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四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三破菩薩相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初發心者,以何義故名初發心?」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菩薩等觀三界一切想生,如是得言最初發心。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初發心也。」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所解佛說義者,若有菩薩貪慾心生是初發心、瞋恚心生是初發心、愚癡心生是初發心。世尊所說,將無謂是為初發心。」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言:「大士!若諸菩薩起貪恚癡名初發心者,所有一切具縛凡夫皆即名為發心菩薩。所以者何?彼諸凡夫從昔至今常發如是貪恚癡等三毒心故。」

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天子!汝言一切凡夫從昔已來常能發是三毒心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凡夫心力羸劣,不能發起是貪恚癡。唯有諸佛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不退轉地諸菩薩等,乃能發是貪恚癡耳,是故凡夫不能得發。」

善住意言:「大士!仁今何故作如斯說?令此會眾不識不知,陷諸疑網深可怖畏。」

爾時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天子!於意云何?如彼飛鳥往來空中,彼鳥足跡在虛空中。有發行乎?無發行也?」

善住意言:「非無發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以是義故我作此說。若有能發貪慾恚癡,唯彼諸佛、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乃能發耳。天子當知!無有依處是名為發、無有取著是名為發;既無依處又無取著,是即無句斯謂為發,是無分別句斯謂為發,是不可生句斯謂為發,是不實句斯謂為發,是非物句斯謂為發,是不來句斯謂為發,是不去句斯謂為發,是無生句斯謂為發,是無攀緣句斯謂為發,是無證句斯謂為發,是不諍句斯謂為發,是不思句斯謂為發,是不壞句斯謂為發,是無言句斯謂為發,是不破句斯謂為發,是無字句斯謂為發,是無執句斯謂為發,是無住句斯謂為發,是不取句斯謂為發,是不捨句斯謂為發,是不拔句斯謂為發。天子當知,是為菩薩初發心也。天子!發心菩薩若於如是一切諸法,不愛著、不思想、不見不知、不聞不識、不取不捨、不生不滅,是則名為真發心也。天子!是菩薩摩訶薩若能依止如是法界、如是平等、如是實際、如是方便,則彼貪慾瞋恚愚癡等發。又若決能如是依止,則彼眼耳及意等發,則彼色取乃至識取等發。如是則一切諸見發,無明有愛發,乃至十二因緣有分發,五欲眾事發,愛著三界發,我見發,我所見發,我見為根本六十二見發,佛想發,法想發,僧想發,自想發,他想發,地想發,水想發,火想發,風想發,空想發,識想發,四顛倒發,四識住發,五蓋發,八邪發,九惱發,十惡業道發。天子當知,我今舉要言之,一切分別、一切分別處、一切語言、一切諸相、一切進趣、一切希求、一切取著、一切思想、一切意念、一切障礙,菩薩皆當發。汝應如實知,天子!以是義故,汝今若能於此諸法不愛著不思想者,是則名為真實發也。」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乃能為諸菩薩具宣如是初發心義。文殊師利!汝於往昔已曾供養無量無邊過恆沙數諸佛世尊,能說斯耳。」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此文殊師利所說菩薩最初發心及獲無生法忍,先後二事平等無差耶?」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舍利弗!昔然燈世尊授我記言:『摩那婆!汝於未來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舍利弗!我於彼時亦不離此心得無生忍。如是舍利弗!汝當知彼一切菩薩初發心義,如文殊師利所言無有異也。」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皆是初發。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初發皆是不發,其不發者即是菩薩最初發心。」說是法時,二萬三千菩薩證無生忍,五千比丘於諸法中漏盡解脫,六十億諸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尊者大迦葉白佛言:「世尊!今此文殊師利乃更為斯能作難作,宣說如是甚深法門,令諸眾生多所利益。」

文殊師利謂迦葉言:「大德迦葉!我實不為難作之事。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作,亦復無有已作今作當作。唯大迦葉!我於諸法非作不作,其義亦爾。又大迦葉!我於眾生無有度脫亦無繫縛。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有故。迦葉!云何於世尊前發如是言能作難作。又大迦葉!我無所作,慎勿言我能作難作。又大迦葉!我實不作。非獨我不作,如來亦不作、辟支佛亦不作、阿羅漢亦不作。又大迦葉!有何等人能作難作?若欲正言能作難作,但彼一切嬰兒凡夫。如斯說者是名善說。所以者何?如諸如來皆悉無有已得今得當得,乃至一切聲聞辟支佛亦無所得,唯彼凡夫一切皆得。」

