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五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時普光佛告無盡意菩薩言:『善男子!有二法行,汝等當行: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足,遶佛三匝,遶已而出,趣一園林有妙池水,自以神力化作寶樓於中修行。
「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諸梵俱,七萬二千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言:『善男子!普光如來說如是言,汝等善男子大眾集會當行二事,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如實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梵天!汝今至心善聽,我當少分為汝說之;如汝所問,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時諸梵眾七萬二千,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三昧。
「時二菩薩於是七萬六千歲中,以樂說力無礙辯才,答其所問,如實說法、若聖默然,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於是,普光如來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等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復如是。汝等二人皆悉獲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於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諸佛之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寂靜畢竟寂靜,無字無義不可言說,所有言說皆是無義。是故,汝等諸善男子當依於義莫依名字。』時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
「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菩薩若以辯才有所說法,於百千萬劫,若復過於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善男子!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益意菩薩,汝身是也;妙光梵天,勝思惟是。」
爾時,平等行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佛菩提為大饒益精進眾生,如說行者得出菩提。世尊!眾生懈怠,其有不能如說行者,雖復值遇百千萬佛無能為也,是故當知,從勤精進得出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問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善男子!汝知菩薩云何修行名勤精進?」
答言:「文殊師利!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
曰:「云何修行能得聖道?」
曰:「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
曰:「云何名為得聖道已?」
曰:「若行者於平等中見諸法等,是則名為得聖道已。」
問言:「善男子!所言平等可得見耶?」
答言:「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若平等法可得見者,則非平等。文殊師利!若能不見諸法平等,是則名為見於平等。」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男子!諸法平等可得見不?」
答言:「梵天!不可見也,若見平等非平等見。」
梵天言:「文殊師利!若行者於一切法平等相中,不見諸法,是則名為得聖道已。」
問言:「梵天!何故不見?」
梵天答言:「離於二相,是故不見。文殊師利!如是不見即是正見。」
問言:「梵天!於世間中誰能平等見?」
梵天答言:「諸佛如來。」
問言:「梵天!云何能見?」
梵天答言:「文殊師利!如色真如不異作,受想行識真如亦不異作。文殊師利!如五陰平等名為見平等。」
問言:「梵天!何者是世間?」
梵天答言:「滅盡是世間。」
問言:「梵天!若彼滅盡是世間者,世間之相盡以不耶?」
梵天答言:「世間之相不可盡也。」
問言:「梵天!以何義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
梵天答言:「世間畢竟是滅盡相,以是義故,相不可盡。何以故?以是盡故不復更盡。」
問言:「梵天!佛可不說諸有為法是盡相耶?」
梵天答言:「盡法相者彼常不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相不盡也。」
問言:「梵天!何故數名有為法耶?」
梵天答言:「以其盡故名有為法。」
問言:「梵天!有為諸法為住何所?」
梵天答言:「有為法住無為性中。」
問言:「梵天!若如是者,有為之法與無為法有何差別?」
梵天答言:「有為之法與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何以故?文字言說即是有為是無為故,若求有為無為法相則無差別,以彼法相無分別故。」
問言:「梵天!何等法上有此言語?」
梵天答言:「得無為法,則不分別法上言語。」
問言:「梵天!何等言語名為義耶?」
梵天答言:「所謂為他令心取相說彼言語。何以故?一切文字名為戲論,而佛如來不住戲論、不依不說。文殊師利!一切言語本非言語,是故佛說一切諸法不可說也。何以故?諸佛如來非彼言語而得名故。」
問言:「梵天!諸佛如來云何得名?」
梵天答言:「諸佛如來非色非相非法得名。」
問言:「梵天!諸佛如來可離色法而得名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體如,彼二如法非一非異。諸佛如來如是得名,如來如實真如得名。若佛如來如實得名,彼則不失。」
問言:「梵天!諸佛如來得何法故,號名為佛?」
梵天答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皆以通達一切法性清淨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證。諸佛如來如是得名,是故號為正遍知者。」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大乘中而說言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菩薩不壞色, 住於菩提心,
知色如菩提, 是黠慧菩薩;
如色菩提然, 平等入如相,
不壞諸法性, 是黠慧菩薩。
不壞菩提義, 則為菩提義,
是菩提義中, 亦無有菩提,
正行第一義, 是名住菩提,
菩薩黠慧人, 如是解菩提。
愚於陰界入, 而欲求菩提,
陰等是菩提, 不別有菩提。
黠慧諸菩薩, 於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捨, 是名住菩提。
黠慧不分別, 法非法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則有為, 非二則無為,
離是二邊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過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名聖, 是世間福田。
觀察世間法, 處中若蓮華,
遵行最上道, 是名住菩提。
世間行何處, 菩薩彼處行,
一切諸世間, 悉沒何等法,
黠慧如實知, 於中得解脫,
黠慧則不畏, 沒於世間淵,
不怯心劣心, 行於菩薩行。
菩薩黠慧人, 善知法性相,
是故不分別, 是法是非法。
黠慧菩薩行, 無法可捨離,
亦無法可起,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無相, 猶如虛空相,
黠慧者不念, 是相是可相。
菩薩常護法, 以住於平等,
平等即是法, 以不分別法。
世有佛無佛, 一切諸法空,
黠慧諸菩薩, 不捨彼法體,
現見佛諸法, 所有法體相,
為於眾生說, 以住真如故。
諸魔不能惻, 以諸行甚深,
黠慧不取法, 遍知諸法故,
求知佛智慧, 而不住於彼,
智不有住處, 非不住異處。
諸佛慧無礙, 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 究竟得菩提。
其諸樂善人, 佈施轉高尊,
捨一切所有, 而心不傾動。
諸法不可捨, 亦復不可取,
一切世間法, 我本不可得。
如實知諸法, 非縛非解脫,
佛說是施主, 無所見法故。
是等諸菩薩, 不計我我所,
是故行施時, 不生貪惜心,
諸所有佈施, 皆迴向佛道,
佈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無作無起戒, 常住戒法中,
亦不作念言, 我住是持戒,
黠慧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菩薩戒, 清淨如虛空。
觀身如鏡像, 言說如響聲,
心則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軟, 安住寂滅性,
悉滅一切惡, 通達於善法。
持戒及毀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見法性, 則持無漏戒。
已到忍辱岸, 能忍一切惡,
於一切諸法, 其心常平等。
諸法念念滅, 其性常不住,
於中無罵辱, 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 其心終不動,
知心不在內, 亦不在外故。
身怨及刀杖, 皆從四大起,
黠慧悉現見, 名為忍辱人,
於地水火風, 未曾有傷損,
通達於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薩行如是, 眾生不能動,
勇勐勤精進, 堅住於大乘。
是人於身心, 而無所依止,
雖知生死本, 其際不可得,
為一眾生故, 莊嚴大誓願。
法本不生滅, 何處有滅相?
