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放光般若經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放光般若經卷第十九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形品第八十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於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佛十種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行十八空,不具足菩薩道,不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告須菩提:「菩薩學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捨羅行檀波羅蜜,亦不見所施物,亦不自見,亦不見受者,亦不離是法,亦不見是法;作是行者,便照明於菩薩道。以是故,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漚惒拘捨羅故,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菩薩行檀波羅蜜,亦不見所施物,亦不自見,亦不見受者;行五波羅蜜,乃至佛十八法,亦復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云何習般若波羅蜜?」

佛告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捨羅,亦不習五陰,亦不不習。何以故?五陰無形,無有可習,無不可習者。六波羅蜜亦不習、亦不不習。何以故?六波羅蜜無有形故,乃至十八法亦不習、亦不不習。何以故?十八法空無形故。」

舍利弗言:「世尊!諸法無所有,亦無形像不可得見,亦無習與不習,云何入般若波羅蜜中學?菩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亦不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言:「如汝所說,菩薩不學般若波羅蜜者,不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以漚惒拘捨羅,不離漚惒拘捨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有,是故菩薩亦無所取;六波羅蜜亦無所有,五陰亦無所有,乃至十八法亦不可見當取何等,是故菩薩亦無所取。舍利弗!般若波羅蜜亦不可護持,乃至佛十八法亦不可護持,是般若波羅蜜則為不可護持。舍利弗!如是學者於學亦無所見,何況般若波羅蜜,何況菩薩,何況佛法、聲聞辟支佛法,何況凡夫法!何以故?舍利弗!諸法無有形故,於無所有法中,何所是凡夫愚人法,何所是聲聞辟支佛法,何所是三耶三佛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三乘及凡夫法尚不可見,誰當說言:『凡愚人法是三乘法、是無形之法。』何因是凡愚人法、是三乘法?」

佛告舍利弗:「凡愚人所入五陰,有形、有處、有實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者則為顛倒。」

佛言:「凡愚人所入佛道,為有形、有處、有實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但顛倒耳。」

「是故,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漚惒拘捨羅,見諸法無有形,便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舍利弗言:「世尊!何等為菩薩漚惒拘捨羅見諸法無有形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告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諸法有形可作礙者,不見有礙當可厭者,亦不見有懈怠者。」

佛告舍利弗言:「以無有形無有壽命,以所有皆無所有、諸法性相空,以眾生蒙冥入於五陰、十二衰。菩薩見諸法所有皆無所有,行般若波羅蜜自立,如幻師為眾生說法,有貪嫉者為說佈施福,有惡行者為說持戒福,有恚怒者為說忍辱福,有懈怠者為說精進福,亂意者為說一心福,愚癡者為說智慧福;建立眾生於六波羅蜜已,轉為說賢聖上尊之法,使得三乘之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為有菩薩耶?而言菩薩為空無眾生說六波羅蜜事,令逮得三乘之道。」

佛告舍利弗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無所得。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眾生,亦不見其處。但以道數故,菩薩摩訶薩於二諦為眾生說法。舍利弗!不以二諦故,得眾生及其處也。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但以漚惒拘捨羅為眾生說法。眾生現在尚不自見,何況有得道、已得、方當得者。是故,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捨羅為眾生說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者是天上天下之大士,於法中亦不見一字,亦不見若干,亦不見差別。作是比要誓,亦不於三界現,亦不於有為無為性現。而度三界眾生,亦不見眾生,亦無有眾生相,眾生亦不縛、亦不解脫、亦不著、亦不斷,五趣各異,亦無有合,亦不見壞,亦不有淨,亦不有垢,何況當有所受五道之趣!」

佛告舍利弗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汝所言,假令本有眾生令無有者,菩薩及佛便當有咎;假令本無五道生死之趣令有者,亦是如來菩薩咎。有佛無佛生死法常住如,及爾亦常住如故,於中亦無眾生,亦無吾我,亦無壽命,亦無知見之事,何況當有五趣!是法亦無端緒,何況有五趣生死而度脫眾生!舍利弗!菩薩從過去佛所,聞諸法相空故,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亦不言:『我於法中有所得。』假令有所得,眾生所入顛倒處亦不能度脫。是故菩薩作大要誓,以要誓故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終不轉還,會當成阿惟三佛,以法祐利眾生令從顛倒得脫。譬如幻師化作數千億萬人,以若干百種味食,皆食若干化人令飽滿,令飽滿已大歡喜言:『我今日所作福廣大。』於舍利弗意云何?頗有得飽滿者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言:「舍利弗!菩薩亦如是,從初發意以來,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等、四空定,行三十七品法,行十八空、三脫門、八惟無、九次第禪,行佛十種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至佛十八法,具足菩薩道以淨佛土教授眾生,而不見法可得降化者。」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道可教授眾生淨佛國土者?」

