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解深密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解深密經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缽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缽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

「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

「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缽舍那和合俱轉?」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世尊!云何心相?」

「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所緣。」

「世尊!云何無間心?」

「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

「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毘缽舍那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毘缽舍那;二者、尋求毘缽舍那;三者、伺察毘缽舍那。云何有相毘缽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云何尋求毘缽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意思惟毘缽舍那。云何伺察毘缽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於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為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緣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時,剎那剎那融銷一切麁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恆現在前;五者、為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從何名為通達?從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從第三發光地乃名為得。善男子!初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嘆,不應懈廢。」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唯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於如所取尋伺法相,若有麁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於彼相,雖無麁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即於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復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舉相?云何捨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沒或恐沉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於一向觀道,或於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污時,諸無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捨相。」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何知義?」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彼諸菩薩,由五種相了知於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云何為名?謂於一切染淨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設。云何為句?謂即於彼名聚集中,能隨宣說諸染淨義,依持建立。云何為文?謂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於彼各別了知?謂由各別所緣作意。云何於彼總合了知?謂由總合所緣作意。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為知法。如是名為菩薩知法。

「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淨義。

「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

「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能取義者,謂內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法。

「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

「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

「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為受用故,攝受資具。

「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

「無倒義者,與上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

「雜染義者,謂三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三者、生雜染。

「清淨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系菩提分法。

「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五義?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義;三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於此覺了。

「善男子!此中遍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如是一切。

「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謂世俗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緣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

「言遍知因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謂念住或正斷等。

「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永斷毘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於彼作證。

「於此覺了者,謂即於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

「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三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

「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

「義義當知復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

「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

「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為智?云何為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為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見。」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

「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為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世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脫?」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善男子!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說能生於行,由是諸行親近緣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於空性相,離增上慢?」

爾時,世尊嘆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於空性相無有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於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因?」

「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果?」

「善男子!善清淨戒、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能作何業?」

「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所謂相縛及麁重縛。」

「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系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缽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是毘缽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缽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毘缽舍那障;貪慾、瞋恚,當知俱障。」

「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世尊!齊何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齊是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世尊!若諸菩薩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現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動法?」

「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意散動;二者、外心散動;三者、內心散動;四者、相散動;五者、麁重散動。善男子!若諸菩薩捨於大乘相應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若於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於其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惛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沒,或由愛味三摩缽底,或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內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由麁重身計我起慢,當知是名麁重散動。」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治於無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毘缽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缽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麁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現行,心能棄捨。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麁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麁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麁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

「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

「善男子!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阿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或頓於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系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系識;五者、無量相所緣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系識;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系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系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地獄識;十者、雜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生,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不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污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俱不相應識。

「云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麁重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麁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及麁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

「云何善知方便?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

「善男子!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麁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麁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麁重受;四者、果未成滿麁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復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為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勐精進,當正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離,  若謂此見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  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  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為欲而說法,  彼名捨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  反更遊行而乞匃。
 於諍諠雜戲論著,  應捨發起上精進,
 為度諸天及世間,  於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瑜伽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解深密經卷第四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復說佛地為第十一。如是諸地,幾種清淨?幾分所攝?」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云何名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增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云何名為十一種分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於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提分法,多修習住,心未能捨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諸諦道理如實觀察,又未能於生死涅槃棄捨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此分滿故,於一切分皆得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麁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於此諸地有幾愚癡、有幾麁重為所對治?」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麁重為所對治。謂於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二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誤犯愚癡,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三地有二愚癡:一者、欲貪愚癡,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四地有二愚癡:一者、等至愛愚癡,二者、法愛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五地有二愚癡: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六地有二愚癡: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二者、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七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二者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八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相作功用愚癡,二者、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九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二者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十地有二愚癡:一者、大神通愚癡,二者、悟入微細秘密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二者、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麁重故,安立諸地;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彼繫縛。」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能越如是大麁重稠林,現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地,幾種殊勝之所安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八種:一者、增上意樂清淨;二者、心清淨;三者、悲清淨;四者、到彼岸清淨;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成熟有情清淨;七者、生清淨;八者、威德清淨。

