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為汝,宣說甚深決定正義(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苾芻白佛言:「善哉世尊!何等名為決定正義?我等樂聞,惟願世尊為我解說。」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決定義者,所謂:五蘊、五取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禪定、四無色定、四無量行、四無礙智、四三摩地想、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如是等法,是名決定正義。

「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等名為五蘊。

「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此等名為五取蘊。

「十八界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此等名為十八界。

「十二處者,謂:內眼處、外色處;內耳處、外聲處;內鼻處、外香處;內舌處、外味處;內身處、外觸處;內意處、外法處。此等名為十二處。

「十二緣生者,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集。由此緣故,即有蘊法,若無緣故,蘊法即滅。所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則一大苦蘊滅。

「此等諸法,無明為緣乃有生滅。為緣者何?所謂先際不了、後際不了、中際不了;內法不了、外法不了、內外法俱不了;善業不了、不善業不了、善不善業俱不了;因不了、果不了、因果俱不了;已生緣法不了、未生緣法不了、現生緣法不了;於佛不了、於法不了、於僧不了;苦法不了、集法不了、滅法不了、道法不了;善法不了、不善法不了;罪法不了、福法不了;可行法不了、不可行法不了;高下法不了;有為無為法不了。如是不了,不能於黑白法等起無相智。

「由此無明不能覺了,而為過失,乃至障如實智,不能證得寂靜涅槃。謂此無明,體性迷闇純一癡法,猶如盲者唯行闇道,集諸塵垢損減智慧,於諸障法不能出離。而此無明與明為障,無明為苦痛、無明為毒器、無明為繩縛、無明為毒根、無明為毒樹、無明為根本煩惱、無明為隨煩惱本、無明是顛倒處、無明為黑闇室、無明是癡闇。如是等義,名為無明。

「由此為緣,行法得起。行法者,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身行者,謂:出入息依止於身、系屬於身,由依身故,而出入息,得名身行。語行者,謂:論難分別,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意行者,謂:貪、瞋、癡心所法等,依止於心、系屬於心。由依心故,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何等為三?謂:福行、罪行、不動行。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識法得起。識法者,識有六種,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名六識。

「由識為緣,名色得起。名色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者,謂:內五塵,皆四大所成。四大者,謂:地、水、火、風。地體堅重,水性流潤,溫煖為火,動轉名風。如是四大所成五塵,名為色蘊。而此蘊法,四蘊名名,一蘊名色,如是五蘊,名為名色。

「名色為緣六處得起。六處者,謂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此名六處。

「六處為緣,觸法得起。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此等名觸。

「由觸為緣,受法得起。受有三種,謂:苦受、樂受、捨受。如是眼觸緣此三受,乃至意觸亦復如是!此名為受。

「由受為緣,愛法得起。愛有六種。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分別法。由貪六法,得名為愛。

「由愛為緣,取法得起。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由愛增故,得名為取。

「由取為緣,有法得起。有法有三:欲有、色有、無色有。

「欲有者,謂:十惡趣及人、天。

「十惡趣者,謂八地獄。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炎熱。七、極炎熱。八、無間。九、傍生趣。十、餓鬼趣。如是十種,名為惡趣。

「人趣者,謂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南贍部洲,其量縱廣七千由旬,此洲之相,北闊南狹,猶如車形。東勝身洲,其量縱廣八千由旬,彼洲之相,猶如半月。西牛貨洲,其量縱廣九千由旬,彼洲之相,猶如圓月。北俱盧洲,其量縱廣十千由旬,彼洲之相,四方徑直,猶如池沼。如是四洲,名為人趣。

「天趣者:欲界六天。謂: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如是名為欲界六天。此等諸趣,名為欲有。

「色有者,有十八天。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此等諸天、名為色有。

「無色有者,有四種天。謂: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等諸天,名無色有。如是三有,得名為有。

「由有為緣,生法得起。生者,謂諸有情捨此蘊已,隨業果報,復於界趣,蘊相出現,故名為生。

「由生為緣,老、死得有。老者,謂諸有情蘊法果熟,心識迷亂,多所忘失,發白面皺,身力羸弱,舉動策杖,喘息呻吟,漸漸力微,諸根衰朽,是名為老。復何名死?謂諸有情隨能招業,壽量終盡,識捨執受,命根謝滅,諸蘊離散,是名為死。謂:老無定相,附死立支,二法合一,故名老死。如是名為十二緣法。

