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與摩訶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菩薩有四事法智慧為減。何等為四事?一者不敬經不敬師、二者人有欲聞經者中斷之、三者人有求深經者愛惜不肯與、四者自貢高輕侮他人,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法智慧為增。何等為四?一者恭敬經尊師;二者人有來聽經者不中斷;三者人有欲得深經者不愛藏;四者具足為人說經,不從人有所徼冀,常自精進常隨法行不嘩說;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世世亡菩薩道意。何等為四?一者欺調其師、二者主持他人長短、人無長短誹謗之、三者壞敗菩薩道、四者罵詈為菩薩道者,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薩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何謂四事?一者不欺師,盡其形壽不兩舌諛訑;二者盡形壽不兩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於人不念人惡;四者視諸菩薩如見佛,及初發意無異;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法,中道斷絕為菩薩日減,何謂為四?一者自貢高學外道;二者獨欲自供養,不欲令他人得;三者反自憎菩薩還自相謗;四者人有來常所聞經妄止令斷絕;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求經道及有所求索不中斷。何謂四事?但求索好經法,六波羅蜜,及菩薩毘羅經,及佛諸品;去瞋恚之心,敬事十方天下人,如奴事大夫;樂於經不為外道自益身也;自守不說人惡及讒溺於人,所不聞經不限佛智也,隨其所喜經者各自聞得;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心不委曲當遠離。何謂為四?一者猶豫於佛法;二者自貢高瞋恚,頑佷用加於人;三者貪嫉諛訑;四者說菩薩短;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直行至誠。何謂為四?一者自有過惡不覆藏,自悔欲除其罪;二者實諦,亡命亡國亡財不兩舌;三者設有災變妄起,至罵詈數數輕易及撾捶閉著牢獄,設有是,當自悔前世惡所致;四者無恨無瞋恚自信;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難調也。何謂四事?一者學經自用不隨師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於師;三者受比丘僧所信句,妄與他人;四者不敬於成就菩薩;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易調也。何謂為四?一者所聞經法隨教不過,所聞者但聞取法不取嚴飾;二者當恭敬於師無諛諂;三者食知足持戒三昧如法;四者見成就菩薩,持善心向心口身亦爾,亦欲及其功德;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其過。何謂四事?一者本不相習不當妄信;二者佛有深法不當妄教人,是為大過;三者人有喜菩薩道者,反教人羅漢道,是為大過;四者於比丘僧中,佈施心不等與者,是為大過;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菩薩道。何謂四事?一者等心於十方人,二者佈施等心於十方人,三者所作為等心於十方人,四者說經等心於十方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矯稱為菩薩。何謂四事?一者依經得生活,二者但欲聲名不索佛道,三者但欲自安不念苦人,四者但口多說不欲度餘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成其功德。何謂四事?一者信虛空,二者所作惡信當悔,三者心念萬物皆非我所,四者極大慈於十方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惡知識。何謂四?一者教人為羅漢道滅意;二者教人為辟支佛道,自守無為;三者喜教人為教道;四者人求有學經者,持財物誘恤,不肯教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善知識。何等為四?一者人所求索不逆也,用是故成佛道;二者經師,是為善知識,多聞經故;三者勸樂使人發意求佛,成於功德;四者佛天中天,是善知識,具足諸佛法故;是為四。

「菩薩有四珍寶。何謂為四?一者見佛已悉供養無二意;二者六波羅蜜法悉聞;三者常淨心向師;四者止於愛慾,常止空閑處;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出於魔界。何謂為四?一者不舍菩薩心;二者無有瞋恚心向於十方人,大如毛髮;三者悉學外餘道;四者恭敬於諸菩薩;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功德不可復計。何謂為四?一者持法施與人,不希望欲有所得;二者人有犯戒者,當慈哀之;三者多教人為菩薩道;四者有下賤人來毀辱菩薩,悉當忍之;是為四。」

