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

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夫心之用也,其大矣哉!動之則舛競聿興,靜之則眾變幾息,大之則充乎法界,細之則入於隣虛,故海岳環區,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迴,心之迷也;菩提昭曠,心之悟也。三界唯此,寔曰難調;一處制之,斯無不辦。所以仍給孤之勝集、開等持之妙門,明夫定品克遷,心源允晏;沉掉雙斥,止觀兩澄。朋棲欲界之表、孤騫有頂之外,境焰滅而逾明、因枝翦而更肅,湛乎累盡,動與德會。故統之則一如,權之則二相,敝之則三脫,依之則四神,行之則五印,檢之則六念,聚之則七善,流之則八解,階之則九次,肆之則十遍。其餘四念、四等之儔,五根、五力之類,莫不亙諸禪地,蒨萰乎根本;儲之定瀲,磊砢乎邊際。譬泥之在均、金之在鍛,唯所用耳,豈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揮忽,日月上掩、川岳下搖,身遍十方、聲覃六趣,水火交質、金土易形,殫變化之塗、出思議之表,具微妙定,不受快己之勝生;關惡趣門,而甘利他之獄苦。至有八禪分用、三昧異名,日旋星光、月愛花德,遊戲奮迅、清淨照明,或百或千,難階難極,咸資說力,具啟詞編。凡勒成兩卷,亦未經再譯。罣入禪祕,其誰捨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一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五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先入初靜慮。既入如是初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次復應入第二靜慮。既入如是第二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次復應入第三靜慮。既入如是第三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次復應入第四靜慮。既入如是第四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

「此菩薩摩訶薩既入如是四靜慮已,復應思惟:『此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與諸菩薩摩訶薩眾為所依止,謂諸菩薩摩訶薩眾將得無上正等覺時,皆漸次入此四靜慮,既入如是四靜慮已,依第四靜慮引發五神通,降伏魔軍成無上覺。』此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往昔菩薩摩訶薩眾皆修靜慮波羅蜜多,我亦應修;往昔菩薩摩訶薩眾皆學靜慮波羅蜜多,我亦應學;往昔菩薩摩訶薩眾皆依靜慮波羅蜜多,隨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我亦應依如是靜慮波羅蜜多,隨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引發金剛喻定,永盡諸漏證如來智,是故當知第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能令菩薩摩訶薩眾最初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最後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由此菩薩摩訶薩眾應數現入第四靜慮,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能現入此四靜慮,而不味著四靜慮樂及此等流勝妙生處。

「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安住如是四種靜慮,為勝方便引諸功德。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第四靜慮,起空無邊處想,引空無邊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空無邊處定,起識無邊處想,引識無邊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識無邊處定,起無所有處想,引無所有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無所有處定,起非有想、非無想處想,引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能現入四無色定,而不味著四無色定及此所得勝妙生處。」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觀何義故,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怖墮聲聞及獨覺地故,不現入滅受想定,勿著此定寂滅安樂,便欣證入阿羅漢果或獨覺果入般涅槃。諸菩薩摩訶薩觀如是義,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能為難事,謂雖現入如是諸定,而於諸定不生味著,又雖現入如是諸定能起勝用,而不離染。」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能為難事。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最極希有,謂雖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而不味著亦不離染。我今為汝略說譬喻,令於此義得圓滿解。

「如有生此贍部洲人,雖於欲界未得離染,而或得往北俱盧洲,因見彼洲女無系屬形容端正遊戲自在,又見彼洲衣服嚴具鮮淨殊妙皆依樹生,又見彼洲有香粳米其味甘美不種自生,又見彼洲觸處皆有種種珍寶甚可愛翫,見彼洲人於如是類隨意受用無定系屬,正受用時非極耽染,既受用已捨而無戀。贍部洲人雖未離染,具觀見彼種種勝事,而不貪著捨棄還歸,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復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歷觀其中所起種種微妙寂靜殊勝功德,而不味著還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身,精勤修學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觀,精勤修學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觀,精勤修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觀,精勤修學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觀;精勤修學若苦、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苦聖諦觀,精勤修學若因、若集、若生、若緣集聖諦觀,精勤修學若滅、若靜、若妙、若離滅聖諦觀,精勤修學若道、若如、若行、若出道聖諦觀,精勤修學慈、悲、喜、捨四無量觀,精勤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精勤修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精勤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精勤修學淨觀地、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智,精勤修學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精勤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精勤修學清淨五眼、六勝神通,精勤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精勤修學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精勤修學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精勤修學無忘失法、恆住捨性,精勤修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精勤修學分別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諸善巧智,精勤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精勤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勸有情修諸善法,如是等事甚為希有。」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緣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捨勝定地寂靜安樂,還受下劣欲界之身?」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佛法爾,不許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何以故?舍利子!勿諸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遠離所修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由斯遲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捨勝定地寂靜安樂,還受下劣欲界之身,不許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失本所願。」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能為難事,謂捨勝定寂靜安樂,還取下劣雜穢地身。譬如有人未離欲染,遇見女寶在空林中,形貌端嚴甚可愛樂,雖具觀見種種身支,而能制心不行放逸;後於餘處遇見女人,形貌麁丑鄙穢下賤,返生貪愛遂行放逸。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數安住微妙寂靜四種靜慮及四無色,而能棄捨,還受欲界種種雜穢下劣之身,故甚希有、能為難事。」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薩摩訶薩眾棄捨勝地受欲界身,當知是為方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眾,勤求無上正等菩提,捨勝地身還生欲界,起勝作意方便善巧。

