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輪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時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號離垢光。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亦以普明三昧,彌勒菩薩導眾大士普顯三昧。

於是賢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發心往詣文殊師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頃,見佛神室則前進矣。覩十萬蓮華不可稱計圍繞佛屋,又復遙聞大音樂聲若干種響。其大蓮華自然衍光,遍照祇樹,悉周舍衛靡不見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巍。

時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師利,不自覺耳處於其室。住文殊師利前,覩加趺坐澹然而定。時舍利弗即為彈指永不寤矣,聲發洪音亦不興也,又一心觀文殊師利現大變化,感動如此。自察其身在於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師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將以神足起踴於空亦復礙矣,盡現神力不得游騰。又見己身與文殊師利及其室宇自然東行。時舍利弗立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視之無厭。

爾時,東方度是佛土恆沙等剎,其世界名不退轉音,佛號最選光明蓮華開剖。賢者舍利弗從文殊師利見彼聖尊,一切毛孔悉出蓮華,又其蓮華各週四十萬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彼諸蓮華有十萬數妙寶為莖,及以金剛紫磨黃金師子之座,一切菩薩皆坐其上。

於無上正真之道不退轉,以得總持五通自樂成就法忍,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齊生蓮華清淨無瑕,其色百千不可稱數,青琉璃莖姝妙交絡,上好栴檀珍寶為座,殊異珠鈴垂布四面。彼座獨空,文殊師利即處於上,與其蓮華師子之座踴變上至三十三天尋還詣佛。稽首作禮,繞佛三匝,還坐蓮華,彼世尊前叉手自歸。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問文殊師利:「仁者!何來枉至此土?」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世尊!從忍界來。」

爾時,彼佛侍者——號柔音軟響菩薩大士,志於無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轉——則蓮華上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問彼佛曰:「其斯忍土離是幾何?」

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恆沙等剎有忍世界,是文殊師利從彼土來。」

柔音軟響菩薩又問佛言:「其忍世界佛號云何?今現在乎?」

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講法。」

又問佛言:「其佛大聖云何現法?」

佛言:「開三道教。」

侍者又問:「何謂為三?」

「聲聞、緣覺及弘佛道,釋迦文佛說法如此,是三道教。」

侍者又問:「諸佛世尊說經、開化不普等乎?」

佛言:「悉等。」

柔音軟響又問佛言:「何謂為等?」

世尊告曰:「講不退轉,此謂平等。」

又問:「何故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宣三道教?」

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剛強難化,心劣意弱,難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諸佛世尊善權方便而為說法。能仁如來興五濁世,以斯善權隨時之義而濟度之。」

又復問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講法所化勤勞之難,乃如是乎?」

佛言:「實然,有勤危患。」

侍者復問:「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

佛言:「且止,無得說此。宜當捨之,自改悔過。」

又問:「何故改往修來?而忍世界講法甚難,以故吾等不願彼土。」

世尊答曰:「諸賢莫念,重說此辭,當自改過。所以者何?於是佛土修二十億那術百千劫殖眾德本,不如忍界從明至食為人講說度無極法,開化愚冥歸命三寶、令受五戒。釋於聲聞、緣覺之道,是菩薩大士甚難於彼,何況誨之使為沙門,捐俗近道以法將護,勸助導示善法之義,或復昌顯立之大道,此為菩薩大士難及之教。所以者何?其忍世界多有患難。」

又問:「何患?」

世尊答曰:「柔音軟響!使賢者身壽於那術億百千劫聞受無數諸佛國土本命極長,不可窮究,共計忍界懷淫、怒、癡無量惡法而不可盡。今吾口說彼人罪福因緣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別,其忍世界瑕穢之垢,未央可竟。」

爾時,柔音軟響菩薩大士三反揚聲而嘆頌曰:

「妙哉能仁如來!最慈師子人中之王!道德巍巍無所罣礙,念世尊明肅然恭敬。因本功德其意之願,而為眾生乃忍勞謙講說道義,除淫、怒、癡無量蹇法,教發聲聞、緣覺之心,開化以漸使逮佛聖。顯道深慧用一切故,游眾德本,志無榮冀。」

諸菩薩等取七寶華——其色光耀,無數百千,清淨無埃;又無量葉生金剛莖,其華之藕上猶交露,微妙栴檀眾寶合成,瓔珞分佈而為莊嚴——心達眼明宿之本德,所發興化現雅聖行,猶如幻化,欣悅盛意,踴在虛空,手執此華,遙向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顧彼忍界一心散華,如雨寶蓋、繒綵、幢幡,秉志供養能仁如來。已散眾香,而燒栴檀、雜香、擣香,自於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應時讚曰:「南無能仁佛、等正覺及彼忍界菩薩大士!無極德鎧志於精進,意無慢恣德備巍巍。其心究竟極尊聖妙,奉於正法。以法為力慈愍眾生,而奮大光等習一乘。」異口同音俱共嘆曰:「願欲奉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及諸菩薩,佛之教訓令不斷絕。」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聞諸菩薩歌頌之聲,察其心源為諸菩薩大士衍以佛法,分別要義令心悅豫。告菩薩言:「諸族姓子!汝等寧覩能仁無著正覺及忍世界諸菩薩學人民之處,修彼佛教順化眾生,欲度危厄,志懷慈愍。於深妙法未嘗恐懼,不以為難;未嘗謗訕,殖眾德本。心無所著不望想報,奉於六度無極之行。菩薩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來宿之本願,遵奉正法,以道為力,覺諸佛行。」