佛語迦葉言:「不用字為字菩薩也,隨法行、隨法立用,是故字菩薩。菩薩,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安隱慈心;於人自念智慮;少去自用不高自傗;堅住不動;還所與親厚;乃至般泥洹,善知識惡知識等心無有異;所作為不懈怠;常和暢向於十方人不中斷;等心悉遍至;不斷慈心;索諸經法不忘;於經法中無有飽時;所有惡不覆藏皆發露;他人有短不念其短惡;諸福功德悉究竟;索所施與;但發心索佛耳,一切不索;有所生心向十方人不適有所憎;無思想之禪;不願於其中也;漚惒拘舍羅護於智慧;四事雜佈施;不樂於外事;不喜於小道;心喜於大道;離於惡知識;習善知識;以五旬自娛樂;譬如月初生時稍稍增益,於智慧稍稍如是;不墮非法;所語無異;所說諦者恭敬。」

佛言:「如是,迦葉!三十二事,是故名為菩薩。」

佛言迦葉:「譬如地,一切人隨其所種,其地亦不置人也;如是發意菩薩,自致乃成佛,饒益十方人,亦適無所置也。迦葉!譬如春夏溫煖,所種成熟;菩薩智慧成熟十方人,功德如是。譬如水,百穀草木皆因水茂盛;菩薩如是,發心諸經法悉從中生。譬如風,悉成諸佛國土;菩薩如是,漚惒拘舍羅悉成諸佛經。譬如日,無所不照天下皆見其明;菩薩如是,智慧光明悉照十方人,經道之明。譬如月初生時日日增益;菩薩如是,精進具足於功德。譬如師子,獨行獨步無所畏;菩薩如是,被戒德之鎧,獨行獨步無所畏。譬如草木,雖無上枝下根由復生;菩薩如是,雖斷三處,極大慈續見世間。譬如萬川四流皆歸於海,合為一味;菩薩如是,持若干種行合會功德,持用成願一味,入薩芸若中。譬如須彌山,忉利住其上;菩薩如是,發心成薩芸若。譬如樹蔭卻雨;菩薩如是,持極大慈雨於經道。譬如國王得傍臣共治,則好漚惒拘舍羅;如是菩薩,所作為如佛。譬如天醒欲索雨不能得也;菩薩如是,不學經道,豫知不高明也。譬如遮迦越羅王之所處,自然後七寶自然來生;菩薩如是,初生薩芸若意,然後自然生三十七品經。譬如更治摩尼珠,其價增倍多所饒益;師成一人為菩薩道,眾阿羅漢辟支佛皆依用得度。譬如毒藥在人手中不害傷人;菩薩雖在愛慾中,持智慧不入惡道。譬如郡國多積糞壤,有益稻田菜園;菩薩雖在愛慾中,益於天上天下。」

佛語迦葉:「若有菩薩欲學極大珍寶之積遺日羅經,當隨是經本法精進。何等為本法?無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常、無色、無痛癢、無思想、無生死識,是為法本根。有常在一邊,無常在一邊,有常無常適在其中,無色、無見、無識,是故為中之智黠本也。譬如大地為一界,復一佛界,兩界之際中,無色、無見無識、無我無識、無所入、無所語,是為智黠本也。心為一邊,無心為一邊,設無心無識、無我無識,是為中間之本。諸佛經法等無有異,有德無德、內事外事、有世間無世間、為度者未度者、脫愛慾未脫愛慾。泥洹等無有異,有在一邊,無有在一邊,有無有適在中間,是為智黠中本也。」

佛語迦葉:「我為汝曹說法。從生至死身所出生,苦癡在一邊,黠在一邊,無癡無黠適在中間,是為智黠中間之本。」

佛語迦葉:「空不作法,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法本無死生,死生無出生、無滅無處所。無形不作法,法本無形當隨是本法,是為中間。視本法不自分別解身為空也,空棄空中之空,本自空、甫當來空、現在空。」

佛語迦葉:「人寧著癡大如須彌山,呼為有其過不足言耳;人有著空言有空,其過甚大。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著空者不得脫。」

佛語迦葉言:「譬如人病,得良醫與藥,藥入腹中不行。於迦葉意云何?是人能愈不?」

迦葉報言:「大難。」

佛言:「外餘道曉空得脫,著空不得脫,譬如人畏於虛空,啼哭教人卻去虛空。」佛語迦葉:「是人寧卻虛空不?」

迦葉言:「不可卻也。」

佛言:「如是迦葉!若沙門婆羅門畏於虛空,其人亦空語復畏空,是人為狂,無有異。」

佛語迦葉言:「譬如畫師自畫鬼神像,還自復恐怖。譬如人未得道者,如是色聲香味,坐是墮死生中不曉法。譬如木中火出還自燒木,從觀得黠自燒身。譬如幻師化作人,還自取幻師噉,如是色聲香味對從中出,念噉空噉無他奇。」