本際不可得, 顛倒見起滅,
法性常爾住, 故不可思議,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滅。
菩薩念眾生, 不解是法相,
為之勤精進, 令得離顛倒。
諸佛常不見, 眾生決定相,
而不捨發心, 是名精進人。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智慧不得堅, 觀法如虛空。
從虛妄分別, 貪著生垢染,
為斯開法門, 令得入涅槃。
為彼行精進, 而不壞於法,
離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進。
是等行遠離, 以得無諍定,
獨閙俱不住, 而常畏世間,
樂住於閑居, 猶如犀一角,
遊戲諸禪定, 明達諸神通。
心常住平等, 等空閑聚落,
平等無分別, 常爾名寂靜。
常解知寂靜, 無漏無分別,
信法得解脫, 故說名寂靜。
來去皆平等, 彼常住平等,
不滅於平等, 故說住平等。
自住平等法, 以此道眾生,
不違平等行, 故說常定住。
志念常堅固, 不忘菩提心,
而能化眾生, 故說常定者。
常念於諸佛, 真實法性身,
遠離色身相, 故說常定者。
常修行諸法, 如諸法法體,
而無有憶念, 故說常定者。
常不捨念僧, 知僧是無為,
離於數寂靜, 善思惟黠慧。
十方佛國土, 悉見於諸佛,
而於眼色中, 終不生二相。
諸佛所說法, 一切能聽受,
而於耳聲中, 亦不生二相。
能於一心中, 知諸眾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別。
憶念過去際, 如恆河沙劫,
是先及是後, 亦復不分別。
能遍至無量, 不思議佛所,
而於身心中, 無有疲倦相。
分別知諸法, 樂說辯無盡,
於無央數劫, 開示法性相。
智慧到彼岸, 以解陰界入,
常為眾生說, 無取無戲論。
善知因緣法, 遠離二邊相,
知是煩惱因, 亦知是淨因。
信解因緣法, 則無諸邪見,
法皆屬因緣, 無有定根本。
黠慧無我見, 佛見與空見,
世間涅槃見, 皆無如是見。
以智慧光明, 知一切法性,
無闇無障礙, 是智者行道。
是業名大乘, 不思議佛乘,
悉容受眾生, 是大乘菩提。
一切諸乘中, 是乘為第一,
如此大乘者, 能出生餘乘。
餘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無上乘, 能悉受眾生。
若行此無量, 虛空之大乘,
於一切眾生, 無有慳恡心。
有智者住此, 無垢之大乘,
此乘如虛空, 無色不可示。
若有諸眾生, 乘此大乘者,
當觀是乘相, 寬博多所容。
無量無數劫, 說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功德不可盡。
若住此大乘, 彼人離諸難,
得值諸無難, 此是智慧人。
聞是妙經典, 乃至四句偈,
不墮於惡道, 得到安隱處。
愛敬此經者, 是天亦是人,
以捨是身已, 常生人天故。
於後惡世時, 若得聞是經,
我皆與授記, 究竟成佛道。
若後惡世時, 手執此妙典,
即是住真法, 能轉此法輪。
若人持是經, 能轉無量劫,
生死趣往來, 得近於佛道。
若能持是經, 智慧大精進,
是人極勇勐, 能降伏諸魔。
然燈授我記, 令得無生忍,
愛樂此經者, 我授記亦然。
若佛不出世, 無度眾生時,
愛樂此經者, 作佛所作事。」
說此偈時,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若有人發菩提願者,是為邪願。何以故?一切諸法若有所得悉皆是邪。若有人計有得菩提而發願者,如是之人諸所作行皆為邪行。何以故?以彼菩提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亦復不住無色界故,若彼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虛空,彼人寧有得虛空不?」
佛言:「不也。」
「如是,世尊!菩薩亦爾,發虛空相菩提之願,當知即是發虛空願,是菩提無願,出過三世非是受相,若菩薩起於二相發菩提心,作如是念,異彼生死而有菩提,異彼菩提而有涅槃,然彼菩薩非菩提行。」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菩提行?」
答言:「梵天!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諸法無所行者,是為菩薩行菩提行。何以故?梵天!過諸所行,是名菩薩行菩提行。」
又復問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行過諸所行是行菩提行?」
答言:「梵天!遠離一切諸攀緣相,離於眼耳鼻舌身意諸緣之相,是名菩薩出過一切諸境界行。」
又復問言:「文殊師利!言出過者,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答言:「梵天!不過平等。何以故?梵天!諸法平等即是菩提。」
又復問言:「云何菩薩起菩提願?」
答言:「梵天!當如彼菩提。」
又復問言:「云何菩提?」
答言:「梵天!菩提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三世清淨觀起菩提願。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本來不生,若本不生則無修行,如是起願,彼人無有處所發願。何以故?如是發願行菩提行,得一切種一切智智。」
又復問言:「何義名為一切智智?」
答言:「梵天!一切悉知,是故說為一切智智。」
又復問言:「以何等法是一切智?」
答言:「梵天!無別異相。以何等處無眾生相,如彼眾生如是而知,是故名為無別異相。」
又復問言:「云何名為無眾生耶?」
答言:「梵天!言眾生者但有名字,離名字性則無眾生,離彼眾生則無名字。是故名字不異眾生,眾生之性不異名字。若有菩提異眾生者應有二相,以如菩提眾生亦爾,以是義故,不異眾生有菩提也。以不異故菩提平等,菩提平等則我平等,如是平等而得菩提,彼法無異。以是義故,彼無異也。我常平等如彼無我,是故無我無異於我,如彼虛空無有異相,如是平等一切諸法無有異相。」
爾時,勝思惟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當知如來是實語者,以如實解如是法故。」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梵天!佛於諸法無所修行。何以故?如來猶尚不得諸法,何況修行?」
梵天問言:「文殊師利!如來豈可不知諸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耶?」
文殊師利問言:「梵天!於意云何?頗有人能修行虛空知虛空不?」
答言:「不也。」
問言:「梵天!所說虛空,虛空頗有生滅不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梵天!如是諸法猶如虛空,如彼虛空無有生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便謂諸法有生有滅。梵天!如此說法無有所說,一切諸法而可說也。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無可說,若所說法不生不滅無可說者,說亦如是無法說也。何以故?如彼法說以何等識說彼諸法,彼識亦爾。以是義故,言說諸法真如法住,無真如住而真如不住。」