菩薩答曰:「唯然,世尊!承佛聖旨普悉見矣。又去來現在諸佛之慈恩也,永無疑網。」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告柔音軟響菩薩:「汝等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忍界,奉修訓誨使心[火*霍]然。」

柔音軟響菩薩白文殊師利:「吾等欲詣能仁如來觀忍世界,承仁聖慧令願得果。」

文殊答曰:「快哉行矣。眾族姓子!諸佛世尊難見、難遇。所以者何?億世時有。當共僉然供養奉事。所以出世於十方界,矜愍眾生,化入大道,令逮覺慧,當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供順、修禮諸佛世尊,諮問經典,令十方人獲致上慶。」

菩薩答曰:「令吾等身與尊者俱,奉見諸佛歸命啟受,習學聖智慈化群黎。」

於是,文殊師利稽首禮彼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繞其三匝。與諸菩薩恭肅敬意,及舍利弗——聞佛說法、受其教,命視佛無厭,觀身五事若如幻——各以華香、栴檀、雜香、擣香、繒綵、幢幡以供養佛,蒙佛本德心堅意固,遵奉三寶,欲度眾生奉侍佛焉。

說此適竟,如申臂頃忽然不現,則至東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皆聽諸佛等衍是經,講不退轉方等無垢清淨之明。彼諸佛土悉無女人,亦無聲聞、緣覺佛教,一切佛土德義悉等鮮潔之命,猶如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佛土等無差特。菩薩道場充滿佛國,彼諸世尊蓮花皆同出其臍中。

文殊師利普如座上感動變化,威儀如一,供養諸佛——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方、下方——時於十方各如恆沙諸佛之土,文殊師利悉現其前,無不週遍。

彼諸如來盡悉講是不退轉輪方等無瑕。一切侍者恭敬肅肅,志存大道,在蓮華上長跪叉手,自問其佛:「能仁如來何故興此三道之教?」悉欲往詣能仁如來,諮啟法化,從文殊師利求恩見濟。十方亦告諸菩薩曰:「汝等侍衛文殊師利,俱至能仁如來佛土。」

於是,忍界閻浮提處——夜尚未明——賢者阿難時見光明從軒窓入,即從臥起欲出精舍。覩其祇洹光耀如晝,仰觀虛空亦不見月。察其祇樹但覩其水,青青如璧柔軟且清,了不復見樹木房室。心自念言:「今日旦當講大深法,以故先現此之瑞應。」

於時阿難舉足入水,水不著足,無所濕溺,欣然大悅。往詣神室欲見世尊,見千萬蓮華繞佛神室,又聞洪音作若干伎。蓮華出光照於祇洹及舍衛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達。志懷欣豫,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作禮,自歸於佛。

明星出時,夜以向曉,諸大蓮華繞佛室者,大蓮華入於祇洹正住於中。阿難心念:「今吾宜往為佛施座,此則說法本之瑞應。」適布座竟,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方佛土各十恆沙亦復如是,大意咸達莫不驚欣。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普遍佛國,自然生樹,枝葉華實亦以茂盛。

諸比丘眾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見祇樹園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住精舍戶惟見大光。各心念言:「今日當說大微妙法,以故先現此之變應。」

彼時世尊能仁大聖從三昧興,出其神室,就師子座。佛身適坐,應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身奮大光,色色各異不可稱計,於彼黎民莫不覩焉。

於是,文殊師利周於十方,與眾菩薩游諸佛土普供養遍。是大菩薩導眾大士,神足示現,不可思議救利萌類,持順佛法教化度脫,隨眾所樂而以開導,為十方人各說法竟。文殊師利見能仁如來坐師子床,諸菩薩俱於祇樹園從地踴出,與無央數億億百千那術兆姟一切菩薩,繞佛世尊無量之匝。各化蓮華不可稱計,有十萬葉,其色各異,以供養佛,是諸蓮華布佛境界無空缺處。

又此菩薩散栴檀香、雜香、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國土,皆興美香。佈施、遵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無極菩薩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經義修行之香,是輩眾香盡衍大光。其明週遍十方佛前,勇勐意強承佛威化,供養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過大精進勤修正道,其心堅固莫能踰者,歸命如來。

