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特切羅,又名補特伽羅,是梵語 pudgala的音譯,意為眾生,即輪迴轉生的主體。
窺基大師這樣解釋普特切羅:「梵言補特伽羅,唐言數取趣。謂諸有情數數起惑造業,即為能取(因也);當來五趣,名為所取(果也)。雖複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轉,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乃補特伽羅,即無我矣。此所無即我,是為我空也。彼凡夫等皆執心外實有諸法,又執此法有實主宰,此說為無,無即彼空,無別體也。」
《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則說:「補特伽羅,成就出世聖法種子;而未獲得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未於如來正覺正說法毘奈耶,獲得正信;未受持淨戒;未攝受多聞;未增長惠捨;未調柔諸見。」
也有經文將普特切羅譯為「數取趣」,《慧苑音義》上解釋「數取趣」,意思是「謂造集不息,數數取苦果也。」
《玄應音義》上說,普特切羅「舊譯雲人。應雲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也,言數數往來諸趣也」。普特切羅在六道中不斷輪迴,所以「言捨天陰入人陰,舍人陰入畜生陰」。佛教認為,三界中六道眾生既有三善道,也有三惡道。凡夫臨命終時,被自身的善惡業力推動,便在三界輪迴不止。
正如《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世尊所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此外,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息,多生累劫,天上人間,罪苦地獄,都曾互為父母兄妹,冤親債主,誰比誰也好不到哪去,都是半斤八兩,五十步笑百步。正如黃庭堅詩曰:「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在此意義上,眾生皆平等。
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併用「盲龜浮木」的譬喻來說明投生為人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
「一切世界設滿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龜,於百歲中,乃一舉頭。欲值於孔,斯亦甚難。求索人身,甚難甚難。」在幽暗的大海深處,住了一隻瞎眼烏龜,生活在永無止境的黑暗之中,每過一百年,才有機會浮出海面。大海中飄蕩著一根浮木,中間挖有如烏龜脖子一樣粗的孔。瞎眼烏龜只有用頭頂住浮木的孔時,才能重見光明,獲得人身。因此《涅槃經》上說:「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值浮孔。」
在六道中,天道太快樂,阿修羅忙著爭鬥,都無心修行;三惡道太苦或太愚癡,也都無法修行。只有人道中苦樂參半,且人又具備一定願力與智慧,所以最適宜修行。娑婆界諸佛都是在人道示現成佛。所以能得人身非常寶貴,只有抓住機會,精進修行,才能解脫。否則,下次得人身,又是千載難逢,萬劫不復。
總之,眾生既互相羈絆,也互相成就。因此,佛子們做迴向時會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四重恩」中就有是「眾生恩」。眾生都有離苦得樂之心,因此佛菩薩成就菩提道的因緣,都離不開眾生,也是大乘佛教利樂有情的發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