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放光般若經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放光般若經卷第五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嘆衍品第二十三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摩訶衍摩訶衍者,出諸天、世間人、阿須倫之上。衍與空等,如虛空,與無量無央數眾生而作救護,以此,世尊!為摩訶衍。菩薩摩訶薩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時、亦不見住處;摩訶衍如是,亦不見前後、亦不見中央。世尊!是故摩訶衍名為無有與等者,而無有雙,是故名曰摩訶衍。」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須菩提!摩訶衍者,六波羅蜜是。復有摩訶衍,所謂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解脫無所著三昧,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內外空乃至無有空,是為摩訶衍復有摩訶衍。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如須菩提所言,摩訶衍者,出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之上。須菩提!假令欲界其中所有,實有、不異諦、不顛倒、有常、堅強,亦不變易,非為空法。若當爾者,摩訶衍亦不能出過諸天、龍、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當知欲界,劫盡燒時所有皆盡,無常無強、亦無堅固用。是故摩訶衍出過世間人民、諸天、阿須倫之上。若使色界亦當有常、常堅固者,摩訶衍亦不能出其上。用色界空無常,堅固亦當壞盡亦不久住,是故摩訶衍出過其上。至於無色界皆當滅盡,亦如是。須菩提!若色湛然堅固、有常、諦、不顛倒,為是堅固法者,摩訶衍亦復不能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用色無常、無強堅固、不諦、顛倒故,摩訶衍出過其上。痛想行識皆悉無常,亦如是。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及十二因緣,湛然有常、堅強、牢固、諦、不顛倒、常久安者,摩訶衍亦復不能出過其上;用諸法及十二因緣,無常、無堅、無強、無牢、無固、不諦、顛倒,皆如劫燒非安法故,摩訶衍德出過諸天、龍、鬼神、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法性中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以法性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假令如、真際、不可思議,體有所有者,亦不為摩訶衍;以如、真際、不可思議、體無所有故,為摩訶衍。須菩提!若六波羅蜜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以六波羅蜜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諸天、龍、阿須倫、世間人民上。若內外空及有無空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以內外空及有無空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若三十七品及十八法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用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八輩地法須陀洹法、斯陀含法、阿那含法、阿羅漢法、辟支佛法、阿惟三佛法、佛法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用八輩法從須陀洹至佛法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八輩從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阿惟三佛、佛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用種性從須陀洹上至佛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用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其上。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佛坐,中間諸可所作,發意以來有所有者,不為摩訶衍;用菩薩摩訶薩初發意以來乃至佛坐,無所有故,為摩訶衍,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金剛慧有所有者,菩薩不覺諸習緒不成薩雲若;用金剛慧無所有故,菩薩覺諸習緒者成薩雲若,以是故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三十二大士之相有所有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能出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無此威德神耀光明巍巍之事;用三十二相無所有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威德神耀光明巍巍,出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須菩提!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光明有所有者,如來光明不能遍至十方恆邊沙國土。須菩提!用光明無所有故,能遍照恆沙國土。須菩提!若八種聲有所有者,如來音聲不能週遍十方恆邊沙無量國土。若佛法輪有所有者,如來不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世間人民,諸天、鬼神、龍,諸魔諸梵所不能轉者。須菩提!若眾生有所有者,如來所能為眾生轉法輪,令諸眾生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以眾生非物,無所有故,是以如來為轉法輪令得泥洹,當來者亦當復般泥洹。」

