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後秦三藏法師羅什譯

善臂菩薩會第二十六之二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行禪波羅蜜?菩薩若眼見色不取其相,或時眼根為外緣所牽,應正行守護不令隨緣,不留心於無明貪著世間,護持是戒;爾時具足得眼根戒。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覺觸、意知法,亦如是。是菩薩若行住坐臥,若說法若默然,終不遠離寂定之心,善護手足無有散亂,常懷慚愧善護口業,安詳直視,心常寂靜不憙戲笑,善御身口意業令其寂靜。若屏猥處及現露處,無有異心。於所須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心常知足,易養易滿易可使令。善行寂靜遠離憒閙,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心無有異,不高不下。命及非命亦無異心,無瞋無愛。等視冤家猶如赤子,於忍不忍心常平等。聖聲凡聲寂聲亂聲,亦復如是。憎愛色中心不高下,離染瞋恚愛不愛者,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是菩薩觀欲如骨璅,邪憶想故發起此心。觀欲如肉團,多怨憎故。觀欲如炬火,染著苦法遠離樂故。觀欲如樹上果,多人愛著故。觀欲如假借,不得自在故。觀欲如夢,念念滅故。觀欲如癰,於苦倒中生樂想故。觀欲如鈎,行諸惡法墮惡道故。觀欲如灰河,增益欲染不知足故。是故菩薩如是觀已,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初禪行。離覺觀,內淨信,心在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成二禪行。離喜行捨念正智一心,身行樂諸聖人能行能捨,成三禪行。捨苦樂意,先滅憂喜,行捨念淨,成四禪行。於一切眾生思惟樂想,成就無量無邊慈心。於眾生中思惟苦想,成就無量無邊悲心。於眾生中思惟喜想,成就無量無邊喜心。於眾生中捨苦樂想,成就無量無邊捨心。是菩薩不思惟色想,成就空處寂靜行。不思惟空想,成就識處寂靜行。不思惟識想,成就無所有處寂靜行。不思惟無所有處想,成就非有想非無想處寂靜行。是菩薩於入息出息,若隨若住,長時知長、短時知短,成就入息出息寂靜行。是菩薩思惟觀身不淨想,成就不淨寂靜行。是菩薩思惟無常想生老病過,成就無常想寂靜行。思惟食中起無量過患想,成就食不淨想寂靜行。於諸世界城邑聚落種種嚴飾中,思惟分別必歸壞敗想,成就世間不可樂寂靜行。是菩薩內有色想,外觀色少,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初勝處行。是菩薩內有色想,外觀色多,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二勝處行。是菩薩若死若燒,風吹日曝成為灰土,為水所漂,若碎滅磨滅,若斷三有,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第三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想外觀色多,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第四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青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五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想,外觀色赤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六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黃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七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白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八勝處行。是菩薩入是無量無邊地一切處,不念異相,成就初一切處行。是菩薩入無量無邊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識一切處,不念異相,成就十一切入處行。是菩薩入苦法時,心緣一切善根,所謂大慈大悲、攝持正法、不斷三寶、莊嚴佛身、清淨梵音、本昔誓願、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坐菩提樹、轉妙法輪、除斷一切眾生結使,其心所緣境界如是。是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入如是定都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是菩薩修行禪定,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若思惟若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於此禪定若無力能學,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應時時漸漸勤加精進遠離亂心,時時漸漸勤加精進學一心,令此一心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愁憂。』是菩薩發起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願求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善根禪定,欲令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發起無漏禪定、發起無學禪定,生無漏禪定、生無學禪定。菩薩摩訶薩行是禪定,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禪波羅蜜。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般若波羅蜜?善臂!若有聰明智慧之人,學已能持、聞已誦習,善學諸法甚深相義亦能分別,如所聞法,聞已思義。有如是等者,菩薩爾時則應親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乃至刀杖不應遠離。是菩薩因學問故、因了義故、因思義故、供養恭敬師和上故,乃至近死終不避難諸苦惱事,所謂飢渴寒熱、蚊虻毒螫、風吹日曝、諸惡觸等、罵詈誹謗。是菩薩於正法中起寶聚想,於說法者起寶藏想,於聽法者起難遭想,於問義者起慧命想,於多學者斷除無明起智慧想,於分別諸法起百千生生慧眼想。是菩薩聞是諸法,受持修學、廣分別已,知陰界入、四聖諦、十二因緣、三世三乘,得如是知。