「復何名為四聖諦法?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如是等苦,名為苦諦。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滅諦者,謂貪愛法及餘煩惱,悉皆斷盡,證寂滅理,是名滅諦。道諦者,即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正道,名為道諦。如是四諦,聖智可觀,名四聖諦。

「又復何名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意根、樂受根、苦受根、喜受根、憂受根、捨受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名為二十二根。

「復何名為十力?謂如來智,於諸有情處非處法,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一處非處智力。

「如來復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中,所有眾生諸業行法,處處所生因緣果報,佛以智力,悉皆了知。是名如來第二業報智力。

「如來復於諸禪定法、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盡諸漏法,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三定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根性勝劣種種差別,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四根勝劣智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信解種種不同,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五信解智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種種界趣差別,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六界趣智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樂欲,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七樂欲智力。

「如來復於過去無量無數世中,所有眾生種種之事,謂:一生十生、百生千生、及百千生,乃至無數百千萬生。如是無數成劫、壞劫,其中眾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乃至族姓、貴賤、名字、飲食苦樂、壽量長短,具如是相、如是因緣。如是過去無量世中種種之事,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來第八宿命智力。

「如來復以清淨天眼,觀見眾生貴賤上下、好丑生滅,或生善道、或墮惡趣。而彼眾生所作行業,謂:身不善業,作諸邪行;口不善業,譭謗賢聖;意不善業,起於邪見。由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又復眾生,身作善業,不行邪行;口作善業,不謗賢聖;意作善業,起於正見。由是因緣,命終之後,生人天界。如是等事,如來天眼,悉能觀見。是名如來第九天眼智力。

「又復如來知彼眾生諸漏已盡,證無漏解脫、智慧解脫,以自通力,證如是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之法,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來第十漏盡智力。如是十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由十力故,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法輪。

「復何名為四無所畏?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以自智,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作師子吼,轉妙法輪,無有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而能等者。』是名如來一切智無畏。

「如來已得安樂寂靜無上勝處功德果法,諸漏已盡,種習俱亡,是名如來漏盡無畏。

「如來復為諸聲聞眾,開示苦道,說離煩惱盡苦邊際。是名如來出苦道無畏。

「如來復為諸聲聞,說所有障法,令彼出離。是名如來障道無畏。如是名為四無畏法。

「又復何名為四禪定?謂:離諸欲及諸染法,斷除疑惑分別之想。是名第一離生喜樂定。

「復次離欲斷除分別想已,當於外法悉皆泯絕,內復寂定,攝內外法,悉皆歸一。是名第二定生喜樂定。

「復次捨於喜樂思念之想,於身喜樂而無所受。是名第三離喜妙樂定。

「復次捨苦樂法,無憂喜想,諸法清淨。是名第四捨念清淨定。如是名為四禪定法。

「復何名為四無色定?謂:修彼定,厭下色相,忻上無色,由無色故,唯有虛空,乃觀虛空無有邊際。作如是想,是故名為空無邊處定。

「復次離彼所緣空無邊處已,復想能緣識亦無邊,是故名為識無邊處定。

「復次離彼能緣識已,當復想於能緣所緣俱無所有,是故名為無所有處定。

「復次離彼無所有已,當復想於無彼麁想,不無細想,是故名為非想非非想定。如是名為四無色定。

「復何名為四無量行?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若有苾芻具大慈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能與樂。如是常行慈無量心,是故名為慈無量行。

「若有苾芻具大悲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能拔苦,如是常行悲無量心,是故名為悲無量行。

「若有苾芻具大喜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施歡喜,如是常行喜無量心,是故名為喜無量行。

「若有苾芻,於諸有情,無怨無親,平等安住如是常行,是故名為捨無量行。如是名為四無量行。

「復何名為四無礙智?謂:辭無礙智、辯才無礙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者,緣聲為境,於諸音聲,言辭無礙。故名辭無礙智。辯才無礙者,謂:四辯七辯,凡有論難,迅捷無滯,是故名為辯才無礙智。法無礙者:緣名句文,隨何教法,無所不通。是故名為法無礙智。義無礙者,緣義為境,隨所詮義,無所不曉。是故名為義無礙智。如是名為四無礙智。

