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四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二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靜慮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常若無常。何以故?四靜慮四靜慮自性空,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空;是四靜慮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靜慮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四無量、四無色定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靜慮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靜慮若樂若苦,不應觀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樂若苦。何以故?四靜慮四靜慮自性空,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空;是四靜慮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靜慮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四無量、四無色定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靜慮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靜慮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我若無我。何以故?四靜慮四靜慮自性空,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空;是四靜慮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靜慮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四無量、四無色定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靜慮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靜慮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淨若不淨。何以故?四靜慮四靜慮自性空,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空;是四靜慮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靜慮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四無量、四無色定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靜慮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八解脫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常若無常。何以故?八解脫八解脫自性空,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空;是八解脫自性即非自性,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八解脫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八解脫若樂若苦,不應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樂若苦。何以故?八解脫八解脫自性空,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空;是八解脫自性即非自性,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八解脫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八解脫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我若無我。何以故?八解脫八解脫自性空,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空;是八解脫自性即非自性,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八解脫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八解脫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淨若不淨。何以故?八解脫八解脫自性空,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空;是八解脫自性即非自性,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八解脫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念住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常若無常。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念住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念住若樂若苦,不應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樂若苦。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念住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念住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我若無我。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念住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四念住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淨若不淨。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四念住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空解脫門若常若無常,不應觀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常若無常。何以故?空解脫門空解脫門自性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空,是空解脫門自性即非自性,是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空解脫門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無相、無願解脫門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空解脫門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空解脫門若樂若苦,不應觀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樂若苦。何以故?空解脫門空解脫門自性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空;是空解脫門自性即非自性,是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空解脫門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無相、無願解脫門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空解脫門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空解脫門若我若無我,不應觀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我若無我。何以故?空解脫門空解脫門自性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空;是空解脫門自性即非自性,是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空解脫門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無相、無願解脫門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空解脫門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空解脫門若淨若不淨,不應觀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淨若不淨。何以故?空解脫門空解脫門自性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空;是空解脫門自性即非自性,是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空解脫門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無相、無願解脫門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空解脫門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五眼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六神通若常若無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五眼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五眼若樂若苦,不應觀六神通若樂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五眼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五眼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六神通若我若無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五眼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五眼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六神通若淨若不淨。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五眼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佛十力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無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佛十力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佛十力若樂若苦,不應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樂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佛十力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佛十力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無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佛十力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佛十力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淨若不淨。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佛十力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無忘失法若常若無常,不應觀恆住捨性若常若無常。何以故?無忘失法無忘失法自性空,恆住捨性恆住捨性自性空;是無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恆住捨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無忘失法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恆住捨性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無忘失法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無忘失法若樂若苦,不應觀恆住捨性若樂若苦。何以故?無忘失法無忘失法自性空,恆住捨性恆住捨性自性空;是無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恆住捨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無忘失法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恆住捨性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無忘失法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無忘失法若我若無我,不應觀恆住捨性若我若無我。何以故?無忘失法無忘失法自性空,恆住捨性恆住捨性自性空;是無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恆住捨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無忘失法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恆住捨性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無忘失法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無忘失法若淨若不淨,不應觀恆住捨性若淨若不淨。何以故?無忘失法無忘失法自性空,恆住捨性恆住捨性自性空;是無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恆住捨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無忘失法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恆住捨性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無忘失法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智若常若無常,不應觀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無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智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智若樂若苦,不應觀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樂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智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智若我若無我,不應觀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無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智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智若淨若不淨,不應觀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淨若不淨。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智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陀羅尼門若常若無常,不應觀一切三摩地門若常若無常。何以故?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三摩地門自性空;是一切陀羅尼門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陀羅尼門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門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陀羅尼門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陀羅尼門若樂若苦,不應觀一切三摩地門若樂若苦。何以故?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三摩地門自性空;是一切陀羅尼門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陀羅尼門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門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陀羅尼門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陀羅尼門若我若無我,不應觀一切三摩地門若我若無我。何以故?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三摩地門自性空;是一切陀羅尼門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陀羅尼門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門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陀羅尼門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陀羅尼門若淨若不淨,不應觀一切三摩地門若淨若不淨。何以故?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三摩地門自性空;是一切陀羅尼門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門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一切陀羅尼門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門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陀羅尼門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四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光讚經

光讚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光讚品...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亦名聞城十二因緣經) 吳月氏...

【註音版】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四品學法經

四品學法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曹溪派列,淘湧而流注無窮...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教詞典】貴霜王朝

梵名 Ksāna。為興盛於一世紀末至三世紀中葉之西北印度...

【佛教詞典】岩座

呈岩石狀之佛菩薩像台座,象徵安住不動之意。俗稱磐石...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時,你就修這個觀

緣起性空,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

聖嚴法師《懺悔的意義與功能》

拜懺,事實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 「懺悔」一詞,...

這個「我」最怕你迴光返照

蕅益大師指導我們從這念迷惑的妄想轉成真心: 試思平日...

廣欽老和尚傳奇一生

一代大德上廣下欽老和尚,大家讚譽他是佛教界的國寶,...

從龍樹菩薩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在佛教的歷史上,從印度到中國,對弘揚大乘佛教貢獻最...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人物雖異,心性是同...

沒有眾生,一切菩薩不能成佛

一切菩薩成佛,他的依據就是眾生。沒有眾生,一切菩薩...

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

有人說,受了戒就有了束縛,而且還有犯戒的危險,犯戒...

印光大師痛斥弟子少管閑事

馬契西居士對佛法深信不疑,對印光大師更是佩服得五體...

普賢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妙用呢

我們先解釋普跟賢這兩個字。因為名以召德,一個菩薩的...

聖嚴法師《怎樣才能成功》

人如果活在希望中,就能夠產生活力;如果活在絕望中,...

佛珠的含義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

【視頻】《佛說吉祥經》女聲讀誦

《佛說吉祥經》女聲讀誦

【視頻】《早課》台語唱誦

《早課》台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