爾時,四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集在會中,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作是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文殊師利法王子說如是法有信解者,當知是人能破魔軍及諸怨敵。何以故?以法王子文殊師利善說諸法離一切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甚深法門,不驚不怖能信解者,當知是人必定不從小功德來。若是經典所在之處,當知其處佛所住持。若有得聞如是甚深法門之處,當知其處佛轉法輪。隨是經典在所住處,若聚落城邑山林曠野,塔寺僧房經行之處,諸魔外道貪著之人所不能行。若多供養過去諸佛,乃能得聞如是經典。
「於是經中我等獲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仰報如來、文殊師利、勝思惟梵天之大恩也。我等常於所從聞經說法法師生世尊想,能以血肉而供養之猶不報恩。我等諸人於是法師生世尊想,我等諸人常當隨侍說是法者,此善男子常為諸天之所衛護。世尊!若人書寫如是經典,若讀若誦若解說時,無量諸天為聽法故往至其所。」
爾時,世尊告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諸大眾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佈施福德以為一分,聞是法門所得功德,其福勝彼。諸善男子!置是三千大千世界,有人若如恆河沙等十方世界滿中七寶,佈施福德以為一分,聞是法門所得功德,復過於彼。
「諸善男子!若有欲得諸功德者,當聽是經,若有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財富,欲得眷屬,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樂人樂,欲得名稱,欲得多聞、憶念堅固、正行威儀、戒定智慧、解達經書,欲得善知識,欲得樂說辯才,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與諸眾生一切樂具,欲得涅槃者,當聽是經、敬信是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廣為人說。
「諸善男子!若有人能行是經者,我不見其有不攝受如此一切諸勢力者。諸善男子!我今語汝,若人所從聞是經者,若是和上,若阿闍梨,我未曾見世間所有供養之具能報其恩。以是法門出於世間,世間供養所不能報。何以故?以是法門過於世間,世間財物所不能報;是法無染,染污之物所不能報,不可得以世間資生飲食臥具所能報恩。
「諸善男子!說是法者餘不能報,惟有一事謂如說行。若有人能於此法門如說行者,是人名為能報佛恩;是人亦名恭敬於師淨畢報恩;是人不空食人信施,是人名為順如來教;是人名為越度眾流;是人名為過諸險道;是人名為建立勝幢;是人名為能破敵陣;是人名為師子之王,無所畏故。
「是名象王,能降魔故;是名牛王,外道論師無能壞故;是名醫王,療眾病故;是人名為無所怖畏,能說如是甚深法故;是人名為能具足捨,能捨一切諸煩惱故;是人名為持清淨戒,究竟一切諸善法故;是人名為得大忍辱,以得遠離我我所故;是人名為大精進力,於無量劫心無惓故;是人名為具足禪定,心常繫念住一處故;是人名為有大智慧,善解言說諸章句故;是人名為有大功德,以無量福嚴身相故。
「是人名為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諸光明故;是人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人名大雲,能震法雷故;是人名大雨,滅煩惱塵故;是人名歸依,以至涅槃故;是人名大救,救生死畏故;是人名燈明,離無明闇故;是人名歸趣,魔所驚怖者之所歸依故;是人名究竟大道之眾生;是人名得位,以坐道場故。
「是人名得法眼;是人名見真如;是人名知空;是人名為安住大悲;是人名為安立大慈;是人不捨一切眾生;是人名為背於小乘;是人名為向於大乘;是人名為除捨顛倒;是人名為至於平等;是人名為入於法位;是人名為安住道場;是人名為破壞諸魔;是人名為住一切智;是人則能轉於法輪;是人能作佛所作事。
「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餘殘劫,稱揚彼人、讚歎彼人,說其如說修行功德,不能窮盡,如來之辯亦不可盡,所有功德亦不可盡。」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不退轉,在大會坐。
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隨法修行,隨法修行者,云何說名隨法修行?」
佛言:「天子!如我所說隨法行者,謂不修行一切諸法,是名修行一切諸法。何以故?若人修行一切諸法,彼法不作亦非不作,若法不作亦非不作,是則名為隨法修行。如是行者,則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無漏,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為不行無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則名為隨法修行。若不修行一切法者,名為修行,以世間人有法相者不如實行。若有法相彼人則無如實修行,若人不能住於法中,不如實行一切諸法,以一切法無有對故,如是說名如實修行。」
爾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如實行者,是人畢竟如實修行。何以故?實法行者名為畢竟,如實修行非是住於邪行道者,住正道者有隨法行。世尊!行正行者無有邪法。何以故?諸法平等無差別故。」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不退轉天子言:「善男子!汝住如實修行中耶?」
答言:「梵天!若使世尊所說法中有二相者,我則住於如實修行;今以諸法無有二相,是乃名為如實修行。梵天!而我如實住彼行中,以常不作亦不戲論,如真如法,如是修行如實之法。我住彼法如彼法行,是故我說住於修行。」
梵天言:「天子!我甞於此佛國土中不曾見汝。」
天子言:「梵天!我亦於此佛國土中不曾見我。」
梵天言:「天子!此佛國土非是分別,無所分別我見不見。」
天子言:「梵天!我亦如是,亦不分別,無所分別曾於佛土見與不見。」
問言:「天子!何人能見未曾見耶?」