佛告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行六波羅蜜乃至佛十八法,教授眾生淨佛國土。」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行檀波羅蜜教授眾生?」

佛報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自佈施,教人佈施言:『善男子!當習佈施,可得大富,可得離生死苦。莫著所施,莫著施者及其受者,是三法性空。空法亦不受,亦不不受,無受性空。』」

佛言:「是為菩薩行檀波羅蜜施與眾生,亦不見所施物,亦不自見,亦不見受者。檀波羅蜜者是無所倚度也,持是三無所見法建立眾生於三乘。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教授眾生,自行佈施,勸助人令佈施,見人佈施讚歎代其歡喜。菩薩作如是施者,得生四大姓家,得為遮迦越羅,便以四事攝取眾生:一者惠施,二者仁愛,三者利人,四者同義。是為四事。以是四恩佈施,建立眾生於尸波羅蜜及禪波羅蜜,建立四禪、四等、四空定,建立三十七品、三脫門,勸助令求三乘道,教人言:『善男子!當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眾生所繫顛倒法中無所有,當自脫於顛倒,轉復教人離於此縛;當自受祐利,亦當祐利餘眾生。』」

佛語須菩提:「菩薩當作是行檀波羅蜜。作是行者,從初發意已來不墮惡趣,所在常得遮迦越羅福。何以故?隨其所施而受果報。有從聖王所求索者,聖王念言:『我所以求作轉輪王者,但為眾生故。』語求者言:『我所有者,盡汝所有。』所有福祐皆施眾生,常持大悲饒益眾生,亦不見眾生,但以俗數有眾生名名號之事,譬如響也。須菩提!菩薩行檀波羅蜜,肌肉尚不愛惜,何況外物!但欲度脫眾生生死,何等外事?六波羅蜜是,乃至十八法,奉行是已度脫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住於檀波羅蜜,佈施眾生,勸令持戒:『汝持戒者,我使汝無所乏,隨汝所欲當給足之。人但以財故,專行犯戒;汝持戒者,我斷汝貪。』以戒因緣,三乘之法度令脫苦。」

「復次,須菩提!菩薩住於檀波羅蜜,若見眾生瞋恚爭者,菩薩問言:『善男子!汝何為爭?汝等若欲有所得者,金銀寶物從我取之,莫得共爭。』菩薩於檀建立眾生行羼波羅蜜,語眾生言:『汝等共爭,空無有實,皆無有本。莫得爭空,而相賊害,以成怨結。莫以空無之事,墮三惡業。起怨恚者,尚不得復人身,況值佛世!人身難得,佛世難值,莫捨佛世而墮無極之罪。』菩薩行忍,勸人令忍,見行忍者讚歎歡喜,建立眾生行羼波羅蜜,以三乘之法而度脫之。須菩提!菩薩住施勸立眾生行羼波羅蜜如是。

「何謂菩薩住檀波羅蜜勸令眾生行惟逮波羅蜜?」佛言:「菩薩見眾生懈怠,菩薩問言:『汝何以懈怠?』眾生報言:『以無所因故懈怠。』菩薩住檀波羅蜜語眾生言:『善男子!有所乏短,我當給汝,汝當精進。我以佈施、持戒、忍辱,與汝作因緣。』眾生聞是,便以身口意行精進,便具足諸善法,便得賢聖無漏之意,隨其善法以三乘法令得解脫。須菩提!是為菩薩住於施與勸助眾生行惟逮波羅蜜如是。

「何謂菩薩住於檀波羅蜜建立眾生行禪波羅蜜?菩薩語眾生言:『汝等何以不學禪法?』眾生言:『我等無因不能學禪。』菩薩報言:『我當與汝共作因緣,令汝念斷。』菩薩便與眾生作無念因緣令其念斷,便得四禪、四等念、三十七品,以三乘法而度脫之,至阿耨多羅三耶三佛不耗於道事。須菩提!是為菩薩住於施與勸立眾生行禪波羅蜜如是。