「善男子!於初地中,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後後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當知彼諸清淨展轉增勝,唯於佛地除生清淨。又初地中所有功德,於上諸地平等皆有,當知自地功德殊勝。一切菩薩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當知無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生,於諸有生最為殊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一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濟度諸眾生故;四者、自能無染除他染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謂諸菩薩,能善了知涅槃樂住,堪能速證;而復棄捨速證樂住;無緣無待發大願心;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處多種種長時大苦。是故我說彼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增上戒學所攝?幾是增上心學所攝?幾是增上慧學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福德資糧所攝?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若增上慧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種所學事中,菩薩云何應當修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勐利信解;二者、次於十種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親近真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如是所應學事,但有六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當知前三饒益有情,後三對治一切煩惱。前三饒益諸有情者,謂諸菩薩由佈施故,攝受資具饒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饒益有情。後三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亦未永害一切隨眠,而能勇勐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所餘波羅蜜多,但有四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前六種波羅蜜多為助伴故。謂諸菩薩,於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於修無間無有堪能,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於內心住無有堪能,於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為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如是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於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菩薩藏,已能聞緣善修習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波羅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為助伴。」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各有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三種者:一者、轉捨不善戒;二者、轉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精進三種者:一者、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慮三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故;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迴向故。無染著者,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者,謂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無罪過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無分別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迴向者,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提果。」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善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一者、於喜樂欲財富自在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二者、於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五者、於處憒鬧世雜亂行,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說戲論,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果異熟?」

「善男子!當知此亦略有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為眾生主;五者、身無惱害;六者、有大宗葉。」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善男子!當知略由四種加行:一者、無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於餘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世尊!何等名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眾生時,但攝財物饒益眾生便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於眾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能令成香潔。如是眾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暫相饒益,可令成樂,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有幾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何等為七?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憍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妬慳悋。

「別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七種。何等為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說七種佈施清淨之相,隨順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三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又諸菩薩,能善了知制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了知出離所犯,具常尸羅,堅固尸羅,常作尸羅,常轉尸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七種戒清淨相。

「若諸菩薩於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諫誨時不令恚惱;亦復不待他來諫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捨,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不由勇勐勤精進故自舉陵他;具大勢力;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勐;於諸善法終不捨軛,如是名為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三摩地靜慮;有圓滿三摩地靜慮;有俱分三摩地靜慮;有運轉三摩地靜慮;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有善修治三摩地靜慮;有於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三摩地靜慮,如是名為七種靜慮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是名為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三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三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三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謂於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為所緣故,及毘缽舍那故;能善成辦法隨法行,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業?」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於現法中於所修習波羅蜜多,恆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正迴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迴向性,最為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污。思擇所作,最為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諸菩薩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於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幾種最勝威德?」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一者、於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能捨慳悋、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二者、於此正修行時,能為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三者、於此正修行時,於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四者、於此正修行時,於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為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為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為大義利。」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善男子!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云何波羅蜜多?云何近波羅蜜多?云何大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佈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多。」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麁重斷所顯示?」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經幾不可數劫能斷如是麁重?」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經於三大不可數劫、或無量劫,所謂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剎那量劫不可數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污相。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於此善修成大覺。
 宣說諸法種種性,  復說皆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  故我說乘無異性。
 如言於義妄分別,  或有增益或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諍。」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深密經卷第四


上篇:深密解脫經

下篇:佛說解節經

0:00 / 0:00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1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2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3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4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5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十一面神咒心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順權方便經

順權方便經卷上(一名轉女菩薩)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註音版】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八識規矩直解

八識規矩直解 三藏法師 玄奘 作 蕅益沙門 智旭 解...

【註音版】華嚴字母

一、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出自《大方廣佛...

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彌勒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灌頂王喻經

佛說灌頂王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佛教詞典】僧柯奢

(地名)Saṁkāśa,國名。譯曰光明。見阿育王經三。...

【佛教詞典】隨眠是諸有本

【隨眠是諸有本】 p1369 俱舍論十九卷一頁云:論曰。由...

受戒時應如何觀想,才能納受戒體

我們在受戒過程中,應該如何觀想,才能納受戒體? 菩薩...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造了罪業而破壞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

寶篋塔是什麼意思

問: 師父,咱們讀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

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這樣發願

在這世緣當中、在生老病死苦當中,特別在病的當中,那...

何謂佛度「有緣人」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

癌症父親得觀音菩薩加持的故事

關於佛力加持的神奇感應,我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是發生...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

三招把素菜做出香味

素菜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卻不喜歡吃...

如何成就圓滿我們的功德

如何成就圓滿我們的功德。那麼有什麼樣的方便,讓我們...

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與「帶業往生」矛盾嗎

問: 《楞嚴經》云: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又聽師父說...

凡夫的障怎麼就這麼重呢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 這裡我等也就印祖說把...

【視頻】《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視頻】《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