答言:「梵天!謂諸凡夫一切未曾見聖法位,若能入者是則名為先所未見而能見也。是法位如,非眼識見,亦復非是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諸聖人如彼真如,如是而見,如眼耳如,乃至意如及法位如,亦復如是。若有能作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商主入於寶洲,眼所見者皆是寶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議諸功德者,有所樂說皆是法寶,皆示實際。以是,諸善男子不著我見不著眾生見,故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皆不顛倒。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能清淨本際,不見後際,不見現在際。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無信者能令生信,若已信者令得解脫。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憍慢者能令降伏,無憍慢者令如實知。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一切諸魔不能得便,其有聞者過諸魔業。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有未生諸善法者則能令生,若有已生諸善法者能令不滅。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現在煩惱已生能斷,未生煩惱能令不生。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若有未發菩提心者則能令發,已發心者能令不退。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能令一切諸法不斷,攝取一切諸法不滅。是諸善男子有所樂說,能令滿足一切佛法。
「世尊!以是樂說能善降伏一切外道。何以故?世尊!一切野干師子王前不能勝身,何況出聲?世尊!一切外道諸論義師,亦復如是,不能堪忍堪作無上師子王吼。」
爾時,不退轉天子問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所言師子吼,師子吼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名師子吼?」
答言:「天子!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而有所說,是則名為師子吼也。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是野干鳴,不得名為師子吼也,以起一切諸邪見故。天子!汝當復說,云何名為師子吼者?」
天子答言:「憍尸迦!若行者有所說法,乃至如來尚不貪著,何況餘法,是則名為師子吼也。
「又,憍尸迦!若行者如說修行,如是說法名師子吼,決定說法名師子吼,說法無畏名師子吼。
「又,憍尸迦!若行者為得諸法不生不滅,不為法生不為法滅,如是說法名師子吼。
「又,憍尸迦!若行者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是故說法名師子吼。
「又,憍尸迦!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諸法悉無有我無眾生等,名師子吼。以決定說諸法皆空無相無願,名師子吼。守護法故而有所說,名師子吼。
「為諸眾生令得解脫,發菩提心,說如是言:『我當作佛。』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若能清淨資生知足,如是說法名師子吼。常能不捨阿蘭若處,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若自行施化他令施,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若能不捨成就威儀,如是說法名師子吼。等心怨親,如是說法名師子吼。常修精進不捨本願,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能除煩惱,如是說法名師子吼。能以智慧善知所行,如是說法名師子吼。」
當說如是師子吼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伎樂自然出聲,放大光明普照天地。百千諸天踴躍歡喜,而作是言:「此不退轉天子所說師子吼法,我等得聞,於閻浮提則為再見轉於法輪。」
時佛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則有若干百千萬種青黃赤白紅紫等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照已還攝遶身三匝從頂相入。
於是勝思惟梵天向佛合掌,偈讚請曰:
「度一切慧最勝尊, 悉知三世眾生行,
智慧功德及解脫, 願為演說笑因緣。
佛慧無量不思議, 知眾生心無障礙,
隨應說法稱根性, 聲聞緣覺所不及,
惟願最勝無上尊, 為我演說笑因緣。
舌淨無垢月光明, 如帝釋王梵天王,
普照天人須彌山, 及鐵圍等一切山,
惟願最勝無比尊, 為我演說笑因緣。
大聖寂然離瞋恨, 天人瞻仰無厭足,
一切皆蒙得快樂, 願為分別笑因緣。
通達諸法如虛空, 水沫電雲幻夢影,
水中月等虛空相, 願以妙音說笑緣。
離分別相諸邪見, 了空無相及無作,
常樂禪定寂然法, 願說放此淨光緣。
不著文字言語聲, 為諸眾生常說法,
不著我法無垢慧, 一一法句如來說,
智通根力皆具足, 華光智慧為我說。
如來世尊能永滅, 生老病死一切苦,
那羅延力勇勐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能與眾生無歸者, 而作歸依法燈明,
惟願勇勐天人師, 為我分別說笑緣。」
爾時,世尊告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是不退轉天子,汝為見不?」
大梵天言:「如是,世尊!唯然已見。」
佛言:「梵天!此不退轉天子,從今已後過三百二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須彌燈王如來、應、正遍知,乃至佛婆伽婆,世界名善化,劫名梵嘆。其佛國土閻浮檀金,琉璃為地,純菩薩僧,勇勐降伏諸魔怨敵,所須之物應念即至如兜率天,佛壽無量不可計數,說法無過。」
於是勝思惟梵天謂不退轉天子言:「天子!如來今已授仁者記。」
天子言:「梵天!我之受記如與真如法界授記,與我授記亦復如是。」
梵天言:「法性法界不可授記。」
天子言:「如法性法界不可授記,當知一切菩薩授記,亦復如是。」
梵天言:「天子!若佛如來不與汝記,汝於過去諸如來所,是則便為空修梵行。」
天子言:「梵天!若無所住是住梵行。」
問言:「天子!云何無住而住梵行?」
答言:「梵天!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是住梵行。復次,梵天!若不住我,不住眾生,不住壽命,不住人者,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問言:「天子!所說梵行為有何義?」
答言:「梵天!住不二道是梵行義。」
問言:「天子!住不二道為住何所?」
答言:「梵天!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諸法。何以故?以眾賢聖皆無所住,不取於法不度諸流。」
問言:「天子!云何修道?」
答言:「梵天!不墮有無,故不分別是有是無,如是修者名為修道。」
問言:「天子!為以何法而修道耶?」
答言:「梵天!不以見聞覺知等法,亦不以得,亦不以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五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六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不退轉天子言:「天子!何謂菩薩堅固精進?」