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一切眾生莊嚴如意摩尼,現眾寶樹八品行行。有名寶樹邊竪幡,交露珠帳紫磨黃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講堂樓閣,天窓軒牖刻鏤籠疏。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蓮華,青、紅、黃、白葉皆明珠,無不週遍。地出甘露,有八味水。欲悅眾生示現大道,發菩薩意之所當行,故為一切垂哀變化。

文殊師利承佛聖旨,順己道力,能仁如來本之所願,故以此變開化眾生。柔音軟響菩薩等俱多所勸助,不可思議無心不心,善心思唱導被大德鎧,順其精進身行高德,昔心所志莊嚴虛空,一切畢竟皆住佛前。

於是,世尊游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大士之等,使有床座。應時自然十萬蓮華從佛身出,光色無數不可稱限,百千顯耀而獨照明。以寶為莖,珍寶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雜香師子之座。是諸菩薩大士之眾皆坐其上,處於虛空。

時能仁佛臍中有光——號曰金剛,又名救濟眾生之類——而放此明,億百千蓮華光曜各異,無能計量。蓮華光明,清淨微妙,紫磨金色。交露之帳甚香鮮潔,顯照十方無所罣礙。此蓮華中自然化出億千蓮華。一切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類,訓誨眾生起度脫門,及言教聲空無思想,不願之法無有邪行,不起不滅三世等空。其目清淨自然軌跡,化出億千名寶蓮華。

文殊師利安詳雅步,其心寂然則坐其上,不著佛身、佛體無想。心念:「世尊覺了一切,所志三昧號踰金剛。而學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法,則行越空無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見文殊師利及十方佛國菩薩大士坐訖悉定,修諸佛法,供養過去無數大聖。

文殊師利所見攝持心不怯弱,順佛道行處師子座。

時佛則告賢者阿難:「汝去遍令舍衛祇樹園中內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樂三寶佛眾僧,殖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來集,今當說法。」

阿難受教,遍行宣命。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會不能自致。」

時阿難問:「何所妨礙?」

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軟且清。不見樹木、屋室悉沒,惟見大光。以此之故不能自致。」於是阿難具以啟佛。

佛告阿難:「此比丘等閉隔不解,都無有水橫造水想。如此比丘無水謂有,不但齊是心意不開,無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反謂有矣。不持信謂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獲矣,道跡、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復然矣,不成聲聞心念辦矣,不了緣覺心想致矣。汝復更往,重告來會。」

阿難受勅,一一令語如世尊教。還白佛言:「今四部眾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學菩薩大士——被無極鎧,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四部弟子、人與非人——或在天上、或處世間,皆以奉敬過去諸佛,志於大乘學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菩薩大士被巨德鎧,求利法義,精進不廢,悉使來會聽深妙法。」

目連受教承佛聖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頃,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甞法,當共普聽。」尋以神足還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里;諸天龍神住於虛空,五十萬里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諸天龍神填於虛空,悉共一心叉手禮佛。皆觀如來威神之變,光耀暐曄靡不通達。眾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七寶蓮華從地踴出。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如大高車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瓔珞、眾珍為幢,向於八方欲濟八難。一切眾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犍沓惒等,人與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顏。

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在蓮華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聖德,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眾、諸天龍神咸皆渴仰,願佛讚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無央數千,懷篤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何故如來光於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吾於後夜寤起出屋,詣文殊師利。覩世尊室則欲進前,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出大光明照於祇樹舍衛國城及三千大千剎土,聞洪法音伎樂之聲。惟佛解說此何感應?」

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文殊師利俱共分別是之本瑞。」

阿難白佛:「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牕入寤,從坐起出見祇洹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不見樹木及與精舍,但見大光。此何感應?」

佛言:「今文殊師利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  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勐,  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  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勐,  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  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勐,  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  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  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諮嗟,  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  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勐,  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  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  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  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  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  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  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  塗想亦復空。
 諸佛等正覺,  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  一切法無住。
 平等覺無色,  道跡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  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眾相,  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  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  於今亦復然,
 為現道慧意,  未甞見有塗。
 不可覩法界,  但以音聲耳,
 分別經本無,  此法乃為道。
 佈施度無極,  淨戒亦復然,
 忍辱度無極,  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  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  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  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  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  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  隨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  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  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  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  諸法無緣會。
 所謂眾合會,  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  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  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  菩薩之所覩。
 其空無有想,  平等禪不願,
 三脫之門音,  以故說泥洹。
 不著於往古,  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  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  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  不廢致果想。
 以專於一乘,  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  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  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  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  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  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採,  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  讚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勐,  為決除眾網,
 興著生德果,  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  修願亦如是,
 游演三乘等,  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勐,  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  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  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  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  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  故分別令解。
 普柔是以問,  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  猶欲採此法。」