「何謂菩薩住檀波羅蜜勸令眾生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語眾生言:『何以不念般若波羅蜜?』眾生報言:『無所因由。』菩薩復言:『我為汝等作御,汝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行禪,令汝等具足是事。』菩薩念言:『頗復有法可得入者不?眾生吾我及壽命者及諸三界為可得入不?六波羅蜜、三十七品為可得入不?須陀洹至羅漢、辟支佛及佛為可得入不?』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住,不見諸法有可得者、有可入者、可得處者;得無所入已,不見法有生有滅、有著有斷;雖無所見,亦不分別,亦不言是天、是人、是三惡趣,亦不言是戒、無戒,亦不言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是阿羅漢辟支佛,亦不言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須菩提!是為菩薩住於施與勸立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

「何謂菩薩住於六波羅蜜勸立眾生令行三十七品?菩薩以方便攝取眾生,令行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品道,有受是者便脫於生死。須菩提!以是賢聖之法攝取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勸恤眾生言:『諸賢者!我長夜佈施,今受其福。我所有者皆是諸賢所有,欲得金銀、七寶、衣被、財穀,有所欲者我當相給足。是所有可得長夜安隱,汝等當住六波羅蜜,並勸餘人令住六度。汝等當建立眾生令行三十七品、佛十種力及十八法,當復轉教一切眾生三乘之道無漏之法。』須菩提!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當作是教化眾生,令度三惡趣及生死難。」

「復次,須菩提!菩薩住於尸波羅蜜教化眾生言:『汝等住於犯戒之地,當為汝作淨戒因緣。』便行佈施,隨其方便而誘進之,勸令眾生普行十善,持是十善住於無瑕,不犯賢聖之戒,漸以三乘而得盡苦。

「尸波羅蜜為首如檀波羅蜜說,餘四波羅蜜亦如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建立品第八十二

爾時,須菩提意念言:「菩薩摩訶薩住於何道能作無畏堅誓?」

佛爾時知須菩提所念,便告言:「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三十七品及十八空、八惟無、九次第禪、十力、佛十八法,須菩提!是諸法是菩薩道。於意云何?頗有法,菩薩所不學者不?若不盡學諸法者,不成薩雲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皆空,云何菩薩當盡學諸法?亦無所有,云何作念言:『是道是俗,是漏無漏,是有為是無為,是凡愚人法,是聲聞辟支佛法,云何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實空。假令諸法不空,菩薩終不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以諸法空故,菩薩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告須菩提:「云何作是問:『假令諸法空者,菩薩云何作念:「是道法,是俗法。」』於須菩提意云何?若眾生知一切諸法皆空,菩薩不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以眾生不知一切諸法皆空故,菩薩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菩薩為諸法作處,為眾生說法。須菩提!菩薩行菩薩之道,當作是觀言:『諸法不可但爾空得,皆當遊行觀諸法之所有,亦不有所入,亦不入六波羅蜜,亦不入三十七品,亦不入三乘法。』何以故?諸法所有各自空故,空亦不入空。空尚不可得,何況入空者!是故,菩薩於諸法無所入,住於學法,以觀眾生作無端緒事。菩薩念言:『眾生雖作無端緒事,易度耳。』以漚惒拘捨羅住於般若波羅蜜而度脫之,語眾生言:『行佈施者可得饒財,亦莫於財貢高,財無堅固。』建立眾生於戒、忍、精進、一心、智慧,皆悉如是。『雖住三乘者,亦莫貢高,亦無堅固。』菩薩作是勸助已,雖行菩薩道亦無所入。何以故?諸法無所有故。諸法無有可入處,菩薩之道無有住處,行六波羅蜜亦無所住,行四禪亦無有所住。何以故?禪者各自空,行禪者亦空,禪事亦空,四等、四空定、八惟無、九次第禪亦無所住,得聲聞法亦不於中住。何以故不住?」