時大迦葉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一切諸佛不得何等?」

文殊師利言:「一切諸佛不得我、不得福伽羅、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不得士夫、不得斷、不得常、不得諸陰、不得諸入、不得諸界、不得諸名色、不得欲界、不得色界、不得無色界、不得分別、不得思惟、不得念處、不得因生、不得顛倒、不得貪恚癡、不得此世、不得彼世、不得我、不得我所,乃至不得一切諸法。大德迦葉!如是一切諸法次第不得亦復不失,不縛不解、不取不捨、不近不遠。是故迦葉!應當覺了如是法門,若諸佛世尊皆不得者,則彼等非法無聞。凡夫一切斯得,是故凡夫能作難作,非諸佛作、非辟支佛作、非阿羅漢作,是乃名為凡夫作也。」

迦葉復問:「作何等也?」

文殊師利言:「作斷作常、作染著作依止、作憶念作取捨、乃至作彼一切戲論、分別隨順高下等事。是故大德迦葉!如是諸法,諸佛世尊皆無所作,無有已作今作當作,唯彼凡夫能作難作。」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無生忍者,云何名為無生忍也?世尊!復以何義而更名為法無生忍?菩薩云何得斯忍法?」

佛告文殊師利言:「實無有人於生法中得無生忍。所言得者,但有語言名字。何以故?以無生法不可得故、離攀緣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無得無失,是故言得無生法忍。復次文殊師利!彼無生法忍者,所謂一切法無生如是忍故,一切法無來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去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我如是忍故,一切法無主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取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捨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所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實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等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比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染如虛空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破壞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斷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垢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淨如是忍故,一切法空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相如是忍故,一切法無願如是忍故,一切法離貪恚癡如是忍故,一切法如如如是忍故,一切法法性如是忍故,一切法實際如是忍故。如是一切法,無分別、無相應、無憶念、無戲論、無思惟、無作無力、羸劣虛誑,如幻如夢、如響如影、如鏡像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是忍故。所可忍者亦無可忍,非法非非法,但以名字說斯法耳,然彼名字亦不可得,本性自離。如是言忍,信解樂入、無惑無疑、無驚無怖、無動無沒,遍滿身已正受而行,不得其身亦無住處。文殊師利!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得無生忍,乃至不行一切想故。」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所謂忍者,云何為忍?乃至不為境界所壞,故名為忍。」

時彼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言:「大士!何等不為境界所壞?」

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眼,何法壞眼?謂彼善色惡色是能壞眼。如色壞眼,彼聲壞耳乃至法壞意亦如是。天子!若菩薩眼見色,不取相不耽好、不分別不思惟、不愛不厭,知本性空無有念想,不為眾色之所傷敗;乃至意法亦如是。天子!若其六情無著無縛無壞無傷,如是菩薩住於法忍。住法忍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無生不生、無漏不漏、無善不善、無為不為,不念世法及出世法,不分別不思惟,是則名為無生法忍。」說此法時,有六萬三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云何菩薩摩訶薩發起勝行,超越轉增入諸地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誰於其間能發勝行,而言諸地有超轉者?」

善住意言:「大士!仁豈不知諸菩薩等所行殊勝彼彼轉增,乃至超越能滿十地乎?」

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不然。天子!我聞佛說,一切諸法猶如幻化。汝不信耶?」

善住意言:「大士!世尊誠言,誰敢不信?」

文殊師利言:「天子!如彼幻人及幻,豈有勝行超越轉入,乃至具足十地耶?」

善住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若使幻人及幻能有超行轉入者,則吾等亦當如是超越轉入。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化,故無轉入。天子!是故若說諸地有轉入者,即非轉入。我亦不言地有轉入。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轉入故。是故法於法中不得轉入,所謂色於受中不得轉入,受於色中不得轉入,想於行中不得轉入,行於想中不得轉入,識於色中不得轉入,色於識中不得轉入。天子!如是乃至於一切法,皆應如是作四句說。

「又眼不於耳中轉入,耳不於眼中轉入。鼻不於舌中轉入,舌不於鼻中轉入。身不於意中轉入,意不於身中轉入。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其性各異行自境界,頑癡無知無有覺識,亦如草木牆壁瓦石、如鏡中像、如幻如化,不可證觸,一相無相。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超轉,不出不入、無去無來。天子當知,若諸菩薩如是解知彼一切法無超轉者,不復更有諸地分別,亦無入道、無有捨地亦無退轉,於彼菩提超轉之中無有失滅。何以故?若人見彼陰界諸入是真實者,彼無超轉。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性本淨故。天子!是名菩薩超越道地。天子!譬如幻師化作十重輦輿宮閣,即令化人居處其內。天子!於意云何?彼人宮閣有定所不?」