阿惟越致遮經持信品第二

於是,世尊說此偈已,賢者阿難前問佛言:「唯然,大聖!文殊師利今問如來不退轉輪乎?」

告曰:「如是。乃當講說不退轉輪耶。」

佛言:「阿難!諸佛世尊因不退轉為應說法。」

阿難又問:「最勝何緣轉持篤信至於緣覺?如來惟顯菩薩法乎?」

答曰:「如此。阿難當知,惟暢菩薩經典為上。所以者何?吾身故興五濁世,用懈廢者志懷羸劣。諸佛當以善權方便、隨時之宜講說經道,少有志樂微妙之訓,多慕卑劣。是以如來善權方便而為現法,開演大乘乃應本要;是以觀心順所發意而救度之。志若得入調柔安隱,無所造立苦樂得除。誘無從生,不起不滅,無為之安,漸向大慧一切之智。」於是世尊默而不語也。

爾時,阿難問文殊師利:「如來何故默而不言?」

答曰:「俗人少有信此法說。此諸羅漢無數百千心中愕然不解:『如來何故說此殊異經教?吾今目覩此四輩人心鬲狐疑,曷因如來演處,持信至於奉法緣覺有礙欲令進達此?』無數億諸天龍神咸共猶豫:『何因如來顯敘菩薩,道跡、往來、不還、無著緣覺之道?』無量菩薩億百千姟,不了世尊以菩薩道嘆詠執信至於奉法四果緣覺。一切江河、川流、泉源窒不通行,飛鳥在空不能進退,日月不前翳無光耀黯黮晝昏。所以者何?此法微妙難解如此,是故如來默然不言。」

彼時十萬蓮華繞佛室者,一切同聲咸共勸助:「唯然,世尊!講不退輪清淨方等經典之要,吾等常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聞此經慧,於斯佛土弘修是法。」

時舍利弗復前求哀:「惟願大聖演不退輪。吾今後夜與文殊師利俱游,等至十方無數佛土,聞諸佛世尊說是妙法。」

於時虛空中八十五億百千姟天自歸請求:「欲令如來說不退輪,吾等此土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諮受此法。」

賢者阿難復白佛言:「惟願加哀說不退輪。何因世尊諮嗟篤信奉法之義至於緣覺?此四輩人靜然無聲,欲聽世尊分別說之。今無央數百千之眾閉結不解何故?世尊光顯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當決大疑。惟願如來興隆大哀,蠲除所滯,普共證明信此聖道。」

佛告阿難:「如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不釋明證而說經道。」

阿難白佛:「何謂明證?」

眾祐答曰:「明證經籍及諸聽者然後說法。如來法力最明等覺,因其明證而為分別。阿難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了如來所因,光美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何因如來讚揚菩薩篤持信乎?於是菩薩開化無量不可計人,使立篤信得覩諸佛。

「已見大聖,不著佛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無所慕,五陰如空,是謂菩薩執持篤信。

「又,阿難!菩薩信諸法空、如來所說,等無有異。

「又,阿難!菩薩信成佛慧,心自念言:『何因致其平夷之智?了不見慧之所歸趣?』如是等觀,謂持篤信。

「又,菩薩不信五欲,獲致道力,是謂篤信。

「又,菩薩何緣調心分流法施,獨逮如來、至真、等正覺?其心澹然篤於法施,心懷此念是謂持信。

「又,菩薩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不惜身命勸助於道,不擇布恩無所矜悋。一切是福勸助於道,等造空觀不見菩薩,如是察正則謂為信。

「又,菩薩篤於佛道而心不荒,好寂寞法攘捨六情,不慕諸種志於聖軌。其不篤道開化立之,令順佛經勸使興樂、發大道意,不得彼心而無所著,等於法界。

「何謂知等惟言聲矣?等諸四大諸種叵獲,有信所作,萬物無常,苦空非身。則致此力信聖戒義,而無放逸清淨之禁。

「定意正受寂滅無為,信一切界悉歸空盡,身等無異,是則信根。

「如此等觀,不捨眾生,覩一切人法界同等,則不復見法界所在。所以者何?一切群黎究歸法界,假使篤信諸法如此,是謂持信。

「又,菩薩皆信眾生諸有欲貪亦不有受,猶空自然。不見眾生之所立居,省視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悉是泥洹。所以者何?眾生空故審實本無,故見眾生悉為泥洹。令無數人奉信如此,以是菩薩則謂持信。」

於是,佛頌曰:

「開化無數人,  令見無量佛,
 於彼無所著,  是則謂持信。
 信解一切法,  分別皆為空,
 篤樂如此教,  是則謂持信。
 志慕於道慧,  心常思於彼,
 吾已當因緣,  逮心所志明。
 於五樂之欲,  未甞信樂之,
 以得此信力,  是則謂持信。
 信於奉禁戒,  吾何因逮成,
 興行於法施,  猶如佛大聖。
 彼勇勐之士,  心信行佈施,
 志無所想報,  是則謂持信。
 敢有乞求者,  一切等心施,
 既興無施想,  是則謂持信。
 好樂於惠與,  一切無貪垢,
 皆已向聖道,  是則謂持信。
 蠲除於六情,  覩了無所求,
 以獲得法力,  是則謂持信。
 恭肅向於佛,  究竟心鮮潔,
 常篤於道法,  是則謂持信。
 遠捨於六病,  其心無所求,
 五陰以永除,  是則謂持信。
 若人不如道,  勸化令欣樂,
 不疑於佛法,  是則謂持信。
 若見歡喜者,  勸導其道意,
 自察心不得,  是則謂持信。
 慧平等六衰,  法界不差特,
 於土無所獲,  土界言聲耳。
 心常思終始,  若空無吾我,
 於慧有大力,  是則謂持信。
 好修聖禁戒,  清淨無放逸,
 戒定具足成,  是則謂持信。
 好樂寂然界,  眾生亦復然,
 彼為有至相,  是則謂持信。
 不捨一切人,  法界亦如是,
 計彼眾生種,  經界無思議。
 如法界無異,  是信乃為了,
 以故嘆篤信,  菩薩無所畏。
 眾生皆自然,  計了無住處,
 普了明法空,  彼處不可得。
 一切人無為,  其群黎亦空,
 此為寂泥洹,  故為一切顯。
 菩薩若勇勐,  解眾生如此,
 以故得名號,  稱揚於持信。
 行篤法如是,  嘆之為持信。
 阿難!當持是,  分別說亦然。
 阿難!吾因此,  遵行道無餘,
 是法成等覺,  菩薩演光明。

「如是,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之故,嘆立菩薩,則為持信。計視此義,善權方便而開導之。」

◎阿惟越致遮經奉法品第三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因讚揚菩薩奉持法乎?菩薩於此存於佛道而不退轉。執持覺軌了了分別,不越法界。不可思議逮得經籍,所可總持常處不動,志順法句質一切疑;諸法自然無所猗著,所可總持不有依立,順於總持不專經本。志常樂聖欽敬道者,於一切法而無所受,以不受行乃為演說法。

「志性仁調,進止安隱,講寂然經,於此持法不猗不捨。一切自然則聖道相,以獲此義未嘗越失其身所行,體常堅住世非有處。

「何謂菩薩常覩察之?未嘗見此身安諦住,自順正法等於境界不去不來。作是解知,諸佛菩薩所可說法,逮得此籍清淨無垢,見一切法無合無散。

「覩諸經典忽然不現,所以不見諸法無為。以故不見,以不見法則無所持。知界虛空則演經籍,諸想自然不有調戲,無形清涼。

「離心無心,心不可得,設不可得,則為道心。而無去來講寂然行,不有言說無所慕求。於法如此無依因者,所以不猗不興法貌。常順經典是菩薩法,而無所著不生泥洹。

「彼說此義猶如顯致,不慕種姓以獲如此,捨諸種姓逮菩薩行無所得法。

「於諸往返不去、不來,一切諸慧無去來今,執信如是不動、不搖,不退、不捨,奉持諸法不急、不緩,是謂持法得菩薩道。既得聖行則無所得,以成如是菩薩大士,名曰奉法。」

佛於是頌曰:

「一切諸佛法,  未嘗有退轉,
 奉持經如此,  是則為持法。
 講諸佛佛法,  無想不自然,
 甚深不可得,  是則為持法。
 未嘗毀諸界,  法界無思議,
 以得致彼義,  則謂為持法。
 奉法慇勤慤,  諸佛之所行,
 其心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所執無進退,  一切法自然,
 眾經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不立於寂滅,  奉持履大跡,
 以隨順彼典,  則謂為持法。
 道常為法身,  慕求微妙說,
 棄捐於懈怠,  是則為持法。
 聽經則採受,  學思而翫習,
 性仁游居安,  是則為持法。
 常講澹然義,  執經而不著,
 得致無想行,  是則為持法。
 堅心立於道,  明智行無住,
 於身常無身,  彼解深如是。
 以致於空身,  法界則平等,
 無往亦無來,  分別身諸想。
 諸佛及菩薩,  所可講說法,
 普逮此經典,  是則為持法。
 一切法無為,  彼界甚清淨,
 以奉此經者,  是則為持法。
 廣察一切經,  適見便不見,
 若不見諸法,  彼則無所持。
 是諸界皆空,  則為講法界,
 自然離眾想,  無形不調戲。
 其心捨諸有,  志亦不可得,
 設不能逮心,  此念為最上。
 所志無有意,  講法寂然義,
 無言無所著,  是心乃為尊。
 以能奉此法,  所興不有著,
 不猗於諸界,  是則為持法。
 菩薩所奉法,  如是應經籍,
 不依無所舉,  示現無有造。
 如是行善訓,  順彼諸種姓;
 以得是義者,  故讚揚種姓。
 以殖於此姓,  謂為菩薩義,
 能順此總持,  是則為持法。
 了不見諸法,  一切無所趣,
 其若咸馳至,  亦不是彼法。
 當來亦無趣,  其解一切法,
 分別了總持,  不制不動搖。
 非捨無所追,  彼則興造法,
 不舉無所下,  總持樂於法。
 於諸法無法,  講說不有著,
 不得於諸經,  是則為持法。
 阿難!吾以故,  開演菩薩行,
 逮致微妙道,  是則讚諸法。
 阿難!吾以故,  歌頌奉法者,
 用人想道玄,  開導此等類。
 降此無數法,  菩薩之所讚,
 善權永安隱,  故嘆於此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揚菩薩總持之法,此所現義亦善權方便。」

