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二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二十九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七

「復次,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得常見十方無數無邊世界現說妙法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身、色身、智慧身等,當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廣為有情宣說流佈。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得常見此佛土中現在如來、應、正等覺法身、色身、智慧身等,當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廣為有情宣說流佈。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得常見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身、色身、智慧身等,當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廣為有情宣說流佈。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以法性於諸如來、應、正等覺修隨佛念。

「世尊!法性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云何名為有為法性?謂如實知我智、有情智、命者智、生者智、養者智、士夫智、補特伽羅智、意生智、儒童智、作者智、受者智、知者智、見者智,若色智、受智、想智、行智、識智,若眼處智、耳處智、鼻處智、舌處智、身處智、意處智,若色處智、聲處智、香處智、味處智、觸處智、法處智,若眼界智、色界智、眼識界智、眼觸智、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耳界智、聲界智、耳識界智、耳觸智、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鼻界智、香界智、鼻識界智、鼻觸智、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舌界智、味界智、舌識界智、舌觸智、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身界智、觸界智、身識界智、身觸智、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意界智、法界智、意識界智、意觸智、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地界智、水界智、火界智、風界智、空界智、識界智,若無明智、行智、識智、名色智、六處智、觸智、受智、愛智、取智、有智、生智、老死愁嘆苦憂惱智,若佈施波羅蜜多智、淨戒波羅蜜多智、安忍波羅蜜多智、精進波羅蜜多智、靜慮波羅蜜多智、般若波羅蜜多智,若內空智、外空智、內外空智、空空智、大空智、勝義空智、有為空智、無為空智、畢竟空智、無際空智、散空智、無變異空智、本性空智、自相空智、共相空智、一切法空智、不可得空智、無性空智、自性空智、無性自性空智,若真如智、法界智、法性智、不虛妄性智、不變異性智、平等性智、離生性智、法定智、法住智、實際智、虛空界智、不思議界智,若苦聖諦智、集聖諦智、滅聖諦智、道聖諦智,若四靜慮智、四無量智、四無色定智,若八解脫智、八勝處智、九次第定智、十遍處智,若四念住智、四正斷智、四神足智、五根智、五力智、七等覺支智、八聖道支智,若空解脫門智、無相解脫門智、無願解脫門智,若五眼智、六神通智,若佛十力智、四無所畏智、四無礙解智、大慈智、大悲智、大喜智、大捨智、十八佛不共法智,若無忘失法智、恆住捨性智,若一切智智、道相智智、一切相智智,若一切陀羅尼門智、一切三摩地門智,若預流智、一來智、不還智、阿羅漢智,若預流向預流果智、一來向一來果智、不還向不還果智、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智,若獨覺智、獨覺菩提智,若菩薩摩訶薩智、菩薩摩訶薩行智,若三藐三佛陀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若善法智、不善法智、無記法智,若過去法智、未來法智、現在法智,若欲界系法智、色界系法智、無色界系法智,若學法智、無學法智、非學非無學法智,若見所斷法智、修所斷法智、非所斷法智,若有色法智、無色法智,若有見法智、無見法智,若有對法智、無對法智,若有漏法智、無漏法智,若有為法智、無為法智,若有罪法智、無罪法智,若世間法智、出世間法智,若雜染法智、清淨法智,諸如是等無量門智,皆悉名為有為法性。