答言:「以二事不住。何等二事?」

答言:「道無有住處,亦無能住於道者,亦不歡喜言:『我當得須陀洹,不於中住;我當得阿羅漢、辟支佛,亦不於中住;我當逮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何以故?『我從發意以來初不向餘道,志常在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何以故?菩薩發意已來至於十住亦不在餘道,但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須菩提!菩薩身口意但志於道,菩薩住於道不生因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適無所生,云何菩薩得生道意?」

佛言:「如是,如是!諸法無所生。諸有無所作者,便於諸法無所生。」

須菩提言:「世尊!有佛、無佛,法性常住耶?」

佛言:「如是,有佛、無佛,法性常住。以眾生不知法性常住,是故菩薩生道因緣欲度脫之。」

須菩提言:「世尊!以生道意故得道耶?」

佛言:「不也。」

「不生道意得耶?」

佛言:「不也。」

「亦從不生不滅得耶?」

佛言:「不也。」

「若不爾者,以何因緣得道?」

「言道亦不從度,亦不從不度。須菩提!道則是度,度則是道。」

須菩提言:「若道則是度,度則是道者,菩薩為已逮道、為已得度,云何言是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種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四等、四空定、佛十八法?」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佛為逮道耶?」

言:「不也,世尊!佛則是道,道則是佛。」

「須菩提!云何作是言:『菩薩為逮道菩薩。』具足六波羅蜜,具足三十七品,以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四禪、四等,具足十八法,於金剛三昧一相之智,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以是次第,故名為如來,於諸法得自在。」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能淨佛土?」

佛言:「菩薩從初發意已來,常淨身口意,並化餘人淨身口意。」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為菩薩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

佛言:「菩薩身口意犯十惡。嫉妬、犯戒、瞋恚、亂意、懈怠、惡智,須菩提!是為菩薩意念惡。戒不淨,是亦為惡。離三十七品,離三脫門,是亦為惡。近須陀洹道至辟支佛,是亦為惡,是為菩薩之惡行。

「復次,須菩提!菩薩有五陰、十二衰相,是亦為惡。有男子、女人之相,有三界相,有善惡相,有有為、無為之相,是為菩薩身口意惡。是故菩薩捨眾惡已,自行六波羅蜜,亦勸進人使行六度,持是功德與眾生共求佛國淨;自持三千大千國土其中七寶施與三尊,作誓願言:『令我國土其中所有盡是七寶。』

「復次,須菩提!菩薩以持伎樂樂佛世尊及精舍講堂,復誓願言:『令我佛國常聞天樂。』須菩提!菩薩以三千大千剎土所有眾香施於三尊,復誓願言:『使我佛土常有天香。』

「復次,須菩提!菩薩持百味之食供養如來及弟子眾,復誓願言:『我作佛時,諸弟子眾飲食自然百味之飯。』

「復次,須菩提!菩薩以塗身之香施佛及眾,復誓願言:『我作佛時,使我國人身體細滑香潔皆如天身。』

「復次,須菩提!菩薩諸世所有五樂善願施佛及眾,復誓願言:『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一切眾生隨意所願五樂善願皆令得之。』

「復次,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誓願言:『自行四禪、四等及四空淨,勸助眾生令行四禪、四等及四空淨;自行三十七品,復勸眾生普令行之。』復誓願言:『我作佛時,我國眾生皆悉不離四禪及四空定、三十七品。』須菩提!是為菩薩能淨佛土。菩薩行道滿足諸願,諸願不具終不止行;自具足諸善法,亦復滿足眾生善願,作是勸教行者身得百福功德之相,諸受教者亦復如是,是故菩薩淨佛國土。何等為淨?亦無三趣處,無有邪見,無淫怒癡,無有二地之名,無有無常,無我苦空,無有家業亦無吾我,無有伺便處,無有果報處,但聞空、無相、無願之聲,所聞內外音聲譬如風過,所出音聲如諸法之相。有佛、無佛諸法常空,空者無相,無有相者亦無有願,所出音聲其教如是,晝夜臥覺若坐若行常聞是音聲。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時,其剎如是,十方諸佛稱嘆其佛功德名字,一切眾生聞佛名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爾時,如來普說法時,其有聞者無有狐疑是法、非法。所以者何?諸法之法,無有非法,皆是正法。諸無德者亦於佛及弟子眾不種善本,又亦不與真知識會,便作吾我見,有吾我已便入於六十二見,入諸見已便住邊際,住邊際已便著有常,著有常已便著既盡,於不平等有等覺想,於平等覺更無覺想;法言非法,非法言法,便誹謗法;誹謗法已便壞人身,墜其惡趣墮泥犁中。菩薩諸佛得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已,乃度脫之;得度脫已,甫當建立三乘法,不復墮惡趣。須菩提!是則為菩薩摩訶薩淨佛土。淨佛土已,一切眾生亦無是法,亦無非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必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摩訶般若波羅蜜畢竟品第八十三