答言:「梵天!若菩薩於諸法不見一相不見異相,是名菩薩堅固精進。若菩薩於諸法不壞法性故,於諸法無著無斷無增無減,不見垢淨出過法性,是名第一堅固精進,所謂菩薩身無所起心無所起。」
於是,世尊讚不退轉天子言:「善哉!善哉!」讚天子已,語勝思惟大梵天言:「如此天子!向來所說身無所起、心無所起,是為第一堅固精進。
「梵天!我念往昔,一切所行堅固精進,持戒頭陀,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而彼諸佛皆不授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諸佛所如是供養恭敬尊重,於空閑處思惟坐禪習多聞慧,愍念眾生給其所須,一切所行難行苦行勤行精進,而彼諸佛不授我記。何以故?我於爾時,住身口心起精進故。
「梵天!我乃於後,得如天子上來所說堅固精進,然後方為燃燈如來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故,梵天!若有菩薩欲得如來速疾授記,應當修行如天子說堅固精進,謂於諸法不起精進。」
梵天言:「世尊!云何三世平等精進?」
佛言:「梵天!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若法已滅不復更起,若法未至即無生相,若法無住即住實相。若如是者,則非過去、非是未來、非是現在。若非過去、非是未來、非是現在,是名自性。如是自性即是不生。梵天!是名三世平等精進,能令菩薩疾得授記。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信一切法無所捨故,是名菩薩佈施精進;信一切法無諸漏故,是名菩薩持戒精進;信一切法無所傷故,是名菩薩忍辱精進;信一切法無所起故,是名菩薩勤行精進;信一切法悉平等故,是名菩薩禪定精進;信一切法不分別故,是名菩薩般若精進。梵天!菩薩如是信於諸法不增不減不邪不正,而常佈施不求果報,常持禁戒無所貪著,修行忍辱知內外空,修行精進知無所起,修行禪定無所依止,修行般若無所取相。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雖復示現於一切法有所修行,而無染污,是人名得諸法平等,不為世法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之所傾動,出過一切世間法故,亦不自高亦不自下,不喜不憂不動不逸,無有二心,離於諸見得無二法。於諸眾生墮二見者起大悲心,以為教化諸眾生故,而現受身。梵天!是名第一堅固精進,所謂得無我忍忍於眾生,起大悲心攝受眾生。」
當說如是大精進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佛為授記,皆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於異土得成佛道,皆同一號號堅精進。
爾時,慧命大迦葉在大會坐,而白佛言:「世尊!譬如大龍若欲雨時,雨於大海不雨餘處,此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法雨為大海心諸菩薩說,不為餘者。」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如汝所說,諸大龍王所以不雨閻浮提者,非有悋妬,但以其處不堪受故。何以故?大龍所雨澍如車軸,閻浮提中不能容受,若其雨者,是閻浮提城邑聚落,山林陂池皆悉漂流如漂棗葉,是故大龍不以大雨雨閻浮提。如是,迦葉!此諸菩薩不雨法雨於餘眾生,亦無悋妬,但以其器不能堪受如是等法。以是義故,此諸菩薩,但於甚深無量無邊智慧大海菩薩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議無上法雨。
「迦葉!譬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車軸不增不減。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復百劫,若聽、若說其法湛然不增不減。
「迦葉!譬如大海、四天下中百川眾流入其中者同一咸味。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聞種種法種種論義,皆能信解皆為一味,所謂空味。
「迦葉!譬如大海清淨無垢,濁水流入即皆澄淨。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能淨一切瞋恨害垢。
「迦葉!譬如大海甚深無底,不可度量。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悉皆能入甚深法相,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度量。
「迦葉!譬如大海集無量水、集無量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集無量法、無量智慧、無量法寶,以是義故,說諸菩薩心大如海。
「迦葉!譬如大海積聚種種無量珍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一切皆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種種行道,出生無量法寶之聚。
「迦葉!譬如大海生三種寶:一者、少價;二者、大價;三者、無價。此諸菩薩所可說法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根之利鈍令得解脫,有以小乘令得解脫,有以中乘令得解脫,有以大乘令得解脫。
「迦葉!譬如大海終不偏為一眾生有。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唯獨為一眾生故發菩提心。
「迦葉!譬如大海漸漸轉深漸漸稱意。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向薩婆若漸漸轉深漸漸隨意。
「迦葉!譬如大海不宿死尸。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宿聲聞辟支佛心,亦復不宿慳貪毀禁瞋恚懈怠亂念愚癡如是等心,亦復不宿我人眾生如是等見。
「迦葉!譬如劫盡燒世界時,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小道正法先儘,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迦葉!大海之水則有滅盡,而諸菩薩摩訶薩等,甚深正法不盡不滅。
「迦葉!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作斯觀。迦葉!如彼大海有金剛珠,名集眾寶,於千世界大海之中,轉作金剛摩尼寶珠。乃至第七日出之時,大火勐焰上至梵世,而此寶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寶珠在此世界,世界燒者無有是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正法滅時七邪法出,爾乃至於他方世界。何等為七?一者、外道論;二者、惡知識;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惱亂;五者、入邪見棘林;六者、不能壞不善根;七者、無有證會法者。是等七惡出於世時,此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爾乃至於他方佛國,亦常不離見佛聞法,教化眾生增長善根。