「云何名為無為法性?謂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染無淨、無增無減、無相無為無性自性。云何名為無性自性?謂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生者性,無養育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性,無意生性,無儒童性,無作者性,無受者性,無知者性,無見者性;若無色性,無受、想、行、識性;若無眼處性,無耳、鼻、舌、身、意處性;若無色處性,無聲、香、味、觸、法處性;若無眼界性,無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耳界性,無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鼻界性,無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舌界性,無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身界性,無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意界性,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地界性,無水、火、風、空、識界性;若無無明性,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性;若無佈施波羅蜜多性,無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若無內空性,無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性;若無真如性,無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性;若無苦聖諦性,無集、滅、道聖諦性;若無四靜慮性,無四無量、四無色定性;若無八解脫性,無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性;若無四念住性,無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若無空解脫門性,無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性;若無五眼性,無六神通性;若無佛十力性,無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性;若無無忘失法性,無恆住捨性性;若無一切智性,無道相智、一切相智性;若無一切陀羅尼門性,無一切三摩地門性;若無預流性,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性;若無預流向預流果性,無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性;若無獨覺性,無獨覺菩提性;若無菩薩摩訶薩性,無菩薩摩訶薩行性;若無三藐三佛陀性,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若無善法性,無不善、無記法性;若無過去法性,無未來、現在法性;若無慾界系法性,無色界系法性,無無色界系法性;若無學法性,無無學、非學非無學法性;若無見所斷法性,無修所斷、非所斷法性;若無有色法性,無無色法性;若無有見法性,無無見法性;若無有對法性,無無對法性;若無有漏法性,無無漏法性;若無有為法性,無無為法性;若無有罪法性,無無罪法性;若無世間法性,無出世間法性;若無雜染法性,無清淨法性,無如是等無量門性,空、無所有、無相、無狀、無言、無說、無覺、無知,如是名為無性自性。如是諸法無性自性,皆悉名為無為法性。」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憍尸迦!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無上正等菩提;未來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現在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憍尸迦!過去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得預流果,已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未來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得預流果,當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現在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得預流果,現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憍尸迦!過去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獨覺菩提;未來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獨覺菩提;現在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獨覺菩提。何以故?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三乘相應法故。然此所說以無所得為方便故,無性無相為方便故,無生無滅為方便故,無染無淨為方便故,無造無作為方便故,無入無出為方便故,無增無減為方便故,無取無捨為方便故,如是所說由世俗故,非勝義故。所以者何?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非般若波羅蜜多、非非般若波羅蜜多,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非陸、非水,非高、非下,非平等、非不平等,非有相、非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罪、非無罪,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善、非不善,非有記、非無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欲界系、非色界系、非無色界系,非學、非無學、非非學非無學,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非所斷,非有、非空,非境、非智。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與諸佛法,不與菩薩法,不與獨覺法,不與預流法,不與一來法,不與不還法,不與阿羅漢法,不捨異生法。」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波羅蜜多,是無上波羅蜜多,是無等等波羅蜜多。

「世尊!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雖知一切有情心行境界差別,而不得我,不得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數取趣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眼處,不得耳、鼻、舌、身、意處。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色處,不得聲、香、味、觸、法處。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眼界,不得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耳界,不得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鼻界,不得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舌界,不得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身界,不得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意界,不得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地界,不得水、火、風、空、識界。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無明,不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佈施波羅蜜多,不得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內空,不得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真如,不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苦聖諦,不得集、滅、道聖諦。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四靜慮,不得四無量、四無色定。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八解脫,不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四念住,不得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空解脫門,不得無相、無願解脫門。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五眼,不得六神通。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佛十力,不得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無忘失法,不得恆住捨性。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一切智,不得道相智、一切相智。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一切陀羅尼門,不得一切三摩地門。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預流,不得一來、不還、阿羅漢。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預流向預流果,不得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獨覺,不得獨覺菩提。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菩薩摩訶薩,不得菩薩摩訶薩法。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得三藐三佛陀,不得三藐三佛陀法。

「何以故?非此般若波羅蜜多因有所得而現前故。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都無自性亦不可得,能得、所得及二依處性相皆空不可得故。」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長夜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得菩提及薩埵,況得菩薩摩訶薩!此菩薩摩訶薩既不可得,豈得菩薩摩訶薩法!菩薩與法尚不可得,況得諸佛及諸佛法!」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為但行般若波羅蜜多,亦行餘五波羅蜜多耶?」

