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解深密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解深密經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缽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缽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

「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

「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缽舍那和合俱轉?」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世尊!云何心相?」

「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所緣。」

「世尊!云何無間心?」

「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

「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毘缽舍那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毘缽舍那;二者、尋求毘缽舍那;三者、伺察毘缽舍那。云何有相毘缽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云何尋求毘缽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意思惟毘缽舍那。云何伺察毘缽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舍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於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為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緣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時,剎那剎那融銷一切麁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恆現在前;五者、為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從何名為通達?從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從第三發光地乃名為得。善男子!初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嘆,不應懈廢。」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唯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於如所取尋伺法相,若有麁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於彼相,雖無麁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即於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復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舉相?云何舍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沒或恐沉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於一向觀道,或於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污時,諸無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何知義?」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彼諸菩薩,由五種相了知於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云何為名?謂於一切染淨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設。云何為句?謂即於彼名聚集中,能隨宣說諸染淨義,依持建立。云何為文?謂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於彼各別了知?謂由各別所緣作意。云何於彼總合了知?謂由總合所緣作意。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為知法。如是名為菩薩知法。

「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淨義。

「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

「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能取義者,謂內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法。

「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

「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

「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為受用故,攝受資具。

「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

「無倒義者,與上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

「雜染義者,謂三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三者、生雜染。

「清淨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系菩提分法。

「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五義?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義;三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於此覺了。

「善男子!此中遍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如是一切。

「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謂世俗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緣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

「言遍知因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謂念住或正斷等。

「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永斷毘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於彼作證。

「於此覺了者,謂即於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

「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三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

「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

「義義當知復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

「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

「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為智?云何為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為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見。」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

「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為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世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脫?」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善男子!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說能生於行,由是諸行親近緣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於空性相,離增上慢?」

爾時,世尊嘆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於空性相無有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於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因?」

「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果?」

「善男子!善清淨戒、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能作何業?」

「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所謂相縛及麁重縛。」

「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系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缽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是毘缽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缽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毘缽舍那障;貪慾、瞋恚,當知俱障。」

「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世尊!齊何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齊是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世尊!若諸菩薩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現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動法?」

「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意散動;二者、外心散動;三者、內心散動;四者、相散動;五者、麁重散動。善男子!若諸菩薩舍於大乘相應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若於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於其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惛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沒,或由愛味三摩缽底,或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內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由麁重身計我起慢,當知是名麁重散動。」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治於無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毘缽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缽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舍,何況麁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現行,心能棄舍。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麁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麁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麁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

「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

「善男子!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阿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或頓於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系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系識;五者、無量相所緣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系識;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系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系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地獄識;十者、雜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生,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不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污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俱不相應識。

「云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麁重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麁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及麁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

「云何善知方便?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

「善男子!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麁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麁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麁重受;四者、果未成滿麁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復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為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勐精進,當正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離,  若謂此見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  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  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為欲而說法,  彼名舍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  反更遊行而乞匃。
 於諍諠雜戲論著,  應舍發起上精進,
 為度諸天及世間,  於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瑜伽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解深密經卷第四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復說佛地為第十一。如是諸地,幾種清淨?幾分所攝?」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云何名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增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云何名為十一種分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於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提分法,多修習住,心未能舍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諸諦道理如實觀察,又未能於生死涅槃棄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無相住中舍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此分滿故,於一切分皆得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麁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於此諸地有幾愚癡、有幾麁重為所對治?」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麁重為所對治。謂於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二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誤犯愚癡,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三地有二愚癡:一者、欲貪愚癡,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四地有二愚癡:一者、等至愛愚癡,二者、法愛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五地有二愚癡: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六地有二愚癡: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二者、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七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二者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八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相作功用愚癡,二者、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九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二者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十地有二愚癡:一者、大神通愚癡,二者、悟入微細秘密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二者、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麁重故,安立諸地;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彼繫縛。」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能越如是大麁重稠林,現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地,幾種殊勝之所安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八種:一者、增上意樂清淨;二者、心清淨;三者、悲清淨;四者、到彼岸清淨;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成熟有情清淨;七者、生清淨;八者、威德清淨。