「云何知界?知二界。有為界、無為界,是名二界。云何有為界?若法生住滅者,是名有為界。云何無為界?若法無生住滅,是名無為界。是名知有為、無為界。復次知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云何善界?若不貪共不貪、若不恚共不恚、若不癡共不癡,是名善界。云何不善界?若貪共貪、若瞋共瞋、若癡共癡,是名不善界。云何無記界?除善不善,若有餘法,是名無記界。復次知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云何欲界?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於此中欲染貪著,瞋恚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知欲界。云何色界?梵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果實天、少果天、廣果天、無量果天、無想天、無熱天、無惱天、善見天、好善見天、阿迦膩吒天。若於此中,色染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色界。云何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於此中,無色染污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無色界。是名三界。復次知四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為界,是名知四界。復次知六界,所謂欲界、恚界、害界、出界、不恚界、不害界,是名知六界。復次知六界,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是名六界。觀地大無常變壞,無堅無牢相,若無常即是苦,若是苦即無我。水火風空識大,無常變壞無堅牢相,若無常即苦,若苦即無我。是名知六界。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五陰。所謂色陰、受想行識陰。色如水沫,即是生滅不得久住。受如水泡,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想如野馬,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行如芭蕉,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識如幻化,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陰。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內入。所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名內六入。眼入即是苦法老法死法、空無我無我所、熾然三毒。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能熾然諸苦惱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熾然三毒乃至諸苦。是名知內六入。復次知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名外六入,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是名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外入,不堅牢性、無所依止、亦無勢力,一切無常,如實非不如實,如幻如化。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亦如是,是名知外六入。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四聖諦。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是名四聖諦。云何苦聖諦?若五陰、六界、內六入、外六入,是名苦。此苦無常,喻如怨賊,如癰如箭、如獄閉系、如器壞敗,是不自在即是無我。得如是知已,是名知苦聖諦。云何集聖諦?所謂貪恚癡慢我慢專取於我,決定計我常住不壞。我即是色、我異於色。我即是想、我異於想。我是想非想、我異想非想。我即是陰、我異於陰。我中有陰、陰中有我。我即是界入、我異界入。我中有界入、界入中有我。我即是受、我異於受。我即是知、我異於知。我是無受、我異無受。我是色少、我異色少。我是色多、我異色多。我是常、我是無常。我是常無常、我是非常非無常。我是有邊、我是無邊、我是有邊無邊、我是非有邊非無邊。死後如去、死後不如去、死後亦如去亦不如去、死後非如去非不如去。命即是身、身即是命。此眾生從何處來、去至何處?此諸眾生即是斷滅非有相續,自作自受、他作他受。計有我者即有我所,有我所者即是有我。如是攝取我見身見,若結若使、若我我所。我受貪恚癡本,若總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業、若色無色界業,是名集聖諦。云何滅聖諦?若貪恚癡盡、我我所盡、受取有盡,是名滅聖諦。云何道聖諦?若見苦集盡,思惟一切有為過患,見涅槃寂靜,所作已辦,住如是法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道聖諦。如是知四聖諦,是菩薩分別思惟四聖諦時,見有為法是苦、是無常、是空、是無我。見無為法能為覆護、是捨是依,雖作是觀不證涅槃。如是知四聖諦。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名十二因緣。若不知不見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名無明。若有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系、色無色界系,是名行。若有心意識,是名識。若有受想思觸思惟,是名名。若有四大、四大所造色,從歌羅羅乃至化生,若作色、非作色,是名色。名色合故名名色。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若眼緣色生眼識,三法和合故生觸,是名觸。若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名受。若有愛染,是名愛。若有愛見戒取,是名取。若有色受想行識,是名有。若此有發起,是名生。若此有衰變,是名老。若此有滅壞,是名死。菩薩如是分別思惟十二因緣,見聞覺知地非是我不生愛著,我非地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水火風空識亦如是。見聞覺知涅槃非我不生愛著,我非涅槃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三解脫門,廣修學見諸法空、無相、無作。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寂滅樂,精勤修學廣分別已,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菩薩雖觀十二因緣起滅而不證於滅。菩薩如是知十二因緣。