阿惟越致遮經八等品第四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故讚揚菩薩八等之義?於此菩薩遠於八邪,獲致脫門而無所著。

「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於道義,獲致中正,超於凡俗,願立道慧,不見得塗,出於邪逕,常住正觀,獲平等跡。離於貪身,願住道義,逮致佛身。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

「遠眾生著,常處無猗,諸法悉斷。所以者何?法不可獲,身所崇力;離世俗籍,慕度世典;獲定法界。不逮道法、亦不離俗,釋有無義,遵修平夷。捨斷著想,去來現在心念無殊,不得道意。所以者何?等志一切遵修普慧,毒火、刀杖不能危身。

「悉捨諸界致於佛土,不離諸道立無去來,道所往來輒弘大安,故曰菩薩塗不有住。所以者何?佛道則空,是故無處。以無所住,刀不向身,無能害者,斯謂獲安。適逮此行,無學不學,亦非所求。不得聖賢,志未甞慕。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無能動搖。一切道遵空,分別空慧,刀不能害。

「用弘大慈愍,於眾生得寂定界,逮澹然界。弘施非哀,棄捐瞋恚。其行慈者,則發明慧,以慈化世,成就大哀。不得人處,厥慈具足,刀不能傷。

「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於法界、平均之界,道無若干。不興識念,無有瞋恚,離於調戲,寂然無音。法界如此,度諸所有,菩薩造行,諸可專心。一切音聲所至到處,法莫有所奉,不住終始。

「群黎所趣但音聲耳,所為了了講法化者,有無說想與其言也。以捨我想度諸音聲,越於等邪,逮得是教。解一切法,言音聲耳,亦不獲法,莫有度者。是謂八等。未甞慕著一切音聲。」

佛於是頌曰:

「以住於八等,  逮致八解門,
 於八無所著,  是謂為八等。
 越八凡夫行,  得住於正議,
 不覩中間慧,  是謂為八等。
 超度俗夫行,  得住於佛道,
 於是無所獲,  是謂為八等。
 遠離眾邪見,  遵修於正見,
 獲致平等道,  是謂為八等。
 以除於貪己,  而立正聖道,
 逮致得佛身,  是謂為八等。
 棄捐眾生想,  常志修佛行,
 平均吾我人,  是謂為八等。
 得越眾生想,  住於無所處,
 諸法盡逝過,  是謂為八等。
 捐離於俗法,  奉修聖正教,
 而致寂然義,  是謂為八等。
 所去為俗法,  佛道亦如是,
 於此法無得,  是謂為八等。
 言有一本耳,  無有二元際,
 蠲除如此念,  是謂為八等。
 不處於中間,  無志斷著行,
 道慧如平一,  是謂為八等。
 不得過去心,  當來亦如是,
 平夷於現在,  是謂為八等。
 始無心所由,  其發道意者,
 此心不可獲,  何緣如致道?
 以入無所著,  如聖無可獲,
 以故刀與毒,  莫能危之者。
 脫離於五道,  眾相之所由,
 具足於往返,  是故謂無欺。
 道捨不周旋,  所言音聲耳,
 棄除諸響著,  是故不自欺。
 不得其所由,  從來亦如斯,
 去來惟音身,  但勸於學者。
 安化故有言,  其安亦復空,
 以應如此學,  故能不自欺。
 菩薩所翫習,  了學如此慧,
 一切無所斷,  是謂不自欺。
 彼不自貪己,  設有利刀刃,
 不能加害身,  莫有動搖者。
 普慈於一切,  樂道之大哀,
 捐除恚害心,  利刀莫能加。
 設有欲害者,  自計身空無,
 而致獲佛道,  刀則何緣傷?
 逮得澹然句,  棄除諸惡道,
 一切殃盡滅,  刀刃不能害。
 成就於明慧,  聖達無所乏,
 顯耀逮佛道,  以故刀不害。
 欲界及色界、  無色為三界,
 等同斯三界,  是故不自欺。
 等種成正覺,  不見名別異,
 無陰豈所淨,  清淨遠調戲。
 入斯平等跡,  故曰為菩薩,
 若著音聲者,  無離於五道。
 雖言至法界,  講其無所去,
 以逮不住忍,  謂之為八等。
 分別諸響應,  講說寂然法,
 無念非有名,  故謂為八等。
 除釋一切音,  而得無聲界,
 不著一切響,  是謂為八等。
 因聲解諸法,  一切法自然,
 諸法無有名,  不見有度者。
 阿難!我是故,  讚揚正八等,
 義響而趣斯,  是亦無所獲。」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嘆美菩薩演八等聲,斯議所趣權慧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道跡品第五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諮嗟菩薩為道跡乎?軌能通流至於佛心,菩薩住此,諸所興造永無所立。不進、不懈,度一切法,逮於佛流。不著仁慧,非猗於法,無所著行,而弗有處。