「善男子!於初地中,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後後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當知彼諸清淨展轉增勝,唯於佛地除生清淨。又初地中所有功德,於上諸地平等皆有,當知自地功德殊勝。一切菩薩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當知無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生,於諸有生最為殊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一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濟度諸眾生故;四者、自能無染除他染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謂諸菩薩,能善了知涅槃樂住,堪能速證;而復棄舍速證樂住;無緣無待發大願心;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處多種種長時大苦。是故我說彼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增上戒學所攝?幾是增上心學所攝?幾是增上慧學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福德資糧所攝?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若增上慧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種所學事中,菩薩云何應當修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勐利信解;二者、次於十種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親近真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如是所應學事,但有六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當知前三饒益有情,後三對治一切煩惱。前三饒益諸有情者,謂諸菩薩由佈施故,攝受資具饒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饒益有情。後三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亦未永害一切隨眠,而能勇勐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所餘波羅蜜多,但有四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前六種波羅蜜多為助伴故。謂諸菩薩,於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於修無間無有堪能,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於內心住無有堪能,於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為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如是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於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菩薩藏,已能聞緣善修習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波羅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為助伴。」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各有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三種者:一者、轉舍不善戒;二者、轉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精進三種者:一者、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慮三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故;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迴向故。無染著者,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者,謂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無罪過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無分別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迴向者,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提果。」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善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一者、於喜樂欲財富自在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二者、於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五者、於處憒鬧世雜亂行,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說戲論,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果異熟?」

「善男子!當知此亦略有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為眾生主;五者、身無惱害;六者、有大宗葉。」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善男子!當知略由四種加行:一者、無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於餘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世尊!何等名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眾生時,但攝財物饒益眾生便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於眾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能令成香潔。如是眾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暫相饒益,可令成樂,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有幾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何等為七?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憍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妬慳悋。

「別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七種。何等為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說七種佈施清淨之相,隨順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三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又諸菩薩,能善了知制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了知出離所犯,具常尸羅,堅固尸羅,常作尸羅,常轉尸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七種戒清淨相。

「若諸菩薩於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諫誨時不令恚惱;亦復不待他來諫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不由勇勐勤精進故自舉陵他;具大勢力;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勐;於諸善法終不舍軛,如是名為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三摩地靜慮;有圓滿三摩地靜慮;有俱分三摩地靜慮;有運轉三摩地靜慮;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有善修治三摩地靜慮;有於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三摩地靜慮,如是名為七種靜慮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是名為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三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三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三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謂於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為所緣故,及毘缽舍那故;能善成辦法隨法行,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業?」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於現法中於所修習波羅蜜多,恆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正迴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迴向性,最為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污。思擇所作,最為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諸菩薩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於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幾種最勝威德?」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一者、於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能舍慳悋、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二者、於此正修行時,能為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三者、於此正修行時,於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四者、於此正修行時,於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為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為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為大義利。」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善男子!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舍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云何波羅蜜多?云何近波羅蜜多?云何大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佈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多。」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麁重斷所顯示?」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經幾不可數劫能斷如是麁重?」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經於三大不可數劫、或無量劫,所謂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剎那量劫不可數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污相。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於此善修成大覺。
 宣說諸法種種性,  復說皆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  故我說乘無異性。
 如言於義妄分別,  或有增益或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諍。」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深密經卷第四


上篇:深密解脫經

下篇:佛說解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阿鳩留經

佛說阿鳩留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聞如是:...

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力莊嚴三昧經

力莊嚴三昧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佛說法受塵經

佛說法受塵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廣義法門經

廣義法門經一卷(出中阿含經一品)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註音版】佛說業報差別經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止觀輔行傳弘決

止觀輔行傳弘決序 宗虛無者名教之道廢。遺文字者述作...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四家語錄卷一) 江西道一禪師...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州譯 如是...

【佛教詞典】觀無量壽經(Amitayurbhavana-sutra)

Guanwuliangshoujing   佛教經典。簡稱《觀經》。與...

【佛教詞典】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p1170 辯中邊論上卷四頁雲...

慧律法師《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

女眾入寺應注意的事項

梵語優婆夷,中文意譯為清信女,即在家學佛的女眾。不...

邪淫的人就算有好命也沒用

看周圍的環境,邪淫的事件多,而顯著的報應卻似乎看不...

宋代高僧天衣義懷禪師

好,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的網絡時代,確實網...

夢參老和尚:當你在怒氣上就想一想佛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用三寶對治煩惱,或者人家...

人生該不該有信仰

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從,很難確定,原因是個人...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

為何要去除驕傲我慢

問: 為什麼不要驕傲我慢,我慢是很難遠離的。請開示...

賊不偷窮人家

唐代的只林禪師,得法於荊州永泰寺的靈湍禪師。他得法...

愛慾於人猶如執炬,必有燒手之患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四十二章經的第二十五章:慾火燒身,...

蕅益大師病中念佛的感悟

蕅益祖師五十六歲,這一年臥病靈峰,整個夏天,大病發...

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人做事兒,不能讓事兒做我們,所以佛教徒天天歡喜地面...

【視頻】淨律寺晚課

淨律寺晚課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