於是,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為畢竟耶?為不畢竟?」

佛報言:「菩薩摩訶薩為畢竟,不為不畢竟。」

「世尊!為畢竟何乘?」

報言:「不畢竟於二乘,畢竟於佛乘。」

「世尊!畢竟佛乘者,是初發意菩薩耶?是十住菩薩耶?」

佛報言:「初發意菩薩亦畢竟,阿惟越致亦畢竟,十住菩薩亦畢竟。」

須菩提言:「世尊!畢竟菩薩趣惡趣不?」

佛言:「不也,於須菩提意云何?四雙八輩至辟支佛為生惡趣不?」

對曰:「不也。」

佛言:「菩薩初發意行六波羅蜜諸惡則滅,若生惡趣是事不然,亦不生長壽天,亦不生邊地無佛法處、不生邪見家,若生彼處是亦不然,終不生無道見家。須菩提!新學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者,終不復犯十惡之事。」

須菩提言:「世尊!若有菩薩能於一法便為具足不隨惡者,云何世尊自說宿命所可經歷,或墮鹿中,墮獼猴中、馬中、象中,亦遭勤苦。是事云何?」

佛告須菩提:「菩薩不作惡行自生惡趣,隨眾生方便而受其身,欲祐利眾生故。」

佛問須菩提:「聲聞、辟支佛頗有是漚惒拘捨羅,入畜生中度脫眾生,還為所害,其意不起,以大慈大悲續度如故。汝諸聲聞頗有是不?以是故,當知菩薩具足大慈,以漚惒拘捨羅入畜生中,救護眾生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住何等善本功德法,能得是輩隨意形像?」

佛報言:「於諸功德法皆當具足成就,爾乃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從初發意至坐道場,無有善法不具足者,成阿惟三佛。菩薩發意當學具足諸善功德,作是學已當逮薩雲若盡諸習緒。」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具足善法盡得賢聖無漏之法,而生惡趣至畜生道耶?」

佛問須菩提:「如來者為是賢聖無漏法不?」

須菩提言:「是也。」

佛言:「如來為自化作畜生像而作佛事耶?」

「爾,世尊!如來者化作畜生像而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來為是畜生受畜生苦耶?」

言:「不也,世尊!不受諸苦。」

佛言:「菩薩以受賢聖無漏之法,善權變形教化眾生。如阿羅漢能變化作羅漢事,令眾生歡喜不?」

須菩提言:「世尊!能爾。」

佛告須菩提:「菩薩已受具足賢聖無漏之法,隨眾生意而受其形,為眾生作福田亦不受形苦。」

佛語須菩提:「譬如幻師,或現象、馬若干變化。於意云何?是象、是馬不?」

言:「不也,世尊!非像、馬也。」

「菩薩如是以漚惒拘捨羅祐利眾生,隨類而入而教化之。以是故,不復受眾苦之惱。」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者,善於大方便。所以者何?謂菩薩具足賢聖無漏之慧,所在所在隨其習俗形貌之法,安立眾生而為作本。世尊!菩薩住何善法,乃能作是善權方便不與同趣?」

佛言:「菩薩住於般若波羅蜜者,能作是漚惒拘捨羅,持是方便,為十方恆沙眾生作本而不與同歸。何以故?亦不見法有能近者,亦無有法而污染者。何以故?諸法所有皆空故,是故空不污染空,空亦不污人,人亦不污空。何以故?空空不可得,是故無所得空。菩薩住於無所得空成阿惟三佛。」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但住般若波羅蜜,不復住餘法耶?」

佛告須菩提:「諸法頗有不入般若波羅蜜者不?」

須菩提言:「世尊!世尊自說般若波羅蜜空無所有,云何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世尊!空亦無所入,亦不不入。」

