流、或地上曳去離見處時,便得本罪。若泝流而去者,隨所趣岸與河闊量等,便得本罪。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所付之衣,作賊心取,若從寺內卻入房中、或復從房而向簷處、或從簷詣門、或行之寺外、或從高趣下、從下至高、或從露向屏、從屏向露、或時在後退步徐行、或時在前進步而去,至不見處,皆得本罪。或風飄物墮在屋上、或墮樓隅、或復取他浣衣人物、或盜根生物謂香附子薑芋之類、及諸樹等、或盜經書,皆計直犯罪。盜設利羅、世尊馱都,有人守護意欲供養,作大師想者,犯惡作罪。若作衒賣求財利心而盜取者,得他勝罪。若天祠中及以制底香台之處有莊嚴具,若有人守護,得波羅市迦;非人護者,獲窣吐羅;無非人護,若作諸天藥叉護想,得惡作罪。若盜傍生物,得窣吐羅。若是人物傍生所偷,人想取之,亦得本罪;作傍生想,得窣吐羅罪。

若苾芻盜無足、二足、四足、多足之類。言無足者,謂蛇、蛭等人所攝養,賣以規財。二足者,謂是人、鳥,若盜人時至期契處犯。盜鳥有二:一、自手持去離處時犯;二、引逐人來飛墮時犯。弟子門人被他偷去,已屬於彼、或未相屬,偷奪取者,隨前次第成犯非犯。苾芻被他逼掠為奴,身自逃走者無犯。四足者,謂象馬等,或群處盜、或系處盜,齊不見處,犯他勝罪。多足者,蠍蜈蚣等,此乃獄官及王大臣,或汎海商舶之所畜養,盜此等時計直犯罪。若盜有主伏藏,咒力持來,未見物時得吐羅罪;若見彼物便得他勝。無主伏藏未見已來,得惡作罪,見時麁罪。若遭旱時決彼堤水,將入己田,令他不熟至實成就,准價得罪。或時遭澇泄水下流故損他苗,亦計直成罪。水難得處數量有定,盜取水時准價得罪;盜非人水得窣吐羅。他斷河水決而自用,亦准價犯。若盜水陸所生諸花取之為束,舉離處時計直成犯。弶羂網罩所繫有情,及賊偷牛系之於柱,盜心解時離處成重;懷悲愍者得惡作罪。苾芻盜時,作如是念:「若得物已即便毀壞。令彼失財不入己。」者,得窣吐羅。獵師逐鹿走入寺中,隨傷不傷不還無犯。若鹿被射入寺便死者,應還獵人,不應留礙。若物在河水中令物沉浮,是為異處。若在泥裡據其出沒,隨離處時計物成犯。若他田地及園店等意為僧伽,非理言競官斷與時,彼心未捨,得窣吐羅。心若捨時,即得本罪。官不斷與,得窣吐羅。若就王斷,斷得便重,由斷事中王為上故。若餘斷官,待他心息方犯。若以籬圍、或去封記,籬未合時但獲麁罪。若籬合者,即犯他勝。若與賊同心示彼捨處,後時受分隨得招罪。若後生悔向彼物家,報遣防護勿令失脫,或共賊結伴心悔不行,設彼賊偷皆方便罪。後雖受分,亦窣吐羅。與賊同行,欲為盜事,中路而退,但得惡作。同心作賊為他守道,分物受分者成犯。由怖為伴無心共盜,彼雖偷得,苾芻非犯。若元為結契得便屬己,由有限局,獲者成犯。若異此者,分物之時據分得罪。

若苾芻或持自物、或是他物,作如是語:「我欲偷稅。」如是語者,得越法罪。教偷稅者,從異道去,得惡作罪。若作恶心指他異道,冀免稅直,得窣吐羅。若持他物過彼稅處,無取分心者麁罪。未至稅處、或取半分、或取全分,而未過處,得窣吐羅。若過稅處,數滿本罪。若持己物到於稅處,使他越過,亦得本罪。實是己財,決心迴與父母兄等,告掌稅者:「此非我物,不與汝稅。」或乘空去、或口含;或衣裹、或避路,並得麁罪。若所盜物極賤極貴,價難准知,賤得吐羅,貴招本罪。若諸商人將應稅物置苾芻衣袋中,苾芻不知,攜過無犯。然諸道行苾芻所有衣物,不應無人守護,宜於物處留二苾芻,餘共乞食。供守護者雖不聽著,而強著者,若無淨人應自捉棄,告云:「汝物當自收取。」苾芻單己逐伴遠行,須乞食時,可於己物明為記驗,若後迴還當須撿察。若為父母及三寶事持過稅處,應為稅官種種說法,稱讚三寶、說父母恩,彼不取稅直者無犯,若猶索直者應與。若三寶財持過稅所,應持一分酬彼稅直,後當均分,勿令偏少。若共苾芻涉路而行,問伴苾芻方為持物,不持稅財於稅道過。若是新布,應截縷頭牛糞染之,持去非犯。