佛語迦葉:「譬如燈炷之明,不自念言我當逐冥去冥也,然燈炷照,不知冥所去處。如是,智黠不念我當去愚癡得智黠,不知愚癡所去處也。是智黠無所從來,亦無有持來者,是燈炷明是冥,空不可得持也。是智黠、是癡,兩者俱空,無所持也。譬如大舍小舍,百歲若千歲,未甞於其中然燈火也,卻後各於中然燈火。迦葉!於迦葉意云何?是冥在中千歲,若我豪強不出。」

迦葉白佛言:「不也。冥雖久在中,見火明,不敢當即去。」

佛言:「如是迦葉!菩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慾中為欲所覆,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燈炷明者,於佛法中智黠明是也,冥愛慾即為消盡。譬如虛空中不生穀實也,地種乃生穀實耳;如是泥洹中不生菩薩也,糞治其地穀種潤澤生,於愛慾中生菩薩。」

佛語迦葉:「譬如曠野之中若山上,不生蓮華及優缽華也;菩薩不於眾阿羅漢、辟支佛法中出也。譬如大陂水污泥之中,生蓮華優缽華也;從愛慾中生菩薩法。譬如四大海停住;菩薩於三界功德中,潤澤成菩薩道。譬如蠧蟲食芥子空;羅漢、辟支佛智爾所耳。譬如麻油,破一發作百分,持一分搵油麻中,為出幾所渧,羅漢辟支佛智如是;如十方空所至,菩薩曉佛智如是。譬如遮迦越羅有千子,無有一子應遮迦越羅相也,雖有爾所子,不在子計中也;有羅漢數千巨億萬人,不在佛計中,無一菩薩,佛雖有爾所羅漢,不具足為佛子也。譬如遮迦越羅正夫人與貧窮人共交通,從中生子。」佛語迦葉:「是寧應為遮迦越羅子不乎?」

迦葉報佛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雖有羅漢從法中出,是非佛子也,不類菩薩。何以故?菩薩不斷佛法故。譬如遮迦越羅與青衣交通卻後生子,具足成遮迦越羅相,雖從青衣生,由為是遮迦越羅子也。如是,菩薩雖在生死中行力少,會為佛子。譬如遮迦越羅夫人懷軀七日,會當成遮迦越羅相也。諸天皆徹視見腹中胞胎,雖遮迦越羅子多者無遮迦越羅相,諸天言:『由不如供養腹中七日子也。』發意菩薩如是中有為佛道,諸天心念言:『雖有羅漢數千萬億豪尊,不如供養發意菩薩也。』譬如摩尼珠,有水精大如須彌山,不如一摩尼珠;初發意菩薩眾,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也。譬如遮迦越羅有少子,諸小王傍臣皆為作禮;初發意菩薩如是,諸天、釋、梵、世間人、龍、鬼神皆為作禮、譬如大山,諸藥草悉出其巔,亦無有主,隨其有病者與諸病皆愈;菩薩如是持智慧藥,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悉等心。譬如月初生人皆為作禮,月成滿無有為作禮者;若有信佛者,於佛法中菩薩發意,若有信佛者,多為菩薩作禮者。何以故?從菩薩成佛故。譬如有智者,不舍月為星宿作禮也;高人如是,不舍菩薩為羅漢作禮也。譬如天上天下共治一水精,會不能得摩尼珠也;一切自守持戒禪三昧,智黠羅漢雖眾,不能坐佛樹下,不能作佛也。」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菩薩:「學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不自貢高,菩薩常當教十方人愈其病。何等為愈病?淫者以觀為藥,瞋恚者以等心為藥,癡者以十二因緣為藥;疑不信者以空為藥;欲處色處無色處,若欲覺此者,以無相為藥;是我所非我所,愛慾所念,以無願為藥。四顛倒各自有藥,何等為各自有藥?一者有常以無常為藥,二者有樂以苦為藥,三者有言是我所以非我所為藥,四者有身以觀為藥。四意止以身心為念,是為藥;四意斷一切惡悉斷,是為藥;四神足念合會成身以空棄為藥;五根五力不信懈怠念功德為藥;七覺意入法黠是為藥;外道及不信以八道為藥;是為各各分別藥。」