◎摩訶般若波羅蜜衍與空等品第二十四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衍與空等。如是,如是!實與空等。譬如虛空,亦不可知東、亦不知西、亦不知南、亦不知北、亦不知四維上下。須菩提!如來衍者,亦無有東西南北,亦無四維上下。須菩提!譬如虛空,無長無短、無方無圓;如來衍者亦如是。譬如虛空,亦不青黃、亦不赤白、亦不紅縹;如來衍者亦如是。是故,須菩提!衍與空等,是故名為衍。譬如虛空,不過去不當來亦不現在;如來衍者亦如是,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不長亦不大、不增亦不減;如來衍者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須菩提!譬如虛空,亦不著亦不斷;如來衍者亦如是。譬如虛空,不生亦不滅、亦不住亦無異,是故名為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不善亦不不善、亦不言亦不語;衍亦如是,不語亦不善惡,是故衍與空等。須菩提!譬如虛空,亦不見亦不聞、亦不有亦不識;衍者亦不聞亦不見、亦不有亦不識,是故衍與空等。須菩提!譬如虛空,不思亦不覺、亦不作證、亦不棄亦不念;衍亦如是。譬如虛空,亦不淫法亦不無淫;摩訶衍亦如是。須菩提!譬如虛空,亦不屬欲界、亦不屬形界、亦不屬無形界;衍亦如是,亦不屬三界,是故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不初發意,亦不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亦不十住意;衍亦如是,亦無十住意,是故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無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須菩提!譬如虛空,亦非弟子地、亦非辟支佛地、亦非阿惟三佛地;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非形色亦不非形色、亦非礙亦不非礙、亦非應亦不非應;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須菩提!譬如虛空,亦不有常亦不無常、亦非苦亦非樂、亦非我亦不非我;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非空亦不非空、亦不相亦非不相、亦不願亦非不願;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須菩提!譬如虛空,亦不滅淨亦不不滅淨、亦非寂亦不非寂;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不明亦不冥;衍亦如是。須菩提!譬如虛空,亦不可見亦非不見;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譬如虛空,亦無行亦無不行;衍亦如是,是故衍與空等。以是故,須菩提!摩訶衍與空等。如須菩提言,虛空覆護不可計阿僧祇人;摩訶衍亦如是。須菩提!眾生無有緒,虛空亦無有緒;虛空無有緒,摩訶衍亦無有緒。當作是念,當作是知。須菩提!是故不可計阿僧祇人仰摩訶衍。何以故?須菩提!眾、生摩訶衍、虛空,俱無所有故。眾生無有限量,虛空亦無有限量,摩訶衍亦不可限量。是故,須菩提!無量阿僧祇眾生望摩訶衍。須菩提!虛空、摩訶衍、眾生,俱不可得見。須菩提!如眾生無有限,虛空無有限。當作是知,摩訶衍亦無有限。眾生無有緒,法性亦無有緒;如法性無有緒,虛空亦無有緒。如虛空無有緒,摩訶衍亦無有緒;如摩訶衍無有緒,無量無限亦無有緒。如無限無有緒,不可計亦無有緒。以是,須菩提!不可計眾生望摩訶衍。何以故?眾生及法性、虛空、摩訶衍、阿僧祇、無有量、不可計,皆不可得見。須菩提!如眾生無緒,當知如來亦無緒;如佛無有緒,虛空亦無有緒。如虛空無有緒,當知摩訶衍亦無緒;如衍無緒,阿僧祇無有緒;如阿僧祇無緒,當知無量無限亦無緒;如無限無有緒,當知一切眾生亦無有緒。如是,須菩提!不可計阿僧祇人皆仰摩訶衍。何以故?眾生及佛、虛空、摩訶衍、阿僧祇、無量無限,一切諸法皆不可見。