若藥直衣留縷不染,為病持過者無犯。凡是遣他染衣物者,應須問彼已為染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苾芻不合將偷稅者持付稅官,得惡作罪。若夫實不言,苾芻妄說,從彼妻索,隨得物時犯有輕重。多人同契偷彼一衣,隨受分時計直成犯。本偷衣袋擬簡取衣,初移袋時得窣吐羅;後選得時,隨獲犯罪。若他衣物在象牙杙笐竿等處,苾芻盜時並杙等持去,但得吐羅;舉離杙等時,隨事得罪。若遣苾芻某處取衣,彼作賊心而往偷取,若得物時隨事招犯,作彼物心者無犯。不聞他告,自為彼人偷得物時,得窣吐羅罪。已近圓令他盜非近圓獲物,得麁罪,與此相翻亦得麁罪,第三本罪,第四惡作。正近圓時亦為四句。正近圓時令他盜非正近圓時獲物,得窣吐羅罪,翻此麁罪,第三惡作,第四本罪。此兩四句通諸學處,隨事應思。

盜事略有五種:一、對而強取;二、竊盜取;三、調弄取;四、因寄付取;五、與更奪取。此之五種咸是賊收,若依法取者無犯。盜他樹果以杖打取,一打數滿,便得本罪。如不滿者,隨打麁罪。

若苾芻在東西二洲,即據彼方所用錢貨,以斷輕重。北俱盧洲物非己想,無不與取,故無盜罪。若於方處用鐵等為錢,而是貴價,盜此物時准價成犯。縱偷貝齒數盈萬億,一取之時但四磨灑,無根本罪,得多窣吐羅。作盜他心而起方便,後為己想,但得麁罪,翻此得重。若於己物作他物心,賊想舉移,得吐羅罪。於大穀聚破而偷去,一取數滿成重,餘輕。若偷寶等掘地埋之,意令損壞,唯得麁罪。有施物來知非己分,言「我合得」者,得窣吐羅罪,若受其物准數成犯。他不請食輒去食者,得惡作罪。本師有緣須向餘處,為受利者非犯。若取分時,須告他知,勿不囑言輒取他分。若為他將物擬濟病人,聞彼身亡物還本主,若及命在後方死者,此成亡物。若掌庫人自為賊意盜取他物,施與苾芻,施想受者無犯。若賊盜他物為恐怖故,持施苾芻,此不應受;若作還彼主心,受之無犯。若知是賊首領者,隨意應受;既受得已,刀割染壞方可畜持,本主來索者應還。若以書手字手印,以為期契而盜他物,准事成犯。若盜故廢錢貝及破缺假偽者,皆准當時價直成犯。若興方便欲盜他財,觸著之後便從主乞,主若與時得前麁罪。寶及寶類壞色方取,據後價成犯。初為貸借後欲不還,決絕之時便得本罪。若他所寄物,先作盜心後時移處,得窣吐羅,並得本罪。若先移處後心決絕,亦得本罪。博弈偷子迷惑取物,准數成犯。凡是賭物,皆得惡作。意偷彼物而錯得此,既乖本心但得麁罪。本偷弊服內有貴衣,後撿見時准物得罪。苾芻洗時,見寶瓶露以物蓋覆者非犯,主索應還。若此寺物,有偷盜心移向彼寺,得惡作罪。鳥棲之巢有鳥守護,取柴將染得惡作罪。若鼠盜己物見時應取,若是鼠物則不應收,鼠若持來便成施主,為彼物想應為受之。

有病苾芻遣人持物,心希福利供養僧伽,不依彼言隨情處分,得窣吐羅罪。亡苾芻物,是佛弟子悉皆合得,若作法已盜此物時,數滿成重。若營作人為眾舉貸,若其身死以眾物償。他舉物時報諸耆宿,苾芻明書券契方可與之。被賊偷物已作捨心,重奪彼財,准數成犯。被他盜去,若作捨心即是屬他,不應重奪。是故苾芻被他盜時,不應倉卒輒為捨意,後見應取。