佛語迦葉:「若閻浮利,若醫若醫弟子者,或醫王最尊三千國土滿其中者,或醫王滿其中,雖有乃爾所醫王,不能愈外道及不信者,不知當持何等法藥愈也。菩薩作是念:『不持世間藥愈人病也,當持佛法藥愈人病。』何等為佛法藥?隨其因緣,黠慧中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信空度脫,空無空聞是不恐不懼,持精進推念心,何等心入淫?何等心入瞋怒?何等心入癡?持過去當來今現在心入耶?過去為盡甫當來未至今現在無所住也。」

佛語迦葉言:「心無色無視無見。」

佛語迦葉言:「諸佛亦不見心者,本無所有、無所因也,自作是因緣,自得是死生。心遠至而獨行,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須臾而滅,心譬如天暴雨卒來無期,愛慾亦如是卒來無期。心譬如飛鳥獼猴不適止一處也,心所因不適止一處也。譬如畫師各各賦彩心各各異,如是隨行所為。譬如王於眾人中為上,心於諸功德中無上。譬如蒼蠅在糞上住自以為淨,心亦如是入愛慾中自以為淨。心譬如怨家,擲人著惡道中無有期也。譬如持灰作城,持無常作有常。譬如持鈎行釣魚得,心持非我所是我所。心譬如賊,所作功德反自辱。譬如阪上上下,心須臾有愛、須臾有憎。心譬如怨家但伺人便,心常欲聞香。譬如畫瓶盛屎,有何他奇心喜味。譬如奴隨大夫使心樂對。譬如飛蛾自投燈火中。」

佛語迦葉:「心索之了不可得,雖不可得是為無有,雖無有因為無所生,雖無所生亦無所出,雖無所出亦無所壞,雖無所壞亦無有死亦無有生,雖無所生無所死本無因緣,死生雖本無因緣無生亦無願也,雖無願亦無所持,雖無所持是為羅漢滅,是為羅漢滅無誡禁也。若死生若計所作罪本了無有,是無死生是為羅漢滅,羅漢滅亦無身行無口行無心行,是滅無有異也。何以故?諸經一味故,是滅皆等如虛空,是滅適無所莫,亦無是我所,亦非是我所,是滅諦本無諦,是滅本淨無愛慾之瑕穢也,本滅離本滅,是滅隨次至於泥洹,是滅無盡也,本無有生也,是滅安隱用至泥洹,故安隱是滅也。常滅常經無本,是滅好去本無死生。」

佛語迦葉言:「自求身事莫憂外事,後當來世比丘輩,譬如持塊擲狗,狗但逐塊不逐人。當來比丘亦爾,欲於山中空閑之處,常欲得安隱快樂,不肯內自觀身也。如是為不曉色耳鼻舌身,從是何緣得脫乎?從是入城乞匃,若至聚邑,見色聲香味細軟欲得者,便為墮衰於山中,若多少持戒不內觀,死則天上生,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從是以後不離三惡道。」

佛語迦葉言:「比丘如狗逐塊,人罵亦復罵之,人撾亦復撾之,不制心者亦如是。譬如調馬師,馬有蹚踲者,當數數教之久後調好;比丘時時法觀制心調,亦不見其惡如是。譬如人病喉咽痛,舉一身皆為痛;人心繫於是我所非我所,隨外道亦如是。」