善住意言:「無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見菩薩地有超轉者,其事若此。」

破二乘相品第七之一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言:「大士!或時有人至大士所求出家者,大士爾時當云何答?云何為說出家度法?云何授戒及教持戒?」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其有人來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當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不應發出家心。汝若不發出家心者,我當教汝真出家法。』所以者何?天子!若求出家,則求欲界,亦求色界、求無色界,復求世間五欲之樂,及求未來果報諸事。若善男子有所求者彼不證法,不證法故彼則見心。是故天子!若無所取,彼為證法。以證法故則不見心,不見心故則不出家,不出家故則無出家心,無出家心故彼則不發,以不發故則無有生,以無生故彼則盡苦,以盡苦故則畢竟盡,畢竟盡故彼則無盡,以無盡故則不可盡,不可盡者則是虛空。天子!我時於彼善男子所作如是教。復次天子!若復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莫發出家之心。所以者何?彼心無生不可得發,汝莫為異而保此心。』復次天子!若更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不斷除鬚髮,如是汝則真實出家。』」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世尊說法無所斷除。」

善住意復問言:「何等不斷亦復不除?」

文殊師利言:「天子!色法不斷亦不除,受想行識不斷亦不除。天子!若復有人作如是念:『我除鬚髮乃為出家。』當知彼人則住我相,住我相故則不見平等。又見我故則見眾生,見眾生故則見鬚髮,見鬚髮故生剃除想。天子!彼若不見有我相者則不見他相,無他相故則無我慢,無我慢故則無吾我,無吾我故則無分別,無分別故則無動搖,無動搖故則無戲論,無戲論故則無取捨,無取捨故無作不作、無斷不斷、無離無合、無減無增、無集無散、無思無念、無說無言,如是則名安住真實。」

善住意言:「大士!實義云何?」

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言實者即是虛空,如是虛空得名為實。無起無盡、無減無增,以是故言虛空為實、性空為實、如如為實、法界為實、實際為實。如是實者則亦不實。何以故?以彼實中不可得故名為不實。」

爾時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天子!若復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當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取著彼袈裟衣者,吾則以汝為真出家。』」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復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無有取法,凡所宣說不為取著。」

善住意言:「不取何等?」

文殊師利言:「天子!謂不取色若常無常,乃至不取識若常無常;不取眼若常無常,乃至不取意若常無常;不取色乃至不取法;不取貪慾不取瞋恚不取愚癡不取顛倒。天子!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悉不取而亦不捨、不合不離。天子!若取袈裟,當知彼即大有見相。天子!是故我說不以取著袈裟而得清淨及得解脫。所以者何?天子!諸佛世尊大菩提處無有袈裟。」

善住意言:「大士!何法是袈裟?」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問何法為袈裟者,貪慾是袈裟、瞋恚是袈裟、愚癡是袈裟、因是袈裟、諸見是袈裟、名色是袈裟、妄想是袈裟、執著是袈裟、取相是袈裟、語言是袈裟,如是乃至戲論一切諸法皆是袈裟。若知諸法無善不善,無思無念,是名無袈裟。若無袈裟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無垢濁,若無垢濁則無障礙,無障礙故亦無有作——是謂思量。」

善住意言:「大士!所言思量,思量者以何義故名曰思量?」

文殊師利言:「天子!彼思量者,於法平等無有增減、無作不作,故言思量。天子!若能於法不作增減,如世尊說不應復起想念分別,故言思量。」

善住意言:「何等名為不作增減?」

文殊師利言:「天子!過於平等。過平等已法不可得,所謂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不可得。彼法非如,無增減作、無吾我作、無有人作、無眾生作、無壽命作、無有斷作、無有常作、無有分別陰入界作、無有分別佛法僧作,亦無有念是持戒作、是破戒作、是煩惱作、是清淨作、是得果作、是須陀洹作、是斯陀含作、是阿那含作、是阿羅漢作、是辟支佛作,乃至此是空作、是無相作、是無願作、是明解脫作、是離欲作。如是天子!此皆為彼無聞凡夫思量分別說斯法耳。汝應當知,此是最下癡人求欲得法妄想取著,是故如來為斷彼著而演說是思量分別作不作事。」

於是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大士!快說如是甚深法門。」

爾時世尊亦復讚可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乃能作如是說。」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言:「天子!若復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當教彼作如是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受具戒,如是則名真出家也。』」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是語?」

