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後秦三藏法師羅什譯

善臂菩薩會第二十六之二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行禪波羅蜜?菩薩若眼見色不取其相,或時眼根為外緣所牽,應正行守護不令隨緣,不留心於無明貪著世間,護持是戒;爾時具足得眼根戒。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覺觸、意知法,亦如是。是菩薩若行住坐臥,若說法若默然,終不遠離寂定之心,善護手足無有散亂,常懷慚愧善護口業,安詳直視,心常寂靜不憙戲笑,善御身口意業令其寂靜。若屏猥處及現露處,無有異心。於所須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心常知足,易養易滿易可使令。善行寂靜遠離憒閙,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心無有異,不高不下。命及非命亦無異心,無瞋無愛。等視冤家猶如赤子,於忍不忍心常平等。聖聲凡聲寂聲亂聲,亦復如是。憎愛色中心不高下,離染瞋恚愛不愛者,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是菩薩觀欲如骨璅,邪憶想故發起此心。觀欲如肉團,多怨憎故。觀欲如炬火,染著苦法遠離樂故。觀欲如樹上果,多人愛著故。觀欲如假借,不得自在故。觀欲如夢,念念滅故。觀欲如癰,於苦倒中生樂想故。觀欲如鈎,行諸惡法墮惡道故。觀欲如灰河,增益欲染不知足故。是故菩薩如是觀已,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初禪行。離覺觀,內淨信,心在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成二禪行。離喜行舍念正智一心,身行樂諸聖人能行能舍,成三禪行。舍苦樂意,先滅憂喜,行舍念淨,成四禪行。於一切眾生思惟樂想,成就無量無邊慈心。於眾生中思惟苦想,成就無量無邊悲心。於眾生中思惟喜想,成就無量無邊喜心。於眾生中舍苦樂想,成就無量無邊舍心。是菩薩不思惟色想,成就空處寂靜行。不思惟空想,成就識處寂靜行。不思惟識想,成就無所有處寂靜行。不思惟無所有處想,成就非有想非無想處寂靜行。是菩薩於入息出息,若隨若住,長時知長、短時知短,成就入息出息寂靜行。是菩薩思惟觀身不淨想,成就不淨寂靜行。是菩薩思惟無常想生老病過,成就無常想寂靜行。思惟食中起無量過患想,成就食不淨想寂靜行。於諸世界城邑聚落種種嚴飾中,思惟分別必歸壞敗想,成就世間不可樂寂靜行。是菩薩內有色想,外觀色少,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初勝處行。是菩薩內有色想,外觀色多,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二勝處行。是菩薩若死若燒,風吹日曝成為灰土,為水所漂,若碎滅磨滅,若斷三有,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第三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想外觀色多,若好若丑取其相貌,成就第四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青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五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想,外觀色赤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六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黃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七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白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八勝處行。是菩薩入是無量無邊地一切處,不念異相,成就初一切處行。是菩薩入無量無邊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識一切處,不念異相,成就十一切入處行。是菩薩入苦法時,心緣一切善根,所謂大慈大悲、攝持正法、不斷三寶、莊嚴佛身、清淨梵音、本昔誓願、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坐菩提樹、轉妙法輪、除斷一切眾生結使,其心所緣境界如是。是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入如是定都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是菩薩修行禪定,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若思惟若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於此禪定若無力能學,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應時時漸漸勤加精進遠離亂心,時時漸漸勤加精進學一心,令此一心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愁憂。』是菩薩發起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願求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善根禪定,欲令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發起無漏禪定、發起無學禪定,生無漏禪定、生無學禪定。菩薩摩訶薩行是禪定,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禪波羅蜜。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般若波羅蜜?善臂!若有聰明智慧之人,學已能持、聞已誦習,善學諸法甚深相義亦能分別,如所聞法,聞已思義。有如是等者,菩薩爾時則應親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乃至刀杖不應遠離。是菩薩因學問故、因了義故、因思義故、供養恭敬師和上故,乃至近死終不避難諸苦惱事,所謂飢渴寒熱、蚊虻毒螫、風吹日曝、諸惡觸等、罵詈誹謗。是菩薩於正法中起寶聚想,於說法者起寶藏想,於聽法者起難遭想,於問義者起慧命想,於多學者斷除無明起智慧想,於分別諸法起百千生生慧眼想。是菩薩聞是諸法,受持修學、廣分別已,知陰界入、四聖諦、十二因緣、三世三乘,得如是知。