「迦葉!譬如大海無量眾生之所依止得安樂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眾生依止得三種樂,人樂天樂涅槃之樂。
「迦葉!譬如大海其水極咸,餘處眾生咸不能飲。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諸魔外道不能吞滅。
「迦葉!譬如大海水中眾生不於餘處求覓水飲,而即飲此大海鹹水。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於餘處推求法味以飲服之,唯自飲服諸佛法味。」
爾時,大德迦葉白佛言:「世尊!大海雖深尚可測量,此諸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測量,是故說此諸菩薩心猶如虛空。」
佛言迦葉:「恆河沙等諸世界中,大海之水猶可測量,此諸菩薩智慧大海不可測量。」
爾時,世尊偈重說言:
「譬如大海能悉受, 一切眾水無滿時,
此諸菩薩亦如是, 常求法利無厭足。
譬如大海納眾流, 一切悉歸不盈少,
此諸菩薩亦如是, 聽受深法無增減。
譬如大海性不濁, 濁水流入悉澄清,
此諸菩薩亦如是, 能淨一切煩惱垢。
譬如大海深無底, 此諸菩薩亦如是,
功德智慧無有量, 一切外道不能惻。
譬如大海等一味, 百川流入味不殊,
此諸菩薩亦如是, 所聽受法一空味。
譬如大海在世界, 非但為一眾生有,
此諸菩薩亦如是, 普為一切發道心。
如海寶珠名集寶, 因是寶故有眾寶,
菩薩寶聚亦如是, 從菩薩寶出三寶。
譬如大海有三寶, 而彼大海無分別,
菩薩說法亦如是, 三乘度人無彼我。
譬如大海漸漸深, 此諸菩薩亦如是,
為眾生故修功德, 漸入甚深薩婆若。
譬如大海不宿尸, 此諸菩薩亦如是,
發清淨心菩提願, 不宿聲聞緣覺心。
譬如大海有寶珠, 劫盡燒時寶不燒,
菩薩於法欲滅時, 大智護持令不滅。
如彼寶珠不燒失, 轉至他方大海中,
知諸眾生非法器, 黠慧菩薩至餘國。
三千世界欲燒時, 劫火將起燒天地,
百川眾流在前涸, 爾乃水王於後竭,
行小道者亦如是, 法欲盡時在前滅,
菩薩勇勐不惜身, 護持正法乃不盡。
若佛在世若滅後, 是心中寶實不滅,
深心清淨住是法, 以此善法修行道。
百千眾生依止海, 海有非為一眾生,
菩薩發心亦如是, 為度一切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大海, 猶尚可得測其量,
是諸菩薩所行道, 聲聞緣覺不能測。
十方世界虛空界, 空界猶尚可測量,
諸菩薩行虛空界, 不可測量此行界。
迦葉當知諸菩薩, 勇勐精進堅固心,
願欲作佛度眾生, 尚無與等何況勝,
斯德寶聚如大海, 是可供養良福田。
是為最上大醫王, 能療一切眾生病,
是為歸依作救護, 洲渚燈明究竟道,
能與無明世間眼, 得眼則能服甘露,
是為世間諸法王, 是為帝釋決斷智,
是為大梵行四禪, 是為能轉梵法輪,
是為大智導世師, 示著邪徑正真道,
勇勐能住大菩提, 是為清淨除穢惱,
是修白法如滿月, 光明高顯猶如日。
菩薩智慧生增長, 如大雷聲雨法雨,
是無所畏如師子, 是心調柔如像王,
菩薩堅固如須彌, 一切諸魔不能伏,
離濁清淨為如水, 是有威勐為如火,
是無障礙為如風, 無能動轉為如地。
以是菩薩離限心, 拔我慢根貪嫉等,
如藥樹王無分別, 世間八法不染污,
菩薩為如優曇華, 千萬億劫不可見。
是為知報佛之恩, 是為不斷諸佛種,
是為堅固行大悲, 是用喜捨而超出,
是能捨離五欲心, 是常求佛法寶財,
是行佈施為最勝, 善住持戒無等侶。
善住忍力健無匹, 是勤精進無疲倦,
是行禪定具神通, 能至無量諸佛土,
常見諸佛聽受法, 如其所聞為人說。
善知眾生所行行, 隨其性慾根利鈍,
是名善知方便力, 是然慧燈得濟處,
是能善知一切法, 是知眾生得解脫,
修行堅固如實知, 如是因生如實知。
是於諸法正觀察, 為從何來至何所,
善知諸法無去來, 常住法性而不動,
是見有為法皆空, 增益大悲濟眾生,
妄想煩惱故受苦, 為度之故修行道。
凡夫分別我我所, 行於種種諸邪見,
是能曉了法實相, 為斷諸見講說法。
無常為常不淨淨, 無我謂我苦為樂,
凡夫顛倒貪著故, 生死前際不可知。
能知如是顛倒法, 無我無人無眾生,
菩薩如是修正道, 無常無樂無我淨。
迦葉當知此菩薩, 我所讚歎諸功德,
於其所行不可盡, 猶如大地舉一塵。
發菩提心若不退, 三千大千供養具,
若復有供過於此, 是人應受此供養。
若人發心願作佛, 是則恭敬供養我,
於諸去來現在佛, 亦皆恭敬供養已。」
爾時,勝思惟梵天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當請如來、應、正遍知護此法門,後世末世依於如來住持之力,令此法門廣行流佈。」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梵天!於意云何?汝謂如來於此法門有法有說可示可護不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梵天!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說無示無滅無護,若有擁護此法門者,為護虛空。梵天!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護法。』者,彼諸菩薩非是正說。何以故?以此法門出過一切諸言語故,是名菩薩樂無諍訟。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言:『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何以故?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梵天問言:「文殊師利!以依何意,作如是言:『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文殊師利答言:「梵天!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為聽法。何以故?若於眼等內六入中,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乃為聽法。」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優婆塞、八百優婆夷,聞法王子文殊師利如是所說,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仁所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於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法門耶?」
諸菩薩言:「如我等聽,以不聽為聽。」
梵天問言:「汝等云何知是法門?」
答言:「梵天!以不知為知。」
梵天問言:「汝等以得何等法故,名得法忍?」
答言:「梵天!以一切法皆不可得,是故我等名得法忍。」
梵天問言:「汝等云何隨是法行?」
答言:「梵天!以不隨行是隨法行。」
梵天問言:「汝等可不明瞭通達此法門耶?」