「具足妙行得獲聖跡,精進菩薩其力堅強,心慈忍辱未甞懈怠,捐除慢惰慕求妙道。世遵最上,不著聖行,亦無所住。

「存在斯道而求諸法,其所索者永無可獲,未甞動搖。雖住於道,計聖生死,佛慧平等,棄離眾樂。而等陰蓋,滅除一切貪身邪見,勤修觀佛。

「察彼精進以覩聖軌,悉除諸想超度吾我,是謂道跡。不著佛路,得無為覺;不疑聖慧、佛之戒禁。不猗於世、不覩其戒,以無所見,則不有求。戒莫而慕除釋三結,正住三界乃獲大安。

「護眾生想,不猗不塗,捨一切著,乃得佛道,致寂然跡。不計身命,一切所有,施而無惜。諸根常悅,捐除恚色。遵修聖行,雖以惠與,無所放施,救群生隘。既有所度,不住無為。越一切想,興無念法,棄捐人想,而逮斯慧。

「不懼眾會,論於寂滅。用淨佛道,超度諸難,不畏生死。所以者何?逮澹然法而無瑕穢,聖化妙安。知無往來,鋤眾類想,但正道明志清淨行。」

時佛而頌曰:

「講論彼道跡,  佛聖無思議,
 計眾有住者,  則為道所持。
 聖慧最上安,  不猗眾想網,
 空寂不有住,  於彼無所得。
 以獲斯道者,  菩薩志堅強,
 惟趣是聖教,  世尊無有上。
 志道不有貪,  心常採大慧,
 以是為道跡,  不猗無所著。
 所謂生死想,  佛念亦如是,
 具足正平等,  是謂解道跡。
 無有眾陰蓋,  演析於道法,
 是故除一切,  了斯為道跡。
 眾生皆猗身,  興心觀佛道,
 其意志所察,  常覩於聖路。
 身本時興結,  凶危想有我,
 以故無塵埃,  不著於佛道。
 初志懷狐疑,  將無不得佛,
 以釋斯猶豫,  正立於佛道。
 假使識於戒,  及佛所演禁,
 蠲除諸戒想,  無應不應禁。
 超度於三結,  等住於三界,
 則獲致佛道,  分別眾生想。
 習空明軌跡,  而願求大慧,
 逮志聖寂然,  不著於佛道。
 常捨心佈施,  棄捐瞋恚色,
 以故無有命,  存道無放逸。
 一切不矜悁,  救濟眾惱患,
 是故謂道跡,  住處於上路。
 未甞興諸想,  當習無所著,
 斯已而不懼,  不游無禁戒。
 若習諸經籍,  善權捨諸求,
 覺了眾音響,  處世無所畏。
 設至於眾會,  則不有諸難,
 便唱澹然法,  淨治於聖道。
 造時興人想,  以解自然行,
 用無強著故,  則捨眾畏難。
 若捨眾患害,  便不畏終始,
 逮得淨然道,  離垢安最上。
 等了惡道休,  斯以無所懼,
 平等上聖軌,  道恩則不離。
 斯即菩薩法,  為現道跡事,
 用懈廢劣人,  導利彼故說。
 以微妙善權,  講論佛聖道,
 若入菩薩者,  是已為唱導。
 導師所演法,  常合善方便,
 本行亦若茲,  志慕於佛道。
 我是故,阿難!  分別說道跡,
 矇冥如意塞,  多想求如此。
 為說不能解,  愚騃心冥冥,
 謗訕慧精進,  聽諸志深要。
 阿難!吾是故,  嘆美於道跡,
 設了菩薩無,  是輩能解耳。
 無數百千籍,  訓化於道跡,
 履軌之音聲,  為現佛道明。」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光耀菩薩謂為道跡,當知是義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往來品第六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暢說菩薩為往來乎?於是菩薩入於佛道不可思慧,志求聖覺無量因緣。於諸憒閙無所興造,設致大道,慧斷諸緣,慕索佛明。求不亂禪,越一切定,釋諸塵埃,乃逮致法。等佛典籍,了一切經,惟求此義——如來所護道德之明。人未嘗動,無所轉移,則為法界。