「云何知界?知二界。有為界、無為界,是名二界。云何有為界?若法生住滅者,是名有為界。云何無為界?若法無生住滅,是名無為界。是名知有為、無為界。復次知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云何善界?若不貪共不貪、若不恚共不恚、若不癡共不癡,是名善界。云何不善界?若貪共貪、若瞋共瞋、若癡共癡,是名不善界。云何無記界?除善不善,若有餘法,是名無記界。復次知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云何欲界?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於此中欲染貪著,瞋恚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知欲界。云何色界?梵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果實天、少果天、廣果天、無量果天、無想天、無熱天、無惱天、善見天、好善見天、阿迦膩吒天。若於此中,色染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色界。云何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於此中,無色染污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無色界。是名三界。復次知四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為界,是名知四界。復次知六界,所謂欲界、恚界、害界、出界、不恚界、不害界,是名知六界。復次知六界,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是名六界。觀地大無常變壞,無堅無牢相,若無常即是苦,若是苦即無我。水火風空識大,無常變壞無堅牢相,若無常即苦,若苦即無我。是名知六界。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五陰。所謂色陰、受想行識陰。色如水沫,即是生滅不得久住。受如水泡,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想如野馬,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行如芭蕉,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識如幻化,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陰。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內入。所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名內六入。眼入即是苦法老法死法、空無我無我所、熾然三毒。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能熾然諸苦惱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熾然三毒乃至諸苦。是名知內六入。復次知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名外六入,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是名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外入,不堅牢性、無所依止、亦無勢力,一切無常,如實非不如實,如幻如化。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亦如是,是名知外六入。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四聖諦。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是名四聖諦。云何苦聖諦?若五陰、六界、內六入、外六入,是名苦。此苦無常,喻如怨賊,如癰如箭、如獄閉系、如器壞敗,是不自在即是無我。得如是知已,是名知苦聖諦。云何集聖諦?所謂貪恚癡慢我慢專取於我,決定計我常住不壞。我即是色、我異於色。我即是想、我異於想。我是想非想、我異想非想。我即是陰、我異於陰。我中有陰、陰中有我。我即是界入、我異界入。我中有界入、界入中有我。我即是受、我異於受。我即是知、我異於知。我是無受、我異無受。我是色少、我異色少。我是色多、我異色多。我是常、我是無常。我是常無常、我是非常非無常。我是有邊、我是無邊、我是有邊無邊、我是非有邊非無邊。死後如去、死後不如去、死後亦如去亦不如去、死後非如去非不如去。命即是身、身即是命。此眾生從何處來、去至何處?此諸眾生即是斷滅非有相續,自作自受、他作他受。計有我者即有我所,有我所者即是有我。如是攝取我見身見,若結若使、若我我所。我受貪恚癡本,若總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業、若色無色界業,是名集聖諦。云何滅聖諦?若貪恚癡盡、我我所盡、受取有盡,是名滅聖諦。云何道聖諦?若見苦集盡,思惟一切有為過患,見涅槃寂靜,所作已辦,住如是法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道聖諦。如是知四聖諦,是菩薩分別思惟四聖諦時,見有為法是苦、是無常、是空、是無我。見無為法能為覆護、是舍是依,雖作是觀不證涅槃。如是知四聖諦。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名十二因緣。若不知不見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名無明。若有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系、色無色界系,是名行。若有心意識,是名識。若有受想思觸思惟,是名名。若有四大、四大所造色,從歌羅羅乃至化生,若作色、非作色,是名色。名色合故名名色。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若眼緣色生眼識,三法和合故生觸,是名觸。若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名受。若有愛染,是名愛。若有愛見戒取,是名取。若有色受想行識,是名有。若此有發起,是名生。若此有衰變,是名老。若此有滅壞,是名死。菩薩如是分別思惟十二因緣,見聞覺知地非是我不生愛著,我非地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水火風空識亦如是。見聞覺知涅槃非我不生愛著,我非涅槃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三解脫門,廣修學見諸法空、無相、無作。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寂滅樂,精勤修學廣分別已,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菩薩雖觀十二因緣起滅而不證於滅。菩薩如是知十二因緣。