文殊師利言:「天子!如世尊說,唯有二種受具戒法。何等為二?一受正平等戒,二受邪不等戒。是中何者邪不等戒?謂墮我見、墮人見墮、眾生見、墮壽命見、墮士夫見、墮斷見、墮常見、墮邪見、墮憍慢、墮貪慾、墮瞋恚、墮愚癡、墮欲界、墮色界、墮無色界、墮取著分別。天子!是為略說墮於一切不善法中、墮逐惡知識妄取一切法、墮不知出要解脫之處。天子當知,是名受邪不等戒也。天子!是處何者是受正平等戒?謂空是平等、無相是平等、無願是平等。天子!若能如是入三解脫門,如實覺知,不分別不思念,於一切法無有退轉,天子!是名受正平等戒也。復次天子!若貪慾發、若瞋恚發、若愚癡發、若愛無明發、我見發、我見為根本六十二見發、三邪行發、四顛倒發,乃至八邪、九惱、十不善業道等發,故名受正戒也。天子!譬如一切種子草木樹林,皆依大地而得生長,其地平等無心念作。如是天子!若佛法中正受戒故具足成就。天子!譬如一切草木種子,依大地住而得增長。天子!當應如是具受正戒。所以者何?住於戒故道法增長,如彼種子戒亦復然。又如種子增長得名成就。如是住於戒故,所有一切助菩提分法出生增長得名成就,天子!是為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一切聲聞受正戒也,所謂入彼三解脫門,一切戲論語言滅處。天子當知,若能如是受具戒者,是名受正,非不正也。」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今更於如是出家、如是受具,如是教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持禁戒,如是則為真實持也。』」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諸法悉無所取故無可持。云何此戒而獨有持?天子!戒若可持則持三界。天子!於汝意者以何為戒?」

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

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

善住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是現前何處有是身業可作?如是過去未來亦無有作。彼皆無作、無有像貌,可得言有或青或黃或赤或白及頗梨色耶?」

善住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彼名何等?云何而說?」

善住意言:「彼名無為,實不可說,如是乃至意作亦然。」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者可作有為乎?」

善住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斯說,彼若不持名真持戒。天子!若言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者,為學實際。當如是知,無所持故言增上戒學,無所知故言增上心學,無所見故言增上慧學。如是心不分別故、不憶念故、不生殊異故,名最上心學。如心學,戒慧亦爾。天子!若不得心則不念戒,若不念戒則不思慧,若不思慧則無復起一切疑惑,既無疑惑則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則名為真持戒也。天子當知,彼持戒者則無所欲,無所欲故則無退還,無退還故彼則清淨,彼清淨故則得解脫,彼解脫故則得精進,彼精進故則無有漏,彼無漏故則住正行,住正行故則無像貌,無像貌故即是虛空。何以故?以彼虛空無形相故。是故天子!若有人能如是學者則為不學,彼無學故則為真學。於何處學謂無處學?云何無處?謂空平等。天子!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則名為真住戒學。」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人能作如是出家、如是受具,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受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供養眾具,而能於中不起分別、不念報恩,是乃名為清淨持戒。』」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財物三事故,是為報恩。又若見彼是為報恩,若思惟彼是為報恩,若分別彼是為報恩。天子!若不見彼不取彼、不思惟彼、不分別彼者,有何可報?何以故?以從本來畢竟清淨,如是報故。天子!彼若取若見、若思惟、若分別及念報者,是謂凡夫,非阿羅漢。所以者何?是諸凡夫於一切時常行取著,思量分別此受彼與、彼垢此淨,以是分別故有報恩。云何報恩?謂諸凡夫於生死有取後生身,是故於彼欲行報恩。天子!諸阿羅漢不受後有,畢竟不見、不思量、不分別,無有此彼,更不受身,當於何處而報恩也?天子!若受彼施,當行三淨然後乃受。何謂三淨?一不見己身即無施者,二不見他人即無受者,三不見財物即無施事。天子!如是三淨則畢竟淨,如斯淨已復何用報?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是說,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一切眾具,不分別、不念報者,是名世間真勝福田,是真出家、是淨持戒。」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與彼人如是出家、如是戒已,當復教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行阿蘭拏不在聚落、不處近不住遠、不獨坐不眾居、不多言不杜默、不乞食不受請、不事糞掃衣不受他衣缽、不多貪不少欲、不多求不知足、不樹下不露地、不服腐爛藥不受肉與蘇,善男子!汝若能於一切頭陀不起分別如是行者,則名具足行頭陀也。』何以故?若以憶念分別行者,即是我慢心見諸相。天子!若如是行則如是念,我受糞掃衣、我行乞食、我住樹下、我坐露地、我行阿蘭拏、我服腐爛藥、我少欲、我知足、我行頭陀。天子!若正行者不生如是念。所以者何?為彼無有一切分別故。彼於爾時尚不見我,況當計有頭陀功德?若見有者,無有是處。天子!是故若有如是行頭陀,不憶念、不分別,我則說為真頭陀也。何以故?天子!若斯人者,拂去貪慾、拂去瞋恚、拂去愚癡、拂去三界、拂去五陰、拂去十二入、拂去十八界,如是我說為真頭陀。何以故?以彼頭陀,不取不捨、不思不念、不修不行、非法非非法,是故我說真頭陀也。」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與彼人如是出家、如是行已,當復教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觀四聖諦、不修四念處、不修四正勤、不修四如意足、不修五根、不修五力、不修七覺分、不修八聖道,不修三十七助菩提法、莫證三解脫門。』何以故?天子!彼聖諦者入無生相,不可念知、不可修證。所以者何?彼無生中云何言證?天子!是故我言,夫念處者非念非思一切諸法,故言念處。天子!若比丘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故言比丘不住四念處思修四念處。云何思修?如彼不思不修故言思修。如是次第乃至三十七種助菩提法,應如是知。天子!若彼禪行比丘於一切法悉無所得,無所得故不思念、不分別、不修不證。何以故?天子!彼諸法但有名。如三十七助菩提法,彼雖有名而不可得,唯以分別因緣故生。一相無相,以如是名故如是說,其說亦無。故彼雖復名字證知,終不可得,是則名為如實覺知三十七種助菩提法。」