「憂念眾生心閉意塞、遭眾苦患、不了經典,慕求佛道,立之此慧。而志大明根力、覺意,脫門正受,分別是義。『吾身如何開化眾人,令慕佛道?』常以此明勸化道場,而求佛眼心無陰蓋。若入正觀導利世間,所志慧因諸聖之上。其不了慧,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明不可獲,以是之聖,不求眾生便當立之。

「於此諸慧了法無處,以故當來覩群萌界,求無上處,慕於不念,非得彼界。不來不往,成就眾生,往亦不往。開化人民了黎民處,分別此義隨其開化,覩是諸法,一切眾生皆存法界。察以不見,等御法界,則省一切。經典平夷觀於大道,以佛聖慧不得人無了人道等,求如是像。

「無持之慧,離垢塵埃,故慧無非處。其以無慧求大明軌不可望聖,是慧慧中之大明慧。不有諸求,求亦無所慕,是謂聖明之智。菩薩所行能得是者,以故求來此謂往來。」

於是頌曰:

「此智有往返,  佛慧難思議,
 是故謂往來,  志求於佛道。
 開化多因緣,  乃成於佛路,
 是事順慧均,  慕求不復還。
 不猗一切禪,  勸化諸塵埃,
 欲救濟斯等,  具足於往來。
 佛經平等法,  分別人無相,
 曉了如本無,  已故謂往返。
 所可獲法者,  達了一切慧,
 吾亦當獲是,  欲求所住處。
 未嘗動眾生,  及計諸法界,
 故謂於往來,  不近所歸處。
 憂念無數人,  少智既遭患,
 欲立於斯慧,  則求佛大道。
 根力及覺意,  講詠三脫禪,
 分別斯義已,  故求佛聖道。
 志慕於道場,  過去佛所猗,
 故謂為往來,  則立存大聖。
 慕樂慈愍眼,  佛眼無思議,
 是故為往來,  慕於佛大道。
 諸佛之聖求,  世尊微妙義,
 自志斯深慧,  一切智最上。
 明智之所了,  一切法之歸,
 其慧不可得,  及以求道者。
 濟之無數人,  立之於上慧,
 以故為往來,  來者有所求。
 懷來覩佛界,  人界不思議,
 故以為往來,  於彼救眾生;
 省察眾生界,  求之不可得,
 故以為往來,  慕心於法界。
 群黎無所趣,  及一切人界,
 若曉了彼處,  順所游分別。
 覩一切諸法,  見以則不現,
 常一心定意,  求佛大聖道。
 如是微妙慧,  無垢而清淨,
 而明所分別,  其智不可獲。
 菩薩所欣樂,  開化於眾生,
 則獲彼明智,  何緣來至此?
 吾是故,阿難!  論講於往來,
 為少智之人,  覩示所興念。
 吾是故,阿難!  論說於往來,
 人懷精進者,  爾乃曉了此。
 有德者分別,  解深妙之義,
 能獲於斯德,  速得成大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頒宣菩薩為往來,當知是義亦是善權方便也。」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上篇:薩曇分陀利經

下篇:不退轉法輪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法華部目錄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佛說法華三昧經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教詞典】三條椽下

(雜語)僧堂之床,每人之座位橫佔三尺許,其頭上之椽...

【佛教詞典】一字禪

唯以一字表現禪之宗旨者。又作一字關。乃雲門文偃禪師...

從內心發起真正救度眾生的心

修行需要壓力,想一想,現在多少的父母親眷,對我們有...

最近常做惡夢,是否提醒厄運要來了

問: 我最近總夢到爸爸死了,難道是上天在提醒我厄運...

一切眾生,生死相續,以淫為首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貪慾如舉債

佛陀游化到舍衛國,居住在勝林給孤獨園。有一天,佛陀...

小乘二宗之略要——俱舍宗、成實宗

俱舍宗 自佛滅後百年餘,佛教產生異議而逐漸分裂,義學...

自私自利遭苦報

韋婆多是一個很愛說警告語的比丘尼,她為了滿足自己的...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來,臨終才會出現

有些人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打妄想,我就轉念念佛,有...

現在許多僧人住在居士家如法嗎

問: 末法時期白衣上坐,講僧團過失,講法出光盤,這...

什麼樣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論》講到這個菩提心(整個大乘佛法的根本...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 如本法師: 佛陀的弟子有兩大類:一...

再窮的人也能因佈施而得福

富貴是用恭敬心佈施財物得來的果報。而福大小完全在下...

宏海法師:楞嚴經略講

(第一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有緣們吉祥,諸位下午好...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