「是菩薩聞是法已,一心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是菩薩念過去世諸不善根,輕毀可惡背捨離之。未來不善根,當受不善果報,不喜不愛不可適意。現在不善根,當令不起。是菩薩能攝護身口意業及六情根,常起善業無有中間。於過去善根,是菩薩菩提心,專念菩提、悕望菩提、欲得菩提,以深重愛樂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未來世現在世亦如是,常不離是心,終不懈怠失念放逸。若過去世陰界入等,即是滅盡、不實不在、無我無我所。若未來世陰界入等,是未生未起,無我無我所。若現在陰界入,是念念不住。何以故?世法無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滅,是生住滅亦復不住。如生住滅中有內外陰界入,是內外陰界入亦有生住滅。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若過去世滅盡、不實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來世未生未起,非我非我所。若現在念念不住,是非我非我所。若見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實智慧者。不見我我所、是我我所,是即於諸有行無我無我所,行離欲想、行斷想行滅想,雖作是行不證涅槃。是名知三世。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乘。所謂天乘、梵乘、聖乘。云何天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名天乘。云何梵乘?慈悲喜捨是名梵乘。云何聖乘?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聖乘。是菩薩時時修集天乘梵乘聖乘,教化眾生令住三乘,是時自身不證解脫,是名知三乘。復次知三乘,所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云何聲聞乘?軟根解脫,於一念中離三有窟宅,樂欲出世欲得涅槃見寂滅處,勤加精進如救頭然。若其未解四聖諦者,欲以智箭射四諦的,欲證欲解以深欲精進,是名聲聞乘。云何辟支佛乘?中根解脫,欲得寂靜獨在一處,而自利益入寂靜定,方便分別十二因緣,欲得緣覺道、欲證緣覺,是名緣覺乘。云何大乘?上根解脫,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六波羅蜜,欲利益一切世界,欲斷一切眾生苦惱,於一切世界五欲樂中心尚輕賤,何況世間無量諸苦。欲令眾生持無上戒,欲得聞見大乘經典,受持修學思惟分別,讀誦令利,勤加精進。若有菩薩修四攝法應往親近,欲令眾生攝真智慧安住四攝。常欲得聞諸深法要,受持分別。欲令一切入於禪定,自捨己樂利益眾生,欲以自力隨他所樂令住三乘。雖作是化,常自安住無上道中,不壞不動心如金剛。常願欲得無上菩提,願求菩提是名大乘。是名知三乘。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方便。於佛法僧五體投地以此為業,於其所作願無上道。如是歸依發菩提心,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飲食洗浴,於此事中更無餘心,但願無上菩提,常作如是廣博修學。是菩薩若始入定、若入定已,常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欲於世界中尊,欲調伏一切眾生,欲於一切眾生中無能勝者,欲得最勝,欲教誡一切眾生,欲令一切眾生得寂滅,欲於一切法得成正覺。具學是菩薩若一切所作善根,願一切眾生無有恐怖,出三惡道滅無量苦,斷諸煩惱。令現在未來欲得緣覺乘者,願令具足。現在未來欲得大乘者,願令具足。願請一切世間所有現在未來諸佛世尊,住世一劫說法,令聖人眾隨佛在世而得和合。是菩薩如是思惟:『若在在處處,所有眾生所修善根,若欲生人中天上、若住聲聞乘、若住辟支佛乘,若愛語佈施利益同事,願令具足。』是菩薩以是法故,於三時中讀誦通利思惟此法。所謂我今歸依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佛法僧菩薩,頭面禮敬。諸佛威德無能勝者,其相甚妙。菩薩常應作如是念諸佛法僧,願令世間在在處處無有空處,所在方面常有諸佛,令我勸請留住一劫,說微妙法、呵責諸惡。若已作若今作,我今已得離一切惡,乃至一念中間,當願以一切善根令諸眾生壽命無量,住於一切諸善法中。如諸菩薩速轉法輪,令諸聖人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願令佛法常住於世利益眾生。生五道者悉得善根乃至敬禮諸佛。常住是願。是諸菩薩所有善願,令他眾生及其己身得妙威德善妙威德。若未來現在一切世間佛法僧寶,令住一劫無諸留難。及諸菩薩寶速令具足六波羅蜜,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留難。欲令一切眾生斷除苦惱怖畏、行於喜樂,斷一切不善根、成就一切善根,隨如所願成就三乘,速疾成就諸波羅蜜,壽命無量而得解脫成無上道。乃至敬禮諸佛,常作是願。是菩薩欲令一切眾生斷諸苦惱,若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乃至法身,願我以身奉施彼佛,欲令一切眾生得度成無上道,在所生處信敬三寶。以天香花奉養恆河沙等諸佛世尊,亦供養法僧及諸菩薩,令所奉寶如須彌山。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若有所須,七寶房舍、衣服飲食、醫藥臥具,悉當給與令無所乏。若有樂於忍辱精進持戒者,我當隨其所樂而為解說使成就勝法,令三寶具足修六波羅蜜疾成佛道。離諸惡法,善行實義身口意業,不退菩提樂於菩提,在在處處見佛菩薩常學善根,安止眾生於善法中。是菩薩自知及他所有善根,趣向智慧、思惟智慧,願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薩趣向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薩如是智慧,若無力能學,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於無明。我今復當倍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此智慧,令此智慧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生於憂愁。』如是菩薩發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心,是菩薩無量無邊善智慧。何以故?此慧於餘善慧中最勝第一,令一切世間眾生,發起無量智慧、發起無學智慧,生無漏智慧、生無學智慧。善臂!如是菩薩行此智慧,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般若波羅蜜。」