答言:「梵天!一切諸法,我等悉皆明瞭通達,無彼我故。」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無垢,集在會坐,謂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若有但聞此經法門,不為如來與授記者,我當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以故?以此法門不失因果,而能出生一切善法,能壞魔怨離諸憎愛,能令眾生心得清淨,能令信者皆得歡喜。
「以此法門除諸瞋恨,以此法門一切善人之所修行,以此法門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以此法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共守護,以此法門決定必得至不退轉,以此法門真實不誑至道場故,以此法門真實不倒,能令眾生得諸佛法。
「以此法門能轉法輪,以此法門能除疑悔,以此法門能開聖道,以此法門求解脫者所應善聽,以此法門若有欲得陀羅尼者所應善持,以此法門求福之人所應善說,以此法門樂法之人所應善護,以此法門能與快樂至於涅槃,以此法門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斷,以此法門應受供人能隨其義。
「以此法門能令利根行者欣悅,以此法門令真智者皆悉歡喜,以此法門能與人慧離諸見故,以此法門能與人智破愚癡故,以此法門文辭次第善說法故,以此法門究竟善巧隨義說故,以此法門多所利益說第一義,以此法門愛樂法人之所貪惜。
「以此法門有智之人所不能離,以此法門是行施者之大寶藏,以此法門是熱惱者之清涼池。以此法門能令瞋者慈者心皆平等,以此法門令懈怠者皆行精進,以此法門令妄念者皆得禪定,以此法門與愚癡者般若之明。
「梵天!此法門者,一切諸佛之所貴重。」無垢天子說是法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佛即讚言:「善哉!善哉!無垢天子!如汝所說。」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是無垢天子,曾於過去諸如來所聞是法門耶?」
佛言:「梵天!是無垢天子已於過去六十四億諸如來所聞是法門,復過四萬二千劫已當得作佛,號無垢莊嚴,國名寶莊嚴。於其中間諸佛出世一切供養,亦於彼佛聞是法門。梵天!是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在此會中得法忍者,皆當得生寶莊嚴國。」
爾時,無垢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授我記耶?」
佛言:「天子!如以草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莫然!莫然!』若以是語而不然者,無有是處。如是,天子!菩薩亦爾,雖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當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何以故?若諸菩薩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則於諸佛必得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會中五百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作是語已,以佛神力,即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五百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說!若諸菩薩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於菩提不分別無分別,如是菩薩,當知已為諸佛授記。世尊!我等今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皆與我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護是法門,於當來世閻浮提中令得久住,又令大莊嚴。善男子、善女人咸得聞之,設有種種諸魔事起而能不隨,亦令諸魔若諸魔民不得其便,以其受持是法門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如是,如是!汝今善聽,為此法門久住世故,當為汝說。召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茶等,咒術章句常隨擁護。如是法門,若諸法師、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咒,則能致彼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茶、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常隨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行道路,若失道時,若在聚落,若在空閑,若在僧房,若在宴室,若經行處,若在眾會,是諸神等,常當隨侍衛護是人,益其樂說辯才之力。又復為作堅固憶念慧力因緣,無有怨賊得其便者,令是法師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文殊師利!何等名為咒術章句?
「多軼他(徒結反,長音也,自下不言長者悉是短音)(第一句) 憂頭(重音,自下皆同,不言重者悉是輕音)隸(裡債反,自下皆同)(第二句) 頭頭隷(三) 摩[齒*齊]([月*者]皆反,自下皆同,重言)遮(正何反)[齒*齊](四) 摩衢(長音)遮隸(五) 失離(重音,自下皆同)彌絺(六) 樗(長音)離彌離(七) 侯樓侯樓侯樓(八) 垔(長音)婆[齒*齊](九) 鞞多(長音)地(除賣反)(十) 佉佉隸(十一) 佉隸佉隷佉泥([少/兔]閑反,自下皆同)(十二) 阿(長音)僧泥(十三) 伽提摩子麗(零制反,向下皆同)(十四) 摩(長音)那(泥大反)娑(長音)婆泥(十五) 跋大(重音)揵(巨言反)大(重音)(十六) 薩婆留帝(十七) 婆囉(劣我反,自下皆同)婆(長音)伽帝(十八) 辛頭麗(十九) 南無佛提(重音)避邪(延加反,自下皆同)(二十) 遮(長音)離帝麗(二十一) 南無達摩耶(二十二) 尼([少/兔]界反)伽(長音而重)娑尼(長音)(二十三) 南磨僧伽(重音)耶(二十四) 娑婆系(二十五) 多波(長音)閉(二十六) 避喻(此二字聲相著)波羶(長音)多(長音)尼(二十七) 薩婆波波(二波長音)尼(二十八) 枚(蒙大反)提離(長音)迷(默帝反)(二十九) 薩婆浮(此音重而長)提避耶(二字聲相著)(三十) 薩多(短音)尼離池恕(三十一) 婆藍(柳紺反)吽(合口鼻中出聲)摩波菟(三十二) 摩何(長音)離師避(此音重而長)(三十三) 缽囉賒(世何反)哆(得磨反)(三十四) 多多囉(劣餓反)堤虱天(癡憐反)帝(三十五) 薩婆伽囉(劣俄反)賀(重音)(三十六) 南磨薩婆佛提避耶(避耶二字重音而聲相著)(三十七) 悉纏妒(三十八) 曼哆囉(劣餓反)缽大(長音)(三十九) 澘婆賀(婆賀二字音長)(四十)
「文殊師利!是咒章句,若諸菩薩摩訶薩等,欲修行此勝法門者,當誦持之。應一心行,不調戲不散亂,舉動進止悉令淨潔,不畜餘食少欲知足,獨處遠離不樂憒閙,身心遠離常以慈悲以法喜樂,常住實語不欺誑人,貴於坐禪樂欲說法,行於正念常離邪念,恆欲頭陀,於得不得無有憂喜,趣向涅槃畏厭生死,等心憎愛和合離別。不悋身命及一切物,無有貪惜,威儀成就常樂持戒,忍辱調柔惡言能忍,顏色和悅常行精進,助成一切眾生善事,先意問訊除去憍慢同心歡樂。