佛言:「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具行六種波羅蜜多。行佈施時,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及施物;行淨戒時,不得淨戒,不得惡戒,不得持淨戒者;行安忍時,不得安忍,不得忿恚,不得行安忍者;行精進時,不得精進,不得懈怠,不得行精進者;行靜慮時,不得靜慮,不得散亂,不得行靜慮者;行般若時,不得般若,不得惡慧,不得行般若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修習一切波羅蜜多,令速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行佈施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所修佈施波羅蜜多無所執著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行淨戒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所修淨戒波羅蜜多無所執著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行安忍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所修安忍波羅蜜多無所執著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所修精進波羅蜜多無所執著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行靜慮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所修靜慮波羅蜜多無所執著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尊為導,所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執著速得圓滿。

「復次,憍尸迦!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故無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色,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受、想、行、識,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眼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耳、鼻、舌、身、意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色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聲、香、味、觸、法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眼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耳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鼻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舌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身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意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地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水、火、風、空、識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無明,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內空,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真如,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苦聖諦,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集、滅、道聖諦,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佈施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四靜慮,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八解脫,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四念住,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空解脫門,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無相、無願解脫門,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五眼,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六神通,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佛十力,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無忘失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恆住捨性,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智,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道相智、一切相智,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陀羅尼門,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三摩地門,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預流,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一來、不還、阿羅漢,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預流向預流果,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獨覺,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獨覺菩提,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菩薩摩訶薩行,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是菩薩摩訶薩於三藐三佛陀,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於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

「憍尸迦!如贍部洲所有諸樹枝條、莖幹、花葉、果實,雖有種種形色不同,而其陰影都無差別;如是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雖各有異,而由般若波羅蜜多攝受,迴向一切智智,以無所得為方便故亦無差別。」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廣大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一切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量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圓滿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邊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對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盡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分限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等等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難思議殊勝功德,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不可說殊勝功德。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眾寶嚴飾,以無量種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依此經說如理思惟。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受持、廣令流佈。此二福聚何者為多?」

佛言:「憍尸迦!我還問汝,隨汝意答。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從他請得佛設利羅,以寶函盛置高勝處,復持無量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從他請得佛設利羅,分施與他如芥子許,令彼敬受如法安置,復以無量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意云何?如是前後二種福聚何者為多?」

天帝釋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從他請得佛設利羅,以寶函盛置高勝處,復持無量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從他請得佛設利羅,分施與他如芥子許,令彼敬受如法安置,復以無量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此二福聚後者為多。何以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本以大悲觀有情類,應於諸佛設利羅所歸敬供養而得度者,以金剛喻三摩地力,碎金剛身令如芥子,復以深廣大悲神力加持,如是佛設利羅令於如來般涅槃後,有得一粒如芥子量,種種供養其福無邊,於天人中受諸妙樂,乃至最後得盡苦際,故施他者其福為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二十九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得無垢女經

得無垢女經(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

佛說勝義空經

佛說勝義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薩曇分陀利經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

【註音版】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註音版】暮時課誦--雙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教詞典】代語

(術語)有二:一代現前之眾者。謂師家垂語,使眾下語...

【佛教詞典】摩樓

(植物)樹名。譯曰堅。翻梵語九曰:摩樓樹,譯曰堅也...

莫教錯過眼前事,無限春光不再來

初做功夫,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處...

說說吃仿葷素食的尷尬事

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傳佛教自梁武帝極力倡導素食並數次下...

心的覺悟

佛陀時常教育我們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沉溺於往昔回憶,...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讀經修行

一、讀經自利利人 說到讀經,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

念佛人也吃肉,應如何解決

問: 請問有的人也念佛,可是他照樣吃雞鴨魚肉,應怎...

出家之後的事更多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來出家,你若沒有個主宰,還是會入邪...

人化獸,獸化人,這確實是輪迴中的真實情況

神明不滅,就是這個神識不會隨著身體的朽滅而朽滅,他...

初學者怎樣保持道心不退

無常的道理,對初學者來講,是很重要的觀念。比方說,...

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

原文: 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

何謂佛度「有緣人」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

三招把素菜做出香味

素菜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卻不喜歡吃...

【視頻】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視頻】思惟要略法(聆志居士念誦)

思惟要略法(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