「復次,須菩提!吾我緒乃至知見緒、真際緒,如真際緒,當如是知諸法緒。是故,須菩提!無央數阿僧祇人皆仰摩訶衍。何以故?眾生及諸法皆不可見。須菩提!吾我、眾生緒及知見、不可思議體,如不可思議,當知五陰緒、諸法緒。須菩提!不可計阿僧祇人望摩訶衍。何以故?所謂吾我及諸法,皆不可見故。須菩提!如吾我緒、知見緒,眼耳鼻舌身意亦無有緒。如六情無有緒,當知諸法亦無有緒。如是,須菩提!不可計阿僧祇人皆仰摩訶衍。何以故?所謂吾我及諸法,皆不可見故。須菩提!如吾我無緒及知見亦無有緒,當作是知,六波羅蜜亦無有緒。如般若波羅蜜無緒,當知諸法亦無有緒。須菩提!是故無央數阿僧祇人皆仰摩訶衍。何以故?吾我及諸法皆不可見。須菩提!以吾我無緒,內外空無緒及有無空亦復無緒。如有無空無端緒,諸法亦無端緒。以是故,不可計阿僧祇眾生皆望摩訶衍。何以故?吾我及諸法皆不可見故。須菩提!吾我、眾生及知見無端緒,及三十七品、十八法亦無端緒。如十八法無端緒,須菩提!是故不可計阿僧祇人望摩訶衍。何以故?吾我諸法皆不可見故。須菩提!吾我無端緒,種性已辨及諸法無有緒,是故不可計眾生望摩訶衍。何以故?吾我及諸法皆不可見。須菩提!須陀洹無有緒,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上至佛薩雲若及諸法無有緒。以是故,一切眾生望摩訶衍。何以故?吾我及諸法皆不可見。譬如泥洹性為一切眾生而作覆護,是故摩訶衍為一切眾生而作覆護。須菩提!所言摩訶衍,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時、亦不見住處。何以故?諸法不動搖故。諸法亦不去、亦不來、亦無有住處。何以故?五陰性、五陰相、五陰事、五陰如,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識法、性、如、事、相,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四大,性、如、事、相,識性空,如、事、相,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如、真際、不可思議性,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六波羅蜜,性、如、事、相,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三十七品、十八法,性、如、事、相,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道及佛,性、如、事、相,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有為、無為,性、如、事、相,亦不來、亦不去、亦無住處。須菩提!如汝所言,摩訶衍亦不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者,名與三世等,是故為摩訶衍。須菩提!如汝所言,審諦無異。何以故?過去世非世空,當來世非世空,現在世非世空,三世等等者空,摩訶衍衍自空,菩薩菩薩自空。須菩提!空者亦非數,亦非多亦非少。是故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與三世等,無偶無隻,無淫怒癡亦不離淫怒癡,亦不恚亦不可見,善惡亦不可見,有常無常及與吾我亦不可見,苦樂我非我亦不可見,三界亦不可見,度三界亦不可見。何以故?其形事不可見故。過去色以過去色自空,當來色以當來色自空,今現在色以現在色自空,痛想行識亦爾。過去色空不可見,過去空空不可見,現在五陰色空尚不可見,何況當來過去五陰空而可見者?空亦不見五陰,五陰亦不見空。假令空能見五陰者,五陰亦當見空。須菩提!過去六波羅蜜亦不見,當來六波羅蜜亦不見,現在六波羅蜜亦不見。三世等,六波羅蜜亦不見,等亦不見,三世等亦復不見等。等不見等,故三世不見,過去當來今現在三十七品、十八法亦不見,三世等亦不見。須菩提!等亦不見,三十七品及十八法過去當來今現在等亦不於三世不可見,於三世中亦不見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何況於三世等而可見者?

「復次,須菩提!過去凡人、當來凡人、現在凡人亦不可見,三世等凡人亦不可見。何以故?眾生本不可見故。過去當來今現在弟子、緣覺、菩薩、如來亦不可見,三世等弟子、緣覺、菩薩、如來、眾生本不可見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當了三世事,當具足薩雲若;是為菩薩摩訶薩三世等學摩訶衍。菩薩摩訶薩已住其中者,便過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上,出薩雲若。」

須菩提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菩薩摩訶薩從摩訶衍中學,自致具足薩雲若慧。過去十方諸菩薩皆從是摩訶衍得成逮薩雲若慧,當來十方諸菩薩亦當從是摩訶衍中學得成逮薩雲若,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不可計諸菩薩摩訶薩亦皆從是摩訶衍得成具足薩雲若;是故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須菩提!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皆當從是衍中學成薩雲若。已逮者未逮者甫當逮者,皆當從是摩訶衍中學具足薩雲若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合聚品第二十五

於是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唯,世尊!世尊使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乃說摩訶衍教為?」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須菩提說摩訶衍教,將無離般若波羅蜜耶?」

佛言:「不也。須菩提!汝所說摩訶衍教者,順從、無違、不失般若波羅蜜教也。何以故?須菩提!諸所可有一切善法,及諸聲、聞辟支佛法,上至佛法,皆共合集於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善法及聲聞、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皆共合在般若波羅蜜中?」

佛告須菩提:「所謂六波羅蜜、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品道、三脫門、四無礙慧、大慈大悲、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無所望法常等行,須菩提!是為善法。三十七品、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是為合聚般若波羅蜜中。須菩提!所謂摩訶衍六波羅蜜、五陰、十二衰、十八性、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三脫門,善法漏法、有為法無為法、苦習盡道法,欲界、形界、無形界,內空、外空、所有空、無所有空,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佛十八法,如是如來所說法教律,法性及如、真際、不可思議性、泥洹,一切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無有形亦不可見、亦無有對一相,一相者所謂無有相。以是故,須菩提!汝所說摩訶衍教與般若波羅蜜,其義順從、不相違錯。所以者何?摩訶衍與般若波羅蜜無別無異,摩訶衍與三十七品至十八法亦復不別。摩訶衍則佛法,佛法則摩訶衍,是事一、無有二,亦不相違背。須菩提!以是故說摩訶衍教者,則為說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不可得三際品第二十六