「是菩薩聞是法已,一心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是菩薩念過去世諸不善根,輕毀可惡背舍離之。未來不善根,當受不善果報,不喜不愛不可適意。現在不善根,當令不起。是菩薩能攝護身口意業及六情根,常起善業無有中間。於過去善根,是菩薩菩提心,專念菩提、悕望菩提、欲得菩提,以深重愛樂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未來世現在世亦如是,常不離是心,終不懈怠失念放逸。若過去世陰界入等,即是滅盡、不實不在、無我無我所。若未來世陰界入等,是未生未起,無我無我所。若現在陰界入,是念念不住。何以故?世法無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滅,是生住滅亦復不住。如生住滅中有內外陰界入,是內外陰界入亦有生住滅。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若過去世滅盡、不實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來世未生未起,非我非我所。若現在念念不住,是非我非我所。若見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實智慧者。不見我我所、是我我所,是即於諸有行無我無我所,行離欲想、行斷想行滅想,雖作是行不證涅槃。是名知三世。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乘。所謂天乘、梵乘、聖乘。云何天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名天乘。云何梵乘?慈悲喜舍是名梵乘。云何聖乘?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聖乘。是菩薩時時修集天乘梵乘聖乘,教化眾生令住三乘,是時自身不證解脫,是名知三乘。復次知三乘,所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云何聲聞乘?軟根解脫,於一念中離三有窟宅,樂欲出世欲得涅槃見寂滅處,勤加精進如救頭然。若其未解四聖諦者,欲以智箭射四諦的,欲證欲解以深欲精進,是名聲聞乘。云何辟支佛乘?中根解脫,欲得寂靜獨在一處,而自利益入寂靜定,方便分別十二因緣,欲得緣覺道、欲證緣覺,是名緣覺乘。云何大乘?上根解脫,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六波羅蜜,欲利益一切世界,欲斷一切眾生苦惱,於一切世界五欲樂中心尚輕賤,何況世間無量諸苦。欲令眾生持無上戒,欲得聞見大乘經典,受持修學思惟分別,讀誦令利,勤加精進。若有菩薩修四攝法應往親近,欲令眾生攝真智慧安住四攝。常欲得聞諸深法要,受持分別。欲令一切入於禪定,自舍己樂利益眾生,欲以自力隨他所樂令住三乘。雖作是化,常自安住無上道中,不壞不動心如金剛。常願欲得無上菩提,願求菩提是名大乘。是名知三乘。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方便。於佛法僧五體投地以此為業,於其所作願無上道。如是歸依發菩提心,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飲食洗浴,於此事中更無餘心,但願無上菩提,常作如是廣博修學。是菩薩若始入定、若入定已,常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欲於世界中尊,欲調伏一切眾生,欲於一切眾生中無能勝者,欲得最勝,欲教誡一切眾生,欲令一切眾生得寂滅,欲於一切法得成正覺。具學是菩薩若一切所作善根,願一切眾生無有恐怖,出三惡道滅無量苦,斷諸煩惱。令現在未來欲得緣覺乘者,願令具足。現在未來欲得大乘者,願令具足。願請一切世間所有現在未來諸佛世尊,住世一劫說法,令聖人眾隨佛在世而得和合。是菩薩如是思惟:『若在在處處,所有眾生所修善根,若欲生人中天上、若住聲聞乘、若住辟支佛乘,若愛語佈施利益同事,願令具足。』是菩薩以是法故,於三時中讀誦通利思惟此法。所謂我今歸依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佛法僧菩薩,頭面禮敬。諸佛威德無能勝者,其相甚妙。菩薩常應作如是念諸佛法僧,願令世間在在處處無有空處,所在方面常有諸佛,令我勸請留住一劫,說微妙法、呵責諸惡。若已作若今作,我今已得離一切惡,乃至一念中間,當願以一切善根令諸眾生壽命無量,住於一切諸善法中。如諸菩薩速轉法輪,令諸聖人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願令佛法常住於世利益眾生。生五道者悉得善根乃至敬禮諸佛。常住是願。是諸菩薩所有善願,令他眾生及其己身得妙威德善妙威德。若未來現在一切世間佛法僧寶,令住一劫無諸留難。及諸菩薩寶速令具足六波羅蜜,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留難。欲令一切眾生斷除苦惱怖畏、行於喜樂,斷一切不善根、成就一切善根,隨如所願成就三乘,速疾成就諸波羅蜜,壽命無量而得解脫成無上道。乃至敬禮諸佛,常作是願。是菩薩欲令一切眾生斷諸苦惱,若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乃至法身,願我以身奉施彼佛,欲令一切眾生得度成無上道,在所生處信敬三寶。以天香花奉養恆河沙等諸佛世尊,亦供養法僧及諸菩薩,令所奉寶如須彌山。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若有所須,七寶房舍、衣服飲食、醫藥臥具,悉當給與令無所乏。若有樂於忍辱精進持戒者,我當隨其所樂而為解說使成就勝法,令三寶具足修六波羅蜜疾成佛道。離諸惡法,善行實義身口意業,不退菩提樂於菩提,在在處處見佛菩薩常學善根,安止眾生於善法中。是菩薩自知及他所有善根,趣向智慧、思惟智慧,願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薩趣向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薩如是智慧,若無力能學,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於無明。我今復當倍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此智慧,令此智慧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生於憂愁。』如是菩薩發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心,是菩薩無量無邊善智慧。何以故?此慧於餘善慧中最勝第一,令一切世間眾生,發起無量智慧、發起無學智慧,生無漏智慧、生無學智慧。善臂!如是菩薩行此智慧,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般若波羅蜜。」