佛語迦葉言:「沙門有二事,墮牢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沙門復有二事縛。何謂二事?一者學外道,二者多欲積衣被及袈裟缽。沙門復有二事中道斷。何等為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持戒沙門反憎。沙門復有二事墮垢濁中。何謂二事?一者常念愛慾,二者喜交結知友。沙門復有二事著。何等為二事?自有過不肯悔,反念他人惡。沙門復有二事,墮泥犁中。何等為二事?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戒。沙門復有二事。何等為二事?一者都犯戒,二者於法中無所得。沙門復有二事悔。何等為二事?一者不應行強披袈裟;二者身不自持戒,持戒比丘反承事。沙門復有二事病難癒,何等為二事?一者心邪亂,二者人有作菩薩道者止斷。」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字為沙門。何等為四?一者形容被服像如沙門,二者外如沙門內懷媮[女*閻],三者求索嘩名自貢高,四者行不犯真沙門也。何等為形容被服如沙門者?髡頭剔須,著袈裟持缽,心不正不持戒,但欲作惡喜學外道,是為被服如沙門。何因外如沙門內懷媮[女*閻]者?安徐而行,安徐而出安徐而入,外道麁惡於山間草屋為廬,內無信著我著我所,中有因苦直信者反自嫉妬。何因為求索嘩名者?媮[女*閻]持戒令他人稱譽,媮[女*閻]學經令他人稱譽,媮[女*閻]僻處令人稱譽,不自剋責求度脫,但有媮[女*閻]。何等為行不犯真沙門?不惜壽命損身,何況索歸遺供養者。若有比丘守空行,常勸樂追,及悉見諸法淨潔本無瑕穢,自作黠明不從他人持黠明,於佛法亦不著,何況常着色,亦無結者亦無脫者,本無不見泥洹,亦無死生亦無泥洹,是為真沙門。」

佛語迦葉:「至誠沙門常當作是念,當効真沙門,莫効嘩名諛訑沙門也。譬如貧人號名大富,但得富名無所有也。」

佛語迦葉:「是人應得為有是字不?」

迦葉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雖有沙門字,不行沙門法也,亦如貧人自稱大富。譬如人為水所沒溺反渴欲死,沙門如是多諷經,高才不去情慾,於情慾中渴欲死,坐入泥犁、禽獸、薜荔中。譬如醫滿一具器藥,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人病得王家藥,不自護坐死,雖多諷經而不持戒如是。譬如摩尼珠墮於屎中,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傅飾,不持戒反被袈裟,像如持戒沙門。譬如長者子服飾,著新衣著新傅飾,多諷經持戒好亦如是。」

佛語迦葉:「有四事,不持戒像類持戒人。何等為四?一者若有比丘禁戒所說不犯缺也,雖有是有著呼有人;二者若比丘悉知律經,著行是我所行;三者若有比丘著我是我所;四者常行等心,等心於人著怖畏於死生;是為沙門不持戒名持戒。」

佛語迦葉言:「禁戒無形不著三界,何因名為戒?無吾無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種無化無教、無有作者、無所來無所去、無制無滅、無身所犯無口所犯無心所犯、無世無計無世所住,亦無有戒亦不無戒,亦無所念亦無敗壞亦無坐立,是故為禁戒矣。」

爾時佛說曰:「戒無瑕穢著也,戒者無奢無瞋恚,安定就泥洹,如是為持戒。不愛身亦不愛命,不樂於五道,悉曉了人於法,於佛法中是故為戒,適不在中邊止也,中邊不著不著不縛,譬空中風,是為持戒名及種無所止也。人定心無所著,無我想無人想,曉是者是為淨持戒也。不輕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無有能過者。離我所想,自我及是我所,都無有是也,信於空及佛法行,不玷汙於世、不著於世間,從冥入明適無所因,不著於三界,是為持戒。」

時佛說是經法,二萬二千諸天人,及世間人民、諸龍鬼神,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沙門素皆行守意得禪道,聞佛說深經皆不解不信,便從眾坐避易亡去。迦葉比丘白佛言:「是五百守禪比丘,聞深經不解不信摩訶而去。」

佛語迦葉:「是五百守禪比丘信餘眾多,聞深法教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是五百比丘者,乃前迦葉佛時皆作婆羅門道,於迦葉佛所,一返聞經道心意樂喜,即時五百人自說言:『迦葉佛所說快。』乃爾五百人得是福祐,壽終皆生忉利天上。」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已,後於我法中作沙門,今聞深經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言:「是五百比丘持是所聞深經,得不墮惡道,於今世皆當得阿羅漢般泥洹去。」