於是須菩提白佛言:「菩薩摩訶薩無有端緒、無有邊際、亦無有底,色痛想行識亦無有端緒、亦無有邊際;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欲言色是菩薩乎?非也。痛想行識是菩薩耶?非也。」

須菩提言:「世尊!我都盧不見有菩薩,當為何誰說般若波羅蜜?當教何誰?」

須菩提言:「所謂菩薩,菩薩但字耳。世尊!譬如自言:『我。』有無之法不生。云何色痛想行識不生?世尊!不生者為非色,亦非痛想行識;尚無所生,當為誰說般若波羅蜜?亦不離於生處,見菩薩行道作是說者,菩薩聞是不恐不怖、不悔不怯,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問須菩提:「若使菩薩前後邊際中央際不可得。何以故?色與菩薩俱無有邊。云何色痛想行識為非菩薩?云何言都盧不見有菩薩,當為誰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言菩薩但有字耳?何以故言我有無之法不生,五陰何以生?何以故言不生者為非五陰?云何言無生當教誰說般若波羅蜜?云何言不見有離生行菩薩道者?何以故言菩薩聞是不恐不怖為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用眾生始終端緒不可得故,菩薩前後中央際不可得見。舍利弗!以眾生空故,菩薩端緒亦不可得見。用眾生寂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用五陰無有邊際、用五陰空、用五陰寂、用五陰不真故,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以六波羅蜜無有底、無有邊際故。何以故?舍利弗!空及五陰、菩薩等無異,是三事一、無有二。是故,舍利弗!菩薩端緒不可得見。以六波羅蜜空寂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何以故?舍利弗!空本際亦不可見,末際亦不可得見,中際亦不可得見,空與菩薩俱亦不可得見。舍利弗!空、菩薩端緒一、無有二,是故菩薩端緒不可見。內空、外空及有無空邊際不可見,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

「復次,舍利弗!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無有端緒,佛法空、佛法寂、佛法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從六波羅蜜至佛十八法,皆無有端緒、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不可見。

「復次,舍利弗!諸三昧門、陀隣尼門,皆無有端緒、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

「復次,舍利弗!法性及如、真際、不可思議性,皆無有端緒,空寂、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

「復次,舍利弗!聲聞、辟支佛、如來,皆無有端緒、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道、薩雲若皆無有端緒、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薩端緒不可得見。何以故?舍利弗!空始終、端緒、中邊皆不可得見,故菩薩亦不可得見。舍利弗!空、五陰、菩薩,是三事皆一,無有二法,是故菩薩端緒不可見。如舍利弗所問,五陰無有底故,當知菩薩亦無有底。」

須菩提言:「五陰如虛空,虛空亦無邊、亦無際、亦不可量、亦無有底,但以名字為虛空耳。舍利弗!色空無有邊際,痛想行識識空無有邊際,亦不可得見。是故,舍利弗!虛空底、五陰底、菩薩底亦不可得見。十二衰、十二因緣、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此諸法端緒,菩薩端緒,皆不可得見,皆無有邊際故。」

須菩提言:「舍利弗!所問五陰是菩薩耶?不可得見,亦無邊、亦無際、亦不可量、亦無有底,但以名字為虛空耳。舍利弗!色空無有邊際,痛想行識識空無有邊際,亦不可得見。是故,舍利弗!虛空底、五陰底、菩薩底亦不可得見。十二衰、十二因緣、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此諸法端緒,菩薩端緒,皆不可得見,皆無有邊際故。」