若見賊來應現瞋相,恐喝令去,捉得賊者不應付官,先為說法從乞其物。若不肯與當酬半價、或復全還,已成衣缽卒難得故。苾芻若見未損死尸,或自壞、或遣人壞取糞掃衣,得惡作罪。下至蟲蟻穿壞,若取此衣便成應理。於深摩舍那處有死人衣,若有掌人不應輒取,得窣吐羅。若賊盜財不能持去,所遺棄物不可輒收。若言隨意者,取成非犯。賊偷豬肉及甘蔗、多羅果等,嫌不將去,對眾應取。

要而言之,取糞掃衣,應須詳審,方可收拾。凡見衣物,若作糞掃衣想者,隨意應取,無賊心故非犯。若糞掃衣有不淨污者,此不應畜,淨浣染已持之。得死尸衣,停七八日曝於籬上,浣染應畜。又送死人衣主持來施,若重索者,即應持還,不還得罪。若更持來,應為受之,莫生嫌恨而不為受。

有客苾芻來住房內,應相問知:「若有人來可與物不?」若言與者,失物不償,如雲莫與,而與他者,失全償直。又客苾芻先不相識,創來至房但可言談,問其安不?不應即為按摩身體解其勞倦。所有水土澡豆牛糞及齒木等,客問主人方得取用,不問得罪。若先相識,既為解勞按摩身已,澡豆、牛糞、齒木、水等,不須問主隨意取用。若於河津船處授受財物,極須存意,不應輒放,令物損失。若損,應酬直,異此無犯。凡授事人閉寺門時有其五別:謂上下轉、鳴鎖並副鎖、門關、及扂不閉,賊偷,准事酬直。若闕一者應還一分,乃至若總不著,即應全償。若施主本心造立房寺,於此寺住者與其供養,苾芻輒將餘食,計直全犯。

若苾芻等得遺落物,置顯露處,識者應還。若為病人欲覓藥者,須問病人:「何處求藥?」應如所教處覓。苾芻有緣為去,許酬小缽,後輒自取,己想無犯。凡諸苾芻不應受僱而作,若換其作業、或作福心者無過。時給孤獨長者兒被賊偷去,尊者毛嗢揭羅野那為之持來,尊者畢隣陀婆蹉取外甥兒,及護寺家淨人意,為悲憐現其神力、或咒術力取悉皆無犯。他所攝物作他想疑,盜得重罪。非他所攝、他攝想疑,便得麁罪。若有主物作無主想、若己物想、或暫用心、或告他知、或親友意者無犯。凡親友知識可委寄者,有其三種:謂上、中、下,應如其次為上中下而委寄之,若異此者得越法罪。此犯緣者是善淨苾芻,或自作、或使人盜想,取是他物作有主心,以一方便數滿移處,為屬己想,即得他勝。若緣闕者,得窣吐羅罪。又取物之時無盜心者,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此乃遍通諸餘學處。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上篇: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摩訶僧祇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初比丘僧...

大比丘三千威儀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後漢安...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

菩薩戒本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

佛說三轉法輪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優婆塞菩薩戒誦戒儀式

優婆塞菩薩戒誦戒儀式...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出烏波離所問經) 開府儀同...

佛說兜沙經

佛說兜沙經一卷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一切諸佛威神...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註音版】吉祥經

吉祥經...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佛教詞典】如意通

又名神足通,或神境通,五通之一。變現自在,故名如意...

【佛教詞典】六物

指六種物品。全稱比丘六物。為僧尼不可或缺之生活資具...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一杯鮮奶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支付學費,挨家挨戶的推銷貨品。到...

人生不過一個「贏」字

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

前來助念的人越多越好嗎

問: 弟子所在的小城鎮念佛人極少,很難組建助念團,...

請問這個是什麼

在一座藏經樓上(圖書館),有一禪者在裡面從不看經,...

淨土宗的特質與地位

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由法身垂跡,驚入三界火宅之門,於...

人生到底是苦是樂

佛教認為,三界沒有究竟永恆的快樂,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虛雲老和尚山居詩六首

稍得清幽處。頭頭總自然。 一間茅草屋。半畝藕花田。 ...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

妙蓮老和尚《拜佛念佛的方法》

(一)拜佛的方法與功德 我們佛弟子做事情,能用最少...

向鬼神祈禱就是邪見

世間人生病或者有危險災難等等不幸,不知道念佛修積善...

阿底峽尊者的臨別教言

朋友們! ◎在沒有證得菩提之前,是需要上師的。所以,...

【視頻】《華嚴經·淨行品》蓮歌子演唱

《華嚴經·淨行品》蓮歌子演唱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佛說無量壽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