「文殊師利!如是善男子行如是咒持讀誦者,文殊師利!如是法師即現身中得十種力。何等為十?一得念力,不忘諸法故;二得意力,方便善巧擇諸法故;三得法力,以能隨順修多羅意善覺了故;四得堅固力,以常不捨如實修行故;五得慚愧力,護彼我故;六得多聞力,具足慧故;七得陀羅尼力,一切所聞皆能持故;八得樂說辯力,諸佛護念故;九得深法力,具足五通故;十得無生法忍力,一切智智速得滿足故。文殊師利!若諸法師有能誦此陀羅尼咒,住如是行,彼善男子即於現世得是十力。」
如來說是咒術力時,四大神王驚怖毛竪,與無量鬼神眷屬圍遶,前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神王得須陀洹道,若有法師順佛教者,我等常當率諸親屬,營從神民護是法師。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護念法者,有能受持是等法門讀誦解說,我等四王常往其所衛護是人,隨在何處,若城邑聚落,若空閑靜處,若在房中,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四王及諸眷屬,常當隨侍供給所須,令心安隱無有厭倦,亦使一切無能嬈者。世尊!我等四王隨是法門所在之處,常令其方面百由旬,若天、天子,若龍、龍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鳩槃茶、鳩槃茶子等,不能得便。」
爾時,毘流博叉天王而說偈言:
「我所有眷屬, 親戚及諸民,
皆當共衛護, 供養是法師。」
爾時,毘流勒叉天王而說偈言:
「我是法王子, 從法而化生,
佛子發心人, 我皆當供給。」
爾時,提頭賴吒天王而說偈言:
「若有諸法師, 持佛修多羅,
我常當衛護, 週遍於十方。」
爾時,毘沙門天王而說偈言:
「是人發道心, 所應受供養,
一切諸眾生, 無能知之者。」
爾時,毘沙門天王子名曰善實,持七寶蓋奉上如來,而說偈言:
「世尊我今當, 受持是法門,
亦為他人說, 我有如是心。
世尊知我心, 及先世所行,
初始發道心, 至誠求佛道。
世尊無見頂, 今奉此妙蓋,
願我得如是, 無見頂之相。
我以愛敬心, 瞻仰於世尊,
願二足之尊, 慈悲觀察我。
我求佛淨眼, 願見阿逸多。」
度智慧世尊, 即時以偈答:
「汝於此命終, 即生兜率天,
從兜率下生, 得見彌勒佛。
二萬歲供養, 爾乃行出家,
既得出家已, 淨修於梵行。
賢劫中諸佛, 一切悉得見,
亦皆供養之, 於彼修梵行。
過六十億劫, 汝當得成佛,
號名為寶蓋, 國土甚嚴淨,
惟有菩薩僧, 為講說妙法。
壽命盡一劫, 佛滅度已後,
正法住一劫, 像法住半劫,
清淨勝妙法, 安隱諸眾生。」
爾時,釋提桓因與無數百千諸天圍遶,而白佛言:「世尊!若有能持是等法門,彼諸法師我常衛護供養供給,隨是法門所在之處,若讀若誦若解說者,我及眷屬以為聽受是法門故,往詣其所,增益法師勢力無畏,法次第意令不漏失。」
爾時,釋提桓因子名曰善護,持妙寶蓋諸寶間錯,奉上如來,而說偈言:
「我常如實知, 世尊前世行,
我亦如是行, 求佛一切智。
世尊於往昔, 無物不施與,
我當隨此行, 亦捨諸所有。
我今法王子, 受持是法門,
當數為人說, 以報如來恩。
受是法門者, 是即與我同,
我給侍彼人, 為得菩提故。
世尊聲聞人, 不能守護法,
於後恐怖世, 我護是法門。
世尊安慰我, 又斷諸天疑,
我今當久如, 得佛如世尊。」
佛通達智慧, 授一切智記:
「汝後當作佛, 如我今無異,
過於千億劫, 復過百億劫,
爾乃得成佛, 號名為智成。」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其有能說是法門者,我為供養彼法師故,捨禪定樂往詣其所。何以故?是等法門出生帝釋大梵天王諸豪尊等,我今常當供養如是諸善男子,如是說法諸善男子,應受世間大梵天王一切天人阿修羅等之所供養。」
爾時,妙梵天王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諸清信士女,
受持此法門, 是世供養處。
乃至有一人, 能行是法門,
我妙梵天王, 要當為之說,
敷眾妙華座, 高至於梵天,
於此座上坐, 演說是法門。
若於惡世中, 從聞是法者,
應發希有心, 踴躍稱善哉。
若無量世界, 大火悉充滿,
要當從中過, 往聽是法門。
若有欲得聞, 開佛道法門,
應如須彌寶, 供養從聞者。」
爾時,世尊現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軍眾來詣佛所,作如是言:「世尊!我與眷屬今於佛前立此誓願,隨是法門所流佈處,若說法者及聽法者,並彼國土不起魔事,亦當擁護如是法門。」
爾時,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我今住持如是法門,以為利益諸法師故,隨是法門,在閻浮提,歲數久近佛法不滅。」
爾時,會中諸眾生等,以一切華,以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願是法門行閻浮提,久住於世廣宣流佈。」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受持如是法門。」
阿難白言:「唯然受持。」
佛言:「阿難!我今當以如是法門囑累於汝,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爾時,阿難即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如是法門,書寫讀誦為人解說,彼人為得幾許功德?」
佛言:「阿難!隨是法門所有文字章句之數,若人盡壽以一切種勝妙樂具,供養爾許諸佛及僧;若復有人乃至供養是法門恭敬尊重,而讚歎之,其福為勝,是人現得十一功德之藏。何等為十一?一見佛藏,得天眼故;二聽法藏,得天耳故;三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四無盡財藏,以得寶手故;五色身藏,以得具足三十二相故;六眷屬藏,得不可壞諸眷屬故;七聞所未聞諸法之藏,以得諸持陀羅尼故;八憶念藏,以得樂說無礙辯故;九無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十福德藏,利益一切諸眾生故;十一智慧藏,以得一切諸佛法故。」
佛說如是修多羅時,七十二那由他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爾時,慧命阿難即從坐起,整服右肩,頂禮佛足,白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法門者,名為『平等攝一切法』,如是受持;名為『莊嚴一切佛法』,如是受持;名『勝思惟梵天所問』,如是受持;名為『文殊師利論義』,如是受持。」
佛說是法門已,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勝思惟梵天、平等行善男子、網明菩薩、長老摩訶迦葉、慧命阿難及十方世界諸來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王、阿修羅等,受持佛語,皆大歡喜。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六
上篇:思益梵天所問經
下篇:佛說須真天子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