須菩提言:「舍利弗所問,五陰是菩薩耶?不可得見,是故五陰與菩薩皆不可得見。舍利弗!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空,內外空內外空自空,乃至有無空有無空自空,三十七品三十七品自空,乃至佛十八法十八法自空,如及真際、不思議性、陀隣尼三昧門、薩雲若、道事、聲聞、緣覺、佛佛義,各各自空。舍利弗!如來五陰空,亦不有亦不可見,以是故,舍利弗!是故菩薩五陰不可得見。舍利弗所問,何以故菩薩不可見、不可得,當為何誰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語舍利弗:「色不見色;色亦不見痛,痛亦不見色;痛亦不見行,行亦不見痛;痛亦不見想,想亦不見痛;想亦不見識,識亦不見想;色痛想行識亦如是。眼眼,亦不有亦不可見,至意意,亦不有亦不可見;眼識意識,亦不有亦不可見,眼栽至意意栽至因緣法,亦不有亦不可見;至六波羅蜜,亦不有亦不可見。內空、外空至所有空、無所有空,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有亦不可見;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亦不有亦不可得見。從須陀洹法至羅漢法,亦不有亦不可見;十住亦不有亦不可見;道法、薩雲若法,亦不有亦不可見;須陀洹至羅漢、辟支佛及佛,亦不有亦不可見;至教法亦不有亦不可見。舍利弗!以諸法無所有、不可見,菩薩不可見。以是故,無所教。」

須菩提語舍利弗:「如所問,何以故但以字為菩薩者。字法但以名字假號為菩薩耳,以是故,但字為菩薩也。色痛想行識亦復假號有字耳,諸有名者亦無色痛想行識。何以故?空無有真名故。若使空者非是菩薩,是故言但以字為菩薩耳。

「復次,舍利弗!六波羅蜜者但字耳,六波羅蜜亦非字,字亦非六波羅蜜。何以故?字、菩薩、諸波羅蜜,俱等不可見故。是以菩薩但以假號為字耳。舍利弗!內外空、有無空,亦但以字著耳。字亦非空,空亦非字。何以故?字空、內外空乃至有無空俱不可見故。舍利弗!是故但以字為菩薩耳。舍利弗!三十七品至十八法,亦假名與字耳。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亦復如是;乃至薩雲若,普皆如是如是。舍利弗所問,何以故名為吾我至本無所生。從本已來至於吾我,亦不可得見,當那得生?從有生有命至於知見,常不可見,當那得生?從有名以來,五陰不可見知,當那得生。從六情至十二因緣起亦不可見。何況有生?六波羅蜜亦不可見,何況有生?從內外空及有無空常不可見,何況有生?從有名以來,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亦不可見,當從何生?從有名以來,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亦不可見,當從何生?從有名已來,聲聞、辟支佛及佛亦不可見,當從何生?舍利弗!是故名為吾我,諸法皆不生故。

「復次,舍利弗!如所問諸法有無之事,無有作者。」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所有,無有作者?」

須菩提言:「五陰所有,無有作者;六情內外至於十二緣起所有,亦無作者;六波羅蜜所有,亦無作者。以是因緣,舍利弗!諸法亦不有亦不無。

「復次,舍利弗!一切諸法皆悉無常,無能壞者。」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諸法無有常,無能壞者。」

答言:「五陰無有常,無能壞者。何以故,無常無所有、消盡,是故諸法無常,無能壞者。乃至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已記法、未記法無常,無能壞者。舍利弗!無常無所有、消盡,以是故諸法無常,無能壞者。舍利弗!諸法亦不聚亦不散。」