佛語須菩提言:「汝行教五百亡去比丘令來還。」

須菩提白佛言:「是五百比丘尚不欲聞佛所說,何肯隨小羅漢語乎?」

佛即時化作兩比丘,於五百比丘前徐行。五百比丘皆使行,及前兩比丘,五百比丘問前兩比丘言:「二賢者欲何至湊?」兩比丘報言:「欲到空閑山中安隱之處,自守坐禪不能復憂餘。」五百人復問言:「何以故?」兩比丘復報言:「佛所說深經,我不信不解也。」五百人復報言:「我亦欲入山止空閑之處,快坐禪,無人來嬈我,我曹亦復聞佛說經不信不樂也。」兩比丘復報言:「是事當共諦議不戲也,不爭者是為比丘法也。何因為泥洹身中,有我有神有命有人有意耶?當有至泥洹處者耶?」五百人報言:「是身亦無人亦無我亦無名亦無意亦無有,行至泥洹處者也。」兩比丘復報言:「何等盡,當得泥洹者?」五百人復報言:「盡淫盡怒盡癡,是為泥洹。」兩比丘復問言:「卿曹淫怒癡悉盡未?」五百人復報言:「亦無內亦無外也。」兩比丘復問言:「賢者!當莫著亦莫不著,雖不著莫不著,是為泥洹。禁戒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智黠適等度脫見黠,亦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是本法空無色,亦無所見,棄思想棄泥洹想,滅思想痛癢,得疾至所有法莫念,亦莫不念,滅思想痛癢,是為無所為。」

爾時兩比丘說是經法,五百人皆得阿羅漢道,五百人屈還至佛所。須菩提問五百人言:「諸賢者去至何所?從何所來?」

五百人報言:「佛所說經,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須菩提問五百人:「誰是汝師者?」

五百人報言:「本無有生,何因當有出?」

須菩提復問:「誰為卿曹說經者?」

五百人報言:「無五陰無四大無六衰,是為我師。」

須菩提復問言:「師為汝說何等經?」

五百人復報言:「無縛亦無放。」

須菩提問言:「本從何因緣守道乎?」

五百人報言:「亦無守亦無有不守。」

須菩提復問言:「所作為當如是?」

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有當所作如是者。」

須菩提復問言:「以為降伏魔耶?」

五百人復報言:「無有五陰與魔也。」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當何時般泥洹乎?」

五百人復報言:「化人般泥洹者,我爾時亦當復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言:「誰愈卿者?」

五百人復報言:「無身無心是我師也,當愈我。」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愛慾盡未?」

五百人復報言:「諸緣法本盡。」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已住羅漢地耶?」

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所取無所放。」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死生已斷耶?」

五百人復報言:「本斷亦無所見。」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住能於忍地耶?」

五百人復報言:「一切已脫著中去。」

時須菩提問事以所可報五百人。

爾時百二十萬人,及諸天、鬼神、龍皆得須陀洹道,千三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佛說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世人、鬼神、龍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上篇: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下篇: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金色王經

金色王經 東魏天竺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西晉三藏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大乘寶雲經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序...

【註音版】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華嚴五教止觀

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合行敘 夫五教止觀也者。華嚴初祖...

佛說進學經

佛說進學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亦名聞城十二因緣經) 吳月氏...

【佛教詞典】無恚界

謂於恚界。思惟過患。如是恚界。是不善法。乃至不證涅...

【佛教詞典】鬼道

(界名)又曰鬼趣。夜叉羅剎餓鬼諸神等之境土。六道之...

佛陀的慈悲觀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他以深廣的慈悲心,救護一切眾生...

「不動念頭」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這裡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

不要被小事瑣事所累

有一對夫婦,吃飯閑談。那妻子也是興之所至,一不小心...

持咒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斷除妄想,去除思慮。持咒,要注意三...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

正確分別和不分別 當今社會,金錢萬能論為人們普遍接...

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問: 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大安法師答: 要了脫分段...

殺生戒解說

殺生戒:不殺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殺是用各種器具,斷...

犯邪淫而找不到工作

任何疾病,包括你的事業,找不著工作都是有因果的。...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

如何獲得佛法正見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見作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平等的對待眾生

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很多醫生來治病,但不能把他醫...

「疑」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我在五台山時候,有很多人到山上問我,說:師父,我念...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視頻】《華嚴經》僧眾唱誦

《華嚴經》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