佛報言:「云何諸法不入?諸法空耶?」

須菩提言:「世尊!實空。若諸法空者,諸法亦不入空。」

須菩提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云何住於空,具足神通之慧;以神通慧,過東方恆沙剎土,見諸如來,殖眾善本,聽受法教?」

佛報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見恆邊沙諸佛皆空,但以名號示現其處。諸假名號之處皆空,若諸剎土諸佛不空者空為有偏,以空不偏故諸法皆空。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捨羅具足神通,便得天眼、天耳、神足、知他人意,自知所從來生死之事。菩薩不得神通者不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故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之道。當作是求道,以道天眼自見諸善之法,並見餘人住於善法,亦不入善法。何以故?諸法皆空,空無所入,亦無有入空者,亦無樂空者,空亦無所樂。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得天眼見諸法空,若無是法亦不能作佛事為眾生說法,亦不得眾生之處,以應無所得便得神通,所應作者便能作之。菩薩天眼見諸十方,飛到諸剎祐利眾生,或以六度,或以三十七品,或以諸禪惟無,或以空定,或以聲聞辟支佛法,或以菩薩法,或以三耶三佛法,為貪嫉者說施之德、說貧苦之法:『貧者世間之苦尚不能自饒益身,何能益餘!是故,賢者當念惠施,既自安隱,復安餘人,莫以貧故轉相食噉,而不能得離三惡趣。』為犯惡者說戒法言:『為惡者苦,身自陷惡,何能安餘!犯惡之報不離三苦,汝等自墮三惡趣中那能拔餘!是故,仁者不當恣意,莫隨惡趣,後自燒身。』若見眾生有瞋恚意相賊害者,為說法言:『汝等莫爭,莫隨恚意入三惡趣。』為懈怠者說精進法,為亂意者說禪定事,為惡智者說智慧法,淫者為說欲之不淨,有邪見者指示正道令住三乘,為說法言:『諸仁者所入者,皆無所有空無之法,亦不可入,空無所入。』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於神通,為眾生作善本。菩薩不住神通,不能為眾生說法。譬如眾鳥,無有翅者,不能高翔。菩薩如是,不住神通者,亦不能為眾生說法。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學神通,已得神通便能祐利一切眾生,以天眼見恆沙國土,盡見眾生悉知其意,隨高下應而為說法,或說六波羅蜜,或說泥洹法。菩薩天耳聞一一音聲,又聞東方恆邊沙佛所說教法,廣為眾生說,如所聞隨意為說,或說六度,或說泥洹。以清淨意知眾生念,自知本末所從來生及他人事。以是通慧憶識,過去諸佛如來弟子名號皆悉識知,又知眾生宿命所行而為說法,或說六度,或說泥洹。復能飛到恆邊沙剎土,往見諸佛殖諸善本,復還本土淨漏盡之慧,復以是慧為眾生說法,或說六度,或說泥洹。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知神通如是;得淨神通已,隨意所欲能變其形,三界苦樂不能污染。譬如佛所化人,在所能辦,無有苦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遊戲神通,淨佛剎土,教化眾生;不具神通,不能教化淨佛國土。菩薩不淨佛國教化眾生者,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菩薩支節不具足者,便無有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為菩薩支節具足,而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報言:「諸所善法是菩薩支節。何等善法是菩薩支節?」

報言:「從發意已來,行檀波羅蜜中諸善法,不曉施為,不能分別於中生念:『是者可與,是不可與。』分別及念皆空無有。持是具足波羅蜜,自度彼岸,復度他人,度脫眾生於生死,是為菩薩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善法支節。過去、當來、今現在菩薩從是得度,亦復持是度脫眾生。六波羅蜜亦復如是。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十八諸空、八惟無、九次第禪、陀隣尼門、四無礙慧、佛十八法,是諸善法者,菩薩道之徑路,具足是已便逮薩雲若,逮薩云然已便轉法輪。」

◎摩訶般若波羅蜜分別品第八十四(丹本作分別四諦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是法是菩薩法者,佛法復云何?」

佛報言:「以是法具足者便逮薩雲若慧盡諸習緒,菩薩摩訶薩便盡逮覺是菩薩法,佛法者以一相慧應一切慧而得正覺,是者佛法與菩薩法而有差特。須菩提!譬如向道、已得道者,是二輩者皆是賢聖,菩薩住於兩際中間,佛以過去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是差別。」