舍利弗言:「何等不聚、何等不散?」

須菩提言:「五陰不聚不散。何以故?性自爾。乃至善法惡法、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亦不聚亦不散。何以故?性自爾。以是故,諸法亦不有亦不無。舍利弗!所問五陰無所生者,用五陰、六衰無有作者,不見有作者故。諸法皆無有作者,以是故無所生。舍利弗!所問無所生非五陰者,以五陰性自空故,亦不生、亦不滅、亦不住。乃至有為性性空故,性自空者,亦不起亦不滅亦不住。是故無所生非五陰。舍利弗!所問無所生為誰說般若波羅蜜者,若無所生,為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非無所生。無所生、般若波羅蜜,一法無有二,是故言當為誰說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所問亦不離五陰生行菩薩道者,無所生則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則是無所生。無所生則是五陰,五陰則是無所生,而不別是法亦不二。舍利弗!是故亦不離生行菩薩道也。舍利弗!所問云何聞是不恐不怖為行般若波羅蜜者。菩薩摩訶薩見諸法皆空,如夢、如幻、如炎、如響、如影、如化,以是故菩薩聞是教不恐不怖。」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是時亦不見色,亦不入色,亦不生色,亦不住色,亦不言是色;痛想行識亦不見識,亦不入識,亦不生識,亦不住識,亦不言是識。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見、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六波羅蜜,亦不見、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內外空至有無空,亦不見、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見、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亦不見、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色,乃至薩雲若亦無所見。世尊!不生色者為非色,亦不生痛想行識者為非識,不生六衰者為非六衰,不生六波羅蜜者為非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至無所生,一法無二。不生內外空為非空,不生有無空為非空,有無空及無所生一法耳無二。世尊!三十七品不生為非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不生為非十八法。無所生及佛十八法,一法無二。世尊!無所生一法耳,亦非二亦非三亦非四亦非五,亦不若干數,是故佛法、無所生法,一法無二。世尊!如及不思議性不生者,為非如、為非不思議性。不生道者為非道,不生薩雲若者為非薩雲若,無所生、薩雲若,一法無二。世尊!無所生亦不一、無有若干數。是故不生薩雲若者為非薩雲若,滅色者為非色。滅色者是一法無有二。世尊!滅者一、無有二。是故滅色者為非色,滅痛想行識者為非識,是故生識者為非識。內空外空至有無空,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如是。世尊!是為滅,非若干也。從識至薩雲若亦如是,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觀品第二十七

舍利弗問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而觀諸法?何等為菩薩?何等為般若波羅蜜?何等為觀?」

尊者須菩提語舍利弗言:「如所問,何等為菩薩?菩薩者為道士也,故名為菩薩。以道故,知諸法事而無所入。」

問曰:「知何等諸法事?」

答曰:「知色事不入色,知痛想行識事不入識,盡知佛十八法事不入十八法。」

舍利弗問:「何等為諸法事?」

須菩提言:「所可名者,諸法之貌,色聲香味細滑法,內法外法,有為無為法像貌;所可名者是為諸法事也。舍利弗!所問何等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名為遠離。」

問曰:「何以故名為遠離?」

須菩提言:「遠離五陰、遠離十八性、遠離六衰、遠離檀波羅蜜至禪波羅蜜、遠離內外空至有無空、遠離三十七品至十八法,是名為遠離。遠離薩雲若、遠離薩雲若事,尊者舍利弗!是故名為遠離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所問何等為觀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不觀五陰有常無常,亦不觀五陰苦樂,亦不觀五陰有我非我,亦不空亦非不空、亦不相亦非不相、亦不願亦非不願,亦不滅亦非不滅、亦不寂亦非不寂,亦不作是觀至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及佛十八法,亦復如是。諸三昧門、陀隣尼門至薩雲若,乃至滅不滅,亦不作有常無常觀。舍利弗!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當作是觀。」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何以故賢者作是言:『五陰無所生為非五陰,乃至薩雲若無所生為非薩雲若。』?」

須菩提報言:「五陰空,空非五陰,是故五陰無所生為非五陰。六波羅蜜空,空亦非六波羅蜜,亦非生,是故六波羅蜜無所生為非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亦復如是;從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復如是;薩雲若亦復爾。以是故,五陰無所生為非五陰。五陰亦非生,乃至薩雲若亦無所生。」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以故言:『五陰不二為非五陰,乃至薩雲若不二為非薩雲若。』?」

須菩提報言:「五陰不二,亦不合亦不散,亦無有形、不可見、一相,一相者則無相,薩雲若亦如是;以是故,五陰無有二不為五陰,薩雲若無有二不為薩雲若。」

舍利弗問:「何以故五陰無有二為作數,乃至薩雲若無有二為作數耶?」

須菩提言:「無所生及五陰,無有二。五陰則是無所生,無所生則是五陰。以是故,五陰無有二為作數耳。乃至薩雲若亦無有二,為作數耳。」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學般若波羅蜜觀是法時,見五陰無所生常淨故,見吾我亦無所生常淨故,見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亦無所生常淨故,見內外空至有無空亦無所生常淨故,見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無所生常淨故,見諸陀隣尼三昧門亦無所生常淨故,見薩雲若無所從生常淨故,見凡人凡人法亦無所生常淨故,見須陀洹須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羅漢阿羅漢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見菩薩菩薩法,見佛佛法,皆無所生常淨故。」