佛說是經已,善臂菩薩歡喜讚言:「善哉善哉!」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上篇:大寶積經

下篇:大方廣三戒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佛說戒德香經

佛說戒德香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妙法聖念處經

妙法聖念處經卷第一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佛說長者音悅經

佛說長者音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佛教詞典】十四過類

因明用語。系古因明之鼻祖足目仙人所類聚十四種似能破...

【佛教詞典】有分無滿人

指菩薩修行階位中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五...

兩鬼爭尸的故事

優波鞠多尊者,有一天,有一個人,有個年輕人,要拜他...

修行這條路沒人能夠代替我們走

印度北方有一個叫做舍衛城的都市,佛陀有一個供大眾內...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生氣了怎麼辦

一、生氣是怎回事 我們每個人當事情能順自己的心意時...

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持戒對修行很重要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

堅固的妄想一定會破壞你的佛號

我們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很少人會自我反省,這...

大安法師:水火二河白道喻詳解

善導大師舉出了一個水火二河白道喻,這個白道喻非常重...

為什麼凡夫往生極樂世界後能證得不退轉

【原文】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

海神請法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有五百位商人,為即將展開的航行尋...

印祖開示念佛方法

【知汝不知淨土宗旨,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

說話的二十二戒

1、戒多言: 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輕言:...

大安法師:怎樣才算真用心念

問: 怎樣才算真用心念?標準方法怎麼樣?有雜念就算...

【視頻】《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視頻】《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

《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