須菩提言:「世尊!假令如佛所言者,空無之法為有差別、有若干品耶?而言是者泥犁薜荔畜生,是者人道,是者天道,是者八數,是者辟支佛,是者菩薩,是者為佛。如是諸道無所有,行亦無所有。如行無所有者,罪福之報亦無所有。」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如汝所言,空無之法亦無有行、亦無有得。須菩提!不知空無之法者,或作善惡之行有漏、無漏,由行所致便有三惡趣,作善行者便有天道、人道,於三界中無斷絕時。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佛十八法,行菩薩法亦無有瑕,是為具足菩薩支節,金剛三昧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為眾生作厚,其厚者終不腐敗而生五道。」

須菩提言:「世尊!成阿惟三佛時,為見五道生死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復問:「如來為不見善惡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為不見善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亦不見善,亦不見惡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若不以是四句,云何處有天道、人道、是三惡道?云何處有聲聞辟支佛道,處有菩薩,處有佛道?」

佛問須菩提:「眾生為知諸法相空不?若眾生知諸法相空者,菩薩終不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亦不能度眾生令離惡趣。以眾生不知諸法相空故,不能得離五道。菩薩於諸佛所,聞諸法相空,是故便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凡夫所入之法,如來無。復有眾生不解空法,所作各自得之,無有眾生有眾生相,無有五陰有五陰相,於無為作有為相,自無所有作顛倒想;以身口意所作顛倒,便墮五趣不能得脫。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持諸善法皆內於般若波羅蜜;行菩薩行以成阿惟三佛,持四諦法廣演分別令眾生習之。諸善之法,三十七品、四諦,便有三尊。其有眾生因三尊者,無不得脫離諸勤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眾生得度為用四諦、用四諦慧耶?」

佛報言:「亦不以四諦得度,亦不以四諦慧得度。我說於四諦得等覺者,乃為度脫耳。」

復問:「世尊!何等為四諦之等?」

報言:「亦無苦亦無苦慧,亦無習亦無習慧,亦無盡亦無盡慧,亦無道亦無道慧。以四諦如及爾亦不變異法性之法,真際法事有佛無佛常住如故。是法不忘不失,於諸法不耗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行四諦逮四諦慧亦當作是覺。」

復問:「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四諦而覺四諦,以覺隨行,亦不墮二地,而上菩薩位?」

佛報言:「諸法之要不可得見,正使得見亦無所有。既無所有,見諸法皆空,在四諦者、不在四諦者皆空無所有,作是見者便上菩薩位於種性住。住種性已,不與上爭,不墮二地,以住種性便起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住滅盡定,覽知諸法,知四諦慧,不生苦、習、盡、道因緣,但起道意想觀見諸法如。」

須菩提言:「云何觀見諸法如應?」

佛報言:「空。云何為空?」

報言:「如自觀身相空,作是比觀者為見諸法空,不見有法逮覺道者。道者無所有,亦非佛所作,亦非羅漢、辟支佛所作,亦非行菩薩者所作。一切眾生不審是事,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捨羅為眾生說法。」

摩訶般若波羅蜜有無品第八十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諸法所有無所有,非佛所作,亦非羅漢、辟支佛及菩薩所作,云何有諸道分數善惡之差別,有三惡趣及於人道,從四天王上至長壽天高下之殊異?云何復言作是、得是,行惡者入三惡趣,行善者得生人道或生天上?云何行道得須陀洹至得阿羅漢、辟支佛,作是行得菩薩法,作是得三耶三菩?世尊!無所有法者,亦無作,亦無行,亦無聲聞、辟支佛行,無有菩薩行,亦無有三耶三佛行,亦無逮薩雲若而度脫眾生者。是事云何?」

佛報須菩提:「如是,如是!無所有者,亦無作,亦無行、得。凡夫愚闇不能得知賢聖之法,又亦不知所有無所有之法,為四顛倒之見侵欺,作若干行得若干報,便有五趣生死。無所有法,亦無有行,亦不受。於須菩提意云何?須陀洹乃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為有所有不?」