「復何名為四三摩地想?若有苾芻作如是觀:我今此身,從頂至足,所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所共合成。譬如倉廩廣積糧斛,人入其中,善能分別,是米是麥。如是積聚,名為倉廩。苾芻觀想於自身中,亦復如是!作此觀者,即得斷除貪慾之法,是名第一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觀想身已,於三摩地,得輕安味。復作是觀:此三摩地所得樂味,亦無有想,譬如蓮華從水而生,彼無有想,我從水生而有清涼。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即得見法輕安樂味,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於三摩地,作於明想:觀察如日無餘闇冥。如是觀察,相續不斷,晝夜明闇,皆無有異,作是明想,清淨無雜。譬如秋時雲翳陰闇日光不現,若明眼人,觀想日光,清淨無雜。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是人即得明智現前,是名第三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在三摩地,作是觀想:斷除苦樂乃至憂喜,唯有捨念二種清淨。譬如有人能馭車乘,平坦地中行無所礙。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即得智慧勝利現前,是名第四三摩地想。此等名為四三摩地想。

「復何名為四念處法?謂:身、受、心、法。若有苾芻!觀身不淨,穢惡充滿無有真實,如是觀察,名身念處。

「又復觀於內外二法,所有諸受,悉皆是苦,作是觀者,名受念處。

「又復觀於心心所法,皆悉無常,作是觀者,名心念處。

「又復觀於內外二法,於是法中,不生我想,作是觀者,名法念處。如是名為四念處法。

「復何名為四正斷法?謂:已生惡法,當起精進勤行除斷,皆悉令滅,是名第一正斷之法。

「又復未生惡法,當起精進防護除斷,皆令不生,是名第二正斷之法。

「又復未生善法,當起精進令諸善法皆得生長,是名第三正斷之法。

「又復已生善法,當起精進而令增長堅固圓滿,是名第四正斷之法。如是名為四正斷法。

「復何名為四神足法?謂:欲、勤、心、觀。若有苾芻!於諸染法,離其妄念,於諸善法,而起悕求,進善無厭,名欲神足。

「復於善法,勤修諸行,正行不退,名勤神足。

「復於諸法,離邪思惟,心正分別,名心神足。

「復以正智,觀察內身,內身無我,復觀外境,外境無法,我法體無,趣證二空。名觀神足。如是名為四神足法。

「復何名為五根?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名五根。

「復何名為五力?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是名五力。

「復何名為七覺支法?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是名七覺支法。

「復何名為八正道法?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謂:正見者,信有施法、信有父母、有諸善行及不善行。如是善不善業,當有果報。有今後世,於其世中,有諸眾生、有阿羅漢,如理修行,以自通力,見如是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等事,名為正見。

「何名正思惟?謂:離邪思(邪思法者,起不正見,發貪瞋癡)。遠離如是,名正思惟。

「何名正語?謂: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語,是名正語。

「何名正業?謂:離殺生、偷盜、邪染等法,是名正業。

「何名正命?謂:具正見、正法出家,被於法服,離諸邪行,信於正法,乃至受用飲食坐臥,皆依正法,是名正命。

「何名正精進?謂:離邪勤。於真實法,而起正勤,是名正精進。

「何名正念?謂:離邪念。常念正法,記憶在心,無所忘失,是名正念。

「何名正定?謂:心心所不起散亂,離諸攀緣,於奢摩他、毘缽舍那,決定正觀,是名正定。如是名為八正道法。」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復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我所宣說,決定正法,初中後善、其義深遠、純一無雜、清淨圓滿。」

是時苾芻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決定義經


上篇:佛說法集經

下篇: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比丘聽施經

比丘聽施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諸法最上王經

諸法最上王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大般泥洹經

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得支持不

【得支持不】 p0994 瑜伽八十八卷十八頁云:得支持不者...

【佛教詞典】自利利他

(術語)聲聞緣覺之行為自利,諸佛菩薩之行為自利利他...

「十念法」念佛儀軌

希望諸位平常堅持十念法能夠好好用功。不需要太長時間...

八德之孝悌

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

懂得因禍得福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體內,蚌無法將其排除體外,就分泌...

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

正視自己的分別心,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大家...

不迴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接手書,並閩佛化社書,及大綱大事記。備悉此社尚正當...

往生後發願回娑婆世界,會不會又再墮落

問: 請問信願念佛人往生後,發願盡未來劫,仗佛願力普...

真心利益臨終父母,莫為虛榮而賣孝

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

聖嚴法師《無事是貴人》

問:臨濟義玄禪師說:無事是貴人。我想他的意思並不是...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

走出宿命的陰影

從帶業與消業往生說起 學佛修行,主要努力的目標何在?...

他善根強跳得過去,你不一定跳得過去

修行有常法跟特殊的個案。我們的確看到很多特殊個案不...

如何理解「以攝心專注而念」

問: 如何理解徹悟大師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一...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