「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處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色處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色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識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觸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並從緣所生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緣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摩訶薩眾入四靜慮、四無色定,不許菩薩摩訶薩眾久住其中心生染著?」

舍利子言:「勿諸菩薩摩訶薩眾,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心生染著生長壽天。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不許菩薩摩訶薩眾,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心生染著久住其中。何以故?滿慈子!若生欲界速能圓滿一切智智,生色、無色無斯用故。」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眾甚為希有、能為難事,謂諸菩薩住勝定已,還棄捨之受下劣法。譬如有人遇見伏藏,手執珍寶還棄捨之;彼於後時見貝珠等伸手執取持入舍中。如是菩薩摩訶薩眾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隨意游止;後棄捨之還生欲界,攝受種種下劣身心,依之修行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佛觀此義,應許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長時修行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我對世尊作如是說,豈不顯佛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說法隨法者?」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汝今對我作如是說,非顯如來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說法隨法者。何以故?滿慈子!若諸菩薩生長壽天,不能修行如是功德,不能疾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是諸菩薩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無色。』亦不思惟:『我由靜慮及無色定超色、無色。』是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但欲引發自在神通,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亦欲調伏麁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諸功德。是諸菩薩摩訶薩眾入諸勝定寂靜安樂,方便善巧受欲界身,於諸勝定亦無退失。是故菩薩摩訶薩眾不超三界亦不染著,方便善巧受欲界身,饒益有情親近諸佛,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復白佛言:「豈不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智智超過三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如來所得一切智智超過三界,非三界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許菩薩摩訶薩眾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何義故,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不許菩薩摩訶薩眾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如來若許超過三界,彼便退失菩薩誓願,安住聲聞或獨覺地。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如是義,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不許菩薩摩訶薩眾於三界法究竟出離;勿捨菩薩本所誓願,退住聲聞或獨覺地。

「又,滿慈子!若時菩薩摩訶薩眾坐菩提座眾行圓滿,爾時菩薩摩訶薩眾方乃究竟捨三界法,由斯證得一切智智,是故我說一切智智超過三界非三界攝。

「又,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隨所生起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隨所觀察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及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發無染著心,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緣,於三界法漸捨漸遠,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一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譯 如是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 ...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註音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次第初門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四泥犁經

佛說四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淨法門經

佛說大淨法門經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修行道地經

偷迦遮復彌經晉名修行道地卷第一(並序) 造立《修行道...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教詞典】五種我慢現行

【五種我慢現行】 p0273 瑜伽八十五卷十八頁云:復由五...

【佛教詞典】三乘真實一乘方便

(術語)三乘家依深密經以三乘為真實,以法華所說之一...

母親的存摺讓他改過自新

不到20歲的兒子,遠在東京闖蕩,苦苦營生。幾乎每個月...

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不受染污的

真心不墮妄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可以照了整個外境,...

就算貪戀一枝草,也還要再來輪迴

一、那蜈蚣呢?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沒有摔傷啊?! 有一...

生老病死與成住壞空,促長了眾生的出離心

長養六心,守道始終。 學佛求道者,六心當具。這六心指...

福是種來的,不是求來的

過去有一個人問佛陀說:我身體一直很不好,我到處求神...

逆緣讓我成為蓮邦彼岸人

已經步入中年的我,之前是不願接觸任何信仰方面的信息...

佈施一杓飯汁,果報不可思議

芥子般的種子,能長出庇蔭眾人的大樹。佈施得福,因果...

如何專一念佛

印光大師為什麼強調十念記數?這種十念記數法就是針對...

凡夫能去極樂全靠這句萬德洪名

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

六道輪迴的概況

每個宗教對人的身後,各有獨特的見解;有些宗教認為身...

信願行的過程與差別

心即是佛,是禪宗的根本,無論講到哪裡都離不開,因一...

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緣

兜率天宮中,一生補處菩薩──護明菩薩,即將降生娑婆...

【視頻】《梵網經菩薩戒本》會常法師唱誦

《梵網經菩薩戒本》會常法師唱誦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妙喜居士念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妙喜居士念誦