須菩提言:「世尊!從須陀洹乃至於道,皆無所有。」

佛告須菩提:「無所有能逮無所有法不?」

對曰:「不也,世尊!」

「是故,須菩提!無所有及道,一切諸法,亦不合,亦不散,無有形,不可見,亦無對,一相,一相者是無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漚惒拘捨羅見,於眾生入,於顛倒入,於五陰無常、有常想,苦謂有樂想,無我、有我想,不淨、有淨想,入於有為,菩薩以漚惒拘捨羅令眾生離於有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眾生所入不離五趣,有何因緣礙?頗有實要不?」

佛報須菩提:「無有無有餘行如毛髮者,但以眾生著四顛倒故有五趣耳。須菩提!諦聽,諦聽!以是事故,我今說之,使汝得解。於意云何?夢中所見五樂自娛,有作者不?」

對曰:「世尊!夢尚無所有,況有五樂!」

佛言:「於汝意云何?諸法有為無為、有漏無漏,頗有法不如夢者不?」

答曰:「世尊!一切諸法皆如夢耳,無有諸法不如夢者。」

佛言:「於意云何?夢中所見人頗有五趣不?」

「無也,世尊!」

「須菩提!夢中人頗有道念、有著斷事不?」

對曰:「無有。何以故?世尊!無形之法無所造處,著斷之法亦無有處。」

「云何須菩提!鏡有見像,頗為有行,頗有五趣生死報不?」

對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鏡中像者,無所有也,凡夫為惑自呼所有。鏡中像者,亦無五趣,無作無行。」

「須菩提!鏡中像為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所以者何?無形之法無所造作,亦無著斷,亦無有處。」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響從山谷出,是響頗有行作生五趣者不?」

對曰:「不也,何以故?無形之法無行無作無生五趣者。」

「於須菩提意云何?響頗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所以者何?無所有之法無所造作,亦無著斷,亦無有處。」

「於須菩提意云何?譬如熱時之焰,無有河水有河水想,無有城郭有城郭想,無有園觀有園觀想。於意云何?是焰寧有所作有五趣不?」

對曰:「焰無所有,但惑愚夫之眼但有像耳。」

「須菩提!是焰頗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無形之法無所造作,無有著斷,亦無處所。」

「須菩提!譬如幻師化作象馬,或作人眾若干種現,是化人頗為有行有五趣不?」

對曰:「無有。何以故?幻無形故。」

「須菩提!幻人所化頗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無形之法無所造立,亦無著斷,亦無處所。」

「須菩提!如來所化寧有行作有五趣不?」

對曰:「無有。何以故?化無所有故。」

「須菩提!化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不也。無形之法無有道念,亦無著斷,亦無處所。」

「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諸法頗有著斷不?」

對曰:「不也,無有著斷。」

佛言:「假令無著斷者是為無有著斷。何以故?眾生但住於吾我便有著斷。審見諦者不著不斷,眾生所見不審諦故便有著斷。」

放光般若經卷第十九

 

上篇:放光般若經

下篇:光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 ...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教詞典】廬山衣

(衣服)今淨土宗所用之法衣也。是唐土廬山白蓮社眾徒...

【佛教詞典】心華

(譬喻)以本心之清淨譬於華。故曰心華。唐華嚴經六十...

國土有哪三種

我們要知道,極樂國土不是業力所感,我們再三強調──...

善良需要覺悟

生長在北極圈附近的獵人靠獵殺動物為生,動物的肉用來...

菩提心中的佛號

心為修持之主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

戒定慧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

貢高我慢之心,易招來宿世怨家對頭

原文: 喻如一人,小有才,亦小有修持,心中便覺得我很...

呂洞賓成道前的十次考試

一,洞賓自外遠歸,忽見家人皆病死,洞賓心無悔恨,但...

為何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原文】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

孔子的九條人生智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孔子哲學的中心思...

如何知道過世的親友已往生極樂世界

問: 請問法師,怎麼樣能知道,過世的親友已往生極樂...

懺雲法師《修藥師法門的感應》

我在建築大殿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他對我說,叫我採用...

為什麼有人富貴堅固得來容易,有人卻要辛苦勞作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

今生沒有往生,下輩子就更難往生了

智者大師,你看天台宗它念佛法門多障眾生念佛觀,念佛...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潮語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潮語讀誦

【視頻】《四種清淨明誨》聆志居士讀誦

《四種清淨明誨》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