舍利弗問:「如我從須菩提所聞,五陰為無所生,乃至道亦無所生,佛法亦無所生,亦無所逮得。須陀洹至阿羅漢、辟支佛亦復不逮,菩薩亦無所逮得,薩雲若亦無所逮得。菩薩摩訶薩無所逮得薩雲若者,為壞五趣,是為菩薩不於五趣中得道。」

舍利弗言:「若使諸法無所生,云何須陀洹三應滅而念成道,斯陀含三垢薄而念成道,阿那含五應滅而念成道,阿羅漢滅上五所得,辟支佛以因緣覺故而念成道?何以故菩薩作勤苦行,代眾生受勤苦?為何等故如來、無所著、得等正覺轉法輪乎?」

須菩提言:「舍利弗!我亦不使無所生法有所逮得,我亦不使無所生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我亦不使菩薩有勤苦行,菩薩行亦無有勤苦想。舍利弗!菩薩亦不覺苦想。何以故?舍利弗!不可從覺苦想能為不可計阿僧祇眾生作本。菩薩於眾生,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身想,無所有。菩薩於內外法,當作是想,當作是念:『所言我及一切眾生,亦不有亦不可見。』於內外法當作是念,作是想念不起勤苦想。何以故?一切無所有故。世尊於無所生、非我所能令得,如來阿惟三佛亦無所生,如來不從無所生逮轉法輪。」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言:「欲使從無所生逮得?欲使從有所生逮得?」

須菩提言:「我亦不使從無所生逮得,亦復不使從有所生逮得。」

舍利弗言:「如所言,為無所逮、無所得耶?」

須菩提言:「有所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有佛;欲論最第一者,無有逮、無有得,從須陀洹上至佛,亦無逮亦無得。」

「云何,須菩提!但以世事故有逮有得。壞五趣者亦復如是耶?」

須菩提言:「以世俗事故有逮有得,以世俗事故有五趣教。何以故?舍利弗!最第一法無有生死,無有善惡之報,亦無斷亦無著。」

舍利弗言:「云何,須菩提!無所生有所生耶?有所生有所生乎?」

須菩提報言:「我亦不使無所生有所生,亦不使有所生有所生也。」

舍利弗言:「為欲使何所無所生法有所生?」

須菩提言:「我不令五陰、有無空有所生,乃至道、有無空亦不令無所生。」

舍利弗言:「不生為生耶?生為生乎?」

須菩提言:「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何以故?諸可有所生、無所生一耳,亦不別,亦無形、不可見、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則無所有之貌。是故,舍利弗!有所生亦不生,無所生亦不生。」

舍利弗言:「當說無所生無所生法,說有所生無所生法。我樂欲聞。」

須菩提言:「恣所樂。何以故?舍利弗!所可無所生法、所可有所生法,無所樂。所問無所生無所生,是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無形、不可見、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則無相。」

舍利弗言:「所生亦復無所生,所樂亦復無所生,法亦無所生,所報亦復無所生。」

「如是,如是!舍利弗!諸法皆無所生。何以故?五陰無所生,六情亦無所生,六性——地水火風空識——是六性亦無所生,身口意行亦無所生,至薩雲若亦無所生。是故,舍利弗!所報亦無所生法!所因緣樂聞皆無所生。」

舍利弗言:「如尊者須菩提,為是法師之上。何以故?隨所問能發遣。何以故?於諸法無所依。」

舍利弗問長老須菩提:「諸法云何無所依?」

答言:「舍利弗!色性空,亦不依內、亦不依外、亦不依兩中間;痛想行識性空,亦不依內、亦不依外、亦不依兩中間。六情、十二衰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六波羅蜜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從內外空至有無空性,亦不依內外中間。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諸法性皆空者,亦不依內外中間。舍利弗!是故無所依。是故行六波羅蜜菩薩,能淨五陰至薩雲若。」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菩薩行六波羅蜜淨菩薩道?」