時彼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所言禪行比丘,何等名為禪行比丘耶?」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又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為禪行。天子!如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禪行。」

爾時彼會大眾多有無量百千眾生,咸有疑心:「今此文殊師利所說如是,云何得與聖說相應?所以者何?世尊恆說,若人能入三解脫門名為涅槃。又如佛說,若有修行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便證涅槃。然而今者文殊師利更如是說,不應修是助菩提行,亦莫入彼三解脫門。將非文殊師利虛妄說耶?」

於是文殊師利知諸比丘及以眾會咸皆有疑,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汝於今者最可證信,世尊記汝智慧第一。大德!汝於何時證離欲法?且當證法時,豈不見四諦耶?」

舍利弗言:「不也。」

「豈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

曰:「不也。」

「豈不入三解脫門耶?」

曰:「不也。大士!我於爾時乃至無有一法可見可除、可修可證、可選擇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為、無生、無言、是空。若是空者,有何可證?」說此法時,眾中有三萬比丘於法漏盡心得解脫。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四

 

上篇:大寶積經

下篇:大方廣三戒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決定毗尼經

佛說決定毗尼經 群錄皆云燉煌三藏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

誡初心學人文

誡初心學人文 夫初心之人。須遠離惡友親近賢善。受五...

【註音版】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阿難七夢經

阿難七夢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阿難在舍衛國,有...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第一義法勝經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之記 夫愛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 後漢安息三...

【註音版】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中陰經

中陰經卷上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

【佛教詞典】菩薩戒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

【佛教詞典】通兩肩法

(術語)略雲通肩,又云通披。著袈裟對於偏袒右肩而通...

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

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一谷補一髒的說法。五穀有小米、大...

在妄想上面又加了一層妄想

今天,第二個七又下來兩天了。打七期間就是在用功辦道...

修持藥師法門得五種福報

自古以來,人類就在追求著五福。所謂的五福是哪五種呢...

無盡的財富來自哪裡

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不足以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 福...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意...

大小乘有什麼區別

問: 請問師父大乘具體有哪些經典,小乘具體有哪些經...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第一篇 四大菩薩與阿羅漢 其一 中國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

生西勸持觀音聖號

生西勸持觀音聖號, 為什麼《印光法師文鈔》當中有這麼...

身上毛病多是不是「福力盡了」的表現

問: 弟子這段時間雖然也在聽聞佛法修行,但總感覺身心...

如何對佛法生起勝解心而不退轉

問: 聞思修當中,如何對佛法生起勝解心而不退轉?如何...

打坐的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

善修奉行十念法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為比丘們開示...

【視頻】《藥師經》天惠居士念誦

《藥師經》天惠居士念誦

【視頻】《藥師經》慧平法師讀誦

《藥師經》慧平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