佛說是經已,善臂菩薩歡喜讚言:「善哉善哉!」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上篇:大寶積經

下篇:大方廣三戒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太子刷護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 如是我...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

佛說鸚鵡經

佛說鸚鵡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甚希有經

甚希有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 古吳藕益 釋 智旭 著 經題七...

佛說法華三昧經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

【註音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佛教詞典】伽耶迦葉

梵名 Gayā-kā?yapa。又作誐耶迦葉、迦夷迦葉、竭夷迦...

【佛教詞典】無得不思議

【無得不思議】 p1073 成唯識論九卷十二頁云:此無分別...

轉劫濁成淨土,莫過於放生

一方面,佛教認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眾生平等,我們不...

阿彌陀佛涅槃後將去哪裡

問: 未來際觀音菩薩接阿彌陀佛的班,阿彌陀佛將去哪...

淨土行人如何對待兒女婚嫁問題

【原文】 今之兒女婚嫁,一本於自主,只可隨他去。否...

佛的幾個問題

一個人被情傷,決定遠走天涯。他來到佛前訴數苦惱,痛...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講看破、放下、念佛。因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念佛有何竅門

弟子:閉關時,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說...

在家居士可以批評出家人的過失嗎

我們首先應當承認,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來,根...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

中國人的四大傳統智慧

1、大道至簡 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

愚人與智者之區別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

不孝的人都很窮困

百善孝為先 我認識一位學佛醫生,在臨床幹了一輩子,剛...

聖嚴法師《聞聲救難,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宛然是與娑婆有情,別具深刻因緣的菩薩。人...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東林寺木魚唱誦

《佛說無量壽經》東林寺木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