答言:「舍利弗!亦有道檀波羅蜜亦有俗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亦有道亦有俗。」

復問:「何等為俗檀波羅蜜?何等為道檀波羅蜜?」

答言:「菩薩住於佈施,若有沙門、婆羅門,若有貧窮、疾病、形殘,隨其所索城國、珍寶、衣被、飲食、妻子、眷屬、頭目肌肉、髓腦骨血,一切所有皆給與之。所可與者有所依倚,作是念言:『我與、彼受,我不嫉他人與。』言:『我是施主。』言:『我與一切。』言:『我隨佛教。』言:『我行檀波羅蜜。』雖作是施與而有所倚,所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與眾生共之,以是施與欲令眾生於無餘泥洹而般泥洹。雖佈施,有三礙意。何等為三?有我想,有彼想,有施想;是為三礙。是為世俗佈施。何以故名為世俗佈施?以不能離世俗,亦不出世俗事故,是為世俗佈施。何等為道施?以三事淨。何等為三?菩薩佈施,亦不自見,亦不見受者,不望其報;是為菩薩於三事淨。舍利弗!菩薩佈施施與眾生,亦不倚眾生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亦不見有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之兆,是為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道檀波羅蜜?道檀波羅蜜者,勝出勝於世間故。從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世俗有所依,道無所依。」

須菩提言:「是為菩薩行六波羅蜜淨菩薩道。」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道?」

答言:「三十七品是菩薩摩訶薩道,空、無相、無願三脫門,內外空乃至有無空,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佛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四無礙慧、大慈大悲,是為菩薩摩訶薩道。」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是為何等波羅蜜功德力?」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功德力。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者,諸善法功德之母。般若波羅蜜者,悉持三乘之法。諸過去佛世尊皆行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惟三佛;當來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惟三佛;現在十方恆邊沙國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惟三佛。」

須菩提言:「若聞說般若波羅蜜不疑不懼,當知是菩薩能行菩薩道不舍眾生,能為一切眾生作護,亦無所猗,終不離是念,所謂大慈大悲之念。」

舍利弗復問:「欲使菩薩不舍大慈大悲之念,不離是者,以為一切眾生皆當為菩薩。何以故?一切眾生終不離是念。」

須菩提讚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我已覺知所譏來跡。我當受之。如眾生無所有,念亦無所有,有無亦無所有。如眾生寂,念亦復寂。如眾生空,念亦復空。如眾生無所覺,念亦無所覺。如五陰無所有,念亦無所有。如五陰無有實、如五陰空、如五陰寂、如五陰無所覺,當知念亦無所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地水火風空識亦爾。六波羅蜜空,內外空至有無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陀隣尼門、諸三昧門,及薩雲若薩雲若事,乃至道與念等無所有。如道無所覺,念亦無所覺。舍利弗!我欲使菩薩不離是行念。」

於是世尊讚歎須菩提言:「善哉,善哉!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行,當如是如須菩提所言,如須菩提承佛威神說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亦當如是如須菩提所說。」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前沒後湧、前湧後沒,八方上下皆悉如是。佛因是事便笑。

時須菩提叉手白佛言:「世尊!何因緣笑?」

佛告須菩提:「今我說般若波羅蜜,東方恆邊沙不可計諸佛,亦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十方諸如來、等正覺、無所著者,亦復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時,十二那術億天及人、阿須倫,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十方諸佛說般若波羅蜜時,不可計阿僧祇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

 

上篇:放光般若經

下篇:光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賢劫經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經) 西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佛教詞典】僧炎伽陀尼

(雜語)豫守罪而不使起也。文殊師利問經上注曰:僧炎...

【佛教詞典】別人之法亦名羯磨

行事鈔·通辨羯磨篇:「問:『別人之法,何名羯磨?』...

地藏菩薩的咒語--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

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

輪迴的真相——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丙二、別明,分二: 一...

當代素食觀念與餐飲業經營

如果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中國談論素食,許多中國人可...

聖嚴法師:四眾佛子共勉語

這二十句共勉語,並沒有前後一定的連貫關係與次第,不...

王陽明心學的四大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

六款素食養生鍋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提倡吃素的人也日漸增多,而...

大安法師:如何克服貢高我慢之心

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

不起分別心,是故當處最吉祥

若當下不分別,當為最吉祥。我持咒的時候,不起分別心...

讓內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小兒聞法,即解甚深義

過去有一位比丘,住在精舍,很精進持守戒法,梵行清淨...

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一、有無的判斷 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

【視頻】《妙法蓮華經》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妙法蓮華經》衍輪法師粵語讀誦 MP3

【視頻】禮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懺)

禮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